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白芍”和“赤芍”現在分別應用于臨床,但在《傷寒論》及中國早年傳統方劑中只有“芍藥”之稱,如何正確理解和利用這些傳統方,多年來已備受關注。該文通過對芍藥屬野生種分布、栽培歷史、“芍藥”炮制方法發展等方面的考察,認為歷史之“芍藥”與現在的“白芍”同源,“赤芍”只是前者加工與炮制方法發展中的衍生應用之一。
【關鍵詞】 白芍;赤芍;炮制;分化
“白芍”和“赤芍”現在分別應用于臨床,但在《傷寒論》及中國早年傳統方劑中只有“芍藥”之稱,如何正確理解和利用這些傳統方,多年來已備受關注。本文從芍藥屬野生種分布、栽培歷史、炮制方法發展等方面力求探析芍藥分化應用的歷史概況,為現代臨床正確應用“白芍”和“赤芍”提供幫助。
1 芍藥野生種源與分布
芍藥是我國傳統名花,也是世界上最早引種栽培的花卉之一。《山海經》記載“條谷之山,其草多芍藥;秀山,其草多芍藥;司之山,其草多芍藥;洞庭之山,其草多芍藥……”,說明野生芍藥在我國自古就分布廣泛。經大量實地調查和古今文獻證實,芍藥科僅有芍藥屬(Paeonia),本屬分三組:芍藥組、北美芍藥組和牡丹組。芍藥組共22個種,5個變種,其中分布我國的有9個種,歐洲13個種5個變種。我國分布的9種野生芍藥如下[1,2]:
1.1 芍藥P. lactiflora Pall. 分布于我國東北480~700 m海拔的山坡、草地、林下及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及甘肅、寧夏、四川等地海拔1 000~2 300 m的山坡草地。為亞洲特有種,朝鮮、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亞也有分布。本種在我國分布范圍僅次于草芍藥,但卻在芍藥屬中栽培歷史最悠久,是中國芍藥品種演化的唯一種源,對世界芍藥品種形成影響最大,也是“白芍”藥材長久以來主要藥源種,其野生植株根亦作“赤芍”藥用。
1.2 草芍藥P. obovata Maxim. 南起我國湖南西北部、四川東南部,北至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西起四川汶川,東至日本的廣大地區均有分布。該種是中國野生芍藥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四川東南部、貴州遵義、湖南西部、江西廬山、浙江天目山、安徽、湖北、河南西北部、陜西、寧夏南部及山西、河北、遼寧、吉林等15個省、區海拔800~2 000 m山坡草地及林緣都有大量野生資源,部分地區作“赤芍”藥材的藥源種。
1.3 美麗芍藥P. mairei Levl. 分布云南東北部、貴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肅南部、山西南部等地海拔1 500~2 700 m的山坡林緣陰濕處。根有行瘀活血止痛功效,部分地區藥用。
1.4 川赤芍P. veitchii Lynch. 分布于四川西部2 650~3 700 m海拔的山坡林下,西藏東部、青海東部、甘肅及陜西西南部海拔1 800~2 800 m的山坡疏林下。本種觀賞價值較高,根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通經,現行《中國藥典》規定可作“赤芍”入藥,但并不是主源種。
1.5 另外5種分別是:山芍藥P. japonica(Mak.)Miyabe et Takeda 分布中國的東北及日本,又名日本芍藥。多花芍藥P. emodi Wall.ex Royle 僅生我國西藏南部(基隆)海拔2 350 m的山坡上。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白花芍藥P. sterniana Fletcher 僅產我國西藏東南部2 800~3 500 m海拔的山坡林下。塊根芍藥P. anomale L.Mant. 分布于我國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及天山山區1 000~2 000 m海拔林下、山坡草地及陰濕山坡。中亞東部、西伯利亞、蒙古地區也有分布。新疆芍藥 P.sinjiangensis K.Y.Pan 僅分布于我國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區1200~1800m海拔的針葉林下。
2 芍藥栽培歷史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芍藥屬植物自然分布中心和多樣化中心,也是栽培品種起源與演化的中心。秦朝時期(公元前221~206年)芍藥就已普遍栽培,但牡丹芍藥不分,皆稱芍藥。至東漢末年(公元25~220年)才將草本者稱芍藥,木本者稱牡丹(木芍藥)。此期進入人們生活或觀賞或傳情或藥用,還都是以野生芍藥或牡丹為主,且栽培牡丹長于芍藥。魏晉時期(公元265~589年),牡丹和芍藥被大量引種栽培于宮廷作觀賞。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已舉國尊牡丹為花王,崇芍藥為花相,二者并稱“花中二絕”。自宋代(公元618~907年),以芍藥P. lactiflora為起源種,各地引種栽培,馴化改良日盛,優良品種頻現。因“揚州土壤肥膩,與本草唯宜”,所以“廣陵(揚州)芍藥自他方移來種植者,經歲則盛,有十倍之初”,那時揚州不僅已經成為芍藥的種植中心,而且品種繁多,影響久遠:“揚州芍藥,名于天下,與洛陽牡丹,俱貴于時”,人們對芍藥的觀賞改良熱情空前高漲。在此后的歷史長河中此情一脈相承,牡丹以其雍容華貴現身世界各地,芍藥以其頑強嬌艷遍植大江南北。后市多有《芍藥譜》傳世,記錄品種多時可達100多種,單瓣、復瓣、起樓,姿態百韻;紅色、紫色、白色、黃色,姹紫嫣紅。現在,二花不僅已成為我國品種齊全、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代表花卉,而且還是傳統中藥丹皮、赤芍、白芍的藥源。
3 “白芍”與“赤芍”的分化與應用
東漢張仲景立著《傷寒雜病論》(公元206年)113方中有三十余方配伍以芍藥,使用范圍廣泛,陰證陽證、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均有所用。同時期《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 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生川谷及丘陵”[3]。此中僅記載了芍藥的性能功效,但沒有涉及藥物的具體產地,采收時間,炮制方法,品種鑒定等內容,就當時芍藥的栽種狀況來看,藥源應多是野生芍藥的根或性狀同野生的家種品的根。但《金匱玉函經》中見芍藥有“刮去皮”[4],《注解傷寒論》中亦載有“切”等簡單記述[5],說明當時所用并非現之“赤芍”。
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公元502年)中以根、花的顏色分赤白:“白芍,其花莼白,大而美麗,根亦白色,故名。” “芍藥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可見當時雖已有赤芍和白芍的說法,但并未在藥用時真正區別開來,“根以白者為佳”說明期間已普遍采用芍藥家種品、根粗壯者為藥,所以此時的“芍藥”正品已與今天的“白芍”同源。
“白芍”炮制熱處理始見于《雷公炮炙論》,后《備急千金要方》中載有“熬令黃”,《外臺秘要》中載有“炙”,《經效產寶》中載有“炒黃”等。宋代“白芍”沿用了前代芍藥的去皮、熬制、炙制及炒制等法,又新增有“銼” “洗”“洗焙”“微炒,焙”“炒焦黃”“水煮十沸時,焙干”“炒令赤色”“酒炒”近10 種制法。元、明、清等歷代有先后又新增“酒拌炒”“酒浸炒”“蜜拌蒸制”“鹽水炒制”“酒焙制”“酒浸炒”“姜炒制”“酒洗炒制”等多種制法。在不同方法炮制過程中,原藥材“芍藥”的化學成分組成與比例會發生明顯改變[6],不同藥性得以強調和提升,配伍不同藥材時或活血養血、健脾和中,或泄肝止痢,大大豐富了芍藥的功能主治,甚或補前人之不及。同時,芍藥在長期種植時施與的雜交和人工改良等也會對不同時期藥材成分產生重要影響,現在不同產地的“白芍”化學成分也會有明顯差異[7]。由于炮制方法的改變和栽培馴化業的發展,必然造成了“芍藥”的藥用分化。筆者認為,“赤芍”就是這一過程中分化并獨立出來的典型實例。
作為獨立的藥材,“赤芍”始見于宋代王懷隱的《太平圣惠方》,他將芍藥獨立成了白芍和赤芍兩種藥物,并列舉各自的代表方。此后的本草論著對白芍、赤芍的功效主治、加工炮制、分布栽培、臨床運用等方面予以區別, 并詳盡記載。如蘇頌《圖經本草》載“芍藥有二種,一者金芍藥(即白芍) ,二者木芍藥(即赤芍) 。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等。實際上此時“白芍”和“赤芍”只是品種間根色和花色的差異,種源并無明顯分別,二者均用芍藥P. lactiflora 的根入藥,前者用栽培品的根去皮并進行各種加工炮制,后者用野生植株的干燥根,不去皮,另有川赤芍P. veitchii、草芍藥P. obovata亦作赤芍入藥,但質量差,臨床主要用前一種。所以“白芍”“赤芍”本質的差別應該是加工方法上的差別,而此時期同為“白芍”,炮制方法已十分豐富,并有不同配物使用的經典方劑。
綜上,筆者認為,《傷寒論》及中國早年多數傳統方劑中的“芍藥”應該與現在的“白芍”同源,“赤芍”只是“芍藥”在長期臨床實踐過程中運用不同加工與炮制方法發展出的藥性歧化的一個典例,是“白芍”臨床的一種衍生應用。同時作為傳統花卉植物長期培育分化,也是“赤芍”獨立的一個促進因素。
參考文獻
[1]秦魁杰.芍藥[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1.
[2]王蓮英,袁 濤.中國牡丹與芍藥[M] .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4.
[3]清·黃爽.神農本草經[M] . 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2:12.
[4]漢·張仲景.金匱玉函經[M]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 ,1955.
[5]漢·張仲景.注解傷寒論[M]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 ,1956.
一、林場的基本情況和全民創業工作現狀
林場經營面積24410公頃、有林地面積23330.7公頃、溝系九條。在冊人口1058人,總戶數421戶,在冊職工256人、離退休職工196人;離崗人數140人。我場殘疾人家庭戶26戶,孤寡老人戶52戶;60歲以上的戶數107戶。
現林場內有創業能力的職工戶:216戶,全民創業家庭經濟戶:179戶,個體工商戶數:8戶,全場共有創業戶數:187戶。
2009年3月統計,林場發展食用菌種植21戶,已經加工完成22.6萬袋,較07年新增加11戶,紅松果林承包51戶,林蛙養殖41戶,面積7798公頃。養殖業,現有養鹿場一個,存欄4余頭,養牛30戶存欄76頭,養蜂戶7戶,09年新增加4戶發展蜜蜂140箱,養豬戶12戶,存欄45頭。種植業,30戶。農田56公頃。林下參栽培8戶6公頃。貝母栽培2公頃,商店10戶,飯店1戶,豆腐坊1戶。冬采運材車輛35輛,修理部4家,其中從事摩托車修理2戶,我單位每年參與林副產品采集的職工有近200戶。從事飼料粗加工3戶。
2009年在局的資金和技術的扶持下,建成19公頃白芍藥材基地一個,現已完成了種苗的播種工作。
二、開展全民創業活動采取的措施
為實現林場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開展全民創業活動中,我們注重措施的延續性與連續性,并不斷改進不足,創新工作方法,一年來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目標落實工作,我們繼續采取了班子成員包保困難戶,幫扶困難職工的“結對子”活動,在07年里,我們班子成員包保的五戶困難職工中,徐春生、徐金田、魏忠福三戶困難職工分別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創業活動,在我們的支持與扶持下,實現了脫貧解困。為困難戶創業致富樹立了典范。在林場黨員、干部上創業項目活動中,我們要求每名黨員干部必須上一個創業項目,帶一戶職工創業。
2、是黨員干部帶頭創業,帶領群眾創業,林場黨員曲守田四年前帶頭發展地栽木耳栽培。機關黨員宋煦春同志,在林場建設白芍藥材基地的過程中,帶頭承包7公頃藥材種植任務。機關黨員張榮春,今年帶領兩戶職工發展起了蜜蜂養殖。退休職工黨員孫培明,總結多年來的人參栽培技術,利用農田改土,實驗成功了農田上種植人參的創業活動,在林場帶動3戶職工,發展起人參種植。通過黨員干部的帶頭創業,帶動全場職工群眾的創業活動。
3、是全面抓好培訓工作,一年來我們在完成局部署的培訓計劃的基礎上,加大信息服務力度,我們利用上網查詢資料、提供給職工技術的做法。先后解決職工創業技術難題8項,共打印技術資料240份,發給職工學習;在信息服務上我們做到了,為有創業愿望的人員及成功創業者,提供創業項目、進行市場預測、可行性分析,通過咨詢、指導等方式,使創業者進一步樹立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增強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決策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在09年里,我們還將繼續深化對職工群眾的創業培訓工作,使之成為我們常抓不懈為民服務的基礎性工作。不斷增加有創業技能的職工數量。
4、是積極協調上級服務職工創業,07年我們幫助8戶林蛙養殖戶,審批了2公頃的越冬池和3公頃的林下參種植審批手續,冬采期間,幫助徐春生等三個養豬專業戶,利用伐區剩余物,解決建豬舍木料近10立方米。給于繼成等3名同志解決養豬飼料款,拖欠工資近3000.00元。通過強化創業服務,轉變了機關工作作風,體現出親民、為民的林場機關良好形象,
5、是發揮典型示范的激勵作用,選樹了創業明星付衍泉,致富典型曲守田、王維林,脫貧致富的典型徐春生,在職工中進行了廣泛的宣傳,通過典型宣傳,提高了職工群眾對創業熱情。
6、積極發動職工走出場門創業,隨著我局改革的不斷深入,林場富余人員不斷增多,為了使離崗職工盡快掌握創業技能,找到創業途徑,我們在做好職工技能培訓的同時,發動職工外出創業,一年來,我場外出創業的職工由07年的60多人今年有望增加到近100人。
隨著我局對全民創業活動優惠政策和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在我場“基本形成全民踴躍創業的良好格局,職工群眾自主創業,不拘形式、不拘類型、不拘規模,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進入2009年,我場創業戶與去年同比增長24戶,創業戶達到187戶。
三、存在的問題
通過我們的調查了解,我場全民創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我場的全民創業工作,發展的還不夠平衡,個別職工群眾存在保守思想,滿足于現狀進取意識淡,故步自封。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2、個別發展項目與有關林業管理規定相矛盾,無法擴大經營規模。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協調解決。
3、部分家庭缺少勞動力無法開展創業活動,多數家庭經濟戶由于年齡偏大,缺少資金、技術,無力擴大經營規模,經受不住市場的沖擊。
4、30%的職工家庭由于沒有創業資金和技術,沒有經營項目,無法從事經濟開發,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維持生計。
四、下一步在工作中的基本打算
1、繼續保持林場全民創業活動的良好態勢,進一步加強白芍藥材基地建設,建立和完善基地建設的管理制度,加強基地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田間管理工作,保證承包職工、林場和公司三方的經濟利益。進一步加強對食用菌栽培和蜜蜂養殖的政策扶持,為食用菌栽培戶和蜜蜂養殖戶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不斷擴大這兩個創業項目的規模。
2、進一步強化林場服務功能,從為創業戶提供各種信息、技術、銷售渠道入手,做好服務,把握好開展全民創業的契機,抓發展、促就業,抓規模,促安置。
3、抓好典型的選樹工作,及時總結經驗,進行大張旗鼓宣傳,發揮創業致富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廣成功創業致富經驗,激勵林場職工參與全民創業的熱情。
4、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不斷轉變職工群眾觀念。不斷激發職工群眾的創造力和拼搏精神。解放職工思想,緊跟時展要求,正確引導職工群眾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形成產業規模,最大限度地安置人員,推進全民創業活動的深入開展,增加職工的經濟收入。
摘要:目的:建立十全大補酒中芍藥苷的含量測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Diamonsilc。(200mn×4.6mm,5μm);流動相為乙腈一水一冰醋酸(12:87:1);檢測波長為230nm;流速1.00ml/min;柱溫25℃。結果:芍藥苷在0.2050~4.1000μg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98;平均回收率為99.2%,RSD=0.6%(n=9)。結論:所建立的方法簡便、快速、準確,可用于十全大補酒的質量控制。
關鍵詞:十全大補酒;芍藥苷;HPLC
中圖分類號:R917
十全大補酒為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四冊收載的品種,由黨參、白芍、川芎、黃芪等10味中藥組成,用于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體倦乏力,四肢大溫,月經量多等癥。本品原標準中僅有常規檢查項,現采用HPLC法對芍藥苷進行定量分析,獲得較滿意結果。
1.儀器與試藥
Waters高效液相色譜儀(Waters 1525 HPLC Pump,Wa-ters 2487 DetcDr.Waters 717Plus Autosamper);1500恒溫箱;Empower色譜工作站。
芍藥苷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36-200422);十全大補酒(江西心正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號20050402、20061204);水為I級純化水;乙腈(HPLC用):其他試劑為分析純。
2.方法與結果
2.1色譜條件
Diamonsil C18(200mm×4.6mm,5μm);流動相為乙腈一水一冰醋酸(12:87:1);檢測波長為230nm;流速1.00 ml/min;柱溫25℃。
2.2對照品貯備液的配制
精密稱取經P2O2減壓干燥24h的芍藥苷對照品20.50mg,加50%甲醇溶解并稀釋至25.00ml,搖勻,作為對照品貯備液。
2.3供試品溶液的配制
取本品10.00m1,加水10ml,搖勻,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4次(20、20、20、1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50%甲醇溶解至25.100ml。
2.4系統適應性試驗
在上述色譜條件下測定,結果表明:理論板數以芍藥苷
2.5線性關系的考察
精密量取對照品貯備液0.25、0.50、1.00、2.50、5.00m1,各加50%甲醇稀釋至10.00ml;分別取上述溶液10μl,各進5針,在上述色譜條件下測定,以峰面積為縱坐標,進樣量為橫坐標,計算回歸方程,得:Y=l468×106X-3.124~104,r=0.998。芍藥苷進樣量在0.2050~4.1000μg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2.6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1,連續進樣5次,記錄峰面積,RSD=1.4%。
2.7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批號(20061204)樣品,分別按2.3項下的方法制備,測定其芍藥苷平均含量為0.1754mg/ml,RSD=1.18%(n=6)。
2.8穩定性試驗
取同一批號(20061204)樣品,按2.3項下的方法制備,在0、6、12h各測定1次,記錄峰面積,RSD=0.36%。
2.9加樣回收試驗
精密量取十全大補酒(20061204)5m1,共9份,分別精,密加對照品溶液(0.4067mg/ml)一定量,按2.3項下的方法制備,再按上述色譜條件測定,計算加樣回收率。
3.討論
曾采用參考文獻中的提取方法(取本品10.00ml蒸干.等離子發射光譜儀分析測定栽培泰山黃精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組成特點,以期從微量元素角度為泰山黃精的藥理研究和推廣開發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儀器與材料
IRIS IntrepidⅡXSP型電感偶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美國熱電公司);梅特勒十萬分之一電子天平(瑞士):可調溫控電熱板;電熱恒溫水浴鍋;熱恒溫鼓風干燥箱。
硝酸和高氯酸為國產優級純;實驗用去離子水為美國Millipore公司生產的超純水機制備;混合標準溶液來自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100μg/ml,GSB 04-1767-2004)。
【摘要】
目的比較小青龍湯分煎液與合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譜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譜柱(5 μm,4.6 mm×150 mm),以乙腈-0.5%冰醋酸(20∶80)為流動相,流速為0.5 ml·min-1,檢測波長為276 nm,柱溫為25℃,分析小青龍湯合煎液與分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結果小青龍湯分煎液中甘草苷的平均含量大于合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結論與合煎液比較,分煎液的含量較高。
【關鍵詞】 小青龍湯; 分煎; 合煎; 高效液相色譜法; 含量測定; 甘草苷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ontent of liquiritin between the combined decoction and the separated decoction of Xiao Qing Long decoction.MethodsAn HPLC method was established with a Agilent Zorbax SB-C18 column (5 μm, 4.6 mm× 250 mm ), a mobile phase of acetonitrile-0.5% glacial acetic acid(20∶80), a flow rate of 0.5 ml·min-1 and a detection wavelength of 267 nm. ResultsThe average content of liquiritin in the separated deco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mbined decoction. ConclusionComparing with that in the combined decoction, the content of liquiritin in the separated decoction is higher.
Key words:Xiao Qing Long decoction; Separated decoctions; Combined decoctions; HPLC;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Liquiritin
小青龍湯系張仲景所創的經典方,由麻黃,桂枝,白芍,干姜,細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8味藥組成,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效。中藥分煎液是將單位中藥經煎煮,濃縮,干燥后精制而成,按傳統處方配伍,直接加水沖服,與合煎液相比,具有服用量少,攜帶方便,劑量準確,藥物穩定,便于儲存等優點。本實驗以中藥經方小青龍湯中的有效成分甘草苷作為指標,比較該方用合煎法與分煎法制得的湯劑中甘草苷含量差異,探索中藥復方湯劑不同制法對其有效成分溶出量的影響,對單味中藥精制顆粒應用于臨床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1 器材
1.1 儀器島津LC—20A高效液相色譜儀,TCQ—250型超聲波清洗儀,101-1-S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
1.2 藥材與試劑
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河北);干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四川),制南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河南),炙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內蒙),法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貴州),白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安徽),細辛Asarun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遼寧),桂枝Cinnamomum cassia Presl(廣東)。以上8味藥材飲片經貴陽中醫學院劉芃教授鑒定。甘草苷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為:171241–200304)。甲醇﹑乙腈均為色譜純,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水為純凈水。
2 方法與結果[1~4]
2.1 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Agilent Zorbax SB-C18柱(5 μm,4.6 mm×150 mm);流動相為乙腈-0.5%冰醋酸(20∶80);流速0.5 ml·min-1;檢測波長276 nm;柱溫25℃。
2.2 溶液的制備及測定
2.2.1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甘草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溶解,制成濃度為0.74 mg·ml-1的對照品溶液,備用。
2.2.2 合煎液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傳統煎液法)
按處方稱取藥材飲片,麻黃10g,加8倍量的水,浸泡30 min,武火煎煮微沸后計時改用文火煎煮20 min,其余藥材按處方稱取藥材飲片44 g,加8倍量的水,浸泡30 min后加入到已經煎煮了20 min的麻黃煎液中,武火煎沸后用文火煎煮40 min,趁熱過濾,藥渣再加6倍量的水,煎煮40 min后趁熱過濾,合并兩次濾液,濃縮至54 ml(1∶1)轉移至蒸發皿中,濃縮至半流體狀態,在60℃的溫度下干燥至恒重,精密稱取一定量的干浸膏約0.6 g,精密加入70%的乙醇10 ml稱重,超聲處理30 min,放冷后補重,濾過,取續濾液0.5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入20%乙腈定容至刻度,即得合煎液供試品溶液。
2.2.3 分煎液供試品溶液的制備(煎煮方法由宏宇藥業有限公司提供)
取麻黃等8味藥材飲片,煎煮兩次,合并兩次濾液后濃縮成流浸膏,在60℃溫度下干燥至恒重。8味藥干燥至恒重后即得顆粒,按處方稱取相當于合煎液原藥材量的中藥分煎液,用54ml水溶解后,轉移至蒸發皿中,濃縮至半流體狀態,在60℃的溫度下干燥至恒重。精密稱取一定量的干浸膏約0.6 g,精密加入70%乙醇溶液10 ml,稱重,超聲處理30 min,放冷,補至原重,濾過,取續濾液0.5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入20%乙腈定容至刻度,即得分煎液供試品溶液。
2.3 陰性對照溶液的制備按中藥分煎液供試品溶液制備的相當量分別稱取除甘草以外的其余7味中藥分煎液,同法制成陰性對照溶液;按合煎液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分別稱取除甘草以外的其余7味中藥飲片藥材,同法制成陰性對照溶液。
2.4 標準曲線的繪制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適量5份,分別置于10 ml的容量瓶中,加入甲醇制成濃度分別為18.51,37.02,74.04,148.08,296.16 mg·L-1溶液,精密吸取2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其峰面積。其色譜圖見圖1。以峰面積值(A)對進樣量(C)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為:A=183.51C+29.41,r=0.999 3。以上結果表明,在0.037~0.592μg范圍內,甘草苷峰面積值與進樣量有良好的線性關系。
2.5 精密度實驗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6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重復進樣5次,測定相應的甘草苷峰面積,RSD=0.7%,結果表明儀器的精密度良好。
2.6 穩定性實驗精密吸取放置0,2,4,6,8 h的樣品液20 μl 分別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得相應的峰面積,合煎液RSD=2.2%,分煎液RSD=1.36%。結果表明,供試品溶液在8 h內穩定性良好。 2.7 重復性實驗按中藥分煎液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得供試液5份,分別精密吸取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得峰面積值并計算含量,RSD=1.89%。
2.8 加樣回收率實驗精密稱取已知甘草苷含量的合煎液樣品干粉6份,分別加入對照品適量,置10 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溶液10 ml,超聲處理30 min,放冷后加入20%乙腈定容至刻度,搖勻,過 0.45 μm濾膜,同法測定計算加樣回收率,結果見表1。表1 加樣回收率實驗結果(略)
2.9 樣品的含量測定
分別精密稱取5份中藥分煎液和合煎液,按其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成供試品溶液,分別平行測定5次。結果見表2。表2 樣品中甘草苷的含量測定(略)
3 討論
甘草在小青龍湯方中起佐使作用,甘草苷是一個中等極性物質,故采用70%乙醇進行超聲提取,在甘草苷含量測定過程中在測定方法建立過程中,分別作了不同色譜條件的探索,最后所采取的色譜條件的精密度,穩定性,重復性良好,測定方法可靠。
實驗結果表明,小青龍湯的分煎液與合煎液湯劑中的甘草苷含量分煎液大于合煎液,從而為小青龍湯的中藥分煎液替代合煎液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Ⅰ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9.
[2]伍慰萍,閻紅濤,孫文基.HPLC法測定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2004,24(4):425.
關鍵詞 中藥資源 教學視頻 課堂教學 年允收量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ourth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survey work in an orderly manner, the relevant reports and videos continue to emerge. In this contex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actively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 use of the above video material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ime will b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in the course of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specific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detail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video projection through the case of the video. In order to study the assistant effect of this kind of teaching video to the course.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teaching video; classroom teaching; annual acceptance
“中資源學”是本科生中藥學及中藥資源與開發兩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本課程較為宏觀,涵蓋我國中藥資源的分布及形成規律。其中部分概念較為抽象,初學者對其無法理解,更加難以背記,較難在考試時準確復現,諸如:年允收量,人工與野生混合飼養,國際標準化、民族藥等等。
隨著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調查的順利展開,眾多與中藥資源相關的視頻在各大電視臺公開播出,并上傳網絡公開展出。在此大背景下,本教研室教師集中備課并討論了利用上述公開資源的集中播放對本科生“中藥資源學”課程教學起到輔助作用的可能性。大家一致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教學視頻的集中播放存在三個優點:第一,活躍課堂氣氛;第二,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第三,提供討論素材,拉近師生距離。
本文結合大家在教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優秀視頻案例和心得體會,分析教學視頻對加深課程主要概念理解的輔助作用。
1 走近科學―植物中的“鉆石”
《走近科學―植物中的“鉆石”》介紹了中藥沉香的概念和市場現狀,描述了人工獲取沉香的流程,并記錄了科學鑒定沉香化學成分的過程。白木香作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長期處于資源匱乏的狀態。與此同時,白木香中次生代謝物“油脂”的自然積累過程耗時極長,坊間甚至有“百年樹千年香”的說法。所以高檔正品沉香的市場價格可達每克數萬元,號稱植物中的鉆石。從現有白木香種植面積來看,其年允收量是極低的值,不難理解一克沉香價格高達千元甚至萬元的現狀。與之相反的是,在另一個視頻“通靈藥谷”中出現的芭蕉,被稱為“砍不死的芭蕉”,其生長速度極快,有效成分積累迅速。用沉香(年允收量極低)和芭蕉(年允收量高)兩個例子的對比來事例化“年允收量”的概念較為理想。此外,視頻中還提到通過打火鉆的方式獲得人工沉香的方式,這套方法獲得了廣州中醫藥大學林勵教授團隊的認可,說明此類創新值得肯定和推廣。
2 走近科學―食材新說之林蛙
《走近科學―食材新說之林蛙》借助常見菜品“木瓜燉雪蛤”背后的故事闡述了正宗“蛤蟆油”的基原動物――長白山林蛙的人工養殖狀況。首先,視頻介紹了人工養殖林蛙的半野生、半飼養策略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及科學家們的解決方式。隨后,通過長春工業大學老師的講解,學生們可以學習到如何分辨真假蛤蟆油(長白山林蛙的干燥輸卵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林蛙混品偽品的狀態,警醒大家的同時,讓學生接觸當前部分中藥資源混亂的市場,希望引起課堂對于中藥資源鑒定和動物中藥資源養殖兩個問題的思考。
3 科技苑―揭秘麝香
《科技苑―揭秘麝香》記述了野生保護動物林麝總量從60萬頭陡然下降至2萬頭左右的歷史,并著重記述了人工飼養林麝提高麝香產量的過程。不僅分析了產麝香關鍵期(有效成分積累達90%)中林麝可能出現的奇怪行為及應對方略,還分析了第二個產香期對麝香有效成分中含水量的控制方略。整套應對策略不僅表明人工飼養、繁殖林麝并高效獲得麝香資源的可行性和成功經驗,而且也突顯了通過開發林麝資源可能帶來“放歸自然”方式改善野生林麝資源的良好預期。這是人工養殖重要動物中藥資源的典型案例。
4 走近科學―搭上國際列車的中醫藥
《走近科學―搭上國際列車的中醫藥》的主要內容包括2014年初我國主導的中藥材人參國際標準成功立項并獲得通過,以及2016年初我國主導的中藥材三七國際標準成功立項等多個重要事件的來龍去脈。這些事件的過程都絕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是波折重重,其間遭到了韓國、日本等中藥材出口大國的重重阻撓。特別是作為世界上三七制品出口第一大國的日本,竟委派專家公開演講反對我國標準制定的主導權。然而,我國昆明理工大學崔秀明副院長領導的團隊并沒有因此而將主導權拱手相讓,相反是正面迎戰,拿出多年來積累的成果,擺事實講道理,用數據說話,步步驚心地奪回了中藥三七國際標準的話語權。該視頻客觀反映了我國現在正處于由中藥大國向中藥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客觀問題,包括大部分中藥資源產品標準匱乏的現狀,也體現了我國對重要大宗藥材的重視。希望學生能辨證地看待我國中藥資源發展過程中的新形勢、新變革、新問題。
5 走遍中國―通靈藥谷
《走遍中國―通靈藥谷》通過一位壯族藥農的視角了解“通靈藥谷”這特殊生境下的多種民族藥:絞股藍、蕁麻科植物“咬人樹”、芭蕉、雞血藤等等。壯藥體系也是較完備的一類民族藥體系。伴隨雞血藤名氣的上升,其價格已經從一公斤幾毛錢上升到幾十元。這個過程正是民族藥資源被重視和開發后,其經濟價值逐步展現的過程。希望學生能夠在直觀了解壯藥的同時,思考民族藥資源“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體系。
6 野外調查及3S技術
《商南調查隊-野外調查集錦》是由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調查執行單位“商南調查隊”的自拍實錄。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調查的相關指導性意見和規定,為了維持本次調查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每個調查隊都要求進行自拍實錄,特別是需要對負責地區關鍵中藥資源的野外生境、人工栽培/養殖狀況等關鍵因素建立影視資料和照片資料。通過記錄員的翔實記錄,不僅讓學生直觀了解到野外調查需要進行的各種資料采集、實驗記錄等項目。而且讓學生直觀了解到黃精、貫眾、等資源的野外生存狀況。此外,該視頻還涉及到“3S”技術等相關知識,信息量較大。
7 中藥材交易市場―藥都樟樹
《藥都樟樹-白芍炮制技巧》記述了我國最大的17個中藥材交易市場之一的藥都樟樹的歷史傳承和現在的狀態。并展示了“白芍飛上天”的樟樹特色炮制工藝及其傳承過程。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中藥材交易市場”這個重要概念,還使其學習到了《雷公炮灸論》這部名著。從細節來講,明確了中藥材集散地的概念,也再次明晰了道地藥材的概念,是對于重要概念“道地藥材”的課上復習。
8 沙漠人參―肉蓯蓉
《沙漠人參―人工栽培肉蓯蓉》記述了新疆牧民(阿拉善左旗)協同科技工作者,通過潛心研究、辛勤勞動終于研究出了一套培育梭梭林恢復沙漠生境獲得生態利益,利用梭梭草的根系種植肉蓯蓉創造財富獲取經濟價值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優秀可持續發展之路。這種優秀成果,不僅用市場經濟的杠桿調動了廣大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甚至引得出外打工的年輕人回到地廣人稀的沙漠區域定居,參與到肉蓯蓉的大規模種植活動中來,充分體現了該策略的成功性,值得學習和推廣。
9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視頻所包含的主要熱縈幸韻錄傅悖嚎蒲泄ぷ髡叨雜諶斯ぱ殖冬蟲夏草的嘗試;牧民對野生冬蟲夏草的追逐;高原草甸地區冬蟲夏草的野外生存條件。希望大家能夠結合視頻理解中藥資源野外生境和人工干預的現狀,了解這種重要資源的背景。特別是利用視頻片段理解GPS技術在尋找蝙蝠蛾幼蟲時的應用。
10 大家吳征鎰―中國植物志
《大家吳征鎰―中國植物志》視頻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吳征鎰院士的生平,吳院士主編的中國植物志對我國植物區系地理狀況的整體描述等。 結合視頻了解我國中藥資源跨區域分布的特點,為中藥區劃的概念打基礎。培養學生為科學研究獻身的情懷,理解中藥資源第四次全國普查的 “承前啟后”意義。
11 種質資源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
《種質資源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借助采訪對象張挺工程師,以鳳仙花科水角屬植物水角種子萌發失敗,隨后繼續出發赴其野生區域采樣為主線,揭示了建立種質資源庫的科學意義,講述了如何保護現有植物的種質資源。不僅分步記述了種質資源的采集、分類、儲存的各個步驟,還以五針松植物作為例子講述了野外保護種質資源的手段。希望學生從視頻中獲取與種質資源庫有關的信息和知識。
12 羌活的人工撫育―發芽技術
《羌活人工撫育―發芽技術》記述了利用人工誘導的方式使羌活發芽的經過。不僅體現了人工干預可以起到的重大作用,也開辟了中藥資源開發的新方法和思略。希望通過本視頻讓學生理解通過不同渠道搜集整理信息的策略,并能以羌活的例子作為啟發思考其它相關資源的開發策略。以本課程視頻作為教學實習的前導課,承接下次課的教學實習,為學生自己講述中藥資源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本課程的教學視頻所包含諸多鮮活的事例、有趣的故事、嚴謹的邏輯,也包含“中藥資源學”課程的重要概念及其延伸。對這些視頻的靈活運用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切實地將抽象的概念跟具體的事例緊密聯系起來,對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有較大促進作用。通過一個學年(2015-2016學年)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學視頻的課堂集中播放對本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已初見成效。
然而,下述問題依舊需要在將來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第一,如何編排視頻的最佳播放順序,如何使得每一個視頻節次體現出鮮明的主題;第二,教師如何精確把握視頻中眾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結合視頻講授時如何把握(下轉第179頁)(上接第100頁)主干,減少枝蔓;第三,視頻播放時老師應該如何掌握節奏,如何拿捏在播放視頻時提出的問題和時機。
參考文獻
[1] 周榮漢.中藥資源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
[2] 王文全,沈連生.中藥資源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3] 楊世海.中藥資源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4] 周秀佳,徐宏發,順慶生.中藥資源學:中藥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5] 萬德光,王文全.中藥資源學專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6] 何本鴻,朱敏英.中藥資源學.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7] 王文全.中藥資源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