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服務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沈陽市肛腸醫院醫保科,遼寧沈陽 110002
[摘要]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對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產生了很大影響,概述了醫保支付方式的發展趨勢和對醫院的財務管理的具體影響,以及醫院為適應改革而采取的措施。
[
關鍵詞 ] 醫療支付;醫院;財務管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1(b)-0064-02
[作者簡介] 馬學敏(1971-),女,遼寧沈陽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醫保管理及護理管理。
截至目前,我國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經突破了13億,覆蓋率已經達到95.7%。醫保支付資金已占全國醫療機構總收入的56%。為了控制醫療服務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積極探索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將由按服務項目付費向總額預付、按病種診斷相關組(DRGs)轉變。這將對醫院的經營行為、經濟收入及財務管理產生極大的影響。譬如涉及醫院收支結構,財務部門職能的調整及人員培訓等方面,促使醫院必須改變經營管理模式,調整醫藥收入結構, 增加門診量、提供安全優質醫療服務,醫院也從關注創收轉變為有效控制成本。本文即探討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對醫院財務管理的影響及對策[1]。
1醫療支付方式的改革趨勢
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中的一項核心內容是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最終是要建立起引導衛生費用控制的利益導向機制,即要努力形成醫療衛生服務提供方“多控費,多得益;多花錢,少收益”的激勵機制。隨著醫保體系的的不斷完善,醫保經辦機構將代表政府作為患者健康和財務利益的人,對職工醫療保障水平進行控制,發揮集團購買者的作用,要求醫院提供成本低、效益好的醫療服。醫保的支付方式有后付制和預付制兩大類。后付制的有按服務項目付費和按床日付費;預付制包括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總額預付和DRGs等不同方式。醫保支付方式的轉變,對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規范醫院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3]。按服務項目付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醫療機構誘導服務需求、醫療行為監督檢查成本居高不下和醫療服務供求雙方關系惡化的弊端。預付制有助于降低經辦機構對醫療行為監督檢查成本,提高了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專業自主性,也增強了醫療費用的控制效果,但也會降低醫療服務提供者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降低服務質量。沒有一種支付方式是完美的,醫保支付方式的發展趨勢就是后付制轉向預付制,單一支付方式轉向組合支付方式。
2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對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的影響
如今物價管理部門、醫保部門以及參保人員都參與到了物價的監督中來,這在無形中對醫院收費的規范化管理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醫院要同醫保中心進行核算,結算方式又相對復雜。所以,在現階段醫療保障制度下,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的難度和要求越來越高,醫院財務管理的任何一個環節如果缺乏監督,都會容易出現漏洞,使醫院遭受損失。按總額預付、單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等支付方式都需要醫院綜合考慮醫療成本的管理及經濟核算,采取措施控制藥占比、醫用耗材比,努力降低成本,減少浪費,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滿足醫院的發展,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優質服務,以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這就對醫院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根據醫保支付方式的不同,靈活的選擇財務管理模式,降低財務風險[4]。
在現階段醫療保障制度通過建立了第三方付費的制約機制,有效地遏制了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但同時醫療保險費用結算方式導致醫院承擔經濟風險不同程度增大。特別是定額結算方式及不斷擴展的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服務設施項目范圍,使得患者的醫療需求在更大程度的得到滿足的同時,醫院的統籌基金超支壓力逐步加大,醫院承擔了更多的風險和壓力。
現行醫保結算方式出發點是為了控制由醫保基金負擔的醫藥費用增長,隨著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深入,醫方的道德風險也開始逐步顯現。醫療機構都會想方設法逐利,為獲取更大的利益,會不同程度出現開大處方、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及分解住院,增加患者和基金的負擔[5],同時還發生推諉醫療費用高但醫院凈收入少的重危病人的現象,損害了參保職工的利益。另一方面,參保人員(患方)的醫療消費需求也無限膨脹,超前、過度醫療消費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都增加了醫療保險費用支出。
3醫院適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措施
醫保支付制度具有激勵定點醫院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總杠桿”作用。即運用醫保支付制度促使醫院加強管理,主動適應醫保改革。當醫保支付基金占醫院總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必須要靠提高質量和效率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高質量和效率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醫保支付基金的合理使用和科學管理[6]。
3.1開展成本核算,降低醫療成本
醫院必須積極應對醫保付費方式的改革,堅持成本定價法。根據臨床路徑,規范診療行為。嚴格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漲,注重成本核算和監控, 加強藥品、耗材招標制度,降低消耗。
3.2保障醫療質量,提高醫療效率
建立一套績效考核體系,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反映醫療服務安全、質量、成本控制、效率等績效。取消醫務人員醫務人員獎金分配與所在科室收入掛鉤的分配方法,建立按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工作業績取酬的分配機制[7]。
3.3防范財務風險,減少壞賬損失
能夠動態管控不合理的費用支出。此外,通過醫院財務管理監督職能,設立價格管理機構或專人管理價格工作,建立健全價格監督機制,接受公共監督;規范醫療收費行為,嚴格收費管理,加大收費透明度,堅決杜絕亂收費、多收費,推行費用“一日清單”制,使收費達到公開透明。在保證醫保病人有效治療的前提下,盡可能避免超支給醫院帶來的損失。減少因違規被醫保拒付的風險[8]。
綜上所述,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必然對醫院的經濟收入產生影響,醫院必須應對這種變革,及時轉換思想,從關注創收、規模擴張型轉向成本控制、提供優質服務的質量效益型。盡量規避財務風險,建立有效的內部監控和激勵機制,有效利用醫療保險基金,推動醫院的發展邁向新的高度。
[
參考文獻]
[1]鄭大喜.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對醫院財務管理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13(2):55.
[2]劉軍民.控制費用,今年一項重點工作[J].中國衛生,2011(2):29.
[3]余薇佳.論完善醫保支付方式對醫院財務管理的影響[J].當代經濟,2013(14):44.
[4]劉石柱,詹長春,周綠林.醫療保險費用影響因素及控制對策[J].中國衛生經濟,2012,31(8):33-35.
[5]韓劍輝,王振.醫療保險基金控費機制研究[J].中國醫療保險,2014(2):18.
[6]王虎峰.深入認識基本醫保在醫改中的作用[J].中國醫療保險,2012(6):12-13.
[7]鄭大喜.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的控制策略[J].中國衛生,2011(5):54-55.
【關鍵詞】 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特點;重要性;途徑
【中圖分類號】R821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2-001-03
預防醫學診療服務主要是一種應用預防醫學的理論與技術,是將一、二、三級的預防相互結合起來,對那些具有危險因素,或亞健康狀態,或早期病人,或輕型病人等提供健康并促進診療的管理服務,從而進一步對危險因素進行控制,避免轉變成相關疾病,進而使病人的相關癥狀得到減輕,病情得到控制以及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等的一類診療服務。該預防醫學診療服務其服務的對象較廣,從造成疾病前的相關健康危險因素到亞健康狀態,都是服務的對象,該服務不僅落實到了社區衛生的服務中,也彌補了個體和群體之間診療服務的裂痕,該服務化被動預防為主動預防,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對預防和控制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特點
預防控制疾病是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主要目的,其主要從群體的防治出發,從個體的服務入手,在總結個體防治的基礎上,制定出群體的防治方案,從而對群體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導依據。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預防醫學診療服務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②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目的:將一、二、三級的預防措施相互結合起來,有效的指導高危因索的干預作用,疾病的及時發現、及時診斷以及及時治療,將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真正落實好;③預防醫學診療服務對象:包括具有危險性因素的、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或是為了消除危險性因素,診治早期或者潛在性的病人;④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治療方法:主要是采用綜臺防治的措施,將健康教育、咨詢以及健康促進都貫穿于服務的整個過程之中,進而促使患者能自覺、主動而又積極地去改變自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 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重要性
2.1 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重要性。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開展對疾病防治和控制機構帶來極大的幫助,它不僅有利于把流行病學引入到相關臨床醫學界,而且還有利于大眾群體觀點的傳播,進而促使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的聯合行動,一起尋找更有效的普查、診斷以及治療的技術。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是醫學界科學快速發展的需要,是相關疾病預防和控制工作的需要,同時也是人民群眾疾病基本防治的需要。因此,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防與治、群體與個體以及自身實踐與指導基層,都不應該被機械地分割開,而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其共同的作用。
2.2 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是疾病預防和控制的基礎。從過去的相關疾病、傳染病以及寄生蟲病等的防治和治療經驗來看,其病院的控制和消滅,主要都是以控制傳染源以及預防性等作為主要措施之一,因此,預防醫學診療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流行病學作為醫學的一個分支,也需要有堅實的生物醫學以及臨床保健來做基礎,而建立合理的疾病預防和控制系統,其工作人員必須要懂得相關的基本操作過程,具備防治結合的基本知識、技能以及實踐技巧,而這些都是預防醫學診療服務中所涉及到的。再者,對痰病的預防和控制,首先也是要防治結合的。可見,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涉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涉及面較廣。
3 如何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
3.1 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國家相關部門在《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的一文中提出,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組織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社區衛生服務組織主要從事的是預防、保健、相關健康教育、計劃生育以及常見病或多發病等的治療和康復。對于身肩負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社區衛生服務平臺的全科醫生來說,任務是繁重的,再加之這兩區域也是最薄弱、最重要、最需要大力研究合開發的領域,因此,必須要做好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指導其技術規范以及技術措施的實施,此外,疾病預防和控制機構也應該積極而主動地到社區進行“防治結合”的開發與研究,真正做好相關疾病的預防控制工作。
3.2 因地制宜,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疾病預防和控制機構應該充分利用預防醫學的相關理論、技術以及設備優勢,探索并推廣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法,盡量將疾病預防和控制的診療服務真正落實到社區的衛生服務中。疾病預防和控制機構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從而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此外,疾病預防和控制機構還應該做好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社區示范點工作,作為自身實踐的基地,并進行不斷的研究、總結經驗,從而發展和完善防治結合的技術與方法。
3.3 開展有特色的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疾病預防和控制機構在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時,要有所區別,不能等同于一般醫療機構的臨床醫療服務,要盡量開展有特色的預防醫學診療服務。因此,在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時,疾病預防和控制機構要和社區處理好以下方面:不爭利、不負面競爭,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相互團結,配臺默契,通力合作,盡量擴大組織系統的整體功能,進而做大做好社區的疾病預防和控制的綜合防治。
開展預防醫學診療服務對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以及控制醫藥費用的高額增長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預防醫學診療的開展,首先應該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進行防控,其次,要對當地的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將基礎防控和特色防控相結合,最后,應該積極的開展相關的“預防醫學診療服務”的宣傳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起到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最終實現預防醫學診療服務治病救人,提高患者相關疾病防治的知識水平,促進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的主要目標。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26
中圖分類號:R275.9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11-0068-02
濕疹是一種病因不明、臨床常見的慢性皮膚炎癥,其表現為多形性損害,伴有劇烈瘙癢,又因其慢性病程,容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濕疹臨床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慢性濕疹多是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遷延而來,或經多次反復發作而成,尤為難治。筆者應用自擬慢性濕疹方聯合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膏劑活性敷料治療慢性濕疹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11月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皮膚科門診慢性濕疹患者120例,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2組。自擬慢性濕疹方聯合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膏劑活性敷料組(治療組)60例,年齡18~65歲,平均42.56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2年,平均68.35個月;皮損分布:四肢29例,軀干部18例,頭面部6例,四肢合并軀干部4例,四肢合并頭面部2例,軀干部合并頭面部1例,四肢、軀干及頭面部均有皮損1例;皮損1~12處,皮損總面積1~32 cm2。西替利嗪聯合哈西奈德乳膏外用組(對照組)60例,年齡22~65歲,平均30.44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1年,平均66.65個月;皮損分布:四肢31例,軀干部17例,頭面部7例,四肢合并軀干部2例,四肢合并頭面部1例,軀干部合并頭面部1例;皮損數量1~10處,皮損總面積1~30 cm2。2組患者年齡、病程、皮損分布、皮損數量及皮損總面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與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濕疹診斷標準[1],皮膚肥厚,部分出現明顯苔蘚樣改變,可伴有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②符合中醫慢性濕疹血虛風燥型辨證標準[2],表現為患病日久,皮膚色黯或色素沉著,或粗糙肥厚,瘙癢劇烈,伴口干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③年齡18~65歲,病程0.5~12年;④自愿接受本治療并同意及時接受隨訪者。
1.3 排除標準
其他引起皮膚肥厚、脫屑、苔蘚樣增生的皮膚病患者;患處并發有其他明顯的可能會影響療效評價的皮膚病患者;無法避免手足過度接觸重金屬及化學試劑職業人員;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有嚴重心、肺、肝、腎、消化道等器官及系統性疾病者;皮膚癌及其他免疫功能明顯低下的腫瘤患者;有嚴重的免疫功能低下,或需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者;文盲、有精神病史、身體殘疾者;入選前4周內接受過系統治療或2周內接受過局部治療者;已知對西替利嗪、藍潤成分及乳膏基質成分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自擬“慢性濕疹方”口服,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膏劑活性敷料[加拿大藍科恒業醫療科技(長春)有限公司,批號1303031]外涂,每日2次,連用30 d。對照組給予西替利嗪(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20512029)10 mg,每晚口服1次;哈西奈德乳膏(天津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2101302)外涂,每日2次,連用30 d。觀察期間,禁用其他治療藥物,并戒煙酒,禁食海鮮及辛辣食品,避免燙洗等局部刺激。
慢性濕疹方藥物組成:當歸25 g,生地黃15 g,熟地黃10 g,赤芍10 g,白芍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10 g,茯苓25 g,丹參30 g,雞血藤15 g,苦參8 g,全蝎6 g,陳皮10 g。用法:將上述諸藥用小火煎15 min,取汁后,加水,再用小火煎15 min,取汁,2次藥汁混合,分早晚2次口服。
1.5 觀察指標與療效標準
治療30 d后評價療效及安全性。治療結束后對痊愈病例隨訪3個月,每月1次,觀察復況。
療效標準依據全軍中醫藥學會皮膚病專業委員制定的“濕疹皮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2009年討論稿)”標準[2]。痊愈:皮損面積消退>90%,瘙癢基本消失;顯效:皮損面積消退60%~89%,瘙癢明顯減輕;好轉:皮損面積消退20%~59%,瘙癢減輕;無效:皮損面積消退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病例脫落情況
治療組1例隨訪中失防,對照組2例病情好轉后未堅持治療、1例失防,共116例有效病例納入統計。
2.2 臨床療效
治療30 d,治療組痊愈率、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
有統計學意義(χ2痊愈率=4.933,χ2有效率=4.967,P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出現9例惡心,未經治療2~3 d后好轉;對照組有3例出現色素沉著加重,1例出現皮膚輕度萎縮。均不影響治療。
3 討論
濕疹相當于中醫古籍記載的“旋耳瘡”、“浸瘡”、“繡球風”。《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精煉地概括了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機是“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現代中醫延續了前人的認識,認為濕疹以體虛為本,風濕熱邪為標,濕疹的發生總由稟賦不足,外感風濕熱之邪,郁于腠理,致濕熱內蘊而發本病,久病則耗血傷津,致脾虛血燥[3];按臟腑辨證論治慢性濕疹,提出慢性濕疹可從瘀論治,并將祛風止癢之治法貫穿整個治療中[3]。筆者結合他人經驗在桃紅四物湯基礎上加減自擬慢性濕疹方。方中以當歸養血潤燥、活血祛瘀為君藥;輔以生地黃、熟地黃、白芍、雞血藤養血益陰,桃仁、紅花、丹參活血祛瘀,共為臣藥;赤芍活血涼血祛瘀,陳皮、茯苓行氣補脾利濕,苦參祛濕止癢,全蝎搜風祛瘀止癢,共為佐藥;川芎引藥入血分,使上下內外氣機通達為使藥。全方共奏養血潤燥、健脾利濕、活血祛瘀、搜風止癢之功。
藍潤是加拿大藍科恒業醫療科技(長春)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皮膚屏障保濕修護劑。其主要成分為原花青素(OPC)、改性殼聚糖(成膜型)。OPC為天然抗氧化劑,能夠強力清除自由基,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保護再生劑,具有對抗炎癥、修復血管內皮、重建膠原質的作用。改性殼聚糖(成膜型),殼聚糖是具有止血、抑菌等功效。兩大有效成分和特殊工藝使藍潤具有修補表皮細小裂縫、保濕隔離、抑制各種降解酶、穩定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改善微循環等功效。
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慢性濕疹方聯合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膏劑活性敷料治療慢性濕疹在有效率、痊愈率和降低慢性濕疹復發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安全性高,是可供臨床選擇使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6-147.
[2] 全軍中醫藥學會皮膚病專業委員.濕疹皮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2009年討論稿)[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5):327-328.
[關鍵詞]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風險規避
一、引言
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是醫療保險機構在參保者獲得醫療服務之后,向醫療服務機構支付醫療費用,對醫療資源消耗進行補償的方法和標準。它一方面體現了醫療保險對參保者醫療費用分擔的功能,另一方面作為同時涉及醫療保險機構、醫療服務機構以及參保者三方經濟利益的關鍵環節,對控制醫療費用增長、約束醫患雙方道德風險以及保障參保者權益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醫療保險支付方式對醫療保險運行中各個主體的行為具有不同的激勵或負面作用,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作為綜合預付制與后付制各自優勢,抑制其各自弊端的新型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日漸成為我國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從國內外研究以及各地改革實踐來看,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運行亦存在一定的風險,發現并規避其運行風險應作為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發展完善的重中之重。
二、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存在風險
在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運行過程中,首先對其運行效果構成風險的便是支付方式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構建科學合理的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具有較大的難度。而如果把支付方式的機構設計看作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運行的內部風險,則源于人們機會主義傾向,以及醫療保險第三方支付的委托關系而產生的道德風險便構成了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運行的外部風險。由于在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運行過程中,醫療保險機構、醫療服務機構以及參保患者分別作為醫療服務的保、供、需三方,三者之間存在著兩兩委托關系。在委托方與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一方會利用另一方不能察覺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經濟效益,而致使另一方利益受損,這便導致道德風險的產生,具體變現為醫療服務機構(供方)道德風險、參保患者(需方)道德風險以及“醫患同盟”三種情況。
1、支付方式結構設計尚不合理。每一種醫療保險支付方式都各有其利弊,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構建的目的便是將多種支付方式相結合,控制醫療費用的過度增長,抵減單一醫療支付方式的負面性,并尋求醫療服務供需雙方需求的平衡點,提高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配置。但是,由于各地實際情況復雜多樣,醫療科學對支付方式設計的專業性要求高以及醫保基金的合理預算劃撥難度大等情況,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結構設計尚不能達到完美無缺和極盡合理。在這種情況下,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便不能充分發揮其控制醫療費用、有效配置醫療資源、協調供需雙方利益等作用。
2、醫療服務機構(供方)存在道德風險。醫療服務機構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其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醫療保險機構和患者所支付的醫療費用。而醫療服務作為專業性要求高的特殊行業,患者通常對自身的疾病情況以及所需的醫療服務程度缺乏了解,客觀上醫療服務機構與患者之間形成了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當醫療服務機構出于“經濟人”假設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便會運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產生在后付制的付費方式下誘導患者過度消費,或是在預付制的付費方式下推諉重病患者、降低醫療服務質量等道德風險。
3、參保患者(需方)存在道德風險。參保患者在繳納一定數額的醫療保險費后,其醫療費用主要由醫療保險基金負責支付,參保患者個人所需支付的醫療費用遠遠低于所獲得醫療服務的實際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參保患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一方面為獲得更多的醫療服務,可能產生謊報病情和小病大養的道德風險;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冒用醫保卡騙保、詐保,造成醫療保險基金浪費和流失的風險。
4、“醫患同盟”。“醫患同盟”是指醫療服務機構和參保患者為謀求各自經濟利益,二者協同騙取醫療保險基金,進行利益共享的過程。“醫患同盟”屬于醫療服務機構和參保患者合作帶來的道德風險。通常情況下,醫療服務機構與參保患者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例如在按人頭付費的醫療保險支付方式下,定點醫療服務機構為獲得更多的簽約人頭,得到更多的醫療保險預付基金,在承諾給予參保患者一定的經濟利益或滿足其部分不合理要求的情況下,聯合參保患者謊報簽約信息,以及開出“人情方”和“營養方”等,騙取醫療保險基金。
三、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風險規避
針對上述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運行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對其加以規避可以從規避內部風險,即完善支付方式結構設計,以及規避外部風險,即抑制醫療服務機構和參保患者道德風險的兩個角度出發,具體可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1、完善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結構設計。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構建首先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特點,對不同級別的醫療服務機構以及不同類型的醫療服務分別制定不同的醫療保險支付方式。其次測算不同醫療保險支付方式下所產生醫療費用占醫療費用總額的比例,合理制定本年度醫療費用預算,并按相應比例確定本年度不同醫療保險支付方式醫療費用預算情況。此外,為促進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合理運行,規避運行風險,還應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采取超支不補,結余留存的方式。
2、合理制定醫療保險個人負擔比例。根據不同疾病類型以及不同醫療保險支付方式,制定相適應的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例如,對一般的藥品、診療或疾病采取適當提高參保患者醫療費用自付率的方式,讓參保患者承擔更多的醫療費用以便抑制其過度醫療消費,避免參保患者道德風險的產生,減輕醫療保險基金壓力。有實踐表明,在我國鎮江等地區的醫改中,18%至20%的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對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有明顯抑制作用,而低于10%的自付率則無法抑制其增長態勢。
3、引入多方談判機制。為有效地規避醫療服務機構與參保患者道德風險的產生,醫療保險機構應該積極探索與醫療服務機構、參保者以及藥品供應商等的多方談判機制。一方面在政府主導下,堅持以提高患者利益為導向,由醫療保險機構、醫療服務機構以及參保者代表共同談判決定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支付方式,以及醫療保險基金的總額預算等內容。另一方面建立雙向定價機制,由醫療服務機構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具體醫療服務價格,并向醫療保險機構報價,由雙方共同協商決定醫療服務價格。
4、加大政府對醫療服務機構財政補貼。對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的運行管理,政府存在著嚴重的職能缺失。財政投入的不足,導致很多公立醫院的運營開支得不到滿足。這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醫療服務機構為獲得更多經濟收益而誘導患者需求,推高醫療費用,形成扭曲的激勵機制。加大政府對醫療服務機構的財政補貼,變換對醫療服務成本的補償方式,能夠有效地規避醫療服務機構的道德風險,對維護醫療保險基金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5、加強對醫療保險支付方式運行的考核和監督。規避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運行風險,不僅需要從制度設計方面加以完善,還需要輔以行之有效的考核和監督措施。一方面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復合式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用于考核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設計及運行是否高效可行;另一方面應將政府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引入專家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方式,對醫療保險機構、醫療服務機構以及參保者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規避各種道德風險的產生。
參考文獻
[1]王錦錦,李珍.社會醫療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及其制度消解[J].河南社會科學,2007,(1):68-72.
[2]毛瑛,陳鋼.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經濟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8,(4):100-104.
LiangXH等人設計的移動醫療服務中的一種緊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緊急狀況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數據,并發送給附近的搜救人員[3]。LiuC等人提出使用蘋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統作為醫療數據傳輸的平臺,添加移動醫療的相關軟件,供患者和醫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設計出幾種有效的監控設備BAN,他們通過患者佩戴的BAN終端傳感器收集患者的醫療數據,例如:體溫、脈搏頻率等信息,并將其傳輸到患者的移動設備,然后通過無線網絡傳輸到服務提供商的數據處理單元,并將其信息展現給專業人員查看[9]。移動醫療服務技術實踐進展在實踐中,移動醫療服務技術也處于技術研發的主要階段,應用解決方案是目前熱切關注的問題。歐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來開發移動醫療設備,主要使用計算機和無限網絡技術,結合嵌入式解決方案,開發可以隨身攜帶甚至直接穿戴的醫療監護系統[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發的熱潮,如諾基亞、飛利浦、愛立信等公司正在對移動醫療服務技術進行研究與開發[10]。愛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統,已進入測試階段,該系統通過在患者身體上佩帶傳感器,以獲取病人的健康數據,然后通過藍牙技術將數據傳輸給醫生,供醫生進行診斷與實時的醫療監護。飛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對心臟進行實時監護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隨時隨地得到醫生的醫療監護。應用解決方案的研發是目前移動醫療服務技術所處的主要階段,而嵌入式是眾多解決方案中的主要技術之一[10]。例如:嵌入醫用傳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輕松檢測到各種生理參數。然而,由于移動應用涉及技術的多樣性和實施的復雜性,移動醫療服務技術的解決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礙,導致產業鏈暫時還無法實現整體產品價值的創造和交付,技術研發仍處在不斷的探索中[10]。移動醫療服務信息傳送方式研究在醫療信息傳送方式上也有幾種不同的技術:1)信息的靜態傳送方式,將患者的實時醫療信息定期發送到一個固定的遠程計算機上,由計算機記錄處理數據,并展示給醫生查看。該模式中信息的傳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變,由統一的主機接收并處理信息,有助于醫療資源的統一調度。2)信息的動態傳送方式,將緊急的醫療數據傳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區域,由患者最近的醫護站點處理該醫療請求,信息的傳送范圍與接收對象都隨著患者的移動而發生動態變化。該方式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減少了醫療救助的交通時間,提高了醫療效率[3]。3)信息的動靜結合傳送方式,結合了靜態和動態兩種特征,在產生醫療實時信息時,信息首先被傳送到內部網絡,在局部范圍內尋找回應。若尋不到回應或因信息內容需要,信息會被內部網絡傳送出去,發送到醫療信息處理中心,由特定單位進行接收處理,并提供醫護服務[2]。
移動醫療服務技術發展前景
移動醫療設備可以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醫療護理服務,提升或維護患者的健康狀態,并促進醫療行業的發展[11]。移動醫療服務在緊急事故處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護理和遠程醫療服務[1]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在移動醫療服務平臺下,無論是非緊急情況(頭疼,感冒,咳嗽等),還是緊急情況(交通事故,燒傷,急性胃痛等),用戶都可以通過移動醫療設備與移動醫療服務中心取得及時聯系,輕松地獲取醫療幫助[12]。動通信網絡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機、PAD等終端設備,為移動醫療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可行的技術基礎。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大量的應用和服務都可以通過低成本的帶寬接入通信網絡,同時網絡覆蓋范圍也不斷擴展,這些現象都為移動醫療服務應用的發展提供了幫助。緊急狀況的處理移動醫療服務設備可以在患者遇到緊急的生命威脅狀況時,通過移動醫療服務平臺,將患者的實時數據傳送給附近的救助者或醫療服務中心。當緊急狀況發生時,移動醫療服務設備可以迅速收集當時的有關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記錄信息以及生理狀況,供醫護人員了解并及時施救[3]。目前,在醫療緊急事故中,因未獲得及時拯救而喪命的人很多,移動醫療服務設備有助于緩解這一狀況。根據醫療衛生統計年鑒[13],2009年,我國有166萬的居民死于交通運輸事故,若在發生交通運輸事故時,患者能及時獲得合理的救治,交通運輸事故死亡率將大大降低。同樣,我國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緊急和交通問題而延誤就醫,導致病情加重甚至丟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動醫療服務可有效緩解緊急狀況給患者帶來的就醫壓力。使用信息傳輸方式中的動態方式,將緊急狀況中患者的醫療信息發送給離患者最近的醫療點,可更高效地展開施救,并且為醫院優化了醫療資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監控慢性疾病是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態損害的疾病的總稱[14],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惡劣影響。慢性病長期以來一直給很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旦防治不及時,會造成經濟、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長期的醫治,傳統的醫療方式是住院治療。但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給慢性病的長期治療帶來了很多障礙[1]。2003年,我國慢性病患病人數達到近1.6億人,而2008年上升至2億多人,可見慢性病在我國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療導致醫療資源的長期占用,是造成醫療資源短缺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動醫療服務技術可以大幅度減輕慢性病的治療壓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動醫療終端設備的情況下,接受遠程醫療監控。BAN將患者的生物信號實時的發送給遠程監控系統,醫生查看發送過來的數據,當發生異常或病情加重時,再進行入院治療。移動醫療終端設備可以替代醫院的某些醫療設備,無需留院查看,即可獲取醫療數據。這一技術不僅給慢性病患者帶來了自由,減輕了住院的經濟負擔,而且為醫院節約了醫療資源。特別是,與慢性病性質相似,老年人需要長期的醫療監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齡階層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醫療關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一個老年人都佩戴移動醫療設備,進行實時的醫療監控。為偏遠地區就醫提供幫助目前,解決偏遠地區就醫難的主要途徑是使用流動醫院,雖然給偏遠地區的人們帶來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動醫院的構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醫療資源,就醫成本依然較高[15]。移動醫療服務可以為偏遠地區就醫難的問題提供一些解決途徑。遠程醫療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移動醫療屬于遠程醫療的一種方式。偏遠地區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動醫療設備將醫療信息傳輸給遠程的醫療中心,醫療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動醫療設備為患者開展遠程治療。在很多情況下,偏遠地區的居民無需前往醫院即可獲得醫療服務,移動醫療服務大大降低了偏遠地區居民就醫的醫療成本。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