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技術產業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產業競爭力代表某區域相關產業發展水平,而技術創新能力是產業競爭力形成的源泉和動力。本文通過建立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經統計測試軟件計算,得出遼寧省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在國內31各省區市的排序及與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并針對提升遼寧省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1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技術創新的定義(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是指人們在新產品開發或老產品改進中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創造性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工藝、工具或裝備的過程,并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或具有潛在的長遠的經濟效益,通常包括產品創新和過程(工藝)創新等。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是指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創造性地運用其在科學實驗和生產活動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的過程,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具有潛在的長遠的經濟效益,通常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工藝)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等。
國內外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斯切爾(Scherer,1992)認為,技術創新應根據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加拿大的Depress二教授用8個指標來比較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企業的創新傾向;清華大學傅家驥等人從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不同側面以R&D投入量、專利統計量、新產品有關指標量等作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評價指標;中國人民大學趙彥云等人提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為:OO R&D總支出,R&D支出增長率,R&D支出/銷售額。②直接R&D總人員,直接R&D總人員/員工總數,員工受教育程度構成。③專利數,產業申請專利數年均增長速度。④新產品銷售所占比重,國際領先水平產品數,勞動生產率。
結合我國國家統計局統計規范及統計指標分布,本文以國內31個省區市(不含港、澳、臺)生物醫藥產業(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技術創新生產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為1級指標,以科技活動人員數量、科技機構數量、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R&D人員全時當量等12個統計數據為2級指標,建立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2 31個省區市技術創新能力數據分析與結果
定量指標數據來自2013年全國31省區市(不含港澳臺)的相關統計數據,見表3,檢測工具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19.0。首先對各1級指標項下的四個2級指標進行IMO樣品測度和巴萊特球形檢驗,以判斷變量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檢測結果顯示3個1級指標的IMO均在0.70.8之間,球形檢驗均小于0.05,適合作因子分析。采用SPSS 19.0對數據進行因子檢測
3 分析與討論
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分別為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湖北。遼寧排在19位,與排名第一的山東相比差距巨大,科研機構數量相差5倍,科研投入相差10余倍。技術創新生產能力方面,排名前5位的分別為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河南。遼寧排在第13位,與山東相比生物醫藥產業資產總額及關鍵設備儀器投入相差近10倍。
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分別為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天津。遼寧排在第18位,在東北三省中排位第2,與山東相比新產品收入、數量相差甚大。以評價技術創新能力12個2級指標綜合分析,排名前十位的分別為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湖北、天津、吉林、河南、河北、湖南,遼寧排在全國的18位,在東北三省的最后。
論文關鍵詞:生物技術產業,產業化,創業風險投資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澤慧2010年6月2日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將于6月上報國務院。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對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包括出臺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組織實施生物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和加強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等。200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加快把生物產業培育成高技術的支柱產業和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發展生物技術產業重大意義,它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應對金融危機戰略措施。
各國紛紛制訂生物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專項政策,成立專門機構,加速培養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對生物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投入,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生物產業,促進生物產業在知識密集區域集聚化發展,努力搶占21世紀國際經濟技術競爭制高點。
二、世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現代生物技術首先應用于醫藥和農業領域,生物醫藥業、生物農業快速增長。以生物醫藥為例,全球范圍內正在研制的2000多種生物藥物80%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批準了6000多例轉基因動植物進行試驗,批準生產的轉基因動植物已達100多種。由于生物制藥科技含量極高,受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影響較小,消費剛性特點明顯,且價格穩定,盈利能力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大高于全球醫藥行業年均不到10%的增長速度。
(二)生物技術產業將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規模巨大的主導產業。
近十年來,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銷售額約每五年翻一番,許多國家生物產業銷售額增長率高達25%-30%,遠高于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到2020年,生物醫藥占全球藥品的比重將超過1/3,生物質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將替代10%-20%的化學材料。繼信息產業之后,生物產業將逐漸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推動力。
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生物技術與發達國家差距相對較小,生物技術產業初具規模,在發展中國家中總體水平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干細胞等生命科學領域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在雜交水稻、轉基因棉花等生物育種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在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間,生物制藥子行業年均銷售增長率為22%,而醫藥工業為19%,生物制藥產業的銷售規模雖然僅為整個醫藥行業的10%,但成長速度要明顯快于醫藥工業的整體水平。另外,生物技術棉花種植面積已經超過6100萬畝,生物農藥年生產總量達到12萬噸,燃料乙醇生產能力幾近140萬噸。目前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在發展中國家中總體水平處于領先地位。
(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生物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生物技術產品產業化程度低,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以生物醫藥為例,迄今為止,我國生產的中藥以外的醫藥產品,自主發明的不足3%。國內有6千多家的醫藥企業,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產品趨同,毫無國際競爭力可言。工程化研究開發薄弱,生物醫藥中上游技術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三至五年,而下游工程技術則至少落后十五年以上。
2、融資困局亟待打破。
發展生物產業的社會效益遠高于產業自身的直接經濟效益。當前,我國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群體正在迅速形成。這是一個好的趨勢,需要進行正確引導和扶持,特別是加快建立有利于產業化發展的投融資環境、市場環境,完善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解決新興生物產業發展面臨的融資困難、產業技術發展滯后、初期成本高等突出問題。
3、缺乏生物技術產業的高端人才。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極其嚴格,目前在我國從事生物技術研究和產品生產經營的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素質不高,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高素質人才十分稀缺,難以適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發展之路
(一)建立生物技術產業基金
美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步以來,始終是全球生物科技的領跑者,其生物技術公司數量占全球總數的1/3。分析美國這方面的成功經驗,除了人才、技術、設備、研發能力、體制等等因素之外,美國生物技術產業之所以能得到迅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方面是,美國無論是政府還是私營投資機構對這個產業領域的連續多年來的巨大投資。可見風險投資對一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可謂至關重要。
我國目前的風險投資以政府為引導,以國有資本投資為主體。即資金來源主要集中于政府財政專項撥款和金融機構貸款。這種特點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現行風險投資資金的低效率與盲目性,因此改革我國現行的風險投資體制已迫在眉睫。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優惠政策,拓展生物技術企業高風險時期的資金來源,調動社會資金支持生物技術企業的發展,通過多種渠道拓寬生物技術產業基金的資金來源,規范和發展資本市場,吸引民間投資,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推動貸款擔保機構發展,形成以民間資本和民間投資機構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主體和投資結構。
(二)加強國際合作
近年來,除了美國是傳統的生物技術產業強國,加拿大的生物技術產業也迅速增長,目前它已經發展成該國的第二大高技術產業,加拿大生物技術產業的成長速度是西方七國平均增速的四倍。北美已經形成了世界生物產業的領頭羊。盡管歐洲生物技術產業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北美相比,雙方的差距仍然非常大。為了縮小差距,近年來歐洲生物技術企業通過行業內結盟和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形成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別人創造的經驗和技術,達到迅速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收入,占領市場等目的。
與北美相比,我們的差距則更大,據介紹,我國在生物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只有5年,而產業化差距卻達15年。以生物制藥為例,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第七大的醫藥市場,對全球醫藥市場的影響巨大,2007年的全國醫藥產業銷售總額是6392.69億元人民幣,到2010年,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五大醫藥市場,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市場,生物醫藥只占其中業務的一小部分,目前我國一年生物藥品的銷售額還不如美國一家中等生物制藥公司的年產值。生物醫藥由于具有特異性強、準確率高等特點,能進行研究的領域還有很多,只是中國的生物醫藥仍處于產業階段的初期,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培養。也就是說,在中國需要等待一些生物技術的研發成功需要再等上五到十年,研發成功后又會遇到資金的再投入及產業化的難題。
因此,最好最快的方法是加強國際合作,將北美乃至歐洲的成熟科研成果引入中國,同時引入國外成熟的產業基金,在中國落戶后將其迅速規模化和產業化,創造利潤后會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國內生物技術的科研和開發上面,使生物技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參考資料
【1】2006年生物產業發展情況及2007年政策建議【z】.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2007年
2006年全年生物、生化制品行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90.56億元,同比增長25.5%,增長率低于上季度末和上年同期的增長水平。從利潤情況來看,2006年全年生物、生化制品行業累計利潤達到41.31億元,累計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5.09億元,增長情況與上年同期水平相比有所下降,比上季度末略有提高。生物、生化制品行業虧損企業數為103家,虧損面為20.48%,比上季末的21.89%略有下降,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達到5.71億元,虧損總額累計同比增長達到76.39%,比上季度末和上年同期提高約30個百分點。截至12月末,生物、生化制品行業資產合計525.16億元,負債合計229.91億元,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3.77%。2005年和2006年《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目前已有生物制藥企業400余家,近兩年生物技術藥物的年銷售收入在240多億元人民幣以上(其中包括一部分體外診斷試劑盒的銷售額)。
一、2007年全球生物制藥市場增速將達到13%
2007年,全球醫藥市場仍將保持適度的增長速度。根據有關最新研究,2007年,全球醫藥銷售額預計將增長5%~6%,達到6650億~6850億美元,低于2006年6%~7%的增長速度。其中,生物技術藥品的需求預計增長強勁,增長速度將達到13%~14%。
數據顯示,2004~2010年,大型制藥公司生物藥品銷售額復合年均增長速度預計將達到13%。與生物藥品同步增長的,是生物技術原料藥的快速崛起。生物技術原料藥與小分子原料藥市場不同,其主要是供企業內部使用。
據CPA統計,2005年,生物技術原料藥的需求總額為74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增長至152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5.5%。2005年,5類主要產品占到市場50%的份額,分別是紅細胞生成刺激蛋白(E-SPs)、單克隆抗體、集落刺激因子(G-CSFs)、人胰島素及重組人生長激素(hGH)。
據CPA統計,美國是最大的生物技術原料藥生產國,年產值為42.5億美元,占全部市場的57.4%。北美生物技術原料藥產量預計到2010年將增長至89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4.4%。亞太地區預計將成為第二大生物技術原料藥生產地區,到2010年將增長至約36億美元,平均年增長速度為27.1%,其中以生物仿制藥為主。
生物藥品在大型制藥公司處方藥銷售額中占有較大份額。Decision Resources分析師Andrew G.Merseth預計,因為生物仿制藥的侵蝕,美國主要的4類品牌生物藥品的市場將出現下滑,2006年,美國ESPs類、G-CSFs、胰島素與胰島素類似物以及人生長激素(hGH)類品牌藥市值為95億美元,預計到2012年將降至80億美元,到2015年將降至38億美元。
二、2011年全球生物制藥市場有望達到982億美元
Frost & Sullivan公司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當前年全球生物制藥市場的收入為450億美元,到2011年有望達到982億美元。盡管世界對生物藥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其傳統的生產方式(微生物或哺乳動物發酵系統),生產成本仍居高不下。不過,采用轉基因植物作為重組蛋白等生物藥物的生產平臺可能大大提高生產規模和產量,從而顯著降低其生產成本。隨著公眾認知度的提高和相關法規的逐步完善,用轉基因植物生產生物藥物的市場將飛速增長,到2011年單美國市場就將達到22億美元。
三、目前全球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極不平衡
一是各國生物制藥產業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二是生物技術藥物產品發展極不平衡。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國家的科技實力與人們的生活水平。在1993年,北美(主要是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生物制藥產業幾乎是三足鼎立,在共84億美元的市場份額中各占20~30億美元。但是經過10年發展,美國遠遠把其它國家甩在后面,其生物技術藥物占全球生物制藥市場的58%,并且這個比例還在擴大。而歐盟經過最近5年的發展,正在追趕美國,其份額達到22%。日本生物制藥發展相對滯后乃至停滯。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生物制藥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生物制藥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等關鍵技術與美國等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據統計,目前10%的生物技術藥物占整個生物制藥市場的90%。在美國、歐盟等主要生物制藥強國批準上市的500余種生物技術藥物中,排名前10種產品的銷售額便占整個生物制藥市場的50%以上。在前50種產品中,動物細胞產品無論從數量還是從銷售額來看都占65%~70%左右。
四、生物醫藥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市場規模迅速擴張
近20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重大技術相繼取得突破,現代生物技術在醫學治療方面廣泛應用,生物醫藥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術藥物超過2200種,其中1700余種進入臨床試驗。生物技術藥品數量的迅速增加表明,21世紀世界醫藥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正逐步進入投資收獲期,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快速增長。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大高于全球醫藥行業年均不到10%的增長速度。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年銷售額約為450億美元,其中生物醫藥銷售額約為400億美元。生物醫藥產業正快速由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技術產業向高技術支柱產業發展。
五、生物醫藥發展呈現市場集中、產品集中的顯著趨勢,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
一是少數發達國家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中處于產業主導地位。在世界藥品市場中,美國、歐洲、日本三大藥品市場的份額超過了80%。從生物技術產業看,全球生物技術公司總數已達4362家,銷售總額約為413億美元,其中生物技術公司總數主要集中在歐美,占全球總數的76%,歐美公司的銷售額占全球生物技術公司銷售額的93%,而亞太地區的銷售額僅占全球的3%左右。美國是生物技術產業的龍頭,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其開發的產品和市場銷售額均占全球70%以上。
二是大的跨國公司主導了世界專利藥市場。這些跨國企業在全球醫藥市場中的地位日益攀升,所占比重不斷增長。從1994年起全球制藥二十強企業銷售收入占全球醫藥市場的50%,到2002年上升到66%,現代醫藥產業的集中度逐年上升,跨國企業的壟斷程度不斷加大。
三是在產品市場領域,單品種銷售的市場集中度也呈現不斷增高趨勢。全球最暢銷的10種藥物的總銷售額近400億元,占全年全球藥品銷售額的1/10。這種市場集中狀況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六、傳統醫藥產品仍居主導地位,生物技術制藥和天然藥物前景廣闊
由于不少重量級產品的帶動,抗生素的需求仍呈現增長態勢,總體上講,未來幾年內傳統化學藥物市場依然龐大,約占整個醫藥市場的70%左右。由于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醫藥消費結構的變化以及藥物本身的安全性能要求,化學藥品在藥物市場中的統治地位正受到嚴重挑戰,生物類新興藥物將在藥品市場中迅速崛起,生物藥物已成為藥物研發的重中之重。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和生物技術將應用于天然藥材的種質改良當中,天然藥物將獲得更為快速的增長。預計到2010年,生物藥物的份額將提高到18%以上,天然藥物的市場份額將增加到7%左右。
七、發達國家已形成若干生物醫藥產業密集區
在生物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的浪潮推動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加上政府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許多發達國家在技術、人才、資金密集的區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產業聚集區,由此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美國已形成了舊金山、波士頓、華盛頓、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術產業區。其中硅谷生物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占美國生物技術產業從業人員的一半以上,銷售收入占美國生物產業的57%,R&D投入占59%,其銷售額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長。除美國外,英國的劍橋基因組園、法國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國的生物技術示范區、印度班加羅爾生物園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術轉移中心、銀行、投資、服務等在內的大量機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大部分產值。這些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已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中嶄露頭角,對擴大產業規模、增強產業競爭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八、戰略性技術同盟成為新藥開發的成功模式
新藥發現是一項整合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系統生物學知識和技術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前期投資巨大,風險也很大,需要跨國制藥巨頭之間、生物技術公司和制藥公司結盟并聯合進行投資。據資料反映,2000年被批準的生物技術藥物中有一半是通過合作的方式研制成功的。
這種加強合作的趨勢主要表現在:
一、加強農業科技管理,大力發展知識農業
1、適應知識農業發展需要,創新農業科研教育組織
為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策劃農業科技發展方向與目標,加強科技計劃的管理與考核,“農委會”于1986年成立任務編組的“農業研究發展小組”,于1993年改組,確定該小組的主要任務:(1)農業科技發展政策及法規的擬定;(2)計劃的規劃、評審及預算編列;(3)計劃的推動、管理、成果檢討與績效的考評;(4)人才培養及國際合作的規劃、推動與管理;(5)科技會議的籌劃及其結論與建議事項的推動;(6)與相關“部、會”、學術及研究機構有關農業科技計劃的協調與聯系。隨后又改組為任務編組的“農委會”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委員會。這一時期臺灣農業科技集中在“農委會”農糧處主管,部分科技項目由“農委會”有關業務處室管理。此外,“國科會”生物處主管臺灣地區農業生物科技的基礎研究。
為了適應知識農業發展的需要,“農委會”著手研究調整農業試驗研究機構,于2000年把擬成立“農業部”作為工作重點來抓,研究設置“農藝研究署”,從事全臺灣農業科技研發工作。
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紀元的到來,“中研院”設立生物農業科學所,臺灣大學成立生物技術中心,中興大學成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民間企業于1998年投資12億元新臺幣成立了花卉生物技術公司,投資六億元新臺幣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幾年還先后把屏東技術學院和嘉義技術學院擴大為屏東科技大學和嘉義科技大學。
各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究機構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從事學術及基礎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專院校則以教學及訓練人才為主,研究工作為其業務的一部分;公營事業機構研究所及財團法人或類似組織的研究所從事專業性特定項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屬的試驗研究機構為從事臺灣地區全面性的試驗研究工作的主干。有關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對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發展與商品化及應用,依上、中、下游各層次負責推動。
2、應對國際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加快高新技術創新步伐
1992年“農委會”農業研究發展小組依據《臺灣科學技術發展12年長程計劃及6年中程計劃》、《農業綜合調整方案》有關農業科技發展目標,以及歷次“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農業組顧問建議事項,確定生物技術、生物防治、種苗繁殖、栽培漁業、動物用生物制劑等五個領域的研究發展重點,加以推動實施。其中臺灣“農漁牧產業自動化”十年計劃,約投入經費25億元新臺幣。
從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臺灣“農委會”按照臺灣地區“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中的有關“發展政策導向的產業科技”要求,在重點產業科技、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整合農業科技研究群及區域推廣體系、加速農業自動化與信息科技應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臺灣“農委會”研究擬定“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做為2001年至2004年農業政策藍本。該方案提出了“發展農業知識經濟,厚植農業競爭得基”策略,明確了新世紀初臺灣地區農業知識經濟的發展重點。2001年臺灣農政機關用于扶持農業知識經濟發展的經費預算為450.01億元新臺幣,2002—2004年約需195.18億元新臺幣用于支持農業知識經濟發展。
2001年“農委會”制定臺灣地區農業各領域科技發展中程綱要,包括11個研究領域,分別是作物科技領域、林業科技領域、漁業科技領域、畜牧業科技領域、農業環保科技領域、農產品加工科技領域、農業自動化科技領域、農業共通性科技領域、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林業防災科技領域,“農委會”計劃從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億元新臺幣用于支持農業科技研究。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紀前十年臺灣地區農業科技發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產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農業生產體系,提高國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突出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發與運用,創造臺灣地區農業的新綠色革命:加速農業自動化與信息科技應用,提升產業競爭力。(2)在生活方面:生產衛生、安全、高品質且多樣化的農產品,提升國民生活品質質,重點發展高品質且多樣化的農產品,滿足消費大眾需求;結合民間力量發展食品科技,帶動產業發展。(3)在生態方面: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沖擊,強化農業支持生態環境維護的功能,重點改進動植物生產、檢疫防疫技術與體系,保護國內農業生產環境;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
3、大力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鑒于農業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世界產業發展趨勢,為了加快臺灣生物技術的研究創新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突破臺灣農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提升傳統農業的技術能力,近十幾年臺灣在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方面,不斷增加研發經費、人力和設備投入。
1995年8月臺灣“行政院”第2443次會議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并于1997年修訂方案內容,確定將農業與醫藥領域的生物技術,作為臺灣全力發展的重點科技。“農委會”為落實“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1996年優先執行了花卉種苗、動物用疫苗及生物農藥三個推動計劃。
1997年3月,臺灣“國科會”委員會選定農業生物技術為臺灣四個“國家型”科技計劃之一。同年10月,成立臺灣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專案計劃規劃工作小組。1998年1月,聘任該計劃個案咨詢委員會委員。1998年2月,臺灣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劃的目標、規劃重點提交“國科會”委員會審定通過,推動執行,課題申請通過率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課題補助金額,共有42項課題列入該“國家型”計劃。其主要研究目標是:(1)整合臺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研發既有人力、物力與技術資源,落實產業應用,使農業生物技術在臺灣得以生根并茁壯發展;(2)加強本土性的具有產業發展潛力的農業生物技術產品,以提升臺灣生物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3)建立臺灣研發與應用體系,確保臺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永續發展,盡快提升臺灣的農業生物技術水平;(4)整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尖端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把臺灣建成為亞太地區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研發與營運中心,促進臺灣加入WTO后的農業發展。
該科技計劃的重點研究領域是:(1)、花卉及觀賞植物領域,(2)植物保護領域,(3)水產養殖領域,(4)動物用疫苗領域,(5)農產品保鮮利用領域,(6)農業環境保護領域,(7)保健及藥用植物領域。
4、加快農業科技管理創新
“農委會”為加強農業技術發展規劃及本會農業科技研究發展計劃的執行、管制與運作,設立農業科技審議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任務是:農業科技研究發展方向規劃的咨詢,農業各產業技術發展政策、制度、法規、策略及重大方案審議之咨詢,農業科研計劃資源分配審議的咨詢,農業科研計劃成果檢討審議的咨詢,其它農業科技發展事項的咨詢。委員會下設農業、林業、漁業、畜牧及生物技術五個技術領域審議小組,各技審小組的任務是:對“農委會”個別產業技術發展規劃及審議的咨詢,“農委會”科研計劃審查及管理考核咨詢,“農委會”科研計劃與業界合作事項協調及審議的咨詢,“農委會”有關科研計劃事項的咨詢。
為加強農業科技研究發展計劃執行績效評估,促使農業科技研究經費有效運用,“農委會”2001年3月6日成立農業科技績效評估委員會,該評委會的任務是:以農、林、漁、牧及生物技術等領域科技研究計劃為對象,評估過去該領域的研究計劃執行績效;評估農、林、漁牧及生物技術等領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術,對提升臺灣地區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效益。評委會設委員23—25人,由“農委會”主任委員遴聘學養優異、經驗豐富,對產業科技、經濟充分了解的相關產、官、學、研界專家兼任。評委會在對各領域專業技術進行評估時,得視需要聘請該領域的相關專家若干位參與績效評估。此外,還在臺灣地區農業生物科技“國家型”計劃中設立了咨詢委員會,在臺灣地區農業科技中程發展綱要各領域聘請評審委員會。
二、注重農業科技投入,扶持技術創新
從下表可以看出,臺灣地區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常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臺灣地區農業科技經費投入
年 度 經 費
年 度
經 費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為中程科技綱要需求估計數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臺灣地區農業科研經費為21.135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農業基礎研究(含農藝學、園藝學、農業化學、畜牧獸醫、森林及水土保持、漁業科學及農業工程)的經費投入為3.9450億元新臺幣,其經費主要來源是“國科會”和“中研院”,共執行537個研究課題,參加研究人員1206人。同年度的農業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含農作物科技、林業科技、漁業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經費投入為17.19億元,執行197項整合性研究發展計劃,參與研究人員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專著、934項技術報告發表,完成55項技術創新和923項技術服務,實現技術轉移18項,取得專利權6項、著作權3項。從1996年度的農業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的經費投入結構看,應用研究占70%(12.172億元),應用基礎研究占3%(0.439億元),商品化開發研究和技術發展占18%(3.077億元),其他研究占9%(1.504億元)。
1997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經費投入為15.3857億元。1998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經費投入為16.6880億元。從1998年度臺灣地區農業科技各領域經費投入結構看:重點產業及資源保育利用研究發展的經費為10.94648億元,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經費2.12078億元,食品加工科技經費投入為1.79738億元,遙測技術及精準農業科技經費投入為0.44965億元,農牧漁產業自動化科技經費投入為2.60億元,其中重點產業領域內部經費投入結構為:作物育種及生產技術研究2.822億元,農業生物遺傳資源研究利用0.8億元,動植物防檢疫與病蟲害防治研究1.25755億元,漁業生產科技研究發展0.805億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發展1.46606億元,農業廢棄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術研究0.44431億元,水土森林資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億元,農業經濟、農產運銷技術與農民輔導研究0.52億元,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國際合作及計劃管理0.6億元,農業資導系統建立研究與利用1.07515億元。
“農業生物科技國家型計劃”經費,包括臺灣地區“國科會”、“農委會”、“中研院”、“環保署”和財團法人臺灣農業生物技術中心五部分的研發投入,預估1998至2001年度,總額達到8億元新臺幣。各年度分別為0.2億元、2.11億元、2.6億元和3.1億元。
三、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促進技術成果轉化
1、制定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政策法規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農委會”農業科技計劃產學合作實施要點》、《“農委會”科技計劃已有成果擬進行產學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項目一覽表》、《“農委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農委會”主管計劃研究成果技術轉移執行要點》等法規。
《“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提出臺灣地區生物技術發展策略是加強研究發展與其成果移轉、擴散及應用,整合產、官、學、研的研究發展體系,成立“國家型”計劃,暢通研究、發展、生產三者之間的渠道,以加強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其中與農業相關的主要內容有:修訂生物性農藥開發相關法令規范;推動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劃以花卉種苗、水產養殖、動物用疫苗、生物性農藥、保鮮技術等方向為重點,并落實于產業發展;加強花卉新品種智能財產權保護,并納入植物種苗法新品種命名及權利登記范圍的花卉種類,加強花卉新品種權利保護,以提高育種研發意愿,推動花卉種苗產業發展。
“農委會”為提高農業科技研發績效,鼓勵民間產業界積極參與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應用,以加速落實研發成果于產業發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農業科技計劃產學合作實施要點》。“農委會”的經費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費、研究設備費、包括雜支、材料、儀器設備維護等其它研究有關費用、管理費和必要的技術移轉費用。
《“農委會”主管計劃研究成果技術轉移執行要點》提出,移轉研究成果的技術或智能財產權給予廠商時,應以該成果作價取得價款。技術成果移轉作價原則以“農委會”資助研究總經費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參與開發的合作廠商收取5%,未參與開發的廠商收取10—15%。(2)技術成果最終使用者若為供個別農家使用則收取5%,供農企業使用則收取10—15%。
2、推動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研究
臺灣地區各年度的農業科研課題均包括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方面有關的研究課題。從2001年度臺灣地區“農委會”主管科技計劃研究重點內容看,與推廣相關的研究主要有,在農業政策方面,設有《農產運銷制度、法規、批發、零售、渠道與市場的規劃及評估研究》在健全組織及人力資源,提升農業經驗管理效益方面,設有《農民組織功能研究》、《農業推廣體系研究》、《農村建設規劃研究》、《農業人力資源研究》、《農民福利制度研究》、《農業金融結構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方面,設有《推動花卉種苗、生物性農藥、動物用疫苗及水產養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研究》;在農產運銷電子化方面,設有《推動產銷與網絡商城信息整合研究》、《農業自動化與電子化推動配合措施研究》、《農產運銷自動化及電子化研究》等。
從1999年度臺灣地區“農委會”主管農業科技計劃實施結果看,安排與農業技術推廣相關的研究課題主要有,《現有農業網站與農業推廣網絡系統評估》、《農業知識信息推廣體系研究》、《農業推廣遠距離教學系統的規劃》、《農業知識創新的傳播研究》、《作物基因轉移技術的開發應用研究》、《生物技術在植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上應用研究》、《生物性農藥的生物技術應用開發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術應用開發研究》、《應用生物技術加強花卉種苗產業發展研究》、《加強推動動物疫苗產業發展研究》、《農產品服務業自動化計劃配合措施研究》、《加強食品工業技術及管理的輔導》、《靈芝和樟芝菌種發酵培養技術開發研究》。
參考文獻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印
“農委會”九十年度委外辦理之科技計劃研究重點、匯整單位及匯整人一覽表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增強農作物以及畜禽魚的抗性、品質改良、提高產量和生產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質等。其中以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運用最為重要,發展最快。根據統計資料,到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達4420萬公頃,比1996年增長了25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2000年的13個。這其中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達到了3030萬公頃,占68%;其次為阿根廷,1000萬公頃,占23%;加拿大300萬公頃,占7%;我國為50萬公頃,占1%。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模化明顯。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模化發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為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員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小公司在資金、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上均難以獨立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只有強強聯手的大型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占領市場,與其它企業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