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學校本課程

      初中科學校本課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科學校本課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科學校本課程

      初中科學校本課程范文第1篇

      關鍵詞:初中 化學 校本課程

      一、前言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新課程改革提出它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具體目標的實現中指出了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校本課程開發是基于本校的特色,基于學生的需求而開發的課程,其目標是針對本校的學生而制定的,課程內容、學生學習活動方式、評價方式也都可以結合本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和措施,同時新課程改革也使課程在觀念、內容、學習方式、評價、課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彈性,這也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有力保障和空間。所以為了有效的實現新課程的目標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二、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優勢

      1. 學科特點。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自然科學,縱觀化學發展史,每一次進步都與生活或生產實踐緊密相連。而現代化學教育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正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客觀的態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單靠國家課程是絕對無法實現的,化學校本課程開發則尊重學校具體環境以及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正是滿足了化學學科的要求,彌補了國家課程開發的局限性。可以說,化學的學科特點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優勢,使其具備可行性和實效性。

      2.優勢二:素材豐富。化學作為自然科學與生物、材料、能源、社會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促使化學研究領域極大地拓展,新成就不斷涌現,這為開發化學校本課程提供現實的土壤和拓展空間。例如,在內陸的學校可以采用測量土壤的酸堿性作為素材,引導學生關注土壤的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在海邊的學校可以采用海水制鹽為素材,直觀理解海水的成分、海水曬鹽等多個知識:附近有工廠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工廠見習或實習,實際考察工廠進行工業生產的化學原理、操作流程以及“三廢”處理。

      三、化學校本課程開設原則

      校本課程可以是分科課程,也可以是綜合課程。無論是哪一種課程形態,開設校本課程都要遵循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等原則。校本課程可以作為必修課,也可以作為校本選修課,但在現階段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下,應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為主,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開設不同的校本課程,并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進行開放式和探究式教學。使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使學生由“課堂小環境”走向“社會大環境”。校本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包含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課程)。也就是說,校本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

      四、中學化學學科校本課程開發應對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1.化學教師的優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對教師的授課觀念、課程意識、工作方式的重大挑戰。傳統的觀點認為,課程設計是國家和政府的事情,教師需掌握的只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只強調如何把別人設計的課程教好。而實際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一線教師要直接參與到從課程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這要求化學教師只有成為一個研究者并具備主體意識、問題意識、合作意識、行動意識才能保證化學學科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成效。目前,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研究,化學教師專業素養和開發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都還處于起步階段,這是今后化學校本課程開發首要解決的問題。

      2.校園文化的融合。每個學校的教育哲學、辦學宗旨、培養目標構成了一個學校獨特的教育人文體系和校園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必然會破壞原有的校園文化,因此在確定校本課程的主題時,應充分考慮主題的人文精神,盡量將課程的開發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還應充分考慮鄉土資源的挖掘角度和課程教材的設計體例等問題,謀求課程開發與校園文化共融合、共發展。

      3.管理與評價。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已經有些成果,但是校本課程的設置管理、業績管理、分配管理等還有待研究,社會評價、學校評價、課程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還處于探索階段。要真正理解化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含義,認清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在統一性、廣泛性上的差異,建立一個完善的學校校本課程管理、評價、保障體系是學校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橋梁。

      總之,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利于化學課程向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方向發展,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共享,使各種教育資源實現增值效應,有利于學校辦出特色,有利于教師個性特長的發揮,造就一支專業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自主發展和個性發展,彌補國家課程中綜合性、實踐性的不足。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斕.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王偉廉.課程研究領域的探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陳俠.課程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初中科學校本課程范文第2篇

      目前在初級中學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一種怪現象:幾乎所有學校都開發了校本課程,都有情境分析、確定方案(目標與計劃)、組織和實施、評價與改善等程序。還有的學校申請課題立項,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發出校本課程,這個課題也就結題了,通過了上級教育部門的評審,得了獎。但是許多學校一個星期連一節校本課都不能保證,而且沒有專職教師。平時不上校本課,只有在上級教育部門來檢查時才應付一下。校本課程開發存在著開而不發的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

      1.現行的中考沒有把校本課程作為考試內容,得不到學校的真正重視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揮棒,中考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現在初中畢業生考省一級重點中學競爭十分激烈,考上重點中學則意味著考上重點大學的希望很大。在這種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社會對一所學校的評價標準是把升學率作為重中之重。對于一所初級中學來說,生源是學校的生存之本,升學率高,本施教區的學生不會流失,特別是優質生源不會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區以外的優質生源到學校就讀,為學校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樣學校既有充足而優質的生源,又有富裕的辦學經費,順利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內容,學校只能放置在一邊。

      2.學生家長對校本課程的抵觸情緒

      許多學生家長認為:中考都不考校本課程,你學校要我孩子學習校本課程不是浪費時間嗎?你學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內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就行了。面對學生家長的不合作態度和壓力,學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應考內容的教學。

      3.學生沒有時間學

      我對學生做過調查,幾乎所有的學生認為作業太多,課程內容難度大。新課程改革后,有的課程難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把原來的歷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識點分散,容量大,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材難度大,學生對教材理解上所花費時間多,再加上作業多,學生也沒有時間學。

      4.教師沒有精力

      新課改后,課程種類多,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由于對新課程不熟悉,教師備課花費的時間長。有的教師既要教國家課程,又要教地方課程。還要教校本課程,而且經常變換不同版本的教材,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評職評先、獎金的發放,都與本人的中考成績掛鉤,教國師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學生的成績。

      針對目前許多初級中學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著“開而不發”的現象,我們應該立足實際,研究解決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課程作為中考內容的一個部分

      目前,中學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之所以困難重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學考試制度瓶頸的制約。校本課程是不同于傳統國家課程的一種新的課程理念,其評價、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點。而目前國家的升學考試制度并沒有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管理體制的實施而在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考試分數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從而忽視其他綜合素質能力的考查。目前許多地區對校本課程評價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內容,由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評價實施方案,學校具體操作。這種評價實際操作上隨意性大,對校本課程開發起不到推動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課程作為中考的一個考試內容,各個學校才會重視起來,校本課程開發才會走上正軌。

      第二、爭取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

      校本課程的設置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質的重要舉措,其意義是深遠而廣泛的。它打破了傳統的必修課一統天下的格局,為學校辦出個性特色注入了活力,拓寬了渠道,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陣地”,同時也為教師“一專多能”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但由于全國大部分地區高級中學的招生數量不足,只有通過統一考試選拔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只要有選拔性考試制度,學校存在應試教育的問題就很難解決,開發校本課程也就成為紙上談兵。只有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初中生免試升人高中,初級中學不存在過重升學的壓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來,校本課程的開發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初中科學校本課程范文第3篇

      【關鍵詞】校本課程;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實施與研究

      開發校本課程,其意義不僅在于改變自上而下的長周期課程開發模式,使課程迅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以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為本位、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決策機制,使課程具有多層次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能力。

      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與點撥之下,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學生以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形式,以教材為基本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在探究中創新,從而達到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他們終生學習而奠定基礎。

      著名課程理論專家斯基貝克曾提出:“設計課程的最佳場所在學校和教師相處的地方”。這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所以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學校教學研究的重點。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充分拓寬課程范圍,適應學生的個別需要,能使我們走出“教科書是唯一課程資源”的狹窄天地,能促進英語教師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改善教學內容。

      校本課程的實施注重主體性、開放性、自主性和個別性;不只局限于知識層面的理解和記憶,而是重視過程探索;不應是為了學生暫時能力的獲得,而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R,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

      為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潛在能力都能得到發揮,我們一方面把英語校本課程帶進課堂,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課堂“火”起來,又避免了校本課程與常規教學脫節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必須一手抓“知識積累”,一手抓“實踐運用”,促使學生們“張開嘴、放開手”,最終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探究校本課程融入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校本課程研發和課內的教學效率提升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初中科學校本課程范文第4篇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原則 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

      在新的形式下,新課是一種必然。課程標準發生了變化,作為課標的實踐地――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也必然要相應地改革。新課程理念的實施,依賴于課堂的改革。課改首先要從思想改起,相應地課堂的教學設計原則就要進行變化。

      一、引進生活,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不同于傳統的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來處理生活中的一些事務,或者可以利用數學來分析生活中一些現象。如在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的第一課中,第一課時就是數學與生活,在這一節中,要求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懂得數學的價值,形成數學的意識,通過數字與圖形的信息認識,獲得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在這里,我們引進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我們可以給學生這樣的例子:小玲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鐘)、整理床(3分鐘)、洗臉梳頭(5分鐘)、上廁所(5分鐘)、燒飯(20分鐘)、吃早飯(12分鐘),完成這些工作共需49分鐘,你認為最合理的安排應是多少分鐘?分析要想合理地安排時間,就必須抓住燒飯這一環節,爭取在同一時間內進行多項工作。所以應為:穿衣(4分鐘),燒飯(20分鐘),整理床(3分鐘),洗臉梳頭(5分鐘),上廁所(5分鐘),這樣只需要36分鐘,比以前節約13分鐘。像這樣的例子,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養成數學的意識,并能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最終會應用于生活,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了解到我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因為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利用懸念型問題創設情境

      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將學生未知的數學規律、法則、關系、事實等前置應用,創設新奇的懸念情境,展示數學知識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熱情。

      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除教科書上的問題情境外,還可創設更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有人說如果將一張紙裁成兩等份,把裁成的兩張紙摞起來,再裁成兩等份。如此重復下去,第43次后所有紙的高度便相當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一張紙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385000km,你相信這個人的說法嗎?”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很懸,又好奇,很快就談論開了。此時,教師指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用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理數的乘方”來解決。

      2、利用生產、生活問題創設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材上的內容有機地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數學問題,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以此啟迪學生思維,消除他們對數學的陌生感和神秘感,這樣能起到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如在講“合并同類項”這一節時,我們利用最常見的“狗”和“羊”來創設這樣的情境:1只羊+1只羊=;1只狗1只狗=;1只羊+1只狗=。第三個問題能相加嗎?為什么?再如,有100元的、50元的、10元的、5元的、1元的拌在一起,要數一數這些錢,你會怎樣數?學生一般會想到先把它們分類,從而引出同類項的概念。新穎有趣的引入課題,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習新的知識鋪設了一條平坦的大道。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

      三、搭配時間,優化結構

      一堂課的學習一般都會有這樣幾個步驟:復習、導入、教授、反饋、深化、小結、布置作業等。如何能夠合理地搭配時間,優化結構,也是建構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層次時,我們必須要注重認知過程的完整性.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都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我們的教學設計也必須要符合這樣一個認知的規律。例如:在教授統計圖的選用這一課時,主要運用引導和探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叫學生看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統計圖,然后,讓學生自己感知,他們能夠從各種各樣的圖中獲得哪些信息。這樣一步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初步感受幾種統計圖的特點,這是感性認識,為后面理性認識打下基礎,可以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緊接著進入第二步,自主探究階段,同學們在剛才的讀圖中發現,從每幅圖中,我們都可以直接讀出不同的信息,這說明了不同的統計圖有它各自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總結特點。如:條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現出每個項目的具體數目;折線統計圖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變化情況;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總體中所占的百分比。由于三種不同的統計圖能清楚地表示出各自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數據的特征,選用適當的統計圖。這一部分的設計,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加強溝通,潛力得到挖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力也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建立高效的數學課堂,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必然要求,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建立高效的數學課堂,需要一步一步來實踐,不能急于求成。相信只要每個數學教師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改革,用自己的眼光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用自己的智慧決問題,多管齊下,共同努力,數學課堂必將充滿朝氣與活力,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伍振庭;科技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擴展[J];科學教育;2014.06

      初中科學校本課程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校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120-02

      1、引言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是大學的公共必修課,這門課程主要引導大學生對大學生活和人生發展有清醒地認識;能夠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有所作為從而創造有價值的精彩人生;加強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和樹立法律精神,對我國的憲法精神和法律制度有一定的認識等。總的來說,這門課程具有涉及面廣,內容豐富以及注重理論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特點。本文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如何做到以"學生為本"為研究對象,分析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的方式和策略。

      2、如何做到以"學生為本"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中做到以"學生為本",從而使學生能夠在道德、法律意識上有所增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編寫配套的校本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是目前高校使用的材,這就使得教材在編寫上強調適應更為廣泛的學生群體。我們知道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個性特點,每所高校又有各自的特殊性,為了能夠使學生在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上有實質性的提升,除了要學習該套教材外,學校還可以組織本校思想政治專業的教師編寫符合本校特點的校本教材,以作為《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的輔助教材。在編寫校本教材中,教師可以使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對原有的內容加以解釋,在案例的選擇上可以選用本校實際發生的事例,從而使學生感受到這些事情是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而不是他們所認為的距離他們很遙遠。在校本教材編寫中加入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問題加以分析和思考。將理論灌輸和空洞的言說轉換成有利于學生理解的通俗語言,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材之外編寫校本教材,使課堂教學切實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堅持以"學生為本"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

      2.2改進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育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傳統教育認為學生需要以教師為指揮棒才能夠學會知識,才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事實上,傳統的教學方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位置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需要對原有的教學方式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得到提升。為了使課堂教學氛圍更活躍、更能增強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選擇多種教學方式。例如:

      (1)情境學法。顧名思義,情境學法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師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生動的具體的場景,從而調動學生的態度體驗,達到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將理論言說轉化成具有一定場景的情境教學法比如讓學生在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的一個案例后,讓學生在這個情景下調動自己的思維、感官以及所積累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抒發自己的認識,能夠有利于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教材中的小案例表演出來,以形象的表演來達到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教學方式充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要求教師能夠做到優質分組,以此為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要求。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增加,還能使學生在討論中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使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使他們真正體會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例如教師在采用案例教學時針對出現的某一現象,可以讓學生對此加以討論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并讓他們換位思考如果換成是他們會怎樣做等。

      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式,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應用能力。

      2.3考核模式上的"人"性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門課程要做到貼近學生、以"學生為本"就要在考核模式上有所突破,打破單一的、缺乏系統性的、缺乏科學性的考核方式。在課程考核模式上凸顯"人"性,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考核的內容不因僅局限于課本知識性、原理性的考核,而應該將實踐性的考核也加入到其中,轉變以往"唯分數論"的片面做法。此外,學生的學習成績不能僅局限于課堂內還應該擴大到課堂之外,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也作為分數組合的一個部分。這種考核方式對于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

      3、小結

      總之,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式或者考核模式都要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做到貼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內的關懷,從而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田安國,徐光科.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12(3)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视频小说图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下载|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wwwxxx亚洲|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产区对比|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4SE|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亚洲美女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久久精品7亚洲午夜a|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亚洲国产精华液网站w|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