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基因工程 細胞工程 胚胎工程 生態工程

      新課程標本中的必修模塊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對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必不可少,選修模塊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生物科學知識奠定基礎。因此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才能在教學中起到引領的作用。尤其是選修教材,可能對于部分教師來說自己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仍處于摸索之中。

      選修課注重的是理解和應用,理論結合實際,所以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不需要過于深和專,只要學生能理解即可。每個工程的重點在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講解,比如生態工程的原理就是一個重點知識,要求學生在記住這幾個原理的同時學會應用。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的銜接,比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就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動物細胞培養和動物組織培養的區別,等等。有些知識點是比較難理解的,比如胚胎工程——《受精階段》,所以教師要想辦法把這部分內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最重要的是要結合高考的要求,要求學生多做題,進行不定時的檢測等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以不變應萬變。以下是我總結的每個專題的學習和教學建議,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1.基因工程

      由于基因工程在必修教材的學習中已經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學生比較熟悉這部分內容,學習起來也容易得多。本章教學既要使學生應用已有的遺傳學知識解決新問題,又要啟發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懂得無論是獲得目的基因,還是進行蛋白質改造,基因工程的最終目的都是造福人類。

      本章的重點是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過程。在導入新課的時候可以從現實生活入手,例如:抗蟲棉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植物油等好多都是轉基因食品,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得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涉及必修教材中DNA的結構、復制、表達酶等基礎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有可以向學生提問:DNA是靠什么把一個個脫氧核苷酸連接起來的?要使DNA分子斷裂需要用什么處理?等有關的問題,既復習原來的知識,又可以引出基因工程的工具酶等。由于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加深對基因工程的理解。

      2.細胞工程

      細胞工程包含了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兩大塊。突出了細胞工程的發展和基本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知識。重點在于微生物的細胞融合技術,植物體細胞培養,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技術。本專題看似抽象神奇,但是也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不同知識之間的銜接,例如:植物組織培養和植物體細胞雜交的區別和聯系,動物細胞培養和動物體細胞克隆的區別于聯系,動物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的制備的區別和聯系,等等。高考中不可避免會考查到相關知識。單克隆抗體的應用是個熱點問題,與當今社會的生物科學發展聯系緊密。學生要熟練掌握該項技術的原理和制備過程,因為這也是高考選修題的一個考點。

      細胞工程是在學生學習必修一細胞與分子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先回憶細胞有關的知識,從而引出細胞工程的內容,對于比較抽象的部分盡量做到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動態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其便于理解。不要采用“滿堂灌”的形式,給學生留出一部分的時間讓他們理解。同時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1)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中影響脫分化和再分化的條件有什么異同點?(2)動物細胞融合和植物細胞融合常用的促融合因子是什么?(3)雜交瘤細胞的特點是什么?單克隆抗體的優點是什么?(4)常用什么方法去除細胞壁?原生質體和原生質層有什么區別,等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交流與表達的能力,也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記憶能力。

      3.胚胎工程

      本專題是在動物生殖與發育的基礎上,了解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規律,即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基本過程和胚胎工程的主要原理,技術,以及在生產上的應用。同時結合現代生物技術中的最新熱點,闡述了胚胎干細胞及其研究進展。本節的重點是胚胎發育的基本過程,胚胎工程的原理和技術。該專題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比較陌生,所以教學中要從日常生活中學生已有的理論知識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受精過程的兩個階段是個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可以提出:必修教材中的受精過程,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以及生理學基礎,要求學生掌握,教學中應注意多舉例子來說明問題。關于胚胎分割應強調分割的時期(桑葚胚或者囊胚)和注意的問題(胚胎分割時應注意對內細胞團均等分割且分割的分數不宜過多)。對于體外受精這部分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試管嬰兒的介紹很自然地引入,教授過程最好圖文結合,讓學生明確這是有性生殖過程。

      胚胎干細胞的技術及應用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同時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總結交流三類干細胞的特點和功能。

      4.生態工程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生物技術企業 資本運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社會資源、生產要素都可以以資本形式加入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增值。所謂資本運營就是企業遵循資本運動規律,以資本最大限度增值為目的,對各種可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運籌和優化配置的一種經營活動。

      企業成長與資本運營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國外學者就提出了企業具有生命特征的論點,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種論點即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并被進一步強化。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伊查克•艾迪斯(Ichak Adizes)首次把企業生命作為研究對象,并對企業生命周期作了系統的研究。他在《企業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 Cycle)一書中認為,企業與自然界的動植物一樣,不僅具有相似的生命周期現象,而且主要都是通過靈活性和可控性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來。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蔣一葦在其《企業本位論》中,也曾提出“企業是一個能動的有機體”性質。國外的學者將企業具有生命特征的觀點建立于生物學基礎之上,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將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業成長表達了企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低級到高級的動態特征。

      企業成長是企業的普遍追求,其動因可以從對資本本質屬性的認識中得到結論。不管資本以何種形式出現或其來源于何處,資本的本質屬性表現在追求增值。縱觀國內外經濟學家對企業本質的研究,企業盈利這一區別于其他組織的突出特征從根本上來源于資本要增值的本質屬性。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不管是何種類型的企業,企業成長之所以成為企業普遍追求的目標,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資本要求增值所產生的內在驅動力。

      企業因資本而生,沒有資本便沒有企業,任何企業都是由一定的資本投入所形成的。企業作為資本的存在形式和載體,其成長受資本驅動并與資本運動融合在一起。資本的本性與企業成長的一致性表現為:資本增值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企業成長也是無止境的;企業成長受到資本運動規律的制約,企業成長規律體現資本的內在要求。

      雖然資本增值是資本的本質屬性,但資本增值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實現。企業通過資本運營或者說資本經營,將要素資源聚合在一起進行資源轉化,并將資源轉化為商品,通過在市場上出售實現資本的增值。因此將資本運營放在企業成長的支持作用上來理解,正是資本運營實現了企業的成長。

      按照企業成長所依賴的支撐來源于企業內部還是外部,企業成長可分為企業內部化成長與企業外部化成長。企業內部化成長是指企業依賴自身盈利的再投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企業內部其他因素條件的改善而實現的企業成長,其主要特點是在不改變企業產權、股權結構前提下進行的。企業內部化成長通過內部運用型資本運營實現,即通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運用資本,不斷地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加速資本周轉,提高資本效率,增加資本積累來實現企業成長。企業外部化成長是與企業內部化成長相對應的一種成長途徑,是指企業成長的實現是依賴企業合并及其他企業外部化行為的支撐而實現的企業成長,其主要特點是以企業股權結構的變動和產權結構的變動為基本標志,是在舊的股權結構被打破而形成新的股權、產權結構的基礎上的成長。企業外部化成長通過外部交易型資本運營實現,主要通過資本市場對資本進行買賣,實現資本增值,包括股票的發行與交易、企業產權交易以及企業部分資產的買賣等方式實現企業成長。

      內部運用型資本運營曾經是企業成長的唯一途徑,外部交易型資本運營的出現拓展了企業成長的方式和支撐,形成了企業成長二元方式的格局,將企業成長推向一個新的速度和更高的基礎。

      生物技術企業成長的產業背景

      產業經濟學對戰略產業的定義是指能夠在未來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新興產業,從生物技術產業的特征來看,它具備了“戰略產業”的條件。首先,其產業鏈條長,具備強的滲透性和帶動性。生物技術在醫藥、農業、工業、能源、環境、海洋等領域的應用不僅改造了傳統產業并且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其次,其市場需求規模巨大,具有高成長潛力。此外,其能源要求低,污染少,具有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的雙重特征。

      美國生物技術是全球生物技術的主流,其生物技術產業是世界生物技術產業的引領。美國已經將生物與醫藥產業作為新的經濟生長點,2002年銷售額/產值、每年R&D投入、公司數、雇員、上市公司數、股市資本等方面都占有絕對優勢(見表1),并把每年4月21~28日定為“生物科技周”,已形成波士頓、華盛頓、北卡羅來納研究三角園、舊金山、圣迭戈5大生物技術區

      世界許多其他國家也不約而同地把生物技術產業作為新的經濟生長點來培育,加速搶占“生物經濟”制高點。歐盟第六個科研計劃框架中,把“生命科學、有利于人類健康的基因組技術和生物技術”確定為7個優先發展領域之一,并將45%的研究開發經費用于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2002年,日本提出“生物產業立國”的口號,力爭把生物技術產業建成僅次于汽車產業和信息產業的支柱產業,并計劃五年內將生物研發預算占全部政府科研預算的比例由13%提高到50%,試圖在生物經濟時代再創輝煌。

      生物技術企業的資本運營特點

      同類企業的集合形成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依賴于生物技術企業成長的支撐,生物技術企業的成長對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資本運營是生物技術企業超常規成長的重要手段,然而作為典型的高新技術企業,與傳統企業相比,生物技術企業資本運營活動具有自身的特點。

      依據企業成長不同階段選擇資本運營策略

      依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生物技術企業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種子階段、起步階段、成長階段、擴張階段、成熟階段。種子階段的特點是企業剛組建或正籌建,無成型產品,僅有實驗室結果、樣品、專利或其他可轉化的技術。起步階段特點是企業已有初級階段產品,且有框架式經營計劃,管理團隊不完善。成長階段特點是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進入開發階段,并擁有少量客戶,本階段末期,企業完成產品定型,開始實施市場開拓計劃。擴張階段特點是企業開始批量生產產品和服務,收入增長較快,逐漸形成經濟規模,占有一定市場份額。成熟階段特點是企業盈利,并進入發展的良性循環階段。

      從生物技術企業成長階段的特征分析可看出,處于種子階段、起步階段和成長階段的企業由于規模小,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面臨的風險大,資本的籌集是這一時期資本運營的重點。處于擴張階段和成熟階段的生物技術企業,由于在生產、銷售和服務等方面具備了一定市場競爭力,抵御風險的能力大大增強,雖然在這個階段生物技術企業仍然有融資的需求,但其融資條件已大為改善,此時資本運營的重點應在于資本的擴張,也就是通過資本結構優化,盤活存量資本,實現企業的規模生產,并注重持續的技術研發投入。

      重視無形資本運營

      無形資本是有形資本的對稱,它作為資本的一種形態,具備資本的一般屬性,如流動性、盈利性,但無形資本具有遠比有形資本強大的價值增值能力。無形資本可以帶動企業有形資本增值,提高資本利潤率,達到“無中生有”的目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生物技術產業,其特點就是無形資本遠遠大于有形資本,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高。生物技術企業無形資本中最重要的是知識資產,先進技術和產品是推動生物技術企業成長的核心競爭要素,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前途和命脈,因此生物技術企業無形資本的價值相當高。如全球最大生物技術公司美國的Amgen,其資產評估總值為150億美元,而其有形資產僅為25億美元。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生物技術企業應注重無形技術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加大無形資本的投入力度,并加快無形資本的管理創新,把無形資本運營當作企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我國生物技術企業資本運營亟待解決的問題

      解決資金短缺,加大研發投入。據“生物產業發展戰略”課題組對全國1182家生物技術企業的調查,資金短缺是當前中國生物技術企業成長的首要制約因素。資金短缺直接導致中國生物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以生物醫藥企業為例,中國生物醫藥研究開發投入僅占銷售收入的2.7%,遠低于發達國家15%以上的水平,甚至低于美國工業平均4%的研究開發強度。

      形成產業集聚,提升龍頭企業競爭力。我國的生物技術應用歷史久遠,企業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生物技術企業有700余家,但規模普遍較小,高技術含量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通過資本運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龍頭企業,增強其技術創新功能,突破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提高產業集中度,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這是實施生物經濟強國戰略的本質要求,也是搶占國際生物技術制高點的有力措施。

      推進全球化戰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雖然我國在生物技術研究領域具有較強實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小,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只有3項,大多數企業上市銷售的產品都存在侵犯知識產權問題,我國90%以上的生物醫藥產品為仿制品,隨時面臨被國外企業的危險。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國生物技術企業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全球的科技知識和人才資源,包括對國外生物技術企業實施海外并購,放眼未來,面向世界,加強與國外科研機構的聯系,建立國際水準的科技信息平臺,加強區域合作,構建生物技術國際研究網絡。

      總之,資本運營是生物技術企業實現超常規發展的必然要求,生物技術企業應該依據自身的特點和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選擇與其成長相匹配的資本運營策略,實現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曹洪軍.資本運營新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范文第3篇

      俗話常說 “人是鐵,飯是鋼”,說明了人必須要吃飯的同時,也表明食物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正式基于這種重要性,人類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才一直沒有停頓過對于我們所食用的各種食物進行研究,包括了對食物的種類、營養以及產出數量等等項目的探討。在這些科學技術中,包括了能夠同時增加產能和提升作物各種抗災抗蟲特性的基因工程技術成果——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即轉基因食品。

      從專業角度來講,轉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某種能夠產生預期結果的外源基因導入目標生物的方式,或者通過做分子重組的方式改變目標生物的基因特性,由此得到的生物為轉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對轉基因生物進行生產加工得到的人類可食用的產品,即為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

      食品安全管理是指政府及相關食品管理部門,為了保障食品市場活動健康有序的開展,通過立法和有關技術手段,對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原材料的采購,食品生產、流通、銷售及食品消費等過程進行協調及整合的活動過程口。

      二、國內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比較

      基于我們人類對于轉基因食品是否可能存在潛在的危險性還未為可知,所以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監管顯得必要和慎重。從轉基因食品的原材料在農田里進行播種、栽培到原材料的采購和銷售流通,再到工廠生產中工人的安全性保障,以及消費及售后等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確保是安全的。由此,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監管是非常冗雜的,為保障轉基因食品鏈的每一環都是安全的,就要求管理體制和措施都適應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要求。

      (一)國外典型國家和地區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制度

      1.美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制度

      美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相對歐盟國家較為開放,其監管原則與非轉基因食品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1)安全監管部門。在美國是由美國環保局、農業部、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國立衛生研究院以及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局等多個部門對轉基因食品產品進行管理。

      (2)涉及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制度。2001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頒布《轉基因食品知情權法案》。根據該法案的規定,從植物內提取成分與動物結合而成的轉基因食品,生產開發商必須在產品進入經營銷售的120天之前準備好相關資料,向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提出申請,以確認該產品與相應的傳統產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現在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對轉基因食品和其它產品的監管還是一樣的,如若轉基因產品能夠在過敏原、新成分、營養成分和毒性等常規的檢驗項目中合格就準入進行生產和銷售環節,但是要求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強制性標注,以示與非轉基因產品進行區別。

      2.歐盟地區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

      1998年,英國的Arpad Pusztai教授在實驗中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存在隱藏的損害風險之后,成員國的大多數公民對轉基因食品就非常憂心甚至抵制。因此歐盟成了世界上對轉基因食品的監控最為嚴厲的地區,并且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嚴格并易于操作執行的監控體系。

      (1)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則。在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則上,歐盟秉持嚴格的審批原則,沒有通過成員國和歐盟雙重審查的轉基因食品都不允許進入市場流通。其中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審查囊括了涉及轉基因產品的每一個環節,這也就成為了歐盟對轉基因食品監管的獨特模式和特點所在。

      (2)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制度。2002年1月《有關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的管理條例》是歐盟對于轉基因食品監管的標志性法律。在該《條例》中規定了轉基因食品強制要求貼標簽,以及各種轉基因食品貼標簽的操作規范,貼標簽的作用除了明示消費者以外,還體現了歐盟對于轉基因食品監管的另一制度——可追蹤召回制度,標簽中具體表明了制品的成分、組成、轉基因生物的含量以及每一環節的生產商。2003年又頒布《轉基因食品及飼料條例》和《轉基因生物追溯性及標識辦法以及含轉基因生物物質的食品及飼料產品的追溯性條例》。

      (二)我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現狀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規定了多項管理辦法。2000年以前,我國就對轉基因食品進行了監管,分別為:1990年國家衛生部的《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方法》;1993年12月24日,國家科技部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以及1996年7月農業部頒布的《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這些規定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管理搭建了基本框架,而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是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下文簡稱《條例》)。此后為明確實務中的具體操作問題,農業部相繼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這些法規在明確具體監管部門及其職責的同時,也確立了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部際聯席管理會議制度。2002年4月衛生部公布《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了在我國也實行轉基因食品標簽制度;2006年,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從主體適格上確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從業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

      三、中國現行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轉基因食品雖在我國擁有廣闊的運用和市場前景,在監管上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受傳統食品安全監管弊端的影響,在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

      (一)缺乏完善的相關的法律條規

      從前文我國監管現狀可以看出,除了《條例》是由國務院頒布的之外,其它大部分食品法規都是由部委制定的,并無權威的立法機構通過的法案,法律效力不強。另外,由于該《條例》在立法上存在技術性貿易壁壘之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對于正常開展轉基因產品的國際貿易是十分不利的。

      (二)轉基因成分的標準量與國際上通行的不符

      需要明確一點的是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是與非,轉基因食品能夠構成威脅的前提也是在超過了食品和營養標準通常認為,每單位物質中含有的異已物質含量對人體的有害性是可以忽略的,則可認為是安全的,對于轉基因食品也不例外。而我國現行的監管制度中卻沒有 類似的最低比例規定。

      (三)相關部門缺乏統一的檢測標準和具體規范

      除了對轉基因食品含量沒有明確標準之外,各單位依據的檢驗基準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可行規范,導致每個部門對同一產品有各自的檢驗結論。采用不同的的檢測方法會有截然不同的檢測結果與結論,因此,從轉基因產品監管的規范性和專業性角度來看,不但需要設定基準檢測值,還必須確定具體的法定檢測方法,只有這樣,相關檢測部門作出的轉基因成分的檢測結論才具有可信度。

      四、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監管對策

      轉基因食品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作用下人類對生物技術和食品的選擇。基于人類對于轉基因食品本身的了解并沒有達到完全掌握的程度,生物科技還有很多位置領域需要我們去探索,所以我們無法真正對其潛在的安全性進行評價和保證。為了盡可能的做到在享受轉基因食品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好處的同時,能兼顧到環境保護和消費者的健康,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導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和管理向健康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從而使轉基因生物工程給我們創造更大的利益。

      學習和借鑒國外轉基因食品監管方面的優秀經驗,對于我國建立和健全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探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轉基因產業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建立食品安全風險測試制度,實行可追蹤召回制度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檢驗檢測的機構,另外,從事后救濟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應仿效歐盟嚴格標識制度,只有嚴格表明轉基因食品每個環節的經手方,使轉基因生產鏈透明化,才能在風險出現以后及時救濟,也更利于對于各個環節的監管。

      (二)加強監督管理和風險評估

      當前,我國的轉基因技術方法比較先進,但是安全保障技術措施還比較落后,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也有待加強,因此,應加強和加快轉基因食品的監督管理和風險評估,建立快速、準確而經濟的檢測體系,從而實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更加公開、透明。

      (三)加大違法處罰力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嚴格執行轉基因的各項法律法規,對于違反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規定的單位和個人,必須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并且根據情節和影響的輕重處以適當的罰款,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保證轉基因食品的正常生產和流通,并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參考文獻:

      霍飛,江國虹,常改.轉基因食品的發展現狀及安全性評價.中國公共衛生.2013(9).

      李書國,陳輝,莊玉亭.基因工程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糧食與油脂.201l(2).

      余月書,楊益眾,印毅,等.Bt棉花對棉鈴蟲幼蟲選擇性行為的影響.昆蟲知識.2013 (5).

      Hillers VirginiaN.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opicsin national plants of action fornutrition.Food Control,2007(1).

      Ford Runge,Lee Ann Jackson.Labeling,trade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10(2).

      楊洋.國內外轉基因食品現狀及其安全管理.食品工業科技.2004(6).

      邱彩紅,柳鵬程,馮中朝.中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對策.生態經濟.2006(7).

      王玉秋.錢茜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發展現狀及安全管理.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6).

      勵建榮,鄧剛,楊新輝.轉基因食品的優點和安全.食品工業科技.2010(4).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范文第4篇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國際賈易問題對策

      隨著基因生物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在農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因而在未來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據有關權威機構統計,2000年世界農產品國際貿易總額達到5600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國際貿易與基因生物工程技術有關。因此,轉基因食品逐步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焦點。這種現狀對作為傳統的農產品貿易(出口)大國的我國在該領域保持并擴大份額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積極關注和預測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研究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中的有關問題,制定相應的對策,尤其是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已日顯緊迫。

      一、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DNA雙螺旋結構片段。無數特定的基因相互連結,構成生命遺傳的物質基礎。轉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外源性基因轉移至某種特定生物體中,使其生物性狀或機能發生部分改變的過程。以轉基因生物體直接作為食品或以其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叫做轉基因食品。

      自從1983年首例轉基因煙草問世以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爭論甚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支持方的觀點為:(1)轉基因技術可增強糧食產量,減少食品生產的投人,有助于解決世界范圍的糧食間題;(2)轉基因農作物具有抗病蟲害特性,可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有利于環境保護;(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種,使食物更加可口;(4)轉基因技術可準確地生產人類想要的動植物品種,克服傳統嫁接及雜交技術的不確定性,使癌癥等頑癥的治療可望取得突破。反對方的觀點為:(1)轉基因技術使不同物種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學上的混亂;(2)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問題,疾病可能有很長的潛伏期,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長期影響難以確定;(3)一些人對轉基因食品存在過敏反應;(4)轉基因食品的營養作用、對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對環境的威脅等問題還未得到證實或解決;(5)一些實驗已經表明了轉基因食品的負面影響。上述兩派觀點爭論至今,雙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因此,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問題,尚有待時間來證明。

      二、當前國際轉基因食品的發展狀況

      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1997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的播種面積約為1100萬公頃,1998年上升到近3000萬公頃,1999年底達4000萬公頃,2000年約為4500萬公頃,增長十分迅速。進人21世紀以來,其發展勢頭更是迅猛。

      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是轉基因技術采用最多、最先進的國家。目前美國農產品的年產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轉化為通過基因改制方式生產。目前,大約有20多種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已經獲準在美國播種,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據估計,從1999年到2004年,美國轉基因農產品和食品的市場規模將從40億美元擴大到200億美元,到2019年將達到7S0億美元。專家預計,在本世紀初,很可能美國的每一種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歐盟以安全為由禁止進口美國的轉基因玉米,使美國出口商每年蒙受約2億美元的損失。美國要求其出口商向歐盟提供他們出口的玉米并非轉基因產品的證明,但歐盟只認自己的檢驗標準。1999年7月,歐盟環境部長們決定無限期延長對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口禁令。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調查報告表明,受歐洲國家和本國市場抵制的影響,2000年全美轉基因玉米的種植面積銳減了24%,轉基因棉花的種植面積占棉花種植總面積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轉基因大豆則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來,我國轉基因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也有較大進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資料表明,我國已經開展了棉花、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品種的轉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轉基因藥物、轉基因作物、農作物基因圖譜與新品種等方面具有相對比較優勢。但目前我國只有抗蟲面、矮牽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數品種進入了商業化生產階段。據國外一家研究機構發表的報告,1999年中國種植了30萬公頃轉基因作物,較1998年增長了2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品種是棉花。該報告表示,目前中國轉基因農產品的播種面積僅次于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國在轉基因產品檢測技術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據報道,國家出人境檢驗檢疫局日前利用改進的PLR結合核酸雜交技術,從一批進口大豆中成功檢測出了轉基因成分。此外,廣東、江蘇等省的出人境檢驗檢疫局也具備了對轉基因產品的檢測能力。

      三、各主要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立場

      在世貿組織的現有多邊貿易協議中,與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有關的協議有二,即《衛生與植物檢哭刻昔施協議》(SPS)和《技術貿易壁壘協議》(TBT)。前者規定:各成員國為保護境內人類和動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檢疫措施,并允許各成員國在認定某種商品進入本國市場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時,自行制定本國的規則并建立相應的貿易壁壘。后者規定: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施必須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實施的成本必須與目標相稱。具體到轉基因食品,由于各種觀點的科學依據不足,人們的認識不同,現有多邊貿易協議的規定過于模糊,解釋空間過大,對轉基因食品缺乏約束力。

      由于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慮,世貿組織有關協議的規定不甚嚴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世界各主要農產品貿易國都對轉基因食品的國際貿易采取了不同立場,使得轉基因食品的國際貿易爭端不可避免。以下為各主要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立場:(1)美國:在生產、流通中不給予任何限制;不人為劃分消費食品是否屬于轉基因種類;基因改造作物毋須用標簽注明;反對在國際貿易中對轉基因食品施加貿易壁壘。(2)歐盟:對轉基因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持謹慎態度;要求在其市場上銷售的轉基因產品加貼標簽,提醒消費者可能存在風險;強調世貿組織成員國應有權采取預防性措施,主張制訂有關生物標簽的多邊規則。(3)英國:支持發展生物科技,但在沒有證據顯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況下,對轉基因食品持謹慎態度;大型連鎖超市和餐廳不得出售經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數地方禁止學校和老人院的餐廳使用轉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飲食行業必須在菜單上標明食品里轉基因成分,否則罰款5000英鎊。(4)俄羅斯:不明令禁止轉基因食品上市銷售,但對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有在包裝上做出提醒性標記的要求;從2000年7月1日起,沒有做出提醒性標記的轉基因食品將禁止上市。(5)日本:持較為中立的立場,一方面對轉基因食品有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對其安全性又有所顧慮;規定采用基因技術獲得的農作物及食品不能作為綠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種轉基因食品目錄,對目錄中列明的品種需要加注標簽。

      據上可知,對轉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觀點和立場,將直接決定一國或地區對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在轉基因技術開發領域一直處于國際前列的國家,極力主張對轉基因食品采取寬松的管理。美國作為轉基因產品商業化生產的積極倡導者,認為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與非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沒有實質的區別,轉基因食品是一種科技創新,是用現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選擇的過程,只要轉基因食品通過新成分、過敏原、營養成分和毒性等常規檢驗,就可以上市。

      二是歐盟內部大多數國家奉行較為嚴厲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認識是,在轉基因食品(作物)擁有眾多優越性,如遺傳性穩定,有利于保護環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鹽堿、抗干旱的能力,增強作物產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著潛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對此則需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技術的發展來加以進一步的證明,除非有技術的證據支持,并足以表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則將不改先前的嚴厲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對于美國和歐盟,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特別是應用性開發較晚,相應的管理法規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這些國家從本國國家利益出發,權衡轉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較為溫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觀點是,轉基因食品(作物)是未來農產品發展的必然方向,雖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較模糊的、不確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趨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轉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轉基因食品(作物)的發展,同時又滿足本國及世界經濟未來發展對糧食產量的進一步要求。

      四、我國的相關對策分析

      各國在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之爭。各國經濟發展程度的不一致,轉基因技術水平的差異,以及產業規模的不同,更加劇了各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市場決定觀念,歐盟及其他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實質,則是對美國在這一領域壟斷優勢的抵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其經濟利益。鑒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的長期影響,世貿組織各成員國在短期內不可能在科學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因此難以形成統一的國際標準,各成員國只能自行制定相應的貿易標準和政策。

      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產品出口大國,應盡早制定有關轉基因食品進出口貿易的政策法規。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作出相應的對策安排:

      1.對轉基因食品的政策選擇。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對轉基因食品的政策選擇上有三種模式或路徑:一是將轉基因食品視同其他普通農產品,對其進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轉基因食品的進口;三是在嚴格檢疫的前提下,有條件地允許轉基因食品進口,并在進口的轉基因食品包裝上作出提醒性標記,讓消費者判斷是否購買。不難發現,第一種選擇可能對我國農業帶來巨大沖擊,導致某些農產品市場最終被幾個擁有轉基因技術的跨國公司所壟斷,以致對經濟安全造成影響;第二種選擇可能會給我國對外談判、履行承諾帶來很大壓力,并可能引發貿易戰;第三種選擇符合國際慣例,可能是對我國較為有利、可進可退的政策選擇。此外,對進口農產品進行嚴格的轉基因檢疫,張貼提醒性標記,會加大進口商的成本(約增加10%左右),消費者也可能會持慎重態度,從而削弱進口農產品的競爭力,以維護我國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生物科技和生物技術的區別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隨著基因生物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轉基因食品在世界農產品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相應地占世界農產品國際貿易總額的份額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積極關注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的現狀,對當今亞須解決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辦法和對策,這既是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更好地維護我國的權益的根本所在。

      隨著基因生物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在農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因而在未來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據有關權威機構統計,2000年世界農產品國際貿易總額達到5600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國際貿易與基因生物工程技術有關。因此,轉基因食品逐步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焦點。這種現狀對作為傳統的農產品貿易(出口)大國的我國在該領域保持并擴大份額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積極關注和預測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研究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中的有關問題,制定相應的對策,尤其是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已日顯緊迫。

      一、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DNA雙螺旋結構片段。無數特定的基因相互連結,構成生命遺傳的物質基礎。轉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外源性基因轉移至某種特定生物體中,使其生物性狀或機能發生部分改變的過程。以轉基因生物體直接作為食品或以其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叫做轉基因食品。

      自從1983年首例轉基因煙草問世以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爭論甚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支持方的觀點為:(1)轉基因技術可增強糧食產量,減少食品生產的投人,有助于解決世界范圍的糧食間題;(2)轉基因農作物具有抗病蟲害特性,可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有利于環境保護;(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種,使食物更加可口;(4)轉基因技術可準確地生產人類想要的動植物品種,克服傳統嫁接及雜交技術的不確定性,使癌癥等頑癥的治療可望取得突破。反對方的觀點為:(1)轉基因技術使不同物種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學上的混亂;(2)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問題,疾病可能有很長的潛伏期,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長期影響難以確定;(3)一些人對轉基因食品存在過敏反應;(4)轉基因食品的營養作用、對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對環境的威脅等問題還未得到證實或解決;(5)一些實驗已經表明了轉基因食品的負面影響。上述兩派觀點爭論至今,雙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因此,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問題,尚有待時間來證明。

      二、當前國際轉基因食品的發展狀況

      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1997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的播種面積約為1100萬公頃,1998年上升到近3000萬公頃,1999年底達4000萬公頃,2000年約為4500萬公頃,增長十分迅速。進人21世紀以來,其發展勢頭更是迅猛。

      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是轉基因技術采用最多、最先進的國家。目前美國農產品的年產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轉化為通過基因改制方式生產。目前,大約有20多種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已經獲準在美國播種,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據估計,從1999年到2004年,美國轉基因農產品和食品的市場規模將從40億美元擴大到200億美元,到2019年將達到7S0億美元。專家預計,在本世紀初,很可能美國的每一種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歐盟以安全為由禁止進口美國的轉基因玉米,使美國出口商每年蒙受約2億美元的損失。美國要求其出口商向歐盟提供他們出口的玉米并非轉基因產品的證明,但歐盟只認自己的檢驗標準。1999年7月,歐盟環境部長們決定無限期延長對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口禁令。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調查報告表明,受歐洲國家和本國市場抵制的影響,2000年全美轉基因玉米的種植面積銳減了24 %,轉基因棉花的種植面積占棉花種植總面積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轉基因大豆則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來,我國轉基因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也有較大進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資料表明,我國已經開展了棉花、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品種的轉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轉基因藥物、轉基因作物、農作物基因圖譜與新品種等方面具有相對比較優勢。但目前我國只有抗蟲面、矮牽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數品種進入了商業化生產階段。據國外一家研究機構發表的報告,1999年中國種植了30萬公頃轉基因作物,較1998年增長了2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品種是棉花。該報告表示,目前中國轉基因農產品的播種面積僅次于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國在轉基因產品檢測技術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據報道,國家出人境檢驗檢疫局日前利用改進的PLR結合核酸雜交技術,從一批進口大豆中成功檢測出了轉基因成分。此外,廣東、江蘇等省的出人境檢驗檢疫局也具備了對轉基因產品的檢測能力。

      三、各主要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立場

      在世貿組織的現有多邊貿易協議中,與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有關的協議有二,即《衛生與植物檢哭刻昔施協議》( SPS)和《技術貿易壁壘協議》(TBT)。前者規定:各成員國為保護境內人類和動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檢疫措施,并允許各成員國在認定某種商品進入本國市場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時,自行制定本國的規則并建立相應的貿易壁壘。后者規定: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施必須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實施的成本必須與目標相稱。具體到轉基因食品,由于各種觀點的科學依據不足,人們的認識不同,現有多邊貿易協議的規定過于模糊,解釋空間過大,對轉基因食品缺乏約束力。

      由于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慮,世貿組織有關協議的規定不甚嚴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世界各主要農產品貿易國都對轉基因食品的國際貿易采取了不同立場,使得轉基因食品的國際貿易爭端不可避免。以下為各主要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立場:(1)美國:在生產、流通中不給予任何限制;不人為劃分消費食品是否屬于轉基因種類;基因改造作物毋須用標簽注明;反對在國際貿易中對轉基因食品施加貿易壁壘。(2)歐盟:對轉基因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持謹慎態度;要求在其市場上銷售的轉基因產品加貼標簽,提醒消費者可能存在風險;強調世貿組織成員國應有權采取預防性措施,主張制訂有關生物標簽的多邊規則。(3)英國:支持發展生物科技,但在沒有證據顯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況下,對轉基因食品持謹慎態度;大型連鎖超市和餐廳不得出售經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數地方禁止學校和老人院的餐廳使用轉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飲食行業必須在菜單上標明食品里轉基因成分,否則罰款5000英鎊。(4)俄羅斯:不明令禁止轉基因食品上市銷售,但對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有在包裝上做出提醒性標記的要求;從2000年7月1日起,沒有做出提醒性標記的轉基因食品將禁止上市。(5)日本:持較為中立的立場,一方面對轉基因食品有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對其安全性又有所顧慮;規定采用基因技術獲得的農作物及食品不能作為綠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種轉基因食品目錄,對目錄中列明的品種需要加注標簽。

      據上可知,對轉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觀點和立場,將直接決定一國或地區對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在轉基因技術開發領域一直處于國際前列的國家,極力主張對轉基因食品采取寬松的管理。美國作為轉基因產品商業化生產的積極倡導者,認為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與非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沒有實質的區別,轉基因食品是一種科技創新,是用現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選擇的過程,只要轉基因食品通過新成分、過敏原、營養成分和毒性等常規檢驗,就可以上市。

      二是歐盟內部大多數國家奉行較為嚴厲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認識是,在轉基因食品(作物)擁有眾多優越性,如遺傳性穩定,有利于保護環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鹽堿、抗干旱的能力,增強作物產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著潛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對此則需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技術的發展來加以進一步的證明,除非有技術的證據支持,并足以表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則將不改先前的嚴厲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對于美國和歐盟,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特別是應用性開發較晚,相應的管理法規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這些國家從本國國家利益出發,權衡轉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較為溫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觀點是,轉基因食品(作物)是未來農產品發展的必然方向,雖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較模糊的、不確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趨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轉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轉基因食品(作物)的發展,同時又滿足本國及世界經濟未來發展對糧食產量的進一步要求。

      四、我國的相關對策分析

      各國在轉基因食品國際貿易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之爭。各國經濟發展程度的不一致,轉基因技術水平的差異,以及產業規模的不同,更加劇了各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市場決定觀念,歐盟及其他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實質,則是對美國在這一領域壟斷優勢的抵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其經濟利益。鑒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的長期影響,世貿組織各成員國在短期內不可能在科學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因此難以形成統一的國際標準,各成員國只能自行制定相應的貿易標準和政策。

      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產品出口大國,應盡早制定有關轉基因食品進出口貿易的政策法規。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作出相應的對策安排:

      1.

      對轉基因食品的政策選擇。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對轉基因食品的政策選擇上有三種模式或路徑:一是將轉基因食品視同其他普通農產品,對其進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轉基因食品的進口;三是在嚴格檢疫的前提下,有條件地允許轉基因食品進口,并在進口的轉基因食品包裝上作出提醒性標記,讓消費者判斷是否購買。不難發現,第一種選擇可能對我國農業帶來巨大沖擊,導致某些農產品市場最終被幾個擁有轉基因技術的跨國公司所壟斷,以致對經濟安全造成影響;第二種選擇可能會給我國對外談判、履行承諾帶來很大壓力,并可能引發貿易戰;第三種選擇符合國際慣例,可能是對我國較為有利、可進可退的政策選擇。此外,對進口農產品進行嚴格的轉基因檢疫,張貼提醒性標記,會加大進口商的成本(約增加10%左右),消費者也可能會持慎重態度,從而削弱進口農產品的競爭力,以維護我國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大|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亚洲漂亮白嫩美女在线|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亚洲爆乳AAA无码专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亚洲人JIZZ日本人|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高潮综合色a片| 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夜夜春亚洲嫩草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