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醫學人文 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 實踐

      中圖分類號:F0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0-246-02

      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與時俱進,建設與現代醫學模式相適應的醫學人文。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即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所由廈門市政府與新加坡華人團體捐贈資金合作建設的、于2011年9月份投入使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心成立三年來,大力加強醫學人文建設,以“不負眾望、造福人民”為中心的醫學人文理念,圍繞著現代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在醫學物質人文、醫學精神人文、醫學行為人文等方面進行創新,締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人文。{1}{2}

      一、建設創新的醫學物質人文

      位于廈門島東部海濱的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即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博士設計,富有新加坡南洋風情及閩南騎樓建筑特色,硬件投入及軟件建設都借鑒新加坡社區綜合診療所的模式,充滿著人文關懷氣息,形成了中心許多引人入勝的亮點,在醫學物質人文上有許多創新的實踐:

      1.合理設置科室布局、創造良好的就診環境:設置“一病人一診室”方便醫患溝通,讓就診患者的隱私得到保護;診室安排“一醫生一護士”,讓護士幫助全科醫生對就診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及現場慢病管理;特設健康自測小屋和營養師門診,對社區居民進行營養檢測、營養評估、營養強化,從餐飲、中醫、心理、保健、醫療等方面幫助社區居民進行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專設中醫特色區,提供“中醫骨傷、針灸理療、康復保健、中藥熏蒸”等服務,并聘請廈門市三級醫院知名中醫到社區坐診,為居民提供全面的高層次的中醫藥保健、治療、康復及健康指導等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藥的需求。

      2.設置健康步道,提供便利的運動環境:中心把各樓層的功能布局介紹、中醫養生文化知識、中醫保健文化知識及其它保健知識用漫畫等圖文方式貼于中心的樓道兩測,變枯燥的樓梯成為引人入勝的步道,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項目生活化、常態化,鼓勵中心員工、社區居民及患者多走樓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員工帶動居民并進一步影響患者,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促進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便捷的就醫環境:在收費、藥房、門診等各個服務窗口安裝叫號排隊系統,使患者有條不紊地就診,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婦幼保健科通過群發短信提醒預防保健對象避免誤過診療時間;健康管理科引入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對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和進行慢病管理。這些現代信息技術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在醫療、康復、預防保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等社區“六位一體”工作,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就醫環境。

      4.強化員工成本意識、構建創新的物資保障: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屬于廈門市履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公益單位,三年多來,中心秉承了新加坡人環保節約的理念,制定了科室每月用料計劃、物資采購計劃、庫存物資管理、出入庫賬務處理、固定資產管理的物資保障措施,并嚴格規范采購行為,堅持“比質量、比價格、比服務、比信譽”的原則,以政府和單位的利益為重,不輕易浪費政府的一分一錢。{3}

      二、建設創新的醫學精神人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學精神人文建設應具備自身的特點和風格,同時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緊密聯系,融為一體,從而形成共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凝聚成特有的服務理念、團隊精神,形成長效的醫學精神人文,引導職工為共同目標凝聚人心、實現自我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意識。

      1.凝煉“中新”各界人士的期望,注重精神引導。廈門市政府和新加坡華人團體寄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希望“不負眾望、造福人民”的匾額懸掛在中心大廳捐款芳名榜上,時刻銘記在中心每個員工的心中,這凝聚了廈門市政府和新加坡華人團體建設中心的初衷。中心領導始終以此為醫學精神人文的基點、構建美好的人生愿景,在忙碌的工作中尋找快樂,以積極的心態帶動員工奉獻來回饋政府及新加坡華人團體的厚望。

      2.深挖“友好醫療服務”的內涵、做好服務品牌建設意識。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照新加坡社區綜合診療所的模式,借鑒新加坡的先進經營管理理念,深挖“友好醫療服務”的內涵,做好服務品牌意識,建設創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學精神人文,這使中心在社會上有很廣泛的知名度,成為全國同仁來廈門考察參觀的必選目的地。三年來,中心接待了包括新加坡外務部(外交部)、新加坡駐華大使、新加坡華人商會、中國社區衛生協會、福建省人大及各地來廈考查調研的衛生團體30多次數,贏得了福建日報、廈門日報、海峽導報等眾多媒體的好評,成為廈門市島內首批進入省級示范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

      3.規范員工工作行為,塑造良好精神氣質。中心員工在與新加坡人接觸中,特別是2012年新加坡年審團指導老師現場的言傳身教,及中心領導以身作則,在細微處帶動員工規范工作行為,如:說話輕、行動快、做事多、肚量大、心腸好、微笑真、嘴巴甜、脾氣小、效率高及用心聽講、用心學習、用心思考、用心講解、用心做事,提高溝通協調辦事能力,塑造了中心員工良好的精神氣質。{5}

      4.培訓新老員工,提升個人職業素養:中心對每批新報到的員工都進行系列的培訓并召開年輕員工成長交流會;對所有員工利用業余時間開辦“夜來越精彩”的講座及組織戶外郊游的交流活動,通過各種活潑的培訓交流活動,相互傳遞好方法、好思想、好對策,構建成學習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強化了新老員工的團隊精神、提升新老員工個人職業素養,為員工加強醫學人文的認識提供快捷、通暢的平臺,增強了員工新型醫學模式的服務理念。

      三、建設創新的醫學行為人文

      醫學行為人文是醫學人文的重要保障。中心在加強醫學行為人文建設中,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實際要求,不斷探索醫學行為人文建設與整體醫學人文建設的最佳契合點,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將醫學人文融入各種規章制度、工作規范及日常工作活動中,形成中心富有創新的醫學人文特色的管理制度和服務行為。{1}

      1.實行首診(問)負責制,強化社區全科診療水平建設:中心對前來問診的居民“實行首診(問)負責制”,為居民提供連續的、綜合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并把實行首診(問)負責制列入日常醫德醫風考評與職稱評聘工作,樹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良好形象,強化社區全科診療水平建設。

      2.組建健康管理團隊、落實社區衛生“六位一體”服務:中心組建21個全科醫生健康服務團隊,負責轄區24萬名居民21個居委會,每個團隊負責一個居委會,每月下社區服務2次,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慢性病入戶隨訪、街道“安康”計劃對象的入戶醫療服務、產后訪視等服務,落實社區衛生“六位一體”的工作,在社區居民中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居民滿意度大大提高。

      3.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嘗試慢性病全程關照服務:中心探索建立“醫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慢性病的工作模式,以幫助社區慢性病居民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防治結合的目的,成立“社區慢性病居民自我管理小組”,各小組推選一個小組長,由責任醫生培訓各小組長,再由小組長對組員進行慢性病各種幫助及監控,提高居民整體自我保健水平,達到社區慢性病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4.成立慢性病俱樂部、加強重點人群的健康促進服務。中心成立高血壓、糖尿病活動小組俱樂部,通過健康講座、互動式活動、干預用品使用個體化指導、健康干預促進等活動,建立起“醫患合作、健康促進、自我管理”的高血壓、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以提高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5.舉辦豐富多彩文化活動,提高社區居民對中心的信任度。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還處于摸索的階段,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內容還不是很了解,對全科醫生的概念還很生疏,信任感不強,中心通過舉辦員工演講比賽及演出小品等活動進行宣傳;并和社區居民進行爬樓梯比賽、環島嶼路健步行等活動加強與居民互動。通過這些活動,既提升了員工的社會責任感和凝聚力,也提高了居民對中心的信任度及親和力,居民對此贊賞不已。

      四、結語

      福建(廈門)―新加坡友好醫療服務中心以學習創新為動力,以人本管理為核心,以群眾滿意為追求,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內涵豐富多彩、充滿生機活力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人文,使員工自覺接受、認同并踐行,并由內而外影響患者與社區居民,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塑造良好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象,促進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持續健康的發展,形成了真正的標兵示范作用。

      注釋:

      {1}陸紅,姚健,張敬平,等.新醫改下衛生系統文化建設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12):71-72

      {2}薛迪,張俊超,白飛,常繼樂,等.我國醫院文化建設及其相關作用[J].中國醫院管理,2013,33(3):10-11

      {3}吳小滬,朱雅卿,黃國英,等.加強醫院行政管理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11):43

      {4}熊全庚,貝蘭,等.特色醫院文化建設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院管理,2012,32(11):84

      {5}夏照明,等.以先進文化立人立院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11,31(1):7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糖尿病;全科醫生;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197.32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6(b)-113-02

      糖尿病為慢性終生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發病率日益增高,使個人、家庭和社會擔負著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在中國,糖尿病所引起的致死率、致殘率及其并發癥都居于世界首位。長期以來,糖尿病的預防一直是社區防治工作的重點,但是糖尿病患者管理越發不能忽視,加強以社區為基礎的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患者群綜合防治,已列為國家“十五”攻關的重大項目之一。近幾年,隨著全科醫學的發展,同時借鑒國內外以及香港地區的社區糖尿病風險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團隊,運用全科醫學“長期持續性照顧”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理念,形成以全科醫生為主體,慢性病醫院、醫院內分泌專科為輔的糖尿病管理新模式,已成為國內目前糖尿病最佳管理模式。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院成功的運用該模式,管理糖尿病患者65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蛇口地區已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65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無心腦血管等嚴重并發癥,并自愿參加糖尿病管理的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齡35~83歲,平均(65.48±9.95)歲,合并高血壓病30例,冠心病3例,肺癌1例。病程(8.45±4.93)年。

      1.2 方法

      1.2.1 糖尿病管理團隊

      以全科醫師為主體組成糖尿病管理團隊,每隊主要成員有2名;其中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全科醫生1名,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專案,負責日常診治、隨訪、轉診、糖尿病患者教育工作;工作3年以上社區護士1名,負責糖尿病患者風險評估,檔案整理、記錄,家庭護理等輔助工作。專家隊伍:內分泌??漆t生與全科醫生保持密切聯系,對糖尿病患者的診治提供技術保障。質量控制人員:深圳市南山區慢病防治醫院(以下簡稱慢病院)的慢病管理人員每季度1次去社康中心對全科醫生的糖尿病管理工作進行考核督導,定期電話復核管理情況,確保檔案、記錄的真實、可靠。

      1.2.2 建立無縫隙的糖尿病管理體系

      1.2.2.1 糖尿病患者的發現和確診全科醫生通過全科診室、健康體檢等形式,發現糖尿病可疑患者,初步處理后轉內分泌??拼_診、提供治療方案。

      1.2.2.2 患者的轉回內分泌科門診確診或經住院治療后病情穩定的糖尿病患者轉回全科醫生進一步管理,由全科醫生進行健康體檢、登記、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和家庭健康檔案,繪制家系圖,建立糖尿病專案,進行風險評估和患者教育,定期隨訪。

      1.2.2.3 住院患者管理社區糖尿病患者需住院治療時,全科醫生負責聯系內分泌科優先安排住院,并定期參加查房,加強對住院患者的管理。

      1.2.2.4 出院患者的連續管理患者出院小結在24 h內轉給全科醫生,全科醫生在24 h內給予電話或上門訪視。

      1.2.2.5 雙向轉診全科醫生負責糖尿病患者日常診治、分級管理、定期評估,對病情不穩定的患者轉回醫院內分泌??茩z查和調整治療方案,病情穩定及時轉回。

      1.2.3 分級管理

      一級管理:空腹血糖≤6.1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且無其他伴發和并發癥的患者,每3個月隨訪1次,全年不少于4次;二級管理:空腹血糖6.1~7.0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10.0 mmol/L,伴發或并發癥病情穩定的患者,每2個月隨訪1次,全年不少于6次;三級管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的患者,每月隨訪1次。

      1.2.4 隨訪內容和日常檢測項目

      隨訪內容:癥狀、體征的改變,藥物使用情況,化驗結果的變化,日常飲食、運動情況,吸煙以及睡眠狀況等。根據隨訪內容進行季度和年度效果評估,分析防治效果,根據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日常檢測項目:血壓(每周1次)、血糖(每周1 d 5點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月1次),每半年檢查1次血生化常規、心電圖等[2]。

      1.2.5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內容

      全科醫生每月1次,提供以醫療咨詢、風險評估、影音資料、專家講課、小組討論、知識測評以及家庭健康教育等為主的多種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內容包括:①培養和建立患者對自己健康負責的信念;②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如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隨訪管理的依從性);③了解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危險因素;④掌握自我監測血壓、血糖和自我評估的技能,學會足部、皮膚等部位的自我護理;⑤了解非藥物治療的知識和意義,學會合理膳食搭配;⑥了解降糖藥物的作用和毒副作用,掌握胰島素注射技能和注意事項;⑦了解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代謝指標的重要意義;⑧掌握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的前兆,學會緊急救護和基本處理;⑨了解就醫和尋求幫助的渠道,提高就醫能力,能夠根據病情需要,恰當選擇醫療機構;⑩糖尿病患者外出旅行的注意事項[2]。

      1.2.6 糖尿病家庭的健康教育

      邀請糖尿病患者家人參加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學習,督促患者遵行醫囑,并關心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2 結果

      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經全科醫生管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蛋白、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收縮壓、舒張壓等指標平均水平較管理前明顯改善,有高度顯著性差異(均P

      表 1 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各種代謝指標比較(x±s)

      與管理前比較,**P

      表 2 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各種代謝指標比較(x±s)

      與管理前比較,**P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已成為21世紀社區護理的主要對象[3],也是社區管理的重點人群。

      全科醫學理念在該管理模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將血糖長期控制在理想水平是應對糖尿病的最佳方法,要實現該目標,必須終生有效執行糖尿病干預的綜合方法[4]。糖尿病治療的“五架馬車”已經在糖尿病治療中受到普遍重視,但是在臨床應用中往往因為費時費力而難以有效實施。以社康中心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糖尿病管理,是由慢病院、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和綜合醫院共同參與形成的糖尿病社區綜合防治體系。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出發,發揮全科醫生的“長期持續性照顧”作用,調動患者的參與積極性,使患者從被動治療轉變為主動治療[5-6],對控制糖尿病的病情發展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經過全科醫生系統規范化管理后,發現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良好,基本達標;尿微量白蛋白、血脂、血壓等指標亦得到很好的控制。管理后,除體重指數外的各項指標水平均較管理前有顯著性差異。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全科醫生能根據其方便、優惠等諸多優點方便采集、分析本社區的人口結構、生活方式,發現社區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利用全科醫生“以家庭為單位”的服務理念,開展主動服務,與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建立和睦關系,并進行系統管理。研究顯示,家屬的參與有利于促進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建立,提高管理效果[7],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隨訪率,增加患者在家庭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改善各項代謝指標,從而降低醫療費用,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整體性提高。

      加強對雙向轉診工作的管理,順暢轉診途徑,提供醫院-社區之間不間斷的“無縫隙式管理”是保障以社康中心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成功的必要元素。

      目前國內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仍以藥物治療為主,患者教育分散且不系統,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存在不均等性,糖尿病患者由社區轉醫院的指征缺乏統一性。受到國內就醫環境的影響患者依從性普遍較差,尤其對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全科醫學在我國仍為新生學科,全科醫生的素質水平存在不均等性。

      綜上所述,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根據全科醫學理念,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連續、一體化、多方位管理的模式,充分利用各方面的醫療資源,可以有效地長期控制糖尿病,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WHO.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J]. Geneva: WHO,1999.

      [2]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高血壓、糖尿病社區綜合防治項目工作手冊[S].深圳市衛生局,2008:24-33.

      [3]衛生部科技教育司.社區護士崗位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193.

      [4]許樟菊,錢榮立.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 KPDS)簡介[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7(2):117.

      [5]周海虹,杜雪萍,李燕娜,等.2型糖尿病社區管理與內科門診治療的效果比較[J].中國全科醫學,2004,7(15):1067-1069.

      [6]劉英麗.2型糖尿病患者日常飲食和運動干預指導[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7):787.

      [7]方巧琴,李飛穎.家屬參與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8,5(8):159-16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范文第3篇

      相關檔案整理人員,也只對相關的檔案信息進行簡單粗糙的整理、裝訂,在他們眼中,檔案管理工作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有人簡單的操作兩下就行,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第二,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計算機網絡技術沒有在檔案管理工作中發揮其重要作用。管理制度的缺失直接導致的后果是一些重要的文件不能夠被很好的保存歸檔,從醫療信息的收集到信息的歸檔這一過程,存在很多漏洞,也致使很大一部分重要的醫療信息丟失或者失實。

      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檔案管理規范化對策

      上文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檔案管理問題進行了相關分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重視檔案管理工作的宣傳力度,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檔案意識。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領導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采取多種方式對檔案管理知識進行普及。并且對相關醫務人員的醫療信息填寫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根據抽查結果設置一定的獎懲制度。第二,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實踐為指導,完善檔案管理工作中的各個環節,如檔案的收集、檔案的歸檔、檔案的保管等等,進而健全檔案管理制度,使其更加規范化。第三,創新檔案管理念,認識到檔案管理的工作為了今后檔案的開發利用而服務。樹立以利用、服務為中心的指導思想。第四,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大對檔案管理工作的資金投入,在硬件方面,配備專門的檔案管理房,并在檔案管理房內安防防盜、防火、防潮等設備。此外,鼓勵一些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檔案室、閱覽室以及辦公室“三分開”。

      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檔案管理規范化的意義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范文第4篇

      以實現全面小康為目標,牢固確立“要奔小康,先保健康”的理念,進一步完善和增強村(居)公共服務中心的功能,健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將社區衛生服務站納入村(居)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為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促進農村衛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加快全市小康進程,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和設置標準

      1.一般每村(居)設置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超過5000人或地域跨度范圍較大,設立多個農民集中居住點的村(居)可以設置兩個服務站。

      2.社區衛生服務站原則上建在村(居)公共服務中心,第二個服務站建在農民集中居住小區。

      3.根據《省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置標準》,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的使用面積確保80㎡(合格站),力爭120㎡以上(示范站)。合理設置業務科室,做到布局合理、流程科學。設有全科診斷室、觀察室(同時掛健康宣教室)、藥房、治療室、換藥室和中醫診療室,有條件的也可設立計生指導室和處置室。

      三、操作方法

      1.社區衛生服務站已納入村(居)公共服務中心的,應對照標準規范完善,確保面積達標,六室分開,布局科學,流程科學。

      2.現公共服務中心如有富余房屋或通過功能調整能調配房屋的,應盡快將社區衛生服務站遷入村(居)公共服務中心。

      3.無富余房屋但有擴建條件的應盡快依托公共服務中心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

      4.待新建公共服務中心和新建農民集中居住區的,應將社區衛生服務站納入統一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公共服務中心和農民集中居住區以外不得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

      四、工作要求

      1.強化思想認識。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各級政府應當履行的職責。各鎮政府要從關注民生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的重要意義,將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切實落實到位。

      2.強化政策支持。社區衛生服務站是公益性醫療衛生機構,各鎮要在資金投入、土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導,由鎮、村投入資金,建設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提供給鄉村醫生執業。對鎮、村資金投入確有困難的,也可以先由鄉村醫生墊資,以后再由村委會逐年返還建設費用。

      3.強化技術指導。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過程中,市衛生局要加強技術指導,嚴格把好建站質量關。要統一設計2-3套圖紙供各村選用,各村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施工圖紙須各鎮衛生所報經市衛生局審核同意后方可開工建設。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范文第5篇

      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局副局長池捷還記得,2005年整整一年,為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全部實現醫療信息系統HIS和居民健康檔案CHSS的互聯互通,就總共開了58次協調會。

      在談到如何將各區的社區衛生整合到一起時,某市衛生局信息中心主任連連搖頭,稱其為“傷腦筋”的問題。“信息技術并不是難點,關鍵在于如何厘清現有體制背后錯綜復雜的關系?!边@位主任說。

      從社區服務中心內部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到打破區域內一、二級醫院的信息孤島,再到社區衛生走向全市整合,社區衛生服務從誕生之日起,就走上了艱難的共享之路。作為城市衛生體系的“網底”,社區衛生肩負醫療診斷、公共服務兩大職能,然而,無論是傳統醫療資源共享,還是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現“條塊結合”,社區衛生都遭遇過不少尷尬。

      雙向轉診折射體制壁壘

      “社區衛生是一種新型的醫療模式,它不能單打獨斗,必須融入到現有醫療體系中,雙向轉診實際上是對現有醫療資源格局的觸動。如果不能協調好各醫院利益以實現雙向轉診,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就無法緩解,社區衛生服務就會被孤立。”一位醫療信息化專家如是說。

      “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模式,然而在采訪過程中,幾乎所有的被訪者都談到了雙向轉診時醫院間信息資源共享的艱難,這背后透視出對現有醫療資源“分封割據”的無奈: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醫院屬區衛生局領導; 三級醫院則歸屬市衛生局,甚至是衛生部直接領導。

      自下而上的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在區內漸漸融為一體,社區服務中心和二級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已經開始。然而,社區服務中心、二級醫院和區內的三級醫院、甚至是跨區三級醫院如何實現醫療資源互聯互通?

      2007年1月,患有冠心病的馬大伯在某社區服務中心看病時,突然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服務中心的李醫生急忙撥通了該區某二級醫院社區協調組張大夫的電話,開具轉診單并將老人送往醫院。張大夫通過“綠色通道”直接為馬大伯安排了病床和醫生。一個星期后,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的馬大伯出院回家,服務中心的李醫生再將轉診單上的診療信息一點點輸入電腦,存入馬大伯的健康檔案內。由于社區服務中心與該區的二級醫院不能實現信息系統對接,半年來,社區服務中心向二級醫院轉診的十幾位病人都只能采取這樣的原始方法。

      “轉診單畢竟信息有限,如果二級醫院能和我們共享健康卡,將診療信息、化驗結果存在卡里,病人無論是轉入還是轉出都將方便很多,不用再拿著一張單子跑來跑去了。”李醫生說。

      為了實現雙向轉診醫療資源共享,各地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上海市閘北區在彭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北片數據中心,實現了市北醫院、彭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家單位的信息共享。北片數據中心是全區成立數據中心的前奏,閘北區雙向轉診的思路是成立數據交換平臺,各醫院把部分醫療信息資源放到數據平臺上,轉入和轉出的醫院都基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共享。

      上海市長寧區則建立了基于網絡的雙向轉診信息平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各二、三級醫院簽訂協議,如需轉入,服務中心把病人的信息資料打成數據包上傳到信息平臺,由轉入醫院下載病人信息資料。病人康復后回到社區,轉入醫院再把病人的最新診療信息上傳到信息平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載后自動更新病人健康檔案。

      盡管各地對雙向轉診做出了最大努力,仍多半局限于社區服務中心與二級醫院內。如果向上延伸到三級醫院,甚至是跨區域的三級醫院,區一級的力量則顯得勢單力薄,需要上升至市級層面的醫療資源共享,而能從市級層面整合醫療資源的城市目前為數不多。

      對于雙向轉診,三級醫院同樣非常困惑,“如果各個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想與我們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各地的醫療信息系統又不一樣,我們得開放多少個接口?顯然這并不現實?!鄙虾J心橙夅t院信息中心主任認為,實現雙向轉診關鍵要看什么樣的信息值得共享,如果只是病人基本健康狀況、病史,醫生詢問病人就能解決。“檢驗結果相互確認才是雙向轉診信息共享的意義所在?!?/p>

      檢驗結果互認卻是目前醫院信息資源共享的“老大難”,現在,上海市剛剛開始探索三級醫院之間的檢驗結果互認,還未能涉及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呼喚“標準”

      “現在以區為基本力量的社區衛生服務,像春秋戰國時期一樣,群雄割據,越往上走,越為以后的共享和集成埋下隱患,社區衛生服務需要整體規劃?!币晃粡氖律鐓^衛生多年的專家提出了這樣的隱憂。

      作為城市衛生醫療的“網底”,社區衛生“六位一體”服務除基礎醫療外,每一“位”都對應著國家自上而下的“條線”,如計劃生育對應著計生委,保健和健康教育對應著疾病控制中心,其中婦幼保健又對應著衛生部。一位專家曾經統計過,下到社區衛生的“條線”多達20余種,而且“條線”彼此之間互不相通。

      如何變“條線分割”為“條塊結合”?北京和上海的實踐是以區為單位成立數據中心,實現區一級的公共衛生服務整合。2007年,上海長寧區將在衛生局建立區數據中心,實現區域內所有診療信息的共享和監控; 在閘北區,北片數據中心成立后,依托社區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了區域內重點傳染病監測和預警、計劃免疫管理、高血壓病管理等功能,初步解決了健康檔案動態管理; 在北京市東城區,依托東城區政務網和互聯網,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為網絡應用中心,東城區電子政務中心為網絡與數據交換核心,實現了社區衛生資源的整合,現在數據中心已經與區殘疾人聯合會實現部分數據共享,將殘疾人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內。

      實現社區衛生與公共服務的“條塊結合”,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都是以區為單位建立數據中心,實現區域內醫療與公共衛生的整合。正如專家所形容的“春秋戰國”局面一樣,區級社區衛生如何向市級層面整合?如何實現跨區域之間的雙向轉診?一旦從市級層面開始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這些已建的數據中心是否會推倒重來?

      池捷認為,解決社區衛生現在的信息難以共享的局面有兩個方法,一是出臺總體規劃,貫穿國家、省市和區,使社區衛生服務在總體框架下進行。然而,錯綜復雜的關系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厘清的。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亚洲人成电影福利在线播放|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 久久久亚洲精华液精华液精华液|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jjzzjjzz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亚洲欧美日本韩国|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亚洲AV成人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亚洲fuli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