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糖尿病腎病(DN)的早期識別
糖尿病患者6個月內連續尿檢有3次微量白蛋白尿在20~200μg/ 分,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如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運動、原發性高血壓、酮癥酸中毒等,即可診斷為早期DN。
DN的預防
血糖控制:糾正代謝紊亂和嚴格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是預防及治療DN的關鍵。控制血糖主要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飲食療法、運動療法、減輕體重、合理選擇和使用降糖藥物等方法。
血壓控制:高血壓可加速DN的進展和惡化,對于無腎損害的糖尿病患者,血壓要保持低于130/80mmHg;如出現腎損害或24小時尿蛋白大于1g時,血壓應控制在125/75mmHg以下。老年病人應特別注意避免降壓治療過急、過快,以免造成腎臟、大腦和心臟等重要臟器的缺血。
抗血小板和中醫藥治療:給予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抗血小板治療,可使尿蛋白排出明顯減少。中藥黃芪、大黃等組成的保腎排毒湯保留灌腸,可減輕或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調脂治療:糾正脂代謝紊亂尤其是高膽固醇血癥,可降低蛋白尿,保護腎功能。
老年DN的護理
護理評估:重點評估糖尿病的初患時間;目前有無腎臟功能的損害;患者對糖尿病腎病危害的認識程度;對于預防的態度;對監測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意義是否明確,能否定期進行監測;是否應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血壓、血脂、體重控制得如何等等。
健康教育:糖尿病腎病宣教的重點是向患者講解糖尿病腎病的病理演變過程、各期的特點及具體的預防措施,指導患者利用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及藥物治療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以避免和延緩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展速度。
定期監測血糖:血糖控制未達標者,每3天監測1次,每次監測空腹及三餐后2小時血糖;血糖較穩者,每周測1次。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標準:良好為44~61mmol/L,一般為≤78mmol/L,不良為>78mmol/L。
飲食指導:①低蛋白飲食能有效緩解高濾過的形成,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糖尿病診斷后,在無微量白蛋白尿及腎功能正常階段,蛋白飲食大致以08~10g/(kg•日)為佳;從GFR下降開始推薦06g/(kg•日)的攝入量較合適。蛋白質的種類一般應以動物優質蛋白為主。②低熱量飲食,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素:一方面能延緩葡萄糖的吸收,另一方面, 其中的可溶性纖維酵解生成短鏈脂肪酸,成為不依賴胰島素而被利用的營養物質,可緩解高胰島素血癥。③充足維生素可改善機體的代謝狀態,特別是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對神經和血管有保護作用,可避免腎血管的進一步損害。④控制食鹽攝入對伴有水腫和高血壓的患者十分重要,可減輕水鈉潴留所致的水腫及血壓升高。
運動指導:年老輕癥患者可采用太極拳、做操、步行等運動。運動時間以餐后1小時為宜,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40分鐘,每周運動不少于4次,以不感到勞累為度。如果糖尿病控制很差,或有嚴重心血管并發癥、糖尿病腎病Ⅳ期以后的患者應適當限制運動,因過量運動可使腎血流量減少,加重腎功能損害。
用藥指導:選擇對腎臟無毒性或低毒性藥物,以免加重對腎臟的損害。腎功能不全時,應用胰島素應減量,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老年人由于腎小球和腎小管功能減退,使經過腎臟排泄的藥物排泄減少,如地高辛、氨基糖苷類,容易在體內蓄積中毒,應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用藥,以免發生危險和加重腎功能損害。
加強患者自我管理的自覺性。
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保持樂觀情緒,積極預防,早期治療。
小 結
糖尿病腎病重在預防,保持健康的心態、掌握早期識別及防護方法,是治療的關鍵。護士的工作正是要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樹立治病信心,堅持治療,預防和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竇連軍,馮林美,徐秀云.黃芪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尿內皮素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215-216.
結果:觀察組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率為17.39%,護理滿意率為86.95%;對照組夜間低血糖發生率為39.13%,滿意率為69.56%,兩者差異顯著(P
結論:有效的護理干預及預防操作可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率,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16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48-01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患者癥狀以高血糖為主要表現,其病因多與胰島素功能障礙或其他分泌系統功能障礙有關 [1]。糖尿病是一種較為嚴重的代謝疾病,患者將長期出現代謝紊亂癥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系統性功能障礙或衰竭,這將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老年人群是糖尿病高發人群之一,患者在藥物治療時常出現夜間低血糖癥狀,這將危及患者神經系統功能,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2]。因此,夜間低血糖防治工作及其必要,筆者現選取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如下防治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4月間收治的46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觀察組患者例,23男女比例為14:9,年齡為61-82歲,平均年齡為72.4±1.1歲;對照組患者23例,男女比例為15:8,年齡為60-79歲,平均年齡為73.1±0.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 方法。優先給予患者常規降血糖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系統預防、護理,具體操作如下:①密切觀察,提高認知。老年患者因反應較慢或睡眠中無警覺性而難以察覺自身癥狀,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神智及活動狀況,一旦患者出現渾身無力、面色蒼白、視力模糊、頭暈、饑餓、虛汗等癥狀時需高度懷疑為低血糖癥狀,并及時處理,以免睡眠后低血糖癥狀進一步加深。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聽取患者自述,并將患者癥狀記錄在案,并上報。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加強夜間視察,尤其是對高齡、長病程以及合并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重點巡視,一旦發現疑似癥狀,立即上報處理 [3]。②加強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及家屬宣講夜間低血糖的癥狀及危害,并強調其防治措施及處理對策。傳授正確的飲食搭配知識及運動知識,以提高患者機體素質,改善血糖水平。③心理護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長期疾病、且難以治愈而出現負面情緒,進而認為疾病只是反復發作給家庭帶來極大麻煩,故而不愿麻煩家人,出現低血糖癥狀時選擇隱匿不報,以期挺過去。面對這種情況時,護理人員需主動關心患者,重視并尊重患者心理,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讓患者了解低血糖危害,并鼓勵患者樹立信心,建立正確的疾病觀念,保保持樂觀的情緒,以降低低血糖發生率。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夜間低血糖發病率及護理滿意度 [4]。
1.3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數據通過SPSS17.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率為%,護理滿意率為;對照組夜間低血糖發生率為,滿意率為%,兩者差異顯著(P
表1 兩組患者低血糖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率對比
【關鍵詞】預防性護理;老年冠心病急癥;應用方法
選取我院60例老年冠心病急癥患者進行早期的預防性護理,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更系統、更全面、更直接性、更安全性的護理。這種方法不僅使患者減少了病痛的折磨還使患者病情得到了好轉。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收取60例老年冠心病急癥患者進行早期預防性護理性分析。平均年齡均在60歲到80歲,將它們分成兩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小組人數分別為30例,兩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1.2方法將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前者的基礎措施上進行早期的預防護理性措施,從而防止冠心病急癥患者肺部感染,并進行觀察兩組的病情變化程度,從而進行對比分析。
1.3預防性護理方法的應用
1.3.1常規性護理醫院要做的就是給患者提供一個良好而安靜的環境,要保持病房內安靜,多和病人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并做好心理健康護理工作,護理人員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文化水平。
1.3.2入院前預防工作在入院前將要對冠心病急癥患者進行身體檢查,入院當日醫護人員要進行護理性的評估,對患者要了解其身體狀況、藥物過敏史、生活自理情況、生命體征狀況、心肺功能、心理健康狀態等等,還要了解患者是否可以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咳嗽的正確方法、咳嗽時是否有痰等,根據這些情況的統計,從而更好的找出針對性的護理方法。
1.3.3心理護理一般冠心病急癥患者復況出現的頻率比較多,在加上治療上的檢查和操作的程序比較多,很多治療方法需要重復的進行,在加上對于預防性的護理應用很多患者不是很了解,對于這種護理性治療他們會產生概念性的模糊,導致患者心理上的壓力,恐懼,焦躁、不安等,導致很多患者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要進行一定地心理輔導,對待患者要耐心、耐心的傾聽患者心理的感受并給予患者一定的幫助,讓他們了解近期我院采用這種護理治療的情況及其療效,這樣就可為患者樹立信心,消除其內心不良情緒,掌握患者心理素質和對疾病的知情狀況,具有針對性的做好心理護理工作,使他們得到一定的安全感和信賴感,從而促進患者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
1.3.4心肺功能的檢測對患者情況進行嚴格觀察其變化,及時的對患者體溫進行測溫,觀察患者的脈搏、呼吸、血壓冰花情況,重點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節律、呼吸情況等并進行有效的記錄[1]。護理人員要提高專業技術,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掌握監測儀器的使用方法,對監護數值、判斷異常的信號進行準卻無誤的識別。對患者肺部功能情況進行了解,對患者要及時的進行血氣分析和飽和度進行檢測,如果患者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異常,就要及時的告訴醫生,并進行有效而及時的治療。
1.3.5保持呼吸道暢通老年冠心病急癥患者由于年齡的大齡化,導致病情中還含有其他綜合癥狀,老年人身體素質較弱、臥床時間過長、加之咳嗽、咳嗽時常有痰。導致氣管內分泌物增多、痰內有粘稠、導致不易咳出,從而造成呼吸道梗塞、缺氧、肺部受到嚴重的感染。護理人員就要知道患者正確的進行咳嗽,讓患者掌握排痰的正確方法[2]。對于體制較弱的老年患者護理人員就要將患者進行側臥式,輕輕叩拍患者的后背,讓患者順利的將痰排出體內,當然還可采用排痰肌進行排痰。嚴重的患者對于排痰比較困難的可以采用吸痰器和鼻導管進行吸痰,注意一點在進行吸痰時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對于口腔護理,患者在餐后要進行生理鹽水或者采用漱口液進行漱口,在排完痰后要注意口腔的及時清潔措施,保持口氣清晰,防止細菌感染。
1.3.6出入量和管道管理護理人員要使用輸液量,運用輸液泵控制輸液的速度,大概在1-2ml(kg.h),觀察輸液速度,過快會影響患者心臟的正常跳動和影響患者呼吸功能,對注入量要平衡,及時的觀察患者的尿量變化,這樣可以有利于輸液量的調整,對于出入量要及時的記錄[3]。總之,如果出現失衡狀態要及時的報告,對患者腸胃進行一定的減壓,對于引流患者要保持引流狀態暢通,觀察其顏色,引流量沒,防止倒流。
1.3.7注意醫院衛生做好早期預防,進行宣教工作,對使用治療器材中及時的清潔,分類要清楚、對于回收利用的要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工作人員在接觸患者便器時要進行嚴格的消毒,護士在進行給患者操作時要及時并嚴格的消毒,還應該帶上無菌手套,從而防止交叉感染加強病房的管理。
2結果
老年冠心病急癥患者在進行早期預防性護理得到了顯著效果,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治療效果更好,所以預防性護理可以緩解患者的病情。
3討論
預防性護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還應注意給老年進行早期活動指導,當患者病情穩定后要可以協助患者在床上活動,進行腹式呼吸運動、四肢關節伸展運動、自動翻身變化運動等。患者下床活動可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增強體質,防止老年人腦血栓和肺炎的感染。除了這些還要及時的給患者進行營養上的調配,增強其抵抗力,預防感染,營養上的均衡可以進行合理的搭配,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營養食物。
老年冠心病急癥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和全身氣管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體質弱,肺部易感染,如處理不當可危及患者生命,所以采用預防性護理可以有效的促使患者病情好轉,減少感染、提高救治功能,最終使老年人生命得到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廖喜琳,黃小潔.預防性護理促進卒中后同向偏盲患者康復[J].護理學雜志,2010(23).
[關鍵詞] 造影劑腎病;水化治療;臨床護理路徑;老年人
[中圖分類號] R5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8(c)-0124-03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in prevention of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in elderly inpatients with CAD by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GUO Yan1 HOU Huiru2 LIU Yuchun1
1.The First Ward of First Heart Division of South Tower,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2.Department of Nursing,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on preventing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by hydration treat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D to improve the patients′compliance. Methods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D aged more than 65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enrolled and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hydration treatment by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coronary arteriography and CTA, respectively. The hydr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were observed. Results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of 60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 reduced and renal function was damaged within 48 h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P < 0.05). Renal function was recovered obviously at 5 days compared within 48 h af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P < 0.05), but it was not as good as baseline. All patients received hydration treatment and the compliance rate was up to 100%.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hydration treatment by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can improve patients′compliance to hydration treatment, which is helpful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Key words]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Hydration treatment;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Elderly patients
心血管造影技術及介入治療已成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重要診治手段,造影劑的使用也更加廣泛,腎功能受損是心臟介入治療后常見的并發癥,若術前已有腎功能異常的患者,腎功能惡化的發生率可明顯增高。老年人群是發生造影劑腎病的高危人群,而水化療法是預防造影劑腎病的有效措施,由于部分老年人對水化治療的意義認識不足,存在依從性較差的問題,為提高水化治療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臨床路徑的工作方法,在水化治療中全程護理干預,增加了患者的依從性,有效落實了水化治療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方便取樣的方法,將總醫院2013年1~12月住院行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CT成像檢查及介入診療的≥65歲冠心病患者均納入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生命體征平穩,無血容量不足表現出;②肝腎功能生化檢查及尿常規正常者;③近3個月內未應用過腎毒性藥物。排除標準:①新發心腦腎急性并發癥及其他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②近3個月有內血管造影史;③急慢性腎病史。共有60例患者入選,其中男56例,女4例,年齡65~90歲,平均(73.4±6.7)歲;體重(68.1±7.4)kg;糖尿病23例(38.3%),高血壓39例(70.0%),慢性心功能不全11例(18.3%),使用利尿劑12例(20.0%)。
1.2 水化治療方案
造影劑使用非離子型低滲造影劑碘普羅胺或碘海醇。采用靜脈補液聯合口服補液方法進行,在應用造影劑前4 h及后12 h靜脈滴注0.9%氯化鈉溶液[1 mL/(kg?h)],術中持續行水化治療。補液總量根據造影劑用量及患者的心功能來確定。術后鼓勵并督促患者大量飲水,24 h總飲水量>1500 mL,術后4 h內強化飲水,每次飲水量400~500 mL,以不出現腹脹為宜,術后4 h尿量一般應保持在500 mL以上[1-3]。
1.3 護理方法
以臨床路徑的工作模式落實水化治療方案。
1.3.1 術前全面綜合評估 ①評估患者發生造影劑腎病的危險因素:責任護士主動協助醫生篩查發生造影劑腎病的危險因素,如有無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充血性心衰、高齡等危險因素。檢測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血漿滲透壓、尿β2微球蛋白、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評估患者基礎腎功能。②評估患者對預防造影劑腎病的認知,是否接受水化治療方案。③評估照顧者對預防造影劑腎病的認知,照顧者是否有能力、有責任心幫助患者落實水化治療方案。
1.3.2 護理措施 ①術前1 d:責任護士在全面評估患者與照顧者后,幫助患者及照顧者認識水化治療對預防造影劑腎病的意義。講解水化治療預防造影劑腎病的方法,幫助患者及照顧者對水化治療有正確的認識,避免由于缺乏認知導致不重視,影響治療的依從性。進行床上排尿訓練:督促并確認患者學會床上排尿,以免患者因擔心水化治療后大量排尿而不敢飲水,不接受靜脈補液,影響水化治療效果。②術日:水化前留置套管針,在應用造影劑前4 h及后12 h靜脈滴注0.9%氯化鈉溶液[1 mL/(kg?h)],泵控輸液,保證輸入劑量準確。術中持續行水化治療。補液總量個體化,根據造影劑用量及患者的心功能來確定。術后鼓勵并督促患者大量飲水,24 h總飲水量>1500 mL,術后4 h內強化飲水,每次飲水量400~500 mL,以不出現腹脹為宜,術后持續觀察尿量,術后4 h尿量一般應保持在500 mL以上。如尿量
1.4 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臨床觀察的方法。
1.5觀察指標
以是否按要求完成水化治療方案,判斷患者水化治療的依從性;患者腎功能變化:分別于造影前48 h(基礎狀態)、造影后48 h以及5 d時空腹采血檢測血清BUN、Cr、血漿滲透壓、尿β2微球蛋白、NAG。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對各變量作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不同時間各指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水化治療的依從情況
以臨床路徑的工作模式,在實施水化治療中進行了全程護理干預,60例患者中,全部按要求完成水化治療,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保證了個體化水化治療方案的落實。
2.2造影前后腎功能的變化
結果顯示,本組患者在應用造影劑后48 h,患者腎功能明顯受損,肌酐清除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造影后5 d腎功能較48 h明顯恢復(P < 0.05),但仍未達到造影前水平。見表1。
表1 60例老年患者造影前后腎功能的變化(x±s,n = 60)
注:與造影前比較,#P < 0.05;與造影后48 h比較,*P < 0.05;BUN:尿素氮;Cr:肌酐;NA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
3 討論
造影劑腎病是排除了其他腎臟損害因素的使用造影劑后2~3 d發生的急性腎功能損害。其發病大多數學者[4-5]認為通過以下機制導致腎功能損傷:①腎髓質氧供應與氧需求之間失平衡,造影劑可導致腎髓質血流動力學改變,在短暫血管舒張、腎血流增加后出現較持久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下降,破壞腎髓質的氧平衡致腎髓質發生缺血性損害。②腎小球膜細胞對造影劑的特殊敏感性。③缺血所致腎小管上皮細胞損傷及造影劑對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細胞外高滲環境通過促進氧自由基生成而引起的氧化應激,都可誘導腎小管上皮細胞凋亡。④腎小管阻塞。⑤腎血管內微栓子形成。⑥免疫機制。盡管做了大量研究,但造影劑腎病的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目前,造影劑腎病已經占急性腎功能衰竭住院人數的10%,占醫院繼發性腎功能衰竭的第3位[6]。一旦發生造影劑腎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如何預防造影劑腎病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文獻報道[7-10],有研究證實臨床相關因素如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年齡等是造影劑腎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此外,亦與造影劑的劑量和滲透壓密切相關。其中,年齡是造影劑腎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盡管使用對腎功能損傷最小的等滲性對比劑,患者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后72 h的造影劑腎病的發生率仍高達6.3%。老年患者是發生造影劑腎病的高危人群,造影劑腎病的發病率為20%~30%,甚至可高達70%[11-12]。本組資料觀察顯示,患者在應用造影劑后48 h,患者腎功能明顯受損,肌酐清除率下降。造影后5 d腎功能較48 h明顯恢復,但仍未達到造影前水平,與文獻報道一致。
水化治療是目前唯一普遍接受的預防造影劑腎病的有效措施[9,13]。水化可糾正亞臨床脫水,減輕造影劑引起的滲透性利尿;水化能對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減輕球管反饋,促使腎臟內血管擴張,降低造影劑在血液中的濃度,通過增加尿量防止造影劑在腎小管內形成結晶,從而減少對腎小管的毒性,降低造影劑腎病的發生。因此,落實水化治療方案預防造影劑腎病有重要意義。由于在進行心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前,患者更關注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或PCI治療的成功與否,而對心血管造影可能導致造影劑腎病認識不足,關注不夠,部分患者對水化治療或抵觸或隨意,沒有認真對待,造成水化治療沒有達到目標。筆者通過采用臨床路徑的工作模式,在檢查治療前對患者詳細講解水化療法的作用、持續時間以及必要性,提高了患者對預防造影劑腎病的認知,從而使患者能積極主動配合落實水化治療方案[14-15]。在水化治療中,責任護士全程按臨床路徑實施水化治療方案,有計劃、按步驟指導患者,實時觀察記錄水化治療落實情況,及時反饋水化治療是否達標,對水化不足的患者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由于水化治療臨床路徑規范了護理人員的行為,無論哪一層次的護士,都能按臨床路徑去教育、提醒、完成各項措施,無一遺漏,從而提高了患者對落實水化治療方案的依從性,有效降低了造影劑腎病的潛在風險。使醫護團隊合作更加密切,有利于總結護理經驗,提高了護士的專科護理能力,同時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增加,使優質護理服務真正落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 羅燦平,謝峰波,徐永梅,等.水化療法對預防冠脈介入手術后并發造影劑腎病的療效及護理[J].當代護士,2012,(2):18-19.
[2] 劉玉霞.經口水化治療觀察表在冠脈介入患者術后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6):1922-1923.
[3] 曾環玉,張月華,謝玉芳.高齡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預防造影劑腎病的護理干預[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 19(2):239-240.
[4] 楊鯤,劉文嫻,任偉.不同水化方案預防冠狀動脈介入術后造影劑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雜志,2012,7(6):702-705.
[5] 劉立艷,萬業達,李艷,等.口服水化治療時機選擇對預防造影劑腎病效果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773-775.
[6] 王坤.充分水化治療對造影劑腎病防治作用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9):1102-1103.
[7] 彭逕英,潘艷,李球.高齡PCI患者使用等滲對比劑聯合術后定量飲水預防對比劑腎病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9):3306-3307.
[8] Lee SW,Kim WJ,Kim YH,et 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of renal insuf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 or arteriography [J]. Am J Cardiol,2011,107(10):1447-1452.
[9] 冠心病介入診療對比劑應用專家共識組.冠心病介入診療對比劑應用專家共識[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10, 8(12):881-889.
[10] 屠燕.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發造影劑腎病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099-1102.
[11] 高瑞雪.不同年齡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水化治療預防造影劑腎病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9,24(17):25-27.
[12] 劉君,孫婷婷.非離子型造影劑用于冠脈介入診療的不良反應與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 15(9):884-886.
[13] 陳文顏.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脈介入術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預見性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雜志,2011,8(9):60-61.
[14] 劉文娟.對比劑腎病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0):2470-2472.
一般資料
2010年5月~2011年12月治療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合并貧血1例,高血壓5例,糖尿病2例,其他部位骨折2例。針對老年患者的特點,加強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組45例患者中,有1例因后期自身不當發生髖關節脫位外,其他44例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成功,成功率97.8%。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
傷口感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是一種嚴重并發癥,它是造成髖關節置換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預防護理措施: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傷口局部及患肢活動情況,警惕傷口感染的發生。保持術區敷料清潔、干燥,如有滲血及時更換,換藥等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傷口放置負壓引流管時,保持引流管的通暢,負壓吸引器放置位置低于傷口水平。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質及傷口敷料滲出且做好記錄。遵醫囑術后全身使用抗生素。
髖關節脫位:預防護理措施:正確指導搬運,協助患者平放于床上。患肢膝下、踝部各放一小軟枕,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穿“丁”字鞋固定,兩腿之間置三角海綿墊,以防患肢外旋、內收。搬運時一定要注意動作協調一致。向患者及家屬強調嚴格控制的重要性,早期患者不可自行更換。做好出院康復指導。囑患者術后6周內不要交叉雙腿,健側臥位時雙腿之間要夾一枕頭,不要坐沙發和矮椅子。
深部靜脈栓塞和肺栓塞: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術后負壓吸引可以防止髖部、腹股溝部出血腫脹,減少局部壓迫。術后早期開始物理療法。遵醫囑給藥做預防性抗凝治療。
壓瘡:預防護理措施:保持床鋪平整、干燥、清潔。在患肢制動的情況下,翻身時將髖關節及患肢整個托起呈軸樣翻身等自我解除局部受壓方法,必要時幫助患者每2小時抬高臀部1次。
泌尿系統感染: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會清潔。留置導尿管者,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保持低位尿液引流,每3~5天更換引流袋1次,防止尿道感染。
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并存疾病:部分老年患者并發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疾病等常見病。預防護理措施: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老年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較差,及時采用藥物等有效止痛措施,防止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術后注意控制輸液量及輸液速度。糖尿病患者術后嚴密監測血糖,隨時調整胰島素用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給予糖尿病飲食。
討論
人工關節置換術可以說是本世紀骨科手術最偉大的突破之一。目前它已應用于治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疾患,但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以往認為,患者年齡在60~75歲為人工關節置換術最佳年齡組。
本文為探討老年患者髖骨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經驗,治療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45例,根據老年患者的特點,加強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結果本組45例患者中,有1例因后期自身不當發生髖關節脫位外,其他44例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成功,成功率97.8%。結果表明,加強術后護理是治療老年患者行髖關節置換術的關鍵,可以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Bori G,Spriano A,Garcia S,et al.Neutrophils in frozen section and type of microorganism isolated at the time of resection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9,129(5):59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