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字文化概論

      漢字文化概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字文化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字文化概論

      漢字文化概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文字學思想;唐蘭;裘錫圭;《中國文字學》;《文字學概論》

      中圖分類號:K8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唐蘭先生和裘錫圭先生是文字學思想方面的大師,現階段,大多數人都把兩人的文字學思想方面的著作作為學習文字學的藍本。盡管對兩人的某些思想依然存在很大爭議,尤其在“六書”說和“三書”說上。關于這方面的論文俯拾皆是,如《淺議“六書”“三書”》(肖方平),《“三書說”比較說略》(張先坦)之類。當然,爭議是真理的必經之路,這恰恰證明了兩者理論的價值。目前關于唐裘兩人文字學思想的差異的研究,筆者考察了一定的背景,發現有一些期刊論文從兩者的文字學思想差異都只是做一些零星的涉及。故筆者以此為切入點,主要是從兩書學術側重之差異、書目編排之差異、對漢字發生時代、性質及“八分”的看法之差異、對傳統“六書說”的批評及各自新“三書說”之差異、寫作的學術背景及貢獻內容之差異等五個方面來說明。

      一、 學術側重之差異

      兩人的研究軌跡的差異,造就兩人知識體系構成方面差異,故兩人著作在語言措辭和論點選材方面就有很大不同,這些差異通過研讀《中國文字學》和《文字學概論》就能找出一二。唐蘭先生的《中國文字學》用詞自信而清晰,書中常有論斷之句的提出。如,“三書,可以包括一切中國文字,只要把每一類的界限,特征,弄清楚了,不論誰去分析,都可以有同樣的結果”。在作此書時,對自己前期的作品多有涉及,如在51頁就有這樣的句子“我在《殷奇佚存》的敘里還說過”。又因為他曾寫過文字學密切相關的《古文字學導論》,所以他在寫《中國文字學》時,主要是厘定概念,而省略了大量的具體論證,大有鳥瞰中國文字學之勢。而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論》中,對于論點的提出方面一般持謹慎的態度,不直接對前人的理論加以批判,而是通過大量的例證,充分利用了他的在文字研究方面的造詣和研究成果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如在闡述自己的“三書說”時,就用了大量的甲骨文、金文等加以說明。如果是無法用大量事實來說明的,他絕不會當即就下一個結論,而是把問題留給讀者自己來思考。如,在關于“八分”得名的原因研究中,他就列舉了古人的各種說法,然后說“究竟哪一說符合或最接近進入八分命名者的原意現在已經難以確定了,也有可能這些說法全都是不正確的”。

      二、書目編排之差異

      《中國文字學》和《文字學概論》兩書,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唐蘭先生和裘錫圭先生在理論創建方面的成果。這兩部書的主要理論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探討中國文字的起源,研究漢字的構成,追溯漢字的發展演變。書的用途各異,因此書的編排結構很不一樣,唐蘭先生的書是界定文字學理論,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裘錫圭先生的書是在唐蘭先生對文字學界定之后的思考,主要是用于教學,故對文字學領域內的爭議說得相對詳細。

      現以兩書的目錄為例,從中揣摩各自的側重點及思路。唐蘭先生重整體輪廓,因此目錄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字學范圍的界定、文字發生的時代、文字的構成、文字的演化和變革。其中最有特色的當屬“文字的演化”和“文字的變革”等。在編錄文字的演化時,就有包括如用“繪畫?鍥刻?書寫?印刷,行款?形式?結構?筆畫,趨簡?好繁?尚同?別異,致用?觀美?創新?復古,混淆?錯誤?改易?是正?淘汰?選擇”直接將造成文字演化的因素運用于標題上,如此,只要看到標題讀者就會明白他要說明的是關于文字演化的原因。誠然,在這個什么都要求深奧的年代,我們完全可以學習這樣的做法,因為文化是必須經過傳播才有意義,普通讀者能讀懂的理論自然是最好普及的。

      《文字學概論》實際上是為了說明文字學領域三個主體部分―文字的性質、形成和演變。在說明文字的演變過程時,作者沒有像唐蘭先生那樣把演化和變革分作兩部分來寫,而是以變革為主線,中間略微夾帶了些文字的演化。這樣很好的告訴了讀者其實演化和變革是兩個彼此相依無法分割的兩個部分。在文字形體的演變之上與唐蘭先生的第一章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那就是裘錫圭先生將秦系文字劃分到了古文字的范疇。唐蘭先生以文字變革的主要字體為主線,而裘錫圭先生直接陳述了隸楷階段各字形的相互影響。

      三、對漢字發生時代、性質及“八分”的看法之差異

      首先,兩人對文字的發生的時代的看法不同,唐蘭先生意識到文字發生的時代在文獻里沒有直接的憑據,只能尋求其他的途徑來尋找答案。從文字本身來看,現能考察的各種古籍最早的也只有商代的文字;從歷史的角度來推測,歷史是在文字很發展以后才能產生的;從歷法的發明及卜辭的研究的角度,得出文字遠在夏以前已經有了,于是推定文字發生應遠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關于文字的發生形成和發展,裘錫圭先生認為由于缺乏原始文字的資料,沒有復原漢字形成的具體過程,所以只能做一些初步的推測。對于原始漢字有關資料是否具有漢字的特征的研究,推斷,我國原始社會時代普遍使用的幾何形符號還不是文字?!按筱肟谖幕笮畏柨赡芘c原始漢字同時存在,相互影響,或曾對原始漢字的產生起過一定的作用,距離事實大概不會太遠”,于此,他推測的結果是,漢字形成過程開始的時間,大概不會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其次,定義中國文字的性質的時候,唐蘭先生對現有資料和觀點的批判,否定了中國語言為單音節語,認為中國語言對大體是由單音節語和雙音節語構成,由于無法弄清楚古漢語的讀法,所以無法做出定論;其后又批判了中國古代漢語有復輔音的說法;最后提出“如果硬要給中國語言下個定義的話,那就說是“聲調語”吧”。而裘錫圭先生從語言的角度比較了近代研究中的一些叫法中來尋找可能,從把文字作為語言的符號的角度出發,認定一種文字的性質就是由這種文字所使用的符號的性質決定的,所以把中國文字定義為意符音符記號文字。另外,如果把字符看做在語素層次,那就可以定義文字體系為語素-音節文字(即使用屬于語素這個層次的字符,又使用表示音節的字符的文字)。在這一點上唐蘭先生顯然沒有裘錫圭先生對漢字的性質定義清楚的。

      再次,唐蘭先生在他的《談談文字學》中提到,“文字學就是研究這些文字的形體的科學”“研究文字學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中國文字的歷史與其該走的路”。從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漢字的演化和變革過程是唐蘭先生文字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關于漢字的演變過程,他說理論上來講,應該是對著簡易的目標前進的,在這一點上兩人的觀點是相似的。但是,在說到漢字的變革過程時,兩人的觀點有了分歧。裘錫圭先生認為唐蘭先生把古文字分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四類,這種方法也能夠反映出古文字形體變革過程的一些重要特點,但是其實這四類文字之間的界線并不是十分明確,所以他在寫書時主體注重的是用大量的史料來說明各階段文字的特點,而未涉及到這四類文字的區分。

      最后還有關于“八分”的說法,唐蘭先生認為王的說法是對的,在《文字志》中古書三十六種有楷書而沒有“八分”,所以楷書就是“八分”。例證是在毛宏的教秘書中卻只是八分,這就很像近代所謂寸楷,一般要學書,非得從八分楷法入手不可,所以他的觀點是八分就是楷體,而裘錫圭先生認為漢隸才是“八分”,其依據是啟功的《古代字體論稿》。在涉及了“八分”得名原因的問題時,唐先生認為“八分”是“割程隸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裘先生則陳列了現存的各種可能的情況,并且對當代各學者的觀點進行辨析,但是最后沒有做一個總結,并陳述自己的理論。

      四、對傳統“六書說”的批評及各自新“三書說”之差異

      關于唐裘兩先生的文字學方面的思想,在《中國文字學》和《文字學概論》兩本書中有足夠的體現,最可圈可點的當屬兩人對“六書說”的態度和“三書說”的提出上。六書是造字之本,也就是造字的六種方法和原理,既然它是理論,那么這六種造字方法就必須要有清楚的界定。這些造字法之間是否有明顯的差別,兩種造字法之間重疊的地方是不是能引起爭議,有沒有充足而準確的例證,都將是這些造字法能否讓大家信服的依據。

      在這一點上,唐蘭先生對“六書說”是持很明顯的批判態度的,首先他認為,“六書說”的界定粗疏。其理由是,象形、象意、象聲就已經包括了字的形音義三方面,為了把圖畫的實物的文字和少數的記號文字分開,所以多出了一種象事。至于轉注和假借,根本就不屬于造字法,而是漢字孳乳的一種方式。其次,是“六書說”的義例問題。 這一問題是“六書”界限不清導致的必然結果,不明晰的定義,就使得一些字的歸類不同,使得后人的解釋,各執一詞。對于劉昕、班固、許慎三家說法,清代學者討論得很多,但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即使在條例最詳細的《說文解字》中,每一書的例子也都只有一兩例,并且沒有注明某字屬于某“書”,也未能清晰表達每一“書”的定義。如鄭樵的《六書略》,因沒有看到許慎義例本身的缺點,對于不容易分類的字,只好采用“聲兼意”一類的遷就方法。所以唐蘭先生不得不提出“三說書”,以達到不遷就的目的?!叭龝f”的內容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據唐先生自己的看法,這三種基本類型包盡了一切的中國文字。裘錫圭先生對此有很大的意見。

      裘錫圭先生認為,六書說很難從實際出發去將漢字完全歸類,這是先立其名而后將漢字歸類的結果。例如,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所用的字符像實物之形,所代表的詞是所想之物的名稱。后者用的是抽象的形符,所代表的詞不是“物”的名稱,而是“事”的名稱。這兩類字的區別似乎很明確。但是實際上卻有不少字是難確定它們究竟應該歸入哪一類。“六書說”建立之初是有其重要意義的,對現如今漢字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意義,但是自從它建立其威信時,很多學者就限于此,做了很多沒有必要的研究。如,就如何對轉注下定義這種說法就有很多,在裘錫圭先生的書中就列舉了九種。裘先生不希望大家再陷于這毫無意義的探討中,因此,他開始探尋文字史上“六書說”的異聲,唐蘭先生的“三書說”進入了裘錫圭先生的視線。并且,他在此基礎上做出的自己的判斷,認為唐蘭先生的三書說――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沒有多少價值,其理由是三書說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完全沒有必要將象形字單獨列為一書,象意字就可以把它包括其中;其次,沒有給非圖畫文字類型的表意字留下位置,裘先生推測唐先生可能認為這些字都是后起的,數量也不多,故能不管,在裘先生看來這是一種不認真解決問題的態度;最后,沒有把假借字列入漢字基本類型,這是不對的,假借字不但在構造上有自己的特性而且數量也很龐大,作用也很重要,不把假借字看作一種漢字的基本類型實在是沒法反映出漢字的本質。在此基礎上,裘錫圭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三書說”――表意字、假借字和形聲字。分別是使用意符、音符還有同時使用意符和音符的造字法造的字。另外他還將三書不能概括的文字進行歸類,分別命名為記號字、半記號字、變體表音字、合音字、兩聲字。

      五、學術背景及貢獻內容之差異

      由于唐蘭先生和裘錫圭先生處于不同的時代,所以知識體系的形成也通常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一步完善,當然因為論述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們無法評定兩人到底誰對文字學的貢獻更大。筆者認為,對于兩人對文字學貢獻的討論應該放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去。唐蘭先生是較早從建立古文字學角度來研究古文字的古文字學家,是現代古文字學的奠基人。他的著作《中國文字學》成書于20世紀四十年代, 1949年由開明書店出版發行,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段淖謱W概論》出于同世紀的八十年代,是一部用新的觀點系統地研究漢字字形的理論性專著。

      唐蘭先生《中國文字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第一,確立了中國文字學的名義;第二,從實際出發,確立了中國語言、文字在世界語言文字史上的地位;第三,解決了中國文字的起源問題,否定了倉頡造書等不可靠的說法,確定了文字由眾人創造的說法;第四,進一步深度批判傳統的六書說,創立了三書說,在中國文字是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唐蘭先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為我們走上真理之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第五,系統地論述了漢字演化、變革的歷史。他的《中國文字學》該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呢?無疑它開辟了中國文字學的新時代。

      裘錫圭先生的著作《文字學概論》的貢獻,我們必須把它放到與前人理論的比較中去加研究。第一,《文字學概論》第一次明確定義了文字的性質即語素――音節文字;第二,比較合理地論證了圖畫文字和漢字體系的形成過程及關于漢字何時何地開始形成的問題去中,以嚴謹的態度做的論斷,對于扭轉許多論著簡單草率地把原始陶符與表意性古漢字相比附的傾向有著積極的意義;第三,第一次論證了俗體字對漢字演變的關鍵作用,揭示出漢字演變的內在原因和動力;第四,從字符所反映的漢字性質來看,如果撇開隸變后才大量增加的記號字和半記號字,其三書說無疑是迄今所見最能反映漢字本質屬性的結構類型模式。第五,他把“表意字”再分為六小類: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會意字、變體字。這種分類盡管在某些劃分細節方面沒有必要,但是他避免了傳統六書說中像“指事”、“轉注”那樣含義不明的糾紛,而且更客觀全面地反映了漢字結構的實際情形;第六,對先秦古文字發展階段的研究繼承了自唐蘭以來既按時代又按地域劃分階段的處理辦法,分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國文字四塊。這種劃塊法既能反映時代差異(商、西周春秋、戰國),又能反映空間差異(秦系與六國),構成了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狀況的立體系統,比過去習慣于,按書寫材料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處理法要科學合理得多;第七,快刀斬亂麻似的處理舊的糾紛,對引導漢字學研究的正確方向也是很有益的;并且他還指出在語文研究中跟假借有關的幾種錯誤傾向。當然,從漢字學研究史的角度來說,《文字學概論》一書凝聚著作者30年獨立思考和研究的心血,總結了前人漢字學研究的成果和教訓,在漢字學史上具有歷史性的地位和價值。

      綜上所述,唐裘兩人的文字學思想的差異,實際上也是中國兩代文字學大家對中國文字學本體及未來的思考,無所謂優劣。但是我們能從對兩者文字學思想的比較中去學到很多,我們未來的文字學該何去何從,文字學思考的角度有哪些,不能僅囿于現有文字學家研究的論點而不去思考這些理論是否真正能夠適用“唯物”的文字學。唯有這樣,中國文字學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才能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裘錫圭.《文字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88,(8)

      [2]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4)

      漢字文化概論范文第2篇

      關鍵詞:語言學概論;繼承;創新

      張先亮、聶志平教授主編的《語言學概論》(以下簡稱《概論》)2011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陡耪摗肥钦憬〗逃龔d的重點建設教材、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教材。該教材在繼承同類教材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吸取了當代語言學理論的新成果,做到了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其突出特色在于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理論素質。

      一、重視語言學各領域的普及性介紹和方法的介紹

      編者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結構主義的理論框架,把語言內部要素語音、詞匯、語法和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單列一章。另外語言演變一章則介紹了語言歷時的變化。以上是語言基礎理論。語言學概論主要側重語言基礎理論,這一點應當是共識。不過語言學領域內豐富多彩的研究還是應該讓學生有更多了解,尤其是作為基礎課,很多學生將來未必繼續做語言學研究,概論課甚至是他們了解這個學科面貌的唯一途徑。很多教材這一方面的內容比較少,令人感到遺憾?!陡耪摗繁容^重視語言學各領域的普及性介紹,它把語用學和應用語言學單設了兩章,重視語言運用和語言學的應用,對文字改革、語言規劃、語言教學、中文信息處理等內容,都比許多同類教材做了更多的介紹。雖然這些內容在授課時由于課時限制未必需要全部講授,但教材已為學生提供了基本的參考,這有利于學生對語言學學科有更全面客觀的了解,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一般教材不同的是,《概論》注意語言學研究方法的介紹。在緒論開頭就說,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必須具備獨立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然后詳細介紹了歷史比較法和結構分析法這兩種最基本、使用最廣泛的兩種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在知識拓展附錄“社會語言學”里也重點介紹了社會語言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在語音章之后“怎樣學習國際音標”介紹了學習國際音標的方法?!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有了方法的指引,會把學生更快地引導到語言學研究的道路上去。

      二、編著體例設計方便學生自學

      《概論》內容的呈現方式則很有層次性。每一節后有思考和練習,重在檢測學生鞏固或者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一章后有推薦閱讀和知識拓展附錄。這三者和正文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比如緒論中介紹了語言學簡史,分傳統語言學、歷史比較語言學、普通語言學的孕育、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五個階段來介紹。傳統語言學、歷史比較語言學除了介紹印歐的情況外,還注意介紹中國的研究。整合了西方語言學史和中國語言學史的內容,讓學生對此有個完整的認識。讓學生明白,我們整體的語言學框架是在索緒爾的基礎上得到的,語言學的特殊方法也是跟西方學習的。課后練習也有一題:“為什么說索緒爾是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怎樣理解結構主義語言學?”推薦閱讀里也有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在知識拓展附錄“十部語言學名著導讀”中第一本就是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這些做法使學生由了解到思考再到深入探討該理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研究現狀,層次性強,方便學生自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理論修養。

      三、注意吸收語言學研究的新成果

      《概論》注意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這在每一章都有體現。如“語音”章的國際音標是參照國際語音協會2005年最新修訂的國際音標;“語法”章“語素”部分增加了語素變體的內容,把它分為語音變體和語義變體。語言的結構類型除了介紹傳統的語言詞法類型外,還介紹了近幾十年來興起的基本語序類型;“語義與詞匯”章則是在傳統詞匯章的基礎上,介紹了最近幾十年語言研究領域的新進展,即由回避語義研究轉為重視語義研究;“語用”一章如“禮貌原則”,一般教材介紹它的內容,即利人、損己、贊譽、謙虛、一致、同情六個原則與合作原則的關系,而《概論》又補充了禮貌原則的特征,即等級性、得體性、沖突性。另外,每一章后面的“知識拓展目錄”一般都介紹了語言學各分支學科的新成果,如社會語言學、認知語法、流行語、幾種參照漢字創造的文字、語用學與修辭學的關系、世界語言的譜系分類、語料庫語言學等等。

      除了注意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外,編者也適當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第47頁:

      對于語言符號的特點,索緒爾在語言學經典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認為有兩點:第一,任意性;第二,性條性。國內高校語言學概論教材及專著多沿用這種說法。

      而編者認為:

      任意性是符號的根本屬性,是任何一種符號包括語言符號都具備的屬性,所以,語言符號的特點,應該是語言符號區別于其他符號的性質。

      編者認為語言符號除任意性外,還有以下五個特點:以語音符號為能指、線條性、多義性、歷史承傳性、層級性。這是對經典觀點的補充。還有一些是對一般觀點的修正,例如第136—137頁:

      一般語言學教材也把義素看做一種語義單位,但我們認為義素不是語義單位。

      語義單位都有一定的語言形式作為載體,都有一定可以感知的物質形式,比如義位是以詞語的語言形式作為載體,義從是以短語的語言形式作為載體,表述是以句子的語言形式作為載體。而義素沒有語言形式作為載體,而是對義位做進一步分析而分解出的最小對立項,是一種抽象成分。盡管義素也用詞語的形式如“成年、”“同胞”、“親屬”表示,但這些詞語形式不是作為自然語言的詞語,而是作為對自然語言中語言現象進行說明而存在的,屬于科學術語范疇,或者說,是“元語言”。因此,這些詞語形式,不是義素的載體;或者說,義素沒有語言形式載體。這是義素與其他語義單位有根本差別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語言學家把音位的區別特征,或者說語音特征,看做是語音單位,音位音位區別特征沒有物質的語音形式作為載體。同理,義素也不應該看作是語義單位。

      這些語言研究的新成果,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學的生命力,感受到語言與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

      四、知識性與趣味性并舉

      一般的語言學理論教材是抽象枯燥的,而《概論》卻是生動有趣的。這是因為它做到了知識性與趣味性并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體表現為:

      (1)注意舉貼切的、有趣的例子。例如,講語言學的功用時用了《光明日報》的例子:在美國的鬼節,兩名化了妝的日本留學生不慎誤入一戶美國人家,男主人拿槍沖出來并高呼“freeze”,一名學生拼命往外跑,結果被槍打中,當場死去。講語言政策的制定時舉了“首屆國會大會商議以何種語言做國語”的例子。然后又分析了50年代的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例子,之后又舉了為什么以英語作為第一外語等。多個例子從不同角度說明語言政策的制定離不開科學的語言學理論的指導。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如文字一章正文的圖片有:結繩記事、因紐特人的圖畫記事、印第安人的圖畫記事、佤族的記工木刻和催債木刻、西安半坡的陶器符號、東巴文的圖畫文字、埃塞俄比亞音節文字、日本音節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三種字體:碑銘體、僧侶體和平民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三種字體的比較、楔形文字、甲骨文、瑪雅文字等。知識拓展目錄“幾種參照漢字創造的文字”中越南字喃、朝韓諺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也分別有1-2副字形的圖片。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張圖片相當于至少10000個單詞的價值。這些圖片不僅使學生對文字字形有直觀的認識,而且增進理解,有力地幫助學生保持信息在長時記憶中。

      (3)注重語言學理論與漢語應用實際密切結合。編者在講到符號的約定性時,舉了馬三立著名的相聲段子“逗你玩兒”,并分析道:

      小偷變更社會的一般約定,把“dòunǐwánr”這個語音形式做自己的名字,相同的能指表示不同的所指,小孩遵守了這個約定,把它當做小偷的名字,告訴母親小偷“逗你玩兒”偷衣物,而母親社會共同約定的意思﹛跟你開玩笑﹜來理解,兩種不同的約定形成歧誤,于是構成笑話。

      對學生來說,他們很熟悉這個段子,但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約定性來解釋這個笑話,既使學生明白了為什么,還使他們產生“語言學理論原來這么有用”的感受。

      再比如語用學一章,因為它是近幾十年從國外引進的較新理論,所以很多語用學教材的例子都是照搬英語的例句,感覺與漢語很遠。而《概論》則把語用學理論與漢語應用實際密切結合,如講禮貌原則的沖突性時,舉了一個例子(第200頁):

      更多時候,接電話的客戶,可能就是對方公司或單位的下面的員工,但是這些員工同時也是具體負責該項目的員工,我們稱呼他們為“××總”,這就表示尊重和尊敬他們。有些客戶會感覺不好意思,他們會在電話直接說“我不是什么老總,我只是下面打雜的”,聽到客戶的這種話語,我們營銷人員可以笑著回答:“您太謙虛了!今天您不是老總,明天就是老總了!”一般這種話說出去,客戶都非常開心,溝通起來更加融洽。

      學生學習語言學的同時鍛煉了口才,使他們在交際活動中如魚得水。這樣的語言學誰不愿意學呢?

      (4)在合適的情境下,它甚至注意到了思想教育。比如朝韓諺文,介紹諺文的產生和字母樣式其實就可以結束了,《概論》則接著說:1446年朝鮮諺文的正式誕生,并不意味著朝鮮拼音文字的正式使用。它只是二流文字,而一流文字仍然是之前仿照漢字創造的“吏讀字”。20世紀初中國被歐美列強瓜分,中國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朝鮮走下神壇,漢字被降格為朝鮮“諺文”的二流文字了。這樣的介紹,會給學生思想的震撼,激發他們的愛國之心。

      當然,《概論》也有一些不足,主要有兩個方面:(1)教材每一部分的內容都很豐富,但相對來說線索有些凌亂,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相對比較薄弱。這也可能是多人編著容易出現的問題。(2)基礎教材一般以學生、讀者沒有學科背景知識為前提來設計整部教材的內容安排,專業概念術語應隨著相關章節開始出現并界定,此前盡量少用,如果提前出現也要加以說明。《概論》似乎缺少這方面的考慮,大量語言學概念術語在未給出定義和說明的情況下已經出現。比如,緒論中介紹語言學的大致發展歷程很好,但引入大量的具體流派理論的介紹就不妥了,要理解這些內容是以掌握了語言學的基礎為前提的。這么大量的介紹似乎附在后面更好。

      在該國家級精品課程網上,浙江師范大學校內教學督導組專家王尚文教授在評價他們的教改課時認為:“語言學概論本來比較枯燥,能夠讓學生喜歡,甚至讓學生立志以后從事語言學的研究,不容易。” 我們認為,這話也很適合評價張先亮、聶志平兩位教授主編的這部《語言學概論》教材。

      參考文獻:

      [1] 張先亮,聶志平主編. 語言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李娟,王洪君. 語言學基礎理論教材的系統性與開放性[M] .中國大學教學,2012(3).

      漢字文化概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漢字;平面設計;視覺傳達;象形;圖形創意

      一、平面設計中的視覺傳達

      在二維中,將文字、圖形及其變體等相關因素以一定的編排形式組合起來,通過人的視覺來傳達信息的創作活動,是對“平面設計”這一名詞的簡單概括。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平面設計是為了達到明確傳達信息的一種工具,同時,平面設計是將信息以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而不是聽覺或者其他任何感官。

      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中國甲骨文和商周兩代的青銅文,都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編排(版面編排)作品。從甲骨文開始越來越多的對漢字字體所作的設計改進,以及越來越頻繁使用的文字的編排和插圖的采用,表明中國人對平面中文字與圖案的編排形式的追求,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在二維空間中的視覺傳達活動的獨特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平面設計的意識和相應的方法,這些都顯示出平面設計的雛形。考古學發現的文物中,最早的將漢字、圖畫有意識的編排在一定的平面之中,使之傳達一定的信息的物品,就可以暫時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件"平面設計作品了。

      真正的文字編排(版面編排)開始是與印刷想聯系的,中國是發明印刷術的國家,現在存世最早的印刷品是公元686年我過唐代的《金剛經》?!督饎偨洝分械奈淖?、圖形的設計及穿插編排概念,象足了當代的文字編排設計,《金剛經》幾乎具備了當代版面編排設計的所有要素。

      當圖畫、符號與語言形式之間出現了約定俗成的或默契的固定聯系時,那么它們就完成了向文字的過渡,漢字也經歷了這種過渡。平面設計的圖形創意、字體創意或主題設計,往往就是在類似這樣一個過程中行進,只不過最后得出的結果不是單純的文字,而是綜合多種要素的視覺傳達作品,其表達能力不單是可以"書寫"由聲音構成的語言,還更善于表現"由聲音構成的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漢字的創造,就是中國人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觀念,將自身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標準融入文字中的具體方法。這種創意和創形思維的結果--漢字,時時體現著中國人的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

      二、漢字與平面設計的不解情緣

      除了漢字,漫步中國工藝美術史的長廊中,我們會發現中國人在平面中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似乎取得了更高和更多的成就,也是最具東方代表性的藝術形式,這里我將他們通稱為平面藝術。中國人的平面藝術對傳承中國文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從遠古時期的巖畫與符號,到青銅器上的紋樣和字符,再到甲骨文、金文、簡帛書,華夏先民的意識表現手段,逐漸走向一邊是圖形向符號的演變并漸成為系統的文字,一邊是圖形向裝飾和繪畫藝術的演變。漢字與繪畫在中國的二維藝術形式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在器物表面、建筑裝飾、壁畫、碑刻石刻,以及璽印、中國畫、各種書籍等等純藝和實用藝術形式中,相互作用著。

      從開始試圖記錄思想和生活的那時起,華夏先民就已經在試圖使用圖形這個工具了。為了尋求一種能夠用視覺符號方式表達思維與情感的方法,從漢字的發明到簡帛書,人們一直在努力。從甲骨文,到小規模批量印刷的《金剛經》,再到《救荒本草》,雖然都是純手工的制作,而且中國人一直持續使用著這種整張木板印刷的方法,但正是這些努力奠定了現代平面設計的基礎和發展道路;工業時代的到來不僅使很多舊的生產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社會意識形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中國式的創意與創形

      漢字只是設計圖象的一種形式,對態度、情感等內在體驗的表現,是難以做到"完美"表現的。漢字真正寶貴的是它所蘊含的中國人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造法。研究漢字與平面設計的關系,是為了解讀我們身上所攜帶的這種文化基因,這種基因就是始終在我們情感和思想最深處的一種設計的智慧與力量。這種智慧與力量,從漢字發生到現在,通過漢字及其漢字的其他藝術形式,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幫助著,從來沒有停止過。關注中國人類在漢字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二維空間中的創意與創形能力,是發展中國平面設計的必經之路。

      作為中國人,我們對漢字與中國平面設計要做的還很多, "創意"和"創形"思維融入當代平面視覺傳達設計語言中,從而產生一種嶄新的創造力,在平面設計領域中去展現中國文明不衰的藝術神韻,是中國設計師的理想與責任。

      結語: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漢字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文化提供的有利的發展條件,它與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是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平面設計是更有表現力的傳遞漢字信息的平臺,反過來,漢字是平面設計中 富有中華文化的組成因素。在世界經濟多元化和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平面設計工作者,我們應該看清未來的發展趨勢,我認為商品經濟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用設計的思維的方式表現在其中。將漢字和中國平面藝術攜帶和體現的中國人的二維創意創形能力繼續發揚和傳承下去,是發展中國藝術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必要之路,是每個中國藝術家和設計師的責任和未來。

      參考文獻

      [1]《藝術概論》楊家安,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5月;

      [2]《版式設計風格化》王紹強編著,廣西美術出版社,2004年9月;

      [3]《字體設計與編排》毛溪編著,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7月;

      [4]《中國古文字導讀――石刻古文字》,趙超著,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5]《白砥學書叢稿1――書法空間論》,白砥著,榮寶齋出版社,2005年2月;

      [6]《漢字和文化問題》周有光,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漢字文化概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漢語零起點;留學生;漢語綜合課;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215-02

      一、前言

      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選擇中國作為留學的目的地和未來發展的立足點。然而絕大部分外國留學生都是漢語零起點,對于中國文化、漢語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讓這些留學生盡快適應并融入新環境,學會使用最基本的漢語日常生活用語很關鍵,這是對外漢語教學課必須承擔的責任。目前中國高校的對外漢語課主要有漢語綜合(或稱為“精讀課”)、聽力和口語三門課。其中漢語綜合課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全面培養和訓練留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的能力。筆者以近年來承擔漢語綜合課教學的經驗和感受為基礎,對漢語零起點留學生的漢語綜合課教學進行了如下幾點思考。

      二、以教材為本,適當補充應用性內容

      對外漢語教學是針對母語非漢語的外國人進行的漢語教學,其性質是外語教學,即第二語言教學。雖然現有的對外漢語教材大多不能盡如人意,但是很多通行教材在編訂時充分考慮到了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心理、習慣和接受能力,應當在教學中盡量遵循教材的編排內容和順序,從語音知識和簡單日常對話開始,逐漸增加詞匯和語法內容,由日常生活用語到相對正式的漢語表達,注重培養留學生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的能力。大部分漢語零起點的留學生在開始學習漢語時,都有著較為急切的求知欲。他們期望課堂上學到的漢語能夠解決他們在日常交往中遇到的語言問題,比如吃飯、購物、坐車、看病等。這就要求漢語綜合課教師適當地增加一些常用的生活用語,緊抓留學生學以致用的心理。這一階段留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都很高,比如在學“對不起”時,可以補充“沒關系”、“不好意思”、“沒事”等說法,有的留學生就會立刻指出,對中國人說“謝謝”,他也會回答“沒事”。在師生熱烈的互動交流中,留學生不僅能豐富自身的漢語詞匯和表達,還能在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中學習漢語,去自信地克服自己語音語調、辨識漢字的問題。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一個語言傳授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傳播、推廣的過程。即使是針對漢語零起點的留學生,也要關注中國文化的適當導入。如講解漢字“好”時,告訴留學生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兒女雙全就是好”,一方面增強了漢字學習的趣味性和漢字記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使留學生對于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有所了解。再如講到詢問年齡時,可以補充多種詢問句式及其應用對象,用“你幾歲了?”問10歲以下的兒童,用“你多大了?”問同齡的朋友,用“請問您高壽?”問老年人等。雖然有的用法留學生不能立刻掌握,但是他們能夠了解中國文化中尊老敬老在語言上的表現,懂得在實際生活中不同的場合、情境應使用不用的句式。另外,漢語零起點的留學生多是第一次來中國,對于中國的社會文化、風俗人情、文化古跡都充滿了好奇。漢語綜合課教師還可以配合課文話題,增加中國的節日習俗、風味小吃、名勝古跡等相關內容,特別是高校當地的風俗文化、旅游景點,都是留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些文化內容的加入,不僅活躍了漢語教學的課堂,也增強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對中國的感情。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法,讓留學生快樂學漢語

      呂必松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指出:課堂教學是幫助學生學習交際的場所,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利用學到的語言知識進行包括交際性練習在內的言語操練。對于課堂講授的知識,留學生必須在大量的實際操練中才能真正地掌握。

      方法一:創設生動有趣的話題、情境。教師依據課文主題設計相關情境,讓留學生分組練習并當堂表演,如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國家、家庭狀況等;也可以發動留學生自設情境,讓他們使用課外所學的語句進行對話;或布置課外題目,課上輪流作口頭報告,如談談自己的中國朋友、描述去某個地方應該怎么走等。這樣的練習方式生動有趣,留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無疑會使他們的漢語學習更有動力。

      方法二:開展游戲、競賽。如寫漢字比賽,把普通的聽寫測驗變為寫漢字比賽,聽到漢字或詞語最先舉手的留學生到黑板上寫,寫對漢字最多為勝。讀寫漢字對于漢語零起點的留學生來講是最困難的部分,心理上的畏難情緒和學習中的挫敗會使很多留學生喪失繼續學習漢語的信心。在剛開始接觸漢字的階段,這個簡單的比賽能夠激發起留學生識記、書寫漢字的興趣,而這個基礎打得越好,后面留學生的表現也會越好。另如一些語音練習游戲,每個留學生代表不同的聲母、韻母,教師隨機念出一個拼音,這個拼音中包含的聲母、韻母兩位同學就站起來,留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復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方法三: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漫畫、視頻,讓留學生用漢語描述。這個活動可以由易到難,最初是一些日常事物,如公交車、自行車、飛機場、天安門等,拓展留學生的詞匯量;進而添加一些簡單的情節,如今天的天氣有點兒冷、他到辦公室找王老師等,讓留學生有意識地使用課上學過的句型進行表達,增強他們的實際運用能力,甚至成段表達能力。

      讓留學生快樂學漢語,可以調動和保護其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并應用于實際生活。唯其如此,留學生培養起學習漢語的興趣,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把漢語學好,進入漢語學習的良性循環。

      四、課堂用語由純英語向英漢雙語、漢語為主過渡

      在漢語綜合課的課堂上,教師最初的教學語言只能是英語。即使每節課補充一些漢語的課堂用語,留學生也不可能很快記住并反應過來。此時教師不必刻意追求雙語教學,隨著留學生漢語詞匯量的增加,逐漸加大漢語的使用比例。如留學生學了數字的讀法和“書”后,教師就可以用英漢雙語說“把書翻到第25頁”并輔以翻書的手勢,說過幾次之后,直接只說漢語,留學生就能聽懂了。很多漢語課堂用語在反復強調和使用中給留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能單獨使用。但是此時的課文、詞匯、語法難度都在增加,要確定留學生準確理解課文、生詞的含義,掌握詞匯、句型的使用,還是需要借助英語的媒介作用。特別是講解語法時,一些較難理解或是容易混淆的語法現象,用英語解釋還是省時省力。已有研究者指出:由于這些學生不是跟母語說話者在同一個班組,因此教師需要用第二語言學習者能理解的方式來教授內容,而且教學過程中采用的語言和任務要維持在合適的難度水平。需要警惕的是,雖然以英語為媒介語能極大地提高漢語綜合課的效率,但很容易使留學生形成對英語的依賴心理,理解漢語詞句時總是先翻譯成英語,再翻譯成其本國語言。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堂內外使用留學生已學過的漢語詞匯,盡快使漢語綜合課堂脫離英漢雙語的階段。留學生更多地浸在純漢語的情境中,才能使他們的語言思維模式完成由本國語言、英語到漢語的轉變。

      五、加強情感教學,培養師生感情,鼓勵學生的社會交往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在漢語綜合課教學中強調情感教學,一方面能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另一方面還能讓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生活中得到歸屬感。漢語綜合課課時較多,教師與留學生接觸也比較多,應努力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關注留學生心理變化,還要針對其個人情況給予單獨指導。對因學習遇挫而情緒消極的留學生適當引導和鼓勵,幫助他們努力趕上;對于程度較好、進步較快的留學生推薦學習材料,給足進步空間,防止他們因課堂上收獲不大而產生懈怠情緒。漢語綜合課教師應時刻關注每一個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表現,第一時間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同時,留學生大多第一次離開故鄉和親人,對中國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飲食、氣候,甚至作息時間等各方面都感到極大的差異,這會使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問題,輕者影響心情,重者可能引起嚴重的消極抵觸情緒,對漢語學習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漢語綜合課教師還要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況,并留心關注其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并以積極愉快的心態度過在中國的留學生活。漢語綜合課教師還應鼓勵留學生在課堂之外多與中國師生交朋友。大多數留學生喜歡與同齡的中國學生交往,不僅能提高漢語水平,還能更加深入地接觸和了解中國社會文化,收獲學業之外的人生經驗和閱歷,這對于留學生來講是更難能可貴的。

      六、結語

      教無定法,漢語綜合課教學雖有基本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但教師也應因材施教,針對漢語零起點留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從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發掘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及時更新內容,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幫助漢語零起點留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感受到學習漢語的樂趣,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漢語,并為他們更高層次的漢語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寄洲.漢語教程(第一冊上)[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2]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M].國家漢辦編印,1996:105.

      [3]曹賢文.內容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1):34.

      漢字文化概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借詞;英源借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31

      一、借詞概述

      詞語借用是文化融合和語言發展的必然產物。任何一種語言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從其他語言中吸收有用的詞匯材料,以滿足本族語言中的語義空白。漢語從外族語言中借用詞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221BC—AD220),但對這一語言現象的系統分析直到20世紀初期才初見成果。

      1.1借詞的定義和認證

      在對詞語的來源及理據的分析研究中,學者們選用了不同的術語定義詞語借用,影響較大的有“外來詞”、“外來語”、“借詞”、“借字”等。關于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討論也存在爭議,下面列舉幾個有代表性的定義,借以了解業界對詞語借用的認識程度。

      外來詞指音義都來自外語的詞,其中包括音義的完全借用,也就是詞的意義和聲音形式都是來自外語的詞的。比較常見的外來詞是根據本民族語言的語音結構規律把外語中被借用的詞在語音形式上加以一定程度的改造。如阿司匹林aspirin。(高名凱,王安石,1963)

      外來詞也叫借詞,即一種語言從外族語言中翻譯或借用的詞語。狹義的漢語外來詞應該只指上面說的這些音譯外語詞,不包括完全意譯的外語詞。(胡明揚,2000)

      “外來語”一詞是本世紀初年代從日語借入的(1902),一直到本世紀50年代初,主要限于指完全或部分音譯的詞,此外還增指從日語借入的訓讀漢字詞。(史有為,2000)

      一種語言往往從其他語言中吸收一些有用的詞,這種詞稱為“外來詞”,或稱為“借詞”。(周祖謨,2006)

      筆者認為,界定借詞首先應該區分語言單位的輸入和文化概念的輸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變遷,一種語言中的詞匯必定無法描述當前社會的某些事物,這就需要創造新詞或者借用其他語言的詞匯來表述。借用的詞語往往承載著語言、文化、社會三重身份。從語言學研究角度考慮,它既可以促進本民族語言的創新和發展,豐富語言的表達方式,又能加深本族人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感悟更多的語言現象。在借用過程中,常出現兩種情形,即語言單位(一般是詞)的整體借用和新興概念(本族語中沒有的概念)的引入。豪根(Einar Haugen)將借用定義為“試圖在一語言中再創造另一語言中已有的模式”。(祝畹瑾,1992)在拼音文字中,人們可以通過照搬(alien)或者轉寫(denizen)引進所需要的詞語,而非拼音文字(如漢字)引進詞語就要復雜的多。漢語吸收外來詞大別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根據外來的事物自創新詞,第二種是根據外來語言的原詞加以翻譯或借用。(羅常培,呂叔湘,王力,1981)

      根據外來的事物自創新詞所根據的只是外來的事物,并不是外來的語言,它是異質文化對本民族意識形態的沖擊,是文化概念的輸入,是語言使用者對新事物的認知反應。而翻譯外來語言的詞匯有音譯、意譯、仿譯等不同的方式。

      所以,本文采用英源借詞這一術語,并將其定義為從英語中整體輸入漢語的音譯詞、半音半意譯詞和音譯加類名三類詞語,即借入漢語的存在音譯成份的詞語,只是在語音形式和文字形式上進行了符合漢語言系統的微創造。

      1.2英源借詞在漢語中的存在形式

      在吸收英語詞匯時,漢民族傳統的民族文化心理有一種拒絕單純音譯詞的傾向。雖然在一開始吸收外來概念時,會將其形式一并吸收,但使用一段時間后,往往會舍棄借用詞語的原有形式,用漢語的語素另造一個新詞,或者在借用之初就使用意譯和部分意譯最大程度地將其改造和漢化為符合漢語習慣的詞。本文討論的存在音譯成分的借詞一般有三類情況:

      (1) 音譯詞,純粹音譯,不考慮所用漢字的意義,只求聲音近似。

      (2) 半音半意譯詞,對引入的概念一半用音譯一半用意譯。

      (3) 音譯加類名,在音譯的基礎上加上表示該事物類別的語素。

      從上表的英源借詞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詞大多都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今天開放的社會中,語言的彼此影響已經越來越頻繁。當漢民族文化與歐美文化進行交流和碰撞時,語言也始終站在沖擊最為強烈的前沿,兩種語言之間的對話正在推動著語言融合,我們也可以從借詞中窺見文化交流的各種情況。所以說借詞實際上不只是社會語言現象,而是相近或相異的社會文化互相接觸必然產生的后果。(陳原,2003)

      1.3英源借詞在漢語中的語義變化

      一個詞被借入后,意義可能有所改變。可能會受到借方文化的語言的影響而產生新的意義和用法。因此外來詞同相應的外來詞相比較,往往在意義范圍上有出入。(邢公畹,1992)。詞匯意義的變化是一個連續、緩慢而漸變的過程。當漢語從英語中借用詞語來填補需要表達新事物的語義空白時,常存在以下幾種語義變化:

      (1)詞義的擴展,即一個詞語在英語中不具備某項意義,進入漢語后受到漢文化的影響,經過漢語語義系統的改造具有了新的意義。如:mini在英語中僅為微型的,袖珍的意思,借入漢語后增加了小巧、可愛的感彩。cool的基本釋義是涼爽的,冷靜的,引申為絕妙的,出色的;而“酷”在漢語中除了令人滿意的意思外,主要指一種被青少年所崇尚、追求的美好而前衛的形象和氣質,也出現了“扮酷”、“裝酷”、“玩酷”這樣的合成詞。

      (2)詞義的縮小,即一個英語詞在英語里有多個義項,而漢語只借用了它的其中一個或較少的幾個義項??纯?1世紀大英漢詞典中cartoon和bar兩詞的釋義:Cartoon1.漫畫,幽默畫,諷刺畫2.卡通,動畫片3. 連環漫畫4.?。ū诋嫷鹊模┎輬D,底圖5.計算機打印輸出的圖像。在引入漢語之后“卡通”只保留了其動畫片和漫畫的義項。Bar在英語中有近20個義項,在借用為“吧”后,只保留了售酒(有時也售飲料、食品)柜臺(帶輪子的)餐柜;酒柜(常帶輪子的)上酒小車酒吧間(專售某種商品的)柜臺,專柜這項。如酒吧、網吧。

      (3)詞義的升格和降格,詞義升格即一個詞從原先表示貶義或中性意義轉為褒義,反之即為詞義的降格。Show在英語里體現的是肯定自我,張揚個性的西方個性主義文化,而在現代漢語中往往用“作秀”一詞將其與虛張聲勢、名不副實聯系起來。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作秀,除了說到電視臺作秀,到舞臺上作秀以外,通常都具有明確的貶義,專指那種缺乏誠意或懷著不甚純潔的動機裝模作樣、故作姿態的舉動。顯然,這一詞語的借用并沒有將西方文化中展現自我的理念一同吸收進來。Marathon在英語里只指一項體育運動,馬拉松賽跑。借入漢語后除了指馬拉松賽跑又引申為時間持續得很久(多含貶義):~會議|~演說。

      一個詞語有很多義項,在語言接觸發生,需要詞語借貸時,接納一方只取所需義項以滿際需要,而借詞這個“異文化的使者”也會在語言的使用中經歷詞義范圍縮小、擴大、貶化、褒化等變化。

      二、學習者學習借詞的優勢及劣勢

      2.1學習者學習英源借詞的優勢

      英源借詞覆蓋的范圍很廣,主要包括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日常生活等,學習者在學習漢語之前就接觸過這些概念,相對比較容易理解,所以這類詞語的學習不難。他們只需要學會簡單的漢字,就能很快地掌握。薩丕爾說“語言主要的是一個聽覺符號系統”,當學生在漢語詞匯學習中遇到語音方面與其母語有聯系而在意義上理據性較弱的借詞時,會刺激其求知欲,而教師也可以適時地選擇切入點,調動學生已掌握的語言中的語音或詞匯知識來擴大詞匯量。

      2.2學習者學習英源借詞的劣勢

      首先,借詞雖容易理解,但是不易自學。除了專門的外來詞詞典之外,一般的詞典中并未收錄這類詞語。這就造成了學習者在課后學習時的障礙。其次,存在音譯成分的借詞雖保留了與源語言相似相近的語音,但并不相同。漢語在吸收詞語使其成為漢語詞匯成員時,已經在讀音、聲調、音節上進行了一番改造。其中,音譯加類名這種情況是因為一些新興的概念或者事物中國文化中并沒有等價物,在引入的時候就需要給它做一個分類,在后面就綴一個類屬詞,這樣易于本族人民接受并且使用。這類具有漢語獨特語言習慣的借詞,中國人使用了很多年,但是留學生學起來卻有些困惑,比如:“爵士舞”,“jazz”本來就是一種舞蹈,為什么還要給它添加一個類名成分加以贅述,是留學生常會有的疑問。

      借用的詞語在長期使用中,以漢字形式出現,受到漢字形、音、義的制約,必然會染上漢民族的獨特色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若過度聯系母語中原詞,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理解詞語,就會出現語音及語義上的錯誤。

      三、對外漢語中英源借詞的教學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中幾種主要教學法大都關注語法教學,近年來詞匯教學的重要性已日益凸顯,但仍然沒有一種系統的詞匯教學法給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以指導,使得詞匯教學有序高效地開展。英源借詞是漢語詞匯系統中比較特殊的一類詞,作為對社會交往現象的記錄,它在不斷變化以適應社會的演變和發展,因此教授這類來源于學習者母語文化的詞語更能激發其學習興趣。

      3.1借詞的選擇

      對借詞的分類有許多種,根據詞語類別分有飲食類、科技類、藝術類等;根據借詞的類型分有音譯詞、音譯加意譯詞、音譯加類名等。不同時期輸入漢語的英語詞語是不同意識形態下雙方社會文化差異的體現,只有具備在漢語中使用較長時間的條件才能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借詞?,F在人們對借詞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已經逐漸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由此也引起了外來詞語數量劇增。大量的外來詞語充斥在報紙、雜志、電視、網絡之間,新一代的年輕人對于這種洋溢著外來文化的語詞更是不加理性思考任其發展乃至使用泛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怎樣選擇借詞,選擇怎樣的借詞并且教授給學習者是擺在漢語教師面前的首要問題。教育部每年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都會統計這一年各類詞語的使用頻率,可見詞語的使用頻率和范圍成為其選擇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3.2借詞的教學原則

      教學過程中,教授使用頻率高的借詞,除了語音階段強調其與原詞語音語調的差異之外,還要著重強調詞語的意義。詞語都具有概念意義、聯想意義、色彩意義等。借詞經過漢語的改造之后,有些詞語的意義與原詞并不對等。這就需要教師在詞語教學過程中,逐步深化這種差異性教學,使學習者在學習借詞時擺脫對母語的依賴性,從漢語的角度去重新認識詞語,避免學習者在看到這類詞語時與母語的的強行性等價化。

      3.3 借詞的教學方法

      (一)游戲學習法

      做游戲學漢語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降低課堂中陌生語言帶來的焦慮度,使每一個學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節的游戲活動中,提高學習效果。英語與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并無親屬關系,漢語的聲調往往是歐美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難點。聲調的教學中引入游戲法,可以使學生在游戲中意識到借詞與原詞在音節和聲調上的差異。

      通常一部教材的設置在新舊知識之間都會存在密切的聯系,教師在導入新課時,也可以創設游戲活動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新舊知識的對接,提高教學效率。在初級階段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接受現成的內容,如通過游戲糾音正音之后掌握正確的語音。在中高級階段,教師就可以遵循學習能力遷移規律,開展認知深化活動。教學中通過游戲讓學習者運用已有知識、技能開展小組間互練讀、評讀、賽讀等,提高認知能力。

      不過游戲法作為輔教學法,其游戲設置需要教師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詞匯內容等靈活調整。如果一堂課中游戲時間過長或游戲設計與教學內容脫節,會造成課堂氣氛活躍但學生并沒有掌握學習內容的情況。

      (二)用形象或者語境的方法

      從詞的語法屬性來看,借詞主要是名詞,而名詞大部分都是單義詞,這就為學習者掌握詞義提供了便利。但是漢字的認知和詞匯的擴展幾乎是同步的,學習者在并不牢固的漢字認知基礎上擴展詞匯就更難,尤其是在記憶中儲存孤立的詞。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對比、聯想、等方法,使詞語進入學習者的詞匯網;也可以用具體的實物、圖片來展示詞語,像漢堡包,培根,咖啡等詞語一定能引起學生共鳴。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

      認知心理學理論表明,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動用的身體器官越多,學習的效果就越加。多媒體教學中的視頻、音頻等集聲音、圖片、文字于一體,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刺激,讓學生真實體驗到這個詞。爵士樂、芭蕾舞、迪斯科等文藝類的詞語就比較適合用這種視覺刺激來傳授給學習者。

      四、結 語

      借詞是語言文化接觸的必然產物,對借詞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漢族與其他民族接觸交往的歷史,了解不同歷史階段文化發展的特征。從語言學上講,借詞是來自漢語以外的語言的詞語,分析漢語對于異質成分的改造吸收過程,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認識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進而推進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

      參考文獻

      [1]陳原(2003)《語言和人》,北京:商務印書館

      [2]胡明揚(2000)《語言學概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3]高名凱、王安石(1963)《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4]羅常培、呂叔湘、王力(1981)《現代漢語資料選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5]史有為(2000)《漢語外來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6]邢公畹(1994)《現代漢語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亚洲第一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最大的成网4438|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亚洲真人日本在线|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gv天堂亚洲国产gv刚刚碰| 亚洲AV无码一区二三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女搞男|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亚洲码和欧洲码一码二码三码| 亚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亚洲国产V高清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精华|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爱爱帝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99ri精品国产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