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舒婷我親愛的祖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女性;情感角度分析;基礎;地位
中圖分類號:0.I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真摯而堅定的愛情態度
愛情是每個女人出于天性本能的追求,更是作為一個女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完成的一種生命實現方式。舒婷在詩歌中就寫下了她們在這一過程中獨特的生命體驗。
《無題》有初戀的甜蜜和心跳:“我探出陽臺,日光/ 我急急跑下,在你面前停住/你怕嗎?/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訴你為什么/是的,我快樂/ 但我不告訴你為什么/是的,愛著/但我不告訴你他是誰”。[1]初戀少女的青澀與嬌羞像是撥開了烏云密布的天空,一米陽光輕柔地灑落下來,使人頓覺溫暖。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舒婷也寫離別的無奈和憂傷,如《雨別》寫到:“我真想摔開車門,向你奔去/ 在你的寬肩上失聲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縮也不回顧/我真想集全部柔情/以一個無法申訴的眼神/ 使你終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2]我的憂傷此時此刻想不夠,說不出。多么深切的離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欲說還休。在《惠安女子》中人們只看到惠安女“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的身影,而忽略了她的裸足“所踩過的堿灘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圖中/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3]詩人透過表象看到了美麗后面的憂傷和苦澀的命運,揭示了在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下,女性真實生存狀態。她是如此關注女性的個體生命和價值,以一顆女人心體貼著天下所有的女人,為她們喚回一個個生動豐富的靈魂,獨立不羈的生命。
舒婷詩歌也表達了女性強烈的對愛情的意識和獨特的思維。女性和男性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而一味的認同男性所付出的,無視女性與男性分工的差異,忽略女性的努力,這是違反人性的.不合人情的。她堅決否定了一直被世俗奉為定律的愛情,一種是攀結高枝,依附于一個足以讓自己炫耀、讓旁人艷羨的人,利用對方的榮耀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一種是在愛情中完全喪失自我,一廂情愿只知道付出,癡迷沉溺而不能自拔。詩人否定從一而終的封建節烈觀,她曾為錯過了“無數次春江月明”的神女而惋嘆,發出了“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4]的呼喚,表白與其作為封建禮教與男權的祭品而為人禮贊,不如做一個享有真實的生命體驗的人。這是女性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喚,現代女性意識得以充分的張揚。
體貼而明哲的友情關懷
友情的主題,在舒婷詩中是又一個反復吟詠的旋律。舒婷曾說:“我通過我自己深深意識到,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溫暖。我愿意盡可能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懷。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夠互相理解的,因為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在她的創作中,以愛的胸襟寬容多難的世界,以愛的溫暖撫慰坎坷的人生,她以友愛的角度抒發創作,彌漫著真誠的友愛和關懷之情。可以說,她的詩是愛的呼聲,她架起了一座通往人的心靈的愛的橋梁。
她分外珍惜生活中的感情與友誼,就像一個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輕聲地提醒友人:“幾時你不再劃地白獄/心便同世界一樣豐富寬廣”,勸說朋友不要讓憂傷擊垮即將揚起的風帆,表示“我愿是那順帆的風/伴你浪跡四方”(《春夜》)[5]。她用詩句詮譯了友誼的真諦,并在女性的溫柔、體貼中注入了一種豪邁與剛強:“只要你那只圓號突然沉寂/要求著和聲/我就回來/在你肩旁平靜地說/兄弟,我在這兒”(《兄弟,我在這兒》)。[6]她和朋友相互勉勵,相互鼓舞,給朋友以斗爭的勇氣和信心:“答應我/不要流淚/假如你感到孤單/請到窗口來和我會面/相視傷心的笑顏/交換斗爭與歡樂的詩篇”(《小窗之歌》)。[7]
舒婷的詩歌還以優美人情和人性的力量打動人,她致與友人的詩歌,感情真摯動人,流淌著女性柔美的情懷。相對于其他朦朧詩人,舒婷女性特征更顯突出,她總是微笑著,帶著恬靜柔美的氣息。
濃郁而真摯的母女親情
母親形象,是各種創作中恒古不衰的主題。舒婷也不例外,在這個情感角度她賦予了母親形象更加豐厚的內涵,為我們塑造出了一個豐滿、偉大的母親形象。
你蒼白的指尖理著我的雙翼,/我禁不住像兒時一樣/緊緊拉住你的衣襟。呵,母親,/為了留住你漸漸隱去的身影,/雖然晨曦已把夢剪成煙縷,/我還是久久不敢睜開眼睛《呵,母親》你黯然神傷的琴聲/已從我夢中的淚弦/遠逝/你臨熄滅的微笑/猶如最后一張葉子/在我霧蒙蒙的枝頭/顫抖不已。――《讀給媽媽聽的詩》[8]
舒婷在詩歌中如此的抒發她對母親真摯的情感,是和她的個人經歷分不開的。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所以她和母親的感情也是非常濃郁而深厚的。舒婷的母親可謂是才藝雙全,感情豐富細膩而性格又帶些纖弱。她極力保護兒女,盡量不讓他們受到風雨的摧殘。母親這種既柔弱又堅強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舒婷,使她有了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所以舒婷的詩歌中抒發的總是一個渴望得到慰藉和理解,也善于慰藉和理解別人的、溫柔且剛強的女性形象,這多半應歸功于她的母親吧。
深沉而又強烈的愛國情懷
舒婷是一個具有深沉人文關懷的詩人。唯其如此,她的詩中洋溢著熱烈的向往,熔鑄著堅定的信念。她那樣癡情那樣深切的關注著祖國及民族的命運。她頑強和堅韌的斗爭精神到現在都能震撼到我們的心靈。
舒婷強烈的愛國情懷,體現在她諸多的詩作中。《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已經是世所公認的這方面的代表作,詩中一連串的獨具創意的表達意象,構成了詩歌豐富的內涵,細致全面地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復雜深刻的情感。“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構成了苦難祖國的意象,表達了作者的深深的悲憫情感。而“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窩”、“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則為祖國的未來描繪了明麗的希望,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美好未來的希冀。在詩的最后,作者寫到:“我是你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你以傷痕累累的/喂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9]作者化小我為大我,將自己自覺且深刻的融入在祖國的大整體中。在祖國這個大背景下,作者的使命感得到了極大地加強。
總之,舒婷的詩作充滿了女性的夢想和溫馨,又有著對于傳統的叛離性思維,帶有強烈的女性責任意識和時代色彩。她以獨特的情感角度創作,在女性的溫柔關愛中滲透著明哲與堅韌,在憂郁的氛圍中滲透著人的尊嚴感和深沉的使命感,傳達了女性的覺醒以及女性對平等獨立價值觀的認知,同時也表達了新時期女性對于社會責任意識的承擔。使得舒婷成為當代文壇獨特的“這一位”,其獨具魅力的優秀詩篇也將成為中國女性文學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陳仲義.中國朦朧詩人論[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72-74
[2] 周瓚.九十年代以來的女性詩歌[J].文學大講堂,2004.
[3] 吳思敬.舒婷:呼喚女性詩歌的春天[J].藝爭鳴,2000(1):36-39
[4] 舒婷文集?最后的挽歌[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引用
[1] 《無題》
[2] 《雨別》
[3] 《惠安女子》
[4] 《神女峰》
[5] 《春夜》
[6] 《兄弟,我在這兒》
[7] 《小窗之歌》
從小到大,我沒有得過一次獎。每當看到別人拿著獎狀高高興興地回家時,我都羨慕得不得了,心里就想:什么時候我也能得獎呀?
開學不久,沙老師在一次上課前說:“9月份是普通話宣傳周,我們學校要舉行普通話演講比賽,希望同學們積極準備,踴躍報名。”我聽了十分激動,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朗誦了。心想:無論如何,我小學畢業前也要得次獎呀!那天我一下課就趕緊報了名。從那天起,我天天練習普通話,早晨練,中午練,晚上還練。幾天下來我的普通話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就在我準備選擇演講內容時,沙老師給我推薦了舒婷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沙老師說:“夢瑤,現在正值國慶來臨之際,這首詩歌內容很合適。你讀書又很有感情,我相信你能發揮的很好。”老師的話給了我莫大的信心和鼓舞。我一遍遍地誦讀著,自己好像成了作者的化身,感情也隨之跌宕起伏。
一個星期四的下午,普通話演講比賽終于開始了。我是第二個上場,只聽見主持人說:“抗震救災的勝利和奧運夢想的實現,讓我們更加熱愛偉大的祖國。下面上場的是五年級的邢夢瑤,她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我來到了主席臺前,我的心跳很快,手和腿直發抖。我定了定神,拿起了話筒,開始了深情的朗誦:“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看到了同學們專注的眼神,看到了老師贊許的目光,我演講得更投入了。當我伸開雙臂,動情的朗誦最后出一句:“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會場上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時,我的眼睛濕潤了,同學們的眼睛濕潤了,老師們的眼睛里也都飽含著晶瑩的淚花……
當比賽結束,老師宣布獲獎名單時,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在我耳邊響起:“獲得第二名的是五年級的邢夢瑤……”同學們為我歡呼起來,掌聲經久不息。啊,我終于得獎了。放學回家的路上,我一路跑,一路跳,像只快樂的小鳥,心兒像綻開的花朵,所有的喜悅都寫在了臉上。
課伊始,崔老師用自己的名字做文章:“崔祖钘”這個名字是我爺爺給起的,其中“祖”代表爺爺,“钘”字的意思是一種盛酒的器皿。爺爺愛喝酒所以給我起了這個名字。學生們聽后不禁哈哈大笑。接著崔老師告訴學生們自己這個特殊的盛酒的器皿,要給他們帶來一杯特殊的酒。從而把學生帶入了新課的學習——一首舒婷的詩《祖國啊,親愛的祖國》
崔老師告訴他的學生:詩是文中酒,酒是水中詩。所以詩就像是品酒,既然是品,就不能一次飲盡。所以她先倒下了第一口酒——大屏幕上出示全詩的第一節內容: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我是你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
崔老師讓學生自由地去朗讀這節詩的內容,去細細品嘗這口酒的味道,然后想想味道又是從哪兒品出來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放聲地讀,仔細地品,終于小手林立。學生們告訴老師他們品出了“苦“的味道,是通過”破舊、疲憊、熏黑、蝸行、干癟、失修、淤灘“這些詞眼讀品出來的。崔老師聽后微笑著,夸贊孩子們品酒的能力真強!接著崔老師指點同學們,既然詩是酒,既然酒要品,我們學詩就要讀好詩,要讀出詩的韻味,要讀出詩的情感。這節詩的味道是苦的,所以讀的時候要注意語速要慢,語調要低沉,讀好重音。這樣學生按老師的要求一遍一遍地,多種形式地讀開去,指名讀、小組讀、齊讀。。。。。。酒的苦味溢滿整個教室,學生的心中也充盈著詩的情感。
這首詩有四節,所以崔老師就給學生斟了四次酒,一次一口。接下來的三口,如第一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 ,在讀中感受,在詞語間去體悟,分別由苦的味道,又品出了痛苦與希望、喜悅與激動以及熱愛的情感。課堂也由平靜到漣漪微泛到激昂,最后回歸深沉。學生在“品酒“間也微微有了醉意。
崔老師這時又不失時機,讓學生飽含深情地誦讀全詩。就讓學生們醉上一把,教學過程如下: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回過來看這四節詩,詩節的順序可以調換嗎?
生沉思后:不能。
師:理由呢?
生:這首詩是依照作者情感變化寫的,詩里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比如,先寫過去是怎樣的,接著才寫現在是怎樣的。
(師板書“過去“、“現在”)
師:詩中有很多過去和現在的強烈對比,請選擇詩中的詞語來回答,“你”的過去是怎樣的?“你”的現在是怎樣的額?
生:破舊—簇新、熏黑—雪白、蝸行—起跑、悲哀—笑渦……
師:總之,你的過去是黑暗的,你的現在是光明的!那么詩中的你是誰?我又是誰?
生:“你”是祖國,“我”是詩人。
師:“我”更是廣大群眾。
師:這首詩以第一人稱寫成,詩中“我是你……”的句式反復出現,強調了我和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關系,詩人愛自己的祖國,所以在每節詩的結尾都寫有一句對祖國的深情呼喚——祖國啊。最后這種深情更加深切,作者飽含深情的呼喚成為了——祖國啊,親愛的祖國。(師隨機在大屏幕上點出課題,相機板書:熱愛祖國)請同學們一起大聲朗讀課題!(學生激情地、鏗鏘有力地讀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你們的朗讀,我知道你們已被詩人那深沉的愛國熱情所感染,被詩人的詩情所陶醉,讓我們帶著醉意忘情地朗讀這首詩吧!老師先來做個示范。
詩歌是抒情的載體,誦讀是讀者與作者溝通的橋梁。崔老師用她那渾厚低沉的嗓音,飽含深情的語調為學生朗誦了這首詩,教室里在短暫的沉靜之后,掌聲四起,久久難息。崔老師就這樣以情激情,以情感情,她告訴學生們讀詩就要這樣,要有激情,要會動情,要能忘情!并讓學生試之,效之。真不愧為一名聰慧的師者。
“熱愛祖國語言”,當聽到這幾個字時,不知你想到了什么呢?而我,腦子里又浮現了這件往事。
那是我讀師范三年級的暑假,老師叫我參加一個香港旅行團的普通話培訓班,當一個輔導員。當我們好奇地向他們提出為什么要來這里學普通話時,一位中年女教師向我們敘述了她的一段特殊經歷。幾年前,她到英國的某所大學探望一個中國的朋友,兩人久別重逢,坐在校園的草地上有說有笑。這時,兩位英國大學生興奮地向她們走來,熱情地向她們倆問好,還不停地說話。但遺憾的是,這對中國朋友一句也聽不懂。是她們不會英語嗎?不,是因為兩個英國大學生說的是普通話。后來通過英語交談后才知道,兩位大學生在校進修中文,看到她倆滿以為是一個實踐的好機會,卻沒想到遇上了既不會聽也不會說普通話的中國人。英國大學生沒趣地走了,只扔下一句話:中國人也不會說普通話。
這個故事,讓當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震撼了,我也不例外。對啊,當今由于各種因素而促使了中國出現“英語過熱”的現象,大大小小的英語培訓班、英文學校等,還有不少的孩子沖著到外國學英語,甚至有的幾歲就到外國學習。所有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些活生生的事實,不能不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思考:長此以往,中國人還會說中國話嗎?
當這個培訓班結束時,中年女教師意味深長地對我說:“我真羨慕你,能和祖國語言一起成長。”
是啊,與她相比我真的感到幸運,但同時她的話卻又喚起了我的另一段記憶。
記得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在一節語文課上,語文老師給予了我一個贊美:你的朗讀真好。這時,身邊的同學都向我投來了羨慕的眼光。從此以后,我不斷地練習普通話。就這樣,掌聲和鮮花一直陪伴著我,直到升上師范學校的那一年。
當時我參加學校舉行的一個朗誦比賽,選取了臺灣詩人舒婷的一首著名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練習了幾遍后,憑著我的基礎,自以為一定行了。當輔導老師檢查時,我行云流水般念完,正得意洋洋時,老師說話了:“字音很準,如果能領會詩中的精粹,一定能讀得更好。”我愣住了,但又好象明白了些什么。第二天,我便鉆進圖書館,查閱了這首詩歌的時代背景,凡是詩中我不懂的詞語都一一翻閱。慢慢地,我仿佛看到了神秘的飛天舞;仿佛看到了一個名叫“中國”的巨人正一步一步地艱辛地向前走;仿佛聽到了作者在竭力地吶喊: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后來,我知道的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多。當我重新捧起詩歌一次又一次誦讀時,每一次都有新的領悟,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獲。我深深地領會到祖國語言文字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蘊藏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她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她以她頑強的生命力生存了五千多年,她以她獨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甚至全世界。
終于朗誦比賽開始了,我用我的理解飽含激情地朗誦了這首詩,我又再一次獲得了熱烈的掌聲。但隨著掌聲走下舞臺的時候,我知道:我和我熱愛的祖國語言已經系上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情結。
憑著這個結,今天我考取了普通話的一級乙等水平,我感謝我的老師。但讓我更慶幸的是,現在的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當看著孩子們,我像看到了自己在祖國語言陪伴下成長的經歷。我能為祖國做些什么?我不同樣能讓孩子們熱愛祖國的語言嗎?
于是,我以此鞭策自己。上學期,當學校要求每位老師公開自己的教育教學座右銘時,我毫不猶豫地寫上了一句話:愿與我的孩子們共同感受祖國語言的魅力!
每一節語文課,我都和孩子們沉浸在優美的祖國語言當中,與孩子們同喜同悲。我要讓我的學生知道就像課文《最后一課》一樣,當一個國家失去了自己的語言時,就等于失去了尊嚴,讓他們把祖國的語言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讓祖國語言永遠地放射耀眼的光輝!
舒婷詩生活美“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舒婷在現實生活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女兒、愛人、母親,她享受著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種角色,正是對于生活的這種摯愛和對自己本色的回歸,她的詩為我們帶來無限美的感動和溫暖!
一、生活中的角色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不論生活給予多少打擊,她仍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父親的關愛,對母親的思念,對兒子的責任,對愛人的摯愛,對擁有完整家庭渴求的最本真的書寫。她的詩作《呵,母親》《中秋夜》《致橡樹》《神女峰》《女朋友的雙人床》《會唱歌的鳶尾花》《以憂傷的明亮透徹沉默》等淋漓盡致地詮釋著她生活中的角色,對親情飽含全部的愛!
二、舒婷詩中的生活美
“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舒婷在現實生活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女兒、愛人、母親,她享受著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種角色,正是對于生活的這種摯愛和對自己本色的回歸,她的詩為我們帶來無限美的感動和溫暖!
舒婷擅長以直接抒寫自我和自我的內心世界,以真實的自我作為抒情主人公形象抒發對生活的真實感。她說:無論在感情上、生活中我都是一個普通女人,我從未想到要當什么作家、詩人,任何最輕量級的桂冠對我簡單又簡單的思想過于沉重。
讀舒婷的詩,會讓人覺得有在夢和現實之間緩步而行、在體驗生命的痛苦與喜悅的感覺。她用女性的柔情撫慰孤寂的心,讓痛感和美感交織在一起,使我們忘卻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卑微而進入到一種幻美的世界。
(一)簡潔明了的詩歌語言
就語言方面來看,舒婷的詩歌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在《海濱晨曲》中她寫道:“我醒來聆聽你深沉的歌聲:/一次比一次悲壯,/一聲比一聲狂熱。”這里使用的“一次”與“一聲”重復出現與疊加,簡單明亮、循環反復具有明顯的音樂性,讓詩歌產生了流動音樂一樣的變奏,具有了跳動的音樂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她在詞語方面進行適度的――以不影響解讀為原則的――創造性的靈活運用,增強了詩歌語言的活力與彈性,如“我要蔥綠地每天走進你的詩行/又緋紅地每晚回到你的身旁”(《會唱歌的鳶尾花》),“讓海鷗和歸帆/你的沒有寫出的詩/優美了/每一顆心的港灣”(《北戴河之濱》),如“從海岸的山巖/多么寂寞我的影/從黃昏到夜闌/多么驕傲我的心”(《致大海》)等。
另外,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也將詩人的情感直接加以抒發,表達了強烈的情感。如“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贊嘆/大海的夕陽/招惹多少詩人溫柔的懷想”(《致大海》),直抒對大海的摯愛;“呵,抬頭是你/低頭是你/閉上眼睛還是你”,則是通過通俗而簡樸的語言真切地描寫出作者對于故鄉的市花的喜愛、無限的眷戀。
(二)清新明麗的詩歌意象
舒婷的貢獻,是她在詩歌意象方面發動的一場“和平演變”。
舒婷的詩歌,如《致橡樹》,一開始即為世人展示了一個清新明麗的意象世界。舒婷詩歌意象的基本色彩,是清新、明麗、雋美,如橡樹、木棉、塔松、夜來香、百合花、三角梅、蒲公英、歪歪斜斜的石階、書亭、長椅……它們含有南國事物特有的柔麗、綠色的氣息,顯得溫婉、含蓄而多情,構成了“朦朧詩”隱喻結構的基本元素。如“在你的胸前/我已變成會唱歌的鳶尾花/你呼吸的輕風吹動我/在一片丁當響的月光下”(《會唱歌的鳶尾花》)之“鳶尾花”,如“我的夢想是池塘的夢想/自下而上,不僅映照天空/讓周圍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凈吧/沿著樹根,我走向葉脈/凋謝了,我并不悲傷”(《饋贈》)之“紫云英”等,舒婷用她筆下的這些清新意象,悄悄地改變了中國當代詩歌的那一份由向日葵、青松、翠柏等革命香花的組成“詞匯表”,就是:“紫丁香和速寫簿/代替了鐮刀、沖鋒槍和鋼釬”(《群雕》)。其實,她是用“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在中國當代詩歌的政府軍里,“煽動”了一場“新的背叛”。“革命文學中最常見的向日葵與太陽之間的組合關系轉變為鳶尾花與月亮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微妙的組詞變化,就是‘朦朧詩’詩歌藝術上的一個小秘密。”
(三)詩歌的理想主義
舒婷的詩歌在其平和、優美的“溫暖的底色”之上,還有一個“理想的亮點”。她自己說:“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溫暖。我愿意盡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當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夠互相理解的,因為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舒婷《詩三首序》,《詩刊》1980年10月號)她懷有一種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和犧牲精神。她也曾受到現實傷害,但是她那一顆被“千百次擊穿的心”,卻要被她“高高舉在手中”,在理想的照耀下,發出“虹一樣的光芒”。她以自己弱小的身軀,也要承擔未來的重托:“你以傷痕累累的/喂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是當代詩人更富浪漫主義氣質的詩人,她沉浸在生命體驗的痛苦與喜悅之中,把生活的痛感和生活的美感交織在自己的詩歌中,為我們平庸、瑣碎、卑微的日常生活制造了一種幻美的理想化的詩歌世界。
(四)詩歌里蘊含的哲思之美
舒婷的詩歌在朦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哲思,通過隱喻、象征等手法,將詩歌所要傳達的精神娓娓道來,傳遞著不盡的人生故事與思考。
《致大海》中體現了辯證的思考,我對大海的一片深情。大海一面是孕育生命的溫床,另一方面又是奪走生命的可怕的惡魔:“有過咒罵,有過悲傷”“有過贊美,有過榮光”。讓詩人自然地想奔向大海,盡情擁抱大海,在洶涌的波濤中搏擊,展現生命無窮無盡的力量。
《初春》中以哲理一般的詩句結尾,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春之所以美好、富饒,/因為它經過了最后的料峭。”這里的春天如同是黑暗之后的黎明,多少個春秋的輪回,構筑成了這樣生生世世,無論悲苦酸甜,世間百態,有相似又有不同,各色各異,各具其味。
舒婷的詩作在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表達中,令讀者獲得心靈上的洗禮與升華。
三、結束語
“雖然沒有如意人生,卻可以擁有詩意心靈!”
詩歌是靈魂的聲音。因為舒婷以真誠純樸美好的心面對生活、感受生活、創造生活,所以,她能以嫻靜溫柔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多姿多彩的平凡世界。這里沒有濃艷之感,沒有澎湃激情,只有生活化的暖暖感動和脈脈溫情,猶如涓涓溪水流過心田,纏繞心間,讓人回味無窮,余音裊裊。
參考文獻:
[1]舒婷.舒婷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0.
[2]馬德俊.詩壇風景線.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陳敢,郭劍.舒婷詩歌藝術初探.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1999,(3).
[4]吳思敬.呼喚女性詩歌的春天.文藝爭鳴,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