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辦高校學生雖然在生源質量上相對普通高校較為薄弱,但也具有自己的個性優勢。1.思想活躍,思維開闊,有所特長。在學習成績上民辦高校學生雖然無法與普通高校學生匹敵,但是他們思想活躍,對社會和人生都有著各自的認識。此外,民辦高校學生的思維開放性使得他們在形象思維、動手能力上有所發揮,不少學生在文學、藝術、技藝等等特長方面有良好的表現。2.競爭失利,但少負擔。民辦高校大學生大部分都經歷了高考失利這一人生的重大挫折,大減嬌嫩之氣,在心理上更趨于成熟;另外能夠在民辦高校就讀的學生基本上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心理上相對于公立高校有較強的優越感。因此大多數學生都能客觀的認識并評價自己,因而求職與生活的目的比較實際,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與生存發展能力。3.樂于交際,富有情感。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相對普通高校來說,他們少了更多的課業壓力,因此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所以他們樂于交際,富于情感,善結人緣,這也是在實習與求職時,用人單位容易接受民辦大學學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一)自我認知存在偏離
民辦高校大學生初衷思想積極向上,努力學習,彌補不足,樂于參加各種活動,創新、動手能力相對較強。但由于很多外在因素,如社會評價、自身評價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期望和現實之間有落差,生活和學習的熱情逐漸消減,開始抱怨學校環境差、師資力量薄弱、同學不友善等,面對諸多的不滿意,部分學生隨波逐流,無法看清自己的定位與未來,形成了在自我認知方面的偏離。
(二)不同層次生源的心理差異
民辦高校的更加注重招生的數量,而生源的質量問題相對忽視,所以生源分為幾個層次:部分學生由于高考發揮失常,無奈報考民辦大學;部分獨生子女,生活相對優越,不愿遠離家鄉求學;部分學生是本來就不愛學習,隨便有個學校讀書,混個文憑就好。每類學生的出發點不同,就會導致相應的心理問題,由于高考失利的學生中不乏有一些家庭經濟特殊困難的,面對昂貴的學費,覺得愧對父母,再加上家人的埋怨,思想上容易走極端,認為只有學習成績提高了才能改變現狀,不參加任何的集體活動,形成了自我封閉、內向的性格,嚴重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對于不愛學習,混文憑的學生來講,民辦高校在管理上更加嚴格,這些學生不喜歡受約束,喜歡挑戰“極限”。
(三)心理健康意識差
對于心理健康這個話題,部分學生會選擇逃避,不喜歡談論,怕和自己扯上關系;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在認知上存在誤區,認為心理老師可以看穿學生的心思,不愿意和心理老師交流,認為心理有病才需要去咨詢心理老師。正是這種對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的認識存在偏差,無法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使得許多心理問題形成的初期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和干預,變成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危害到身體健康。
三、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
(一)外部因素
民辦高校生中有不少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相對較優越。部分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只身一人來到新的環境。五湖四海的同學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飲食習慣、衛生習慣、作息時間、方言、地域等差異,從而引發許多問題,加之不善于自我調節或尋求幫助,久而久之,便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質量。民辦高校政策扶持較少,所收取的費用較高,加之總體教學質量相對不高,社會聲譽不高,就業問題對許多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成為心理健康的隱患。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而言,各高校雖然都十分重視,但實質效果并不顯著。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過大,輔導員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師較為頻繁地更換,不僅影響了學校的發展,更容易引起學生對學校產生不安全感,對教師產生不信任感,從而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獲益也非常有限。
(二)學生個體內部因素
剛經歷過緊張的高考,心理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獨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欠缺,習慣依賴他人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如:不會計劃經濟開支、學習和生活的時間不會安排、情緒不懂得控制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民辦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學生心理檔案
在新生剛入學之際,建立全面的學生心理檔案,并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不斷完善檔案,做到隨時跟蹤、隨時記錄、隨時引導。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具有不同的層次,心理老師和輔導員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從不同的側面進行指導,多關注學生動態,了解學生性格,抓住問題所在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分析心理困擾的具體原因,提供社會支持,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在生活中對心理困擾學生進行幫扶,使他們感受到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心理學進課堂
加強硬件與軟件建設,是實現以全校學生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條件。這樣不僅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規化、常規化、專業化。也使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消除心理顧慮,鼓勵學生參加心理培訓課程,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掌握自我心理調適與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組織素質拓展活動,提高學生自信,增進身心健康,以積極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的社會環境。
(三)加強專職健康教育師資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應走出去、引進來,多去老校、名校觀摩課程、交流經驗,同時引進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進行培訓,使更多的老師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性、聯動性和整體。
(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寓教于樂,以學生普遍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講,分學年、分專題、分層次,有計劃和針對性開展各類活動。大一新生,注重入校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學生活,把期望和現實相結合,健康快樂地成長;二、三年級學生以職業生涯設計為主要內容,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正確處理學習與學生工作的關系;四年級學生則以就業為主要內容,通過開展就業指導、交流等方式,在他們步入社會之前,為他們傳授一些必不可少的社會常識。
(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構建
報上曾經登過這樣的一則消息:一些學生因為考試不及格,或因為和父母、同學有了小矛盾或被老師批評或考試成績和自己預定的目標有距離,然后就選擇了自殺。如浙江金華中學生徐立因其父母的“專橫”“嘮叨”而弒母,黑龍江七臺河高二學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個女生不成而跳樓自殺。類似這樣的消息,報上比比皆是。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無不為那些早逝的花季生命而感到痛心,惋惜,那些孩子僅僅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輕生,怎能不讓人震驚。孩子們的心怎么變得這么脆弱,他們怎么會如此不珍愛他們的最寶貴的生命?孩子怎么會變得如此殘忍?難道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真的值得探究嗎?在他們以生命為代價的悲劇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代中學生心理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和錯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十分令人擔憂。
據有關研究報道:“我國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個別學生還相當嚴重。這種問題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有上升的趨勢?!庇嘘P專家認為,中小學生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不健康現象,其比率高至50%。各種嚴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癥等當然很少,但大多數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病癥。如強迫癥、恐懼癥、憂郁癥、焦慮癥,還包括神經衰弱等。在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身上,也存在著如迷茫、失落、孤獨等心理脆弱的問題。以上情況說明現在的中學生明顯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問題,因而聚焦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目前,中小學德育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內在心理機制,并能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地去解決學生因心理障礙而導致的一些問題。諸如把孤獨處事的學生說成是脫離集體,把性格內向說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慮情緒說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穩定情緒看成是故意破壞。一些因心理障礙引起的問題,一概當作思想處理的方法,顯然舍本求末。因而通過多種方法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勢在必行。加強對學生自身、個人、內在的道德培養,如自主、自立、自尊、自愛、自信等輔導至關重要。筆者呼吁,應加大力度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那么作為班主任如何注意和指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呢?
我個人認為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有細心和耐心,細心是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一步,耐心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步驟。一個人的心理變化總是有個時間過程,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總是有一個緩慢而微小的重復,而我們也常常在悲劇面前驚嘆:他怎么會變成這樣?他可不是這樣的人,平時怎樣怎樣。就是因為我們平時忽略了學生的心理變化過程,沒有注意到他們的細微變化,所以,在其悲劇發生后才吸取教訓,不如及早作好預防工作。需細心的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尤其是學生的微妙變化,耐心地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化解煩惱。
其次,加強家庭教育,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離不開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著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應做到:
(1)轉變只重分數,忽略做人的思想觀念。
(2)父母要以身作則,要注重對孩子在“德行”方面的培養。
(3)理智地看孩子,大文學家高爾基說過:“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
(4)多與孩子溝通,常言道,要知心中事,但聽口中音,因而溝通至關重要。
總之,過高的期望往往帶來孩子的無望,不要對孩子進行過度的保護,過度的保護會帶來孩子的無能;不要對孩子過分溺愛,過分的溺愛會帶來孩子的無情;不要對孩子進行愛的指責,過多的指責會帶來孩子的無奈。我個人認為成長比成績重要,經歷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給予重要,對話比對抗重要,激勵比指責重要。創設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家庭環境氛圍,培養孩子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
再次,社會環境的熏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都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21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朋友們,請聚焦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吧!
一、教育性與愉悅性有機結合,體現以人為本
所謂以人為本指的是在整個活動中,要將人作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個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對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如果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完全忽視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個性,那么這樣的教育是毫無意義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動中,教師要圍繞著人來進行,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嚴格按照教育性與愉悅性有機結合的原則來讓學生真正學習到這些知識。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先對初中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在分析之后來評價每一位學生,同時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愉悅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選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育形式,以此來營造活潑、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這樣一個輕松的氛圍下學習到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愉悅的教學活動還可以緩解初中生的心理衛生問題,確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斷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換句話來說,教育性與愉悅性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被看作為教育過程中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教育內容靈活性的有機結合,從而可以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都調動起來??偠灾?,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的、活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愉悅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
二、預防性與發展性有機結合,彰顯人文關懷
預防性與治療性有機結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將發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質與預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質相結合起來。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既要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要充分考慮到初中生的心理發展需求,以此來培養初中生的心理品質,將初中生的心理潛能開發出來。與此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發現學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還要預防這些心理問題,減少日后心理問題的發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預防、治療與發展相統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目標:第一種目標,消極目標;第二種目標,積極目標。所謂消極目標指的是預防初中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治療初中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所謂積極目標指的是幫助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達到最良好的心理狀態,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因此,教師要遵循著這兩個目標,按照初中生的發展特點,堅持人文關懷,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
三、全體性與個別性有機結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全體性與個別性有機結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教師要對全體學生開展教育活動,但是由于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要關注個別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將全體性與個別性有機結合起來,那么才可以推動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確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確定與每一位學生發展相符合的教育內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質。因此教師只有將全體學生作為教育對象,才可以順利地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僅僅重視個別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卻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展,這就會導致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一目標無法順利實現。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來說,要將全體性與個體性有機結合,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單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發揮全社會力量
所謂單一性指的是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學校是開展的主體。然而多樣性指的是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要真正將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要想讓初中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這還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幫助,為初中生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
五、結語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據最新調查顯示,目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各種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他們承受著來自學習任務、學校教育和家長期望等方面的壓力,心理健康受到極大影響。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第一、學習類問題
1.學習動力不足,存在厭學情緒。表現在:
⑴思想上表現為理想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求知欲不強。
⑵學習上表現視學習為苦差事,不認真學習,生活上表現為懶散、惰性大,不遵守紀律,對玩樂吃喝情有獨鐘。
2.精神壓力大,考試焦慮癥突出。
第二、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與學生不能互相理解引起的困感和煩惱。有一位學生干部談到,現在做班干部真難,兩頭受氣,十分委屈。還有中學生認為教師“處事不公正”的,認為教師“輕視自己”的等,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2.與同學的關系問題
主要集中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
3.與父母關系問題
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系不和造成學生的心靈傷害。
第三、行為類問題
1.打架斗毆
現在的中學生個性越來越強,凡事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逞強好勝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2.撒謊
大多數學生撒謊是為了逃脫眼前的懲罰。從中學生撒謊行為的背后我們看到,他們的說謊行為是克服自卑感、滿足虛榮心的一種表現,是他們的表現欲發揮作用的一種結果。但這種行為的危害性也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在破壞個人聲譽、損壞個人道德品質甚至將自己引向犯罪道路。
3.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個體在過度接受某種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應。目前校園中“體罰”學生的現象已日趨減少,但對一些困難生不能做到積極引導、耐心幫教,而是打入另類,不管不問,一推了之。學習時讓這些學生坐在教室后面,聽不聽沒關系,只要不說話不搗亂就行。活動時讓這些學生站在旁邊,只有看的資格。這些冷落和歧視容易使他們產生自暴自棄和逆反心理。
4.網絡綜合癥
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接觸社會的另一面,學生可以在網絡虛擬的世界里仿真練習、模擬現實,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互聯網并不是一個純潔、健康的虛擬天地,它所傳輸的信息、一些網絡主體的不良行為都會對青少年一代產生負面影響。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創設心理素質教育的情境因素
首先,創設良好的校園風尚,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要建立德育基地、勞動技能教育基地、體育活動設施、藝術教育設施等。另外要創造心理素質教育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全面滲透,進行綜合教育
各科教學應以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為依據,結合各科教學內容,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促使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發展。各科教師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學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教育,真正發揮各種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
3.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對學生實施心理素質培養
學校通過組織文化娛樂活動、體育活動、學科競賽、春游、社會實踐等活動,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給他們創造成功表現自己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通過班組聯誼活動,增強學生的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4.開展心理咨詢,重視心理咨詢教師的培養
心理咨詢是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十分關注而又為此憂心忡忡的嚴峻問題,學生當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慮感、自卑感、沖動感、自責感、孤獨感及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普遍存在。針對這些問題, 中學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使個別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療,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5.開辦家長學校,爭取家長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合作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家長、學校三方面的有機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學??赏ㄟ^家長學校,向家長講授有關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以及現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關知識,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和家庭教育的效果,減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當引起的學生心理問題, 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總之,面對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只要我們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地采取相應的對策,就能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1999.
2.鄭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3.滕飛:《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目前,導致中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四點。第一,學習競爭的不斷加大是造成中學生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處于初三、高三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心情隨著月考成績跌宕起伏,成績進步了,可以高興幾天,成績退步了,各種恐懼、焦慮的情緒隨之而來。第二,隨著教學任務的加重,學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輔導的課程不斷減少。學校的教學任務和壓力增大,把心理健康教育課改成文化課,使得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減少。第三,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關愛的重點放在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上,而對心理健康方面關注甚少。家長也不注重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當小孩出現心理問題時,家長不能正確對待,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劇。第四,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一些低俗的網絡信息極易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得中學生的自我認識出現偏差,極易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中學是學生青春期的重要階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時期。但是現今,中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巨大壓力,學業的壓力往往讓更多的中學生承載了沉重的心理壓力,故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學校和家長關注的重點,同時對中學生進行自我的心理教育也是一門必修課。針對中學生出現心理疾病的原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從學校的層面來說,一方面,學??梢远嗯e辦親子互動活動,通過各種心理測試等小游戲,讓家長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同時拉近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針對各個年級的學生,學??梢猿闪⑿睦碜稍儗I小組,為學生及時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讓學生的心理壓力有地方可以緩解,有人可以傾訴,有人可以理解。
從家庭層面來說,家長有時可以放下家長的架子,以朋友身份與子女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多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鼓勵并陪同子女多參加社會活動,以言傳身教和激勵的方式幫孩子健康度過青春期。同時,家長應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形成對中學生心理問題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