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范文第1篇

      一個特別的機會,讓我接觸到了錢文忠教授解讀三字經。這位教授有點像我爸爸,我的爸爸長的有點像小田鼠,錢文忠教授長的臉圓圓的,比我爸爸更要象田鼠,還有些像老鼠,我把田鼠歸到老鼠類里,所以我叫他“老鼠爸爸”。錢文忠教授還有一雙小老鼠的眼睛,一張小小的嘴,戴一副眼鏡,很逗人的樣子。

      有一次,他講孟母三遷的故事,他在制作背景時,制作了一個這樣的背景:“孟母象綁架一樣,用一只胳膊攔住小孟子,另一只手則捂住小孟子的眼睛,坐在馬車上正離開市場,市場上一個屠夫在殺雞,孟母所在的馬車車廂上有四個大字,就是‘搬家公司’。”我當時坐在床上,一看到這一幕就笑翻在床上了,然后我飛快地跑到媽媽身邊問她:“媽媽,在孟子的時候就有搬家公司了?!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嗎?”媽媽說:“你腦子有問題呀!”我說:“‘老鼠爸爸’講的三字經上面畫的就是那樣啊!”媽媽說:“我去看看。”我和媽媽飛快地跑進屋里,媽媽回放了鏡頭,真的是這樣,我又一次笑翻在床上,媽媽也笑了,而她是笑翻在椅子上了。

      錢文忠教授每當要講到重點時,他就會突然停住,瞪著他的“賊眉鼠眼”,停幾秒鐘他就開始講重點。

      這就是搞笑的錢文忠教授。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范文第2篇

      《三字經》里的故事很多,每一個都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也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品鑒心得與體會2022,更多閱讀心得點擊“讀書心得”查看!

      《三字經》品鑒心得與體會1我們要珍惜自己的黃金時間,用功讀書;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禮儀,不能成才;從小學會尊老愛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順父母……這一個個道理都來自于“道理的寶庫”——《三字經》。你看過《三字經》這本書嗎?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順口溜似的,便于謹記,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語都蘊含著一個個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銘。正因為《三字經》這本書陪伴了我的童年,現在,我的見識不斷增長,視野不斷開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要學會做人的第一個道理。是啊!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從小就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會變壞。有些父母從小就寵壞孩子,等孩子長大后卻嫌棄父母,漸漸誤入歧途。學好難,可學壞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搖頭嘆息。現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們,難道一生下來就注定是犯罪的命運嗎?不是。因為他們從小不會區分善惡,惡漸漸侵蝕了他們的靈魂,令他們喪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會成了他們永遠的罪過。才會造成現在不堪設想的后果。讀了這句話,我感觸很深,腦子里刻著這樣一句話: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學會辨別是非,將來做一個能為社會作貢獻的人才!

      我曾看過這一句:稻糧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讀著讀著,我不禁臉紅了,還真想挖個洞鉆進去。這句話就像一塊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跡抹得一干二凈。“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誰都會說,甚至都背厭了。可行動呢?我也常斥責自己:農民伯伯千辛萬苦地種稻溫飽每一個人,我們卻若無其事地浪費糧食,這對得起農民伯伯嗎?回憶起農民伯伯,他們無論天氣多么嚴熱,不論多么寒冷,他們都日夜不停地耕種著的那種滋味,讓我無比慚愧。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飯,我吃飽了,可許多菜還在碗里動也沒動。我瞧四周沒人,便把飯偷偷地倒進了垃圾筒里,還不以為然地走開了。現在認真地想想,哎,還真不應該。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可別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伯伯。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三字經》可真是一本好書!“道理的寶庫”這個光榮稱號給予它可真沒錯!我們要牢記《三字經》中的大小道理,并讀中思考,把書里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日積月累,相信我們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在此,我就贈大家一句我讀《三字經》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吧:海有邊,山有路。學無涯,不停步!

      《三字經》品鑒心得與體會2本學期,學校科研處組織全體老師觀看百家講壇視頻:錢文忠教授解讀《三字經》,并發了相關學習資料,這次學習,是我真正走進了《三字經》。看視屏之前,《三字經》的內容我知之甚少,只會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后面是什么內我并不知曉。看了錢教授的解讀之后,我對《三字經》有了新的認識,我感到自己太孤陋寡聞了,我要補上這一課。

      《三字經》是故人智慧結晶的經典,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它采用敘事和倫理并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典故,從上古社會到清朝結束,把各個年代都列出來了,文路清晰、流暢。《三字經》的內容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體現出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蘊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使人看了受益匪淺。從《三字經》中能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既能用來教育學生,又能啟迪心智,既是一本難得的幼兒啟蒙讀本,又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書。

      我比較欣賞這幾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古人尚且知道,教育孩子受環境、方法、時間、恒心的影響,我們現代教師更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更好的發展。為人師、為人母的我感到慚愧。我知道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我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作為一年級的數學老師,不單單是教學生會做題就行,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挖掘數學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使成長中的學生走正確的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勵學生刻苦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受益。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要教的東西很多,要教學生懂理,尊敬師長,友愛同學;要交學生懂得謙讓,互相幫助,寬以待人;要教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傾聽他人;要教他們做到彬彬有禮,井然有序……

      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養,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作為教師,要了解歷史,借鑒歷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多讀一些經典書籍,在教育學生時,就會引經據典,同時運用圣賢的智慧,教書育人。讓我們認真學習《三字經》,繼承發揚它吧!

      《三字經》品鑒心得與體會3我讀過《三字經》之后,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而且也讓我感到有些后悔,那就是“融四歲,能讓梨”。這是個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買梨回來,哥哥們總是一哄而上,你爭我奪,都想挑的吃。只有孔融不爭也不搶,每次都排在后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買了梨回來,讓小孔融先挑。可他還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問他:“有那么多大梨,你為什么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我是弟弟,當然該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歲。讀過這句話,了解了這個故事后,我感到后悔莫及,因為我知道,每次父母買回好吃的,他們總要第一個先想著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卻怎么也想不起他們來,而且每次我吃的好東西最多,爸爸媽媽還有奶奶卻吃壞的、酸的、不好的。現在我都十歲了,怎么還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家里,每個人都讓著我。吃飯時,把吃的讓給我;看電視時,想看哪個頻道也是我說了算;過年買新衣服,給我買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會欣然接受。一家人圍著我團團轉,就連奶奶也一直關注著我,盼望我更加聰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絕了。奶奶年紀大了。過年時,許多親戚朋友來看望她,總會給她帶許多水果、補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后,奶奶就向我招招手:“來,來,給你吃!”邊說,她邊拿起身旁的某樣東西塞到我手里。原來,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后便“噌——”跑開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經十歲了,我搶過餅干就往奶奶房里跑,我要把它讓給奶奶。“奶奶,奶奶!”我大聲呼道。奶奶見我捧著剛才的餅干來到房里,很疑惑:“孩子,你怎么了?這餅干不好嗎?”“奶奶,這餅干很好吃,但我要讓你吃。”“為什么?”“你是長輩,晚輩要孝順長輩!”“孩子,奶奶不愛吃才給你的。”奶奶笑道。“胡說!”我大喝一聲,“你愛吃的,你一定要吃。”說完,我跑出了門外。關門時,我聽到奶奶小聲說了一句:“我孫子長大了!”我站在門外,做了個鬼臉,笑著說:“奶奶,我要學會讓。”謙讓是一種美德,其實謙讓也能使人感到快樂。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在家庭中,讓出的是親情;在校園里,讓出的是深深友誼……同時,我也覺得《三字經》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那種精神,把好的先讓給別人,多一份謙讓,也就多一份關愛。讀過我的感受,你們難道沒有這種想法嗎?

      《三字經》品鑒心得與體會4教室里傳來了“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一陣陣朗讀聲。沒錯,這就是《三字經》。而《三字經》的前幾句則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

      經過家長和老師的循循善誘,《三字經》也成了我們喜愛、理解的一部“經書”。開始只是覺得盡是些大道理,直到學完了之后,才更深層地了解了其中的含義。

      “彼既老,憂悔遲。爾小生,宜早思”,這句話是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蘇洵小時候不讀書,浪費了許多時光,在長大后才后悔小時候的不努力,只能花更多的時間來彌補。荒廢時間也不是蘇洵個人的悔遲,我也是如此,什么事總是想著明天做,明天學。雖然心里明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道理,但身上的懶蟲似乎是_了這個真理,在腦子里始終根深蒂固的盤踞著。可是我也知道在這個社會里不努力讀書,長大后一定會比現在苦無數倍。要想將來不苦,不如在現在把該學的學完、學好。我想出人頭地,不好好刻苦學習是肯定行不通的。“爾小生,宜早思”,不錯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撒播種子是永遠都得不到果實的。而這里的果實,就是成功。想成功必須讀書懂更多知識和道理,而讀書必須早讀。

      好不容易挖掉了那棵“懶樹”,接著要干的無非是播撒種子、澆水、施肥,讓它能更快更健康的在腦中成長。等待它長成蒼天大樹后,就能在最終摘得沉甸甸的果實,希望這一天可以快點到來。

      《三字經》品鑒心得與體會5春假,我在家閑得無聊時,又把以前看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我特別喜歡看“孟母擇鄰”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著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于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學習環境也是徒勞,這又讓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如一塊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為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干嘛用啊?”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后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后來成為了大詩人。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范文第3篇

      一、感受“素讀”,起航

      還清楚地記得陳琴老師帶領著一群四年級的學生,以她最喜歡的一首《橘頌》開啟了她的“經典素讀教學”。盡管這群孩子還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教學形式,只見陳老師“依字行腔,平長仄短”脫口吟唱,其音律時高時低,時緩時急,抑揚頓挫,孩子們頓時如著魔般跟著吟唱,學習情緒激昂高漲,誦讀聲一浪高過一浪。不到十分鐘,這樣長的一首古詩,所有的孩子不僅能吟詠,更是能背誦下來,在場的所有老師都被震撼了,這可是我們平時教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教學奇跡啊!原來,一種愉悅的教學形式能讓學習效果達到“事半功倍”。從那以后,我開始慢慢地揣摩“素讀”教學法的絕妙,對此教學法逐漸產生了好感與癡迷。一個個字符如一條條清澈溪流縈繞耳畔,仿佛那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個個小生命,在以他特有的情感和韻律撥動著我的心房。是啊,“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橘樹堅貞不移的品格不正如陳琴老師推行經典“素讀”的坎坷經歷嗎?“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陳琴老師以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所得到的真經――“素讀教學”,回報社會,回報那些在教育事業中有著不懈追求的有志之士。我終于明白“素讀”的無窮魅力來自于一種自然、樸素的情感流淌,它以其特有的韻律之美、情感之真、氣勢之壯讓我為之傾倒,為之著迷……也就在此時,我決定要從“經典教育”中起航。

      二、徜徉經典,生命如歌

      早晨,我成了校園中最早的身影。我知道,要想把經典文化的種子撒向孩子們的心田,就得踐行“一日之計在于晨”的教導。中規中矩的《弟子規》,通情明理的《三字經》,了解生命來源的《百家姓》,幫助識字習文的《千字文》……漸漸地,我發現孩子們面對圣賢先輩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開始了由外及內的蛻變,由剛開始抵觸它們的生澀與深奧,到后來被其中的智慧和感人故事所吸引,再到為擲地有聲地深情吟誦所傾倒,一次次被觸動、被警醒,之后便是水到渠成地去學以致用。經典文化如春雨潤物之勢慢慢浸潤孩童的生命。自從我采用了經典“素讀”教學這一樸素的模式后,我的課堂有了往日所沒有的靈動與活力,每一個孩子身上仿佛總能散發出一種溫文爾雅的大氣、賢淑明理的秀美。現在,經典“素讀”成了我和孩子們每日的無聲相約,我更愿用自己平凡的生命偕同無數個生命徜徉經典,奏響那經久不衰的生命之歌!

      三、走進經典,生活如畫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似乎也是一種恩賜,讓我有機緣跟隨全國特級教師張慶華一起在美的學校進行《國學蒙讀》校本教材課題的研究。我再一次傾心走進國學經典,進一步領悟到了經典中的文化精髓。張老師的一番話讓我銘記于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起碼要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作為一名教育者,最起碼要傳承祖國的經典文化。”從此,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的重任。龔鵬程的《國學入門》領我初見國學的倩影,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帶我初揭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的朦朧面紗,王力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化大開眼界,于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展現給我的是或悲、或喜、或真、或幻的五味俱全的生活情趣,錢文忠的《解讀三字經》《解讀弟子規》引經據典,侃侃道來,把我推進了一個文明殿堂,陳琴以20年的教育實踐譜寫成的《經典即人生》召喚著我的教育使命不斷升華……走進經典,我的生命不再有嘆息和糾結,在生活中我變得更為釋懷。

      我們是教育者,我們有責任把祖國五千年的國學文化傳承給我們的學子,我們的后人。在張慶華老師的帶領下,美的學校的一線教育者開始思考把國學教育堂堂正正地帶進課堂,把經典美文當作小學學習階段修身養性的精神食糧,就這樣一本《國學蒙讀》校本教材應運而生了。教材中,我負責了古詩文部分的編寫。《答人》中呈現的一種超脫,詩人追尋的自由無羈、閑淡無憂,喚起了我對生活的一種滿足,學會了享受內心世界里無拘無束的恬雅之境。《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范成大帶給我的田園生活長卷,讓我品味到的是一種現代人所向往的精神佳肴。“小童一棹舟如葉,獨自編闌鴨陣歸”,讀著這樣的詩句,我仿佛回到了孩童對代,再次捕捉到了那份童真童趣;“朱門肉食無風味,只作尋常菜把供”,大自然公平地把其恩澤灑落人間,這讓我也明白了活著不應該有抱怨,而更多地要常懷感恩之心。在這樣純美的詩篇下還隱藏著詩人那么一段幾經“被殺”的遭遇,詩人卻不被挫折所屈服,仍把守著善良和恬淡,這也正是我夢寐以求的超脫至善!詩經《木瓜》讓我讀出了人與人交往的真諦:情感的建立不是物質的等同,更是一種情誼的交流,一種“飲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懷。岳飛的《滿江紅》回蕩著經久不滅的浩然正氣,如靈芝仙丹滋養了我的一片赤誠……

      我時常讓自己的心靈長河流淌詩意,內心不再孤獨,不再憂慮;遠離世俗的喧囂,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寧靜便更加陶醉。走進經典,我的生活如畫!

      四、經典伴隨,起航

      自從有了經典文化的傳誦,美的學校的老師們一邊加強自身學習,一邊努力探索恰當、合理、科學的經典文化教學新方法;自從有了經典文化的浸潤,美的學校的老師們變得熱愛傳統文化,樂于傳授經典,還開創了可讀、可吟、可演、可玩、可畫的課堂模式,喚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改變了家長們對經典教育的認知;自從有了經典文化的教學,我們的教育理想插上了翅膀,向著更高的目標飛翔。去年9月,我們通過五年的實踐編寫而成的校本教材《國學蒙讀》正式更名為《中華國學課本》,已被中華書局面向全國公開出版發行。這一套教材承載了我們傳承經典的教育夢想,如今它終于走出了我們的校園,一步步邁向全國。當汗水有了回報,努力獲得了肯定,這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做好經典文化傳承的決心與信心。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范文第4篇

      文化傳承的責任。顧炎武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以天下興亡的大事,呼喚平民百姓的責任心。他說的責任是指文化傳承的責任。他認為,天下不同于國家,亡天下與亡國不同,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是政治家的責任;亡天下是指仁義充塞、德風敗壞,是每個平民百姓都有的文化責任。他認為,道德風氣浸染社會風氣,社會風氣影響人的道德精神,人的道德精神敗壞其實是文化根基的敗壞,“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所以“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那么,文化根基何以興盛或者衰亡?在很大程度上,這依賴于文化傳承的生命力,人們傳承自己文化的責任心。我們討論的兒童讀經中的“經”,是指中國文化經典,它負載著中國文化根基,也負載著中國道德精神。兒童讀經,是從娃娃開始的文化傳承,也是從搖籃里開始的道德教育,教育者肩負著傳承文化和啟蒙道德的責任。

      有學者考察世界四大古國的文字演變,發現它們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卻有著不一樣的文化傳承。現在其中三個國家的古文字都消亡了,唯有中國的漢字傳承到現今,依然洋溢著筆墨芬芳,顯示著它堅忍的文化傳承生命力。那么,漢字記錄的華夏五千年文化,文化凝成的中國文化經典,該如何傳承下去?在多元文化沖突的現時代,我們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沒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兒童們天真無邪,教育者有責任為他們找到合適的路徑,鋪墊他們的文化根基。教兒童讀經一直拷問著教育者的責任良心:如何在讀經中,“潤物細無聲”地滋養中國兒童們的中國心?

      有教育者倡導兒童“親近母語”,這份責任良心讓人感慨,但是也讓人滋生出一縷凄楚:中國兒童為什么會疏遠母親的話語?是誰蒙昧了孩子們的童心,誘導他們厭棄自己的母親?事實上,當代中國的青少年不能寫規范的漢字,不能用規范的漢語寫文章,讀不懂中國文化經典的越來越多了,教育者該負什么責任?有西方哲人說過,兩代人不讀民族的書就可以毀滅這個民族。那么,我們有多少年輕人讀過多少民族的書?時下有些年輕人寫文章,以引用外語文獻為時尚,究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還是自欺欺人?我們不能不懷疑,他們中或許有人還沒讀過自家之“玉”,不能正確引用中文文獻吧?我們逼迫兒童學習許多東西,唯獨置他們的中國文化根基淺薄于不顧,這是否是真正的蒙昧?教兒童讀經,哪怕他們一時還不能深懂,但畢竟是本根本土的血脈傳承。

      引導踐行的責任。兒童讀經不能深懂,但依然可以悟得一些道理,依照道理學著做人做事,教育者應該負起引導踐行的責任。經典不只是束之高閣的典籍,它是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的參天大樹,讀經的要義是讀出它的內在精神,它的鮮活生命力,學可以致用,學可以踐行。我們引導兒童讀經,不是要他們“半部論語治天下”,更不是要他們“一舉成名天下知”,而是修身、養性、知書、達理的啟蒙,禮、義、廉、恥、孝、悌、誠信的啟蒙,讓他們知道做個中國人的起碼的道理。有些鄉里的前輩長者,只讀過幾年鄉塾,但能寫規范的毛筆字,能有儒雅的談吐,懂得“里仁為美”的人際倫理,這不能不讓人敬佩。所以兒童讀經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引導他們踐行于當下的生活。

      務實質不能務形式。教兒童讀經,形式上可淺可深,但實質必須清楚。就經典本身來說,經典讀起來音韻抑揚,閱讀起來可能艱澀難懂,這是形式;但經典中蘊涵的道理,教育者必須弄清楚,這是實質,否則就會教兒童死讀書。就讀經活動來說,是模仿古人讀經形式,講究古代禮儀,還是采用適合當代兒童生活的形式,講究當下的禮儀,這是形式;陶冶兒童的中國文化人格,培養他們中國人的德性素質,這是實質。這其中的道理,類似于孔子用“繪事后素”解釋仁義與禮儀。他說衣服上那些漂亮的花飾(繪)是因為有潔白的底色(素),講禮儀是因為有仁義。如今有些讀經活動,把這種關系顛倒了,不問是否養育了兒童的仁義之心,只是讓兒童穿古代衣服行古代禮儀,這必然異化讀經的實質,甚至會產生演繹封建文化的負面影響。

      務德行不能務教條。教兒童讀經,不能只讀教條,要重視道德踐行。有種誤導是為讀經而讀經,把讀經做成了精英教育的新特長,桎梏兒童天性的新枷鎖,人們簡單地訓練兒童口若懸河地背誦讀不懂的經典,讓兒童們在人前炫耀他們的記憶力,這實在是在鞭笞教育者的平庸!這里有個責任指標:經典中的浩然之氣與讀經兒童的日常德行一致嗎?如果不一致就是庸俗的教條。還有種誤導是教兒童“做秀”,如讀《弟子規》學敬師,讀《孝經》學感恩父母,這原本不錯,但讓兒童模仿古人行拜師禮就太迂腐,泊來洋人的母親節、父親節,教給兒童寫幾句空話感恩父母,則與中國人的孝道太不沾邊。更有甚者,讓兒童回家為母親洗一次腳,為父親擦一次車,把照片貼在櫥窗里,寫上“弘揚傳統美德”,這是美德嗎?教育者難道不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道理嗎?

      選擇合適經典的責任。有一種辦法是把零散的經典填充在現代課程框架里,在學科課程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增加兒童讀經的內容。這樣選擇的隨意性較大,教學沒有一定的規矩,兒童們只能浮光掠影地接觸經典。還有一種辦法是依照古代學子讀經的順序,列出一系列經典,從中精選篇章,組合成基礎性的經典精華,單獨設置一門讀經課程。這樣的辦法不隨意,也有規矩,但值得疑問的是,當代兒童讀得了這種跨躍式精選的經典嗎?我們是否考證過古代兒童循序漸進讀經的艱難?這種艱難是否正是19、20世紀之交,我們批判讀經、廢除以讀經為內容的考試制度的一個依據?是否也是當下人們質疑兒童讀經的一個依據?

      不凌節而施的選擇。兒童讀經很艱難,古人因此發現了循序漸進的路徑,用經典的序和兒童心理成長的序,制約“不凌節而施”的教。但古今文化環境不同,人們對教育和教學的理解不同,兒童肩負的學習責任也不同,所以當代兒童讀經,有個同必不同、不同未必不同的道理,套用古代兒童讀經的“序”很可能造成“凌節而施”。譬如,某小學根據古代“蒙學、小學、大學”的序,確立低年段(1、2年級)為蒙學階段,學習《三字經》《千字文》;中年段(3、4年級)為小學階段,學習古詩詞、聲律啟蒙;高年段(5、6年級)為大學階段,學習《論語》《大學》經典古文欣賞等。這看上去秩序井然,但是把它放到必須統一實施國家課程、還得應對考試競爭的大環境里,就讓人擔憂了,低年段是否真能讀得懂?高年段是否真能辨得清?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選擇。經典歷盡滄桑,兒童讀經應當進行去粗取精的選擇,但選擇還必須尊重歷史,去偽存真,不能弄成故事新編。有些牽強附會的現代解讀,我們擋不住它們媚俗成人,但要拒絕它們誤導兒童。所以,選擇經典宜淺顯不宜艱深,當代兒童能讀點兒啟蒙經典已屬不易。依照古代讀經的“序”來選的話,小學生讀讀“蒙學”經典就可以了,“大學”經典留給大學生研究生們讀比較合適。如果依照兒童心理發展的“序”來選,也可以讓小學生讀些古詩詞、經典美文。同時,選擇經典宜啟蒙不宜精專,能讓兒童對古典語文有接觸,對傳統道德有體悟,對讀經有直接興趣,我們就已經功德無量了。試圖讓當代兒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是迂腐的浪漫主義想法;如果以培養“國學大師”招搖兒童讀經,這不僅有悖于我們的教育目的,也不利于真正的未來“國學大師”的健康成長。

      選擇合適方法的責任。教兒童讀經,要選擇合適的方法,中國文化經典中就有許多精華方法,取之于經典用之于讀經,不失為一種優化選擇。但值得解釋的是,這里同樣存在著古今文化的差異性,應用經典中的方法,不可以僵化只能活化,教育者的責任,是要領悟它的方法論思想、它的精神、它的教學之道。譬如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式教學,朱熹“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的讀書法,《學記》“教學相長”的學與教的關系論等,如果能悟得其中的教學之道,它們就不僅是源遠流長,而且是長流長新的大智慧的方法。

      批判繼承傳統方法。教兒童讀經,如果只是呆讀死記硬背,讓兒童先囫圇吞下去再慢慢消化,這在古代也是不足取的讀書法,所以這從總體上說是不合適的。可能正是這種不合適的方法,招致了讀經蒙昧而非啟蒙之論,讀經扼殺童真童趣童心之說,論說得雖然有些杯弓蛇影的意味,但就方法而言,這多少是有些道理的。但值得解釋的是,稍有些教育常識的人就該知道,不理解的背誦在兒童生活中一直是存在的,只憑借著經典文字的抑揚頓挫有聲有色,兒童們也可能會喜歡讀它背誦它。所以,我們只要不把讀經弄成兒童的負擔,弄得像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后上千位那樣無聊,讓他們適當地背誦些經典文字并無大礙。中國兒童背誦他們的母語經典,這至少比讓他們背誦外語經典合情合理吧?小獅子模仿老獅子的吼叫固然嫌早,但比起讓他們模仿豹子叫來說,這畢竟還應該算是母語啟蒙。

      慎重借鑒現代方法。教兒童讀經,當然可以選擇現代方法,但考慮到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契合,應該慎重選擇,不能濫用。有人主張兒童讀經不能跪著讀,不能盲目崇拜,但是還應該補充一句,兒童讀經必須敬著讀,不可不敬。教兒童讀經要有歷史唯物的基本立場,要尊重經典本來的生命狀態,尊重歷史文化事實,尊敬先賢的道德智慧,否則在啟蒙意義上就是失敗的。而我們主張慎重借鑒現代方法,是因為如探究法、發現法、創造性學習等,不適合用來教兒童讀經,如果把兒童讀經弄成大批判,就違背讀經的原意了。所以教兒童讀經典,寧可選擇讀不懂慢慢體悟,也不能倡導存疑思維,泛濫褒貶,鼓勵創新,這可能是個誤區,這種讀經的方法,比較適合在讀高中或大學或研究生以后采用。

      教兒童讀經,能喚起兒童的興趣和熱愛,是最理想的事。這不是指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而是以兒童體驗為依據的教學思想。激活兒童積極的心理傾向,讓讀經與他們的直接興趣與熱愛相伴,讓讀經與他們的求真向善悟美的精神相融,這應該就是教兒童讀經的啟發式。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教兒童讀經應該呵護童心童趣,適合兒童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是讀經受益的前提。選擇教兒童讀經的方法,應該考慮它的可持續發展的特點,應該有青少年讀經、成年人讀經的未來愿景。

      率先垂范的責任。教育者的存在就是教育,它比教育者的言說、獎懲有更深刻的影響力。師范是教育活動的責任、教育道德的良心、道德教育的法則。教育者是兒童身邊的鏡子,教育的責任、良心、法則,就在這鏡子與兒童之間,拷問、鞭策、激勵著教育者。如果說,在兒童讀經中,真有一種唯一有效的途經和方法的話,那么毫無疑問,這只能是教育者的率先垂范、以身立教。遺憾的是在如今的教育中,這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許多教育者經常是環顧左右而言他,不識廬山真面目。事實上,成人不讀經只是想著法兒地琢磨兒童讀經,的確有些自嘲意味,那些不厭其煩地向孩子們嘮叨讀經的人,竟然聽不到孩子們心里的疑問:你們為什么不讀經?

      這是一份懸念的責任。教育者們有多少知道《五經》《四書》,能夠說起《三字經》或《千字文》像說十以內的加減法一樣輕松,這讓人生出一份懸念。如果不論那些高校里專門從事中國史學、哲學、文獻學、古典文學的學者,不論那些資深教授,還有多少人研讀過《詩》《書》《禮》《樂》《易》《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兒童讀經,的確有個“師在何方”的問題。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正在“百家講壇”講《三字經》,敢問時下人文社會學科的博士碩士們,有多少人能教小學生讀《三字經》?他們中有多少人讀過《五經》《四書》?小學里的語文教師,《品德與生活》課教師,小學生的家長們,有多少人捫心自問無自責之憂?近年來,“從娃娃抓起”這句意味深長的話,也讓中國兒童們瘦弱的肩膀,擔起了成人們太多的欲望,成人該負些什么責任?如果說體育運動金牌、音樂舞蹈大獎,成人們有借口不能以身作則,那么認真看書學習,成人們也不能躬親嗎?教育者率先垂范,是否是一份有懸念的責任?

      相關期刊更多

      社會福利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國錢幣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人民銀行

      蠶桑通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大學;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白色白色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宅男天堂在线观看无病毒|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亚洲精品女同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亚洲欧洲国产视频| 亚洲kkk4444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 亚洲 欧洲 自拍 另类 校园|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