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月亮的現代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授課地點:廣西賀州高級中學高二(3)班
授課人:李仁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
學生自覺齊讀《春江花月夜》。
師:好。賀州高中的同學們,首先,我向你們鞠個躬致敬(師鞠躬,眾鼓掌)!開始,你們就給我一個驚喜和意外,很整齊地、很自覺地朗讀全詩。這證明,賀高的同學學習熱情是很高的,素質是很強的!謝謝你們!今天,來到貴校,有做兩件事,一個是現在的講課,還有接下來的講座。同學們猜一猜,老師更喜歡講課還是講座?
眾:講課。
師:這是標準答案。(眾輕聲笑)為什么更喜歡講課?因為講座往往是老師一講到底,口干舌燥,沒人幫我;而講課,我不必一講到底,有人幫我。待會兒,同學們愿意幫我嗎?
眾(小聲):愿意。
師:聲音不夠大,愿意嗎?
眾(大聲響亮):愿意。
師:好,謝謝!
師:怎么幫我?
生1:舉手。(眾笑)
師:對了。我在外講課,問同學們“怎么幫我”,他們說“回答問題”,而今天你們說“舉手”。我覺得,“舉手”要比“回答問題”來得好,因為舉手就意味著回答問題,而回答問題是不是一定得舉手?
眾:不一定。
師:是的,也可能是老師強迫你站起來的,而舉手代表著一種高度的自覺性。好,剛才,同學們有兩個行動很自覺,一是朗讀,一是舉手。在大家自覺舉手之前,我的要求先降低一點,請你們回答問題。下面老師直接下達指令,檢查預習,看看大家的學習情況。請大家看課件。(指向PPT)結合全詩,了解題目中的5種事物所涉及的基本信息。題目《春江花月夜》(學生跟著齊讀),第一個題目,根據“春”,我提問是: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時候?我請一位同學來回答,7號,7號是哪位同學?
生2:大概是晚春。
師:是晚春。你的證據是?
生2:可憐春半不還家。
師: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的?她說是暮春,有沒有同學補充,有的話可以舉手。現在可以舉手了。(一女生舉手站起)好,第一個舉手的,勇氣可嘉,我們點贊給她好不好?(生齊鼓掌)
生3:我也認為是暮春。
師:你也認為是暮春,原因呢?
生3:“江水流春去欲盡”。
師:“江水流春去欲盡”,嗯,有沒有不同看法?有,可以舉手。(一男生舉手)
生4:我覺得是初春之后,還沒有到晚春。
師:初春之后,還沒有到晚春?
生4:因為有一句是“滟滟隨波千萬里,江流宛轉繞芳甸”。“芳甸”的意思是“開滿花草的郊外”,開滿花草,就意味著是在初春之后。我個人認為還沒有到晚春。
師:這個注釋里面有沒有?
眾:(齊聲)有。
師:他依據注釋說還沒有到晚春。好,現在我們有兩種觀點了,一種說法是晚春、暮春,還有一種說法是早春往后,那大概是什么時候?詩里面有沒有明確講是春天的什么時候?
眾:(小聲說)沒有。
師:沒有嗎?第一個同學用一個句子來證明觀點,這個證據是真實的,證據是“可憐春半不還家”,什么時候?春天有三個月,“春半”,二分之一,那就是這個同學講的早春往后,有沒有到暮春啊?
眾:沒有。
師:當然,主人公擔心,擔心春欲盡,但是有沒有盡啊?
眾:還沒有。
師:好,請坐(示意該生坐下)。第一個問題我們解決了。(指向PPT)第二個問題,題目“江”,大致是長江的哪一段?18號同學。
生5:應該是中間那一段吧。
師:中段,中游,你的證據是什么呢?(生5沉默)好的,你請坐。
師:她是說中游,憑感覺。誰來補充?(兩生舉手)好,這位同學,(示意另一舉手同學)你稍等。
生6:我覺得應該是下游。
師:下游。為什么?
生6:因為詩中有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師:那就是大江連著什么?
生6:海。
師:大海。“春江潮水連海平”,跟海洋相連的,太有才了!這是根據原文來判斷的,這就是我們說的“讀書有智慧”。能夠從原文中看出這個信息,很好。請坐!嗯,那位同學,認同她的看法嗎?
生7:認同。
師:那就不給你機會了,你馬上還有機會的。(指向PPT)第三個問題,題目中“花”,花期大概如何?21號同學。
眾:沒有21號。
師:好,那就請25號。
生8:花期應該是晚一點,晚期。“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照到鮮花上就像開放了。
師:她說應該開放了,開滿了,有沒有同學有不同看法?(示意該生坐下)好的,你先請坐。(一生舉手)
生9:我認為是快要落花的時候。
師:快要落了,為什么?
生9:因為有一句“昨夜閑潭夢落花”。
師:“昨夜閑潭夢落花”,花已經快要凋謝了,其他同學認同嗎?(旁邊一生小聲說不認同)你能反駁她嗎?誰能反駁她?因為總有一個是真理,對不對?不能兩個都對。有沒有誰來裁判一下?(示意該生坐下)誰來裁判一下?(停頓一下)那老師來當裁判員好不好,“昨夜閑潭夢落花”(“夢”重讀),有沒有落啊?
眾:(齊)沒有。
師:是夢中。主人公內心焦慮,于是“夢落花”,有沒有落啊?
眾:沒有。
師:嗯,沒有。我們讀書要仔細地抓住一些字眼。是吧。它是花期正盛,鮮花盛開,春光美好。(指向PPT)第四個問題,題目中“月”,大致何時之月?我的意思是一個月中的何時之月?請20號同學。
生10:我覺得應該是晚春時候的月。
師:我問的是一個月中的何時之月?
生10:哦,中旬。
師:一個月分上旬、中旬、下旬,你說是中旬之月,證據是什么?(生10沉默)好的,那有誰來發表自己看法?
師:她說是中旬的,你們認不認同?如果是中旬的,月亮應該是怎樣,詩中有什么地方寫到?
生11:“皎皎空中孤月輪”。
師:哪一個可以體現?“孤月輪”,是怎么樣的?月如輪,車輪,對不對?是月輪,一輪明月,所以它是滿月吧?(生齊點頭)其實詩里還有一個重要地方能夠判定,哪里可以看出來?(一生小聲說話,師走至其前)好,你說。
生12:“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滿月就來潮了。
師:哦,潮水上漲了,什么時候,月滿之時。在江海相連的地方,有大潮,潮汐出現是吧,你解釋得很好。好,請坐。(拍其肩膀,示意其坐下)再看最后一個問題,題目中“夜”,大致經歷了一個怎樣的夜晚?經歷了多長時間,長不長?請40號同學。
生13:挺長的。
師:挺長的,怎么看出來?
生13:因為作者寫“江水流春春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然后月亮已經從月梢到月落。
師:哦,從月梢到月亮了,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夜晚。今夜有人難眠,今夜無眠,是不是?(該生點頭,師示意其坐下)
師:(指向PPT)這5個事物,春、江、花、月、夜,哪個作者著力寫的?
眾:(齊)月。
師:月,好的。(板書:月)其實,在這春江花月之夜,除了“月”,還有個更重要的對象,是誰?
眾:(小聲)人。
師:哦,人(板書:人)。幾個人?
眾:兩個。
師:兩個。哪兩個?
眾:游子、思婦。
師:對了,男的稱游子,女的稱思婦,注釋里面講得很清楚。剛才檢查了預習情況,我們賀高的同學經受住了考驗。你們預習得很充分,當然也有一些盲區。有盲區,不代表沒有預習,再預習也可能仍然有盲區,有誤解。我們對全詩有了整體把握,概括起來,寫的是在春江花月之夜,一位多愁善感的游子和思婦的情感故事。對不對?(生點頭)下面,我們一起把這首詩朗讀一下,體味這一段情感。(生齊讀)為大家點贊,因為你們朗讀得太整齊了,而且音很準,特別是xié、xiá,“斜”放在最后讀xiá,為什么呢?因為要押韻。你們讀得很對,這就進一步證明你們預習得非常充分。這首詩,老師是非常喜歡的;前人呢,也表示了他們的欣賞之情,比如有人說張若虛“孤篇橫絕,竟成大家”。他一生就留下兩首詩,這一首最長、最好。現代詩人聞一多也作了高度評價,這個大家手中材料有,我們一起念出來。
眾:“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師:“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確實寫得很好,但美中還有更美的,好中還有更好的,不妨借用聞一多的表述方式,“好句中的好句,頂峰中的頂峰”。下面,我讓大家現場尋找“頂峰級”的句子。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并且說明理由。記得一開始,我問怎么幫我的時候,這個同學說“舉手”。剛才,是老師指定同學來回答問題;接著呢,同學們應該主動地舉手了。好不好?減輕老師負擔嘛。給大家一分鐘時間。看看同學們,誰先舉手。(大約一分鐘)好,時間到。你認為“好句中的好句”是什么?來,我們交流一下。(一生舉手)此處應該有掌聲。(眾鼓掌)
生14:我劃出的句子是“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它寫出月光的清澈,寫出鴻雁不能為思婦傳遞信息。這里用了側面描寫。
師:用了一個詞語,很專業的,“側面描寫”。這里有沒有直接寫思婦的情感啊?
生14:沒有。
師:沒有直接寫,但這位同學能夠感受到背后有情的存在。什么情呢?(師生共答)思婦思念游子的情感。這種情感通過側面描寫顯得非常真切。好,請坐。我們繼續交流。我希望大家找到這樣的句子,能夠很自信地舉起自己的手,高高地舉起,希望更多的手能舉起來。有沒有其他同學愿意交流呢?(兩位同學舉手)這樣吧,給坐在后面的同學先說。
生15:我覺得“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頂峰級的句子。春江的潮水像海一樣遼闊,水面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這里交代了詩歌的意象,顯得非常壯闊。
師:他用了“意象”一詞,還用了一個詞“壯闊”。有沒有“壯闊”的感覺?你來念一下,是不是壯闊的感覺。(生15有感情地朗讀)除了壯闊,還有什么感覺嗎?
生15:大氣磅礴。
師:大氣磅礴,這個跟壯闊還是相關的。還有什么感覺?能不能再挖掘挖掘?(生15沉默)其他同學能不能補充一下?(一生舉手)好,這位女同學。
生16:我覺得這一句寫出了明月與潮水的活潑的生命。
師:明月和潮水活潑的生命,這個活潑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16:一個“生”字,體現出那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師:假如沒用這個字而用其他的字,有沒有這種感覺?比如從低處升到高處,太陽升起來,通常用升起來的“升”字。張若虛有沒有用這個“升”字?
眾:(齊)沒有。
師:這個“生”,什么寫法?
眾:擬人。
師:用了擬人手法,寫出潮水的活潑。除了潮水的活潑,還有什么活潑啊?
眾:月亮。
師:潮水和月亮共生,共同嬉戲,顯現出活潑的生命力。這個“生”字用得好。嗯,我們讀書還要善于聯想,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沒有也出現過“生”字來表現這種活潑的生命力?(一生舉手)。
生17: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師:學過嗎?(生齊說:學過)學過的,用的也是這個“生”,這個詩是哪個朝代的?
生17:唐代。
師: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寫日寫月,也用了“生”。什么句子?我知道,大家都知道的,大家一起說出來。
眾:日照香爐生紫煙。
師:對。還有寫月亮的,張九齡的句子。
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詩人寫詩,經常把上升的“升”改成生命的“生”,寫出了事物蓬勃的生機。好的,我們繼續交流。(生16重復舉手)好的,還是你,你掌握主動權。
生16:我覺得“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這一句也很美。“徘徊”兩字,一是寫出了浮云的游動,二是借著月光,表現出了對思婦的那種憐憫之情。
師:“徘徊”用了什么修辭?
生16:擬人。
師:擬人的手法。“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嗯,月亮為什么徘徊?從思婦的角度,月亮徘徊來啊徘徊去,你感覺月亮為什么不停地徘徊來徘徊去?
生16:思婦也在樓上徘徊。
師:哦,思婦也在樓上徘徊,今夜無眠吧,可以感覺到一個人內心的寂靜。月光徘徊,然后對這個月光是什么態度啊,下一句怎么寫的?(師生齊讀)“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她對月光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
眾(小聲)卷,拂。
師:嗯,要把月光卷走,要把月光拂去。為什么要把月光卷走,把月亮拂走?
生16:因為有月光的話,思婦會更加思念游子。她覺得如果月光不在的話,可能游子就會回來了。
師:她遷怒于月光――哼,都怪你,惹我生氣,惹我思念,我要把你消滅,把你趕走!她生氣、怨恨,其實怪不怪月光?
生16:不怪。
師:嗯,其實怪游子,也怪她自己吧。明明是自己本身就憂傷,而怪罪月光,這是一種反常心理吧?古人把這種現象叫做“無理而妙”。就像我們頭發白了,到頭來不怪自己的基因不好,不怪自己勞累過度,而怪鏡子,把鏡子砸碎,對不對?明明是自己心情不好,看到地上的落葉,就說:就是你,惹我生氣。好了,這位同學解讀得很好。下面,我們繼續交流。(三位同學舉手)
師:好的,那位男同學。他比較近,近水樓臺先得月。
生18:我覺得“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句話也寫得很好。因為在這句話之前,所有的句子都是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用了優美的詞語把這個美景描繪得很美好。這里后面那句話“皎皎空中孤月輪”,“皎皎”就是形容那個月亮的月光帶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我們看到滿月,看到皎皎的月光,會覺得一種淡淡的溫暖,但是他后面用了“孤月輪”,哪怕是那么明亮的月光,那么美麗的月亮,他都會感到孤獨,所以說這句話就是整個詩連接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的一個轉折。
師:好,他用了一個很專業的詞“轉折”,跟上面有聯系,跟下面還有聯系。我們一起把上面的句子找出來――上面八句吧,就你一個人讀吧,一個人讀往往最能體會情感。
生18:“春江潮水連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見。”(眾齊鼓掌)
師:你能不能幫幫老師多講一點?開始的時候,你們說要幫幫老師,老師不想講得口干舌燥,對不對?你既然說前面的句子都是寫了月光,是集中寫景的吧,就如第一個同學講的,意象。寫意象也好,寫景也好,集中在一個地方吧。我們列舉一下,寫了那些事物?(師生齊)寫了春江,寫了潮水,寫了明月,還寫了花,還有林、芳甸,還寫了流霜、白沙。寫了這么多景物,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畫面。你能不能概括一下,這個畫面有什么特點或者創設了什么氛圍?你能不能用幾個詞來概括它的特點是什么,有幾個特點。前面有同學已經觸碰到了,比如壯闊、大氣,記得吧,還有充滿深情。還有,你自己也說了,“皎皎”,這個月光,明亮、明媚,對不對?除了這幾個詞,你能不能再用一兩個詞來概括這個景象特點呢?就類似剛我說的這些詞。
生18:清明。
師:那就是眼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清、那么的明,明就是明亮,這個明亮又不是像大城市的霓虹燈的明亮,它是一種很清的,清水的清。往下,很幽寂的,清明的一種景象,這個詞用的很有創造性,此處應該有掌聲(眾鼓掌)。還有嗎?
生18:暫時沒有。
師:好,你請坐。哪些景物,我們概括出來了;什么特點也概括出來了。那么這里寫景用了什么手法?我記得前面有同學講了擬人手法,除了擬人的手法,還有什么手法?
眾:比喻。
師:哦,比喻。那比喻在哪里?
眾:“月照花林皆似霰”。
師:“似霰”,用了比喻。那么這兩句,我來告訴大家,“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尤其是下一句“汀上白沙看不見”,這里怎么寫景物的,寫月光怎么樣?“看不見”,他沒有寫月亮吧,可是月亮的特點呈現出來了。
眾:側面描寫。
師:側面描寫,間接地寫月光。好,前面八句呢,我們回答出了有擬人、比喻,還有側面描寫。這里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為什么一開始寫了這樣的八句,有什么作用?
生19(一生小聲):借景抒情。
師:哦,有同學說“借景抒情”,訓練有素,平時老師肯定經常講“借景抒情”。不過“借景抒情”這個詞,用的太空泛了,還可以再具體說一點。(一生欲發言)
師(走至其跟前):好的,你說。
生20:表現了游子和思婦的――(該生停住)。
師:游子和思婦相思的一種離情,一種悲傷,憂傷。那么這個景跟情是怎么對應的?剛剛這個景已經概括了,那么這個景跟情是怎么對應?前面的這些景跟后面的情,是怎么襯托的?正面還是反面?
生20:反面。
師:寫什么景襯什么情?
生20:寫景襯哀情。
師:好像這個回答不太符合規范的要求。
眾:樂景襯哀情。
師:嗯,前面的景是不是樂啊?(生20點點頭)好的,請坐。這樣就解決了我們的問題。我們在座的同學一起就把困難克服了。鑒賞詩歌往往要回答,寫了哪些景,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對情感的表達是什么作用。好的,我們繼續交流。有沒有其他同學發現了其他頂峰級的句子了?(一生舉手)
生21:我覺得“青楓浦上不勝愁,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兩句寫得比較好。“青楓浦上”暗用了楚辭《招魂》里的詩句,“明月樓”暗用了曹植《七哀詩》。
師:暗用,就是“引用”吧。講得很好!嗯,這邊還有同學舉手。你覺得頂峰級的句子還有哪些?
生22:我覺得是這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師:同學們,他說這兩句,我們來糾正一下,幾句啊?
眾:四句。
師:詩歌鑒賞跟白話文不一樣,詩歌鑒賞不認字數多少,停頓一次就是一句,哪怕是逗號、頓號,記住這一點。這里有四句。
生22:這四句運用了對偶,蘊含了人類循壞、事物不變的哲理。
師:能不能具體地跟大家分析一下。
生22:“人生代代無窮已”,雖然一個人的時光很短暫,但是世世代代都在循環。
師:好,大家注意啊,他提到了兩個概念,個體還有代代,這個“代代”我們用更合適的詞對應一下,個體相對的是什么體啊?
眾:整體。
師:“個體”、“整體”,這樣對應比較好吧,我們學語文就要咬文嚼字才出韻味。就人的個體來講,人生是有限的,是短暫的;而就人類的整體來看,是無限循環的,也是永恒的。這樣一種表述,這種對人生短暫和永恒關系的表達,其他作者、作家好像也涉及過的。就看我們課本吧,《赤壁賦》有沒有學過?
眾:有。
師:那《赤壁賦》里是怎么寫人生的短暫和永恒的?誰能背下來?(一生舉手)
生23(流利地背誦):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生齊鼓掌)
師:背得很好。我在網上查了一下你們的校徽,校徽上有棵榕樹,榕樹上面還有一個白色的鴿子,旁邊解說這象征著自由飛翔的生命。今天,你們穿的校服,也是白色的,我想起了白色的鴿子,你們在這課堂上飛翔,自由地飛翔,我今天看到了這種精神。好的,還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眾跟隨老師一起朗讀這兩句)。蘇軾是這么看待“短暫”和“無窮”。張若虛在這里,一方面寫了人生短暫、宇宙的無窮,使人生感到非常的渺小,感到憂傷,但是他說“人生代代無窮已”,這種對人生的看法又充滿了一種什么精神?
眾:樂觀。
師:對,樂觀、欣慰。用一個成語說,叫“哀而不傷”。這是張若虛對其他作家人生看法的一種超越。這是詩中的一個亮點,這里的句子確實是“頂峰中的頂峰”!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就交流到這里。我們來總結一下這堂課。我們先概括了跟月亮有關的寫景的詩句(板書:景);中間呢,我們重點欣賞了哲理性的句子(板書:理);下面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有直接描寫,有間接描寫,“搗衣砧上拂還來”,“可憐樓上月徘徊”,寫了思婦的情(板書:情)。就這樣,本詩由景寫到理,寫到情。通過同學的分享、交流、討論,我們達成一個共識:這個景是很漂亮的,這個理也是很獨特的,這個情是很真實、自然的。最后,老師想現場了解一下同學們這堂課的收獲。同學們,文章的后面有這樣的說法:“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然后括號里寫的《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宮體詩”,乍一看,同學們可能不了解,這首詩怎么會是宮體詩呢?再看前面的注釋1,這首詩選自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舊題,說明這個題是不是他創作的?
眾:不是。
師:不是的。我補充一下,宋齊梁陳,陳朝是南朝的最后一個朝代,陳的國君創作的《春江花月夜》是宮體詩。宮體詩,往往寫得比較奢靡,賞花弄月,顯得非常俗氣;主人公呢,往往是小寶貝、小女人,顯得很矯情。現在到了張若虛的筆下,同樣寫“春江花月夜”,他贖清了宮體詩的罪過。可是,它的罪過是怎么贖清的?誰來總結一下?誰來結合前面大家一起探討的內容來回答這樣問題?宮體詩,只要我們像張若虛這樣寫,就能夠突破宮體詩的框架而達到新的境界,誰來探究一下?
生24:我從這里看到,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麗畫圖,總結了一個更深沉更遼闊更寧靜的境界。跟以往的宮體詩有一個差別,擺脫了那種世俗和俗氣。
師:很好。有沒有其他同學補充?誰能夠最后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賀高的同學們,今天都穿上了校服,棒棒的,給老師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一生舉手)
生25:宮體詩是指那些奢靡、俗氣的詩,而張若虛換了一個角度來寫,他把它轉換成了對景的描寫和對情的表現以及手法的豐富多樣。
師:嗯,景、情、手法。是的,景、情都超越了宮體詩通常的寫法。比如說“景”,他的景寫得壯闊、大氣、充滿生機,對不對?比如說“理”,不僅僅是為人生短暫而悲哀,他把通常的悲哀超越到一種欣慰、歡樂的境界。“人生代代――”,我們一起讀一下。
眾: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師:再從“情”來看,比較真實,比較自然,矯不矯情啊?
眾:不。
[關鍵詞] 古詩詞 研究性學習 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那么,何謂“人文性”呢?程紅兵老師說:“所謂人文性,從感性層次上來講,是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寬容,對人的接納,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愛護;從理性層次上來講,是對人終極價值的追尋,是對人類命運的憂患,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和追求。” 可見,人文性指向的學生的人文素養無法被“灌輸”或“訓練”,要通過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來培養。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凸顯課程的“人文性”呢?我嘗試了一條通過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之路。我發現:
一、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引發了學生對自然生命的熱愛
英國詩人勃萊克在《天真的預示》一詩中所寫:“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剎那里收藏。”②
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詩人對自然生命的細致體驗、感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詩人在凋謝的殘花身上體驗到積極樂觀;“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是詩人在盛開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是詩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對這些詩句,我覺得若只讓學生朗誦、欣賞是不夠的,就還讓學生進行了研究性學習:
例一:我引導學生研究“古詩詞中的色彩描繪” ,學生賞讀了“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等詩句之后,不僅獲得了強烈的審美體驗,也因色彩的觸動而生發愛自然愛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導學生研究“詩人眼中的柳” ,學生歸類了大量詠“柳”名句:唐彥謙的《垂柳》“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極寫柳之苗條婀娜;李商隱的《贈柳》“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極寫柳之繁華茂盛;施肩吾的《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極寫柳之離別傷感;李商隱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極寫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時,學生感慨道:“自然萬物萬象更新,只有擁有一顆最細膩的心,擁有一雙充滿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賞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導學生研究“唐詩中雨的感官角度” ,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有人聽雨――“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有人看雨――“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有人觸雨――“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之后,我引發學生去觀察感悟自然,以“雨”為對象寫一首現代詩,同學寫道:“雨,飄進我甜蜜的心靈,沖洗一切聚散離合。”“春天的雨輕聲呼喚著大地……冬天的雨透示著隱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還針對四季讓學生研究了“詩人的悲秋和喜秋”,針對動物研究“唐詩中的鳥聲鳥影”,針對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這些研究性學習引發了學生與自然生命的共感,培養了他們的人文精神,開啟了他們善感的心泉,去詩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詩詞研究性學習豐富了學生的情感。
當代教育的過度物質化、功利化,導致許多學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經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傳誦的詩詞佳作,所展現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開展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勢必能創造出良好的德育環境,豐富學生的情感,完善學生的人格。
設想,在研究《古詩詞中的拳拳“母愛”》的過程中,學生怎能不體驗到“慈母手中線”中母親對子女的牽掛;在研究《古詩詞中的熾熱“愛國”心》的過程中,學生怎能不體驗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報國赤誠。
曾經,我引導學生研究過“陸游的愛國”,“蘇軾的豁達”,“李白的灑脫”,“杜甫的憂國憂民”等,學生在一條條探究之路上細細品嘗著一道道情感大餐,將道德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內化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詩詞研究性學習提升了學生對社會人生的認識
學生經歷單一、思想單純,讓學生在成長中間接獲得人生經驗,正確認識社會、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體味人生百態,全面認識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學會為人處事。
我采用的方式:針對詩人的人生經歷作研究。我曾讓學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講壇北師大副教授康震講的李清照、蘇軾、杜甫等專輯,然后研究語文教科書向學生推薦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隱、杜牧、楊萬里、李清照等詩人詩詞的寫作背景,學生寫出了不少小論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麗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憂國憂民詩》等。這樣,讓學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會、認識人生,讓學生對人生的跌宕起伏,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如何體現,都有了深刻的認識,或許將來面對困境,學生會走得從從容容。
四、古詩詞研究性學習構建了學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狀態,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向往著自由。法國哲學家薩特說:“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盧梭也說:“在一切動物之中,區別人的主要特點的與其說是人的特性,不如說是人的自由主動者的資格。”⑤一個國家如果不能讓公民擁有自由的個性精神,民族的集體精神就會淪為空話。初中階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階段,是人的個體生命的“童年”,中學校園在學生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是一個“精神之鄉”。從這個意義上講,初中語文教育應該成為一種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師要讓學生在語文的天地中體驗自由的愉悅,并獲得自由的個性精神。
首先,古詩詞研究性學習能給學生學習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詩詞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把確立課題、研究體驗、交流成果等自由權都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穿針引線者。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西江月》時,幾個學生對“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中數字的運用感到好奇,就趁機收集了眾多帶數字的詩句:“白發三千尺,緣愁似個長”、“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等,并寫了小論文《數字入詩賞析》。一次,幾位學生要研究蘇軾的一生,在收集資料時發現蘇軾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轉為研究《蘇軾和杭州的不解之緣》,例談了蘇軾在杭州的政績、作品、趣事等。可見,古詩詞研究性學習所張揚的自主探究方式,所體現出的開放性特點,真正把自由學習原汁原味地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構筑自由的精神家園。
其次,古詩詞研究性學習給學生學習內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鳥兒只有在遼闊的藍天才能自由飛翔,古詩詞中流露出的人類精神世界足以讓學生“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引導學生對“李白”作專題研究,學生從不同角度確定了許多課題:《酒中詩,詩中酒》、《李白杜甫“相看兩不厭”》、《李白詩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過程中,學生們無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癡如醉,各有收獲。可見,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向學生充分、具體地展示了一個豐厚、廣大、美好的人文空間,學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仁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智者“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揮灑氣度……
再次,古詩詞研究性學習給學生學習思維上的自由。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在開發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我曾結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啟發學生去研究詩人對月亮的描寫,體會其中的想象。學生撰寫出小論文:《古詩詞中“月”的想象之筆》,例談了李商隱“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對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對月宮情境的想象,蘇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文征明“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學習中,學生揭開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單元的寫作中也大膽展開了自由的想象思維。另外,學生在古詩詞研究性學習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篩選,融入自己的思考視角,這是創造性學習。所以說,古詩詞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激發創新思維的學習契機,給學生學習思維上的自由。
如果我們把人文素養比作一個地球,那么古詩詞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支點。在古詩詞研究性學習中,我們會看到學生自由的翅膀、流動的思想,我們會看到學生對社會的關懷、對人生的審視,我們會看到學生愛的胸襟、美的心靈。語文教師們,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阿基米德”吧!
參考文獻:
1、李鎮西、程紅兵.關于語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線網.
2、肇星編.古今短詩三百首•外國. [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7
3、人文素養讀本編委會.我與大師學哲學 [M]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