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設計專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低碳元素對ktv裝修設計的影響
2.主題酒吧的室內研究——以成都某著名酒吧設計為例
3.淺談娛樂場所中空間藝術光應用
4.論酒吧室內空間的設計思路與常見應用
5.禪宗美學設計方案在瑜伽室裝修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6.迷幻燈光效果設計在SPA空間中的應用
(二)廣場、公園規劃設計
7.植物配置與公園的景觀設計
8.大學校園景觀小品設計
9.城市家具與景觀設計
10.城市公共交通空間中的環境標識語言
11.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理念和案例分析——以某某為例
(三)辦公空間設計
12.“人性化”在辦公設計中的應用
13.辦公設計元素——室內綠化研究
14.現在辦公空間裝飾材料的應用
15.淺談交互設計在辦公空間設計領域的發展
16.造型元素對辦公空間設計的影響
17.中國文化元素在傳統設計工作室空間設計中的體現
18.淺談極少主義在辦公空間設計中如何運用
(四)商業展示空間設計
19.展示設計在商業空間中的應用
20.淺談射燈在護膚品展示空間中的應用——借光的學問
21.幾何造型在商業展示空間中的應用
22.色彩在服裝展示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23.簡約歐式風格在家居展示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五)餐飲空間設計
24.照明設計在餐飲空間中的應用
25.色彩設計在餐飲空間中的應用
26.傳統裝飾在餐飲空間中的應用
27.“新古典”主義在餐飲設計中的應用
(六)賓館、酒店空間設計
28.論酒店大堂的“光色”設計
29.中國民間美術在現代酒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30.陳設藝術在酒店空間中的地位和作用
31.中國傳統琉璃在酒店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七)公共空間藝術設計
32.色彩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
33.高校體育館環境藝術設計
34.高校圖書館的空間美感設計
35.中學體育館環境藝術設計
36.都市步行街區域空間設計
37.空間藝術對公共環境設計的影響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環境設計(原稱為環境藝術設計)在此背景下煥發了新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至2016年底,含民辦高校在內,全國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環境設計類專業,在校生90多萬人。然而,對于其本身建校時間短的本世紀初新成立的藝術類本科院校,鑒于當前我國藝術與設計教育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及這些學校本身淺薄的人文底蘊,在專業課程教與授的同時,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很關鍵性的問題。結合環境設計專業自身的特點,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設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標簽的課程,采用目標指向明確的模塊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建立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意?x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特別是地方性的強調培養以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二本院校,專業培養目標基本上都是適應我國社會生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在系統掌握環境藝術設計與創作方面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具備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及設計實踐能力,能在環境藝術設計機構從事公共建筑室內空間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并具備項目策劃與經營管理工作能力的環境藝術高級應用型人才。從這個定位和需求上看,環境設計專業與眾多的設計專業學科一樣,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門專業,同時又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點、優勢、瓶頸、盲區、作為和理由,是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在不斷界定中思索和尋求問題,梳理關系后不斷調整的結果。正是基于此,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制定一個相對實用的教學模塊,同時使其具備一定的“可成長”性,這將為學校向市場提供合格的設計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證。
近幾年來,筆者在與很多沿海一線城市及內地二三線城市的專業環境設計裝飾公司及企業的校企合作互訪交流中,總能聽到一些對于現在專業畢業生的畢業現狀的話語,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90后的學生,個性表現中的獨立及自主性強,但專業綜合素質較弱,這里說到的專業綜合素質,其中就包括了個人的人文修養。而畢業生在畢業之季面對社會這個大職場,公司及企業在選擇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崗培訓中,也會就此選擇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業文化發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見,真正培養一個合格的專業應用型人才,除了在專業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還應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系統建立人文課程模塊來進行教學,與需要掌握的專業實踐技能形成互相滲透、相互影響,綜上所述就是其意義所在。
人文課程模塊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中的定位。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當今國際中的地位也有了顯著提升,在這樣一個轉型階段,用一種學術性的批判態度來看事物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當我們具備這樣一種心態的時候,改變、調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學模式,就變成了一種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環境藝術專業該如何發展呢?湖南為中南五省之一,有著豐富的地理資源,歷史造就了這個地區充沛的人文與地理資源,這也正是立足本土進行發展的良好基礎。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環境設計的形態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協調,同時又不失去本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藝術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學”與“教”的探索
1.環境設計專業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設置探索。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具體情況,需建立一個環境設計專業人文模塊教學新模式,配合大學在讀的四年時間,該模塊綁定目前專業課程教學的六大部分,每個部分都是在完善其專業知識結構,同時細化每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具體綁定的六大模塊分別如下:(1)在公共必修課模塊中,在入學的第一學年,就應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中,有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做要求。其次,在后續的培養計劃中,還應依次開設中國文化概論及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等相關課程,進一步強化其人文意識。(2)在接下來的造型基礎模塊中,設計素描與設計色彩的課程大綱設置中,要凸顯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總結并提煉出地區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介紹與課程練習。(3)專業通識必修課程模塊中的藝術設計理論基礎和中外工藝美術史,要結合地區文化及內涵特點進行講授,在進行多方位的藝術觀點介紹的同時,條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議學生結合理論知識,體驗式地參加課外相關人文活動來完成課程的學習。(4)設計基礎模塊中的設計基礎(1)、(2)、(3)。主要是強調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環境與構成基礎”和“環境與裝飾造型基礎”兩個知識點,可以在強調環境設計專業特色范圍內的構成及裝飾特點的同時,讓學生適當了解民族民間環境設計造型技法的基礎知識,這樣可與傳統課程教學方法拉開距離。(5)在整個模塊教學的核心部分專業設計模塊中,教學重心可適當結合對于地區民族文化價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環境設計特點,來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如民族民居的研究與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課題進行研究與設計,在了解地區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進行環境設計的保護與創新。(6)畢業設計模塊。主要由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兩部分組成。畢業論文必須結合畢業設計進行研究,畢業設計要求對具體一個民族地區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深入實地,開展調查研究,并與當地政府形成合作關系,進行環境問題的梳理與解答,解決當地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具體問題。相信在這樣一個個的學習和探討方案及項目設計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將人文精神貫徹到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當中。
2.人文標簽的模塊化課程教學效果分析。作為藝術類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可通過四年的模塊化教學及藝術實踐,在必修課程教學安排外,將一些專業選修課程安排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如陶藝課、花藝與茶藝、藝術品鑒賞、室內風水學、中國畫基礎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彰顯人文內涵的教學特色。
關鍵詞:校企合作;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措施
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發展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指通過學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合作來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模式。準確來說,它是一種利用學校、企業、政府部門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以培養適合行業、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教學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美國。20世紀初,辛辛那提大學的赫爾曼•施奈德首創合作教育。當時處于聯合培養人才和建立科學研究實驗室的階段,而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出現在“二戰”時期。出于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界和企業界科研的支持力度,許多高校進入軍事研究領域。20世紀50年代后,國外對校企合作辦學的研究已經很普遍,獲得了大量的成果,實踐上也成功地形成了適合本國、行之有效、特色不同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工讀交替”、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模式。如今,校企合作模式已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認可。我國的校企合作發展得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真正得到重視并且廣泛開展。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高校的生存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這促使校企合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以校企合作為依托成長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天大天財等,各地也興起了高新科技園,企業與高校之間開展了密切、穩定的交流合作。當前,國內的校企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構建方面,如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跨學科合作模式、創新合作模式和具體專業合作模式等的構建,最常采用的合作方式是將企業的實際項目導入課堂教學、在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組織社會性質的行業比賽、聘請企業專家到高校兼職等,合作領域涉及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辦學形式等。
二、校企合作畢業設計存在問題的根源
針對環境設計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設計教學,雖然國內一些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但校企雙方缺乏更深層次的合作,仍處于淺、中度的合作階段。調研發現,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學校“熱”而企業“冷”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的教育模式與企業的經營模式之間存在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雙方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偏差
校企雙方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偏差,是雙方合作的難點所在。企業的經營往往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往往將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可以不依賴高校的實習生而正常運營;而高校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合作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合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另外,校企合作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法規等的支持。因此,雙方的合作往往缺乏堅實的基礎,部分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此外,高校擔負著為社會、企業培養人才的重任,而企業是學生就業的方向,但部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設計院等機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學術、輕應用”的傾向。這導致學生缺乏對實踐能力培養的關注,設計項目質量不高,大多“紙上談兵”,難以付諸實踐。加上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不可能一味迎合高校的教育模式而不顧市場效益,這就使合作中的高校往往是被動的。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教育模式難以真正落到實處,這同時反映出高校為企業服務的能力是有限的。
2.雙方合作的動機不足
很多中小企業(如設計公司)規模不大,接納能力有限,難以接納成批的高校學生實習。一些企業因為生存問題,在短期不能看到明顯效益的情況下,往往缺乏與學校進行長期深度合作的熱情和動力,主動尋求合作辦學的企業更少。還有一些企業與高校合作,往往只是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或者希望借助高校宣傳自己。因此,校企雙方合作的動機不足,缺乏合作的教育理念。
3.高校缺乏對師生參與企業實踐的鼓勵制度
我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歷史較短,專業教師大多較為年輕,其中一部分是由應屆碩士、博士畢業生直接轉變來,“從學校到學校,從學生到老師”,缺少企業項目實踐經驗。由于部分高校教師和學生存在參與項目實踐少、缺乏設計能力的問題,其在校企合作中難以為企業提供項目研發能力和實際設計、技術、策劃等方面的服務,難以了解和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調查發現,雖然高校對師生參與企業實踐是支持的,但部分高校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和制度。這就使高校師生難以真正走進企業,也導致校企合作下的畢業設計在形式上具有單一性、參與度缺乏深層次性。以上因素導致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并沒有充分發揮出巨大優勢與實際作用,沒有真正體現校企合作的本意,使校企合作陷入了困境,合作的可持續性較差。隨著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才能使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保證校企合作有效、可持續發展?對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三、改善措施
針對校企合作下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高校需要明確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深層合作,進行資源整合的探索與創新,提出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構建校企合作一體化的畢業設計質量評價體系。
1.明確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要使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教學真正發揮作用,首要問題是根據社會行業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明確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必須由校企雙方共同完成。企業、設計公司的意見和建議是行業動向最直接的反映。高校需要充分發揮合作企業的社會角色作用,參考行業人才標準,在與企業的交流中確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專業的發展和服務方向,即將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針對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教學,以構建實踐性教學環節與學生就業相結合的畢業設計一體化模式作為教學目標,通過對畢業設計的選題、實施流程、技術規范和考核標準做出具體規定,綜合提高畢業生的設計實踐能力與工程意識,使畢業生的應用能力達到工程需求,解決教學與社會要求脫節的問題。
2.推行“雙導師制”的畢業設計指導模式
指導教師隊伍是保證畢業設計質量的關鍵。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教學可以借鑒一些西方高校的教學模式,依托高校與合作企業的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實行校企聯合的“雙導師制”指導模式,明確高校和企業指導教師的責任與職能。在畢業設計的指導過程中,以學生創作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目標,加強高校和企業間的多元共商、信息反饋機制,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的不同教學環境和資源,發揮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實現高校與企業在科學研究領域的資源共享、知識結構優勢互補。校內指導教師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第一責任人,應該與學生建立長期的聯系與交流,主要負責指導學生撰寫學位論文、與合作企業進行專業溝通、解決在企業頂崗實習的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定期檢查學生的畢業設計進展情況等方面的工作,保證學生的畢業設計能夠按時完成;企業指導教師主要負責解決學生在工程設計項目實踐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并協助校內指導教師完成畢業設計成績的評定工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服務意識。
3.構建校企一體化的畢業設計質量評價體系
畢業設計成績的評定,是畢業設計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全面檢查和評估畢業設計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對畢業設計質量的評價仍是以校內專業教師的評價為主,設計公司、企業的設計師參與的社會評價較少,評價系統的開放性不夠;另外,以往的文科或理工科的畢業論文評價標準主要是任務評價、成果評價模式,缺少過程性評價,難以適用于環境設計專業以真實設計項目為表現形式的實踐。因此,校企合作一體化的畢業設計質量評價體系,需要建立科學、規范、嚴格的答辯程序和評價標準,由校企導師共同參與評價學生的畢業設計,保證畢業設計成績的公正性與科學性。答辯環節的具體方案是,聘請校外合作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專家為答辯委員會成員,與校內指導教師共同組成答辯委員會,并由校內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答辯主席。同時,要求指導教師遵循“回避制”原則,即不參加自己所指導學生的答辯工作。對于畢業設計成績的評定,實施過程性考核,按照學生的設計方案、實物模型、設計報告進行考核。在答辯過程中,企業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專業設計交流。結語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是當前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熱點之一,不僅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對企業的人才引進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校企雙方開展產、學、研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前的困境,高校需要整合校企雙方資源,不斷探索與創新,充分調動企業的合作積極性,尋求更深層次的合作。注: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校企合作的環境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創新模式研究(課題編號:GS[2016]GHB1272)。
參考文獻:
[1]劉景光,王波濤.當前國內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構建研究述評.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7).
[2]李夢玲.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3).
[3]陳薇薇.綜合性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研究.大學(研究版),2015(6).
[4]李安.校企合作中的若干問題及思考以浙江樹人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為例.藝術教育,2016(5).
[5]吳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質量提升策略研究.設計,2014(8).
[6]黃玉海,劉長慧,尹四倍,張帥.畢業設計作品化考核體系實證研究.電子世界,2016(22).
[7]李海海.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實習一體化模式探討與實踐.藝術品鑒,2016(4).
[8]孫常華,尹四倍,孫憲良,畢耜帥.校企合作實施畢業設計作品化的改革與實踐.職業時空,2016(4).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新的構建跨學科主題在現代環境科學研究基礎,也是一門仍在發展的主題,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環境藝術設計是伴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的覺醒和新專業誕生了。
一、環境藝術設計現狀?分析與發展
(一)發展背景
環境藝術設計涵蓋了幾乎所有的當代藝術和設計,它是一個藝術設計的集成系統。在狹義上,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指建筑的空間設計和環境為主體。其中,建筑室外環境設計在建筑外部空間形態,綠色,水,人行道上,環境論文主要設計和設施,也就是景觀設計,室內環境設計、室內空間、家具、照明、等為主要設計,也稱為室內設計。這兩個是最快速發展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兩個分支。在國內,環境藝術設計分為室內和室外環境藝術設計類,藝術和設計,但可以分為很多類別,如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雕塑、壁畫、積木,屬于環境藝術的范圍。
(二)我國環境藝術設計三十年的發展現狀
中國當代環境藝術從1980年代開始,現在已經進入了“30年”。“近30年來,隨著形勢的發展,改革開放,中國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的加速增長,快速擴張的環境設計和施工團隊,那么對環境設計的紀律需要成為一個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三)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有大量的環境藝術實踐,然而,環境藝術專業和科學,在我們國家沒有接受科學的行業標準,但沒有相應的學科理論建設。環境藝術的線沒有思維,沒有產業,國家尚未成熟。由于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特殊性,其主要建筑,城市空間,建筑和城市空間、材料、結構框架、概念,值得關注。現在,一些重要的環境藝術項目,因為規劃者的角色,架構師和設計人員的知識是不夠的,導致這些項目的完成是不夠好,這是令人遺憾的,我們應充分重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主要角色。一方面,監管機制從城市的角度來看,這限制了環境設計的發展。參與城市管理的設計環境,地位的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部門管理城市綠色花園,市政道路交通管理部門,衛生部門日常維護,等等。另一方面,缺乏公眾參與工作,導致缺乏人文關懷和環境藝術設計。當前的設計環境中,無論是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公共雕塑展覽設計,是由個人或單位設計和建設,缺乏對征求人們的意見和想法。其次,在某種程度上,西方設計模式在中國設計社區,像中國的設計缺乏歷史遺產。現代中國認為,傳統的風水科學是迷信,是不科學的,導致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空白。現在大部分的國內高校是改變室內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士,專業內容沒有改變。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和一群好老師,這是最薄弱的環節在許多新藝術與設計學院。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在80年代的中國,環境藝術設計主要關注的是“現代設計”,如何理解“設計”的人們的需求。進入21世紀,對中國環境藝術設計認知的問題在于:中國環境藝術設計開發過程不是“模仿西方設計風格”,不是按照西方模式在現實操作中,但質量基于歷史復雜整個國家的“社會和諧發展”的考慮,選擇什么樣的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道路。在新的歷史時期,環境藝術設計有一個更廣泛的學科研究的遠景和范圍,設計中心的生活環境,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生活質量、藝術風格、歷史背景和區域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一)更加人性化,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在當今社會,環境和人之間的交互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設計創造的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的行為指南。我們需要做的是去探索如何使設計和創建、環境影響變得更科學、更合理,我們不僅要尊重環境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還要尊重和關注人為因素。
(二)尊重自然、生態優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級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內涵,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要求打破“人類中心理論”的束縛,充分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立一個新的環境設計的概念,全面整合資源,保護自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不能停止,不能推卸的義務和責任。
(三)更強調便捷化,走向科技智能趨勢
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了表現力和環境藝術的吸引力,和提供了廣闊空間和高質量的設計的設計師。作為環境藝術設計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是很自然的將更多的科學和技術,和新科技將使設計更加科學合理。新科技可以擴大領域的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帶來多變的設計形式、設計方向和方法。總之,雖然近年來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有許多問題,但已引起人們的關注。目前,環境藝術設計是人們密切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以傳統文化之間的交互,致力于東方和西方的精神和物質融合,利用各自的優勢,和相關環境設計跨學科融合的實現,和建筑師和藝術家,努力發展自己的環境藝術設計。因為只有這種交互的基礎上,可見物質環境不能看到在設計意圖,然后達到美化的目的,凈化人們的生活空間。
參考文獻:
[1]周長積,傅娜,張潔.試論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及發展[J].美術界,2011(12).
[2]李海.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趨勢及流派傾向[J].才智,2010(13).
[3]李海.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趨勢及流派傾向[J].才智,2010,5.
甘肅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設的重點大學
國家重點支持的西部地區十四所大學之一
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高校
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
國務院首批確定的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辦學歷史】西北師范大學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設的重點大學、國家重點支持的西部地區十四所大學之一。其前身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發端于 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改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1937年“七七”后,國立北平師范大學與同時西遷的國立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共同組成西北聯合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整體改組為西北聯大下設的教育學院,后改為師范學院。1939年西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獨立設置,改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1年遷往蘭州。勝利后,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繼續在蘭州辦學。同時,恢復北平師范大學(現北京師范大學)。1958年前學校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6所重點高師院校之一,1958年劃歸甘肅省領導,改稱甘肅師范大學。1981年復名為西北師范學院。1988年更名為西北師范大學。
【機構設置】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學校設立了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與學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兩位一體的管理體制。 1987年,國務院在學校建立了“藏族師資培訓中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依托學校設立“西北師范大學華文教育基地”。學校現有省級以上科研機構26個,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研究中心2個,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省級研究中心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創新研究群體2個,省級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6個。學校現設26個二級學院、65個系、3個教學部,1個獨立學院,2個孔子學院。
【辦學條件】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校本部占地面積960畝,新校區占地面積729畝,定點綠化和建設補償用地3741畝。校舍總規劃建筑面積82萬平方米,其中各類教學及輔助用房33.4萬平方米。各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0511萬元,各類圖書文獻資料364萬余冊(盤)。學校建成了以遠程教育、綜合教務管理及校園計算機網、通訊網和有線電視網為主體的現代公共教育服務網絡系統。
【人才培養】學校自獨立設置以來,已培養各類學生19萬余人。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各類學生37496人。其中,研究生6277 人,普通本、專科學生18676人,留學生243人,繼續教育本、專科生12300人。連續五期實施本科教學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2008年教育部英語本科專業評估獲得優秀。
【師資隊伍】學校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524人,306人具有正高級職稱,763人具有副高級職稱。其中專任教師1363 人,教授(含研究員)291人,副教授514人,483人具有博士學位,647人具有碩士學位。現有雙聘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121人,碩士生導師828 人,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學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學校聘請了400余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為特聘或兼職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李蒸、黎錦熙、袁敦禮、董守義、李建勛、胡國鈺、呂斯百、孔憲武、常書鴻、陳涌、黃胄、彭鐸、郭晉稀、李秉德、金寶祥、金少英、南國農等教授先后在學校任教。
【學科專業】學校是國務院首批確定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現有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化學、物理學、理論、地理學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教育學、化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等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2個省級重點學科、34個校級重點學科。現有70個普通本科專業(其中,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美術學、漢語言文學、地理科學、物理學、歷史學、化學、生物科學等9個專業為特色專業),已形成較為合理的學位授權體系,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
【科學研究】學校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歷來重視產學研結合。近年來,社會科學在中國古代文學、西北歷史與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優勢突出、特色鮮明。自然科學在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基礎數學、原子與分子物理、教育技術等領域研究深入,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被SCIE 收錄論文數量和質量穩步提高,收錄論文數居全國師范大學10位左右。學校獲得了一批高級別的科研獎勵,共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60余項,其中全國“五個一工程”獎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8項(其中一等獎1項),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5項(其中二等獎3項,終身成就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79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437項,省敦煌文藝獎35項。
【國際合作】學校注重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推進國際化發展戰略。與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莫斯科大學、英國胡弗漢頓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香港大學、臺灣大學等世界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海外70多所科研機構簽訂了學術合作與交流協議,在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訪、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目前,學校已在蘇丹國喀土穆大學、摩爾多瓦自由國際大學分別合作建立2所孔子學院。
【附屬辦學】西北師范大學現設有附屬教育集團,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兒園,均為甘肅省和蘭州市示范性學校,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是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窗口學校和教育實習基地。
【社會服務】學校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彰顯特色優勢,著力提升質量,為服務地方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一是教師教育、教育學科實力雄厚,著力推動我省及西北地區基礎教育發展和民族教育發展。二是人文社科優勢突出,著力服務政府規劃決策和示范區建設。三是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水平較高,著力夯實我省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知識源頭。四是藝術體育區域知名,著力提升我省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五是產學研用緊密關聯,著力支撐我省創新驅動和轉型跨越發展戰略。
【辦學定位】目前,學校正緊緊圍繞甘肅及西部地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努力向“教師教育為主,特色鮮明,西部一流,全國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目標邁進。
一、招生地區及計劃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招生人數
招生省份
備注
130201
音樂表演
70
甘肅、河北、內蒙古
甘肅省考生使用甘肅省音樂學類專業統考成績,河北、內蒙古考生使用該省音樂類統考(聯考)成績
130202
音樂學
40
甘肅
使用甘肅省音樂學類專業統考成績
130204
舞蹈表演
70
甘肅、河北、內蒙古、新疆、山東、青海
甘肅省考生使用甘肅省舞蹈學類專業統考成績,青海省考生使用青海省舞蹈類統考成績,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績
130205
舞蹈學
30
甘肅
使用甘肅省舞蹈學類專業統考成績
130401
美術學
80
甘肅、安徽、廣西、河北、山西、山東、河南
甘肅省考生使用甘肅省美術與設計學類專業統考成績,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績
130402
繪畫
40
130502
視覺傳達設計
25
130503
環境設計
50
130310
動畫
25
甘肅、安徽、山東、河北
130401
美術學(書法方向)
30
甘肅、山西、山東
甘肅省考生使用甘肅省美術與設計學類(書法)專業統考成績,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績
130305
廣播電視編導
105
甘肅、山西、河南、四川、湖南、山東、河北
甘肅省考生使用甘肅省戲劇與影視學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統考成績,山西省考生使用山西省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聯考成績,河南省考生使用河南省編導制作類專業統考成績,四川省考生使用四川省編導類專業統考成績,湖南、山東、河北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績
130305
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方向)
130309
播音與主持藝術
30
甘肅、山西、河北、山東
甘肅省考生使用甘肅省戲劇與影視學類(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統考成績,山西省考生使用山西省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聯考成績,河北、山東省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績
130201
音樂表演(空中乘務方向)
160
甘肅
使用我校校考成績
注:1、招生計劃如與正式公布的有出入,以正式公布的計劃為準。
2、以上專業均為文理兼收,學制四年。
二、專業報名、考試時間及地點
省份
招生專業
報名時間
(2014年)
考試時間
(2014年)
報名地點
甘肅
美術學、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美術學(書法方向)
2013.12.20-
2013.12.21(中午12:00)
2013.12.22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館
音樂表演
1.4-1.5(中午12:00)
1.6-1.10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館
音樂學
舞蹈表演
1.13-1.14(中午12:00)
1.15-1.17
西北民族大學
舞蹈學
廣播電視編導
1.10-1.11(中午12:00)
1.12-1.14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館
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方向)
播音與主持藝術
音樂表演(空中乘務方向)
1.14-1.15(中午12:00)
1.16-1.17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館
廣西
美術類(含美術學、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
1.16-1.17
1.18
廣西師范大學
湖南
廣播電視編導(含戲劇影視文學方向)
2.7-2.8
2.9-2.10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河北
舞蹈表演
2.15-2.16
2.17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北校區)
廣播電視編導(含戲劇影視文學方向)
播音與支持藝術
美術類(含美術學、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
2.15-2.16
2.18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南校區)
內蒙古
舞蹈表演
待定
待定
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新疆
舞蹈表演
2.17-2.18
2.19
新疆師范大學
山西
美術類(含美術學、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
待定
待定
太原師范學院
美術學(書法方向)
河南
美術類(含美術學、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
2.9-2.10
2.11
鄭州市106中學
安徽
美術類(含美術學、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
待定
待定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
山東
美術類(含美術學、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
2.16-2.17
2.19
濰坊(富華國際展覽中心)
美術學(書法方向)
廣播電視編導(含戲劇影視文學方向)
播音與主持藝術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