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信息系統工程論文

      信息系統工程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信息系統工程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信息系統工程論文

      信息系統工程論文范文第1篇

      本文所述“考研成功”是指參加全國統考,且通過考研初試的情況.所研究的學習成績樣本為湖南理工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2010~2014五屆本科生在校期間學習成績班級平均排名,所選取的院校樣本均是湖南理工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2010~2014屆應屆畢業生報考的國內的院校.湖南理工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2010~2014屆近四年學生考取具有本省區域優勢的湖南大學的人數為26人,考取中南大學的人數為12人.考取省外“985”高校的人數則明顯少于考取省內“985”高校的人數,其中考取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人數均為1人,考取電子科技大學的人數為5人.且基本上沒有考取過專業性很強的“985”高校.近四年考取除“985”高校外的“211”高校總人數為30人,其中考取貴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新疆大學的人數均為1人,考取東華大學、寧波大學的人數均為2人,3人考取西南交通大學,7人考取暨南大學,8人考取上海大學.其余大部分考取的還是非“985”、“211”高校.

      2分析結果

      2.1考研錄取結果分析

      對2010~2014屆所有成功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應屆本科畢業生的錄取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最終錄取的院校分為三個層次:一是“985”高校,二是“211”高校,三是普通高等院校.按照高校的層次進行了分類統計,其中“985”高校按照省內和省外也進行了分類統計.普通高校錄取的比例較大,是985與211高校的兩倍至三倍.并且考入“985”高校的主要集中在省內的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因此考生在準備考研及確定目標時應該圈定一類符合自身條件的學校為目標,不能好高騖遠,起點定的過高,否則,影響的不但是復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會打擊自己的自信心.綜合大學生考研多種影響因素考慮來看:其中地域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統計2010~2014年間信息學院考研各層次本省和外省錄取統計可知,每個層次本省比外省被錄取的幾率要大的多.

      2.2考研成功學生考研成績與在校成績分析

      影響學生考研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還是成績,成績在考研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中數學和外語的成績則在整個考研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數學與外語成績的好壞對整個考研成績的高低影響巨大.因此關聯分析考研學生在大學階段各科平時成績與其考研成績就變得十分重要.本文對成功考研學生的平時成績與考研成績進行了分析,分析其大學數學成績(線性代數、概率統計、高等數學)與考研數學成績的關系,建立大學平時數學成績與考研數學成績的分布關系.其中大學平時數學成績取的是各門各學期數學成績的平均值.大學平時數學成績與考研數學成績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同時對大學外語成績與考研外語成績進行了分析統計.大學平時外語成績與考研外語成績也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 大學專業成績在決定考生報考學校及報考專業方面具有比較重要的指導性,大學期間學生某一門專業或者其中幾門專業學的比較好,那么這位學生在選擇考試科目方面就會有比較大的傾向性.首先對成功考研學生選擇報考的專業課程相近專業進行統計,然后在所有專業課中選取8門最具代表性的課程進行分析,這8門課程分別是大學物理、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高頻電子線路、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與電磁波.這8門課程信息學院的4個專業都有涉及.針對這8門課程進行整個年級的排名。

      3結論及建議

      信息系統工程論文范文第2篇

      信息化是水利工程管理系統運行的最主要特點,從水利工程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規劃設計與建設運營是影響管理的核心要素。由于上述兩者在不同階段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體,因此所涉及的信息化水平也不盡相同。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統而言,系統必須包括工程資金使用、工程預期效益等內容,實現跨組織、跨地域的運轉與協作的基礎性內容。水利工程中各個要素是相互獨立但又相互影響的,信息化系統必須滿足管理重點的發展趨勢,涵蓋組織管理、資源調配、效益分析等多方面內容。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設計討論

      水利工程管理圍繞建設組織、社會群體(居民及企業)、政府部門三方面開展,本文以此為基點,提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業務應用層、服務層為主題的計算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統。

      2.1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層是信息化系統的基礎,本文中基礎設施層主要分為網絡設備管理與公共設備管理。對其中具體功能要素進行統計。信息、遠程登錄管理、自動化辦公、工程數據統計是基礎服務層的主要功能類別,同時,為保證虛擬網絡與可以將園區(施工地)網絡與外部網絡進行整合,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通信設備(外部網絡)為中心建立通信設備與服務器、計算機設備的單向聯系,在保證能接收信息的同時保證系統安全。

      2.2數據資源層

      數據資源層主要用于存儲、管理系統中的各項數據資源,并通過數據管理系統,實現數據之間的交換、流通。數據資源層是提供數據支持、協調各項數據關系的關鍵,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資源共享。在建立數據資源層中,首先要對基礎設施層提供的數據(網絡資源、數據庫硬件資源)進行物理集中,并在數據資源層將上述兩者進行邏輯集中,通過結合兩者建立獨立的數據層;其次,當數據層建立之后,建立數據資源儲備(備份)系統與在災難恢復機制;最后,完善建立管理系統與數據交換系統的數據接口,為數據連接奠定基礎。

      2.3業務應用層

      業務應用層屬于集合應用系統,通過向用戶提供需求數據,并提供可實現水利工程信息交換流通的工作平臺實現業務的功能。在建立業務應用層過程中,應根據水利工程管理的實際業務要求,動態管理、升級應用系統。本次研究中業務系統主要由多個異構平臺組成,其數據流通、共享主要由數據資源層實現。從業務應用層的具體功能來看,主要應用于設計勘察、施工進度監控、基礎資源調控等與水利工程建設內容相關的內容。同時,質量監督、信息管理、跟蹤管理等內容也可由業務應用層實現。

      2.4服務層

      服務層主要包括客戶登陸窗口、流動信息服務管理、信息交流等內容。服務層主要功能為對應用系統身份識別信息、流通管理信息進行剝離、重構,為客戶實現單點登錄、多種應用提供可能。同時,對信息集成,向組織與合作伙伴信息,提供系統遠程應用。辦公自動化和工程案例知識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基于此平臺實現。

      3結語

      信息系統工程論文范文第3篇

      施工監測

      (1)聯絡通道的施工監測主要內容

      ①溫度監測:鹽水溫度、凍結孔鹽水回路溫度、測溫孔溫度、泄壓孔壓力;

      ②隧道內及聯絡通道監測:隧道隆沉、隧道水平位移、隧道收斂變形、聯絡通道結構隆沉及收斂變形;

      ③周邊環境監測:地表隆沉、管線變形、建構筑物變形;監測周期:聯絡通道鉆孔施工開始至結構融沉注漿結束。

      (2)監測范圍

      隧道內:聯絡通道兩側隧道管片左右各延伸20m,共40m。沉降點布設:在通道兩側20m范圍內對隧道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收斂變形及施工影響范圍內的隧道整體進行監測。沉降監測點布設在隧道底環片上,測點間距為2.4m,測點用道釘打入環片內牢固。位移點布設:位移監測點布設在隧道兩肩的環片上,測點間距為2.4m,測點用道釘打入環片內牢固。隧道收斂監測點布設:監測點布設在上、下、左、右隧道壁上,用紅漆做好標記。周邊環境:聯絡通道正上方地面投影中心為圓心半徑至少20m范圍內。周邊環境監測點布設:地面有建筑時應結合地面建筑物、管線情況增加布點。布點間距橫向由聯絡通道中心向兩側2m、3m、5m、10m布設各監測點,布點間距豎向由聯絡通道中心向兩側4m、4m、5m、5m布設各監測點。

      (3)監測要求

      1)在兩條隧道內均應設置測溫孔監測凍結壁厚度、凍結壁平均溫度和凍結壁與隧道管片界面溫度,測溫孔(點)應布置在凍結孔間距較大的界面上或預計凍結薄弱處。

      2)在測定凍結壁與隧道管片界面溫度時,應在界面內外兩側各布置1個測溫點,通過差值方法確定界面處溫度。

      3)聯絡通道工程必須實施24h監控。監測單位應嚴格按監測方案實施對聯絡通道工程的監測工作,加強對監測數據的分析和異常數據的判讀,加強對報警狀態下數據傳輸的管理,確保監測數據的及時、正確、有效。

      4)嚴格執行隧道聯絡通道凍結法溫度監控、聯絡通道“工況圖表”及設計圖的要求,其中,聯絡通道“工況圖表”實施工作由總監總負責,現場監測監控分中心各執行層(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和第一方監測單位)負責按時更新和上傳相關的圖表。詳見附件。

      5)聯絡通道專業施工隊伍必須對聯絡通道施工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分析和策劃,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落實防范或應急措施;聯絡通道工程施工前須進行防范措施或應急預案的演練。

      6)施工監測應由監測單位編制專業監測方案,并經有關方面批準后實施。

      二、聯絡通道監測監控標準化圖表

      聯絡通道除了嚴格按照施工組織方案進行施工外還要建立一套監測監控標準化流程,以確保聯絡通道在施工過程中和結構后期人員、通道和隧道結構、地面周邊建(構)筑物的安全。遇到特殊情況不影響現場監測實施,能及時將監測數據提供各參建方。

      工況圖表信息化手段

      聯絡通道施工過程中采取“工況圖表”形式配合每日監測數據進行監測監控管理,工況圖表主要包括聯絡通道施工主要凍結技術參數及鉆孔特征表、凍結加固溫度監測報表、聯絡通道周邊環境及洞內結構監測布點圖等。

      (1)聯絡通道施工主要凍結技術參數及鉆孔特征表、凍結加固溫度監測報表

      明確主要凍結技術參數及鉆孔特征,建立監控施工過程凍結加固日報和抽檢為手段的結構安全風險管理體系。鉆孔的正確位置控制及冰凍過程中的溫度控制是凍結法施工的關鍵參數,溫度監測頻率為每日一次,采用下列參數表格控制。包括的主要要素有:主要凍結技術參數、凍結孔特征、其他鉆孔特征、參建單位及說明等。包括的主要要素有:工點名稱、凍結天數、鹽水設計溫度、總去及總回鹽水溫度、凍結孔鹽水回路溫度、測溫孔溫度、卸壓孔壓力、監測單位、溫控日期及時間等。鉆孔時嚴格按照鉆孔特征表參數進行施工;溫度監測報表主要作用在于根據測溫孔的溫度,可以計算凍結壁厚度、凍結壁的平均溫度,以及開挖邊界上的溫度是否達到設計要求,同時根據卸壓孔壓力的日常監測,判斷凍結壁是否閉合。凍結溫度要求:積極凍結7d鹽水降至-18℃以下,積極凍結15d鹽水溫度降至-24℃以下(設計最低鹽水溫度高于-24℃時取設計最低鹽水溫度),開挖過程中鹽水溫度降至設計最低鹽水溫度以下。施工內支撐后可進行維護凍結,但維護凍結鹽水溫度不宜高于-22℃。開挖過程中,在保證凍結壁平均溫度和厚度達到設計要求且實測判定凍結壁安全的情況下,可適當提高鹽水溫度,但不宜高于-25℃;開挖時,去回、路鹽水溫差不宜高于2℃。

      (2)傳統的聯絡通道洞內結構及周邊環境監測布點圖

      針對聯絡通道洞內結構及周邊環境監測布點圖,我們在現場實施監測監控時,發現地表環境各測項測點數量能夠覆蓋通道開挖的影響范圍,但是地表測點斷面間距較短,測點數量較多,同一范圍內數據容易出現冗余現象;同時隧道內結構監測點數量較少,針對靠近凍結區域的管片監測數據較少。

      (3)優化后的聯絡通道洞內結構監測及周邊環境監測點布置圖

      為了使各參建單位了解聯絡通道現場施工情況以及監測點變形情況,施工過程中采用以下圖表進行安全風險管理控制。聯絡通道內部結構施工進度圖包括的主要要素有:開挖與構筑平/剖面進度示意圖、工程進度文字說明、參建單位及說明等;施工單位按設計圖紙制作該圖,開挖及構筑期間每日及時更新工況和工程進度,并及時上報給風險咨詢單位和第三方監測單位。聯絡通道內部結構監測布點圖包括的主要要素有:隧道沉降/拱頂沉降監測點、融沉期間結構沉降監測點、收斂監測點等。聯絡通道地面環境監測布點圖包括的主要要素有:建筑沉降點、管線監測點、地表深層監測點、地表模擬監測點等;監測點布置圖在控制范圍、測點數量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既保證施工影響范圍內的環境監測,又去除了冗余監測點,簡潔、實用,可操作性良好。施工監測單位繪制,并報施工、監理、第三方監測單位審核,開工前一周左右上報給風險咨詢單位和第三方監測單位備案。

      三、結束語

      信息系統工程論文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E965 文獻標識碼:A

      一、通信工程服務企業存在的問題

      現在的通信工程服務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服務企業的惡意價格戰

      由于通信運營商在價位上的調整,其成本控制就只能由通信工程服務企業來承擔,所以惡意降價會導致通信工程服務企業間的惡意競爭加劇,而且這種惡意的競爭會形成一種行業內無序競爭的狀態,從而會導致通信運營商對施工企業的期望值降低,一方面加劇價格戰的程度,一方面也不利于通信工程服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客戶和收入來源不穩定

      典型的低關聯性行業基礎,導致通信工程服務行業在通信設施施工的過程中自由度很大,而且多個項目間幾乎不存在太大的差異,所以轉換成本的因素就降低了很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在通信運營商選擇上的自由度要大的多。

      企業在這兩方面的問題,從業務層面上看是由通信工程服務業務的特性來決定的;從經營策略上看是對客戶目標的把握度較低,行業競爭處于一種把握水平低的情況,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處于劣勢的一種表現。

      伴隨當下通信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求發展的新型道路,如何在工程節約成本的情況下,又得到優異的質量保證,成為當下通信工程管理的建設目標。項目管理,作為現代化的管理手段,用于通信工程建設中,存在著其必然性。因為項目工程囊括的標準化組織規范,可以針對性的解決當下項目建設管理中存在的相關繁瑣流程,使管理更具簡潔化,便捷化。

      二、通信工程項目的管理特點及實施必要性分析

      在我國的通信工程中,其工程項目具有施工流程復雜及投資總額與風險較大的相關特點,另外在工程的建設中,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干擾,如天氣環境及市場需求的變化等都會帶來效益上和管理上的不利影響,因此這便自根本上要求了,通信工程的建設必須推進項目管理的方法實施。另外在實際施工中還存在著采購、成本、進度和質量等管理類型,施工的后期還有數據的分析統計以及資料的考核歸類等管理類型。整個工程所涉及到的管理項目層次范圍多而廣,對于管理過程增加了實際的困難。因此在管理中應用項目管理,對系列復雜而繁瑣的管理程序,進行高效的計劃和組織,完成工程在建設環節上的指導與控制,有著必要的作用。

      另外項目管理還具有管理簡潔,針對性強的特點,可以就項目施工的全過程完成良性的協調優化,做到各流程環節的動態控制管理。首先它能夠令項目的管理人員對其職業意識完善加強,促進其對當下發展中,所存在的新型管理方法進行學習,從而在項目的施工管理上良好的運用。第二點是其可以依據科學性對項目管理體系進行構建。使項目的管理制度更具規范化,施工也更加標準化。第三項目管理可以使規劃更具條理性,能夠合理對施工中的項目進度、施工成本和工程質量做到統籌規劃節約生產成本。再者其在執行監控上,可以利用有效地知識積累,將項目風險發生控制在最小化。

      三、通信工程項目管理的實施策略分析

      1.控制項目成本,減少工程開支

      項目成本的控制,就通信企業的資金做到了合理的運用與流通,對于企業的經濟實現了良性的資金循環,因此重視工程基礎成本的控制,可以快速的就市場變化進行政策的快隨應變,以滿足市場的要求。在項目成本的管理控制實施中,應從四個方面進行控制與加強。

      首先應當自成本完成技術措施手段的控制,依據工程的施工方案進行新工藝辦法的選擇采用,最大化的自技術方面良性控制項目成本。因為新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對生產工期及施工成本減少,增加生產率,直接提升市場競爭力,故此應廣泛用于施工中。

      其次還要有效加強在工程項目中的款資結算管理,在工程價款符合政策法規規定的情況下,相關的財務部門經過嚴格審查,確定付款的單據合法真實后,方能夠進行手續的審批。其次要在計劃內對項目資金的結算額進行控制,以防出現資金超支的情況發生。在進行資金結算時還可進行多元化的結算方式,如工程尾款的預留、少量多次付款、付款的期限延長等方式,以增加資金的有效使用。

      2.工程質量管理策略分析

      工程的質量是工程項目的核心,質量沒有保證的話,那么前期做的如何優秀,也沒有意義,因此嚴格把握好施工質量的控制,有計劃的以施工方針指導各階段的施工重點,對工程質量有著必要的意義。首先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有圖紙的設計分析及工程數量的設計核對、施工前期調查任務書與作業指導書的編訂。另外還要對備料計劃書及技術施工資料和其它資料做到完善統籌。對施工中要用到的機械和儀表儀器等工具進行檢查,確認無故障等因素后根據使用說明為技術人員強調使用規范。除了前期過程的準備,還應加強施工中的工序流程質量問題,建立責任問及制度,將責任落實到施工人員個人,把握好每一個環節,做到技術、方案、記錄、驗收、變更等各個流程的人員布控。消除施工中所存在的技術通病及工程細節弊端。工程完工后,首先要進行自我驗工,然后再對工程的薄弱環節及隱蔽工程進行分部分項的檢查,按照國家的工程質量體系標準自我檢驗合格后,再交由監管部門進行驗收,這樣也避免了工程因出現質量問題而頻繁的返工,既耽誤了工期進展也浪費了人力財力。

      3.控制人員流失

      通信行業尤其是通信工程服務企業的技術人員占著相當大的比重,其從業人員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硬件工程師、軟件調試工程師、項目調試人員;另一類是文檔整合管理人員、財務核算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

      上面提到的兩類從業人員中第一類是尤為重要的,一般占到企業核心員工的80%以上,而且這類員工也是最容易跳槽轉行的,因為同行業競爭對手同樣存在著此類技術人員緊缺的情況,所以經常會出現競爭對手對自己的員工發出邀請或者挖角的情況發生。

      針對其流失情況可分析出以下幾個原因:薪酬相對較低、個人發展前途不明確、組織公正性不足、企業氛圍不融洽不向上等。

      根據這些情況進行可以加強合理薪酬劃定、個人企業成長路線劃定、技術培訓和定時活動等來控制。

      通信工程服務企業需要加強客戶分析,對管理方式及時進行合理的調整,提高針對性和效率,重視技術人員、提高企業員工待遇等。持續戰略優勢是一種需要不斷改進才能長期持續的改善,而且競爭對手容易模仿,所以必須不斷提升,保持優勢不變。

      結語 :

      總而言之,通過對通信工程服務企業的問題及策略分析可以看出,在當下通信項目的具體施工中通信工程發揮著良性的促進作用,為項目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趙斌雄. 關于通信工程項目中投資管理的探討[J]. 科技資訊, 2009,(02) .

      [2]王強. 電信工程建設項目管控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 2008,(26) .

      信息系統工程論文范文第5篇

      1 地理科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錢學森在20世紀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總結全人類研究的科學體系。概括起來分11個門類、5大巨系統、4項建設(圖1、圖2、圖3、表1),下面分別表述原著與解解的內容。

      附圖

      圖1 錢學森論人類的知識體系

      Fig.1 The statement of human knowledge system by Qian Xuesen

      錢學森將當今人類對科學知識的體系,分為數學科學、自然科學、地理科學、社會科學、建筑科學、軍事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行為科學、系統科學與美學11個體系。對上述人類知識體系解讀,可以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地理科學作為客體世界的主要研究對象;而人體科學、思維科學和行為科學作為人類主體的主要研究對象;建筑科學界于客體與主體科學之間;軍事科學實際上是指謀略科學(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學基礎上的智慧較量;美學是縱貫于各個學科的;數學科學與系統科學是橫貫于各個學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學分類網絡系統(圖2)。

      附圖

      圖2 科學分類的網絡體系

      Fig.2 The network system of science classification

      在五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圖3),地理系統與星系系統、社會系統、人體系統、人腦系統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腦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規律”。

      錢學森提出的社會主義總體設計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外,特別提出地理建設,筆者將其修改為地理系統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鎮、資源、災害、產業。

      表1 社會主義建設的系統結構(略有修改)

      Tablel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附圖

      2 地理信息科學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迅猛發展,來自外層空間的遙感、遙測、定位、通訊信息海量地增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處理與解決這些海量數據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專家系統、管理信息系統、輔助決策系統應運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學首先獲得發展的機會。正是地理信息科學這門用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技術科學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地理科學的建立與發展。

      附圖

      圖3 五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Fig.3 Five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地理信息科學的主要內容就是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包括航天信息網絡系統(外層空間衛星之間的信息網絡)、地面的網絡系統、天地之間的網絡系統三部分,是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連通的一體化網絡系統。1998年筆者發表了“航天信息與地理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及其應用”的論文[5],2002年又發表了“論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6]一文。兩篇論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學的創始與發展,當前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數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設,實際上都是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中的部分子網絡或子系統。地理信息科學中最重要的原創性的成果是遙感信息模型與地理信息編碼模型。

      隨著遙感信息的大量獲取,數學家以模式識別為工具對遙感信息進行圖像處理與分類,使用的數學工具主要是數理統計的方法,把遙感信息看成是沒有成因關系的隨機變量;物理學家則把獲取遙感的物理過程視為遙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輻射傳輸方程為主的數學工具,事實上不承認地理現象的不確定性;大多數地理學家將遙感信息當成系列成圖的基礎信息,快速、準確地制作系列地圖。地圖是符號系統,其信息量遠不可與遙感信息量比較,地圖學家把遙感信息轉化成符號系統的系列圖譜。遙感信息模型則是將地理復雜現象中的非遙感信息轉變為歸一化的影像信息,與遙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統計與相似準則結合,也即演繹邏輯、歸納邏輯與類比邏輯結合;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包括隨機的不確定性、模糊的不確定性、灰色的不確定性、分形的不確定性)辯證統一;圖像與方程(一個像元或一個圖斑、一個方程)耦合;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互動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地理復雜信息模型[7-9]。這種信息模型只有在遙感技術的推動下才有可能產生。這種信息模型是遙感信息與地理信息連接的紐帶。

      地理信息系統本來就是為了制作地圖而創建的,因此地圖學家將從遙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圖存入地理信息系統,是順理成章的。但是這種地理信息系統無論空間分析功能多么強大,也不可能進行模型計算,外掛、內嵌種種方式都不可能解決直接進行模型計算問題。系列地圖存入計算機的圖形庫時,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帶來一系列與計算機技術發展格格不入的疑難,最為典型的是數據挖掘,數據挖掘說明存在數據庫中的信息有冗余。遙感信息模型的運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統可以直接進行模型計算,由此地理信息編碼模型應運而生[10,11]。傳統的地理信息系統以圖形的疊合(Overlay)為主;而能夠進行遙感信息模型運算的地理信息系統則以像元或圖斑中的多位編碼的抽取(Extract)為主。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徑。地理信息編碼模型還是地理定量信息與定性信息轉化的紐帶,也是地理信息系統中屬性庫與地理專家系統中知識庫聯系的橋梁。

      總之,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這個巨系統的地理信息科學的內容遠遠超過了3S(Remote Sens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范圍,而是以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為核心的天—地—人—機系統。地理信息科學雖然是從屬于地理科學的技術科學,但是地理信息科學的誕生與發展是引領地理科學成長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時,將地理信息科學與地理科學相提并論,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學的重要性。

      3 地理系統工程

      地理系統工程當前尚未被廣泛認識,已經認識到的也僅僅是系統工程在地理學中的應用。當地理信息科學中的模型在實踐中應用時,必然會涉及地理系統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遙感復雜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進行定量預報和回溯,因此為地理系統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礎。國民經濟的主戰場主要包括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災害、城鎮、基建、產業等8個方面,這8個方面是互動的。中國的人口問題、西部開發問題、21世紀水資源問題、能源問題、洪旱災害問題、環境問題、生態農業問題、城鎮體系問題、基建布局問題、產業結構動態調整問題以及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無不屬于地理系統工程。

      地理現象是復雜現象,地理系統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當研究西部開發時,如果國家各個部門各行其是,石油開發只考慮石油開采與輸送管道;交通只考慮公路建設;鐵路只考慮鐵路建設;水利只考慮南水北調問題;城鎮建設只考慮城市規劃等,那么整體的西部地區有可能產生許多事倍功半的現象,例如修了公路沒有物資運輸;城市居民結構不盡合理;勞動力與產業結構不配套等。錢學森的社會主義總體設計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統工程與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系統地結合起來,地理系統工程僅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而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災害、城鎮、基建、產業是地理系統工程中的子系統。人口中的數量、素質、結構、分布是人口系統中的要素;資源中的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土資源、大氣資源等又是資源系統中的子系統;大氣環境、水環境、土環境、生物環境、地質環境是環境系統的子系統;交通、鐵路、航運、航空、供排水、供電、供氣、供暖、電訊、電視、計算機網絡是基礎建設系統的子系統等。系統嵌套系統,分層次子系統與交叉子系統,構成完整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

      研究開放復雜巨系統的方法,首先是將系統分解為多層次的子系統,明確其中的交叉子系統;其次是從定性到定量地確定子系統中各個要素與指標體系;第三是根據指標(相似準則)建立模型進行預測預報;最后是檢驗該巨系統的效益與效率。當前大多數是分別研究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災害、城鎮、基建、產業等子系統,在一個地區全面研究區域地理系統工程的有效實例不多,區域經濟地理的研究還遠遠夠不上地理系統工程。筆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國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統一解決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國水系網絡化與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統工程,中國科技報曾進行報道,之后筆者在“21世紀黃河系統工程方略”一文中進行闡述,首先所能進行的研究是虛擬地理系統工程。全國水系網絡化與渤海淡化是21世紀的世紀工程,尚需有識之士共識,廣泛地深入研究,進一步的論證。轉貼于

      如果沒有以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地理信息科學的支撐,研究復雜的地理系統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們已經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學的許多關鍵技術,地理系統工程的實踐指日可待。

      4 理論地理科學

      地理信息科學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為地理系統工程提供研究方法與手段;另一方面又為理論地理科學提供技術基礎。從遙感信息模型發展到地理復雜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數學[8],為理論地理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理論地理科學中首要的是建立開放的復雜巨地理系統的理論;其次是地理類比的廣義相似理論[13];第三是一般地理復雜模型理論與地理數學;第四是地理數學在部門地理—部門子地理系統工程與區域地理—區域地理系統工程中的應用。理論地理科學如果不能指導部門子地理系統工程的研究和區域地理系統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論意義。

      如果沒有以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地理信息科學的支撐,研究理論地理科學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們已經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學的許多關鍵技術,理論地理科學的建立指日可待。

      5 地理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信息社會中的作用

      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地理環境決定論”、“人類中心主義”,然后達到了地理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階段。地球上人類消耗的資源、能源是極其不平衡的,按照發達國家的水平,一個地球是滿足不了全人類的需求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在信息社會中才能實現,人類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學技術開發資源,如太陽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綠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陽輻射,靠納米技術直接轉化太陽能為電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術節省資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就是信息社會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術獲取外層空間信息源,靠計算機技術建立信息網絡。由此可見,地理信息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信息社會中的作用[14]。隨著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地理系統工程與理論地理科學的發展,將為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做出重要的貢獻。

      由上分析,可見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已經被廣泛共識,地理系統工程與理論地理科學的發展尚不夠充分,因此本刊更名為“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是適時的,是既有繼承性又有發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現實性的。在這里我們希望地理科學界的同仁,切不要輕視技術,高新技術恰恰是新理論、新應用的強大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錢學森,等.論地理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 錢學森.發展地理科學的建議[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 錢學森.就“地理科學”答《地理知識》記者問[J].地理知識,1990,(1):90-93.

      [4] 馬藹乃.論地理科學的發展[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32(1):120-129.

      [5] 馬藹乃.航天信息與地理信息一體化網絡系統及其應用[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4(4):533-541.

      [6] 馬藹乃,等.論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1-8.

      [7] 馬藹乃.遙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165.

      [8] 馬藹乃.遙感信息模型與地理數學[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4):521-529.

      [9] 馬藹乃.遙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學報,1996,51(3):266-271.

      [10] 馬藹乃.地理信息編碼模型[A].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論[C].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283-302.

      [11] 馬藹乃.地理知識的形式化[A].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論[C].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261-274.

      [12] 馬藹乃.21世紀黃河系統工程方略(首屆黃河論壇暨王化云治黃思想研討會)[N].黃河報(轉載),2002.

      国产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夜夜欢A∨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在线观看亚洲专区|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 亚洲性在线看高清h片|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久久久噜噜噜熟女|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毛片网址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亚洲精品在线不卡| 91丁香亚洲综合社区|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中文字幕亚洲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