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英語專業學習計劃

      英語專業學習計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專業學習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語專業學習計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口語現狀;英語口語的提高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6-0011-01

      一、引言

      英語口語技巧和能力是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表達能力往往能反映出以下幾種英語水平,如:單詞量,邏輯能力,推理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所有這些方面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對于一部分學習外語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習者來說,由于并沒有獲取足夠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時間或者是相應的課程。許多英語學習者總是抱怨,為什么自己都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可是卻不能進行流利的英語口語交流或表達。實際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影響英語口語流暢性中一項相當重要的因素。所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口語的中的地位不容置疑。

      二、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育

      根據大學外語課程設置的需要和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全面的語言應用能力,從而形成相應的文化語境意識。英語口語表達是全面語言能力中重要部分之一,其特殊的地位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因此如何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缥幕浑H能力則是影響英語口語表達中重要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際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包括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兩個方面。Chen 和 Starosta給出了跨文化交際的概念??缥幕浑H能力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下能夠做出有效的、適合和準確的交際行為。語言是文化的表現,語言的運用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正確足夠的跨文化交際的輸入將會帶來成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當今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表達能力以及加強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意識將成為英語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務。

      三、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查閱和閱讀許多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書籍、報刊,以及上網瀏覽有關大學英語學習者英語口語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2.分析法:對比分析、原因結果分析。

      3.探究法:提出可行的方法避免非正式和不正確的英語口語表達,提高英語口語表達的能力。

      四、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口語現狀

      Lado指出在語言應用的過程中,學習者總是把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考慮在其中,因此在交際過程當中往往會產生一些錯誤語言的產生。

      1.文化負遷移。

      一些英語學習者總是傾向把自己的生活習慣考慮其中,久而久之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因素的干擾讓學習者在焦急過程中或多或少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

      2.跨文化交際能力知識的缺乏。

      跨文化交際能力知識的缺乏是影響大學英語學習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跨文化交際能力知識的多少將直接導致英語學習者口語的層次。一些大學英語學習者把此歸結為沒有獲得足夠量的跨文化知識,諸如上述例子中的錯誤時有發生。對于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者而言確實是難以獲得相關足夠的知識量。一方面是由于教師資源的有限,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專業類別的限制。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者很難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把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英語,即便是認真的學習,也只是幾個月或者是周期為一年的學習,為的是通過相關英語考試,考試過后又把自己的學習重點放到了自己的專業上,所以學習的英語的狀態沒有得到保持,所以便會很快的忘記,這樣的惡性循環一次又一次的發生??墒菂s沒有真正的掌握和儲備好相關的知識,而只是應付考試罷了。

      五、英語口語的提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方面許多大學英語學習者根本沒有意識到學習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缥幕浑H能力變的越來越重要。Carl Geogers 提到真正的交際只存在于聽懂的情況下。眾所周知,語言在人與人的交際中的角色是無法忽視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多樣性以及語言的特殊性和獨一無二性使得交際過程并沒有那么的順利,為了減少這種不順利情況的發生,重中之重就是讓學習者獲得相應的交際原則和能力。從而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減少英語口語交際中諸多的不順利。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由于自身專業的限制和英語課時的限制,可以在選修課上增設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課程?;蛘呤窃鲈O課外英語文化學習的分量。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培訓,一共有六種。許多的教學實驗都會用一種或者集中方法結合起來,但是最基本的跨文化培訓的方法便是:信息培訓,文化意識培訓,交際培訓。信息培訓是指學習者通過課堂、小組討論、錄影帶和閱讀材料獲得所學語言的文化知識。其中又包括以下幾個小的方面:所學語言國家的地理、氣候等等。以及生活中的學校教育、醫療設施、就業、旅游。通過學下以上相關內容的交際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了解其他國家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基礎上,提高自己學生的管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為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中減少可預防的錯誤和障礙。

      六、總結

      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英語口語表達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是否能夠掌握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將決定英語口語表達水平的層次和質量,所以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掌握英語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應該學習相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英語表達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Dengyanchang, Liuringqing.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9.

      [2]Mey, Jacob L. Pragmatic: An Introdu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Huwenzhong.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4]Scollon, Suzann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Samovar, Larry A & Porter, Richard E &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7]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與教育出版社,1989.

      [8]張愛琳. 跨文化交際[M].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9]王振英.扎實的語言基礎是學好英語的根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28.

      英語專業學習計劃范文第2篇

      關鍵詞:角色轉換;職業規劃;職業定位;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F2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096-03

      合理的職業規劃,有助于大學生人生理想的實現。大學生職業規劃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所學專業及社會需求,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目標進行開發、實施及反饋調整的過程。我們在職業發展理論、職業咨詢學習理論及社會認知理論的基礎上,對從學校到工作角色轉換過程中影響中國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一、角色轉換相關理論發展

      1.職業發展理論的觀點。馬克?L.塞維凱斯從職業發展理論的角度提出一個模型,即在從學校到工作(STW)角色轉換過程中定位、教授、訓練和預演,職業定位注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教授注重培養學生在職業計劃和職業探索上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職業選擇和職業調整的能力;訓練是幫助學生明確雇主對員工的社會期望,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角色預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工作適應性。

      2.職業咨詢學習理論的觀點。約翰?D.克魯姆博爾茲和羅杰?L.沃興頓從學習理論的角度認為學習對培養學生在STW角色轉換中需要的就業技能、工作習慣、信念、興趣和價值觀是重要的。根據職業咨詢學習理論(LTCC),個人和環境相互作用來追求自己的目標和需求,包括基因天賦、環境條件、學習經歷和學習結果在內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這些因素都會由于學習經歷而發生改變,從而為每個人孕育了一條特殊的職業道路。

      3.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羅伯特?蘭特、蓋爾?海凱特、史帝文?布朗等人從社會認知職業理論(SCCT)的角度提出人們的職業選擇受自我效能、期望結果、目標以及性別、民族、社會支持等環境變量的影響。自我效能是對自己執行工作時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信念主要來自于知識經驗、性別、民族、健康狀況等;期望結果關心的是行為努力的結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結果對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及職業選擇是很重要的。綜上所述,在職業發展理論、職業咨詢學習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對在STW角色轉換過程中的大學生職業規劃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大學生職業規劃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問卷由12道題目組成,內容涵蓋了職業愿望、職業規劃、個性測試等方面,職業愿望主要用于了解大學生的求職意向及擇業心態,職業規劃主要用于了解大學生對于職業規劃的整體認識,個性測試主要用于了解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性格氣質。問卷發放的范圍包括安徽醫科大學、安徽中澳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廣州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在校1~4級的文、理、工、醫等學科專業的大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了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6份,有效問卷480份,問卷有效率96%。

      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對大學生職業規劃影響最大的個人因素依次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興趣占14.8%、學歷占14.4%、性格氣質占14.1%、健康占8.8%;對大學生擇業影響最大的社會因素依次是就業形勢占29.5%、經濟收入占25.2%、價值觀信念占17.8%、職業聲望與地位占17.5%、科技經濟發展占10%;從家庭情況來看,影響個人未來職業選擇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經濟情況占27.3%、親人勸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長輩支持占13.4%。通過問卷分析,我們發現有21.3%的大學生對職業規劃從未考慮或等到畢業時再說,說明大學生對職業規劃的重要性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調查中還發現有41%的大學生沒有將學習計劃與職業目標有效聯系起來,這也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的重要原因。

      三、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影響因素

      根據職業發展理論、職業咨詢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以及職業生涯問卷調查,中國大學生的職業規劃主要受個人條件、家庭、社會及學校等因素影響,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所做出的職業選擇也是有差異的。分析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影響因素,有助于實現個性與職業的匹配,有助于幫助他們在迅速變化的環境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職業期望與目標。

      (一)自身因素

      1.知識能力。職業學習理論提出學習對培養學生在STW角色轉換中所需要的就業技能、工作習慣、信念、興趣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社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經驗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效能來源。問卷分析顯示在大學生職業規劃影響因素中,30.7%的學生選擇能力,14.4%的學生選擇學歷。個人的知識能力水平越高,未來選擇職業的機會就越多,知識水平與學歷往往是成正比的,而經驗與工作年限有關,工作時間越長經驗越豐富、工作技能越嫻熟,大學生在STW角色轉換中能把知識成功的轉化為工作技能會有助于個人職業生涯的順利發展。一種職業往往需要多種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這就要求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必須充分評估自己的知識、能力的優勢與劣勢所在。

      2.性格氣質。性格有內向與外向之分,氣質有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郁質之分。問卷分析表明14.1%的學生選擇性格氣質對大學生職業規劃有影響。按照霍蘭德的人格與職業匹配理論,人的性格氣質與職業匹配類型有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傳統型。人格類型理論表明不同類型的人格需要不同的職業環境,個人的性格氣質與職業環境之間相互匹配,是職業滿意度和職業穩定的基礎。因此,每位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進行自我人格測試,以充分了解自身的優點與不足,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的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矯正自己的個性缺陷,不斷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幫助大學生在STW角色轉換中尋找到與自己人格相匹配的職業。

      3.職業興趣。問卷調查發現14.8%的學生選擇興趣對大學生職業規劃有影響。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如果他對某種工作產生興趣,會在工作中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按照一般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人們不會選擇去生產線上或到煤礦上之類的地方去做工,因為他們被迫在這樣的工作中把興趣消耗怠盡。”可見,興趣對于克服工作學習中的困難具有重要作用。職業興趣的培養應該從小時候開始,在歐美國家小學生通過參加職業日活動、中學生通過參加兼職活動,來培養他們早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興趣,學校的職業輔導老師根據其表現進行有效引導,達到以興趣定職業的目的。中國大學生在STW角色轉換過程中,根據自己的職業計劃進行早期的職業探索,需要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將職業興趣與職業計劃及目標聯系起來,會有助于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不過,有時人們也會把自己的職業興趣犧牲給像高薪、工作安全等外在因素,這樣他們就不得不去從事令他們毫不感興趣的職業。

      4.健康狀況。社會認知理論認為,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來源除了性別、民族、遺傳、知識經驗外,還受到個人健康狀況的影響。由于個人性別不同、民族不同,體質體能也就不同。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工作節奏也在加快、工作生活壓力逐漸加大,這些變化對現代年輕人的身體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幾年,過勞死現象以及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抑郁、焦慮、失眠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年輕人的健康,影響了個人的職業發展。因此,大學生應加強鍛煉,合理膳食,努力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5.職業理想。職業發展理論在教授中提到職業計劃與探索,職業學習理論討論了職業計劃問題,社會認知理論通過目標設定技能幫助學生制定具體可行的階段性目標以提高其執行力,可見,個人選擇什么職業,以及為什么選擇某種職業,通常與其職業理想有關。職業理想是人們對未來從事何種職業的意識和計劃,它建立在知識、能力和興趣的基礎上,為學生選擇并準備從事某種職業提供了動力與方向。問卷調查顯示,25.5%的學生從中學開始產生職業理想,38.2%的學生到了大學階段開始明確職業理想,21.3%的學生至今沒有明確的職業藍圖,準備等到畢業時再說,從小學時有了職業意識的占15%。個人早期的職業意識可能很小的時候就產生了,隨著學習經歷和社會實踐的積累,學生的職業意識逐漸清晰化,成為明確的理想,學校應通過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輔導教育幫助學生把職業理想具體化,也就是將職業理想固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職業目標,為了職業目標的實現,我們需要幫助學生訂立學習計劃。

      (二)學校因素

      職業學習理論論述了學習經歷對個人職業生涯的必要作用,問卷調查也發現32%的大學生認為專業特色最重要,其次是就業指導,占19.4%,還有19.1%的學生認為學校聲譽對其職業規劃具有重要影響,此外,職業生涯課程輔導占14%、教師影響占15.5%。在中國,學生是否具有大學的學習經歷,對其未來的職業生涯的確起到了指示器作用,而且大學開設的專業教育是否符合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未來的擇業要求與職業規劃。現在很多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輔導課程,因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未來的職業計劃、職業探索、職業選擇、職業調整以及進入職場后的組織融合、職位表現、同事關系、工作習慣與態度等密切相關。但目前中國高校的職業輔導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職業輔導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問,要求職業輔導老師具有相當高的專業能力、技術水平與實踐經驗。據統計,美國1999年就有16萬名職業規劃師,而中國取得職業指導師資格的僅有1萬人,因此,加快職業規劃指導師的培養迫在眉睫。

      (三)社會因素

      1.就業形勢。在職業規劃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就業形勢關注度最高,占29.5%。據統計,中國大學畢業生2009年已超過600萬,2010年將超過700萬,目前累計未就業大學生約100萬,學生就業壓力絲毫未減,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大學文憑作為一種社會篩選符號本該使人才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但是如果文憑的發放超過了社會吸納水平,就會造成文憑貶值,甚至出現教育過度性失業,在目前中國大學生就業已出現困難的情況下,很多學生仍然“隨行入市”,參加人才招聘會不足準備,漫無目的,全靠運氣,結果處處碰壁,信心受挫,可見,不打無把握之仗,做好職業規劃在學生的STW角色轉換過程中十分重要。當然,爭取社會支持,盡可能減少職業選擇中的障礙,會有助于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順利實施。

      2.經濟收入。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在職業興趣與目標之間建立聯系十分必要,但是他們也承認有時人們也會把職業興趣犧牲給像高薪、工作安全性等外在因素。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約25.2%的大學生將經濟收入作為影響其職業選擇的第二大社會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陽產業來說,面臨著生產成本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一般不愿進入這些經濟收入不高的行業發展;而生產環保、節能產品的朝陽產業,高科技企業、金融機構及壟斷性行業相對來說經濟收入較高,是大學生擇業的首選目標。因此,大學生在職業探索與選擇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究竟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還是選擇經濟收入較高但自己并不感興趣的職位。從地域分布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較中西部地區來說,經濟更發達,企業密集度更高,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在職業定位與選擇過程中出現“孔雀東南飛”,紛紛追求大城市、大企業、大單位的重要原因。

      3.職業聲望。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發現,17.5%的大學生在職業選擇與規劃中會考慮到職業的聲望與社會地位,職業聲望是指人們對各種職業所做的主觀評價。在中國傳統社會,職業按照“士、農、工、商”排列,官員文人社會地位最高,商人社會地位最低。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社會的普遍主義價值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評價職業社會地位的價值標準開始多元化。研究表明,現在人們通常使用教育和收入兩個指標衡量職業聲望,根據中國職業聲望調查數據顯示,教育與職業聲望的相關性高于收入與職業聲望的相關性。大學生在做職業選擇與規劃時,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從事社會聲望高的職位,如高級領導干部、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高級知識分子(如科學家、大學教授等);其次選擇的職位是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及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辦事人員,可見,職業聲望的高低也是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與規劃的因素之一。

      4.社會價值觀。職業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在STW角色轉換中對人們價值觀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的問卷調查也證明社會價值觀和輿論導向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同樣存在影響。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與時代變革時期,傳統的文化價值觀、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及網絡文化的激烈碰撞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學生職業選擇與規劃的意識中已經有所反映。人們不再拘泥于傳統意義上的工作形式,他們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功能遠距離辦公或在家辦公,甚至有些大學生在校期間已經開始考慮與謀劃自主創業,而不是像父輩所希望的那樣找個安穩的職業謀求生計。因此,在這個變化迅速的信息時代,社會文化宣傳應該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敢于挑戰,講究奉獻,幫助學生在人生的職業旅途中起航,實現自我價值。

      (四)家庭因素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將自己的興趣轉化為目標以及把目標轉化為行動的能力和意愿將會受到包括家庭在內的社會支持的影響。通過問卷調查發現,29.2%的學生認為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期望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影響最大,27.3%的學生選擇家庭經濟狀況是影響其職業規劃的第二大因素,父母受其教育、經濟狀況及社會價值觀念等因素影響,往往希望子女進入他們喜歡或看重的行業發展,并不斷地對子女施加影響,甚至代為擇業。此外,還有親人勸告、其他長輩支持等因素對處于STW角色轉換中的大學生職業規劃同樣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Robert W.Lent,Gail Hackett,Steven D.Brow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2]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John D.Krumboltz,Roger L.Worthingto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3]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ark L.Savicka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4]沙其富.淺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05,(6).

      [5]司紅.高校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與職業規劃[J].北方論叢,2002,(5).

      [6]趙永吉.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4,(5).

      [7]于秀琴.淺談職業理想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7).

      [8]李春玲.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J].社會學研究,2005,(2).

      英語專業學習計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專業教學設計;項目課程設計;校企合作平臺;實訓教學體系

      一、把握專業職業能力的“四個特征”

      1、“動手”與“動腦”。在“動手”與“動腦”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方面,經管類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更多的表現在應具備“動腦”能力。即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斷決策以及各種方案和策劃的制訂、改善、調整、實施的能力。

      2、“管物”與“管人”。如果說工程技術類專業畢業生大多面對的是材料和設備等有形物品,而經管類專業畢業生更多的是與“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協調、組織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高職經管類專業畢業生不管是在什么職業崗位上,其所處的環境都是千變萬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標準和程序實施管理過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和管理點都會由于環境和條件的隨時變化而產生許多變量。這就需要管理作業人員具有隨時適應環境,調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單體”與“協同”。從管理的組織原理看,絕大多數的管理項目不可能是“單體”作戰,管理的層級組織注重的是協同效率。因此高職經管類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在組織環境和系統內的合作、服從、交流和領導的職業素質。

      二、抓好課程體系開發的三個環節

      1、界定行動領域。行動是指職業人在特定職業崗位上根據職業行動目標所進行的職業活動。行動領域是一系列職業行動的集合,其載體是來自企業的工作項目(任務)。界定行動領域是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開發的基礎,需要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組織研究小組,在企業第一線進行深入調研。確定行動領域應重點考慮業務范圍的一致性、工作過程的完整性、信息傳輸的便捷性、業務流程的范例性、經營目標的統一性、工作任務的相關性、職業能力的聚合性和產品流動的增值性等原則。

      2、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學習領域是經過教學論加工的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即是課程。在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中,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可以是“一對一”的關系,也可以不是。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應保證教學實施的可行性、行動過程的連續性、行動目標的指向性、行動內容的多維性、工作過程的典型性、知識和能力的相關性以及教學方法的普適性。

      3、學習情景設計?;诠ぷ鬟^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并不排斥職業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機結合。學習情境設計原則包括七個方面:知識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標的特殊性、能力結構的層次性、職業行動的針對性、學習和考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環境和條件的適應性以及職業領域的拓展性。

      三、正確處理項目課程教學的“五個關系”

      (一)工作過程、工作項目與職業崗位分析的關系

      通常,只做職業崗位分析所帶來的問題是,大多數職業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變性和復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業,不同規模和經營范圍其職業崗位設置的差異是很大的,因此,單純建立在職業崗位分析基礎上的課程體系構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據?;诠ぷ鬟^程和工作項目分析并不排斥職業崗位分析,而是二者應做到有機結合。它的具體表述應是:一個具備職業能力的職業人在特定的職業崗位上,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進而完成一項具體的工作項目。這樣職業人通過完成具體工作項目所具備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過程與工作項目的關系

      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和工作項目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路,工作過程與工作項目的關系是鏈條與結點的關系。工作項目體現在工作過程之中,而工作過程和其過程目標的實現則要求具體工作項目的實施,二者的有機合成構成一條完整的“工作鏈”。

      (三)工作項目中“大項目”與“小項目”的關系

      在高職經管類專業中,有的專業,從專業整體看工作過程比較明顯,如會計、市場營銷專業等,由此,應首先明確工作過程,在此基礎上確定工作項目;而有的專業,如物流管理、國際商務等專業,從專業整體看工作過程不明顯,則首先應確定工作項目,以工作項目的實施排列工作過程,而一個具體工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又要通過“小工作項目”(工作任務)的完成才能實現其項目目標,這就出現了在課程開發中“大項目”和“小項目”的關系。

      (四)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的關系

      在課程開發中,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是對應關系。其中,應把握的要點是,在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分析的基礎上,工作任務應和課程相對應,有時一門課程可以對應多項工作任務,但不允許一項工作任務對應多門課程。如果出現此情況,就意味著應對該課程進行解構和重構。如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倉儲設備操作(工作任務)和運輸設備操作(工作任務)分別體現在倉儲業務操作和運輸業務操作兩門課程中,出現這種情況就應經過整合獨立開設“物流設備操作”課程,從而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課程的設置一方面要與工作任務相對應,同時應明確完成該任務,學生應具備的知識點,能力點和職業素質,從而為制訂課程標準和教材開發奠立基礎。

      (五)課程教學中專、兼職教師的關系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的實訓教學應以兼職教師為主”,這樣的要求無疑是經過認真調研,是科學、可行的。但是,應注意的問題是,在課程教學中,專、兼職教師同講一門課程,依據同一個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因此,專、兼職教師必須彼此熟悉,相互溝通,雙方的合作應作到“零縫隙”,否則專、兼職教師雖然在課程教學中發揮了各自的專長,但偏離了課程標準,則不可能真正體現工學結合和教學做一體,其教學效率也將大打折扣。

      四、構建校企合作的“六個平臺”

      1、專業建設平臺。在專業建設平臺上的合作項目應包括:專業和專業方向的開發、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論證、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和論證、專業教學評估、雙證融通教學模式的實施等。對此院校應充分利用企業優勢,依據行業標準,聘請企業領導和專家實實在在參與上述項目實施的全過程。

      2、課程開發平臺。在課程開發平臺上的合作項目重點應圍繞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是示范專業的主要建設項目,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上述項目的建設必需有企業深度參與。

      對此項目負責人應當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選擇并深入典型合作企業,與企業共同開發。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共同實施項目教學過程、依托企業選擇真實的工作場景、開發企業管理案例、廣泛匯集企業真實的制度等有關資料等。實踐證明,離開了企業的支撐和幫助,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建設很難達到預期目標,也很難做出示范。

      3、實訓教學平臺。根據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精神,“專業的生產性實訓應占實訓教學時數的80%以上”。根據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的特點,生產性實訓應體現在生產過程、生產場景、生產對象、生產方法等方面。在實訓教學平臺上,校企可以通過課程內實訓、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場景和職業崗位上訓練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質,逐漸做到校內教學與企業真實的職業崗位“無縫對接”,并逐漸過度到“訂單培養”,同時為學生就業創造條件。

      4、項目研究平臺。項目研究對于校企雙方是雙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專業建設過程中有大量的教學研究項目,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和課程標準、教學管理及其運行機制等。上述教學研究項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臺,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實性、科學性、代表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必然會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項目,企業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師所具有的科研能力優勢,結合企業需要,真題真做,從而實現校企雙贏。

      5、專任教師培養平臺。高職院校的年輕教師普遍缺少企業經歷,從而不具備“雙師素質”和“雙教能力”,這已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瓶頸。在專任教師平臺上,院校的青年教師可以有目的、帶項目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這是教師團隊建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6、培訓與服務平臺。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員工培訓、技術支持和服務以及項目咨詢等。在培訓與服務平臺上,校企雙方可以根據企業需要共同開發員工培訓和服務項目,共同制訂培訓大綱和實施方案,通過員工培訓和技術服務,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業員工的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師接觸企業實際,提升教學與科研能力的極好機會。

      五、實施“五個環節”,建立點、線、面一體化的實訓教學系統

      點、線、面一體化的實訓教學系統是指:根據認知規律,構建以“單項能力、崗位能力和綜合能力”,即“點——線——面”為一體的技能訓練系統。

      其中,“點”是指崗位單項能力,即在職業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務應具備的單項操作技能,其載體是工作任務鏈的節點,單項能力尚不能完成該工作任務的全部技能操作?!熬€”是崗位能力,即在特定崗位上,履行職責,根據工作過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備的技能,是單一工作任務鏈上相關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專業綜合能力,即適應輪崗、轉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務鏈相關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點、線、面實訓教學系統的實現方式為:

      崗位單項能力=課程實訓+綜合實訓

      崗位能力=綜合實訓+頂崗實習

      專業綜合能力=頂崗實習

      六、建設具有“七個結合”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

      1、課程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內的實訓是指,在該課程中的學時范圍內,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應安排的實訓環節。其形式為企業參觀+校內計算機軟件模擬+沙盤模擬演練+相關設備操作;綜合實訓是指,學生在已經完成專業主干課和核心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所進行的綜合訓練,其實現方式應是在真實場景下的生產實訓。在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力求符合生產性實訓,學時應占總實訓學時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擬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仿真模擬實訓是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主要形式之一。從目前看,仿真模擬實訓主要包括計算機軟件模擬實訓和沙盤演練模擬實訓。仿真模擬實訓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虛擬了企業真實的經營環境、條件、流程、數據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中關于“建立虛擬工廠和虛擬車間”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擬的實訓過程體現了企業的真實場景和真實的經營過程,尤其是符合經管類專業“實訓應設置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擬實訓應視為生產型實訓。但是在高職經管類有的專業中,實訓過程只依靠仿真模擬是不夠的,應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經營環境中進行設備操作,接觸到真實的合同、憑證和單據。在項目課程教學中應圍繞一個具體工作任務的完成,將仿真模擬和實際操作訓練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通過訓練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

      3、“動手”與“動腦”訓練相結合?!皠邮帧迸c“動腦”的能力培養體現了經管類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特征。在這里尤其要強調注重學生“動腦” 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國內有的公司開發的“沙盤模擬演練”以及課程教學中的小組活動與研討,典型案例分析等應當在實訓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中給予充分考慮。

      4、課程教學與技能取證相結合?!半p證融通”在許多高職院校中已經成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在經管類專業中,許多專業的職業資格鑒定充分體現了行業標準,因此雙證書教育既是學生就業的需要,也是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需要。在實踐中,課程教學和職業技能取證在學生的知識和素質培養以及技能訓練中,其內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基地所具備的實訓功能和開出的實訓項目也應當與專業職業資格鑒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內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由于條件所限,經管類專業有的實訓項目在校內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必須注重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使“兩個基地”在實訓教學中各自發揮優勢,開發不同的實訓項目,并且互為補充,以滿足實訓教學的要求。

      6、校內實訓與對外開放相結合。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示范專業在建設中必須發揮其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因此實訓基地建成后應做到資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向社會開放也可以進一步搞活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資與企業共建相結合。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融入企業資金,做到校企共建將會改變實訓基地的性質,使其具有雙重屬性和不同的服務功能,這對校企雙方是雙贏的。經管類專業在實訓基地建設中應積極尋找與企業合作的機會,積極吸收企業資金,逐漸使實訓基地和企業環境做到“零距離”,雙方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參考文獻

      [1]黃克孝.“中等職業教育多元整合式課程模式的開發”研究報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紀職教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項目成果匯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英語專業學習計劃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文化誤讀是指人們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去解讀另一種文化。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的缺乏,文化誤讀在跨文化交際中頻頻發生,甚至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如何更好地在英語專業文化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能力和中國英語能力,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英語專業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缥幕浑H具有雙向性,既要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又要弘揚和傳播母語文化。英語專業大學生肩負著在國際交流中弘揚中國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的缺乏,致使文化誤讀在跨文化交際中頻頻發生,對交際雙方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甚至可能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的教學要求是:“熟悉中國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熟悉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發展現狀、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具有較多的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具有較強的漢語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币虼耍绾胃玫卦谖幕n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能力,減少并消除文化誤讀,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促進中國文化全球化,是英語專業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文化誤讀

      所謂文化誤讀就是人們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文化誤讀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解讀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過程中,文化差異無時無刻不在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活動。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對解讀異族文化既有正遷移作用,也有負遷移作用。當兩種文化中的詞語所表達的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都一致時,文化差異可能起到正遷移作用;當二者之間有差異時,文化差異可能起到負遷移作用?!叭藗兣c他種文化接觸時,很難擺脫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來理解別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時,首先按照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來對之加以選擇、切割,然后是解讀。這就產生了難以避免的文化之間的誤讀?!睒拂煸?1995)因此,在與異質文化的接觸中,如果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按照本族文化去解讀異族文化,文化誤讀就會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中產生。

      例如,學生往往將英文中的“Red Tea”誤讀為中國的“紅茶”,然而紅茶的英文卻是“Black Tea"這是因為紅茶在加工過程中,茶葉的顏色越來越深,逐漸變成黑色。由于西方人相對注重茶葉的顏色,因此稱之為“Black Tea";而中國人相對注重茶湯的顏色,因此稱之為“紅茶”。而英文中“Red Tea”指的是"Rooibos",是一種生長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樹的野生植物,而絕非真正的茶葉。

      英語中Dutch意為荷蘭人,但是學生很容易對"Dutch courage’,望文生義,將其誤讀為荷蘭人的勇氣,然而其正確的含義為酒后之勇,且帶有貶義。這是因為英國和荷蘭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曾因商業和海上霸權發生沖突而發生了“英荷之戰”,當時英國人對荷蘭人非常憎恨,他們在重創荷蘭人之余,還在語言上對荷蘭人加以攻擊。因此,在許多場合都用Dutch一詞表示厭惡、輕蔑之意。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

      跨文化交際含義廣泛,商貿談判屬于直接的跨文化交際,外語學習則屬于間接的跨文化交際。筆者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英語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中國文化知識和英語能力,但是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缺乏,加上學生自身英語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不能用英語正確表述中國文化,甚至不能理解有關中國文化的“中國英語”,文化誤讀現象時常發生。以下是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出現的三種文化誤讀現象。

      (一)母語文化誤讀

      對于中國人而言,中國文化往往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知識,因此常常被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在專業英語教學中也如此,英語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大多是目的語文化,而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書籍、資料卻非常少見、甚至為零。由于文化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輸人不平衡,往往導致學生對自己的母語文化認識缺乏,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語來正確表述自己的母語文化,甚至造成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例如,由于缺乏對《易經》知識的了解,學生很容易對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卦”產生文化誤讀,部分學生甚至質疑教材中的英文翻譯八卦( eight trigrams )和六十四卦( sixty-four hexagrams )。實際上,《易經》里的八卦由三艾組成,六十四卦由六交組成,根據英文構詞法,采用不同的英文前綴tri一和hexa-,由此將八卦譯為(eight trigrams ),六十四卦(sixty-four hexagrams )。顯然,學生的誤讀和置疑都源于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缺失。

      (二)目的語文化誤讀

      通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學生對目的語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語知識,但是,由于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也往往會造成一定的文化誤讀。雖然學生對《史記》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卻無法將“swan song”與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贊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的“絕唱”聯系起來,由此產生文化誤讀。眾所周知,絕唱在此指詩文創作的最高造詣。但是由于學生缺乏對目的語文化預設的了解,學生不理解“swan song’,的含義,而將其誤讀為天鵝的歌聲。實際上,在目的語文化中,"swan song”并非指天鵝的歌聲,而是源于源于希臘神話。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Apollo)是太陽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藝,又是詩歌與音樂之神,后世奉他為文藝的保護神。而天鵝是阿波羅的神鳥,故常被用來比喻文藝。傳說天鵝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頸長鳴,高歌一曲,其歌聲哀婉動聽,感人肺腑。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就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某詩人、作家臨終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個演員,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三)跨文化誤讀

      雖然學生具備一定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知識,但是如果學生不能將兩種文化加以融會貫通,不能意識到兩種文化的共識和差異,缺乏對跨文化知識的認知,也將導致文化誤讀。例如,學生對姜太公釣魚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學生對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受封于齊地的故事卻了解不多,學生往往根據其字面意思將“right-hand man”理解為“右手邊的人”。殊不知在目的語文化中,"right -hand man’,意為“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西廂記》“紅娘”在中國文化中表示促成美好姻緣的媒人,通常帶有褒義。學生常常將英語中的“go - between和match -maker”與之對等,殊不知在無意之中產生了文化誤讀。因為在西方文化中,"go -between和match -maker’,除了表示“媒人”,還有“中間人、捐客”的含義。很顯然,二者在文化涵義上不完全等同。 三、英語專業中國文化課程教學

      綜上所述,文化誤讀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時常發生,而學生的中國文化意識和中國英語能力薄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英語專業文化課程教學除了注重目的語文化的培養,還應注重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能力和中國英語能力,以加深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理解,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

      (一)英語專業文化課程教學現狀

      雖然《大綱》已將文化列為相關專業知識課程,但是現行的英語專業文化教學卻存在嚴重的文化失衡現象,即偏重于目的語文化教學而忽視母語文化。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文化課程設置失衡。各學校大量開設諸如《英語國家概況》、《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國社會與文化》、《美國社會與文化》等目的語文化課程,而有關母語文化的課程僅有《中國文化概論》。第二,教材、資料失衡。為了追求英語的原滋原味,英語文化被大量引入英語專業教學。專業英語教材中反映英美文化的語言材料占據主導地位。為了追求英語的原滋原味,目的語文化被大量引人英語專業教學,而反映中國文化的語言材料卻寥寥無幾。第三,教學內容與中國現實失衡。教師講解往往局限于教材,很少結合當前中國的社會現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不能學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正確英語表達。

      (二)英語專業中國文化課程教學改革

      跨文化交際是雙向交流活動,我們不僅要學習和借鑒目的語文化,還要向對方介紹自己的母語文化。鑒于當前由文化教學失衡而導致的文化誤讀現象,文化教學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筆者為此提出以下構想:

      第一,構建科學的文化課程體系。針對學生欠缺中國文化知識,學校可開設相關中文選修課,如《現代漢語》、《中國文學》等;開設英文的中國文化課程,如《中國文化概論》、《中西文化對比》等,將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導人英語專業教材,增加中國文化輸人。

      第二,提高授課教師素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具備良好的素質,既要有良好的英語能力,還應具備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同時,為了適應中國文化課程英語教學的需要,教師還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成為既熟悉中國傳統文化.又具備良好英語能力和教學方法的全面、多能的英語教師。

      第三,開展文化對比教學。由于母語和目的語文化在文化淵源、地域等方面的差異,很容易產生文化誤讀。文化課程教學應該積極開展文化對比教學,識別兩種文化之間的共識和差異,以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從而有效減少文化誤讀。

      第四,在文化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國英語”能力。筆者的調查發現學生對中國英語知識的獲得主要來源于課堂教學,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不能學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正確英語表達。因此,出于交際的需要,學生往往根據母語思維,說出一些不符合規范英語的不適宜、甚至錯誤的英語表達形式,即“中式英語”,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文化誤讀。

      英語專業學習計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英語專業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b)-0007-02

      On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among English Majors a case study on English Major Grade 2007 in GUT

      Li Ro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541004)

      Abstract:National curriculum for BA program in Business English of China has highlighted the task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among English majors.The paper first focuses on the current cross-cultural curriculum in GUT and digs into the insufficient arrangement in its relevant academic course,then puts forward a proposal about setting a group of cultures comparison courses and curriculum of cross-cultural practice,and thus to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ike curriculum.

      Key words:English major;cultivat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abilities;curriculum design.

      1 引言

      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新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了文化素養是英語專業學生亟需提高的素質之一,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把文化素養列為英語專業教學要求之一,和聽、說、讀、寫、譯這五大傳統教學要求并駕齊驅,明確了英語專業必須開設的三大類課程,并明確指出社會文化課程是英語專業知識課程設置中重要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際能力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熟悉、了解外國文化知識,包括高級文化(文學、英樂、宗教等)、大眾文化(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等)以及深層次文化(如價值觀、時間取向等)。第二層次,能夠正確地評價中外文化的差異,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外國文化。第三層次,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際技能,能夠運用所學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應付和處理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各種情況。英語專業的文化課程相應有三類不同層次的課程:(1)淺層次課程。大綱中所規定的有關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課程以及介紹中國文化的課程,即普通文化知識課程,如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社會與文化、美國社會與文化、中國歷史與文化等;(2)中層次課程。旨在介紹更廣闊的文化視野、重視文化差異性并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文化比較的課程,如歐洲文化、中西文化對比等;(3)深層次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包括系統介紹跨文化交際知識和理論、指導跨文化實踐交流的課程,如跨文化交際學、文化交際實踐等。

      2 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現狀分析(以理工大學英語專業07級為例)

      桂林理工大商務英語專業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跨學科的“復合型、應用型的英語人才”為目標。課程設置上注重培養扎實的英語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如語言學導論、英美文學、英語國家概況、英語報刊選讀等等,同時輔以科技、經貿、法律等相關專業必修課程,如國際商法、涉外經濟合同法、貿易實務英語等。雖然我國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中規定了“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原則,但目的語文化知識被視為專業知識的一部分,所占比例很小。本族語文化則被看成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顯然,這樣的課程設置難以實現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終目標。

      由于桂林理工大學屬于理工類院校,在商務英語課程設置上更加注重的是英語專業與其理工類學科相連的實用性,同時受到重視語言技能這一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加上系統性文化教學以及文化研究在中國的歷史并不長,受限于其綜合實力和人文學科研究能力,對培養英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力度還不夠,在人文及文化課程設置存在著如下問題: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福利秒拍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 亚洲av第一网站久章草|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毛片a在线|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亚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亚洲色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成A人片|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M码 欧洲S码SSS222| 亚洲色成人中文字幕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xxxx18| 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