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外文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學習小說《項鏈》一課時,學生可能很難理解國外森嚴的社會等級劃分對人的心理上的影響,對馬蒂爾德的行為也不能夠理解,甚至會覺得她只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若這樣理解,學生的學習只能停留在膚淺的表面上。因此,教師要拋棄舊觀念,進行情景遷移,引導學生更深一步地去理解馬蒂爾德的行為。如教師可以假設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馬蒂爾德夫人,美麗、溫婉,但是卻只能過貧窮的生活,而很多不如你的人反而錦衣玉食,那么你是否還會做到逆來順受、任勞任怨呢?這樣學生就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經歷,總有羨慕別人的時候,也就能夠理解想過富足、快樂的生活是每個人的夢想,馬蒂爾德的行為可以說是虛榮,但這也是她追求幸福的權利。通過這樣的設想,學生自然能夠明白馬蒂爾德的無奈和辛酸,認識就上升到了新的層面。
二、高中語文多種對照式教學
對照式教學是指將兩種以上的材料進行對比式的學習,通過比較它們的異同促進閱讀理解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形式自由而豐富,可以進行內容的類比,也可以進行作品形式的比較,還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對照。在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中使用對照式教學,主要是將外國文學作品與中國文學作品進行比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學既有的限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又能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學習卡夫卡的《變形記》時,就可以和蒲松齡的《促織》一文進行比較,都是描寫人變成動物的主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同樣的主題,二者在內容和表達情感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通過對兩個文本的細致閱讀,學生就會發現,在《促織》中人變成蟋蟀是主動的,是為了改變貧苦的生活,雖然過程充滿眼淚和痛苦,但最后的結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也是中國文學中經常運用到的大結局寫法。而在《變形記》中,格里高爾是被動的變成甲蟲,即使異化之后主人公仍舊想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生活也隨之變得更加痛苦,從始至終都充滿了無奈和悲傷,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控訴。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負著生活沉重的壓力,都是生活在下層的人民。通過文本內容和情感的比較,學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變形記》的思想,同時理解中國文學的內在。
三、高中語文探究性教學方法
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設置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比例失調上。中職外語教學實踐性不強,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接觸外語環境,一些理論知識無法在實踐中給予檢驗,同時口語訓練也無法完整的體現出來。這對他們的發展造成了非常不利影響。同時也使得教學內容無法突破實踐這個瓶頸。學生英語實踐課程的不足是影響外語實用性的根本原因,他們見到和學到的英語都是課本上的英語,而不是生活中的英語或者工作中的英語。因此造成了他們綜合職業能力中外語能力不足的現象。
二、中職院校外語教學改進措施
1.調整和優化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外語教學模式的靈魂,對學生外語素質的提升具有決定性影響。當前外語教學之所以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無法對學生職業素質提升做出貢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學目標定位不清造成的。為此在外語教學改革中首先應當反思和評估當前的教學目標設置。為此,首先應當對職業人才需求做綜合測評,只有在了解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的改革教學模式。當前我國產業機構成績中,與國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同時對國外技術的引進和消化也更加深入,一些國外技術設備和人才直接被一些企業所用。同時在這樣的基礎上,企業對本土職業人才的英語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新需求不僅體現對人才的英語水平上,而且還體現在更為具體的專業外語閱讀理解和交流能力當中??傊新殞W生的外語素質如何,應該看他們如何利用自己的英語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為此在中職院校外語教學中就要以此為出發點和教學目標,以專業英語教學為主,例如機電專業英語,數控專業英語等等。增強英語教學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確保職業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
2.開發課程資源,完善教材設計。教材是學生學習外語知識的第一資源,教材質量影響著學生學習外語的效果和積極性。為此以教材改革為契機,豐富教材內容,創新教材風格,突出外語教材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使教材不僅成為知識的載體,同時還能夠進一步發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潛力。具體而言,在教材內容中應當引入與知識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介紹。語言本是文化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文化背景能夠更加有效的提升學生對外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對于提升口語能力也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更為關鍵的是學生能夠在了解外語語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這對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有效促進作用。另外,完善教材設計還應當注重外語教材內容與專業知識內容的聯系。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無非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和素養,能夠為自己今后的就業提供幫助。為此英語教學必須聯系專業課程設置,體現職業教育特色。教材中的例文、習題等內容也要體現專業特點。這樣才能不斷融合職業英語和專業知識之間的聯系。
3.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實踐教學是當前中職院校外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為此在教學改革中應當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做好外語時間教學工作應當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組織與英語交流和學習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二是在校企合作框架下爭取更多的外語崗位鍛煉機會。其中社會實踐活動是鍛煉學生英語交流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英語實踐環境在我國社會當中比較稀少,為此,中職院校應當成立專門的機構和部門負責開發和聯系英語實踐鍛煉的社會活動。并在英語教師參與下制定詳細的實踐鍛煉計劃。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目前國際上學習漢語、漢文化的國家和個人越來越多,以孔子學院的發展為例,“從2004年3個國家3所孔子學院起步,截至2014年8月,全球已有123個國家設立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孔子課堂,注冊學員達85萬人。孔子學院快速發展,已然成為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產品。’”孔子學院的辦學宗旨之一就是幫助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加強中外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孔子學院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中國留學生同樣也應該承擔起宣傳、弘揚中國文化的重任。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加強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當前大學語文教材種類繁多,編排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萬變不離其宗,都以古代經典為重頭戲。教材中,中國傳統典籍分類中的經部、史部、子部、集部的著作占有絕大多數比例,這些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極好載體,體現著典型的中國文化。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將逐漸領略、了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當他們走出國門后,將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形象大使。
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語文教學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感情。”愛國主義一詞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就產生了?!稇饑?bull;西周策》有“周君豈能無愛國哉”的判斷,《漢紀》也有“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的記載。每一歷史時期,愛國主義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所產生的文學中,愛國主義卻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如《詩經•秦風•豈曰無衣》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表現的是國家面臨強敵壓境、外族入侵時,全國人民昂揚的斗志和共同抵御外侮的團結戰斗精神;《民勞》《十月之交》《正月》等也從不同側面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对娊洝分?,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愛國主義作品更是難以勝數。屈原、曹操、杜甫、岑參、范仲淹、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以他們的愛國主義作品感染著后人。后,外邦的入侵激起中國各族人民的反抗,這使得愛國主義作品呈現出嶄新的內容。今天世界形勢紛繁復雜,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必須樹立堅定地愛國主義信念。2013年10月21日,在《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懇切希望留學生“堅守愛國主義精神”,他說:“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不論留學人員身在何處,都要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里。……希望廣大留學人員繼承和發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國主義的堅守者和傳播者,秉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始終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努力志向,自覺使個人成功的果實結在愛國主義這棵常青樹上。”因此,對大學生來說,出國后,面對國外的種種誘惑和種種復雜環境,怎樣保持對祖國的赤誠之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茖W無國界,人是有祖國的。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應是大學語文教學承擔的重任。
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語文教學要加強道德修養教育
關鍵詞:淺析 外語教學 文化導入
傳統的外語教學缺乏西方文化環境的配合,學生雖然掌握了一些語法知識、語法結構,但在實際交際能力上卻很缺乏。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的結合,使外語教學只是單純的培養了“純語言能力”。要改善這種局面,在語言教學中導入文化是刻不容緩的事。筆者根據其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三種文化導入模式。
一、 典故引入模式
英語中有很多固定搭配有其固定的意思,這很類似于中國的成語。這些看似簡單的習語卻很容易對學生的理解造成障礙。對于這樣的習語,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典故向學生引入其意思,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具體的語境下,加深了學生對習語的理解。例如“Leave no stone unturned.”,就決不是“把每塊石頭都翻遍”的意思。這是出自于一個歷史典故。波斯與希臘在公元前五世紀大戰于古希臘的普拉特亞城,波斯戰敗。事后,有傳言說波斯軍隊留下了大批珍寶。一個叫波利克雷茲的人東挖西掘,但一無所獲。失望之余,他跑到阿波羅神殿去問神。神諭:“Leave no stone unturned!”。波利克雷茲照做,果然找到了珍寶。此語現在被引申為“千方百計”、“不遺余力”、“不錯過任何機會”。
二、 實踐經驗積累模式
記得一位外國朋友問我,當他問中國學生“How are you?”,絕大部分學生的回答都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這使他非常的費解,難道他們都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感覺都一樣嗎?從此可以看出,我們的口語教學太過于模式化,缺乏靈活性。那么除了了解課本知識之外,還要通過實踐,即與英語國家的人接觸,從交往的過程來提高口語的交際能力,同時學習異國文化。中西之間打招呼的區別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中國人見面往往會說“吃了沒有?”,而西方人則很簡單,僅“Hello!”或“How are you?”。中國人喜歡問一些在外國人看來是屬于隱私的問題,如“你的衣服在哪里買的?”,“多少錢?”等。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喜歡謙虛,總喜歡說“You are flattering me!”這會讓西方人摸不到頭腦,甚至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僅這幾例日常用語,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通過實踐,學生們既學會了如何與西方人交際,也了解了西方文化。這要比在教室里組織學生對話收效大的多,達到了雙重目的。
三、 對比分析模式
東方文化含蓄、婉約,而西方文化則是開放、外露。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習俗、價值取向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導入這類文化時,就要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別,從而加深對異國文化的了解。以《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三單元“The Present”中的“marigold”(萬壽菊或金盞菊)為例,絕大多數學生特意為老太太的生日獻上一束“marigold”,以表示對她的關心,這與老太太女兒的態度形成鮮明對照。可是,中國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要“marigold”,而不是“carnation”(康乃馨)?這里就涉及到西方文化源泉之一,即宗教文化方面的信息。眾所周知,carnation表“祝?!敝?,而且是母親節的花卉。實際上,marigold意為“圣母瑪利亞的花”之意。據說古人以此花獻給因失去耶穌而悲傷的圣母瑪利亞。更重要的是marigold的花語是grief,而這不正是象征著老太太的凄涼晚景嗎?至此,學生對整個課文的悲涼基調就能很好的把握了。
綜上所述,文化是語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差異使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者在交際中受到了限制,但這種差異并非不可逾越,我們在教授過程中應該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貫穿于語言的學習中。因而,這對語言教師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語言教師既要教規范的語言,又要教不同情況下的語言使用方式,因此必須兼顧語言的個體和社會性。語言教師除了教語言以外,也應該是外國文化的介紹者和教育改革的促進者。語言教師應對其職業進行思考,從而將語言教學置于更為廣闊的社會和教育環境中,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技巧,而且成為新型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關鍵詞】兒童文學 外語學習 視點采擇 行為主義
說到兒童文學,人們常常將其與圖畫書或是講故事等相提并論。《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明確指出,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而兒童文學,其定義卻不像兒童的定義這樣簡單清晰。
一、兒童文學的定義與劃分
雖然兒童文學一直是文學研究者熱衷的話題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針對兒童文學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Nancy Anderson認為兒童文學指“所有為兒童而創作的書籍,但不包括漫畫書、笑話書、卡通漫畫書,以及一些非小說類參考讀物,如字典、百科全書等”(wikipedia)。
廣義上講,兒童文學指一切適用于兒童的讀物。其劃分主要有兩大依據:著作類型和讀者。但《兒童文學國際指南百科全書》明確指出,兒童文學著作類型的界定并不固定,存在很多爭議。比如由英國女作家J. K. Rowling創作的《哈利波特》,盡管作品本身起初是為兒童量身定做的,但在市場上卻贏得了很多成年人的歡迎。由此可見,不論是兒童文學的定義還是劃分,都沒有統一的、具體的結論。但是,兒童文學在生活和教學環境中被廣泛運用,且承載著多種文化、教育和社會意義。本篇文章主要從兩個方面論述兒童文學的社會意義,即:外語教學和承載視點采擇、行為主義的兒童文學。
二、外語教學中的兒童文學
使用文學原著有利于外語學習者有效地掌握外語,提高其語言能力。多位學者也在他們的科研中多次證實真實文學作品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Chen, 2012)。然而,從語言學角度來看,文學本身相對較復雜。通常情況下,藏在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距離語言學習者所處的時期較遙遠,且多數作品篇幅較長。因此在實際學習中,教師經常從作品中節選出一部分或者一些片段,或是對原著中的詞匯、風格以及形式進行簡化后再在課堂上使用。這樣一來,節選的或是簡化后的文學作品只能片面地構成一個缺乏真實性的語境,打破了原著中語言的表現形式,對學生語言的掌握帶來消極的影響。
多項科研結果證明:兒童文學具有語言簡單明了、話題大眾廣泛、形式易于掌握,以及信息情景化和插圖精彩豐富等特點。而這些特點使得兒童文學成為一種形式豐富且有效的學習工具,尤其是對于初級和中級的成年英語學習者。理論上講,兒童文學是一種有效的外語學習材料是因為兒童文學作品以簡單易懂的信息向讀者傳遞語言的內容和形式。Chen (2012) 也曾明確指出:想要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學習者需要在有效的、有意義的語言環境中了解并掌握語法形式。同時,研究也證明對于任何一個年齡階層的學習者,兒童文學都是有效的學習材料。對于那些成年學習者,英語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或是第一外語,使用兒童文學作為他們的學習材料可以極大的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使用兒童文學作品,使得閱讀不再枯燥無味,學生對于閱讀樹立一種積極的態度,學生可以在愉悅的環境中、真實的語境中接觸、了解、掌握英語最地道的表達方法。Khodabakhshi 和 Lagos (1993)的科研結果證明“對教師和學生雙方而言,讓學生大聲朗讀兒童文學作品是一種富有成效的,同時還兼顧學習樂趣的學習材料”。
三、承載文化和社會意義的兒童文學
上文對外語教學中兒童文學的作用進行了論述。實踐證明,兒童文學可以積極地鼓勵學生,為學生營造一種真實的、完整的語境,提高學習結果。然而語言早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交流工具或符號,其本身就是一個集合概念。語言承載著一個國家文化,一個民族的特性,語言傳遞著多種社會意義。
兒童文學與視點采擇。視點擇選指的是在持有自身視點的同時也能接納他人不同的觀點。在人際相互理解中,在跨文化交流中,視點采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一個具有多種語言、多種民族、多種文化的社會里,視點采擇就顯得尤為重要(Gaskell,2006)。先前教育學者在研究中發現(Bhavnagri & Samuels,1996),采用兒童文學及其相關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其中包括視點采擇。采用兒童文學讓學生能夠很好的融入故事情節,從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的為人物思考,感觸作品中人物的情緒,理解他們的抉擇,從而可以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搭配一些活動,比如角色扮演、角色互換等,這樣學生會以一種更理性、更寬容的態度去看待和自己不同的視點、不同的文化。在作品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插圖中人物的表情和手勢。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可以跟老師及同伴進行語言和社會的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社會能力,增強學生的包容和接納,有利于學生具備更好的視點采擇。
兒童文學與行為主義。兒童文學的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傳遞有效的信息。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將抽象的故事具體化的一件工藝品。而故事本身是一個行為主義,是一種文化向導,故事通常對政治和個人層面上的人性有鼓勵、吸引、創造和改變的作用(Bruner, 2004)。因此,我們可以說兒童文學從多個方面闡明、體現了行為主義。很多兒童文學作品就像結締組織一樣,連接著個人與團體、人與社會。兒童文學通常也被認定為行為主義者生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需要讀懂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文字,更需要讀懂它的世界”。兒童文學“既是一扇窗戶又是一面鏡子”(Bishop,1990),讓我們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時也看清自己的世界。
從以上兩個方面可見,兒童文學不再是單純的為兒童創造的文學藝術作品,兒童文學本身在社會中活躍地扮演著多種角色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影響著不同年齡階層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參考文獻:
[1]Bhavnagri,N.P. & Samuels, B. G.(1996)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activities promoting social cognition or peer relationships in preschool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11(3).
[2]Bishop, R.S.(1990). Mirrors, windows, and sliding glass doors, Perspective: Choosing and using books for the classroom,6(3), ix-xi.
[3]Bruner, J.(2004). Life as narrative. Social Research.7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