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教師課堂用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根據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結合學生所學的內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由簡而繁,從而有目的增加和選擇使用。例如在課前組織教學這個環節中,我們往往說:“Let’s begin.””It’s time to begin our class.”“It’s time for our class”等,但隨著教學內容的加深的知識的增長,又可以說:“Let’s get started.”等。
要做到循序漸進,根據不同的程度,結合學生所學的內容來使用課堂用語,必須十分熟悉并善于運用學生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必須和備課緊密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加以運用這方面的內容,才能收到較好地效果。
2、注意靈活多樣和變換形式,使交際內容免于枯燥乏味
課堂用語由于經常、反復地在課堂上使用,學生有較多地機會聽,并模仿說話,因此,表達同樣的思想或內容時,用不同的形式結合具體的情況變換地講,這樣可以使學生氣氛更活躍,使語言更具有靈活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而不致感到單調,枯燥或乏味。即使有些常用的表達方式也可以略加變換,不要重復單一的句式。
如上課時的問候語和下課時的告別語:
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ello, everyone.
Goodbye.
Goodbye. Boys and girls/ See you tomorrow.
Bye –bye. Children.
根據具體情況,還可以有以下說法:
Have a nice weekend.
Have a good holiday.
Enjoy your holiday.
3、盡可能地采用學生學過的詞組、句型來表達
使用課堂用語一定要持之以恒,堅持到底,切不可半途而廢。在課堂上凡能用英語表達的并估計學生基本能理解的東西應盡量用英語表達。用英語教英語是從交際的角度來要求的,因此必須以學生聽懂為標準。采用學生學過的詞匯、句型來表達,有利于學生語言知識的鞏固。例如學生在初二已學過了幾種天氣的表達形式,教師要有意識地用這些詞來討論當天的天氣。
①It’s a cold day isn’t it ?
②How cold it is today? But it’s going to be warm later on.
③Look at the sun. It’s hot, isn’t it ?
再如,剛學過情態動詞的用法,在教師的組織教學中就應相應地出現含有can的課堂用語。
①Can you answer this question?
②Can you hear me at the back.
而在介紹新授內容時,教師可以除了用學生學過的來表達之外,還可配以表情、手勢、簡筆畫等,以降低語言難度。
4、注意課堂中教師對學生評價性語言的使用
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英語教師既要有效地進行語言知識的教學,也要很好地運用激勵藝術。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并始終貫徹于教學中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增強其信心。如:Don’t be shy! Come on, you can do it. Well done…
教師在課堂上表示贊嘆和表揚時,若總是僅僅局限于”Good”或”very good”,就體現不出語言使用的層次和等級,體現不出針對性,因而不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程序不同,可以給出不同的評價,如“Great”“Excellent” ”Wonderful”“You are very clever”“That’s interesting”,使學生明白評價的等級差異。
5、注意課堂教學過程,對學生情感教育的灌輸,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課堂教學不但是師生雙方思想、信息的交流,同樣也是情感的交流,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堂用語來表示對學生的關心,愛護來增進師生雙方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例如:一學生昨天生病未上學,今天來上課了,教師可以關切地問一聲:
①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Wang Jun?
②Are you feeling better today, Wang Jun?
③I hope you are feeling well.
6、講究語言的風趣、幽默、形象化
目前農村中學生學習英語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發音不準,不懂漢語意識,分不清句子結構等,這些問題造成學生厭學英語,缺乏語感,閱讀能力差,不會用英語進行思維,口語更差,在公共場合幾乎不敢張嘴說英語。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英語教育工作者們。
為了樣學生學好英語,各個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們使出渾身解藥,發表各種理論,進行各種培訓,希望改變這種狀態,但是收效甚微,我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是我們過多地強調了學生的地位,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太多,從我自身的上課和聽課的經歷當中體會到我們老師更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尤其是要注意有效地運用課堂語言。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如何運用有效的語言去引導學生是個根本問題。學生喜歡某個英語老師肯定不是只喜歡老師的外表。那如何讓英語老師的課堂用語有效呢?
一、老師最好能夠說出 beautiful English
“美”的語言讓人聽得舒服,愛聽。那么在農村課堂上,英語老師上課時說的英語美不美?大多數英語老師受地方性教學環境的影響,口語水平有限,只有少數老師可以說的好一點,大部分老師應當在平時注意練習口語,通過多種途徑模仿和練習來提高口語水平。英語的發音和漢語普通話發音相似,所以英語老師上課用漢語時也應該用普通話。正確的語音語調能夠從上課那一刻起就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一種模仿的沖動,畢竟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也是絕大多數學生喜歡做的事情。
二、英語老師要有能力用英語發出正確的指令
從以上可開始,英語老師就要憑借過硬的口語介紹這節課的內容,發出正確的指令讓學生聽得懂要完成什么任務,老師的語音語調和語速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和思維,讓所有學生抬頭聽老師講課,這樣的課堂效率肯定非常高。學生的反應應該是迅速的,學生學習和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會很高,能夠積極回答問題,積極使用課堂學習的知識和展示自己的口語,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同學們的贊揚。
三、英語老師要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能力甚至要超過語文老師
英語老師不需要在課堂上“之乎者也”,不需要炫耀華麗的辭藻,但是英語老師要把漢語和英語的語序分清,句子結構或者說成分劃分清楚,要把不同單詞意思相同的情況分清楚,把同一個單詞的不同意思和用法講清楚,要把文章的結構和大意說清楚,要讓學生心服口服。如果英語老師上課時只是讓學生照書背誦而沒有分析,這樣的課堂和這樣的老師肯定不受歡迎。
四、評價性的語言是必要的
老師在上課時不應該只會提問,不會的就批評或者不理睬被問的學生而另外找人回答,而是應該給矛學生必要的表揚如Well done or Goodjob等,回答不上時應該給一定的提示,讓學生沒有恐懼,順利完成任務。當然,老師在評價的時候不能虛偽或根據個人好惡或關系好壞。
【關鍵詞】 英語教師 課堂語言 教學效果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讓我們教師深知掌握好課堂語言對于教學的重要性。而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指導學學生學習第二外語,英語課堂用語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
英語課堂用語是指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來組織教學活動所使用的語言。教師的課堂語言可以分成以下幾類:講述性語言、指令性語言、提問性語言及評價性語言。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也要懂得課堂語言的藝術和效果。教師良好有效的課堂語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而且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課堂語言才能達到以上效果呢?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講述性語言的準確性
筆者認為在講授知識時,英語老師應力求讓自己的講述性語言發音純正,準確嚴謹,規范得體,做到有據可依,有理可循。教師應該明白清楚地講述本學科的概念,定義特征等知識體系和框架結構,要避免言語的含混,歧義,避免使用含義不明確的詞語。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來阻止自己的教學語言,避免提供與教學關系不大或不相干的“垃圾信息”和無用信息。比如:有好多英語老師在講授“exciting”類和“excited”類形容詞,總是概括為“-ing”類形容詞修飾物;而“-ed”類形容詞修飾物,這樣就誤導了許多學生。
2. 指令性語言的導向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預設指令時應注重盡量使語言精練,準確,通俗易懂,富有趣味。而且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盡量使用英語,這樣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英語課堂氛圍,也能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教師在使用英語指令性語言時,一定要從最簡單的詞開始,并且適當的配上動作,表情,并且適當得解釋說明,讓學生明白接下來要作什么,該做什么,達到既定的導向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指示性語言時,要注意提示的明確性及可及性,口氣要溫和而又決斷。指示性語言美在它的不可違抗性,但是有不傷學生的自尊心,不給學生造成壓抑感。
3. 提問性語言的啟發性
課堂中提問性語言是指能夠引發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智活動并且做出回答反映的信號刺激,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許多英語教師的授課環節中,總能聽到老師的提問性語言是“Yes or No?”其實這樣的提問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毫無意義。英語教師在提問時應該啟發學生思考,拓展思維。緊扣課堂的重難點環節層層設問,由簡到難,先問后叫,在學生回答不能一步到位時不要急于將答案和盤托出,而應適時巧妙的給予啟迪開導,幫助他們突破停滯,幫助他們得出正確的答案,而不是包辦代替,提供現成的答案。
4. 評價性語言的激勵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對于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影響很大。中學生都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忌諱“笨”,“傻”之類的埋怨和挖苦,而要敏銳地撲捉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時應激情滿懷,感情真摯,幽默生動,不吝夸獎,真誠糾錯來換取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師應該講自尊,自愛,自我調整的權利留給學生,要多幾分耐心,多幾分愛心。教師的語言應該像“雪中炭”、“三春雨”及“六月風”。在教學中應該多給學生肯定與鼓勵,這樣才能激勵學生保持課堂中發言的熱情,從而是課堂評價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5. 結束語
當然,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有的爽快利落,有的嚴謹續密,有的飄逸瀟灑,有的深沉雄渾。但是無論是那種教學風格,在課堂教學用語中都應注意以上幾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作為一名語言教師,良好的課堂語言不僅能夠展現教師個人的良好的基本素質,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也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提煉個人的課堂語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 楊素琴.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J]. 新課程(綜合版), 2009(12).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使用
一、有效使用課堂教學用語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用語的使用是一門藝術。教師科學、合理、有效地使用課堂教學用語,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下一步該干什么,如何去做,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師生之間可以有良好的互動交流。相反,如果學生不清楚教師的意圖是什么,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師完成相應的任務,從而造成課堂上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做學生的,教師的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理想。
二、如何有效使用課堂教學用語
1.指令用語
教師在課堂中需要發出指令來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比如,stand up!Sit down!Turn to page... Open your book!Close your book!剛開始時,會遇到學生聽不懂的情況,教師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肢體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慢慢的,學生聽多之后,也就自然知道這些指令的意思了。
2.用于與學生溝通交流的用語
教師在課堂里要充分體現與學生的民主平等地位,不要一味高高在上,命令學生做這做那。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如何幫助他們解決。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問:Do you have questions?Can you read?Do you understand?Any questions?Who can answer my question?只有讓學生覺得老師是親近的、可交流的,他們才會消除懼怕心理,學好英語。
3.激勵性語言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好表現。他們會利用老師給予他們的每一次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他們也極其希望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地給予學生相應的鼓勵、表揚會極大地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進步視而不見或是沒有任何表示,學生會認為受到了老師的冷落,心理上會產生極大的落差與挫敗感,這樣對他們的學習是極其不利的。比如,在課堂上,我們不要吝惜使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用語:Great!Good job!Super !You’re clever!Excellent!Wonderful!Well done!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要知道這些鼓勵性話語對學生的成長進步可能非常重要!
三、在使用課堂教學用語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1.教師使用的教學用語太難,學生難以理解
如果教師使用的教學用語太難,那么學生就會對老師的指令完全沒有反應或是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正確完成相應的任務,進而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選用教學用語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量體裁衣,權衡難易,選取讓學生容易理解、能夠接受的語言進行教學。
2.教師使用的語言過于簡單且重復性較大
如果教師使用的教學用語簡單且沒有變化性,學生會對老師所講的失去興趣,覺得無所謂。因此,教師在選取教學用語時,也要注重變化性。一來可以讓學生學對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方式有所了解,二來也可以增加新意,不會讓學生產生聽覺疲勞,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3.教師語言表達生硬,不具親和力
有些教師老愛用命令的口氣要求學生怎么做,讓學生覺得老師總是高高在上的,從而不愿與老師交流,有時甚至聽到老師說話就厭惡。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多給學生一點微笑,教學語言要具有親和力,不要生硬,多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喜歡之情,他們才會對英語課產生喜歡之情。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用語的有效使用確實可以幫助教師有效組織課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如何做到有效使用,確實是一門藝術,這需要教師在自己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摸索,爭取讓課堂教學用語真正有效地應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并以此來輔助教師教學。
參考文獻:
[1]陳啟春.正確使用課堂教學用語,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
[2]鄭 娟.小學英語教師課堂用語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2).
近年來,教師課堂反饋語研究倍受語言學者和教育學者的關注。國內外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其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其中較有影響的有胡青球對優秀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特征進行的分析[2];胥國紅對英語教師課堂反饋的功能進行的研究[3];付宇、徐玉臣針對師生互動模式下英語教師課堂反饋語進行的研究[4]等。但大多是運用二語習得理論、話步理論、支架理論、輸入輸出等理論對反饋模式、反饋策略和反饋功能等加以分析和論述,而且許多是和課堂提問、指令和講解等其他課堂話語放在一起研究的。英語課堂是師生最主要的交際場所,教師語言使用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師生交際的成功與否。本文擬運用語用學中具有重要交際指導意義的言語行為理論,對英語教師課堂反饋語的交際效果和交際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提高英語教師的課堂反饋技巧和效率,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學。
一、言語行為理論簡述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由牛津大學哲學家Austin于1962年創建,后由Searle等人繼承、改良和發展,是當今語用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人類語言并不是單純的聲音和意義的組合,語言還可以產生行為,即產生某種效果。Austin認為,人們在說出話語時同時實施了三種不同的言語行為(Speech Act),即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5]。言內行為即發聲說話這一行為本身,分析的是說話人通過語句所表達的字面意義;言外行為是通過說話實施的一種行為,它涉及說話人的意圖,是說話人透過字面意義所隱含的真正用意;言后行為指話語在聽話人身上產生的效果,是說話人的用意被聽話人所理解后產生的效果[2]。例如,通過說“It’s hot.”說話人發出了有關這個句子的語言(言內行為),表達了他請求聽話人開門窗或開空調的意圖(言外行為),所產生的后果是聽話人開開了門窗或空調(言后行為)。
1979年美國語言哲學家Searle繼承和完善了Austin的理論,強調三種言語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還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所謂間接語言行為就是通過實施另一行為而間接得以實施的語言行為。也就是說,交際者在實施間接言語行為時往往不直接說出自己要說的話,而是憑借另外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表達其用意[6]。例如:說話人在浴室洗澡,聽到敲門聲,便向浴室外大聲喊“I’m taking a bath/shower.” 表面上說話人是在陳述“我在洗澡”這個行為,實際上他是在表達“請求”行為,即讓聽話者去開門,后者是通過前者間接實施的。在具體語言的使用中多數言語行為都不是直接的,間接言語行為普遍存在于語言的使用當中,因此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Austin和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可以概括為:人類說話就是用語言做某件事,完成一定的行為。我們每說一句話就意味著對別人實施一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效果或后果,因此我們說話時必須要顧及聽話人的感受,必須對自己的言語行為負責,必須考慮恰當的表達方法和表達方式。這種語言觀有助于我們對語言本質的把握和對言語交際實質的理解,從而指導我們更好地進行交際[7]。
二、言語行為理論在英語教師課堂反饋語中的應用
學生從心理上往往很期待、很在意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和反饋。若得不到來自教師的任何反饋,學生很有可能以為其回答不符合教師的要求;教師若對學生的應答不予理睬,會使學生感覺自己的回答沒有被重視,產生失望、憤怒等負面情緒,導致他們失去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來看,英語教師課堂反饋語本身體現其言內行為,對學生回答和表現的贊揚或批評糾錯等體現其言外行為,而其言后行為則體現在對學生心理、情感乃至學習產生的不同影響[8]。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所做出的評價性反饋語的分類多種多樣,從功能上通常分為肯定反饋語和否定反饋語兩大類。肯定反饋語是指用“Right.”、“Good!”和“Very good!”等對學生的回答和表現表示肯定和贊賞;否定的反饋語包括對學生回答正確時的不表揚、對錯誤回答時的批評,以及急于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中斷學生的回答等。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不同反饋, 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影響是不一樣的。肯定反饋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和興趣, 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而否定的反饋, 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直接批評, 往往使學生感到羞愧難堪或過度焦慮,結果使他們喪失自信心,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學習興趣逐漸下降,甚至以沉默的方式來拒絕回答教師提問或參與課堂活動[8]。因此,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的反饋語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1.肯定反饋語
當前的英語教學特別要求以學生為中心,英語教師需花費更大精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俗話說,好學生是表揚出來的。教師聽完學生的發言后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表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支持和贊美,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就一定會被激發起來。肯定反饋能使學生及時了解他們正確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同時還能通過贊揚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尤其是對于那些英語基礎差、缺乏自信、性格靦腆的學生來說。“Good!”、“OK.”、“Very good!”是英語教師最常用的課堂肯定反饋套語,表面上看是一種夸獎,但因為教師說得多了學生聽得也多了,便失去原有的贊揚含義和效果了。長此以往,學生會懷疑教師反饋語的真誠程度,進而對教師的所有話語產生懷疑、忽視甚至抵觸,非常不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不利于英語教學。而從教師這方面來說,原本是想鼓勵學生,提高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但由于長期的機械化和模式化,失去了任何實際效果。言語行為理論重視的是取得何種效果,因此這種肯定反饋語違背了言語行為理論。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語言學習或活動時,非常渴望得到、也非常在意教師給予實質性的、建設性的反饋或評價。有效的肯定反饋如同劑,能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9]。所以教師的肯定反饋語必須要豐富具體、針對性強、注重實效。教師可以收集多種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稱贊和表揚,可以改用brilliant,perfect, excellent,wonderful,super,a good job和感嘆句等來變換表揚字眼和句式。例如:“What a perfect answer!”“Your answer really impressed me!”“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Your pronunciation is pretty good!”等等。這些富于變化和有針對性的反饋語通過豐富的詞匯和變換的句式這一言內行為,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表揚、贊美和激勵這一言外行為,產生的效果是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和欣賞,體會到了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對自己以后的英語學習更加自信和努力了。即使學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確, 教師也應帶著欣賞的口吻給予評判。比如教師可以說: “I appreciate the first part of your answer, but...”或 “Well, you may be right, but I think we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from another aspect.” 或 “That’s almost right, but who can give us a better answer?” 教師先肯定學生回答中正確的成分,學生聽到后受到肯定和鼓舞,激發他們去思索和探求更完美的答案。這類言后行為是良性循環的、能夠帶來正能量的行為。
2.否定反饋語
當學生回答錯誤或表現欠佳時,教師就要不可避免地做出否定反饋,按理應是 “You’re wrong.”或 “No, your answer is wrong.” 或“You should study hard.”等之類的陳述或命令行為。但教師經常這樣反饋容易傷害學生的面子和自尊,學生就會感到泄氣和無望,變得謹小慎微,不敢參與課堂活動,可能變得害怕學英語,甚至對英語老師乃至英語學習產生抵觸情緒,所以教師應盡量避免說這類否定反饋語。運用Searle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可以將肯定句式變成疑問句式或采用虛擬語氣等方法,來間接地實施這一行為。如教師可以這樣反饋學生:“Well, are you sure?”或“OK, anything else?”事實上,調查數據顯示教師所使用的否定反饋言語行為多為疑問句式[10]。
應用間接言語行為較多的是課堂上的批評。由于批評言語行為本身很容易傷害到學生的自尊,所以教師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為時應當不明確提及學生的錯誤,采取比較含蓄和委婉的言外行為,采用暗示等間接方式提出批評,如“You could have done much better if you had previewed the text.”,用的是虛擬語氣,字面意思是“你要是預習了課文,原本會做得更好些。”實際上意在批評該學生沒預習課文。但這樣委婉迂回地表達,重在鞭策和鼓勵,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要比“Why didn’t you preview the text?”和“You must preview the text.”這樣帶有責備和命令語氣的句子效果更好。又如,“You see, John. Jack has made a good point”,這是一種表揚式批評,教師借表揚另外一個學生Jack(杰克講的有理有據),來含蓄地向學生Tom提出他的不足(湯姆言之無物)。這種批評方式的主要特點是避免直接地談及學生的缺點和錯誤,給學生留下了回旋和自省的余地,把對學生造成的傷害和威脅降到了最低,維護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善于使用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英語教師會盡量避免說傷害學生自尊的反饋語,并用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鼓勵學生去改正錯誤、取得進步。
有些英語教師喜歡在課堂上一味直接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挫敗感,變得畏首畏尾,這對提高英語口語尤其不利。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當其語言還未發展到一定高的水平時,一味地糾正其錯誤是徒勞的[11]。教師應該把話語權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定的等待時間,培養學生的語言自我糾正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升調重復、信息提示、要求學生重復等方法創設學生自我修正語言錯誤的條件和語境。教師用升調重復學生錯誤的回答,不僅可以引起回答問題的學生的反思,同時也引發全班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回答有誤,并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糾正。除了用升調重復,教師還可以說“Pardon?” “Would you please repeat your answer?”“We don’t quite catch you. Please say it once again.”等話語要求學生重復或澄清自己的回答,這樣學生就有可能自己發現并糾正自己剛才犯的語言錯誤。這種間接方式比教師當著全部同學的面直接糾正的效果要好很多,既保全了學生的面子,又讓學生體會到自我糾正后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在進步中也能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對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容易犯的語法上或用詞上的錯誤,教師可以這樣說:“Your answer is almost perfect except for a few grammatical mistakes in your speech. Let’s correct them together.”當學生的回答完全錯誤的時候,反饋語可以變成“Not bad, at least you have made your idea clear to us.”這樣的反饋語首先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回答存在問題,教師實施了言外行為;對于本身缺乏自信心的學生,不會因一次回答錯誤就喪失了以后回答問題的信心,在教師的不完全否定中形成一種下次會回答得更好的信念,這樣言后行為的效果就達到了。
英語教師的課堂反饋語對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參與熱情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每位英語教師在做出反饋時要采取非常謹慎的態度,要仔細推敲字眼和句式,充分考慮自己的反饋對學生產生的言后行為。每次課堂教學之后,還要善于對自己所用的課堂反饋語進行分析、反思和總結。言語行為理論對英語教師課堂反饋語起著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具體應用到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學習、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肯定反饋語言,使之生動具體、富于變化,更具針對性和個性化,真正對學生產生理想的言后行為。在不得不使用否定反饋時,教師應盡量采用委婉曲折的間接言語表達方式,增強話語的緩和度,努力維護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對于學生的語言錯誤,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多耐心傾聽、少當面干預,創設語言環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和糾正錯誤。總之,英語教師課堂反饋語是一門藝術,需要每一位英語教師在理論的指導下去摸索和體會。
參考文獻
[1] Bellack,,Arno A.,et al.The Language of the Classroo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6.
[2] 胡青球.優秀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特征分析.山東外語教學, 2007(1).
[3] 胥國紅.大學英語教師課堂反饋的功能研究.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4).
[4] 付宇,徐玉臣.師生互動模式中大學英語教師課堂反饋語的研究.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0(2).
[5]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6] Searle,J.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 陳藹琦,曾淡君.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教師語言的語用功能.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
[8] 劉丹丹,陳利平,吳廣平.運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英語教師課堂話語.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6).
[9] 姜旭,姜燕令.對大學英語課堂提問教師反饋的反思性研究.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