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前世界城市以2%陸地的面積承載著全球50%的人口,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脹直接加劇資源短缺的矛盾,并且對生態環境、人口健康、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等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世界城市人口三分之二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其中貧困人口大約15億,其中至少有6億人沒有足夠的住房,11億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
中國是世界上建筑市場最大的國家,幾乎一半的建筑都在中國建設。
據統計,中國現有建筑430億平方米,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中國年新增建筑16億~20億平方米,其中的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中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中國建筑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的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40%以上。
城市里的碳排放,60%來源于建筑維持功能本身,因此建筑業是這個問題的關鍵。與此同時,城市本身還是一個綜合體,建筑則與這個綜合體的大部分系統緊密相連,比如小到供排水系統、通風采暖系統,大到水生態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小區和城市綠化系統,等等。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條件,沒有清潔飲用水和衛生設施乃至電力,非常容易發生傳染病,生態、資源、安全、健康等問題交替出現,為人口文明進步帶來挑戰。也因此,新能源與各種節能減排技術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低碳經濟潮流涌動,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新的動力。
“綠色建筑相關生態和綠色產業將蓬勃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
近年來,發展綠色建筑已逐漸引領世界城市發展潮流。綠色建筑所體現的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成為創新建設發展模式,推進建設領域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向綠色低碳建筑轉型,實現建筑業對環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響,是中國建筑業和城市發展模式共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雨水的收集利用到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從水安全的保障到空氣污染控制、環境生態綠化等,都展現了城市未來經濟發展將成為從資源到產品到再生資源這樣一個物質循環流動的過程,為宜居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徑。”仇保興說。
他提出,一個城市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與綠色建筑方面,要把握綠色建筑設計五原則。
這五項原則分別是:第一,建筑節能不僅要著眼于減少能源的使用,還必須考慮盡量采用低品質(低能值轉換率)的能源,如地熱能、太陽能:第二,在建筑設計中盡可能應用簡單技術,如通風、外遮陽等,達到能源節約的目的;第三,利用低品質能源進行建筑整體性或基礎性調溫,利用高品質能源進行局部性、精細性調溫,將成為綠色建筑設計的通則;第四,建筑將成為能源產生的單元,如屋頂計劃中的太陽能利用;第五,從單一產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綠色能源園區。
與此同時,綠色的低碳的城市,也將成為新的發展主流。在城市生態和綠色建筑方面,國內不少地方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深圳是在低碳城市建設方面走在國內前列的現代都市。“要發展低碳城市,就必須以綠色建筑為突破口。”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喊出了這樣的口號。
業界評價說,深圳地區綠色建筑成功設計最關鍵的因素有三個,一是通風,二是遮陽,三是建筑立面綠色和屋頂綠化。與內地一些城市相比,深圳面積狹小,建筑能耗在全市能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使得它成為了全國惟一新建建筑節能達標率達到100%的城市。
天津生態城的規劃建設指標體系體現了復合生態原則,在生態評價上,體現了生態能量的要求,而且由生態河、生態鏈、生態走廊逐步向沿江、沿渤海灣延伸,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模式,倡導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再如曹妃甸,在這方面創新使用了多種評估工具,從零排放城鎮、綠色交通、綠色建筑、開發新能源、中水回用、回收利用廢棄物等理念,來探尋低碳城市的開發模式。
業內城市建筑專家說,人類不僅需要烏托邦式的夢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多樣化、大眾化的實踐活動。城市的拯救不能僅僅寄托于未來的技術發展,更要注重那些現在就可用的“戰斗武器”。
正是基于這種理念,才有了中國與新加坡、英國、意大利、瑞士、德國等發達國家合作來建設生態城市的項目。這類生態城市一般設定居住人口為30萬左右,以實用技術為技術主體;以綠色建筑為建筑主體;以服務業或新興產業為產業主體;以步行、自行車、公交等綠色交通為交通主體。
目前我國中新天津生態城、曹妃甸生態城、深圳光明生態城,以及湖南長株潭和湖北武漢“兩型社會”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在規劃建設中。中國正以最旗幟鮮明的姿態向“綠色建筑”“綠色城市”的方向邁進。
其實,所謂低碳,所謂綠色,并不完全需要“高科技”元素的支撐。
安徽的民居、陜西的窯洞――都具有冬暖夏涼的特征。現在陜北一些地方在建設新樓房,讓住窯洞的老百姓搬進去,結果發現冬天取暖燒的煤是過去的三倍。后來旅游部門發現了商機,把空置的窯洞開發成賓館租給游人住,反而很受歡迎。
關鍵詞: 高層建筑 城市規劃
十八世紀末的產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發展與經濟的繁榮,大工業興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來,造成用地緊張,地價上漲,城市范圍逐步擴大仍感局促,為了在較小的土地范圍內建造更多的建筑面積,建筑物不得不向高層發展——這是高層發展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說,高層建筑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高層只有在城市的滋潤下才能較快地蓬勃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也依賴高層的支持!
不論是設計的或是缺乏設計的摩天樓或高層建筑物都已成為我們城市生活的既定景觀,它是幾乎每個國家的主要城市都認可的一種國際技術!一幢高層可以是一個城市的特寫,例如說到世界貿易中心(雖然已在911中倒塌),人們就很自然的想到美國紐約,說到阿拉伯塔酒店就很自然的聯想到阿聯酉,而佩重納斯大廈,也就是吉隆坡雙塔,也已經成為吉隆坡的地標性建筑。高層建筑已變成城市的本體部分,并對城市的社會、經濟及物質環境的充分影響也正變得日益明顯。
高層建筑對其所在的城市街區具有重要的影響。僅以它絕對的規模和人口總量,就對城市街區的集中化、對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顯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將這些歸于高層建筑的環境關系,它必須成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設計方面的主題。在這個層面上,高層建筑的發展可以由規劃者通過地方規劃來加以控制。一座高層建筑必須首先與城市達成的協議,就是那里的現狀,例如:它如何決定體量的問題,以及新的塔樓以何種尺度才能為整體聯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區和周圍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須決定如何適應于街道的邊沿、周圍的人行道尺度、現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區的特點。
由于其相對體量和高度,高層建筑對城市已有的周圍環境及尺度影響甚大。不論是獨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環境里,建筑物的體量越大,影響也就越大。不斷增大尺度的高層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環境條件不斷的惡化,因而變成城市生活質量的禍害。高層建筑插入到城市環境中,這些大都市里深谷剝奪了城市居民的光線、日照、和自然通風,對城市街區及其周圍小氣候環境的造成很大影響。諸如在陽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幾個小時以內,高層建筑可能投下的陰影。這些陰影可能極大地改變著該區域的性質,影響著小氣候以及遮斷視景。塔樓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強力的下行風和不舒服的旋風,那是很令人討厭的。還有這些大型建筑項目的能耗過大,如空調、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較大的能量供應,從而產生大量的熱量,改變了城市原有的熱平衡關系,加劇了城市的熱島現象,惡化了市民的生存環境。
許多實例表明:什么地方的建筑物在其地段中從各方面都向后退進時,它就變得與街道線分離了,并可能變得與其環境失去聯系。從地面形象方面來說,在高層建筑物之間的地面場地不要僅僅作為行車道路,那將由于與城市形式脫節,可能變成對城市聯系的一種威脅,并且形成“孤島”式建筑局面。城市街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街道上行人與大樓之間的關系。高層建筑物必須形成與周圍建筑物的聯系以加強城市結構,并促進在其底部的城市生活。假如這些被忽略而后大樓將孑然孤立,缺乏與街區的任何聯系,或不承認自己屬于城市街區,而它卻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高層建筑的立面正好位于街道線上,而且在其門廳內部結合著過渡區的話,那么,這座摩天樓的底部就能將內部空間與外面的街道生活聯系起來。
高層建筑承擔著城市的高級偶像的作用。高層建筑有提供天際線視覺趣味的獨特的城市設計機會,能夠創造壯麗的天際線,而在街道層上卻以人的尺度行事。建筑物的頂部一般服務于天際線,襯在天空上的形狀是高層建筑“聯系于無限”之點,是塔樓的一個特色。沒有天際線的摩天樓大概就像空間里一大堆不引人注目的體快。像高度發達的紐約和彈丸之地的香港都是由高樓大廈堆砌起來的,且看這兩大城市的天際線,錯落有致的城市建筑,間中穿插的塔樓,為城市的天空勾畫了優美的輪廓,線條生動活潑、色彩繽紛多變。城市的天際線只是一維的立面邊線為主的輪廓線,可正如一幅藝術攝影,照片是單向面的,可它反映的是三維的城市空間,以及整個城市風貌的特點。也就是說,三維城市空間的布局,不僅僅是功能性的問題,也有個審美意向在內——對建筑風貌的選擇與城市風貌的構建。城市天際輪廓線,是城市規劃宏觀把握中必不可少的參照,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與美學的體現。
不能不提一下的是,高層建筑的發展也能影響到現有城市的歷史遺產。發展必須保證將不會危及地方的環境品質、原有的街道生活模式和亞文化群、原有的市景和風景。如果城市的傳統結構就是由一群低層店鋪組成,并成為城市個性特色的話,那么新的高層建筑體量就應該與原有建筑的尺度相調和,并考慮將其保留、維護和改造利用等問題。歷史風貌保護區和文物單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見證,城市的建設要沿著其歷史的腳步進行可持續的發展,離開了歷史,那將是一座沒有內涵、沒有底蘊的城市。
廣州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在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過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成效,而廣州的摩天樓也是一座座的從地拔起。高層建筑數量及其分布的隨機性是由土地開發成本、土地開發機制以及土地開發調控機制等諸多因素造成的。
廣州的近代城市建設正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在處置古代與近代、中國與西方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理念的矛盾過程中,邁開了近代化的步伐,體現了較強的自主性。出現了將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與嶺南的氣候特點相結合演變成"騎樓"建筑。在荔灣區的上下九和北京路等的商業道路都變成了騎樓街,所以為了不破壞城市的景觀,不太適宜建高層,保護這種已存的文化氣息。
而大量的寫字樓和住宅高層都集中在天河區,廣州最高的建筑中信大樓就位于城市中軸線上,然后許多的高層就沿著城市道理兩邊布置而成,不過地段的優越,規劃的不周詳,使得高層的體量和高層之間的間距還有城市的道路的比例有些失調,造成了高層高密度的狀況。就拿天河的龍口東到龍口西這段路,兩列高層肩并肩的排在道路邊,抬頭看見的也是建筑,人在里面感覺被建筑緊緊的包圍著。自然風只能在道路兩端穿進來,夏天里建筑和汽車產生大量的熱量,影響行人的安全和舒適性。
廣州人口密度十分大,需要大量的住宅建筑才能滿足人口的居住問題,于是相應的在廣州各區都涌現的許許多多的高層摟盤,并呈現由市中心向周邊擴展的趨勢。但是住宅的功能不是簡單的解決居住的問題,還要符合人的生活要求,必須有質的保證。廣州存在很多的摟盤由于經濟和起其他因素的制約,大部分是一梯多戶,單位住宅的通風很采光都不是很理想,小區面積小,這種高層高密度的住宅只會讓都市人感到城市節奏的緊張。我個人不喜歡高層住宅的環境,住得越高,與地面環境就越遠,心理上沒有安全感,每個單元的家庭就在方盒子里與周圍間隔出來了,不利于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溝通。
作為國內的大城市,廣州的高層數量是多,但是有特色,可以代表廣州的高層卻沒有,從城市上空望下去,是或密集或稀疏、屋頂平平的高層,中信是可以讓人們聚焦的建筑物,可是大家都知道中信的優勢只是它比其它高層更加高聳而已,結構造型和材料上都沒有特別之處,加上其不人性化的廣場設計,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失敗作品。廣州需要一棟能代表廣州城市風貌的標志性高層建筑,它可以帶來城市地位、形象、實力的提升。雙塔是廣州百年一遇。在我看來,也許是千年一遇,空前絕后,500米以上,廣州有一兩棟標志性高層建筑,在發展勢頭上講更有推動力!
關鍵詞: 商業建筑;藝術處理;購物空間;城市風格
商業建筑是當今面積僅次于居住建筑的第二大建筑門類,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窗口,是各種經濟信息交匯與交流的重要場所,是塑造城市整體環境最具活力,最亮麗的風景線。
一、商業建筑的購物空間
購物空間是商業空間中面積較大,人流最集中,對城市環境設施配套要求較高的建筑空間分類,其環境與室內外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也越來越多的影響人們的情感,趣味與生活方式。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等現代通信,管理方式的介入,網上購物和現代生活節奏的快速變化也使得商業購物空間環境于室內設計中對新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變化,我以下方面做出闡述和說明:1.作為商業空間,在參與城市整體環境的塑造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這些問題雖然是有關管理工作者和城市規劃設計師所重點解決的問題,但是作為室內設計師了解了這些問題對整體的規劃概念有一個綜合的認識,會更好地融入商業環境整體設計中去。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購物行為從單一的“需求型“,更多的向”休閑娛樂型“發展,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休息、放松、娛樂活動所選擇的空間,因此,作為公眾活動空間,其環境的設計,創造也越來越多考慮這一種傾向。
二、商業建筑的藝術處理
商業建筑雖然屬于一種高度市場化、商業化的建筑類型,但在創造體驗消費場所方面,應特別重視建筑的藝術處理。這里不僅僅是指專業角度的藝術追求,還包括大眾藝術、流行時尚等。建筑藝術是一個地區和一個時代文化藝術表現中最宏大、壯觀也最生活化的載體。直接對人們的心理、生理施加影響。對于大型商業地產項目而言,應成為當地的具有鮮明文化內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體甚至城市區域,并創造延續建筑文脈與時代感想溝通的氛圍。
三、商業建筑的城市風格
商業建筑作為城市中分布最廣,種類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公共建筑,由它們所組成的城市商業空間往往成為市民公共生活的匯聚點和關注點,是市民生活的舞臺,也是城市風貌的展現點。而商業建筑入口空間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單體建筑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間與商業空間的過度、中介和融合點。由于中國的城市擁擠的特點和開放空間本身的規模的限制,大多商業空間的入口空間設計和建筑上出現了許多缺陷和不足。本文從商業建筑及其入口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歷史出發,探討商業建筑的物質形態—入口空間的建構方式,分析了商業性入口空間的心里需要以及入口各組成要素的特點,并在宏觀上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對商業建筑的入口空間及其形態設計進行了探討,最后,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得出總結性的對策和原則。
關鍵詞高層建筑設計 城市空間 城市規劃
一、城市空間定義與高層建筑對城市的影響
1、城市空間的定義
城市空間即城市中的人們所體會到的包羅萬象的感受。德國建筑師Robert Krier 提出過城市空間的概念:它僅是城市內和其它場所各建筑物之間所有的空間形式。這種空間,以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的聯系在一起,它僅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允許人們自覺的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城市空間。簡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間的可被人們領會的所有的空間。人在任何時候都在領會城市,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的構成 :研究城市空間,必然要對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構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間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從人的知覺、心理、行為角度加以分析。
2、高層建筑對城市的影響
高層建筑對其所在的城市街區具有重要的影響。僅以它絕對的規模和人口總量,就對城市街區的集中化、對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顯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將這些歸于高層建筑的環境關系,它必須成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設計方面的主題。在這個層面上,高層建筑的發展可以由規劃者通過地方規劃來加以控制。一座高層建筑必須首先與城市達成的協議,就是那里的現狀,例如:它如何決定體量的問題,以及新的塔樓以何種尺度才能為整體聯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區和周圍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須決定如何適應于街道的邊沿、周圍的人行道尺度、現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區的特點。
二、高層建筑設計原則
1、高層建筑外部尺度設計的原則
(1)建筑與城市環境在尺度上的統一
注意高層建筑布置對城市輪廓線的影響,因為在城市輪廓線的組織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別是高層建筑,因而它的布置應遵行有機統一的原則進行布置:(a)高層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為避免其相互干擾,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雖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間距適當,組成有關的構圖。也可以單棟高層建筑布置在道路轉彎處,以豐富行人的視覺觀賞;(b)若高層建筑彼此間毫無關系,隨處隨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則不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和諧整體;(c)高層建筑的頂部不應雷同或減少雷同,因為這會極大影響輪廓線的優美感。
(2)同一高層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層建筑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建筑的城市尺度、整體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細部尺度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設計中要遵守尺度的統一性,不能把幾種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證高層建筑物與城市之間、整體與局部之間、局部與局部之間及與人之間保持良好的有機統一。
(3)高層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須有可識別性
高層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體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臺階、柱子、樓梯等來表示建筑物的體量。
2、高層建筑設計符合城市規劃
高層建筑設計都應該符合城市規劃要求,在高層建筑設計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把握:
(1)對用地性質的規劃:具體建設項目的選址上,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這一項目只能在某一允許區域內選擇基地地塊;對用地進行開發的場地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該地只能做一定功能性質的使用。
(2)對用地范圍的控制:規劃是由建筑紅線與道路紅線共同完成的。
(3)對用地強度的控制:是通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來實現的。對容積率、建筑覆蓋率最大值及綠化覆蓋率最小值來限定,可將基地使用強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疇之內。
(4)對建筑用地范圍的控制:由建筑控制線來限定。即基地允許建造建筑物的區域。城規中一般都要求建筑控制線從紅線退后一定距離。
(5)規劃中對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場地設計中也應同時予以滿足。
3、高層建筑的整體尺度
高層建筑的整體尺寸對城市的空間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尺寸主要包括各部分尺寸的比例、街道尺寸、近人尺寸以及細部尺寸等。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協調:高層建筑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的:裙房、主體和頂部,也有些建筑在設計中加入了活躍元素,以使整棟建筑造型生動活躍起來,一個造型美的高層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處理了這幾個部分之間的尺度關系,而這三個部分尺度的確定,這樣才能在形式和空間上塑造出高層建筑的美。
(2)高層建筑中各部分細部尺度應有層次性:高層建筑各部分細部尺度的劃分是建立在整體尺度的基礎上的,各個主要部分應有更細的劃分,尺度具有等級性,才能使各個部分造型構成豐富,細膩耐看。尺度等級最高部分為高層建筑的某一整個部分。
(3)街道尺度:街道尺度是指高層建筑臨街面的尺度對街道行人的視覺影響。為了保持街道空間及視覺的連續性,高層建筑臨街面應與沿街的其他建筑協調統一,宜有所呼應。
關鍵詞:城市建筑;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設正處于一個快速增長期。—個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匕是—個信息的載體,城市建筑構成這個城市的基本特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城市建筑設計規劃的和諧性,必然成為了高揚和諧社會這個主旋律所必需的最堅固、最永恒的物質基礎和最寬闊、最美麗的演奏場所。因此,從生態、和諧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1城市建筑的特點
城市建筑指作為構成城市的主要物質實體來說,具有的能夠對其外在的城市公共空間、功能、景觀等的特征與品質產生影響的建筑。也就是說,當建筑或建筑群能夠對城市空間環境的特征與品質產生影響的時候,那么我們可以說此建筑或建筑群為“城市建筑”;反之,當建筑并不因其自身的存在而對其外的城市空間環境產生影響的時候,我們則可稱為“非城市建筑”,或者稱為“郊野建筑”。城市建筑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決定了其復雜性和矛盾性的特點。
1.1復雜性
城市是由多個層次、眾多子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體現為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作用,這必然給城市的建設帶來相應的復雜性。城市系統包括城市形態和城市要素相互作用,其中城市形態是指城市各個要素(包括物質設施、社會群體、經濟活動和公共機構)的在空間上的分布模式;城市要素相互作用是指城市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使之整合成為一個個功能各異的實體;城市建設以一定的組織規則,將城市形態和各個元素相連接,并整合成為一個城市系統。城市作為人類聚居的產物,成千上萬的人聚居在城市里,而這些人的興趣、能力、需求、財富甚至品味又都千差萬別,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同時又不斷地相互適應,結果產生了錯綜復雜并且相互支持的城市功用,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城市空間。城市建筑是認識城市、研究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獨特視角和重要內容。城市系統的復雜本質使城市建設也具有諸多復雜性特征,而且隨著城市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趨勢。
1.2矛盾性
目前,我國城市建設存在著大量代表不同利益團體或個人的沖突和合作,如政府、開發商、建筑師、用戶等,各方面利益因素的拉扯和較勁共同影響著今天的城市建筑。這種利益行為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復雜關系,常常使城市建設陷入兩難或多難的境地。參與城市建設的利益團體既存在著價值觀的趨同,又存在著價值觀的分歧,同時還表現有多元化傾向,所以他們之間產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等復雜的博弈現象,不可能存在任何純粹的合作和純粹的競爭。這些問題所折射出的深層實質則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諸如控制與發展、保護與利用、經濟利益與文化追求的矛盾。城市是真正的復合體,是整個文明、經濟、空間環境的復合體,當過于強調一方面時,肯定讓另一方面失去利益,使城市建設呈現出矛盾性。
2城市構成的建筑要素
建筑作為城市的構成角色,不僅決定于建筑自身的特征,同時也受到所處城市環境的制約,并且在不同的衡量標準下而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相對性與不確定性。建筑自身的影響因素:
(1)建筑的功能。從本質上講,建筑功能就是建筑所支持的人的活動和這些活動的性質,相互關系和變化規律。從歷史上看,建筑功能曾表現為某種相對的固定效用,滿足一種既定的事實發生模式,單一性和靜止性是其主要特征。對于功能的片面理解,使得建筑設計一度被理解為造型設計,并導致建筑與社會生活的脫節。建筑容納人類活動的類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建筑產生直接感受的人群的數量、類型與活動范圍,從而影響了人對建筑的視覺感受。所以建筑功能意義上的使用者的感受,應該是衡量建筑作為城市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筑的功能可以說是影響建筑作為城市構成主要的因素之一。
(2)建筑的形式與風格。是指建筑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體形,外部體形是建筑內部空間的反映,建筑空間又取決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因此,建筑形式與建筑功能有直接聯系。使用功能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建筑空間,因此也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建筑形式,從這一觀點來說,建筑功能決定了建筑形式。
(3)建筑的文化意義。除了自身作為物質實體的存在之外,建筑往往還被賦予其他的內涵:歷史的、文化的、商業的或是政治的意義。這種超出視覺感受之外的特質并不會對城市空間本身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卻可以通過作用于作為城市空間感受主體的人的心理。來影響人對城市空間的感知,從而造成空間品質在主觀感受上的變化。
3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是科學與藝術、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的多學科創造性工作。從設計方法來說,它有別于一般的工程設計,其主要原因是建筑與一般工程物的建造目的不全相同。建筑首先是滿足安全的目的,其次在于它還要創造一種文化價值。建筑的價值包含適用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總和。所以說:建筑設計=外界環境約束+功能+形式+經濟。建筑一直被認為是城市構成結構的主體,因為建筑不僅是人在城市中活動的主要場所與載體,而且是城市視覺環境的主要構成部分。當代建筑創作已不再僅僅表現單一建筑本身的價值,而著重于表現建筑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甚至重新組織建筑與周圍空間以重構這種關系。其基本的觀點即是建筑要服從城市形態,這意味著所設計的建筑應與城市環境聯系起來,在城市公共空間和城市形象構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盡管構成城市物質實體結構還有道路、其他城市公共設施、樹木植被等主要的系統要素,本文主要關注城市與建筑物質實體相關聯的性質與特征。具體而言有下面幾點:
3.1注重空間、景觀的連續性與協調性
建筑創作通過對建筑體量、空間形態、高度、色彩、比例、細部處理等,取得與周圍城市空間環境的協調,使城市整體在空間連續性與視覺景觀方面都保持連續與統一,建筑與城市空間得以自然過渡與交融。
3.2通過立面設計表達城市公共空間
建筑立面以往常被看作是僅僅起到裝飾與封閉作用的“外皮”,而現代城市建筑學則將其看作具有一定厚度感的空間來處理,并通過立面建立連續的空間序列。這種立面空間是建筑室內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一種過渡空間,是建筑與城市的一種交流與對話,通過精心的設計,往往能夠更好地表達城市公共空間。
結束語
城市建筑作為城市經濟和文化的集中反映,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現代化的城市建筑必須要注意將城市建筑的各個因素有機結合起來,包括其歷史文化、地域特點、風俗習慣等等,既要考慮到城市發展的速度、規模和功用,又要關注人民生活的安全、健康和文化傳統,自覺地把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環境中去設計,在繼承和深入研究當地建筑文化傳統的基礎E進行大膽的風格創新,推動城市建筑設計的不斷發展,努力創造—個人工環境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境地,使建筑設計方案充分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文明、生態文明的城市建筑設計思想達到人、建筑、環境三者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博華,李敏住宅建筑設計發展方向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