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建筑語言

      建筑語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語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建筑語言

      建筑語言范文第1篇

      【關鍵字】景觀建筑、建筑要素、藝術評價

      景觀建筑作為景觀與建筑交叉結合的一種物體,其界定范圍是含糊的。在柔性的景觀中利用硬質的建筑要素是非常常用的空間環境處理手法。而材料、結構、技術運用是否合理,是否達到了視覺上良好的效果是決定景觀建筑處理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

      景觀建筑

      在評價景觀建筑藝術之前,最初需要明白我們評價對象即景觀建筑的界定范圍。把事物一分為二,分別探討一下景觀與建筑。

      景觀是一個地區的基本結構,對組成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基本要素進行布局,如影響我們生活和社區環境的土地和地形、水和植物、建筑的布局和相互關系、步行小徑和道路、圍墻和臺階、照明、小品以及其他等。

      在探討建筑的時候,我們剖開其變幻莫測的外在形式而深入本質,就可看到建筑有三方面含義:(1)建筑是人們創造性勞動的成果,有著明確的目的,即滿足社會活動的需要。因此,建筑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2)建筑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構成的實體和由實體限定的空間的綜合而實現的。物質的實體與科學技術是影響建筑的重要因素。(3)建筑的實體與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實體形成建筑的內外部空間,實現著建筑的功能;空間容納著社會活動,并賦予實體以形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由此,我們似乎得出建筑的定義:建筑是人們為滿足社會活動的某種需要而創造的物質實體和實體抽象形成空間,兩者相互依存而構成綜合體,共同完成建筑的功能。

      在討論兩者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景觀與建筑是難以界定。首先,景觀包括建筑的布局和相互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建筑是景觀的一部分,它豐富著景觀,甚至在景觀環境組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對于建筑,拋開其深刻復雜的社會意義,我們不難發現它的物質空間需要與景觀的配合。建筑的發展趨勢是不再局限于它的內部環境,一個好的建筑設計,一定有與之協調的外部環境。甚至有些是外部空間內化,將景觀引入建筑內部。所以,總結來說景觀與建筑相輔相成,互相聯系配合。

      也許在人類的最初,我們會說樹木花草、山川河流就是景觀,人住的房子就是建筑。認識是淺顯的,但是多少可以看到其本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越來越關注人們的生存環境,力求創造宜人的空間。我們把花花草草引入到房子里,也在花花草草中立上一堵墻,放置些許的座椅。在此,我們不妨給景觀建筑一個定義:景觀建筑是在戶外環境中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構筑體和界面。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此次評價的對象范圍。

      建筑要素

      建筑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的組織部分,以其多變的體形和豐富的空間理性的向人們展示著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歷程,展示著各種文化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點。概括來講,它是功能、技術、形式的統一。建筑功能的物質方面表現在建筑是社會活動的容器和載體,精神方面則反映了建筑對社會責任和文化特點的理解和表達。建筑技術是建筑實現的手段,是以科學為標準的。建筑形式包括實體的形象與空間的形式,表現著建筑的藝術水平。功能與技術、技術與形式、形式與功能三者間和諧統一,即功能合理,技術精湛,形式完美是建筑追求的目標。

      自古就有緊隨社會發展的建筑,涉及面很廣,以各種角度解釋建筑的說法層出不窮: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建筑反映了歷史的發展,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物化積淀。建筑是凝結的音樂――建筑具有如音樂一樣的韻律美感。建筑藝術與其他兄弟藝術門類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建筑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建筑同時與技術和藝術緊密相關。在此我們著重探討其技術經濟要素放映出來的美感。

      對于建筑實踐而言,離開了一定的科學與技術的成果是無從談起的,因此可以說技術經濟要素是建筑的有利支撐。建筑物總是在一定科技基礎上得以實現的。隨著科技發展的腳步,建筑實踐有了愈來愈廣闊的天地。當前人們日趨增強的環境保護意識正在全球范圍內倍受關注。人們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建造中開始認識到要時刻考慮節約能源以使人與生態環境相融,這樣才能在建造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給建筑帶來革命性的發展,建筑的發展也不斷對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與開發提出要求,二者在建筑的發展中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重點關注的是建筑要素中的結構語言與材料語言。結構中是否充分發揮了其力學內涵?材料是否充分發揮了它的性質?結構體是否有充分的視覺表現?材料連接是否展現了一定的秩序?簡單來說,我們就是探討結構與材料是否達到其性能最大化,在此基礎上是否創造了最優視覺效果。

      藝術評價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美是難的”。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廣義的美包含三方面的含義:科學的真,行為的善,形式的美。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往往混淆了廣義的哲學的美和狹義的形式的美。

      建筑藝術是傳承歷史的藝術,她以美學與功能、技術、經濟的和諧統一,滿足人類物質生活的需要,這正是建筑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創造發展的內在動力。傳承歷史,與時俱進,將有時代特征的美與持續發展的時代工程技術相結合,構成永無休止的建筑藝術長河,正確把握建筑藝術內在諸要素的相互關系,因工程而異,妥善處理主次關系,不斷創新,是任何建筑方案構思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對建筑的品評中我們達到的是對建筑的廣義的審美評判,它包括科學的真與形式的美兩個方面的含義。建筑的真表現在物質材料的合理利用與表達、結構與技術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等等。這是理性的判斷。可以得到科學的證明或數態、物態的表達。建筑的美表現在對建筑形式完美的理解,對建筑形式美的規律與法則的理解,如比例、尺度、色彩、體量、對比、韻律、均衡、穩定等等。這是感性的判斷,難以甚至是無法進行全面地表達。由此可見,對建筑的品評是一種綜合的、全面的認識,包含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判斷。

      結構、技術、材料是評價建筑藝術比較重要的因素之一,結構是建筑的骨骼,結構與造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統一于建筑之中。材料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結構相互呼應,達到最優的美學效果。在此,我們不妨從建筑的要素即結構、材料方面去評價、分析和解釋建筑藝術。

      建筑語言范文第2篇

      關鍵詞:建筑材料;地域;色彩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5-0038-01

      當地的建筑材料,也代表了其歷史發展,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氣候環境,使當地人根據時代的經驗下鉆研出了最適應自身的不同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色彩多樣多種,不同質感的材質對同種色彩給予人眼視覺的感受又不同,色彩的最終效果通過建筑外立面的建材而決定。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運輸和新興科技的突破,地域的建筑材料的限制越來越弱,新材料新技術的產生,個性化的材料的使用漸漸成為新趨勢。這使設計的限制無限縮小,各個地方的設計風格趨見相似,這就要求在設計規劃中,設計師在整體風格的把握需要有著更強烈的意識控制住整體色彩的和諧度。

      建筑材料是整個社區環境景觀規劃中人工元素的最終物質,在大氣的能見度良好的情況下,建筑的外立面色彩通過兩個因素來決定:建筑材料的特性和光源色。物體的色彩來源是光源的色彩和不同質感的物體而選擇性吸收的光源和反射的能力,光源影響是物體的色彩。建筑材料的特性是物體色,在通過不同的光源的照射下,人眼的視覺上會產生不同的反射色彩,而材料本身的材質和特性,會影響視覺神經產生不同的色彩感覺。而表面不透明的物體色材質給人視覺的色彩感受是基本穩定的,半透明的物體則反射了自身物體色和周圍物體反射到自身的光源色,透明物體則沒有自身色,都是透視和反射周圍物體的效果。

      建筑材料分為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自然材料的種類有限,常用與建筑的則包括天然石材、磚、木材等。天然石材分為花崗巖和大理石兩類,由于產地環境不同和石材中含礦物量的不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花色種類。建筑飾面的材料需求材質堅硬耐磨耐腐且酸堿性好,表面質地肌理色彩持久,花色豐富的材質。人工材料基本上在外觀保持了自然材料的特性,由于技術的加持,給予了人工材料的色彩變化的范圍大大增加。現代景觀規劃中,玻璃的高度反射性是其高度被使用,它無時無刻的反射著周圍環境的變化形成多種色彩斑斕的效果。色彩是景觀設計的重點組成因素,建筑材料則是色彩中重要的表現因素,通過不同的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使用開拓出變化多樣的色彩肌理質感搭配。

      建筑材料作為景觀規劃的主體,作為色彩的載體,常年曝露在外受到當地氣候條件的影響。氣溫是氣候中變化的主要因素,氣溫會直接影響人類的心理感受則使人們對與色彩的感覺變化,同樣一個色彩,在溫度高低不一的條件下,產生的色彩度鮮艷度不同。長期處于高溫環境的人類則容易接受安靜,清淡的色彩搭配,這使得人類的心理與外界的溫度相平衡。而長期處于低溫環境的人們易接受視覺上表達溫暖的色系,或者暗色或者純色。不同地區產生的不同藝術工藝產生了不同的色彩搭配,這恰恰也是生活在此地域的人類心中易于接受的色彩搭配。

      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建筑景觀色彩會因為其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影響大不相同。這個影響,不但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人文歷史的因素,這個兩個因素共同影響,最后產生這個地域性質的色彩建筑風格。自然因素對地域的影響主要在于氣候條件和其當地的建筑材料上,該地域的人會因為該地長期處于的氣候特征來人們對色彩的傾向,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又會產生不同的地域性質的建筑材料,這對在交通不便的時代里,建筑的建材材料有很大的影響,人們不能選擇遠距離的其他材料只能就地取材根據在生存的地理位置范圍中的建筑材料來選擇。這種客觀條件影響著主觀的認識,在時間的沖刷下,形成當地特色的意識形態。

      建筑語言范文第3篇

      關鍵詞:服裝設計;建筑風格;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9-0046-01

      服裝設計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屬于工藝美術范疇,服裝設計的定義是解決人們穿著生活體系中諸多問題的富有創造性的計劃及創作行為。服裝設計具有一般實用藝術的共性,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但在內容與形式以及表達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中國風”是在討論到西方的具有中國因素的藝術作品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匯。這也是筆者會長文章中提到的東方元素,明代的艷俗、清代的繁雜等將中國元素作為主要裝飾設計,由于中國的建筑與裝飾藝術較早通過絲織品和瓷器傳入西方,所以在西方服裝中,中國建筑的色彩與外部結構經常被變化為裝飾而出現在中國風的服裝設計中。借鑒和吸收民族文化特性,不是摹仿某一個民族服飾,照搬圖案或修改款式等淺層的表象,設計師完全可以通過一個民族的習俗、繪畫、音樂、用具、面料甚至宗教的特征等等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素材,進行獨到的創意設計。其目的是擇其精華用其精神為服裝設計所用。

      在大眾文化中,“藝術”這一名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可謂是藝術無處不在,現代人認為,藝術不一定要在特定的意境中,不一定要在特殊的環境下,人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可能就會迸發出藝術的火花,而建筑會以多元的藝術表達形式呈現出來,建筑作為一個公共的場所,應該試著接納和走進人們大眾的生活,而不是再讓人看起來高不可攀或者可望而不可即。就像服裝一樣再好的設計不被人們所穿戴將會失去它本身的意義。建筑與服裝很早就有淵源,黑格爾曾經把服裝稱為“流動的建筑”,也有稱為“貼身的建筑”。筆者認為服裝設計和建筑設計:設計意見能穿在身上的衣服很容易,但是要設計意見符合對象氣質的的服裝就沒那么簡單了,你不僅要了解對方的性格、職業、行為習慣,還有對色彩的分析等等。服裝的設計基本款現在也有固定幾個款式,就建筑設計中也有固定的使用功能排列形式,多數是約定俗成的,有些習慣也是歷史遺留下來,好用的就是這個樣的。但是現代的服裝和建筑會很多不是那么規矩,比如說每個幾年舉辦一次的世博會中各國的展館,雖說大部分都是臨時搭建,但是卻充分的展現的他們國家的文化也傳遞大量的信息,再看看他們的建筑造型也是各顯千秋,外觀不僅從材料、線條、顏色等都是集聚設計師的想象而創造出來的。北京奧運會體育場中標施工方案的“鳥巢”建筑和巴黎著名設計師帕康夫人的鳥籠服作品都是由線而成、由面成體,二者在表現形式上是一致的。“鳥巢”的設計師赫爾佐格、德梅隆(在其建筑實踐中持續不斷地表現出的對表層處理的關注,并毫不諱言受到服裝設計中對布料編織手法運用的啟發。當然,服裝設計中也有創新異形的,服裝的多樣性體現在不同的材質,款式的微調、不同氣質的人穿,不同場合穿……真正決定一件服裝好壞的,往往是這些方面,這些軟件因素才是一件衣服的靈魂所在。

      建筑語言范文第4篇

      關鍵字:符號學 語構學 建筑語言 創新 光之教堂

      中圖分類號:P454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Semiotics is one of theoretical ways to communicate,and it also build a perceive and useful rule to communicate.This text takes the example of Church of Light to analysis buildings and interprets buildings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Syntactics,to seek a way to provide a new mode of thinking in buildings design.And this analysis method is also can be used in other design field,to provide ideas of design innovation.

      Key words:Semiotics,Syntactics,architecture language,innovation,Church of Light

      1.符號學的理論意義

      1.1索緒爾的現代符號學理論

      現代符號學(Semiology or Semiotics)的詞語語源是索緒爾按希臘語的“符號”衍生出來的用語。索緒爾把符號分“能指”與“所指”為兩個部分來處理,從而真正確立了符號學的基本理論。我國在古代就對符號學有相關的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著名思想家莊子在其著作《莊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語言和事物之間存在著表征物與被表征物的關系,語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語言的被表征物,語言的任務是傳達事物的相關信息,符號正是利用一定的媒體來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東西。

      1.2莫里斯的符號語言體系

      符號學認為,世界的所有的現象皆可以看成符號所組成的世界。作為符號學的開拓者,莫里斯把符號學劃分為語構學、語義學和語用學三個分支。莫里斯的這一學說是對符號學的一大貢獻,正是這一學說為符號研究提供了構架或參照系,一切符號學問題都可以放在這個構架中研究。按照莫里斯的符號學觀點,世界是由符號組成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總的、大的符號系統,這個符號系統里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方面的符號子系統。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認為是這些符號系統中的某一個符號,可以表達一定的意義。

      2.建筑設計中的語構學

      2.1建筑的產生與發展

      在建筑產生的初期,建筑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是一種與藝術無關的藉要,人類需要建筑來與大自然作斗爭作抗衡,來躲避野獸的攻擊,躲避風雨,也許在當時建筑只是一個山洞。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建筑的基本目的達到后,另一種動機出現了,即要求建筑的形象和美,這以后,建筑形態開始變化,顯現出了分化與延伸。建筑面積逐漸增加,出現了梁柱結構,建筑發展到今天,仍然有著固定的組成部分,即里面、屋頂、材料、門窗等,也在不斷的發展著新的組成部分,在今后,生態建筑不斷發展,植物也許會成為建筑組成部分的一員。

      2.2從語構學角度解讀建筑

      從語構學角度看,建筑是一個語言體系,一座建筑就是主體系,這座建筑的各個組成部分構成了建筑這個語言體系中的子體系,如立面、門窗、屋頂、材料、色彩和光線等,這些構成建筑的“系統層面”。這些子體系中的每一個體系又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材質可以分木頭、石材、乳膠漆等,這些可以稱之為建筑的“表現層面”。在這些建筑組成部分中,同一子系統可以有不同變化,比如不同樣式的屋頂、材料和門窗等;不同的子系統可以進行選擇、排列、組合等。這樣,建筑設計師利用的不同要素相結合,再加以一定的技術手段使建筑呈現千變萬化。

      假如以公式來表達:

      建筑=平面+立面+屋頂+門窗+柱+材料+光線+……

      在解讀某一建筑時,可以應用語構學再加以建筑元素的特點:

      某一建筑=(規整的)平面+(自由的)立面+(百葉的)窗戶+(少量的)光線+木頭的(材質)+……

      以典型的中式建筑與西式建筑為例:

      中式建筑=(梁柱)結構+(大)屋頂+(木頭)材質+斗拱+……

      西式建筑=(柱式)結構+(圓)屋頂+(石頭)材質+柱子花紋+……

      如果以四合院為例再將中式建筑進行細分:

      官員的四合院=(三進或更多)院落+(廣亮)大門+雀替+什錦窗+(雕花)影壁墻+垂花門……

      普通百姓的四合院=(兩進)院落+(如意門)大門+影壁墻+垂花門+……

      這樣,通過把建筑當做語言進行分解,語構學為我們進行建筑設計提供了一個非常開闊的思路,在建筑這個語言體系里,我們可以在允許的條件下任意對建筑要素進行組合,來演變出各式各樣的建筑,這可以成為建筑設計初期,我們尋求思路、靈感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同樣,通過對語法規則的一定轉變,可以達到建筑的創新。設計界每天都在談創新,如果從語構學角度看,一些我們認為的所謂的創新不過就是調換了要素之間的排列方式,或者更改了要素的構成,這可以稱為“新”,但不是“創新”。如何運用語構學原理來對建筑進行創新呢?

      3.以語構學分析建筑實例

      3.1以語構學角度分析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3.1.1教堂建筑的語言體系

      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所以教堂在歐洲十分常見。歐洲的古典教堂可以分為三種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羅馬風格教堂最具代表特征的是圓形拱頂,教堂的門或者窗戶也都是圓拱形狀。圓形的拱頂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宇宙是圓形的。哥特風格教堂特征為教堂整體呈現瘦高型,外表有許多像竹筍一樣瘦長型的裝飾物,拱頂又尖又高,當時的人們認為,建筑頂越高,離天堂離上帝越近,代表一種奔向自由的解脫。還有彩繪玻璃裝飾的窗戶色彩斑斕,往往一個窗戶就畫了一個圣經故事。巴洛克風格的教堂不太注重建筑外表,但教堂內部十分華麗,有的用了大理石磚和大理石柱,配有宗教意義的彩畫和雕塑。雖然不同時期的教堂風格特征不一樣,但是提到教堂,大眾心里普遍會有這樣的印象:高聳,十字架,迷離的光影,圣經壁畫,雕塑等等。

      用語構學來表達教堂建筑:

      教堂=十字形平面+尖拱+(教堂正面墻壁上的)十字架+彩繪玻璃花窗+管風琴+唱詩班+……

      (米蘭教堂,高聳的外觀) (羅馬教堂內部)

      3.1.2用語構學分析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面積頗小,大約113平米,能容納約100人,但當人置身其中,自然會感受到它所散發出的神圣與莊嚴。教堂以清水混凝土做墻壁,前方的一面用十字架分割,并嵌入了玻璃。在教堂里,其他墻面沒有多余的裝飾,只有這一個大十字架置于墻壁之中。教堂的周圍由堅實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絕對的圍合,創造出一片黑暗空間,讓進去的人瞬間感覺到與外界的隔絕,透過毛玻璃拱頂,人們能感覺到天空、陽光和綠樹,在這里,教徒接受神的洗禮。

      用語構學對教堂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光之教堂是這樣的一個式子:

      光之教堂=(十字架的)墻壁

      或者是:

      光之教堂=十字架

      在光之教堂里,除了十字架以外,所有有關教堂的語言體系全部弱化,幾乎是沒有,整座建筑只凸顯了十字架,也可以說十字架就是整座建筑,如果把十字架去掉,就會沒有人發現這座建筑是一個教堂,但是在其他教堂建筑里,把十字架去掉,它其他的特征仍然可以讓我們認出這是一座教堂。安藤忠雄大膽的創新就在于,他將教堂建筑語言體系中作為“系統層面”的一個子系統,單獨拿出來作為他這座建筑的語言體系的主體系,使這座教堂有了自己特殊的語言體系。

      在這個案例中,它的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構成因素就是陽光,建筑師非常合理大膽的利用了大自然的變化,將不斷變化的光線與建筑的主體系十字架相結合,成為了這座建筑的亮點。安藤忠雄說它的墻不用掛畫,因為有太陽這位畫家為他作畫。它的魅力就在于這座光之十字架,在于它的光影交疊所帶來的震撼力。十字形分割的墻壁,產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當太陽光照射進來,呈現出一個逆光的光線十字架,加之以高于圣壇的座位,使教徒產生了一種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覺。一天中的不同時刻,光線穿過十字架所產生的效果都會不同,這種微妙變化更是放大了十字架這個作為基督教信仰標志,給信徒“重生”信念的作用。

      參考文獻:

      羅蘭·巴特爾.符號學原理[M].北京:三聯書店,1988.

      廖春紅.試析莫里斯符號學的意義觀[J].北方論叢,2006 年第4 期

      田菲.建筑設計中的語義學淺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年第10卷第9期

      盧哲.符號學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經濟生活

      徐恒醇.設計符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附:作者簡介

      姓名:范莎莉

      性別:女

      建筑語言范文第5篇

      【關鍵詞】建筑 裝飾設計 視覺語言 表現

      建筑作為人類安居樂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在漫長的發展和歷史沿革中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迥異的外形視覺效果和創意風格語言,在歷代宮殿、寺廟、祠堂等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豐富了建筑裝飾設計語言的“詞庫”,為現代建筑裝飾設計提供了經典的范例和理論依據。

      一、建筑裝飾設計語言的誕生與發展

      建筑裝飾設計語言的產生和應用由來已久,自人類定居以來,草棚式或木屋式建筑開始出現,以族群和家庭為單元的形式棲息。早在遠古時代,人們開始將狩獵來的動物羽毛、獸皮、骨骼懸掛在自己的門庭或墻壁上作為裝飾物品,一則作為炫耀自己的狩獵果實,二則作為部落或族群的圖騰或標識,供人們欣賞和辨認。

      殷商時期,礦物質染料、植物染料生產技術逐漸成熟,人們開始用其雕梁畫棟,仿照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形象豐富自己的居住環境,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形成了視覺語言的雛形,尤其是在河南安陽建都時期更為重視,因為殷商王朝的頹勢出現了穩定、祥和的局面,“百姓由寧,殷道復興”的政治環境,使文化、經濟日益繁榮,所以建筑裝飾設計表現得光彩奪目,建筑布局美觀、實用。在殷墟發掘的部分文物中不難看到,宮殿、宗廟等建筑設計排列成“前殿后寢,左祖右社”的規制。整體建筑以回字裝飾圖形布局建造,既有極強的防御功能,又具有裝飾紋樣的次序之美。在日常生活用品中,貴族也開始追求享樂,大興土木,紛紛蓋起寬大的寢殿。幽靜的亭臺、寬闊的樓閣、九曲的回廊、突出的屋檐,“官墻文畫,雕琢刻鏤”,到處留下了裝飾設計的印跡。

      北京的民居老宅“四合院”具有典型民居裝飾設計的代表性,其建筑在正方形的平面上圍合而建、坐北朝南。正房安排在最顯著位置,并大于左右兩側的廂房。四合院的正門朝東南開門,在門側面設計客房、傭人房和雜物儲藏間,使用建筑結構、布局寓意吉祥如意的風水學理念。通過四合封閉的圍合構造,給人以深邃、神秘、安全的視覺效果,在門庭、房梁、窗戶嵌有浮雕、彩繪,營造了一個獨立的生活“港灣”,傳達出穩定安全的歸屬感,身居其間,建筑裝飾與人形成了相互依賴和溫馨的交互關系。

      二、建筑裝飾設計視覺圖形語言的表達

      裝飾設計視覺語言以形態、色彩、圖形、材質為載體,通過建筑主體物傳遞文化信息,無論賓館、酒樓、公寓、寫字樓還是商業大廈等,都傾注了設計師的智慧和汗水。如,中央電視臺新大樓的外形設計,以“L”形懸臂造型,構成了一座轉折曲回的橋梁體形,其視覺圖形語言表達了新聞媒體交流、溝通的特質。同時,沒有規律的鋼構網狀玻璃幕墻,仿佛告訴受眾透明、真誠的寓意,將媒體人迅捷、堅毅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如我國香港建筑師嚴迅奇所言:“某種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中國在新時期展現出來的東西;不畏權威,敢于嘗試,無所畏懼”。通過外形的圖式語言和墻體裝飾效果,詮釋了新聞媒體的個性特色。

      北京2008年奧運會體育館的外形設計,將“鳥巢”造型安置在樹枝上,泰然自若,寓意“眾人捧”才共同編織自己溫馨的“巢”,以特有的建筑裝飾設計語匯和方式,傳達出運動項目“鞍馬”的形象和“搖籃”形態的視覺信息,通過建筑裝飾設計圖形的視覺語言,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綜合教學樓建筑裝飾設計方案(圖1), 融入了城市空間、校園空間、生態節能的理念,其外形設計采用了“大門”的視覺語言的裝飾造型設計,其裝飾素材運用了綠色生態植物,點綴西門兩側的電梯井及中間的公共區域,構筑了每層的空中綠色花園,主樓頂層使用綠色植被覆蓋,構成了綠色生態環保的視覺效果,組成了縱向的綠色軸線,寓意中國地質大學深入探索地球科學特點的空間屬性。

      三、建筑裝飾設計主題的色彩材質語言表現

      建筑裝飾主題的色彩傾向與模特的時裝傳遞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修養和品位,除了款型之外的色彩變化直接影響受眾的視覺感受。建筑裝飾設計師也不例外,主體建筑裝飾設計的外觀造型及色彩設計直接反映建筑空間的屬性。如中國地質大學教學綜合樓的外墻色調設計選擇了漸變的土黃色調,其材質、肌理的色彩效果與地質學科中的土壤、巖層十分接近,暗寓建筑裝飾設計與使用對象及功能契合。不僅如此,主體樓的墻圍同樣運用了綠色植被,如同覆蓋在地球表面的花草樹木,讓人產生遐想的同時,既美化了環境,又凈化了空氣,構成了一層綠色的生命環帶,親和而又環保的象征語匯,詮釋了主樓的綠色、環保、儒雅品位,即應了在《華工學校講義》中曾描述的“裝飾者,最普遍之美也”。

      此外,色彩的運用在戲曲表演中更是屢見不鮮,如京劇表演藝術中的人物臉譜設計最為典型,觀眾一眼便能看出劇中人物的子卯寅丑,由此看來,巧妙的色彩混搭組合效果,其信息傳遞功能不言而喻。充分利用人與生俱來的色彩感知能力和敏感性,恰到好處地將色彩元素運用到建筑裝飾設計創意設計之中,準確表達設計師的情感和語境,制造出具有“靈性空間”的主題,有助于受眾準確理解其建筑裝飾設計的視覺語言,接受設計師所傳遞的視覺信息,從建筑裝飾設計中獲得正能量。

      結語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成AV人片在WWW色猫咪|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gogo全球高清大胆亚洲|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亚洲剧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亚洲国产91在线|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下载|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91丁香亚洲综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