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學習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英文影視;學習者自主性;相關關系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的外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校基礎課程之一的大學英語必須為人才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 年頒發了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筆者認為借助英文電影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是一個不錯的嘗試。這是因為許多英文原版電影語言素材多樣,情節生動曲折,對白妙趣橫生,可以作為廣大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由于英文電影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內容、快速流暢的語速、不合書面語法的表達方式等,而感到望而生畏,于是通常根據中文字幕來理解影片內容,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講,收效不大。
本文的研究將根據自主學習理論及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的理論,探討如何針對學生的興趣,因勢利導,利用豐富的電影資源提高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
1 自主學習理論研究現狀述評
自主學習是以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自20世紀80年代初,由Henri Holec正式提出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多角度研究,研究成果不斷問世。Henri Holec(1981)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包括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Littlewood(1999)強調學習者獨立行動的意愿取決于他們的動機和信心的程度,學習者獨立行動的能力取決于他們知識和技能的程度。我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主要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方法以及相關策略、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英語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模式下教師角色轉變、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形成性評估的構建、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等方面。
國內外學者關于自主學習理論的探討近幾年成果層出不窮,然而,借助于英文電影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的研究成果卻不多。
2 PBL理論研究現狀述評
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要求學生通過一系列個人或合作完成的任務,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獲取知識和技能。(Beckett,2006)
PBL是隨著建構主義思潮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被譽為近年來國外教育領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PBL在國外二語和外語教育領域被廣泛使用已有20多年,其對語言學習的影響作用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學習動機、興趣、信心及學習者自主性的促進;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推動更多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培養語言學習技能、策略等。因此,PBL能創造更多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語言學習環境。(Stroller,2006)
目前,國內學者也已經開始關注和引進PBL理論,但是根據我們的文獻調查,國內對于PBL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PBL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研究更少,對基于PBL理論、使用英文電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的研究更是罕見。
3 英文電影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中的教學實踐
3.1 課堂上借助英文電影改進英語聽說教學
英文電影蘊涵豐富的學習資源,尤其是英文電影中人物之間的生動的對白可以作為學習者鍛煉聽力、學習口語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妨嘗試每周或每兩周抽出一次聽說課的時間使用原版的英文電影作為藍本,指導學生利用英語電影進行相關的聽力和會話等練習,引導學生注意書面語和口頭語之間的差異,使學生接觸到不同場合的英語口語語體,熟悉相關的一些固定表達方法,改進課堂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具體實踐方法可以如下。
1.精選較為優秀的、語速適中的、適合用來教學的英文電影,再根據視聽說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水平,從影片中篩選出適合進行聽說訓練的三至四個片段,每個片段都有一至兩個場景,相對獨立。
2.生詞和詞組介紹。有些詞語經常出現在口頭對話及電影對白中,使學生熟悉并記憶相關表達。
3.補充文化背景知識。有關某部電影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在講課之前布置學生通過圖書館資源或網絡資源自己去獲取相關的信息,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課前讓學生使用英語給全班同學講述電影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只做補充即可。
4.聽力測試、理解測試及口語鍛煉。學生在觀看某個片段時,教師可以模仿四六級考試復合式聽寫的題型,給學生提供此片段的部分電影文本,使學生邊聽邊填寫空缺的詞匯、句子,補充完整電影對白。學生在看完某個片段之后,可以提問學生與此片段相關的問題或讓學生對此片段使用英文進行描述,查看學生是否理解了其內容,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5.介紹影片中的口頭英語特點。使學生反復聆聽所選英文電影片段中的句子,了解口語特點,如重復、停頓、更正、省略句的使用、附加句的使用、模糊語的使用等,直至學生能夠脫口而出。
6.開展觀看無聲電影配音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動。在使用英文電影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時,可使學生在觀看了數遍某一電影片段之后,電影播放時處于靜音狀態,使學生根據電影畫面,盡量模仿電影中人物的語音語調進行配音練習,也可直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這樣一系列的任務型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可以得到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聽說能力也可以得到顯著提高。
3.2 開設第二課堂,課外指導學生科學利用電影資源進行英語學習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外時間充分利用電影資源進行積極自主的英語學習,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學習現狀表明,絕大多數學生還不具備獨立承擔一切學習責任的能力,因而較為適宜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自主學習理論和PBL理論,開設第二課堂,使學生利用英文電影,在教師的指導、交流和監控下,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使學生在觀看英文電影這一項目的驅動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
基于PBL設計的原則基礎,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首先,使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采用獨立于課堂教學的形式,給實驗組的學生提供16部優秀英語影視作品,使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8部電影,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觀看、學習,并讓學生在課后調查最受學生歡迎的電影并分析原因。這期間,教師與學生保持及時交流,指導學生如何在英語影片欣賞中進行聽、說、讀、寫、詞匯、語法等練習。其次,讓學生參與觀看英語影片、通過圖書館和網絡資源搜索英語資料查找電影文化背景知識、演員相關介紹等、使用英語總結影片內容完成書面報告、對影片中的部分精彩情節進行描述、記錄影片中精彩的詞匯、句子等、配音表演、角色扮演、英語問卷調查、使用英語進行訪談等一系列活動,使其在觀看學習英語影片這一項目中充分、科學地利用電影資源,從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在教師的持續堅持和正確引導下,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和訪談結果顯示,93%的學生對這一“觀看英文電影——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的項目表示歡迎與滿意,絕大多數學生對自主學習有了非常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態度,自主學習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學生的聽說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4 結 語
本文研究表明,英文電影可以作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一方面可以在課堂教學時借助英語電影,在電影欣賞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詞匯、語法等練習,提高其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也可以開設第二課堂,使PBL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和促進,作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教師可以借助英文電影,推動更多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培養學生語言學習技能和策略等,不斷探索英文電影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Beckett G H.Beyo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 [M].Greenwich: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6.
[2] 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 Littlewood 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01).
[4] 林寶玲.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與教師角色探析[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8).
[5] 李麗君.基于項目學習模式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研究[J].教育探索,2009(08).
關鍵詞 規則難度,內隱學習,外顯學習,協同學習,遷移。
分類號 B842.3
1 問題提出
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交互作用問題從內隱學習產生之始就頗有爭議的問題。有研究者強調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是兩種獨立的學習類型,Math-ews等最早采用強分離的實驗方法證明了內隱與外顯學習相互促進的協同學習的存在。郭秀艷和楊治良的研究探明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協同學習效應。郭秀艷通過研究對內隱與外顯產生協同學習的實質進行了推論,認為當被試在一定數量的內隱訓練之后,掌握的內隱知識漸漸地為意識所接近,以致于最終在內隱加工強度的某一點上內隱和外顯兩種加工接通,彼此迅速地達成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習效率最高。這些研究都為內隱外顯協同學習進一步研究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本研究對內隱與外顯協同學習的操作定義為:在內隱學習的條件下,加入了有意識的外顯學習,與單獨的內隱學習或外顯學習相比,同樣的學習強度下能夠顯著提高被試的學習成績,則稱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結合產生了協同學習。
內隱與外顯協同學習的實質涉及到內隱知識的表征問題。Reber認為內隱知識是通過抽象性進行表征的,被試很容易概括出不同的字母串集合所具有的相同語法規則結構。但是樣例模型認為內隱學習不需要任何的自動提取機制,被試是通過對記憶的特殊樣例的推理來進行學習,內隱知識的遷移主要依賴于新舊刺激的類似性進行。有研究表明,人工語法學習遷移效應是在序列成分組塊信息的基礎上產生的,當學習與測驗序列的表層結構不同時,遷移效應很難發生。
內隱學習研究中的材料難度一般指材料所蘊含規則的復雜程度,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實驗驗證內隱學習、外顯學習及其內隱與外顯的協同學習在不同規則難度材料下的成績表現。通過控制相同字母集與不同字母集的測試條件,并進一步探索內隱知識的遷移及表征規律。
2 方法
2.1 被試
從鄭州某中學高一年級8個班級中隨機抽取學生240人,其中男生113人、女生127人,平均年齡16.2歲(SD=0.63),沒有做過類似的心理實驗。
2.2 材料
材料難度的界定:人工語法材料難度主要表現為材料蘊含規則的復雜度和抽象性程度。人工語法材料的復雜程度主要是其語族相似性的高低。語族相似性指符合同一種語法的各字母串之間相似的程度。語族相似性高指的是同一致語法規則構成的各字母串之間的相似程度高,致使其中所含的規則關系的突出性差,可區分性較弱。本研究采用的限定狀態人工語法材料是根據Perruchet和Pacteau使用的語法框圖的規則生成的字母串(見圖1),每個字母串由3~8個字母構成,規則是從進口(In)根據箭頭指示方向到達出口(Out)為合規則字母串,如SVD,HTPPPM為符合規則的字母串,SV-DR,SVRTPT為不符合規則字母串。本研究采用的雙條件人工語法用F、H、L、M、T、X六個字母組成,這種字母串的語法規則是每個字母串都包含八個字母和一個間隔符號,間隔符號兩側各有四個字母,字母串間隔符兩側的字母排列位置有確定的語法規則:M與F相隨,T與X相隨,H與L相隨。如字母串MTFH.FXML和HTML.LXFH就是合規則的字母串,而MTFH.FXMF和XTML.LXFH則為不符合規則的字母串。研究表明,限定狀態人工語法與雙條件人工語法相比,前者的語族相似性相對較高而突出性差,較為復雜,后者的語族相似性低而突出性強,相對容易。
測試時使用的相同字母集指的是學習階段與測試階段的字母串由同樣的字母及同樣的規則構成。而不同字母集指的是測試階段與學習階段的字母串的構成規則相同而字母不同。限定狀態人工語法不同字母集的獲得是將具體語法框圖1中的10個字母(全為輔音字母)做如下變化:R、S、T、D、F、H、M、P、V、X分別轉換成對應的輔音字母J、K、L、B、C、G、N、Q、W、Z。如,學習階段符合規則字母串的為SVRTPM、HTM則測試階段的不同字母集中相應的符合規則字母串為KWJLON、GLN。雙條件語法字母串的M與F、T與X、H與L相隨在測試階段的不同字母集中分別改為S與V、R與K、C與P相隨。如MTTL.FXXH的符合規則字母串在不同字母集中則成為SRRP.VKKC為符合規則字母串。
選取限定狀態人工語法字母串、雙條件字母串各60個。其中每種材料的40個字母串用于學習,每種材料相同字母集與不同字母集各20個用于測驗。
2.3 實驗設計
采用2(規則難度:限定狀態語法、雙條件語法)×4(學習方式:匹配、編輯、匹配一編輯、交替)×2(字母集:相同、不同)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被試間自變量有2個:分別為材料難度與學習方式。被試內變量為字母集。
2.4 儀器
學習階段的字母串采用計算機呈現,計算機全部為奔騰Ⅲ兼容機,17寸CRT顯示器,每次在屏幕中央以44pt大小呈現一個字母串,被試利用計算機鼠標根據指導語進行點擊操作學習。
2.5 實驗程序
采用內隱學習研究中的強分離實驗范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內隱與外顯學習的分離,同時進行內隱與外顯的不同形式結合。具體的學習方式分為匹配組,編輯組。匹配一編輯組,匹配與編輯交替組。匹配組學習指導語告訴被試在每一次的試驗中,他們將在屏幕上看到一個字母串,他們盡量將字母串保留在記憶中。字母串顯示時間為2秒鐘后變空屏,接著出現5個非常相似的字母串供被試選擇,讓其選擇出和其剛剛記憶的字母串相同的字母串,每次選擇后,計算機給以正確的反饋,然后進行下一個。在這種學習條件下,由于被試集中進行記憶和選擇操作,并沒有意識到字母串是由一種語法規則所產生的,所以匹配任務為內隱學習任務。編輯任務為外顯訓練任務,編輯組學習的指導語是告訴被試他們所看到的每一個字母串都是依據某一復雜規則生成的字母串。由于每一字母串中有1~2個字母的錯誤而導致整個字母串不符合其生成的規則。被試的任務是仔細觀察屏幕上出現的一個字母串,把他們認為錯誤的字母找出來,并盡可能地發現字母串的生成規則。被試點擊錯誤的字母位置后,計算機呈現整個正確的字母串并標出其原來錯誤的字母,給予正確反饋。匹配一編輯是被試先做
一半的匹配再做一半的編輯,匹配與編輯交替是匹配學習與編輯學習交替進行,每次字母串出現在屏幕上時標明是匹配學習還是編輯學習。每種學習方式下都先有5次練習,并有主試加以指導,明白學習方式后進行正式的學習。每種學習條件下學習40個字母串。
每個被試在其所在的學習條件下進行40次的學習試驗結束后,緊接著進行第二階段的紙筆測驗,被試進行20題的四選一選擇題測驗,測試用的字母串與學習階段的字母串具有相同的語法規則,但是在學習階段沒有出現過的新字母串。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完成。
3 結果與分析
3.1 兩種規則難度材料在四種學習方式的學習成績分析
在相同字母集與不同字母集兩種測試條件下,四種學習方式下的被試對不同規則難度字母串的學習成績見表1和表2。
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材料難度的主效應顯著,F(1,190)=4.68,p<0.05;不論是相同字母集還是不同字母集的測試,雙條件語法的成績相對較好。
學習方式的主效應顯著,F(3,190)=8.55,p<0.001。學習方式與材料難度的交互作用顯著,F(3,190)=3.35,p<0.05。具體來說,在限定狀態人工語法的學習中,匹配一編輯學習組的成績最好,其次是交替學習組,編輯學習組成績最差;而在雙條件人工語法的學習中,交替學習組的成績最好,其次是匹配一編輯學習組,匹配學習組成績最差。結果見圖2。
進一步對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分析顯示:
(1)在高難度(規則復雜)的限定語法學習中,四種學習方式差異顯著,F(3,84)=3.48,p<0.05。事后檢驗(LSD)表明,匹配一編輯學習組成績最好,顯著高于單獨的編輯學習組,p<0.01,也顯著高于匹配學習組成績。p<0.05;匹配一編輯學習組與交替學習組差異不顯著,p>0.05。編輯學習組與匹配學習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交替組與匹配學習組、編輯學習組差異均不顯著,均為p>0.05。
(2)在規則難度相對較低的雙條件人工語法的學習中,四種學習方式的成績差異顯著,F(3,112)=9.11,p<0.001。事后檢驗(LSD)表明,最好的是交替學習組,其成績顯著高于單獨的匹配學習組的,p<0.001,也顯著高于編輯學習組的成績,p<0.01:匹配一編輯學習組成績顯著高于匹配學習組,p<0.05;匹配一編輯學習組與交替學習組成績差異不顯著,p>0.05;匹配一編輯學習組與編輯學習組差異不顯著,p>0.05;編輯學習組與匹配學習組的成績差異也不顯著,p>0.05。
3.2 字母集的效應
重復測量因素為字母集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字母集的主效應顯著,相同字母集測試下成績顯著高于不同字母集成績,F(1,190)=80.73,p<0.001。字母集與學習方式存在交互作用,F(3,190)=5.50,p<0.05。
進一步對字母集與學習方式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見圖3。
相同字母集成績在匹配學習方式下顯著高于不同字母集的成績,t=6.98,p<0.001、在匹配一編輯學習和交替學習方式下,相同字母集的成績也顯著高于不同字母集,分別為t=5.08,p<0.001和t=2.78,p<0.01;但在編輯學習下,相同字母集與不同字母集的差異不顯著,t=1.64,p>0.05。
字母集與材料難度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190)=2.73,p>0.05。字母集與學習方式、材料難度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3,190)=0.47,p>0.05。
4 討論
4.1 材料難度對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影響特點
在采用強分離實驗范式,將學習方式成功地分離出內隱(匹配)學習、外顯(編輯)學習,先內隱后外顯學習(匹配一編輯)和內隱外顯交替學習四種。在實驗中,為了平衡各種學習方式在學習難度和學習量上的差異,對Mathews的實驗范式中的編輯學習的操作難度進行了修改,他的編輯學習范式中,被試要從1~4處錯誤中選出錯誤的字母并改正,學習難度較大。修改后我們只讓被試選取1處或2處錯誤,通過預實驗的被試操作的反應顯示,這種修改,不同學習下的被試的學習操作難度的差異基本平衡了。材料方面。選擇了從規則復雜程度(抽象性程度)來劃分的難度相對較高和較低的兩種學習材料。結果顯示,在本實驗條件下,對于不同難度規則的人工語法材料均表現出了一定的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效果。從學習的效果來看,內隱學習對于的高難度人工語法材料成績相對好于低難度人工語法材料,而外顯學習卻恰恰相反。表明內隱學習相對適合高難度的人工語法材料,而外顯學習適合規則相對較為容易的人工語法材料。這一結果表明內隱學習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即存在著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材料所蘊含規則的抽象概括學習,這和Reber、Maybery和O'Brien-Malone、郭秀艷的研究結果一致。Berry和Broadbent認為當學習任務更加復雜,或者需要個體評估的選擇假設數量劇增而難以控制時,內隱學習模型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即學習情境巾需要個體加工的信息數量越多,就越有利于內隱學習。聶晶運用動態系統研究范式的研究表明:在簡單任務中,個體可以同時進行內隱與外顯學習,內隱與外顯知識共同影響個體的行為。然而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個體的行為越來越依賴于內隱學習。在難度中等和高難度任務中,個體的行為僅取決于內隱知識。這種趨勢表明:任務難度的增加使得內隱學習的比重增加,卻越來越損害外顯學習的作用。
4.2 材料難度對內隱與外顯的協同學習的影響特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無論在高難度材料的限定人工語法學習還是低難度的雙條件人工語法材料的學習中,同樣的學習強度下,兩種學習方式的結合學習成績均高于單獨的內隱學習或外顯學習成績 具體表現在低難度的雙條件語法學習中交替組的學習成績最好、其次是匹配一編輯學習組,這兩種學習方式和最差的匹配學習組成績都存在顯著差異。這和Mathews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而在高難度的語法規則學習中,匹配一編輯學習組的成績最好,其次是交替組,外顯組最差。這一結果與郭秀艷和楊治良的部分研究結果一致。即在高難度的限定條件的學習中,同樣存在著內隱外顯的協同學習。本研究結果表明在人工語法的學習中理想方式是在獲得外顯的規則知識之前先發展一種內隱知識基礎或者在內隱學習的同時伴隨有效的外顯學習。
本研究表明,在協同學習方式中,由于材料的差異,出現了不同協同學習方式的效應大小并不一致。具體是在低難度的雙條件語法學習中,內隱一外顯的形式成績最好,而在高難度的限定人工語法學習中,內隱與外顯的交替成績最好。這種結果表
明,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在協同學習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可能存在著不同、起作用的進程較為復雜。甚至不同的材料中兩種學習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有所差異。由此,可以推斷協同學習并不受制于單獨的內隱或者外顯學習,協同學習中可能強化了某種學習的學習效率或兩種學習的效率。正如郭秀艷和崔光成的研究表明的結果1: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在經歷一段時間練習后會在加工過程的某一點上交融,從而導致內隱知識的可意識性;并且,在兩者交融之前,內隱與外顯學習是并行上升的,只不過外顯知識始終落后于內隱知識而已。郭秀艷和楊治良研究認為,內隱與外顯學習的相互作用是比較復雜的,可表現為四種情況:從作用上可分為協同或沖突;從貢獻上可分為大小。具體說來,在學習過程中,兩種學習時而促進,時而沖突,有時內隱貢獻大,有時外顯貢獻大,它們各自貢獻的大小要視學習材料而定。
4.3 內隱學習及協同學習的表征機制問題
在典型的人工語法內隱學習機制的研究中,抽象規則、字母串相似性、字母組塊信息三個因素容易混淆在一起,往往很難說清楚到底是那個因素決定了被試的語法判斷。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復雜的限定語法材料學習中,學習與測試采用不同字母集的條件下,內隱學習、外顯學習及內隱與外顯協同學習均表現出了顯著的學習效應,表明內隱學習與協同學習對限定語法規則的學習存在著一定的遷移性。這一結果支持了Reber(1967)和Mathews(1989)等人的觀點。他們在研究中提出被試在人工語法的學習中獲得的復雜知識是以一般、抽象的形式提取的主要是關于刺激的結構關系的知識。Math-ews還通過實驗驗證了被試能輕易地將學習過的字母串的結構規則的學習遷移到不同的字母集中,只不過相同字母集成績要好于不同的字母集,說明了被試學習的語法規則不僅僅是對樣例的整體記憶,至少部分存在著對材料所蘊含規則的抽象性。Altmann等人認為內隱知識不僅能夠實現從一組字母集到另一組字母集的遷移,而且從字母集到其它刺激形式(如聲音信號)的遷移效應也都非常明顯。但本研究顯示在雙材料的學習中,除內隱學習的效應不顯著外。其他學習方式均存在顯著的學習效應。這可能是因為內隱學習對復雜規則敏感的緣故。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內隱學習及協同學習中,相同字母集的成績顯著好于不同字母集,表明內隱學習及協同學習知識在進行不同字母集的遷移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雖然遷移的效應仍然存在,但效果卻明顯的下降。這一結論又對Reber(1967)的內隱學習獲得的是刺激的結構知識而不受刺激表面的物理形式的具體影響的觀點提出了疑問。支持了Vokey和Brooks的觀點。他們在研究中試圖把抽象規則和字母串相似性區分開來,并且計算這兩個因素在被試語法學習中的影響效果的大小。他們將測驗字母串與學習字母串之間有一個字母差異的相似程度,稱為相似性高,而差別在兩個字母以上的,稱為相似性低。同時不同相似性的字母串都包含了符合語法和不符合語法兩部分。發現被試將相似性高的字母串更多地判斷為合法字母串。因此,認為除了抽象規則因素外,字母串的相似性也能部分地決定被試的語法判斷。從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推論,內隱學了存在著對規則知識的抽象概括外,還賦予了抽象性另外一種內容,即內隱學習的抽象性包括對規則結構的抽象概括與刺激特征的整體抽象兩個方面。就象Johnstone和Shanks研究所認為的:抽象規則和字母串表面特征(字母串信息)很難分離,因為語法結構規則可以通過表面特征得到部分的表達。
中山市中心血站供血服務科,廣東中山 528403
[摘要] 目的 探討與分析機采新鮮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2014年1—6月于該血站供血及中山地區臨床醫院進行輸注的260例血小板減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分得160例,對照組分得100例。對照組患者輸注冰凍血小板,觀察組患者輸注機采新鮮血小板。在輸注1 d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并記錄相關輸注參數。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7%,優于對照組的77.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機采新鮮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子在臨床應用方面均有其不同的優勢,在血小板計數提升、治療效果提升方面以新鮮血小板更為顯著。
關鍵詞 血小板;新鮮;冰凍;止血;計數
[中圖分類號] R97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9(b)-0054-02
[作者簡介] 吳子權(1977.3-),男,廣東中山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供血服務管理。
在臨床上,血小板輸注是治療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醫院內部急診科室及手術科室一般對血小板輸注的量要求較大[1]。通常而言,機采新鮮血小板并不能滿足臨床供給需求。因而,一般在較為緊急的情況下,醫院內部相關科室通常選用輸注冰凍血小板的方式來緩解急救供血壓力。冰凍血小板與新鮮血小板相比,其貯存時間相對較長,并無污染危險,能夠立即取用,在搶救治療時有一定的優勢。但早期國內相關文獻對機采新鮮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的治療效果存在爭議[2]。因此,為探討機采新鮮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的臨床應用效果,該站對2014年1—6月期間收集的260例輸注血小板患者資料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4年1—6月在該血站供血及中山地區臨床醫院進行輸注的260例血小板減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10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區間在17~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63±2.69)歲;其中白血病患者38例,創傷出血患者12例,障礙性貧血患者31例,脾功能亢進患者19例。16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91例,女69例;年齡區間在17~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36±0.98)歲;其中白血病患者59例,創傷出血患者30例,障礙性貧血患者46例,脾功能亢進患者25例。
1.2 一般方法
1.2.1 血小板制作方法 機采新鮮血小板及冰凍血小板均由該血站提供,嚴格篩選獻血對象,均符合國家衛生部所頒布的獻血者健康標準。所有血小板采用MCS+血細胞分離機和Amicus血細胞分離機進行采集,并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執行。機采新鮮血小板的標準治療量為200 mL,其中所包含的血小板超過2.5×1011個,將其置于(22±2)℃溫度環境下,采取連續水平振蕩保存的方式,一般設定有效期為5 d。
冰凍血小板的制作場地為凈化度高達100級的凈化室內,將3 d內采集的新鮮血小板放入振蕩器中,并添加濃度為5%的二甲基亞砜(Dimethyl sulfoxide),立即放入溫度低于零下80℃的冷凍柜中貯存,有效期設定為1年。在臨床使用前期首先將冰凍貯存的血小板放入溫度在42 ℃的恒溫水浴箱中,搖動3 min左右,直到血小板達到完全融化為止。觀察冰凍血小板無凝塊及明顯可見的絲綢狀物體后,將其投入臨床使用。
1.2.2 輸注方法 對照組患者輸注冰凍血小板,觀察組患者輸注新鮮血小板。在輸注時,嚴格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調節輸注的速度,盡最大可能在患者耐受度范圍內盡快輸注,一般在30 min~1 h內完成輸注。
1.3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患者接受輸注1 d內,經檢測血小板計數顯著上升,臨床出血癥狀基本消失,且無新出血征兆;有效: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輸注1 d內,經測量血小板計數有一定的上升,且臨床癥狀減輕, 出血量減少;無效:患者在接受輸注1 d內,血小板計數并無發生任何改變,對比血小板治療前來說,臨床癥狀并無任何緩解甚至有新出血跡象。
1.4 統計方法
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小板治療效果對比
參與該研究的260例血小板減少患者在接受輸注治療后,臨床癥狀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觀察組顯效133例,總有效率高達95.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輸注前后血小板計數對比
觀察組及治療組兩組患者在輸注血小板后,其體內的血小板數均有顯著的上升。觀察組上升比例為91.9%,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1.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早期國內相關文獻報道表明[3],在人體血液中所提取的血小板在生理止血及血液凝固等方面有突出的功能性。特別是針對血小板異常的患者,能夠通過輸注血小板進行治療與急救。
當前在臨床輸血治療領域,主要有機采新鮮血小板及冰凍血小板。相較冰凍血小板來說,新鮮血小板在血小板濃度與質量方面均有顯著的優勢,已在臨床推廣。但由于在輸注新鮮血小板的過程中會受到較多其他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血小板的制備、貯存的時間問題及輸注的及時性等,造成機采新鮮血小板無法滿足臨床供血需求。而冰凍血小板的推出不僅緩解了臨床供血的擔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機采新鮮血小板的不足,它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提升血小板減少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整體計數,優化患者血液的功能,供給較為方便。
此外,醫學領域同時也有相關研究表明[4],冰凍血小板在貯存到取用的過程中,將會損失超過25%的血小板。因此,新鮮血小板在血小板計數提升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另外,也有相關研究報道表示,冰凍血小板在低溫貯存的過程中,血小板黏膜表層的粘附受體結合力也在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血液的凝血功能與活化性質[5-6],因此,其止血效果相較機采血小板來說有一定的優勢,它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及白細胞產生反應生成微聚體,對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治療作用相對來說比較顯著[7-8]。因而,在新鮮機采血小板無法滿足供血需求的情況下,輸注冰凍血小板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選擇。
綜上,機采新鮮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子在臨床應用方面均有其不同的優勢,在血小板計數提升、治療效果提升方面以新鮮血小板更為顯著,但由于其價格過高,不便貯存,不能很好地滿足臨床治療需要,因此,在血小板供不應求時,需要配合冰凍血小板治療,特別是針對急診及病危患者搶救時,需迅速輸注有效的冰凍血小板,改善患者的疾病情況。
參考文獻
[1] 魏壽忠,李曉紅,陳依平.機采新鮮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0(19):101-102.
[2] 楊世明,張勇萍,田榆,等.單采冰凍血小板臨床應用療效的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10(21):2438-2440.
[3] 張學英,李玲玲,韓志勇.冰凍血小板與新鮮血小板的療效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6-27.
[4] 范紅玲.輸注新鮮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的臨床療效比較[J].求醫問藥,2012(12下半月):577-578.
[5] 張守潘.新鮮機采血小板與冰凍血小板治療血液病血小板減少的療效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7):66-67.
[6] 燕備戰,王書勤,馬會敏,等.機采新鮮血小板與機采冰凍血小板的臨床輸注效果觀察[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2(4):696-697.
[7] 王小瑋,張錦泉,袁崢嶸,等.探討冰凍血小板與新鮮血小板的臨床輸注療效[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4):119-120.
關鍵詞:遷移理論;高校英語;影響因素;措施
一、遷移理論概述
所謂遷移,是指一種學習情境下的學習對另一種學習情境下的學習的影響,主要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獲取。學習遷移也包含在利用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在分析和概括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對新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習遷移既包括先前學習對后來學習的影響,又包括后者對前者的影響,也就是指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根據遷移發生的效果可以將學習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一種情境下的學習對另一種情境下的學習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負遷移是指兩種情境中的學習相互阻礙。在高校的英語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正遷移的積極作用,這樣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高校英語教學中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1) 不同學習材料之間的共同因素。學習遷移的產生和學習的內容、材料有著密切的關系,先前學習的內容或材料與后繼學習的內容或材料相似成分越多,那么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越容易產生遷移。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辨別各種情境中相似的英語知識[1]。
(2)學習者的知識經驗水平。學習遷移的過程實質上是新舊知識相互協調的過程,在一種學習情境中學到的知識遷移運用到后繼的學習中去。已有的學習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知識遷移的程度。比如在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對要聽的內容材料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在聽力的過程中就能理解得越透徹;相反,學生就越不容易理解聽力的內容。影響學習遷移的過程實質上不是外部的因素而是學生的內部條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課題進行分析和概括后得到新的經驗。
(3)客觀情境因素。遷移理論認為,周圍的客觀環境影響著學習者的遷移效率。這里的客觀環境不僅指先前的學習環境,而且也包括后繼學習的學習環境。情境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的內容和周圍情境中的信息整合形成學習者現有的經驗結構。情境特征對遷移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學習情境和遷移后的情境保持最大一致性,才能有效促進遷移現象的產生。在高校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設置合理的英語學習情境,有利于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遷移。社會文化環境對語言的學習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語言的學習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應該重視社會文化和社會交往的相似性。
三、遷移理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學習材料的共同因素進行英語教學。因為先前學習材料和后繼學習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有利于學習遷移的產生,越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高校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使用相似的學習材料進行教學。比如可以利用單詞、短語和英漢之間的相似性進行教學,例如在英語非謂語動詞的學習過程中,動名詞和動詞不定式都可以在句子中擔任主語和賓語[2]。
(2)重視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學習遷移與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有著重要的聯系,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自身調節能力的培養。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促進學生積極心態的產生,有利于實現學習的遷移。
(3)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真實語言交流的情境。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語言的遷移,如果語言的學習情境脫離現實,那么會對遷移造成較大的阻礙,容易造成學生不能將課堂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國現階段的高校英語學習和現實語言的運用還有一定的差距,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與實際活動緊密結合,在課堂中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模擬真實的交際情境,實現最大程度的語言遷移。
總而言之,影響高校英語學習遷移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采取合理的教學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高校英語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采取積極措施促進正遷移的產生,提升學生學習遷移的能力。
參考文獻: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人們不得不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敏銳地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財經新聞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高效而快捷地對財經新聞所承載的信息做出甄別與理解是現代社會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英語財經新聞在全球化時代,更是掌握先機的一扇大門。本研究將嘗試將詞塊理論應用到英語財經新聞的語篇分析之中,這樣的實證研究一方面將豐富商務英語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將通過嘗試揭示此類語篇的語言特征,幫助人們更好地從此類語篇中獲取有用信息。
一、詞塊的定義
對于詞塊,不同的學者使用了不同的術語。Becker (1983)認為他們是具有可分析空間的公式化框架(formulaic frames with analyzed slots) ;Lewis (1993) 認為是詞匯組塊(lexical chunks);Krashen(1978) 把詞塊看成半固定式的短語(semi-fixed patterns);Pawley & Syder (1983)認為是詞匯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Newell(1990)則把詞塊定義為:詞塊是一個記憶組織的單位,它由記憶中已經形成的組塊組成并鏈接成更大的單位。Lewis(1993)認為語言是具有語法意義的詞匯構成的,而不是由具有詞匯意義的語法構成的。這些具有語法意的詞匯構成了許多具備實際意義的詞塊(meaningful chunks),然后由這些詞塊形成連續而又連貫的語篇(continuous coherent text)。
國內學者薛旭輝(2012)認為,詞塊是一種在線性方向上繁簡不同、長度各異(涵蓋單詞到語篇)、頻度有別,融合了語法、語義及語境優勢,兼具交際、話語和語用功能而且使用時可直接提取、無需語法生成和分析整體拿來就用的預制語言單位(prefabricated language units)。功能語法、認知語言學和基于使用的語言模型都認為,語言表征的基本單位是構式,程式語、詞束和詞塊都屬于構式的范疇。構式語言觀認為,構式是形式與意義或形式與功能的結合體,研究語言形式離不開對意義和功能的審視。因此,對詞塊,要從形式、意義和功能三個層面進行界定。鑒于此,國內學者馬廣惠(2011)將詞塊定義為:由多詞組成,可以獨立用于構成句子或者話語,實現一定語法、語篇或語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體。這個定義表明,詞塊是大于詞、小于句子的語言單位,可以像詞那樣獨立運用,而且詞塊應該是連續的,具有完整的意義或明確的功能。也就是說,詞塊不包括那些不連續的,或具有詞匯與結構雙重特征的,或語義與功能不明確的語言片段。
本研究采用馬廣惠(2011)對于詞塊的定義,依據詞塊理論,以《經濟學人》為研究對象,著力于探求高頻詞塊與財經新聞用語特征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過程
1.數據收集。首先,建立一個語料庫,用來分析的文本主要來自《經濟學人》中的文章。項目參與者從《經濟學人》官方網站下載2013年共計51期的期刊。為了避免主題的重復,項目參與者從每期中隨機挑選16篇文章,共計挑選816篇文章,形成了研究使用的?稻菘狻?
2.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詞塊被分成了三個類別:名詞短語詞塊;動詞短語詞塊;介詞短語詞塊。首先利用NLTK(自然語言工具處理包)進行斷詞;然后是為單詞加上標簽;然后將成組的單詞解析為各種詞塊;最后對各種詞塊進行分類。通過這些步驟,NLTK生成除了關于不同元素出現情況的統計,并畫出描述處理過程本身或統計合計結果的圖表。
3.研究結果:
在此表中,排名前三的詞塊分別為,a year, this year, last year。由此可見,在財經新聞報道中,時間單位多為年,而且財經新聞的時效性是比較強的。“the dollar”和“the euro”分別出現了 88次與83次,可見美國與歐盟依然是最強的經濟體,其貨幣依然屬于是強勢貨幣。此外,頻次最高的三十詞中,絕大多數都和經濟事件相關,例如“the firm”,“the market”,“the cost”等等。
在此表中排名居首的是“see chart”,可見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圖片大量被用來解釋經濟事件。此外有相當多詞塊用來表示“不確定性”,例如“is likely”“are likely”,“is unclear”,“is unlikely”, “is possible”,此類詞塊的高頻率使用恰恰符合財經新聞報告的客觀性。此外,觀察頻次最高的30個動詞短語詞塊,可以發現大多的動詞短語詞塊較為簡單,避免使用過于復雜的動詞短語詞塊傳遞信息是財經新聞報道的特色之一。
在此表中,頻次最高的介詞詞組詞塊為“of the”。在日常用語中多用“’s”來表示所屬關系,但在財經英文報告中,“of the”的使用頻次卻達到了1162詞。這可能是因為在表示所屬關系是“of the”遠比“’s”正式與嚴謹。此外,高頻介詞詞組詞塊還包括“in the”,“by the”,“at the”之類的表空間與時間的詞塊。可見財經新聞報道極其注重精確性。
三、研究結論
詞塊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掌握詞塊的特點不僅對語言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對語言的輸出也產生重要的影響。有鑒于此,本研究的以《經濟學人》三種詞塊為研究對象,初步分析出了英語財經新聞詞塊應用的基本特征:
時效性:作為一種“硬新聞”,財經新聞的時效性很強,否則新聞就會變成“舊聞”。通過研究,我們發現英語財經新聞詞塊的選用是緊跟時代的且及時反映當今世界經濟現狀的。
精確性:在財經新聞中,對事實的描述要務求精確,以期贏得讀者的信任。但對于不能完全確定的內容,便無需強求“精確”。此時,模糊表達反而成為一種精確的描述。于是,我們發現描述概率的詞塊在英語財經新聞中的高頻率出現。
簡潔性:財經新聞要求以直截了當的方式告知讀者發生的財經事件,以節約讀者寶貴的時間。所以,我們發現英語財經新聞對詞塊,尤其是對動詞詞組詞塊的選擇力求簡潔,絕不故弄玄虛。
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