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堂改革心得體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很容易上手,看起來教師也會很輕松,但如果學生沒有動起來,這樣做是出不了成績的。只有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改革才能取得實效。我們也在不斷積極嘗試摸著石頭過河,下面談幾點自己的反思。
教訓一: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案例:在剛開始實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時,我立即將學生按所在位子前后四人分成一組,殊不知,這樣的分組在討論進行了兩輪后就出了問題。有的組可以討論得熱火朝天,有的組卻鴉雀無聲,有的學生還當面抱怨說,組里有的成員從來就沒吭過一聲,所以不要說高效課堂,甚至可以說比原來傳統教學的效果還差。組里一旦有幾個性格特內向的學生,氣氛就活躍不起來,討論效果就比較差。
反思:分組一定要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不然就會事倍功半。而這步工作還要得到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對全班進行綜合考慮。因此分組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差異,如學習基礎、能力、性格、性別差異等,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從而實現可合作性。首先要選擇好小組長,一般是將悟性好且有責任心的學生分到各組擔任組長,每組6~8人,好、中、差三個層次按1:2:3的比例配置學生,盡量做到“異組同質”。其次,對學習最差的幾個學生酌情對待。能力差但有學習愿望的要分配到組長有愛心且成績優秀的組里去,調皮的學生放在全班最有“權威”的同學任組長的組里去。第三,在組織合作交流學習過程中隨時注意他們的動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他們學會聽取意見,接受好的方法。對于他們的點滴進步,我們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教訓二:忽略預習,指導學生不到位
案例:有一次在講新課時,課前并沒有布置學生預習,覺得這樣布置練習也太浪費時間了,干脆就到課堂上叫學生自己先看書,接著就回答我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迅速瀏覽了我設計的幾個問題,就按要求花了10分鐘看書,,結果可想而知,學生對于我提出的問題,簡單的能回答,稍微難些的還得再看書,一問為什么,學生很委屈地說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生詞都沒查完,怎么談得上加深理解。
反思:在設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我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時設定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本就完成不了,而有時設定的目標又太簡單了,指導得一點都不到位。所以在高效課堂中,我們在預設這方面要花更多的心思。培養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是進行自學的一個好習慣,它的好處是可以克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提高學習效率。
教訓三:當堂訓練形式單一,學習效率低
案例:我在連續幾天的當堂訓練中,布置的練習都是我輔導書上的或是多媒體上預先設計好的,幾天下來我發現學生明顯感覺很枯燥,面露倦色,并且我還很難發現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有一次,我課堂訓練的時候,講到當今社會的時政熱點知識的時候,學生的熱情明顯高漲,非常積極地進行討論然后發言,我在他們的發言中也學到不少東西。高中教學中,我原來總是認為,花時間多趕進度很有必要,至于課外知識可以省略,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學生樂在其中,而且收獲頗豐。之后我又嘗試了讓學生在當堂訓練時自己總結課堂重點,然后在遷移教材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循序漸進就行。
反思: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采用切合實際的反饋方法。我認為,當堂練習能及時反饋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更加準確、廣泛,更能全面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作業要低起點,多層次,根據學情,把作業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重點出好必做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
(一)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中學數學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時代的需要。它以圖文并茂、聲象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展示了數學的本質及內涵,良好的改善了認知環境,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將數學課堂教學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廣泛的應用。可是一旦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會將其引入一個誤區——教學過程自動生成,教師起不到應有的示范作用。因為沒有了教師的板書示范,學生往往在書寫過程中丟三落四,師生間不能針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溝通,阻礙學生的思維,使教學的親和力下降,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必須合理恰當。要有必要的板書示范,制作課件也切忌嘩眾取寵。應把解決數學問題放在首位,讓數學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僅于此,還要充分認識到計算機是輔助教學,而不是教學的主宰,我們應根據內容精心制作合適的多媒體課件,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師生互動,動靜分明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應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原來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變得敢講了,能講了,口頭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課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樂乎,教師也陶醉于自己創造的活躍的氛圍里,卻常忽略了對教學本質的追求與探索。誠然,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教師必須把握好一個尺度,要動而不亂,動靜分明。在學生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并指正錯誤之處,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指明糾正錯誤的方法,在實質上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和無言的感動。動而不亂,動靜分明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三)教師要做一名好的導演,增強教學的藝術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名好的導演,做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要在“導”字上下工夫。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激發求知欲望,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難點的地方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拓展。做到難點突破,就好像一個導演在拍攝現場的解說一樣,語言精練,方法巧妙。習題配備典型,解題方法多樣,授課形式多變。課堂提問要抓住時機,要給學生思考空間,要講求藝術地問,讓學生在一問一點撥中豁然開朗,獲得成功后的喜悅。
(四)創設情境,在課堂中體味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