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第1篇

      教學目標的確定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遵循差異化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包括集體目標和具有層次的個人目標。集體目標是課程標準要求達到的基本目標,全體學生都應當達到。個人目標是在集體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個體的原有知識基礎、興趣、能力等確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提高目標的達成率。

      2.教學內容的確定

      從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編寫看,很多操作實踐、較為簡單的理論探究都遵循差異化的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可以根據教師的引導有選擇的學習。這要求教師在進行差異的教學時必須基于同教材、同進度的前提下采取差異要求來確定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的量、范圍、深度、實踐操作等多方面進行有目的性的開展學習活動。當然,教學內容的調整要適度,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既要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又要考慮到差距適度,確保能在同一課堂中有效組織。教學內容的設計形式有兩種,一種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種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這必須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比如A類的學生可將富有探究性的、思維量較大的內容設計進去,促使在知識的橫向縱向上有所拓展;對于B類的學生重在調動非智力因素,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有效指導,有意識將他們向A類生轉化;對于C類生重點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上的指導,以基礎性知識、鞏固技能為主。

      3.課內外作業的設計

      課內外作業的設計要遵循“差異教學”要求,分層次進行設置。課堂內以基礎性、操作的作業為主,同時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供自主探索機會,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提高作業的質量;對于一般性同學,以鞏固性的練習為主,在做好基礎性練習后,體現探究性的作業設計,激發他們的興趣。在作業設計的“量”上,應符合不同學生的差異需求。可設計必做題、選做題、機動題,使學生的練習和作業具有彈性,實現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同時要保證作業的“質”,一般可按問題難易程度和涉及問題的多少分為基本題、變式題、綜合題,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

      4.靈活運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有其特殊性,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性原則。在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課堂教學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是教師經常用的教學形式之一,通過小組合作能夠取長補短,發現自身不足。在實施小組合作時,首先需要合理分組,可以同質小組或異質小組,同質小組是將同類或知識水平大致相當的學生編排在一組,并為他們確定合適的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圍繞主題開展研究。異質小組是將不同類別和層次的學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組,共同收集資料,發表見解,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異質小組中,基礎好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必將帶動和感染其他同學,在幫助其他同學的同時使自己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

      (2)伙伴教學

      伙伴教學是將一批學習基礎比較好,綜合能力比較強并有一定探究潛能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分組,做基礎薄弱學生的“伙伴教師”。當他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首先請教伙伴老師,通過同伴之間的教與學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促進全體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意識,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3)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針對于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的學生,需要教師個別化指教,在強化基礎學習的同時,還應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個別化教學體現在不同的教學策略上,在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輔導訓練、提供的資源和環境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有時還需要教師幫助其查找原因,尋找適合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達到學習目標。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應注意課外拓展練習的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5.進行科學合理的差異評價,并及時反饋

      通過科學合理的差異化評價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更好的投入到信息技術探究活動中去。首先,教師要針對教學過程每位學生的表現情況及時點評,并作為平時定性評價記錄下來。其次,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潛能進行富有激勵性的差異評價,使評價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的催化劑。

      6結語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第2篇

       

      中西方在社會發展、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文化對于舞蹈美學的研究也也有所不同。從中西方舞蹈美學思想的相關研究來看,中國的舞蹈美學注重動作與意境的結合,而西方舞蹈美學則更注重張力結構。通過中西方舞蹈美學的對比,我們會對中西方舞蹈美學的差異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1 中國舞蹈美學思想分析

       

      舞蹈是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舞蹈不僅是一種肢體語言,同時還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中國舞蹈有著獨特的審美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舞蹈所傳達出的意境之美。舞蹈集合了韻律、節奏、理性和情感等元素,不僅是一種空間的藝術狀態,同時還展現了生命的律動與熱情。舞蹈藝術家們在舞蹈中不斷地獲得豐富的體驗,這種體驗既是身體的體驗,也是心靈的感悟,是一種意境之中所能體會到的熱列的旋動。由此可見,舞蹈是一種升華了的境界,舞蹈的節奏和動作張力能夠將人類內心的熱情完全釋放出來,同時也使舞蹈的境界得到升華。舞蹈藝術是藝術中的精華,也是自然界最具精神化的創造。藝術不是單獨存在的,作為一種精神的生命,它仍然需要充分融入到人們的物質世界中,這樣的融合,使生命得到更好的展現,精神得到更好的提升。如果說舞蹈藝術是一種精神生命,那么它與物質世界的結合,更豐富了人類的文化與物質生活,這種強大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了人類的生命與心靈,并以其獨有的語言展現了生命的深刻內涵和思想意蘊。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舞蹈也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從最早期的肢體動作到后來豐富的舞蹈形態,舞蹈的發展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上世紀80年代初,舞蹈美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關于舞蹈美學的相關著作和論文也層出不窮,越來越多學者將研究的著眼點放在了舞蹈美學上。由此,無論舞蹈藝術在中國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包含著哪些不確定因素,它已然成為一種藝術審美的因素而存在。舞蹈藝術對生活的影響與反映必然有其獨特的一面。舞蹈藝術的分析與研究離不開它的美學特征,首先要從舞蹈本身的風格和素材進行分析。而對于舞蹈風格素材的研究又不得不從舞蹈動作說起。舞蹈動作是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它本身是舞蹈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棒本身也蘊含著美學內容。舞蹈動作作為藝術的一個元素,有嚴格的規范,它有著豐富多樣的種類,會根據不同的風格和面貌出現。雖然舞蹈藝術家能夠根據所需要的風格去決定和加工在某種特定的舞蹈中所需要的動作,但是舞蹈動作本身并不完全取決于藝術家的創造,它的美更多的體現了一種風格,一種社會生活發展的過程。這些舞蹈動作為特定的社會所認可,既是來自于人民群眾的自然動作,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審美基礎,是帶有民族性和實踐性的社會產物。由此可見,舞蹈動作并不是單純的舞蹈形式,更是舞蹈的審美主體,其動作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內涵。舞蹈動作承載著著豐富的、被社會大眾認可的內容,是在特定社會中出現的內容。

       

      2 西方舞蹈美學思想分析

       

      舞蹈美學思想在西方也有著廣泛的研究基礎。西方學者對于舞蹈美學的深入研究也使舞蹈美學較以往有了大的突破,這種突破更趨于創新和新穎性,為舞蹈美學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西方舞蹈美學研究中,以蘇珊·朗格的研究理論為主要代表,同時也是西方舞蹈美學思想的代表。她的研究認為舞蹈是一種幻象,它的存在和行動是為了創造一個虛幻的力的世界。舞蹈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力,這種力是一種虛幻的力, 而不是現實的,舞蹈是一種肢體力量的表現。這種關于舞蹈美學的觀點也是一種美學觀念的巨大超越。這種觀念也完全克服了舞蹈美學中的片面性和單一性,傳達出一種全新的美學理念,有一定的獨特性。盡管西方舞蹈美學思想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理念,但對于舞蹈美學的研究并沒有停止,舞蹈美學仍然是西方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內容。

       

      3 中西方舞蹈美學觀念的差異

       

      1、研究的著眼點差異

       

      通過對中西方舞蹈美學思想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的舞蹈美學是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舞蹈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歷練,形成了獨特的美學特色。中國舞蹈是集合了節奏、韻律和情感等要素,強調動作和意境之美。中國舞蹈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西方舞蹈美學則與中國舞蹈美學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一種虛幻的力量的體現,這種美學思想與西方獨特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中西方舞蹈美學的比較研究,可以發現其中最大的一點區別在于研究的著眼點有所不同。中國舞蹈美學研究的著眼點在于舞蹈的動作和意境,將舞蹈看作一種動作與意境,并且對舞蹈的動作和意境分別進行了描述,使舞蹈美學的特點更加鮮明,同時,這種美學特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無關系,文化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藝術是情感的抒發與延伸,因此,舞蹈藝術將更豐富的情感和意境之美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來,彰顯了舞蹈美學的藝術魅力。

       

      西方舞蹈美學思想也有著具大的價值,但是它研究的著眼點卻與中國舞蹈美學完全不同。西方美學研究更注重形式主義的研究,這在舞蹈美學研究中有較明顯的體現。西方舞蹈美學研究認為舞蹈的研究離不開形式,這也是舞蹈存在的意義所在。作為一種舞蹈新的研究理論,將舞蹈美學研究的著眼點放在力量與虛幻之間,這種復雜的組合的確很新穎。舞蹈中的動作是實在的,同時也夾雜了一種意圖,但是似乎又由此產生了一些情感,由此,舞蹈藝術家們用一些實在的動作來創造一種形象,這種形象是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并從中轉化為一種虛幻的動作或姿態,而這些動作和姿態所表現的情感又是虛幻的。由此不難看出,西方舞蹈美學的研究視角更加廣泛,從形式主義的角度進行分析,并產生了更加新穎的研究成果。可見,中西方舞蹈美學思想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也使中西方舞蹈美學各具特色。

       

      2、超越思想的差異

       

      以動作和意境為著眼點是中國舞蹈美學研究的代表,這種思想不僅是對傳統美學思想的超越,同時也使美學研究有所突破。通過對中國舞蹈美學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發現,任何藝術美學的研究都無法真正脫離傳統美學思想,中國的美學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特色,但傳統美學思想卻一直貫穿其中。美學與藝術的關聯密不可分,而舞蹈美學研究也必然要在傳統美學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新發展。

       

      西方美學研究卻完全不同于中國美學研究,無論從研究的著眼點還是超越思想,都有很大差異。西方舞蹈美學思想在不斷地提出更具獨創性的觀點的同時,以此作為研究基礎,為舞蹈美學研究提供更加新穎的方式,并在反復的理論研究中加以鞏固。這種研究方式不僅為西方舞蹈美學奠定了深刻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舞蹈美學的發展進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飲食文化;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飲食文化

      文化是復雜的,它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習得的任何習慣與才能,人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隨著人類群體的不同范圍,文化的體現也出現了差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濃縮。中西國家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飲食風格也大不相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它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影響深遠,占據了世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因為曾經作為殖民地,擁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明。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原因分析

      1、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

      因為中西方有著不同的哲學思想,西方人堅持科學理性的飲食觀念,講究科學營養,所以西方飲食注重食物的營養成分之間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營養均衡、攝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適、營養成分能否被徹底吸收等這些問題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了一門烹飪學問。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營養,對食物的色香味沒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將飲食當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講究餐具和用料,講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國看來西方的飲食是很機械的。但是中國人較為注重飲食的藝術性,對飲食的口感要求較多,但對營養方面比較不注重。中國人覺得食物除了可以解決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中國的飲食觀念中,對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對營養的追求,這就導致中國的飲食過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飲食內容差異

      西方人更為注重對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在介紹飲食特點時,西方有發達的食品工業,例如快餐和罐頭,味道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卻省時又營養,飲食的內容大部分以動物類為主,肉食占整個飲食的大部分。而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的飲食以植物類為主,肉少糧多,在中國的北方,人們的主食是饅頭和面條,南方主食是米飯,中國人的飲食是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國人偏好熱食,中國人普遍認為菜要趁熱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飪的差異

      中國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中國有非常多的烹飪技術,例如煎、炒、蒸、炸、溜、燜、燒、燉、煲等,讓人眼花繚亂。中國人的烹飪非常復雜,一道菜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中國的廚師行業對廚師本人對原料的選擇較為注重,所以原料的優劣和廚師的天賦都會直接對菜品造成影響。

      西方則強調飲食的營養,制作飲食較為規范,沒有樂趣可言。西方的烹飪手法不像中國一樣復雜,西餐更為注重發揮食物本來的味道,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較為隨意。

      4、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樂于呈現和諧的氣氛,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和勸菜,體現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從衛生層面來看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卻很符合中國人對團結的心態。而西方的宴會更為注重交誼,西方流行自助餐,人們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注重個人情感交流,體現西方人對自我和個性的尊重。

      三、生產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對飲食文化差異的影響

      筷子與刀叉、圓桌與條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與道數上雙方也是相互對立的,因此宴請禮儀、席間氣氛和飲酒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在中國,主要是群體文化主導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強調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差異與特征,鼓勵特立獨行的風格,所以中西方的價值觀截然不同,這在飲食上也有體現。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飲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國,飲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質和精神形態的東西,這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

      但是在西方國家,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與交際方式。美國的一位叫做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最低的一層就是對飲食的需求,另外四種分別是對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西方人的飲食觀念與中國人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認為吃只是可以保證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維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際手段來說,宴請的目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向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贏得客戶的信任。三是對達成交易的慶祝。四是請人幫忙。五是引薦他人的時候。六是在建議和討論某些想法的時候。從這里不難發現,吃雖然重要,但是西方國家僅僅將吃停留在簡單的交際層面,并不像中國一樣對吃極為注重。

      通過本片論文的論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通過研究可以實現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補。現如今,中餐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性和科學性,而西餐也開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國,西方,古典園林,分類,不同

      一、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

      1、中國古典園林,大體上可以分為天然山水園和人工山水園兩大類。天然山水園往往利用天然的真山真水,在因勢利導的情況下,作出一些局部調整,并加以建筑和花木(有時還放養動物),組合成供人游歷觀賞的園林。人工山水園是以人為堆疊的假山和開鑿的池,來充作自然山水,力求在小環境中表現大自然。它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山、水、植物和建筑。由于人工山水園更加集中的反映了人的藝術創造力和造園思想,因此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的成就。

      2、另外的一種分法,是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將古典園林劃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以及其他類園林(包括寺廟園林、衙署園林、書院園林、祠堂園林、郊野園林等)這三大類別。

      二、中西園林不同

      1、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盡管中國園林有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之分,且呈現出諸多差異,而西方園林因歷史發展不同階段而有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園林等不同風格。但從整體上看,中、西方園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學、美學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風格差別還是十分鮮明的。

      2、中、西園林從形式上看其差異非常明顯。西方園林所體現的是人工美,不僅布局對稱、規則、嚴謹,就連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從而呈現出一種幾何圖案美,從現象上看西方造園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中國園林則完全不同,既不求軸線對稱,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相反卻是山環水抱,曲折蜿蜒,不僅花草樹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盡量順應自然而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融合,“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3、中西方對自然的態度卻很不相同。西方美學著作中雖也提到自然美,但這只是美的一種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經過人工的改造,便達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說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備獨立的審美意義。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華為藝術美。中國人對自然美的發現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種途徑。中國人主要是尋求自然界中能與人的審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鳴的某些方面。中國人的自然審美觀的確立大約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迫使士大夫階層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見,于是便借“情“作為中介而體認湖光山色中蘊涵的極其豐富的自然美。中國園林雖從形式和風格上看屬于自然山水園,但決非簡單的再現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領悟自然美的基礎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這種創造卻不違背藹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順應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現自然。中國人看來審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變自然,而是強調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契合點,即“暢神“。它可以起到溝通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作用。從更高的層次上看,還可以通過“移情“的作用把客體對象人格化。莊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認為物我之間可以相互交融,以致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園的美學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國則是自然擬人化。

      4、由于對自然美的態度不同,反映在造園藝術上追求便各有側重。西方造園雖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卻是形式美;中國造園雖也重視形式,但傾心追求的卻是意境美。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種缺陷而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來探求和諧,并提出了黃金率。中國造園則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屬于物質形態的范疇。但其衡量的標準則要看能否借它來觸發人的情思,從而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環境氛圍即“意境”。這顯然不同于西方造園追求的形式美,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中國造園的文化背景。意境是要靠“悟”才能獲取,而“悟”是一種心智活動,“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因此造園的經營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5、中西相比,西方園林以精心設計的圖案構成顯現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國園林中許多幽深曲折的景觀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滿了偶然性。西方園林主從分明,重點突出,各部分關系明確、肯定,邊界和空間范圍一目了然,空間序列段落分明,給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確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園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則顯示出一種規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規律性的東西都會給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對事物習慣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質,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大大影響了人們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中國造園講究的是含蓄、虛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們置身其內有撲溯迷離和不可窮盡的幻覺,這自然是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國人認識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體認,認為直覺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應,而是一種心智活動,一種內在經驗的升華,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國園林的造景借鑒詩詞、繪畫,力求含蓄、深沉、虛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從而把許多全然對立的因素交織融會,渾然一體,而無明晰可言。相反,處處使人感到朦朧、含混。

      6、實踐理性的差異。中西方都有理性主義,中國民族特點是實踐理性精神。中國人基于一種整體本體的思考,理性趨于具體化。而西方人則趨于抽象化。跟中國人談話最好多舉例子、就事論事,而跟西方人談話則可以多談觀念、方法、法則,他們的理論理性發達。所以我們往往是說寫文章,西方人則說是作論文。從整個的歷史潮流來看,中國人的理性是較重視具體性的。這有好處,也有壞處,這正如任何的方法都有自己的限定一樣。中國的理性主義是實踐性的,是人格修養的實用主義。中國人強調社會意識,可是注重如何在集體社會中進行人格修養,來和社會意識相適應,不致于遭到批評。這就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以保護自身為目的的個人主義。西方的實用主義是功利的,他們追求個人的功利,也認為個人的功利追求最后和整體(社會)的功利是一致的。這也是西方自由經濟最基本的假設:你追求個人的目標,最后出達到整體的目標。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語言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達到語言的有效傳遞。

      為什么西方的笑話,在中國笑不起來?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美德—謙虛,在西方則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歸根結底是文化差異的問題。人們常說的漢語式英語(Chinglish)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質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主要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如:1.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2.Give you a color to see see.(給你點顏色看看。)等等。可見,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勢在必行。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0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和語用失誤的現象。

      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句話侵犯了別人的隱私(privacy )。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方面的特長時,中國常用‘`You are flatter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評價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哪里,哪里。)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和W.E.I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一)中西文化的偶合 文化的偶合現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在英漢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

      1.“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

      2.“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

      3.“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

      4.“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5.“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例舉。

      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英語。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He is a wolf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很多,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理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由于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的卡通形象,使老鼠為大眾所喜愛,尤其在兒童心中,更是機敏、智慧的象征。至于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 stubborn )”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征不樣之兆,如“貓頭鷹進宅,好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我們可以把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日常交際禁忌話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a。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 , A代表age , R代表religion , M代表mam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間”:不間對方收人,不間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間“去哪兒”,不問“吃了嗎”。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我國素稱禮儀之邦,其重視禮節程度不亞于歐美任何一國。但由于中西風俗習慣有很大差異,如對此不了解,在與英美人交際時,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下面是英美人在問候、告辭和稱呼上的禮節習慣:

      (一)Greetings問候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說:您吃過了嗎?(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您上哪去?( 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見面時,上午則說:Good morning.下午則說:Good afternoon.傍晚就說;Good evening、如與熟人打招呼則說:How are you?或How’s life?如與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則說:Hello,或Hi。如果用中國人打招呼常說的‘`Have you eaten?”去問候英美人,就會引起誤解,因為在英語里這句話不是打招呼用語,而是“邀請對方去吃飯”。如果見到英美人時說:"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這對英美人來說則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別人的私事。” (二)Addressing People稱呼 中國學生常稱呼其老師為“Teacher Wang?(王老師)等,即便對外籍教師也是如此稱呼。其實這不符合英美人的習慣。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用于稱呼,只是一種職業。一般來說,英美人稱呼中小學的男教師為‘`Sir",女教師為“Miss",大學教師則為“Title + surname or given name",即“頭銜+姓氏”或者直接叫對方的名字。例如:Professor White,Dr. Green等等。另外,中國人稱呼別人時常把對方的行政職務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李科長(Section Li)等等,在英語中這些是不能與姓氏聯用的。

      英美人稱呼別人時一般分以下幾種形式:

      l.Formal situation(正式場合):Title + surname(頭銜+姓氏)。如:Tom Smith可被稱為:Mr. Smith。

      2.Ordinary situation(一般場合):Title+surname or given name(頭銜+姓氏或直接叫名字)。如:James Martin可被稱為Miss Martin或James。

      3.Informal situation / Close relationship(在非正式場合或關系比較密切):Given name(直接叫對方的名字)。如:Clare Harkey可被稱為Clare。

      (三)Parting告辭 到別人家做客,告辭時,英美人習慣說:"I should go now.”或“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辭時從不說:"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為在英語里,"I’ll go first.”的意思是:"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 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 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w me.”即:“時間不早了,客人們該離開了。我先走給大家開了頭,其他客人也應該馬上離去。”

      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樹立文化意識,教師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表揚后,教師應該立即對學生的稱贊表示感謝,讓學生感知西方人比東方人直接,其語言表達更實際,即: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黄色网址大全|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国产性爱在线观看亚洲黄色一级片|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娇小性xxxx|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朝桐光亚洲专区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 无码 在线 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