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年級英語下冊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以人為本;創造性;英語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6-0116-01
英語教材是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科書,與教材配套的各類手冊、實物、錄音帶和多媒體資料等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為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經過專家精心組織和編寫,是中考命題的依據,是實現新課標、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料。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首先對教材要再認識、樹立新觀念。教材應該是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教材不等同于教科書。目前教材呈現出多樣化、范圍廣、立體化的特點,教師應該以一本教材為主,通讀、精讀教材,再結合其它教材的特點,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取長補短。教師應該做教科書的主人,不盲目崇拜教材。樹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也就是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聯系學生生活和學生實際對教材靈活處理與調整,自己編寫或設計個性化的教案,這樣才有可能有效的實踐課程標準,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教師應該聯系本地的實際情況,達到增長知識,提高素質的目的,不要總是將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要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學Go for it七年級下冊的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的Section B部分時,學生對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the Palace Museum/the Great Wall/Tian'an Men Square/Beijin Hutong不是十分了解,要求他們談論這些地方時,部分同學覺得無話可說,后來教師出示了我們常德市本地的幾副旅游景點的景觀圖片:the Peach Blossom Spring(桃花源)、Mount Jiashan(夾山寺)、Relics Cheng Tou(城頭山遺址)、the Hua Yan Stream(花巖溪)、the Liu Ye Lake(柳葉湖)、the Poem-engraved Wall(常德詩墻)后,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他們躍躍欲試,其中有個學生這樣談到:Last autaum I went to the Hua Yan Stream with my parents,I saw thousands of egrets there .The mountains there were fantastic.We had dinner in a farm's house .The food was delicious.The people there were friendly to us.We had great fun that day.還有同學談到了the Poem-engraved Wall的夜景,Liu Ye Lake的delicious food.這是他們所熟悉的地方,所以他們覺得有話可說,有內容可談,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讓他們在談話中運用動詞過去式的用法,培養了他們的口語能力。
教師還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Go for it七年級下冊的Unit3.Why do you like koalas ?這一單元時,教師是這樣處理教材的:
首先用小黑板出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任務:At the end of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briefly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animals and the reasons.
語言技能:Training the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 and speaking skill.
語言知識:Leaning the usage of the word because.
情感態度:Ask the students to care for the animals and to pretect the environment.
然后教師出示一些有關動物的圖片,并提出下列問題:
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animals?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學生積極舉手列出所看到的動物,教師指著事先準備好的動物圖片,用下列形容詞來描繪圖片上的動物:cute/friendly/shy/quiet/clever/smart/lazy/beautiful/scary/ugly.當學生熟悉這些詞匯后,教師又問:
Do you often feed animals?
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and why do you like them?
問題一拋出來,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他們分別從動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特點來描述自己所喜歡的動物。接著教師問:Where do your favourite animais live?學生就會用他們所熟悉的句型來回答,They are from....../They live in......。這時可以復習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名稱。
最后教師說:Now many children in cities can watch animals in the zoo.Do you think if the animals are happy?學生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有一位學生這樣說:Yes,I think they're happy because people give them food every day.They don't look for food by themselves,most of time they sleep。還有一位學生說:I Don't think they are happy because they stay in the zoo every day .They aren't free at tall,they are becoming lazy and fat .
整個教學過程流暢,師生互動自然,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討論,人人有話可講,因為老師提供給他們的是他們喜聞樂見、與生活相關的話題。
創造性使用教材需要教師多樣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進一步優化方法的組合,不能自始自終使用同一種教法,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學需要調整教法,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要善于使用先進的教學資源,要有改變、改進教法的意識,與時俱進,還要相互學習,揚長避短。教無定法,但教必有法。以學生為主體,任務型、啟發式教學原則的課堂教學是當前英語教學的方向。
創造性使用教材時要靈活、務實、不能盲目追求創新,改變教學內容和提高難度,脫離課本要求,偏離教學目的;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征、學習規律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充分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要合理、正確地利用教學硬件設施,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方式,師生要共同加強對英語課本的鉆研和對教材本身所蘊含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探索。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改》常德市教育局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模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1-
伴隨課程改革進度的不斷加深,針對初中語文課堂進行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可以說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系統的工作。這項工作不僅僅關系著國家的發展,針對我國從教育大國轉化成教育強國而言,也是一條必須途徑的路徑。所以對于初中教師而言,語文教學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可謂任重道遠,相關研究人員以及教師應當全身心的投入到該課題的研究中,令初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可以得到明確的方向,最終令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得到確切的提升。
一、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
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已經成了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并且伴隨新課改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教”學生知識并不是教師職責中的重點,而重點應當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知識,并且不能單單的滿足于“學會”知識,而是應當使學生發展為“會學”知識。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核心應當是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而不是停留在知識“受眾”的層面上。只有令學生確切的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進而產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愿望,在此情況下,課堂效果自然就會變得高效。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搜索一首貝多芬的著名樂曲,在課堂上播放給同學聽,使學生能夠更隨樂曲去感受貝多芬的一生,也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貝多芬的認識,使學生在感受的過程中能夠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二、依據以人為本設計教案與備課,重視課堂問題的生成
教師在授課之前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設計教案與備課,因為這項工作不僅能很好地將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與水平展現出來,而且教師對整堂課的把握與教案設計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因為課堂是活的,課堂上往往會發生很多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果不能靈活應對課堂的生成將會影響到課堂的進度、降低效率。課堂上學生可能突然針對某一問題產生強烈的興趣,而教師如果僅僅為了趕進度而不向學生進行解答,則會令學生產生不被尊重的感覺,甚至導致學生樂于提問的精神被壓制。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與備課的過程中,應當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地思考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者是時下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并且預留出為學生解答疑問的時間,這樣學生在提出疑問與得到解答的過程中,便會對課文中的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進而極大的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
往往課堂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能夠決定該堂課能夠抓住學生的心理,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瞬間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的激發出來,也就勢必創建出一個高效的課堂。但是以往在引入課堂時,教師往往為了趕進度或者是為學生預留做“模擬題”的時間,毫無過渡的直接進行課文內容的講解,長此以往學生會習慣這種課堂形式,最終造成學習上的麻木,只懂得生硬的背誦教師講解的知識,即使學生能夠大量、準確背誦教師教授的東西,也不能稱之為高效課堂。事實上,語文教師應當針對初中階段學生求知欲望、好奇心理進行充分的誘導,使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興趣,進而對其展現出的學習心理充分把握。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中的“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觸不周山”這兩篇短文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講自己所知道的童話,并和同學充分探討自己所講童話的意義,充分的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創建高效課堂。
四、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
以往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采用的教案、管理方式甚至考試的內容都有著統一的標準,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實現這個標準。但是如果能仔細地進行思考,便能夠意識到并非每名學生的學習結構都是相同,他們來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學,掌握的知識水平、擁有的興趣與智商均呈現出不同的差別。對于語文課堂而言,若僅僅使用一套固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缺少了針對性,會導致學生能力強的學生感覺課程乏味、令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感覺同不懂教師講的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時,必須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按照他們之間存在的差異開展教學,令所有學生都能夠體驗到課堂的成就感,學習語文的快樂,從而對課程充滿高漲的學習熱情,以此創建高效課堂。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章從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依據以人為本設計教案與備課、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四個方面對初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思路進行針對性的探討。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相關研究人員能夠從中獲得一定的啟迪,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建立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趙媛媛.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 學周刊,2015,05:62.
一、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能堅定學生的信心,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興趣培養的關鍵是教師,有人認為興趣是天生的,但無可否認興趣也是可以靠后天培養的。
1.巧設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課堂開頭,是一節課成功的保證。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duty活動,或講英語小故事,做游戲、復習引入都是常見的導入方法。目的在于鍛煉他們敢于張口,培養他們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能訓練學生的聽力。
2.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教師要盡量創造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應該以自身的修養,良好的英語素質,如語音純正,聲音洪亮清晰,態度和藹可親,言談風趣幽默來調動學生,教師的語言要有藝術性,對學生必須要滿腔熱情,把問題講清楚,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因勢利導地啟發和誘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自我表現意識,產生開口表達的主動性。對學生的鼓勵和贊揚要隨時體現在和學生的對話中。
3.教學內容和形式加強趣味性和真實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英語是從課堂走向生活,是生活中的場景在書中的再現。加強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創造情景,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在教學中盡可能利用多媒體、實物、直觀教具、簡筆畫或真實著名人物、影視明星甚至學生自己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內容轉換于有聲、有形、生動形象的情景之中。從而,使學生養成能運用英語的良好習慣,才能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如何提高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效率?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對提高學生學習英語效率起極大的推動作用。習慣一旦養成,學習就會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狀態直至取得成功,學生會從成功中獲得快樂。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提高對知識的吸收率。
預習是學習新課的基礎。預習效果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接受新課的程度。而該環節卻往往是很多教師和學生容易忽視的一個學習環節。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定要讓學生做好預習,并且要學生有指導、有目的地進行預習新課內容。如七年級下冊Unit9 How was your weekend?因為該單元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般過去時態。假如沒有抓好預習這一環節,就直接上新課的話,學生是很難接受的。我在上這個單元之前,先讓學生自主瀏覽該單元的學習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羅列出一個該掌握的語言項目,然后進行有目的地預習。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接受新課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
如何讓課堂上的40分鐘充分利用起來?打破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低效課堂教學模式迫在眉睫。要創“高效”的新型的課堂,就應該把所有的時間、一切主動權都交給學生,盡量做到“少講、精講、多練”。如七年級下冊Unit5 I am watching TV Section A,我并不是一開始就給學生講解現在進行時態,而是先引導學生進行有情景的交談、操練。讓他們明白這節課談論的主題,然后充分利用生生合作,自主學習形式進行強化訓練。讓他們進一步熟悉并掌握該語言項目。最后,引導他們在自己大量的口語操練的基礎上總結這節課的語法要點及要求掌握的學習內容,同時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自測題進行反饋、鞏固。這樣一來,原本在學生眼中難熬的“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學生不僅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體會“說英語”的快樂、享受自主學習的滿足感,更使他們在短短的40分鐘之內,輕松地掌握了運用英語的技能,而這正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的終極目的。比起在"滿堂灌"的傳統課堂,他們所得到的豈不是更多?
1.首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自主學習的一個最為主要的動機因素是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愿望。學生能否對學習有興趣,教師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師生間的情感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因素:熱情、樂觀、和藹可親、富于表情、有感染力,能愉快地、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學習上的交流,展示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究能力。
2.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教師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的情境性問題,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
3.給予學生適當的學習任務。 我們在課堂上給予學生適當的任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新課程標準要求每位學生在課堂上有1/3到2/3的時間來獨立學習,讓學生從學的領域擴展到教的參與。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好習慣地養成可以受益終生,自主性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使學生成為終生愛好學習的學習者。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的重要場所,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為學生創造好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下,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適當設疑,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和預習中的體會,進行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逐漸地培養他們自主性學習習慣。
四、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使用教具時要充分考慮本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正確處理好教具與教材、學生與教具之間的互相關系,核心是以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為本。基本要求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水平、情景、情意等條件和心理認知規律。將教學需要與教具的合理使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注意教學活動中的直觀性、價值性和量力性。
如在教具出示的時間上要考慮是在課堂進行的始終,還是穿插于某一教學環節之中,是瞬間的演示,還是較長時間的操作。在出示的角度上,要掌握、確定好觀察點,考慮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觀察。對于較復雜的、學生感到困難的,還要對學生提出觀察要求:即注意觀察初始的狀態,凝視變化過程,分析、歸納、推理得出結論。在出示的時機上,要適時,所謂適時是指抓住時機,要在適當的教學時間內,不僅要考慮到適當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還要考慮是否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要考慮是否有利于解決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鑒于以上的觀點,本文結合自己觀摩和平時教學實踐,側重談談在英語課堂上使用教具時如何抓住出示教具時機,激發課堂活力,減負增效。
一、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出現離散時機
上課的鈴聲剛剛響起,學生安靜下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課間活動的有趣對象上,心情還處于觀望、等待的離散狀態,或者停留在無意注意階段之中,教師往往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通過組織教學,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無意注意階段逐步過渡到有意注意階段上。在這種情形時,教師可把握時機出示教具,利用教具展現出富有情趣、富有懸念思考性的情景,會很快把學生分散了的精力轉移到課堂上來,使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隨老師的精心安排而有序地變化。這樣學生雖高度集中注意力卻不致感到疲勞,從而使學生在整節課中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保證學生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例如:講授Project English 七年級下冊 Unit 5 School Life Topic 2 She is reading in the library. Section A Look listen and match,一開始就可以通過展示校園設施圖片,讓學生看、聽、配對連接詞語,吸引學生注意力。
二、抓住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時機
在學生求知欲達到高峰的時候,教師應及時提出既帶有啟發性、挑戰性且又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在出示教具的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初始狀態,凝視變化過程,思考得出結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在情景話題中交流思想的邏輯順序,板書或投影關鍵詞、短詞、典型句型、詞語圖式和語法點,并用色彩、閃動等形式凸顯其最關鍵部分。讓學生觀察、思考,得出結論。這不僅便于學生掌握這些關鍵詞、短語、典型句型和詞語圖式,解決重點、難點知識問題,而且還是技能訓練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支架。
三、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時機
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是大多數學生感到較難的內容,恰到好處地使用教具,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教學關鍵。如,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詞語的理解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有些詞語比較模糊,連老師也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例如,“朦朧”一詞。語文和英語有相似之處,也有詞語有相似之處,可以用教具顯示其含義區別,以便學生區分用法。又例,七年級英語Unit 10 Where is it 這一節課。重點掌握方位介詞in,on,under, near, behind的用法,老師通過圖片、實物、電腦動畫等多種形式講解練習,學生對Where is the dog?Where is the cat?Where is the ball?等對答如流,學生掌握了本課方位介詞的用法,學生輕松地學會了本課所有內容。而電化媒體教具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它能化無聲為有聲,變靜為動,使學生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深入地理解詞句,解決疑難。突出重點,化難為易。
四、抓住學生的知識需要升化的時機
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需要借助教具達到升華的狀態。以Project English仁愛版英語教材為例。每一個單元分為Section A、B、C、D四個階段進行教學,以圖文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過渡,話題環環相扣。課題(Project)探究活動構成了每個單元的核心,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在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提高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圍繞課題(Project)探究活動,出示該課時的圖片、錄像、錄音資料,可以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練習中克服學習障礙,消除恐懼心理。本來很抽象的概念,一經演示就具體化了,從而幫助學生完成了從形象思維入手到建立抽象概念的第一步,是學生認識質的飛躍。
五、教學中學生感到疲沓時機
中小學生要保持旺盛的有意注意力也不過十幾分鐘或二十幾分鐘,當他們一旦獲得了問題的表層結論或學完某個教學環節時,他們就會疲沓松懈下來,此時運用教具可以克服學生心理上的障礙,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其再次興奮起來,激發起繼續學習的興趣。如教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6 Topic 2 Let’s explore the Ming Tombs Section B 2a Work alone一節,由于現在的學生對明朝時明陵的情況知之甚少,很難體會到明陵的雄偉壯觀。結合學生學習過的歷史知識,在簡介明陵的歷史成因,它的歷史、文化等重要價值,課文內容和生詞后,教學時,由英語教師先播放明陵的錄像短片,營造一種現身探險的氛圍,然后投影地圖和學生一起去明陵探險。這樣一下子調動了學生學習情緒,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本課的教學要求。
六、抓住學生躍躍欲試的時機
因此,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英漢文化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融合意識。
一、中學英語中常見的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
(一)口語交際文化方面的差異
1.稱呼語(Addressing)。在漢語中我們一般用“姓+頭銜/職務”的稱呼方式,如“王院長”“馬經理”,但在英語中,卻是用“Rank/Post+name”的稱呼方式,如“Principle Wang”“Manager na”。在英國,對中小學教師通常的稱呼方法是:Mr./Ms.+姓,所以我們可以稱呼“古老師”為Mr./Ms.cu.
2.問候語(Greetings)。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說,“你到哪兒去了?”“你出去了?”這只是打個招呼而已。而英語這樣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business,(關你什么事)!英美人見面時常用的是Hi!或Hello!來招呼對方,然后再談論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或興趣愛好方面的話題。
(二)生活習性文化方面的差異
1.私事與關心(Privacv and concern)。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領土一樣。對他人私事的干擾,就好比對一個國家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避免去問以下這些問題: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qur reli-gion?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等等。這些“關心”式的問題對中國人并沒什么不妥,但是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這些是屬“個人私事”問題,而他們很重視privacy,不愿別人過問個人之事。
2.稱贊與謙虛(Praise and modest)。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稱贊和夸獎時,總是客氣地說“我不行”“我還差得很遠”之類的話。而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他們會欣然接受對方的鼓勵和稱贊,并用“Thank you”來回答。
(三)社會交往文化方面的差異
1.打電話(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電話的對話,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XXX speaking,”而不是“I am XXX”要說:“Is that XXX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XXX speaking?”談話結束時,英美人大多會說“Thank you for calling”因為在他們看來,給人打電話一是要花錢,二是要花時間。中國人沒有說“謝謝你打電話來”的習慣,所以有時候會給英美人留下“無禮”的印象。
2.社交禮節(Social contact formality)。以please(“請”)為例。在某些場所我們不宜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美國人不說please,一般說:After you但是初學英語的學生常用You go first這也是不恰當的。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喝酒,或者請人抽煙時,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二、培養中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應遵循的原則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融合意識,我們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真實實用原則。真實實用原則就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選取的文化內容要密切聯系中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與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和英語教學實踐相結合,不僅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的密切關系,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第二,比較融合原則。比較融合原則就是通過比較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文化融合意識教育的知識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等全部系統地融入英語教學之中,將跨文化交際能力與運用英語的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英漢文化融合意識教育。
第三,參與體驗原則。參與體驗原則就是讓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直接參與跨文化交際,在親身參與的跨文化交流體驗中感知英語文化,獲得跨文化的知識,形成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開放、平等的實踐活動中自覺地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寬容、客觀、謹慎的跨文化交際態度。
三、《新目標英語》教學中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培養的策略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依據,在備課階段,教師就應該結合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制定出相應的文化教學目標。我們絕大多數英語老師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備課)的時候,往往只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方法這三個維度去進行設計,卻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學目標。因此,我們英語教師在備課時候,應該將與所學材料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并巧妙地融入我們備課的教案之中。要充分體現英漢語言文化之間的明顯差異,力爭集懸念、新意于一體,做到“四維”融合,以在教學計劃上真正體現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時共進的現代教育理念。
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可以促進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教師可結合各單元的語言功能項目,在課堂內通過放錄像、顯示具有文化標志的圖片或實物,創設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如在教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Where’s your pen palfrom?”時,當提到Canada,France,Australia等國家以后,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有關這些國家風情的圖片,并引出這些國家的一些重要城市的概況、主要建筑等基本知識,進一步增進了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文化知識的積累。在介紹“圣誕節”的同時,我把Silent Night(《平安夜》)這首歌放給學生聽,讓他們感受圣誕節的氣氛。另外,我還向學生介紹西方國家的其他一些節日,如Easter(復活節,紀念耶酥的復活),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