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史復習提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香港 老年福利 特色 啟示
香港早在1981年就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香港人口已經嚴重老齡化。三十多年來,香港通過不斷完善老年保障制度與服務體系,積極應對老齡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并富有特色。香港老年福利體系的經驗,對于高速發展和日趨老齡化的我國內地,有重要參考價值。
香港老年福利體系的主要內容
20世紀70年代之后,港英政府開始重視老年人問題,1973年的《香港社會福利未來發展計劃》白皮書,1977的《老年福利服務》綠皮書、《私營安老院自愿注冊計劃》、《強制公積金計劃條例》等一系列文件和法規有力推動了香港老年福利的發展,并形成了老年福利的“香港模式”。
在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是包含老年社會保障的,側重指經濟物質援助,主要包括:綜援、公共福利金、強積金、公務員退休計劃及各種職業退休計劃、公屋計劃尤其是長者優先配屋計劃等。此外,還由社區支援服務和院舍服務等共同組成了老年福利服務體系。如表1所示。老年社會救助制度在“安全網”中具有托底作用。綜援實施40多年來,老年個案已經占到一半以上,是對老年人(尤其是貧困老年人)影響最大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許多貧困老年人的唯一或主要的生活依靠。公共福利金中涉及老年人的有普通高齡津貼和高額高齡津貼,老年人個案所占比例高達80%,所領取的金額也超過了70%(劉芳,2010)。香港強積金覆蓋了96%的就業人口,香港強基金管理局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保證資產的安全,強積金和其他自愿退休計劃一起使公民實現老有所養。香港的公屋計劃成功解決了香港近一半中低收入者的居住問題,對老年群體的優先配置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
社區支援服務和安老院舍服務是香港安老服務體系的兩大支柱。社區支援服務是為了踐行“老有所屬”和“持續照顧”的施政方針,為長者和護老者提供社區為本的支援。長者中心服務側重以中心的服務為基礎,鼓勵長者和護老者到中心使用所提供的服務和參與中心的活動。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側重以長者家居照顧服務為基礎,為體弱者提供入戶式的一站式服務。院舍照顧體系是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及自理能力將安老院舍劃分為長者宿舍、安老院、護理安老院和護養院四種類型。這四類院舍照顧的長者所需的護理服務程度由低到高。專業人員配置和每月收費也是越來越高。從2005-2006年度開始,長者宿舍和安老院逐步取消并轉型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的院舍。可以看出,外來安老院舍重點是為身體欠佳、自理能力差的長者提供持續、優質的照顧服務(紀曉嵐等,2012)。
香港老年福利體系的特色分析
(一)清晰的理念目標體系
從香港的經驗來看,政府在介入老年福利發展過程后,有比較清晰的理念來指導改革的進程,這種理念也與中西交融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由主義的經濟體制緊密相關。在發展之初,經濟發展至上的政府是拒絕介入社會福利的,主要靠民間的慈善救助,而隨后,政府被迫介入福利事務后,開始逐漸肯定社會福利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將自身定位于社會救助方面,理念方面主張發揮家庭和社區的養老作用,對于各種社會力量,看到了他們潛在的力量,則從最初的放任轉為扶持。特區政府成立后,政府依然將居家養老、持續照顧、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等作為老年福利的理念,并在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規劃中逐步貫徹落實這些理念,為社會各界的參與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這種有限政府,以社會救助為核心,多元主義、選擇主義、漸進主義的社會保障理念,融合了東西合璧的文化,自由主義的經濟制度,現代化的社會發展背景,有力推動了香港形成符合全體居民需要、符合香港發展需要、有自我特色的社會福利模式。
(二)全面持續的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模式
在香港的社會福利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老年物質保障和老年福利服務并重,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后援的完善的養老服務則更具特色。老年福利服務特色之一是全面,體現在針對老年人多樣化
特殊需要,香港的居家安老社區服務嘗試統合醫療、康復、日常照顧、住房、社會保障、心理、社會等各種服務資源來滿足老年人的全方位需要,體現社區、家庭和個人的配合與協同。特色之二是服務的持續性,主要是指香港的社區服務由專業團隊運用個案管理的手法來及時掌握和反饋老年人的情況,當老年人的健康情況發生變化,原來的服務不再適合他們的需要時,長期照顧服務的一站式統一評估機制能讓他們及時獲得能配合自身需要的服務。這些都和長期照顧的理念和政策,專業化的照顧模式以及緊密合作的專業團隊密不可分的。同時,完善的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也彌補了養老保障發展晚和相對滯后的現狀。
(三)良好的三方合作機制
在多年發展的過程中,香港的老年社會福利形成了政府、商界、ngo多元并存,多方合作的格局。在社會保障領域,政府的作用是立法、監管、政策制定、規劃引導等,主要依靠雇主和雇員的繳費形成,是政府-雇主-雇員的合作機制;在社會救助領域,政府起到核心作用,包攬政策的制定執行、監督,組織管理運營,大量資金支持兜底等;在養老服務領域,非營利組織是中堅力量,大部分服務都是由非營利組織提供的,非營利組織的就業人數占到香港就業人數的1/7左右,政府和商界提供相應的支持,形成了政府-商界-ngo的分工合作關系和機制。當然,這和香港發達的慈善組織,濃厚的慈善文化分不開,此外,還有從政府到民間對于各類基金會、慈善組織的嚴格的監管體系和義工的登記、管理和發展服務制度,都保證了民間組織的參與積極性。
香港老年福利體系的啟示
(一)培育全新的社會福利理念 我國內地的老年福利制度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改革,改革的思路和目標主要是社會福利社會化。一方面把政府養老機構向社會開放與企業養老服務的剝離及其社會化,以及養老保險開始覆蓋農村,另一方面,私營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組織發展迅速。但是,社會化過程中,由于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出現了私營化、市場化、城鄉兩元分化現象,違背了福利追求公正公平的價值理念。因此,有必要吸取香港的經驗,充分認識到社會福利是公民的一項權利,政府應該主動接受并主動承擔社會福利的責任,并結合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背景樹立全新的社會福利理念。與西方社會相比,作為儒家文化熏陶的華人社會,香港與內地養老體系中最突出的價值觀就是孝道(chow,2004)。可以結合已有的孝道觀念和家庭養老傳統,借鑒西方多元主義、選擇主義、漸進主義的理論,明確“小政府,大社會”的老年社會福利理念定位,倡導社區養老、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具體理念,同時,不斷完善內地的法制規范,將這些具體的理念通過一些法律、政策、規劃、財稅資助、協調監管等手段來引導規范推動老年福利制度的發展。
(二)加快建設社區居家養老
從2000年開始,內地陸續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探索。但目前社區居家養老還比較滯后,福利機構不足,主要是養老院和福利院,而這些機構的服務方式比較單一,機構和設施都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一些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購買不了服務,針對高齡、獨居、失能、失智老人生活質量較差,基礎性的居家養老服務根本無法滿足這些老年人照護的需求。因此,借鑒香港經驗,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既包括家居照顧,提供各種各樣的日間照顧、短期照顧,生活護理等,又成立各種社區中心,在社區內提供各種照顧和參加各種活動。這也順應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精神,規劃提出:重點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增強社區養老服務功能,使日間照料服務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半數以上農村社區。
(三)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老年福利服務機制
目前,我國內地老年福利供給主體主要是政府和家庭,主體比較單一,社會成員參與不足,老年福利社會化程度偏低。許多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發展實踐表明,由國家或企業包辦或完全由個人負責的國民生活保障制度是注定會遭遇挫折,而香港利用發達的社團與市場,建立政府和民間組織相結合的保障方式,并注重兼顧公平與效率,既避免了政府包辦的種種弊端,又解決了諸多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代表了老年福利服務未來的發展趨勢(許飛瓊,2002)。非營利組織可以針對不同需要提供靈
活的社會福利服務,也可以實現社會福利資金籌資渠道的社會化,這些都是非營利組織和志愿者團體相對于政府的獨特優勢。因此,政府要積極培育非營利組織,引導民間力量的參與。例如,可以制定和實施鼓勵性的財政和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和民間資金進入社會福利服務;或者可以借鑒西方民辦公助的方法,將公共服務的生產和遞送由公共部門轉向私人,而公共部門在提供財政支持方面仍起著主導作用(張秀蘭、徐月賓,2006)。通過政府對養老服務機構產業的扶持和引導,對養老服務市場的引導、評估和監管等。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家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層次的老年福利服務機制。
總之,香港社會福利特別是民間社會福利發展較早,經濟實力雄厚,制度設施比較完善,相對我國內地而言,還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還應看到香港和內地的老年福利都在經歷從單一責任本位向社會共同責任本位轉變的過程(劉祖云、田北海,2008),共同的經濟發展和老齡化進程中,有著共同的倫理文化基礎,在有效分配資源、管理資金和服務方面,必定有可以借鑒和學習之處,同時要結合我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歷史情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老年福利制度快速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10-2039[r].2010
2.劉芳.香港養老[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3.紀曉嵐等.2012院舍照顧視角下的香港養老服務[j].社會工作,2012(2)
4.chow.asian value and aged care.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vol. 4,2004
5.許飛瓊.香港:政府、社團與市場三結合[j].世界經濟,2002(7)
Objective:Explore FEJ with "protecting yuan levator ani" training in treatment of light, the degree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方法:隨機分組①治療組口服復方阿膠漿20ml,一天3次,連用30天一療程,每天二次訓練“護元提肛”。②對照組口服新斯的明肌苷比。Methods: A randomized ①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FEJ 20ml, 3 times a day, the application course of 30 day, training twice a day Practice "care dollars levator ani." ②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eostigmine creatinine ratio.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2.50%,對照組率29.40%,二者統計學有顯著差異。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2.50%, 29.40%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結論:對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中藥配合護元提肛訓練有確切作用。Conclusion: For mild to moderat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medicine with trained nursing yuan exact role of the levator ani.
【關鍵詞】 復方阿膠漿;護元提肛;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
【中圖分類號】R72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384-01
一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自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7月底,門診及住院病人其中治療組40例,年齡38-69歲,平均55歲,女性35例男性5例,病程3-11年,生育1-2者17例,生育3胎以上23例。隨機選擇對照組51例,年齡34-71歲平均54歲,女性48例,男性3例,病程2-12年。生育一致二胎者20例,三胎以上者31例,剖腹產者23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生育情況均是有可比性(P>0.05)
2.診斷及納入標準: ①病人主訴咳嗽,大笑、搬重物不自主漏尿。 ②尿不濕紙巾檢驗陽性
③膀胱超聲符合壓力性尿失禁,排除其他類型尿失禁
3.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智力低下者②每日尿失禁10次以上(屬重度尿失禁)③神經元性膀胱④正在口服利尿劑及鈣阻滯劑類降壓藥者
4、治療
①治療組口服復方阿膠漿20ml,每天3次,同時進行“護元提肛”訓練,方法:兩足并攏,上身自然站立,雙手護臍,女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重疊。然后抬腳跟,收縮,深吸氣3秒,迅速落腳跟。松,鼻呼鼻吸。然后雙掌摩擦7下加熱按摩臉面七次。在訓練時舌抵上腭,口水下吞。②對照組:口服新斯的明15mg日3次及肌苷比0.2日3次,30天一療程。
5、療效判定標準
①痊愈:不自主漏尿消失,尿不濕試驗陰性。②好轉:不自主漏尿減少50%以上。③無效:不自主漏尿減少50%以下,尿不濕紙巾試驗陽性。
6、結果
二 討論:
尿失禁為中老年常見疾病,據發病機制可分為充盈性尿失禁、無阻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張力性尿失禁五種。中老年人群以張力性尿失禁最多見。現代醫學認為與腹血壓升高,膀胱括約肌功能減退有關,多次妊娠,剖腹產,便秘等均為常見誘因之一。大多病人瘦長體型,伴內臟(胃下垂、肝下垂、子宮下垂、直腸脫出)中重度可手術治療,輕癥無特效治療。
復方阿膠漿含有阿膠、紅參、熟地、山楂、黨參等成分,阿膠補血益氣,增加括約肌張力,同時滋養腸胃,減少腹腔壓力。現已證實紅細胞內含乙酰膽堿,使神經傳遞敏感性增加,神經肌肉按頭處功能增加。化學測定阿膠中含有肌肉組成的多種氨基酸,動物實驗證實可使括約肌抗疲勞作用增強。
紅參、黨參有雌激素*作用,科增加尿道,膀胱括約肌多體的親和力,補氣滋補腎陽,山楂助消化,減少腹內壓,熟地潤腸通暢大便,益脾消食。
護元提肛訓練源于葛洪養生*五式之一有升補腎陽,反復練習有助恢復泌尿等生理功能,控制尿失禁作用。《素問?脈要精微論》一書提到“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其本質腎不藏精也”。護元提肛,提升中氣,補益腎氣。古代養生家很注重“吞咽唾液”來養腎精,把舌下分泌唾液成為“金津玉液”。吞咽口水入小腹為“玉液還丹”。
參考文獻
[1] 梁韶春:2011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治療指南解讀;山東協和職業學院學報,2013,>(2):41
[2] 逢健,趙麗嫣:尿失禁的分類標準及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丁)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19(2)>1。
[3] 王浴生,雙文龍,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第三版,2010,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601頁。
[4] 曲黎敏:養生智慧,鷺江出版社,第二版2012年383頁。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實行“2+1”學制,即在學校系統學習兩年文化和專業技術課,第三年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實習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廳[2003]2號)學生要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時企業多是派人來校面試,從愿意去其企業實習的學生中選擇身體健康的學生,但很少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這就給學生的頂崗實習工作帶來了隱患。
筆者為了了解中等職業學校現代服務業的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存的心理問題,選取了大連市3所中等職業學校現代服務業頂崗實習期間的學生為研究樣本,通過運用CSQ、SCL―90等心理學量表對大連市3所中等職業學校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了心理測量,試圖通過測量結果,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途徑,希望能引起校方和企業的重視,從而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相互融合,使頂崗實習的學生順利度過這一時期,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礎。
一、存在問題和主要原因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頂崗實習的時候大多尚未成年或剛剛成年,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社會閱歷比較少,抗挫折能力差,人際交往中以我為中心,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干的是最低層的工作,有時還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對于心理健康狀況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說,有心理問題就不足為其,為了了解中職現代服務業學生在頂崗實習中會出現哪些心理問題,筆者運用CSQ、SCL―90等心理學量表對大連市3所中等職業學校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了心理測量,結果顯示,學生的頂崗實習期間心理健康存在著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首先接近五成的現代服務業頂崗實習的學生在社會適應中存在心理問題
通過運用心理學量表CSQ(應對方式問卷)對大連市3所中等職業學校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了心理測量,結果顯示接近五成的學生屬于“退避――自責”,不成熟型,他們在應對工作的問題時,常常選擇“退避”“自責”“幻想”,很少去使用“解決問題”,有的同學甚至剛工作不到一個月就想選擇離職,情緒和行為均缺乏穩定性。主要原因是出現工作上的問題不積極解決,推卸責任,長此以往會造成人際交往困難。
2.其次接近二成的學生存在抑郁癥狀
通過運用心理學量表SCL―90(90項癥狀清單)和SDS(抑郁自評量表)對大連市3所中等職業學校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了心理測量,結果顯示接近二成的學生存在抑郁癥狀,主要原因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導致心理落差比較大,長此以往會對一生的工作狀態有影響。
3.再次接近一成的學生存在焦慮的癥狀
通過運用心理學量表SCL―90(90項癥狀清單)和SAS(焦慮自評量表)對大連市3所中等職業學校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了心理測量,結果顯示接近一成的學生存在焦慮癥狀。究其原因是剛參加工作學校所學的知識不能與企業的需求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或多或少造成比較著急心理狀態。
二、解決途徑
中職現代服務業學生頂崗實習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是來自身和家庭、學校、企業和社會方面的原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里只從學校和企業的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希望與廣大同仁共同加大這方面的研究力度,從而使學生順利渡過頂崗實習期,使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有一個美好開端。
1.學校方面的解決途徑
1.1加強“供給側”教學改革
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方面除了正常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加大對學生頂崗實習中會出現的諸如人際交往、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和適度的干預,作好頂崗實習的崗前準備工作,從而使學生在第三學年頂崗實習的時候能順利渡過“心理斷奶期”。
1.2學校方面應該對剛入學的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學量表,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學校的心理咨詢工作室針對個別學生的狀況給予心理疏導,及時發現和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1.3與職業生涯規劃課密切配合
在職業生涯規劃課上引導學生用良好的心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職業生涯中會出現的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從而積極地去面對會出現和各種問題,并且做好積極的解決態度。
2.企?I方面的解決途徑
2.1企業方面應與學校密切配合,關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
學校或企業應配備有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定期對頂崗實習的個別存在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復習提綱
備課人:劉啟強使用人:馮建斌時間:2010.1
姓名:班級:
〖課標要求〗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了解和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了解和掌握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學習重點:
北京人(以發現頭蓋骨聞名世界,是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的典型代表)
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代表)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相同點: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黃帝——“人文初祖”。(炎黃戰蚩尤——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學習難點:
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所學內容距今遙遠,只有依靠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論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掌握本課所學內容。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
正確認識堯舜禹的“禪讓”的含義【民主選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高中歷史的學習,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對于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歷史學習的方法,實際上是指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如何對有關的歷史信息進行接收、加工及運用,涉及到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歷史學習技能的運用,也是歷史學科能力的體現。在歷史教學的實際中,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聽課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概念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于整理、復習。
二、閱讀教材的方法
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么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代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三、觀察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內容,其信息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筑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并與所學的代字材料聯系起來。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并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搜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搜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
五、運用證據的方法
搜集到的歷史材料,并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
六、探究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于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么”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么”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
七、評價歷史的方法
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并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斗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于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八、記憶的方法
歷史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于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九、練習的方法
學習中的練習對于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通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干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