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作品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接受者;音樂作品;接受方式的選擇
一、首先取決于接受者的出發點
接受者以何為目的去面對"音樂作品"。審美?欣賞?研究?實用?不同的目的必然導致側重點,采取的方式、手段不同,其結果也就很自然的大相徑庭了。同一部《bE大調英雄交響曲》,同一個人,從不同目的出發,肯定會得到不同的效果。而且感受、詮釋、判斷三者中某一種方式可能很難滿足需要,也很難絕對分清哪一種因素在起作用。
1.從審美的角度出發。樂隊的音響通過聯想這個中介會把我們帶入多彩的感性世界,反過來這些多樣的幻覺,體驗又會加深我們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從而有可能作出的初步的情感判斷或甚至于初步詮釋音樂作品。
2.從研究者的角度出發。可能面對"音樂作品"的目的更多的在于功用性,更多的是側重于形式上的注意。當然,音樂作品存在方式的二重性,要求我們面對方式要多樣性。
二、接受者的多種自身因素也影響了接受方式的選擇
對一個對音樂一無所知的人,也許我們很難指望他會選擇判斷或詮釋音樂作品的方式,也許更多的是初步的感受占優勢。同樣,對于一個有音樂耳朵的人或對音樂有很深造諧、研究的人,感性體驗比較豐富的人,他面對"音樂作品"時,也不會僅停留在單一感受上,他有近一步感受、理解、詮釋作品的欲望,有近一步對同一作品不同演奏風格作出判斷,比較的要求。
三、面對何種類型的"音樂作品",影響我們的選擇方式
對于那些有大量非音樂因素的歌劇、歌曲、理性與感性因素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因為這種體裁中,音樂具有相對的確定性、易解性,所以感性因素要更多些,而面對哲理性的無標題交響樂這類體裁,理性因素的參與要更多一些。比如《大地之歌》,它本身的曲式結構上就有哲學上對立統一的哲理性,其蘊藏的內涵就更難以為一般欣賞者所領悟,這時不僅是有理性因素的參與問題,更多的是用聯想相連的理性認識占據了內心感受方式的大半江山,可以說是在理性主導下的感受。
四、音樂作品以何種方式存在,也影響到我們接受方式的選擇
于潤洋先生在《論音樂作品的二重存在》中認為:"音樂作品既是一個自身獨立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物態性容體,同時又是一個離不開接受者意識活動的非實在的觀念性客體。"作曲家的內心情感體驗經過創造活動成為物態性的聲音實體再經過演奏演唱這個中介環節,形成音樂作品,這只是第一種存在方式。當它還沒有被聽者當作一個"音樂作品"以審美的態度進行感知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物態性客體,而不是審美對象。"只有音樂才能喚起人的音樂感覺,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感覺),就不是它的對象。"然而,當聽者當作一個"音樂作品"以審美的態度去感知的時候,它就成了審美對象。這時,音樂作品的第二種存在方式便展現了出來--離不開接受者意識活動的,非實在的觀念性客體。可見,對這種審美對象的把握,并不可能是用感受、詮釋、判斷中的一種方式就可以做到的,它必然伴隨著復雜、微妙的心理過程。在"音樂作品"這個概念的內涵中還含有這樣的意識--"它是時間過程的特定構成物,是填充著某個時間延續片段的聲音產物,是具有特定次序和性質的時間隊段。"還有一層含義,即它是一個封閉的整體。另外還包含著一種東西--作品的整體完整性。當音樂作品被演奏者化為物態性聲音時,在整個接受過程中,接受者也絕不可能始終用一種方式去面對。更因為音樂作品是對接受者的一種表白、傾訴,是提供給聽者的一種信息,所以接受者在接受這些具體的"信息"時,接受方式也絕不可能是單一的。"信息"的具體"內容"在變,接受方式也會隨之而變;接受者也不是一直被動的接受,它的意識也會具有選擇性、主動性,整個接受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必然是伴隨著接受方式重心的不斷變換、轉移的。"在’音樂作品’這個概念內涵里,還包括將音樂作品固定在樂譜中這種可能性和必然性,通過樂譜使作品重新被認知和演奏,使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聽眾能得以接受"一部音樂作品的演奏有無數,但作品卻只有一個。我們不會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去面對同一部作品的無數種演奏,尤其是那些行家里手。同樣,無數的演奏者也絕不可能都用同一種方式去面對這同一部作品。
五、音樂作品的感受及判斷
1.對音樂作品,我們不能作出選擇,而是要具體"音樂作品"具體分析。在接受者那里亦同樣不可能得到這項選擇題的滿意答案。因為他是個有思想、有意識、有主動性的活人,不可能用選擇"標鑒"的方式去面對音樂作品。
2."音樂作品永遠是特定時代、環境、文明、文化圈中的人們的音樂天才、音樂知識、作曲技術的證明。"我們所謂的"音樂作品"都是特定時代的音樂作品的稱謂,這是個歷史相對性的概念。現代音樂作品讓很多人不知所以然,更有許多人將它們擠出"音樂""音樂作品"這個圈子。它所帶來的變化沖擊了傳統的審美、傳統的理念、傳統的方式。但正如宋瑾先生《我站在哪里說音樂》一樣,我們只能用一個立足點一個側重點去面對,用一種側重的思維去理解,不然的話,就要"兩條道跑車了",這是"音樂作品"的歷史相對性的具體體現。
六、總結
"感受、詮釋、判斷"都是對不同"音樂作品本質"見解所作出的相應選擇,都是不同方式的側重,無論是觀象學音樂美學,還是釋義學音樂美學,他們的接受方式都體現出了各自在"音樂作品"這個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的側重面。總之,從以上幾個方面(有些細節化了)來分析,我們不能作出選擇,而是要具體"音樂作品"具體分析。"對音樂作品的本質"的不同理解決定了接受方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音樂美學譯著新編》,卓菲亞·麗莎著,于潤洋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貝多芬 人文精神 音樂形式
貝多芬音樂中所充溢的活力,博愛以及那種大無畏的斗爭精神,無不令聽者萌生出一種強烈的震撼之感。戲劇性、斗爭性和悲劇性的一生塑造了他叛逆的性格,加上貝多芬天生的意志力,便構成了他特有的音樂語言。他的音樂鮮明的體現了人文精神和音樂形式的緊密聯系,是特定時代和他獨有個性的產物。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對貝多芬作品中的突出特征進行剖析,以此來管窺其作品中人文精神與音樂形式的關系。
一、命運
像是生來便注定要與命運打交道,貝多芬成長的年代正值歐洲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期,對于人民生活的疾苦和命運的顛沛流離早已耳濡目染。德國波恩濃厚的音樂氛圍孕育了年輕的貝多芬,而生活中粗暴的父親和窘迫的家境也培養了他頑強的性格,同時也增強了他獨立自主的意識。正是依靠這些,才使他在意識到自己逐漸失聰并寫了哀感動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以后,依然能夠振奮精神,戰勝了命運提出的挑戰,創作了《第二交響曲》這首歡快的樂曲,其中所洋溢的勃勃生機和熱忱,以及宏偉、輝煌的配器都表現了他那種旺盛的生命力。《第五交響曲》可以說是他不甘屈服于命運的一部杰作,樂曲開始部分的四個音符幾乎成了貝多芬的代名詞,凝練簡湊而又嚴峻凌厲,頗有概括貝多芬本人性格經歷的含義。《第八交響曲》(悲愴)中飽含著對命運的憤恨抗爭,表現出堅強不屈,斬釘截鐵的意志和力量。而在《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中),作者又通過緊密的結構,將英雄和黑暗勢力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激烈斗爭貫穿樂曲的始終,雖以英雄的死亡而告終,但悲劇性的結尾卻使聽者更加振奮。
命運給貝多芬以巨大的痛苦,卻也使貝多芬的人格在苦難中磨練的更加偉大,正是如此,貝多芬才得以把自己的魂靈維系在廣袤的宇宙和永恒的道德印跡中,從而戰勝了世俗,戰勝了自我,戰勝了命運。
二、革命
貝多芬的少年時代正處于德國啟蒙運動高漲的時期,“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響徹大地,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更是把思想界的啟蒙運動推向了。從19歲在波恩大學首次接受啟蒙思想的洗禮,轉到維也納進一步感受到革命的力量,使貝多芬的啟蒙思想日漸明晰,合唱作品《誰是自由人》直觀的體現了這種觀念對他的深刻影響。《第一交響曲》也是這段時期所產生的佳作,樂曲始終都貫穿在一種高昂的氛圍中,體現了大革命對作曲家的感染。透過貝多芬的音樂,聽者時常能感受到革命者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感受的典型之作當屬《第三交響曲》(英雄)。這部作品原是獻給拿破侖的,但隨著拿破侖稱帝,逐漸背離法國大革命最初的理念時,這部作品的題詞也隨之改為“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這部作品按照英雄的斗爭、犧牲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順序發展,使全曲成為邏輯鮮明的整體。另一部與革命相關的作品是歌劇《費黛里奧》,它以女主人公營救丈夫出獄為情節而展開,表達了貝多芬一貫崇尚的資產階級革命理想。《第九交響曲》(合唱)更是把這一革命理想發揮到了極致,貝多芬調動他一切的音樂語言贊美了他所憧憬向往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王國。全曲結構嚴謹且合乎邏輯,把“歡樂主題”作為整部作品思想發展的終結,盡情的加以頌揚。
在貝多芬的音樂中,不論是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還是對正義的贊揚和伸張,以及對大革命由心而發的熱情,無不表現出維護人類尊嚴的人生態度。
三、愛情
貝多芬音樂中大氣磅礴的剛毅性格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綿綿之情也會令聽者魂牽夢繞,但愛情對貝多芬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為他與世俗相隔甚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不僅是貝多芬政治理想的支柱,也是他作為藝術家自信的出發點。盡管出身卑微,卻仍對愛情抱有太大的幻想,為了與貴族小姐結合而甘于忍受愛情空白所帶來的寂寞與痛苦,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他的情感生活變得愈加艱難了。
貝多芬的一生,總是在愛慕著一兩位女性,第一個當屬出身高貴的朱莉塔吉采爾蒂。起初的兩情相悅令貝多芬享受到了短暫的幸福,可出身貧寒的貝多芬與她門第上的差距好像自開始便注定了這是一段悲劇。《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中,我們不難聽出貝多芬那種“幻想維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憤已經多于愛情的心境”。樂曲由第一樂章冥想的柔情,到第二樂章瞬間的微笑,再到第三樂章中表現出的熱情和堅毅,所用的音樂語言構成了一種沉痛的思想傾訴。與布魯斯維克姐妹戀情的失敗,使貝多芬苦苦追求與貴族小姐結合的理想再次受挫。愛情給貝多芬帶來了痛苦,但同時也給他帶來了短暫的甜蜜和創作的靈感,《第四交響曲》正是處于戀愛時的貝多芬才華橫溢的體現,其主題正是贊美生命和愛情,該曲的旋律充滿了生命和青春的氣息。貝多芬晚年所作的《致遠方的愛人》也是一部充滿愛意的聲樂套曲,它的創作引起了人們不盡的猜疑,雖然難以明朗終究為誰而作,但其細膩的格調表現了貝多芬的愛情觀已變得相當理性。可以說,這部聲樂套曲蘊含了貝多芬為愛情流過的血和淚,是他一生情感經歷的縮影。
貝多芬的情感道路十分坎坷,但他卻將對愛情的幻想融入到了創作中,使之成為了永不磨滅的不朽樂章。
四、大自然
特雷澤?布魯斯維克曾說過:“大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熟悉貝多芬的人都知道,他對大自然懷有深刻的感情,大自然不僅是他的避難所,還是他獲取力量和靈感的源泉。羅曼?羅蘭說:“他只好在精神世界里重新塑造一個大自然,從而表達他對大自然的無限依戀”。的確,失聰以后的貝多芬對大自然的詮釋是由心而發的,18世紀的大多數作曲家都習慣于在寫作描繪性作品時盡可能用模擬的音響來表現外部世界,而貝多芬的音樂卻是一種內心的反省,他向我們展示的是他在大自然面前的內心感受,而不是力求模仿大自然。這就是為什么貝多芬在《第六交響曲》(田園)中的第一小提琴聲部寫上這樣的注解:情感的表現多于景色的描繪。這也是人們對于描寫大自然的音樂的一種新的方向的起點。正是從貝多芬開始,人們才知道在音樂中“寓景于情”。在這部描寫大自然的杰作中,作曲家通過在各樂章分別附加標題的手法來詮釋他對大自然的感情,分別以“到達鄉村時的愉覺”“溪邊小景”“鄉民歡樂的盛會”“暴風雨”為標題分為五個樂章來分別展開,勾畫出了一幅生動的田園景色。作品的末樂章像是在感謝上蒼,感謝大自然,并以安寧平和的頌歌作為結束,完滿的表現了貝多芬對大自然的至深情感。
此外,貝多芬的《第十五鋼琴奏鳴曲》同樣被人們冠以田園的稱號而廣為流傳,它同樣在人們的想象中喚起了對和平的鄉村、大自然景色的記憶。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像是模仿大自然來與人類進行對話,展示了作者廣闊的內心世界。羅曼?羅蘭曾指出“這首奏鳴曲是所有奏鳴曲中較少激動的一首,是幸福的、陽光的。”是貝多芬“清澈的小河”之一。樂曲以輕快,開闊,透明的空氣帶來了穩健的力感,使優美陶醉的靜穆式世界與蒼勁有力的活動式世界得以巧妙的結合。
《第五交響曲》以與命運的抗爭而聞名,但是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中正是調集了他在大自然中捕獲的靈感,用一種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站之下,便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舒曼在評價這部作品的時候也曾經說到:“盡管你時常聽到它,它對你始終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總叫人充滿恐懼與驚異。”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也曾這樣評價這部作品:“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
大自然不僅為貝多芬的創作提供了極好的素材,還為其提供了宜人的氛圍。它賜予貝多芬無窮的創作熱情,而貝多芬也對大自然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把天地造化當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在那里細聽著由萬物和諧而構成的“天籟之樂”,領受著自然之神的神秘啟示。
總之,貝多芬作品中體現出的人文精神和音樂形式的關系,是他終生的追求和奮斗的目標;崇尚真理,崇拜英雄是他創作的起點;追求自由、改變命運是他創作的靈魂;不甘平庸,追求愛情是他創作的動力;親近生活,感恩自然是他創作的樂園。在其短暫、貧困、痛苦的一生中,貝多芬對藝術的熱愛和那種“要扼住命運咽喉”的熾烈情感,永遠被人們所敬仰。
參考文獻:
[1][法]羅曼?羅蘭.名人傳.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0.25.33.51.
[2]林華實.貝多芬傳.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47.
[3]張方.貝多芬.東方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