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理學論文

      地理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理學論文

      地理學論文范文第1篇

      也是一門新的比較文學分支學科,所以,新的術語與概念的提出對于中國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從該書的研究目標而言,它們也是相當適用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該書的理論性與學術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體現在這樣一些新的概念表述與話語方式上。大量的統計數據,是作者研究中國歷代文學作品與文學史的結果,也是支撐該書所有論點的堅實基礎。80多個圖表與統計表,分布在全書的五章之中,許多論點就是靠這些圖表來進行論證的,多數圖表都很直觀、具體,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圖表統計是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借用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文學,沒有想到梅新林運用得這樣到位,是其著作的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正是以上三點的統一,讓這部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著作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準,開創了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的新境界。

      二、然而,《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一書

      只能是處于一定的歷史階段,因此它的局限性也是必然存在的,本文主要就第二章《流域軸線與文學地理》來談一談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①圖表統計的來源問題。在這一章中,主要的圖表是四個流域(長江、黃河、珠江與運河流域)著名文學家的分布圖,這些統計數據本身是有意義的,然而統計的根據是什么?什么樣的文學家才是“著名”的?作者也指出這些統計數據的來源是譚正壁先生所編的一部辭典,不過也是存在問題的:一方面,這部辭典是不是具有權威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者所編的與文學相關的全書之類的出版物,可謂眾多,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各卷、《辭海》之類,自然是具有更大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可以以一部為主,還可以參照許多其他經典性的著述,包括《全唐詩》、《全宋文》、《全清詩》之類。這樣才有比較充分的依據,同時也有統一的標準。這樣的數據是不是可以說明某一個流域文學歷史的變遷與中心的轉移問題。作家與詩人的產生是與地理相關的,并且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環境也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然而在某一個特定的時代,這個省多一個、那個省少一位詩人與作家,也許并不說明什么問題,特別是不可能一對一地說明流域中文學流變與文學中心轉移的問題。因為詩人作家的產生具有偶然性,同時作家詩人也是不斷流動的,出生地或者客居地對其創作所產生的影響哪個為大,存在多種多樣的情況。如果說到文學歷史發展的周期,作家的數量能不能夠說明它們的周期,也許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四大流域軸線擁有各自不同的生命節律與周期。黃河流域軸線較之其他三大軸線具有先發優勢,其中先后經歷了自西租東運動的四次波瀾。第一波始于傳說中的炎黃時代,終于商代;第二波始于周代,終于戰國;第三波始于秦漢,終于南北朝;第四波始于隨唐,終于清代。每一波都是從上游開始,經過一定時間的徘徊,最終止于下游,然后又開始新一波自西租東運動,以此往復循環。”(169—170)這樣的觀點是不是經得起推敲,的確也是一個問題。以流域軸線來說明整個中國文學地理的問題,也許并不科學,不可能具有合理性。“北線諸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山東由53人增加到96人,河北由31人增加到48人,北京由8人增加到23人,天津由0人增加到3人,但南線數量升得更快,其中居于第一、二位的江蘇、浙江分別由327人、317人上升到481人、411人。安徽位居第三,由80人上升到98人,增幅不多。另,上海由55人上升到78人,位居第五,增幅比較可觀。所以元代以來運河流域文學軸線向南線傾斜趨勢在明代進一步加劇之后,至清代依然沒有根本的改變。若以元明清三代京杭大運河南北兩端所在北京與浙江文學家的數字變化做一比較,則分別為25∶144,8∶318,23∶411,后者分別為前者的5.76、39.75、17.87倍,可見從元到明,彼此的差距迅猛拉大,而到清代,似有所縮小,但相對于元代而言,依然不成比例。”(247)因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是中國人口集中的地區,也是文化發達的地區,運河流域自隋朝之后,也成為重要的文化與文學區域之一,可以說明中國文學地理的主體內容,然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與西南地區,特別是蒙古草原與新疆南北地區,都并不在這四條河流的流域之內,那么它們的文學地理是如何的呢?所以,我們認為中國的文學地理不可能在流域軸線之內來進行全部的合理的闡釋,因為還有山地與草原,也還有邊地與沙原,因為那些地方并不是沒有人居住,詩人作家也是存在的,雖然不像上述四個流域,那么眾多,那么顯著。

      三、結語

      地理學論文范文第2篇

      ――編者

      文學地理學是一門有機融合文學與地理學研究、以文學為本位、以文學空間研究為重心的新興交叉學科。當今時期,在源遠流長、積淀豐厚而又背負著沉重歷史包袱的中國文學研究不斷面臨學科交融、學術創新的嚴峻挑戰之際,建立中國文學地理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學科意義

      建立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嘗試與探索,是基于對目前中國文學研究現狀諸多缺失的反思以及如何構建一種時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學史研究范式的雙重選擇的結果。

      文學地理學,顧名思義,即是融合文學與地理學而成的跨學科研究,其學科定位可以有以下多向選擇:1、從屬于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學科;2、從屬于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3、文學與地理學研究的交叉學科;4、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學科;5、融合文學與地理學研究的跨學科研究方法。鑒于目前文學地理學學科尚處草創階段,難免見智見仁,我想不妨先從中抽繹出若干核心要素,然后重新排列組合如下:

      1、文學地理學是文學與地理學的跨學科研究;

      2、文學地理學并不是文學與地理學研究的簡單相加,而是彼此有機的交融;

      3、文學地理學之文學與地理學研究的地位并非對等關系,而是以文學為本位;

      4、文學地理學研究主要是為文學提供空間定位,其重心落點在文學空間形態研究;

      5、文學地理學既是一種跨學科研究方法,也可以發展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乃至成為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學科。

      據此,大致可以將文學地理學扼要概括為:“融合文學與地理學研究、以文學為本位、以文學空間研究為重心的新興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研究方法,其發展方向是成長為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學科”。

      文學地理學中的“地理”,依次包括:1、作家籍貫地理;2、作家活動地理;3、作品描寫地理;4、作品傳播地理等四個層序,通過對這四個層序動態的、立體的、綜合的分析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更真切地了解文學家的生態環境,復原經過文學家重構的時空場景,揭示隱含于文學家意識深層的心靈圖景,而且還可以由此探究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特殊規律。這里,需要特別關注一下文學地理學中“地理”之于“文學”的“價值內化”作用,所謂價值內化,就是經過文學家主體的審美觀照,作為客體的地理空間形態逐步積淀、升華為文學世界的精神家園、精神原型以及精神動力。有感于《紅樓夢》又名為《金陵十二釵》,且反復出現“金陵”意象,我曾作過一次粗略的統計,結果發現《紅樓夢》一書中出現“金陵”(或南京)竟達42次之多,足以表明“金陵”在曹雪芹精神世界中非同尋常的重要地位,因童年時代居于金陵,于是金陵便附麗著美好的童年生活在與曹雪芹坎坷一生的強烈對比中,不斷內化、升華為具有精神原型意義的理想世界,積淀為具有精神原動力作用的“金陵情結”。再如魯迅先生的系列“故鄉”小說,則為我們提供了由地理上的“故鄉” 價值內化為“故鄉情結”的另一經典案例,也同樣具有普遍性的啟示意義。

      文學地理學以文學空間研究為重心,其目的首先在于重新發現長期以來被忽視的文學空間,其次是從文學空間的視境重釋與互釋文學時間,最后則是重新構建一種時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學史研究范式,這對于推動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創新――無論在個案研究的微觀方面,還是在文學史研究的宏觀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與價值。正如一切物質都是時間與空間的同時存在一樣,文學的存在也離不開時間與空間兩種形態,而文學的研究也同樣離不開時間與空間這兩個維度。文學史,只有當其還原為時空并置交融的立體圖景時,才有可能充分重現其相對完整的總體風貌,因此,文學地理學對于文學空間研究形態的拓展與深化,既在理論層面上更符合構建一種時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學史研究范式的內在需要,同時也可以在現實層面上反思與補救當前中國文學研究現狀的明顯缺失。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文學史研究,是19至20世紀之交在中國文學變革與西方文學理論傳入的雙重作用下興起的。爾后,經過代代學人持續不懈的努力,中國文學史――無論是通代文學史還是更為精細的分類專題史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與成果,成為中國學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縱觀百年以來不斷涌現的中國文學史研究著作,其中最為流行的是注重時間一維的單向度的線性范式――姑且稱之為“藤瓜范式”,即文學史的時間進程為“藤”,作家作品猶如結在“藤”上的“瓜”,大家大“瓜”,小家小“瓜”,然后依次排列,循時而進。這種“藤瓜范式”看似提綱挈領,脈絡清晰,實則往往是對文學史研究范式的單向度的片面構型,其根本偏失就在于過于注重時間一維的線性演進,而普遍忽視空間形態及其與時間形態內在交融的立體圖景,結果不能不以犧牲文學史本身的多元性、豐富性為代價。

      今天,當我們面對百年以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巨大成就與不足,面對學術界關于“重寫文學史”的學術爭鳴與期待,我認為有必要重溫一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所提出的意見:“茍今世之編著文學史者,能盡取當時諸文人之作品,考定時間先后,空間離合,而總匯于一書,如史家長編之所為,則其間必有啟發。” 這里,陳寅恪先生特別強調編著文學史應做到“時間先后”與“空間離合”的兩相融合,的確很有預見,也很中肯,對于克服長期流行的“藤瓜范式”之弊、重構一種時空并置交融的理想的新型文學史范式頗有借鑒意義。

      文學地理學注重從文學空間的嶄新視境,從一個新興交叉學科的嶄新平臺,重新審視一切文學現象、形態與規律,其意義遠不止停留于文學的空間研究,它將直接或間接地催化中國文學研究視野、理論與方法的重大變革,為其注入新的精神養液與活力。

      理論創新

      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建立與進展,首先有賴諸多具體研究成果的累積,但最重要、最核心的是需要具有原創性意義的理論創新的支撐。

      追溯中國文學地理的研究實踐,可謂源遠流長,比如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所論《詩經?國風》的地域特點,注重以風俗為中介探討地理環境與文學作品的關系,堪稱早期地理與文學交叉研究的典范表述。此后,關于文學地理或區域文學的論述,在歷代的文集、詩話、筆記等中屢屢出現,但多隨感而發,缺少必要的邏輯推繹與理論闡述。到了20世紀,在首尾兩次略為相似的“文化熱”的激發下,傳統的文學地理研究先是在世紀初伴隨西方文化地理學理論與方法的傳入而發生近代轉型,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汪辟疆《近代詩派與地域》等;繼之則在世紀末再現復興局面,除了日益增多的單篇論文之外,還陸續出現了以曾大興先生《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胡阿祥先生《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李浩先生《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術專著。袁行霈先生《中國文學概論》也曾列專章《中國文學的地域性與文學家的地理分布》予以討論。此外,楊義先生新近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圖志》,雖然不屬于純粹的文學地理研究著作,但在文學與民族學、地理學研究的結合上有新的拓展之功。這些都對中國文學地理研究的成果累積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從建立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學科要求衡量之,學術界對此還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概而言之,目前的相關研究普遍存在著兩大根本缺陷:一是理論創新;二是體系建構,需要同時加以重點突破。其中理論創新是文學地理學學科得以建立和發展的生命與靈魂,但嚴格地說,迄今為止尚無具有原創性意義的理論建樹,因此,這方面的重點突破,最為迫切,但難度也最大。鑒此,本文率先提出了“場景還原”與“版圖復原”的“二原”說,作為建立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兩大理論支柱。

      “場景還原”說的要義,就是從文學概念或對某種文學現象的概括向具體鮮活、豐富多彩的特定時空場景還原,向更接近于文學存在本真的原始樣態還原。真正的文學研究如同文學創作,切不可舍棄那些具體可感的特定文學時空場景,更不可舍棄發之于那些生動鮮活而蘊義深遠的特定文學場景的真情感動。茲舉兩例:一是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自東陽赴上饒拜訪退閑在家的辛棄疾,二人同游鵝湖,共飲瓢泉,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陳亮小住十天后,兩人又同去紫溪拜會朱熹,未見,陳亮先行東歸。別后第二天,辛棄疾為挽留陳亮,一路追去,至鷺鷥林,雪深泥滑,獨飲小村,夜宿吳氏泉湖四望樓,忽聞鄰笛凄涼,不能成眠,感慨系之,作《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五天后,陳亮奉原韻賦詞《賀新郎》(老去憑誰說)以答。別后,辛棄疾又作《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寄之。兩人都在詞中寄寓壯志難酬的悲憤和一致主戰的心愿。二是清代順治十五年(1658)四月,吳兆騫因丁酉科場案為仇家所誣,長流寧古塔后,顧貞觀、徐乾學、徐元文等多方奔走,終以文才打動納蘭容若,援手相救。康熙二十年(1681)十一月中旬,吳兆騫在歷經長達二十四年的流放之后,自寧古塔返還京都,徐乾學大設宴席,親朋紛紛前來相賀。酒過數巡,徐乾學起身賦詩一首,徐元文、納蘭容若、潘耒、馮溥、陳其牟、王士禎、吳樹臣、尤侗、毛奇齡等次韻奉和,吳兆騫本人也當場賦作《奉酬徐健庵見贈之作次原韻》詩:“金燈簾幕款清關,把臂翻疑夢寐間。一去塞垣空別淚,重來京洛是衰顏。脫驂深愧胥靡贖,裂帛誰憐屬國還?酒半卻嗟行戍日,鴉青江畔度潺。”……此景此情,的確令人感嘆不已,感奮不已,它不僅留給我們一幅幅具體可感、形象生動的文人生活圖景,而且也一同賦予我們一種震撼心魂的信念與力量。所以,所謂“場景還原”說,既是對一種鮮活生動、多彩多姿的原初文學樣態的回歸,同時也是對浸透其中的人文精神的回歸。

      然而,就文學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來看,特定的具體的文學場景畢竟僅僅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單元,無數個文學場景的組合與演進,才能構成整體的文學時空圖景。鑒此,我認為有必要在“場景還原”說的基礎上,再提出“版圖復原”說,版圖之“版”,意為戶籍,《周禮?夏官?司士》有“掌群臣之版”云云,即為戶籍之意;版圖之“圖”,意為地圖。版與圖組合為版圖,既可通指一國的疆域,同時又可分指經濟、政治、文化的地域分布狀態,如政治版圖、經濟版圖、文化版圖,等等。文學地理的核心關系是文學家與地理的關系,其中文學家是主體,是靈魂;地理是客體,是舞臺。文學家的“戶籍”之所在,也就是文學活動空間與舞臺的中心之所在;而文學家的“戶籍”又非凝固不變,而是始終處于活動之中的,因此以文學家為主體與靈魂、以地理為客體與舞臺的文學版圖也就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文學版圖的復原即是通過文學家的籍貫與流向,還原為動態、立體、多元的時空并置交融的文學圖景,此即“版圖復原”說的精髓所在。

      “場景還原”與“版圖復原”的“二原”說,是相互貫通、相得益彰的。整體的文學版圖是由無數個具體的文學場景組合而成,作為文學版圖中的主體與靈魂的文學家無不處于具體的文學場景之中,具體文學場景的變化必然會引發整體文學版圖的變化,而整體文學版圖的變化又決定著具體文學場景變化的方向與節律。如果說,文學版圖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整體的概念,那么文學場景則為具體、特定的時空組合,它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重復的,是高度個性化的時空組合。因此,把握了文學“場景還原”與“版圖復原”的精神實質,并將兩者有機地融為一體,相信可以在微、宏觀兩個層面上為建構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學術體系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并可以克服缺乏文學地理與中國文學地理獨特性的模式泛化現象與傾向。

      體系建構

      對于中國文學地理學而言,理論創新與體系建構就如靈魂與骨架,無魂不活,無骨不立,兩者缺一不可。以“場景還原”與“版圖復原”的“二原”說為兩大理論支點,然后通過重點提煉“本土地理”、“流域軸線”、“城市軸心”、“文人流向”、“區系輪動”等一系列工具性概念與范疇予以密切配合,這就為“理論創新”之“靈魂”與“體系建構”之“骨架”的融會貫通與邏輯轉換鋪平了道路。

      體系建構既是建立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另一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所在,也是標志中國文學地理學學科形成的核心成果。從決定和影響中國文學地理的最為關鍵的要素來看,首先是文學家籍貫分布,然后依次為流域軸線、城市軸心、文人流向,最后歸結為區系輪動。這如同一個啞鈴結構,文學家的籍貫分布是整個文學地理的基礎和始點,但它是靜態的、平面的、單向的,與此相對應的區系輪動則是動態的、立體的、多元的,而中間最重要的三個環節分別相當于“動脈”、“心臟”、“靈魂”的功能與作用。

      1、流域軸線在中國文學地理中猶如“動脈”的作用。黃河、長江、珠江、運河四大流域三橫一縱的展開,猶如四大動脈貫通于中國文學版圖之上,彼此在伴隨中國文學版圖自西北向東南的依次移位中相繼發揮主導作用。其中黃河流域軸線具有先發優勢,長江流域軸線具有次發優勢,珠江流域軸線具有后發優勢,而運河流域軸線則在溝通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而構成中國文學版圖中的“黃金水網”中,具有交而通之、凝而聚之的特殊功能。然后由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三角洲與京杭大運河相配合,一同構成環東南沿海的弧形“黃金連線”,此與運河與黃河、長江三河交匯的“黃金水網”一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家最密集的分布區。

      2、城市軸心在中國文學地理中猶如“心臟”的作用。城市軸心,意指具有一定空間結構和行政關系的城市序列在中國文學版圖的構成與演變中所發揮的最為核心的作用――不僅城市本身成為最活躍、最重要的文學活動舞臺,而且也是進一步驅動文學版圖演變的核心動力所在。由于黃河、長江、珠江、運河四大流域在中國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中國城市群落也主要分布在這四大流域軸線上,流域軸線為城市軸心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條件,而城市軸心的轉換又帶動著流域軸線的移動,彼此連為一體,密不可分。與此同時,城市軸心也在行政建置的設立與調整中,推進城市軸心體系的完善與軸心功能的發揮,然后在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上最大限度地吸納和積聚各種文學資源,發揮文學軸心作用,成為文學版圖的“心臟”所在。其中始于西周首陪都制所開創的“雙都軸心”源遠流長,別具一格,是城市軸心體系中的核心所在。由“雙都軸心”將不同等級的城市網絡連為一體,并通過“京都情結”的內在引力,最大限度地將各地的文人群體吸納其中。

      3、文人群體在中國文學地理中猶如“靈魂”的作用。作為文學活動與創作的主體,文人群體的流向隨時都在改變著并最終決定著中國文學版圖的整體格局,決定著文學區系輪動的方向與節律。文人群體的整體地域流向,總是圍繞不同級次的城市軸心,從外邑流向都城,從邊緣流向中心。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由求學、應舉、仕進、授業構成的向心型的地域流向,主要表現為以向心力為動力的正向運動;二是由隱逸、貶流構成的離心型的地域流向,主要表現為以離心力為動力的逆向運動;三是由游歷、遷居構成的交互型的地域流向,主要表現為以向心―離心力為合成動力的交互運動。以上三者,以前者為主導,以后二者為輔助,在“極化―擴散”的對流與互動中,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文人群體也因此而歷經不同的排列組合,然后逐步成長為不同的文學社團與文學流派。

      以文學家籍貫地理分布為基礎,然后依次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單向走向多元,最后便進入對文學地理區系輪動的動態模型建構與規律探討。綜合中國文學地理的空間分布與時間演變來看,大致可以將其歸結為“內圈”文學區系與“外圈”四大文學區系的輪動與互動。“內圈”文學區系,即指秦隴文學區系、三晉文學區系、齊魯文學區系、巴蜀文學區系、荊楚文學區系、吳越文學區系、燕趙文學區系、閩粵文學區系。前六大文學區系分別座落在黃河、長江流域軸線上,燕趙文學區系、閩粵文學區系則分別座落在運河流域、珠江流域軸線上,然后環繞東海岸線而完成區系之間的連接、過渡與轉換。這文學區系既在空間上同時并存,相互影響,又在時間上依次輪動,不斷演化。“外圈”四大文學區系,即指東北文學區系、北部文學區系、西北文學區系、西南文學區系,這是“內圈”文學區系輪動過程中不斷向外擴散并由此構成內外互動的結果,也是各代文學“拓邊”運動的重要成果。

      從“內圈”文學區系與 “外圈”四大文學區系的輪動與互動態勢來看,處于核心層面、構成核心動力的,則是“內圈”文學區系 。其在總體趨向上,是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先后經歷了五次循環往復運動,也由此劃開了中國文學地域區系輪動的五個階段。第一次運動始于五帝傳說時代,終于商代,依次從秦隴文學區系向三晉文學區系、齊魯文學區系輪動,最后重心落在齊魯、燕趙、三晉三大區系的三角地帶。第二次運動始于西周,終于戰國,同樣依次從秦隴文學區系向三晉文學區系、齊魯文學區系輪動,最后重心落在齊魯與荊楚文學區系。第三次運動始于秦漢,終于南北朝,依次從秦隴文學區系向三晉文學區系、吳越文學區系輪動,最后重心落在吳越文學區系。第四次運動始于隋唐,終于南宋,同樣依次從秦隴文學區系向三晉文學區系、吳越文學區系輪動,最后重心再次落在吳越文學區系。第五次運動始于元代,終于清代,依次從燕趙文學區系向齊魯文學區系、吳越文學區系輪動,最后重心仍落在吳越文學區系。

      以上各文學區系五次循環輪動的軌跡與規律,作為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的最終結果,是始于文學家籍貫地域,中經流域軸線之“動脈”、城市軸心之“心臟”、文人流向之“靈魂”三個關鍵環節的接力與互動而逐步形成的。

      地理學論文范文第3篇

      一、組織行為理論與地理教學的關系

      組織行為學是近二十多年管理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立的新學科,它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理學 等原理在(教學)管理中的運用,屬于多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實踐證明,加強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和應用, 對于調動教學的主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組織行為學是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地理教學活動)人的(學生個體)心理和行為的規 律,從而提高管理人員(地理教師)預測、引導和控制人(學生)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地理教學)既 定目標的科學。它的任務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師)能夠掌握勞動者(學生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發展變化的規 律性,提高對勞動者(學生個體)心理和行為的預測能力和引導與控制能力,以便及時協調學生、集體、地理 教學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他們與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的關系,更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優的教學組織設計,以保證地理教學目標的實現、地理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提高準備階段動態質量的方法

      提高準備階段動態質量的理論基礎是組織行為學的激勵理論。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勵理論來設計的方案。

      1.根據需要理論來設計

      需要理論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并且有層次,因而教師要:

      (1)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教師要找出學生相應的激勵因素,采取相應的組織措施,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以引導和控制學生的行為 ,實現組織目標。具體地講,就是把課本知識點按需要層次分類、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這樣的知識點組合 結構有利于學生掌握。

      A.(空 氣) 低 層 大 氣 氣 候

      CO[,2]的溫室效應 人口

      < 酸雨危害 工業<

      臭氧層空洞 城市

      B.(食物)糧食種類分布糧食問題農業狀況。

      對于作為教學的客體——教師來說,在地理教學內容設計上應體現出對地理教材內容(包括基本知識、技 能)處理的層次性。

      (2)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因而可將學生按不同要素進行分類,設計提問的題目時,要考慮不同分類的學生。 如:學生學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設計以下不同難度的題目:

      極晝是地球自轉形成的嗎?(難度較低)

      某地8時日出,晝長為多少小時?(難度中等)

      當西半球全部為晝半球時,太陽直射點在哪里?(難度較高)

      2.根據強化理論來設計

      強化理論是操作條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的實用范圍很廣 ,這里僅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1)積極強化

      積極強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強化。給學生創造、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和環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冊 )第一章第三節:月球和地月系(自學教材)時,要求學生自己看,然后寫出對月球的認識,體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話、散文、論文、詩歌等多種形式,寫成后,叫學生自愿到講臺前朗誦,結果學生活動積極,激勵水 平較高,教材知識掌握較好。②物質強化。如利用部分班費或勤工儉學收入購買課外讀物、學習用具等在階段 性考試、檢測、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者進行獎勵。③聯合強化。如會考得A者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暑期近地觀光 旅游等。

      (2)適當“懲罰”

      適時適度的“懲罰”可以樹正壓邪,鞭策后進。如對學習偷懶者明令規定要背誦四大洋的面積、深度、溫 度等;會考不過關者可在植樹節時,要求比別人多栽5棵樹等。

      (3)消極強化

      如果把會考成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統考會考成績,占80%;一部分是教師平時考查考試成績,占 20%。這樣,即使一些對這門課不感興趣的學生,為了“過關”,也會按要求強迫自己完成地理學習任務。

      3.根據期望理論來設計

      期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羅斯提出的。激勵水平取決于期望值和效價的乘積。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兩個參加地理會考的學生,一個學生估計他能夠過關的可能性為30%,概率為0.3;另一個估計能過關 的可能性為80%,概率為0.8;前一個學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效價可算為3,后一個十分重視, 效價可算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則得出激勵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個學生M=0.3×3=0.9,

      后一個學生M=0.8×10=8。

      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將學生的心理動態摸清,然后及時下藥,正確指導,分灶吃飯,才能取得較高的 激勵值,從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三、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1.準備階段動態質量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環是常規性的備課,包括教案的編寫等。

      地理學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地理品質

       

      根據新課程標準,時展的需要,結合我們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品質,這有助于學生將來與自然和睦共處,形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學生良好地理品質的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時展的需要,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現代中學生是未來的主人,他們將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未來的世界、生活,取決于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我通常會對學生說:我希望你們在每次考試中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我更希望你們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會很自覺地想著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環境的要求,尤其是以后走上領導崗位的同學,在決策時會思考此項目的環境效應,并作為決策的主要依據。中學地理應培養學生如下地理品質:1.人口適度發展的人口觀 在我們國家,每個家庭多生一個孩子,對于一個家庭來講,如果滿足其基本生存的條件,似乎影響不大。多生一個孩子,對我們國家而言,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其一,每年有高達四分之一的新增產值被用來養活新增人口;還使得糧食、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需要;醫療、教育、交通、就業等方面條件的改善也困難重重。其二,我國人口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已經十分突出,比如用亂砍濫伐來獲取木材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濫墾草原來擴大耕地,以至于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嚴重后果。當然,人口增長過慢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上用于老人的退休、養老等費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難,生活孤獨等等。既要讓學生知道當人口數量和質量、人口增長速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時,與環境、資源不相協調時就會出現人口問題,人口問題又是產生其他問題的重要原因。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人口素質的提高是解決人口問題的關鍵。對我們同學來說更重要的是自覺提高自身素質,使得他們對人口問題的認識更為深刻,從而使他們建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口觀,因此,解決人口問題也就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2.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在環境中享受的環境觀 人既是環境的產物,同時也是環境的塑造者。讓學生認識到,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就是熱愛我們自己,保護我們自己。生活在良好的環境里,有益于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環境遭破壞后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直接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甚至生存。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從身邊的環境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熱愛我們的班級、現象、學校,保護班級環境、校園環境。如建立一個寧靜的學習環境和就寢環境;建立一個整潔、衛生的學習、生活環境,以提高自己身心健康水平和學習效率;同時為構建良好的班風、校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做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愛護公物。只有熱愛自己班級、學校、家庭的環境,才能以這份愛心,以更博大的胸懷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去愛護全人類共同生活的環境。3.充分而合理利用的資源觀 對待資源的態度,一方面是節約資源,一方面是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資源期刊網。自然資源是大自然恩施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類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構筑的資源系統是十分脆弱的,一旦這個資源系統被破壞,恢復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惜每一粒糧食,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養成節儉的優良品德。自覺養成隨手關燈、關水龍頭,草稿紙重復利用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免贈賀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不趕時髦,愛惜自己的學習用具,增強節約資源的地理意識。與此同時,建立更廣博的資源概念,時間也是資源,珍惜時間,充分合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同學也是資源,多與老師、同學交流、交往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取長補短,教學相長。學校的各方面的條件也是資源,怎么樣去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以求得自身充分自由地發展。有的同學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各方面的長進就比較明顯。同學之間也會因為對自己身邊這些資源利用程度的不同而使得“貧富差距”擴大。4.于己、于生態、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觀 地理學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基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條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的。在課堂上,我對學生說,上游山區的人們通過砍伐樹林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然而,他們往往沒想到,因他們的砍伐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地區的河湖淤塞,導致調蓄洪水的能力大大下降,以至于下游地區的人們就要用數倍于上游地區人們通過砍伐樹木所獲得的財富的代價,用于修筑防洪大堤,以及其他的防洪、泄洪設施。而一旦洪水泛濫對下游地區所造成的災難,則損失更是無法估量的。各個局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構成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要素,而可持續發展的全部則不是指局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在課堂上,還給同學灌輸如何實施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個人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決定著自己在將來的社會充當什么樣的角色,過什么樣的生活。我們每個同學只有不斷努力學習,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科素材豐富、生動有趣的優勢,挖掘我們日常生活中同學們熟悉的素材,靈活應用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求知欲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也要在這些方面做學生的表率,比如粉筆的充分利用;講臺上粉筆盒的整理、粉筆灰的清理等等。這些小事對學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用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來感染學生。現代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養有現代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的高素質公民。

      地理學論文范文第5篇

      在中學地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選擇性的將人文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相結合,讓二者之間產生巧妙的聯系,聯系人文歷史知識,同時又和地理知識產生相關的聯系,突出地理教學的特點。這些教學內容都需要教師進行巧妙的安排,才能夠發揮良好的教學作用。例如,在學習中東政治的地圖變化的時候,可以與侵略戰爭產生聯系,在以后,外國列強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對我國領土進行侵占,一些不平等的條約更是侵占了我國東北以及新疆的大片領土,沙俄一次次的對我國發起侵略,占據了大量的土地。直到1991年,蘇聯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蘇聯加盟的15個加盟共和國解散,因此中東的版圖也發生了改變。教師在講解這些地理知識的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當時國家領土遭到侵略的沉痛心情,進而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巧妙的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能夠讓學生形成知識之間的聯系,對相關學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地理學習的趣味性。

      二、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滲透人文歷史知識

      中學生是思想比較獨立的個體,如果在地理教學中強行的灌輸人文歷史知識,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讓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結合中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應該以更加自然的方式進行人文歷史知識的滲透,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可以根據相關的知識有聯系性的講述一些歷史人文故事和史實。比如,在學習關于洋流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據此講解一些關于人口遷移的事件,歷史上著名的“三角貿易”的故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歐洲的努力販子利用的正是洋流,才能夠將那些黑人販賣到美洲,在整個販賣人口的交易過程中,人販子很好的利用了地理中的洋流知識,還能夠順利的到達和返航,可見地理知識在歷史事件中也是存在的。另外在講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下關于發現地球自轉的、公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對這些知識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地理教學的合理巧妙的滲透歷史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合教材內容,對當代的人文歷史知識進行學習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滲透人文歷史知識,并不是僅限于古代歷史知識的滲透,對于現代的一些發展狀況,學生也應該進行了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西方的一些歷史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對當地的一些人文知識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在學習農業地域類型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分析我國各地區種植的主要作物,根據不同地區種植的作物的生活習性可以判斷出當地的氣候狀況,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拓展學習,了解一下西方國家的重要農業類型,比如水稻種植業一般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等地區,商品谷物農業一般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混合農業一般分布在北美、南非、新西蘭等地,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業種植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當地所屬的氣候類型進行判斷,了解當地的文化習慣以及生產類型,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

      四、結語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激情视频|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女搞男|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2022年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美黑人猛交群|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韩极速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专区|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