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工藝美術運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實用性;裝飾性;書籍設計;自然主義
19世紀,英國身處工業革命后批量生產和維多利亞時期煩瑣裝飾的夾縫中,設計水準急劇下降、舉步維艱。設計師希望從自然形態以及傳統手工藝中吸取借鑒,從根本上扭轉設計的頹敗趨勢。在這一過程中便誕生了許多具有獨立想法的設計師。威廉•莫里斯是英國的詩人和設計家。他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對古典主義抱有熱情,直到他在1851年參觀了倫敦世界博覽會的水晶宮,他意識到被工業化侵蝕的設計已經渾濁不堪。19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完成,這時的產品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工業產品外形粗糙簡陋,沒有美的設計;二是手工藝人們仍然以手工生產為少數貴族使用的用品。藝術家中不少人不但看不起工業生產,并且仇視機械生產這一手段。莫里斯受到拉斯金的影響,他雖然厭惡工業化的丑陋產品,但對于工業化持中肯態度。拉斯金認為:“工業最發達的地方,美術也越發達。”他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是一名實用主義者。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想法剛好推進了設計與工業、科技的結合,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思想。莫里斯就通過自己的設計體現了拉斯金的精神。他從事設計活動源于他對毫無美感可言的工業產品的厭惡,是他本人生活的需要。在開始家庭生活時深感市場上沒有自己喜歡的物品,于是親自動手設計并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從事家具、紡織品、書籍等的設計和制作。莫里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學習自己不懂的各項技術,找到設計之間的內在聯系。他認為功能性與美學的最好結合就是那些帶給我們日常愉悅的生活用品。他反對機械美學,主張為少數人設計少數的產品。莫里斯這一派人的設計風格或稱他們的設計主張有兩大基點:一是崇尚歌德式風格;二是主張從自然主義、東方藝術,特別是從植物的紋樣中汲取素材與營養。同時,莫里斯主張統一設計,所以他設計的家具、壁紙、窗簾、彩色玻璃窗、屏風、室內用具等基本上風格統一、渾然一體,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征,形成工藝美術運動風格。可以將他的設計風格總結為:第一,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生產。第二,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各種古典、傳統的復興風格。第三,提倡歌德風格和其他中世紀的風格,講究簡單、樸實無華。第四,主張設計的誠實、誠懇,反對設計上的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趨向。第五,裝飾上推崇自然主義、東方裝飾和東方藝術。莫里斯本人最熱心于染制品的設計,他的設計大多以植物作為題材。這是拉斯金“向自然學習”主張的具體體現。比如莫里斯于1874年設計的“飛燕草”墻紙,就可體現出他設計的一個原則——材料的真實性。他認為每一種材料都有它自身的價值,反對在染織上使用任何化學染料,堅持使用天然染料。他親自設計壁毯、地毯、壁紙等,常用的紋樣是纏繞的植物枝蔓與花葉,自然氣息濃厚。莫里斯公司出產的紡織品《草莓小偷》用于窗簾和家具的罩子,其圖案源自出沒于鄉間住宅的鶇鳥溜進廚房里偷草莓吃。盡管價格高昂,但是市場反響十分熱烈,是莫里斯公司最知名的裝飾布料。莫里斯在平面設計上的貢獻非常突出,他在19世紀90年身于書籍設計,從編排到插圖設計,致力于恢復中世紀手抄本的裝飾特點,設計出許多后來設計家廣泛運用的編排構圖方式。由莫里斯設計、菜恩插圖《呼嘯平原的故事》一書的扉頁尤為著名。他受到歐洲中世紀田園風格和東方裝飾藝術的影響,提倡浪漫、精致、華美的風格。其插圖、邊飾和首字母設計多以植物為題材,從大自然中汲取創作靈感,使裝飾紋樣呈現出自然變化。花卉和葡萄藤是他經常使用的圖案,表現其溫潤、飽滿的形象。并運用木刻的方法將各種植物花卉圖案組成精致華美的版面色調,采用平涂色彩和線條勾勒花紋的手法將內容與形式統一。在書籍的版式中,威廉•莫里斯創造了許多編排構圖方式,比較典型的是將文字和左右對稱S形曲線花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各種幾何圖形插入畫面。注重書籍的空間結構,尤其是插圖頁和文字頁的安排上主次分明。版面中留白,在視覺上張弛有度,有效地烘托畫面主題。我們現在所說的扉頁就是由莫里斯創造出來的,他將第二頁用手寫題字的標題和刻有葡萄藤和花卉的圖案進行了裝飾,把打開的兩頁書看作一個獨立的單元,這都是書籍設計上的改革和創新。但是莫里斯對現代書籍設計的最大貢獻是書籍的整體設計。莫里斯非常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認為“優秀的版面設計必須使每頁的風格與整本書風格一致,否則將失去整體風格的協調性”。這和他在家具設計中的理念是一致的。書籍從內到外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不能簡單地拼湊。“讓所做的裝飾成為文字的一部分,而不是無用的附加。”《吉奧弗雷•喬叟作品集》是莫里斯設計生涯的巔峰作品,也是近代印刷史上的杰作。威廉•莫里斯的書籍設計打破了喬叟做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在版式設計上形成了新的風格。他設計的作品強調實用性和美觀性相結合,具有鮮明的特征。這種含有豐富的曲線、富有生機和運動感的裝飾風格很快在書籍裝幀等工藝美術設計中表現出來,并影響了整個歐洲設計界。它引導人們重視版面設計與其功能的關系,指出了正確的設計方向,極大地推動了設計這一新生事物的發展。莫里斯的個人設計思想鮮明,他反復強調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產品設計和建筑設計都是為千千萬萬的人服務的,而不是為少數人的活動;二是設計工作必須是集體的活動,而不是個體勞動。但是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也必須看到它不足的一面。雖然莫里斯反對機械及大工業生產,過于主張向歌德式、向文藝復興、向大自然學習。但從世界范圍來講,受莫里斯影響而產生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具有深遠的國際性促進作用。19世紀末,英國出現了一批類似莫里斯公司的設計行會組織,成為工藝美術運動的活動中心。如今,社會生活已深深依賴于設計和策劃。然而,莫里斯的一個杰出思想“在設計領域內反對濫用設計”,依然對當下具有警示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關鍵詞:工藝美術運動 現代平面設計 影響
工藝美術運動的藝術成果如今已被廣泛地運用于包括現代平面設計在內的很多方面,現代平面設計已經發展了一段時期,每個時期不同的社會內容都會給平面設計帶來一次全新的創作靈感,尤其是在媒體信息行業發展迅猛的今天,現代平面設計帶來的變化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因此,用一句話概括它們三者的關系,就是工藝美術影響著平面設計,平面設計引領著生活走向未來。[1]
一、關于工藝美術運動的探討
1.工藝美術運動的起源于發展
工藝美術運動最早開始于19世紀后期的英國。當時工業革命運動已經完成,工業大批量化的生產和遺留下來的繁瑣的藝術裝飾給當時的設計之路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當時最大的矛盾就是工業生產的產品過于追求產量和銷量,忽視了設計帶來的附加價值,而藝術家們卻不屑于將藝術設計融入到工業產品當中去,這種矛盾就使得技術與藝術形成了對立的局勢,工業產品外形丑陋粗糙不說,藝術家們的創作也只是僅僅以手工業的形式為上流社會服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工藝美術運動產生了。這場藝術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現有的局勢,追求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工藝美術運動中最著名的一個人就是威廉.莫里斯了。作為“工藝美術”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很多突破性的設計思想,他認為,設計的變革可以引領一個新的時代潮流。之后的工藝美術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例如,最早的世界博覽會就是1851年在倫敦的水晶宮舉行的,水晶宮的設計無疑使最具有工藝美術運動特點的標志性建筑了,造型打破以往規則的外形和繁瑣華麗的裝飾,新材料的應用也體現的淋漓盡致。當時世博會的展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工業產品。雖然產品的外形包裝依然過于丑陋和呆板,但是相比較之前還是有一定的改變。隨著藝術運動影響的加大,工藝美術運動遍及整個歐洲。隨之誕生的是新藝術運動。這時的工藝美術運動就逐漸以新藝術的身份繼續發展了。[1]
2.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思想和特點概括
工藝美術運動產生了很多的設計思想。不同的藝術家其設計思想也不完全相同,以威廉.莫里斯的主要設計思想為例,首先,他認為藝術的創作最終要服務于人,因此,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反對繁瑣奢華的維多利利亞裝飾風格,追求簡約實用主義的設計。其次,他認為技術要與藝術相互融合滲透,而不是兩者孤立或對立的存在。強調設計的目標是大眾,即藝術設計要有社會色彩,做到大眾設計,而非針對上流社會。最后他提出了藝術設計要像大自然學習的觀點,觀察和吸取大自然的靈感并將其運用到設計創作中去。威廉.莫里斯的設計思想在當時是比較有代表性和指導性的,該設計思想曾一度被作為藝術創作的典范和標準。除了藝術家們的設計思想,工藝美術運動也具有一定的自身特點。在設計風格上,提倡歐洲哥特式風格和其自然風格的藝術設計,反對繁瑣,華麗,做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各種古典,老舊,傳統的復興風格。在藝術創作方式上,強調以手工業為主,反對大批量的機械化生產。工藝美術中這些特點有可取之處,但是其創作方式實際上也是一種藝術的倒退現象。與藝術家的設計思想存在很大分歧。
二、現代平面設計的興起,現狀以及發展
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已不是簡單的廣告,海報的設計了。平面設計最初的目的就是傳遞各種商業或非商業信息。其方式就是用一些視覺元素,包括圖形和文字把信息傳播給大眾。簡單點來說,平面設計就是用一些特殊的操作手段來處理一些數字化圖像的過程。現代平面設計包含很多內容,其中包括海報設計、VI設計、標志設計、字體設計、插畫設計、包裝設計、網頁設計、界面設計、書籍設計等。目前我國的現代平面設計水平已經在逐年提高,發展前景也是很客觀,大量從事平面設計專業的優秀人才每年都會給該行業注入新的力量和血液。除此之外,一些平面設計類軟件的開發和使用使得平面設計的質量無論是視覺上還是宣傳效果上都得到了實質上的提高。可以說,現代平面設計的未來發展前景是十分開闊的,未來要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2]
三、工藝美術運動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
1.對于現代平面設計理論的影響
工藝美術運動產生了很多的設計理論和思想,例如提倡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設計方式,強調針對社會大眾的社會化設計,以及主張實用簡約的設計風格和設計理念等等。這些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具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的,尤其對現代平面設計的思想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很多在工藝美術運動時期提出的創新性的設計理念在今天的平面設計里都得到了發揚和延伸。[2]
2.對于圖案元素設計的影響
圖案元素在平面設計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優秀的圖案元素具有能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快的速度給人直觀傳達信息的功能。上述提到的工藝美術運動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在圖案設計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藝術設計要像大自然學習是他最突出的觀點之一。該觀點認為從大自然中的花鳥等可以獲取藝術創作的靈感,充分采用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純凈鮮明的色彩表達,簡約大方的裝飾風格,不同色彩間的搭配關系等都給現代圖案設計以很大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3.對于書籍字體設計的影響
書籍字體的設計也是一項具有研究價值的項目,威廉.莫里斯的設計理論除了對圖案設計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外,對書籍字體設計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創造的威廉.莫里斯字體簡單易懂,清晰直觀,在書籍的排版設計方面,他也提倡注重設計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原則,使整體結構整潔大方,具有秩序感,而非雜亂無章。這些設計理論的提出對現代書籍字體的設計與排版提供了指導性的依據,其產生的意義和價值也非常重大。
三、結語
面對一個發展如此迅猛的社會,我們不得不以一個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未來的設計。工藝美術運動的思想滲透著設計領域的方方面面,一些經典的設計法則和美學原則無疑也為現代平面設計帶來了很多的創作靈感,選擇性地繼承工藝美術運動中堪稱精華的設計理念,并將其合理地運用到現代平面的設計中。除此之外,工藝美術運動中藝術家們的執著與創新精神也值得今天的每一位設計者借鑒和學習。
參考文獻:
一、傳統工藝美術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不僅僅擁有不同的物產,還擁有迥然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上的差異更是造就了工藝美術作品的文化地域性,經過長時間的積淀,文化地域性成為工藝美術作品中最珍貴的價值,也是一地一隅最明顯的文化符號,這種無形的價值不是一件工藝美術作品具有多大的商業價值能夠涵蓋的,它已經成為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世界都應珍視的瑰寶,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Intangibleculture》(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和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存的以人為存在基礎的傳統文化形式,是人類保持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文化延續、發展、創新的主要形式,既保持了文化傳承的統一性,又通過發展和創新實現了文化的連續性和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正是秉承這一原則發生和發展的,非物質性的提出也再一次提醒我們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傳統工藝美術是文化的載體,具有地域性符號價值,不同地域根據各自不同的氣候條件產出不同的動植物材料,這些材料天然的成為工藝美術的制作基材,也同時將地域性賦予了工藝美術品,這是材料地域性;傳統工藝美術的物質性是指以一定的制作材料為基礎,依靠材料本身的性狀和工藝特性,通過一定的工藝手段完成工藝美術品的制作過程,如陶瓷藝術依靠陶土和釉料配合經過高溫完成陶瓷制品,而傳統牙雕以象牙和犀角等原材料為基礎,通過材料本身的可塑性和精湛的技藝手段配合完成作品;所以工藝材料,工藝手段和最終的工藝美術品都具有物質性,這種物質性使工藝美術品成為天然的商品,而產品所具有的流通性是創造價值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工藝美術本身能能夠實現價值的最主要方式,工藝美術品的市場問題也是當代工藝美術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直接影響工藝美術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工藝美術品做什么?怎么做?賣給誰?怎么賣?都將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傳統工藝與工業化生產的矛盾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工業革命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新興資本主義工業化從工場手工業向密集型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以機器代替人力,用大型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業作坊手工生產的一場劃時代的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標準化使工廠生產的產品整齊劃一,完全一模一樣,產品與產品之間沒有任何的差異化,這也同時要求工人在生產加工的時候,不得根據個人想法或對產品的任何細節進行更改,工人在生產中的主觀能動性就完全喪失了。由于工業革命初期,廠商并未注意產品設計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致使當時大量的工業產品外形丑陋,結構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這諸多的問題也工藝美術運動所詬病的主要原因。工藝美術運動的創始人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均希望通過推動工藝美術運動發揮匠人們的設計能動性,將設計的多樣性因人而異、有的放矢的實現在產品上。工藝美術運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直視工業革命時期全球暴增的人口數量和潛在的巨大需求,大量常規手工作坊的消失是歷史的必然,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工藝美術運動50年,也確實影響了一個時代的設計師,但是最終他們的設計作品并沒有大行其道,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進入千家萬戶,而是做為工藝美術運動中優秀的作品進入設計博物館,究其原因,并非是他們的設計作品水平不夠,也不是因為他們的設計理念不對,他們最終還是敗在了產品的價格上;眾所周知,產品的售價是影響產品銷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手工業作坊無疑拉高了單個產品的制作成本,而工廠的產品恰恰在產品價格方面占盡優勢,這使得人們更愿意選擇價廉的產品,在這場半個世紀的爭論中,到底是工廠還是手工作坊的產品好,不同立場的人見仁見智。綜合來看,在當代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工廠化的生產已經在全力解決設計問題,產品沒有設計就沒有市場,設計已經被消費推上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地位,而手工業生產作坊除了一部分徹底消失外,一部分也轉向更加個性化、小眾化的發展方向,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化與傳統工藝和手工作坊并非水火不容,應該取長補短,發揮工廠標準化、批量化的優勢,注重設計,考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讓工藝美術與工業化共同發展,為生產力的解放和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共同努力。
三、審美意趣的變化與工藝美術的傳承
現在又提出“振興工藝美術事業”的口號,我感到驚訝和疑惑。工藝美術事業還需要振興嗎?
何謂工藝美術?工藝美術是指美術范疇的概念呢還是指一個特殊的行業?這一直沒有被分清楚過。所以概念的模糊性導致問題的不可解,大家只不過在某種“工美”情懷中感嘆而已。我以為“工藝美術”決不單純是“美術”的藝術概念的問題,說的再清楚一點,跟藝術概念沒關系。
“工藝美術”名詞與概念,是上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產物,是傳統個體手工藝行業和私營企業改造后的合作化、集體化的行業代名詞。比如:輕工部建立“工藝美術”局、各省市成立的“工藝美術”公司、下面成立“工藝美術”工廠……將輕工產品生產與出口創匯統一在國家計劃經濟的框架中。其中包括相應成立“工藝美術”學院,以培養相需求的設計人才。原本藝術領域的“美術概念”中不知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哪個節點上,原屬于歷史文化的傳統藝術、手工藝術被時髦的“工藝美術”取代,而且工藝美術廣義的范疇還囊括了設計領域的很大部分,形成排除“純美術”之外的能夠包羅萬狀的“模糊詞匯”。工藝美術行業在計劃經濟建設中形成指導與管理、經營與訓練,教育與理論、展出與評比的一整套實際經驗,整整一代人為此作出一生的努力。
工藝美術事業的絕大部分是行業行為成分,事業標準中除了一小部分為爭獲國家獎項之外,就是要完成企業利潤創收,這是工藝美術公司經理們心照不宣的目標。以“工藝美術”創作為生計的設計人員無論如何創新與革新,實際只不過為上級為企業做貢獻而已,為降低制作成本,大批量生產,追求高額利潤,哪里能夠有機會體現藝術個性的發展,更不要講在文化的高度去實現保護歷史傳統技藝和藝術價值!我們當年曾經做過那些美好的夢還少嗎?
然而,以市場經濟發展作為動力的社會,無情地改變了50年的大鍋飯狀態,很多以“工藝美術”為自豪的公司企業關閉了、解體了,很多員工提前退休了,轉產了。以為國家賺匯為目的的“工藝美術”事業在人們心目中淡化了,甚至原來“工藝美術”界最高學府――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都改了歸屬,拋棄“工藝美術”的稱謂,堂而皇之地叫起某某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來了,現實無情地打破了“工藝美術”工作者的心態平衡。
現在大家開會都在講挽救、或者搶救“工藝美術”,是“工藝美術事業”日薄西山了吧?我想,一個隨歷史發展而來又隨歷史發展而去的事情,它是必然,是大勢所趨,“工藝美術”事業連同這個詞匯畢竟都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為此去挽救、去搶救,有必要嗎?
在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傳統藝術并始陵復它原本創造、經營的模式。漆藝、陶藝、金屬藝術,首飾藝術等眾多傳統手工藝品在西湖博覽會,上海、北京等地的精品展中不斷呈現出更美好的藝術作品,在立意上、在工藝技能上都反映出高超的進步,同時恢復出不少被人遺忘的古老藝術技能,并表現出高超的手工藝技能的藝術價值。拿藝術家的社會地位變化而言,令夕不能倫比。“藝術”不再被人為地分為上下九流。
關鍵詞:工藝美術;職業教育;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3-0243-01
在20 世紀,重商實用主義邏輯下的工藝美術職業教育與社會性需求的互動關系更加密切。工藝美術職業教育在英國已經走上歷史舞臺,由莫里斯推進的新手工藝運動,把浪漫主義對美的神圣性、傳奇化的推崇,轉化成對于手工行會的認同。確保了藝術活動和社會需求相互作用,工藝美術職業教育與手工行會關系得到肯定。以建筑藝術為領軍,所有藝術門類隨時準備合作,創造出和諧的完美。這是社會需求與藝術工作的和諧結合,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生產被理解,而不是特立獨行的天才藝術的靈光一現。
工藝美術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實用型、創新型工藝美術專業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工藝美術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工藝美術專業人才的缺失日益凸現出我國工藝美術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軟肋。中國工藝美術職業教育將何去何從,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一、整合工藝美術職業教育資源,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綜合型實用人才
工藝美術學的綜合性、應用性學科特點,決定工藝美術職業教育必須堅持面向產業、面向社會、面向國際。全面提升我國工藝美術職業教育質量的根本途徑是與社會接軌,與社會接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工藝美術產業的合作,不斷拓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工藝美術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充實實踐教學實力,加快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過程,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綜合型實用人才
二、整合工藝美術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西方教育研究人員認為,綜合性的專業和課程,有利于培養現代人才的多方面能力。工藝美術職業教育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必須創建并實施具有前瞻性、滲透性和開放性的課程體系。
工藝美術與經濟聯系緊密。工藝美術領域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工藝美術職業教育知識更新速度卻是緩慢,一些過去被奉為真理的理論和觀點不斷被顛覆,新的理論,新的知識層出不窮。而在這些新知識的接收、消化和傳遞上,工藝美術職業教育略顯遲鈍。教學內容只是針對過去或正在發生的事情,直接導致畢業學生知識老化。
三、整合教師隊伍,狀大師資力量,大力提高教學水平
在西方等發達國家,全職教師只占編制數的三分之一;社會行業專家聘為兼職教師,占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是客座教師,聘請學術專家和其他院校的客座教師擔任。這樣的師資結構有利于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積極性的調動。現在相當部分正在從事工藝美術職業教育的全職教師原來都是學純藝術的。他們有扎實的美術造型功底和良好的審美品位,但對于工藝美術這種面向市場的商業掌握不足。除了很少一部分擁有工藝美術市場的實戰經驗外,絕大部分教師在工藝美術商業運作的實踐上顯得有些蒼白的。反映到具體的教學理念中來,則是對工藝美術作品視覺美感的偏執和離開市場、離開受眾的張揚創意。在課堂教學中反復強調藝術要素的唯美表現及技巧,對于工藝美術理論、消費調查、受眾心理、工藝美術效果反饋等重要內容卻通通舍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很難適應社會對綜合型工藝美術人才的高需求。結合工藝美術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強對現有教師隊伍的再培養。其次,吸引國內外優秀的工藝美術設計人才加入工藝美術職業教育事業。一方面能夠加強目前師資隊伍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帶動工藝美術職業教師教學水平和業務水平的提高。第三,聘請成功企業家、學術專家和兄弟院校教師擔任客座教師,傳遞工藝美術行業的新動態、新訊息、新理念和新觀點,加快知識更新速度,加深學生對工藝美術的理解。
四、整合各種教學方法,強化實踐,著力打造實用性人才
教學方法多元化,在教學中,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需要每一位教師進行積極探討和研究。建議采用課堂設計、大型模擬作業、工藝美術設計比賽、解剖經典工藝美術設計個案、計算機多媒體輔助等多種方法,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專業實踐。如以工藝美術項目為中心,學生自組團隊,模擬工藝美術企業從競標到生產的各個流程。教師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驟,給予不同團隊一些建議。這種模擬現實的互動教學,學生會更加投入,互相協作,培養團隊意識,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