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勵志人生感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某女,某市初一學生。出生于農村,小學四年級時從農村學校轉學至市區小學就讀。
她自述很渴望交到好朋友,但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得過分敏感,影響了人際交往,很難交到好朋友。比如,當自己和同學打招呼時,如果同學不回應,就覺得同學不喜歡自己,于是焦慮、委屈、生氣,并暗暗地想以后再也不理她了。明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對,同學也并不一定不喜歡自己,但她還是不能平息自己的情緒。這種過分敏感的情況以前也有過,但是進入初中以后表現得更加明顯,對人際交往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也讓自己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學習,她為此感到很煩惱,故前來請求幫助。
她說這種人際敏感開始于小學四年級,那時,剛轉學到城里,一次,爸媽帶她去城里的姑姑家玩。中午吃飯的時候,表哥由于玩游戲沒下樓吃飯,她就端飯給表哥吃,表哥不但沒有感謝,還很兇地對她說臟話,當時她感到很緊張,也覺得很委屈、生氣,認為表哥不喜歡自己。現在想起這件事,她還是會感到焦慮、委屈、生氣。
二、問題形成的心理機制分析
不難發現,她由于出生在農村,小學四年級轉學到城市小學就讀,突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本身心里就有些擔憂,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交不到好朋友。這時,和表哥交往過程中表哥的行為剛好讓她感到“別人不喜歡我”,從而產生焦慮、委屈、生氣的情緒。進入初中,又面臨一個陌生的環境,早期經驗使她心理上沒有安全感,使她對融入新環境缺乏信心,特別在意別人的一舉一動。這樣就形成潛意識消極條件性情緒反應。又由于害怕自己受到傷害,所以表現出對同學的冷淡,用逃避來保護自己。
三、干預技術路線設計
元認知干預技術是讓來訪者了解問題形成的心理機制,認識和理解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的運行過程,并對其進行認知調整,然后在心理放松訓練中用暗示技術把情感組織者和一套新的程序性知識輸入大腦,使新的程序性知識替代舊的程序性知識,阻止原有條件性情緒的發生,從而有效控制相應的不適應。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么辦”的操作性知識,它能夠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自動實現并且表現為能力。
四、具體操作過程
1.第一次輔導
認真傾聽,恰當地運用共情、積極關注等心理咨詢技巧,給她一個傾訴的機會,同時,讓她感受到被接納、尊重,與她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在了解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對她的心理問題作出初步分析,讓她了解自身問題形成的心理機制,認識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的運行過程,并對其進行認知調整。最后和她共同商榷能調動她積極情緒體驗的場景、人物、理想或愿望。
2.第二次輔導
根據了解,她比較喜歡的風景是海邊,令她特別開心的場景就是和同學在一起聊天有說有笑。于是在放松訓練中,引導她想象美麗的大海,使其獲得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想象著自己和同學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場景,使其感受到自己是受人喜歡的、自信的。接下來,再引導她想象回到小學四年級,在表哥家送飯給表哥吃的場景。暗示她那時表哥不禮貌地大聲說話,并不是故意針對她,表哥的行為絲毫沒有影響她的情緒,并針對這個場景輸入新的程序性知識反應:自信的她頑皮地沖表哥笑笑或安撫表哥的情緒。
3.第三次輔導
根據她的情況,本次加入了現實生活情景。在放松訓練中,一方面,繼續引導她想象美麗的大海及和同學在一起玩的場景,使其獲得輕松、愉快的情緒,獲得自信,再想象與表哥交往的情景時以積極的情緒替代消極情緒。另一方面,引導她想象自己就是平時令其喜歡、崇拜的明星,她自信、開朗,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深受大家喜歡,借用暗示和想象充分調動她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第四次咨詢
根據她的反應,她的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平時不會那么在意同學的一舉一動了,即使有時同學忽視了自己,也覺得是正常的,能以坦然的心態處理,并能再次主動與他們交往了。所以本次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效果。放松訓練中讓其想象她的一個理想實現了,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每天和學生打交道,積極面對班級中各種復雜棘手的問題和人際關系,她是一個非常有能力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懂得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人。
五、效果評估與體會
1.效果評估
一個月以后,她非常高興地對我說:“老師,我在班級里有很多好朋友哦。”現在的她比以前開心很多,即使再想起“和表哥的那次經歷”也沒有不愉快的情緒了,而且不再故意躲避表哥了。在人際交往方面變得自信了,會主動找同學玩,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感受到同學喜歡自己。現在很有信心將這種良好的狀態繼續保持下去,很有信心能交到好朋友。
2.體會
(1)她自身有強烈的求助動機:渴望改變人際敏感,渴望交到好朋友。這種強烈的求助動機推動了咨詢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 認知行為; 團體輔導; 大學生; 情緒管理
近年來,在高校頻發各類大學生傷人和自傷事件,起因多是由于情緒對照不良而引發的應激沖動行為。但長期以來,國內各高校對于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問題的研究和干預普遍不足,并未將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內容。現今教育管理部門所規劃的心理輔導任務,僅就目前高校發生暴力事件進行補救,而在預防環節上明顯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忽視大學生心理個性的塑造,二是過多關注了補救性教育的研究。高校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的提出,正適應了當前大學生心理狀態不穩定的現狀,亦符合了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備心理健康教育模塊的重要內容。對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推進,應本著適應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原則,科學制定符合大學生心理文化的學習方案,使其逐漸成為高校正規心理教育中的一個所屬分支,為更好的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揮積極的推進作用。
認知行為取向互動團體輔導(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CBIGT)可以定義為是一種將認知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和行為理論有機結合的對生氣情緒起到有效降低的技術策略,并融合系統化心理干預技術的輔導取向[1]。目前該技術在國內大學生群體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應用。團體輔導作為一種手段已經逐漸應用于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2]。對于大學生的自殺、自殘、他殺等極端行為亦有良好的趨化作用[3-5]。目前國外的一些研究結果亦證明了它的顯著效果和現實意義[6-7],認知行為取向的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對團員情緒管理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自我化的管理手段、系統處理情緒問題、認知行為互動的有效結合等一系列的方式與方法,成就了一套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案,并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發展,已然成為一套理論聯系實際的合理化的團體輔導措施。本次實驗,通過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訓練對于減少和對照大學生生氣情緒的發生起到顯著的干預效果,包括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和非理性信念等技術指標上的改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某綜合性大學在校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標準為自我認定情緒管理不善,易沖動,并自愿接受團體輔導有強烈的改變愿望的個體。通過使用大學生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測評及與學生的一對一面談,最終確定42名大學生被試,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1名,試驗組成員參與團體訓練,對照組成員不參與團體訓練;兩組成員在年齡、性別、專業、前測指標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來參加面試的大學生均接受前測、后測和追蹤測量。參與本研究的成員信息見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 研究者依據高校的教育特點以及大學生的語言習慣,逐條修正了STAXI(Sa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Scale)量表。該量表包括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3個分量表。通過內部一致性Cronbach Alph系數分析度量表的信度。經過修訂后的系數值分別為: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分量表分別為0.86、0.78、0.81,總量表的系數為0.82。
1.2.2 非理性信念量表 參照楊清艷等[8]編制的非理性信念量表(Irrational Beliefs Scale,IBS)。其研究內容以患者組和正常人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4個層面內容:絕對化要求、糟糕至極、低挫折耐受和概括化評論。情緒障礙是當代大學生中最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焦慮、抑郁、情緒控制障礙等負性情緒與非理性信念的關系密切,這一結論已經被大量研究所證實[9]。
1.2.3 團體錄音 在征得所有試驗成員同意后,使用專業的錄音筆,對在團體訓練過程中的所有有聲文字進行聲音記錄。在團體輔導結束后由專人負責將其轉化為書面稿件,用以記錄和分析每個團隊成員在團體實踐過程中的改變。
1.2.4 團體回饋表 由團體訓練小組成員自行編制,在每次團體活動結束后回收,內容主要包括團體會序、團體活動、團體內容以及活動有感和愿望等團體活動信息。
1.2.5 形成自我量化報告 用于測量被試生氣狀況的自我測評報告。報告以優化大學生情緒管理作為目標,通過團體訓練和參團人員的具體情況擬定了情緒對照、生氣管理、減壓學習能力等3個方面的內容,采用Likert 7點量表進行自我量化。其中的數字“1”代表為負性的不符合,數字“7”表示為正性的最符合。
1.2.6 自我質性報告 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成員填寫開放性問卷調查,由課題組進行總結、分析和梳理,并結合團體錄音、團體觀察記錄表、團體回饋表等信息,分析團體成員生氣狀態下的具體表現形式。最終精簡為兩個維度的基本信息:生氣情緒管理行為的正向改變、認知行為精神學習的改變。
1.3 CBIGT方案
1.3.1 帶領者 (1)主要帶領者:在該研究中擔任多重角色。負責團體訓練的前期準備、活動方案的設計、各種量表的形成,活動的組織實施,全局性的保證團體訓練整體的順利進行。(2)協同帶領者:是團體訓練項目中的協助者。伴隨各類活動項目的進展,負責收集團體成員的反饋信息與建設性意見,整理分析各類量化表格,協助主要帶領者完成團體訓練活動。
1.3.2 團體活動方案 通過文獻分析及現狀調查[10-12],以認知行為互動團體輔導為框架,融入Novaco的生氣對照模式與自我管理技巧,設計該項團體輔導方案。試驗組通過4期共8次的認知行為取向的生氣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每次活動時間為120 min。見表2。
1.4 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評估 該項研究的評估效果主要包括3個方面:團體成員在接受訓練干預前和后的問卷測試評分(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團隊成員的自我量化報告、以及組員的自我質性報告。研究過程包括三個時間點:前測,輔導項目進行前,對面試人員進行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自測,自我量化報告的形成;后測,輔導項目結束后,團體成員進行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自測,形成自我量化報告和自我質性報告;追蹤測量,在團體輔導結束后六周,團體成員繼續填寫評估問卷及自我量化報告。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以P
2 結果
2.1 問卷結果分析
2.1.1 試驗組前后測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結果比較 試驗組中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和非理性信念4個維度的后測值與前測值比較顯著降低(P
2.1.2 兩組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結果比較 兩組前測中情境生氣等4個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后測和追蹤測試中,試驗組4個維度的測評結果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 自我量化報告 試驗組中情緒對照、減壓學習能力和生氣管理,與前測結果相比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3 自我質性報告 由組員不定式的開放問題組成,問卷于團體訓練結束后下發,并要求團隊成員在1周之內填寫完整并統一上交。問題經過輔導團隊成員編碼后總結歸納為:(1)生氣情緒管理行為的正向改變。21名訓練成員中認知上的改變有18名,占85.7%;應對方式上的改變有17名,占81.0%。團隊成員提高了對于生氣情緒的認知能力以及處理事件發生與生氣情緒反應之間的變化關系。(2)認知行為精神學習的改變。能夠成為自己的治療者從開始的3名,增加到9名;能夠具體的應用認知行為技巧的人數從開始的1人增加到13名。
3 討論
大學生處于認知發展、調整的成熟階段[13],對于突然發生的狀況及緊急情況大多處理缺少應有的鎮定情緒及合適的處理技巧。往往對于生氣情緒無法有效化解,亦或壓力情緒管理不當[14],甚至表現出因控制偏差而導致的不良后果。在國內對于大學生情緒控制的研究發展尚淺,基本處于初級階段,許多研究手段和干預措施還需進一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認知行為取向的團體訓練在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中的輔導效果,為進一步在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學習與應用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15]。
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前測中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非理性信念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在實施了生氣情緒管理的團體化訓練之后,大學生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等4個維度與前測值相比,后測值均明顯降低(P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輔導對于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水平有顯著效果,它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情緒對照、減壓學習、生氣管理的能力,對于大學生情緒控制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團體訓練中學習的輔導技巧,能夠讓個體應用于學習、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個人問題的處理中,在未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大環境下,期待著這項技術能成為提高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進校園和諧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Davis.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6):187-195.
[2]李麗.團體輔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未來與發展,2013,8(1):85-87.
[3]梁瑛楠,楊麗珠.大學生自殺意念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8):1010-1012.
[4]鄭小方,陳華蓮.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對自殺意念大學生的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64-66.
[5]郭文斌,張劍,馮小瑜,等.大學生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的現況調研[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28(1):150-153.
[6] Duo Chen,Zhang J M,Shen L L,et al.Interner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7(5):151-152.
[7] Gni S,Wu X C.A study on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 on academic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17(5):512-514.
[8]楊清艷,李占江,姜長青,等.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6):562-568.
[9] Solomon A,Arnow B A,Gotlib I H,et al.Individualized measurement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remitted depressiv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4):439-455.
[10]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1]邢秀茶,曹雪梅.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效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6):1142-1143.
[12]段鑫星,趙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2-163.
[13] Rose S D.青少年團體治療-認知行為互動取向[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2.
[14]魏鵬程.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的設計與實施[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5):167-169.
【關鍵詞】“90后”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管理策略
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道德情感,它是指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成員對自己應該對國家、社會、集體以及他人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如今,“90后”已經進入大學校園,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而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又區別于其他本科學生,那么“90后”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如何?教育工作者該如何加強和改善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此我們做了針對“90后”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調查。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方法,編制《“90后”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問卷》,從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等五個方面對“90后”高職學生的責任感意識進行調查。調查對象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2011級新生,男女比例為5∶5,所有參與調查者出生年月均在1990~1993年之間,共發放問卷1100張,去除無效問卷108張,有效率為90.18%。通過原始數據的輸入、篩選、整理、排列得出一手數據,從而為 “90后”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分析奠定基礎。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社會責任感是指個體對自身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應承擔的責任的一種意識,在行動上能自覺履行對社會、集體和個人應盡的權利和義務。即個體認識到自己對社會的安定與變革、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應負的責任,將自己的存在與活動同人類社會的進步聯系在一起。社會責任感是倫理道德的重要方面,是一個人道德品質中最主要的品質,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決定因素,它包含以下五個層次:第一是對自己的責任感;第二是對家人的責任感;第三是對他人的責任感;第四是對集體的責任感;第五是對社會的責任感。下面就以上五個方面對本次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1.對自身的責任感
(1)在生活費來源方面:有51%的學生回答“全部由家庭支持”,27%的學生選擇“各類獎學金”,9%的學生選擇“社會資助”,13%的學生選擇“家庭負擔的同時自己勤工助學”。從調查結果上看,90后高職學生在經濟上過于依賴家庭和社會,自我責任意識只在較少的一部分人身上覺醒。
(2)在校規校紀方面:在問及“考試作弊或作業弄虛作假”問題時,有9%的學生表示“強烈反對,從未做過”,38%的學生選擇“知道不對,但偶爾為之”,53%的學生選擇“無所謂”。從調查結果看,90后高職學生對自我行為負責的意識不強。
(3)在規章制度方面:在問及“闖紅燈或橫跨護欄”問題時,1%的同學選擇“經常會”,46%的同學選擇“偶爾會”,“53%”的同學選擇“從來不”。從調查結果看,有將近一半的90后高職學生有過違反相關規章制度的不文明行為,表現出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2.對家人的責任感
(1)在贍養家人方面:有82%的學生選擇“子女負責”,14%的學生選擇“老人自己”,4%的學生選擇“社會或其他”。從調查結果看,大部分90后高職學生有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感,但另外兩項選擇比例也不低,也反映出部分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淡薄的現象。
(2)在欺騙家人錢財方面:有59%的學生選擇“從未騙過父母錢財”,36%的學生選擇“偶爾會”。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的90后高職學生對父母充滿感激之情,認為騙父母錢財是不孝敬行為。但也有少數學生有過欺瞞父母的行為,值得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思考。
3.對他人的責任感
(1)在對待同學朋友方面:在問及“同學朋友犯錯如何做”這個問題時,有63%的同學選擇“會多次提醒”,19%的同學選擇“會提醒一次”,18%選擇“不必參與別人事情”。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90后高職學生還是關心同學朋友,對朋友負責,但也有少數同學的態度反映出他們內心深處對他人的冷漠。
(2)在對待他人方面:在問及“他人需要幫助時如何做”這個問題時,有18%的學生選擇“圍觀”,36%的學生選擇“立即幫助他人”,39%的學生選擇“看情況通過其他方式幫助他人”,17%的人選擇“離開”。從調查結果看,較大多數的90后高職學生能夠不求回報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他人,體現了他們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但選擇圍觀和離開的比例也不低,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視。
4.對集體的責任感
(1)在班級管理問題上:在問及“上課時秩序混亂如何做”這個問題時,有4%的學生選擇“會及時制止”,63%的學生選擇“不確定”,33%的學生選擇“不予理睬”。從調查結果看,90后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普遍停留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作為層面,還沒有達到主動參與、關心集體的作為層面。
(2)在社團活動問題上:在問及“是否樂于參加學校社團活動”這個問題時,有18%選擇“根據興趣積極參與”,27%的學生選擇“偶爾參與”,55%的學生選擇“沒興趣”。從調查結果看,90后高職學生對社團活動的參與熱情不高,對社團的責任感淡漠。
5.對社會的責任感
(1)在志愿服務方面:在問及“志愿服務西部或基層”這個問題時,有64%的同學選擇“不會去,條件艱苦”,25%的同學選擇“會考慮,但會考慮家人態度”,11%的同學選擇“會去,對將來發展有好處”。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90后新生在為西部和基層做貢獻上顯得不是很積極,當然這也跟參與調查的學生絕大多數為北京生源有關。
(2)在為社會做貢獻方面:在問及“為和諧社會做貢獻”這個問題時,有26%的學生選擇“愿意”,42%的學生選擇“不太強烈”,32%的學生選擇“絲毫不”。從調查結果看,有相當一部分的90后高職學生并不具有強烈而清晰的社會責任意識,根本沒有思考過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議
通過這些數據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看出90后高職學生在社會責任感上的總體表現為對家人的責任感稍強,對他人和自己的責任感稍差,對社會的責任感表現在理論上認同行動上不積極等。因此,基于上文的分析結論,特對新時期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
針對“90后”高職學生存在的價值觀非理性化、理想信念模糊和急功近利傾向嚴重等問題,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旗幟鮮明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用主導價值觀念教育學生。要加工、整合、濾清多元的價值觀念,從而確立起新的主導價值觀。主導價值觀不是一個孤立的價值單元,而是一個囊括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個人精神生活層面的價值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增強自身的時效性和生動性,多聯系大學生的實際,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成為大學生交流、溝通和討論的重要平臺。通過采取課堂討論、專題演講、案例討論等教學模式,進行主導價值觀的教育,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價值軸心”,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規范自我的言行。
2.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1)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宣傳體系。充分利用網絡的正面作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校園生活網、就業指導網等主題的教育網站或網頁,為廣大學生搭建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引領學生身心向健康方向發展。
(2)健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法規、運用法律手段打擊網絡犯罪,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同時,注重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的培養,倡導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
(3)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應主動掌握網絡技術,加強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的研究,充分利用網絡的時效性、交互性、多媒體性來創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
應加大力度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校園環境的美化和管理,為學生營造健康、安全、和諧的學習環境,并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努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文化環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通過專題宣傳、演講辯論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報校刊、校園網站等各種學校資源,應到學生關注國家、社會、民族、民生等問題,創造一種科學、求實、文明、創新的文化,以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4.加強社會實踐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能力
調查顯示,“90后”高職學生普遍缺乏系統的法律知識,藝術和科學活動參與不足。所以,此時高校應擔負起責任,不斷拓寬途徑,深入加強大學生在法律、藝術和科學等方面的實踐活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高校可以通過成立課外興趣小組、研究會、社會調查、校外參觀等多種方式,擴大學生的視野,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在此情況下,學生可以踐履社會、集體或教師提出的思想道德規范與要求;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檢驗,在此基礎上需要給與正確的引導教育,不斷促進其全面發展。
5.加強心理危機干預,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
(1)高校應動員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形成一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把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起來,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創新符合大學生心理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心理教育形式。
(2)高校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開展從心理知識普及、咨詢、治療到問題研究四個層次的工作和實踐,逐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加強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3)必須設立專門的大學生心理教育機構,建立一支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工作者和學生工作人員等組成的完善的工作隊伍,同時重視工作隊伍的正規培訓以及必要的考核和上崗資格認定,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權威性為
6.加強公益勞作教育,實現高職學生德育教育最終目標
公益勞作服務的經歷是一個讓參與者不斷獲得人生感悟的極有價值的實踐。他們在無償付出的志愿服務過程中,收獲了被他人需要、被社會認可的非物質回報,實現了心靈充實、精神升華、潛能發揮和自我價值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同時,他們在對社會上的各種弱勢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扶助活動中,緩解了個人的心理壓力,完善了個人的道德品格。公益勞作也使得高職學生走出了校園,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獨立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協調與合作能力、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等,加快了高職生的社會化進程。
參考文獻:
[1]陳思坤.論學生責任教育的切入點與著力點.教學與管理.2009(1)
[2]王怡.90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路徑.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6)
[3]姜立英.在高職教學中加強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商業經濟.2009(4)
[4]劉申輝.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培養.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6)
[5]鄧洞天.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探析.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1)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生活質量;影響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在臨床上又被稱作阻塞性肺氣腫,其發病原因為肺泡、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囊、肺泡管等部位有明顯的膨脹現象,并破壞患者的氣管壁[1]。本次研究深入地分析人性化護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作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共收治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將其隨機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50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15例,患者的年齡為62~89歲,平均年齡為(75.5±1.5)歲,病程為3~15年,平均病程為(6.5±1.5)年,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分別為18例、9例、11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9例,患者的年齡為64~89歲,平均年齡為(75.7±1.6)歲,病程為4~14年,平均病程為(6.6±1.7)年,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分別為16例、11例、14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平均年齡等相比,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因此可進行組間對比研究。
1.2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為抗感染和吸氧、藥物管理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應用人性化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心理疏導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病程較長,在長期的治療中患者容易出現焦躁、絕望等心理障礙,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為其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發病機制、治療原則和方法及其預期效果,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1.2.2健康指導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呼吸負擔較重,可消耗大量的熱量,容易出現營養不良情況[2],所以,護理人員要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均衡的飲食,患者的飲食既要堅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則,也要注意適量地補充高蛋白、高纖維素類的食物,鼓勵患者多食新鮮的蔬果,多喝水;告知患者要保持大便的通暢,若有便秘現象便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進行治療,以免造成心肺負擔的加重;日常飲食中要嚴格控制糖類的攝入量,以減少體內二氧化碳的含量,避免使患者的病情加重[3]。
1.2.3排痰護理 告知患者盡量取半臥位進行臥床靜養,針對存在呼吸困難現象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協助家屬為其翻身以及拍背,并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咳痰方法,針對痰液黏稠的患者,需對其進行霧化吸入治療,也可輔之以相應的排痰,且排痰后應及時使用漱口水,以保持空腔的清潔和呼吸道的暢通[4]。
1.2.4呼吸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呼吸訓練,教會其簡單有效的呼吸方法如縮唇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等,前者可以使患者氣道外口的阻力顯著增加,能夠降低氣道過早閉合的發生率[5],而后者則可以減少呼吸阻力,使患者體內通氣/血流的比例得到改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以及呼吸肌功能,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6]。
1.2.5感染的護理 要保持病房內的整潔和干凈,每日需使用消毒液等對病房進行徹底打掃;告知患者要在指定的區域內進行咳痰;要嚴格控制病房內的探訪人數。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生活質量評分情況。使用KPS量表[7]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就越高。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中,肺部感染為1例,呼吸困難為2例,肺氣腫為1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對照組中,肺部感染為8例,呼吸困難為7例,肺氣腫為4例,肺衰竭為2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要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的統計學的意義(P
2.2兩組生活質量的評分的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的生理功能評分為(45.95±16.16)分,社會關系評分為(47.21±13.50)分,心理功能評分為(51.67±14.48)分,環境評分為(48.23±13.34)分,對照組的生理功能評分為(45.14±17.21)分,社會關系評分為(48.56±14.35)分,心理功能評分為(51.14±14.35)分,環境評分為(48.54±13.16)分,兩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生理功能評分為(63.24±15.21)分,社會關系評分為(66.25±13.95)分,心理功能評分為(69.43±14.00)分,環境評分為(58.02±12.62)分,對照組的生理功能評分為(53.95±16.26)分,社會關系評分為(56.17±13.67)分,心理功能評分為(58.65±14.25)分,環境評分為(53.21±12.72)分,觀察組要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的統計學的意義(P
3討論
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日益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人數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且以老年人為高發人群[8]。老年人的免疫力和器官組織均不斷衰退,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炎后容易出現各種嚴重并發癥如感染、呼吸窘迫甚至衰竭等。
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生活質量評分均要顯著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李雪萍,李永燕,羅瓊,等.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1(6):26-28.
[2]孫立新.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5(5):1142-1144.
[3]嚴艷.觀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的效果[J].醫藥與保健,2014,21(10):114-115.
[4]李春紅.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4,04(13):2039-2040.
[5]薛梅.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對其預后質量的影響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9(12):715-716.
[6]盧丹.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22(5):1164-1166.
20歲那年遙想自己的30歲,應該是雍容而知性的。誰曾想,我的30歲,就如同夜間地鐵,閃著斑駁光影電掣而來。
30歲,應該穩重成熟,應該斯文端正,應該容裝精致,應該生活優雅。而我的30歲,竟然在夢想與現實差距如此之大的時候,就這樣到了。不由得長嘆年華似水。
夜深人靜,一燈如豆,獨自坐到電腦屏幕前,回望十幾年,望著自己一路走來的遠遠近近深深淺淺的腳印,一時間無語亦無嘆。20歲與30歲,差別好大。
20出頭的時候,時常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注定會特立獨行、率性上演與身邊人不同的人生故事。近幾年,卻越發覺得自己無非平凡小人,和所有人一樣在溫適環境里過著命運平順的日子。如今仍然有夢,仍然勵志,但是開始相信上帝也不會說善意的謊言。
20出頭的時候,時常覺得自己成熟練達,對父母長輩為人處世的做法深感迂腐。近幾年,卻發現生活小事有時候比《圣經》、《論語》更來得哲理,自己最初的想法何等幼稚可笑。深味之中難免會心微笑,醇厚綿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此間的學問與文章,怕是人世間最難的課題與修行。
二十幾歲的時候,學會的是“紅色娘子軍”那樣積極爭取拼爭領先,比別人慢下一拍就難受。無奈現在沒有了年輕時候的沖動,雖仍然向往努力上進,但是會偷懶似地找借口,告訴自己且行且珍惜。爬山的步子漸漸地慢下來,賞花玩草看風景,很少認真關心別人爬到哪一階,累了會讓自己找機會坐在樹下休息。守株待兔,有時候幸運需要等待。
二十幾歲的時候,覺得人生冗長,善待自己最重要,于是愛自己甚于愛別人。如今想來,善待自己不是給自己多買幾盒價值不菲的化妝品那么簡單,寬容他人才是最好的善待自己的方式。既然上善若水,那么自心間流出的大愛大善,自會延綿回轉到自己。
二十幾歲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聰明,卻從來不懂得“”。可能前幾年誤多了,近幾年,開始在的教訓里懂得自己不懂得,知道了自己不知道。認真地去做個踏實厚道的傻瓜,比在別人面前耍聰明要開心且得益。
二十幾歲的時候,覺得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才是所謂的成功,把30歲的自己定位在雍容高貴那檔才覺得解氣。如今30歲就那么無聲無息地到了,我竟然不覺得自己默默無聞一貧如洗是沒有出息。30而立,30歲的我可以手握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立”在世間,坦誠而從容地微笑。
不知道10年后,我是否仍然會在這樣靜思的夜里為自己寫生日感言。回頭今天,會不會莞爾這字里行間的稚氣未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