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音樂學系畢業論文

      音樂學系畢業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學系畢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音樂學系畢業論文

      音樂學系畢業論文范文第1篇

      一、音樂學研究論文

      音樂學研究論文是我國在此學科取得成果的最直接體現,也是音樂學學科構建的主體。2012年,我國較為優秀的音樂學研究論文主要刊登于國內音樂專業和藝術類學術刊物上,內容涵蓋音樂學子學科所及的不同研究領域。2012年,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多,內容豐富多樣。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調查與分析為主要內容的代表論文包括:張伯瑜《云南個舊市大屯鎮洞經音樂三首套曲分析》、周青青《北京通州運河號子中的山東音樂淵源》、袁靜芳《走近藏哇寺》、趙塔里木《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錢茸《淺析滬劇唱詞音聲的地域性音樂價值――兼推“雙六選點”分析模式》、黃婉《在“挪用”中飾變與創造――文化生態視野下的2012基諾族“特懋克”節》、李明月《“堂名”憶舊:蘇州地區十番鑼鼓生存現象探微――以常熟辛莊“春和堂”為個例》、楊和平《民間禮俗的音聲表達――以蒲城喪葬儀式音樂活態現狀調查為例》等。有關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的研究論文主要包括:洛秦《“音樂上海學”建構的意義、研究架構及其問題思考》、管建華《東西方音樂的帕斯卡爾式的歷史沉思》、《音樂學與音樂人類學的哲學基礎之比較――兼及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反思》、薛藝兵《通過田野走進歷史――論中國音樂人類學歷史研究的途徑與方法》、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書寫的共時性平臺及其“顯―隱”歷時研究觀――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文化書寫為實例》、宋瑾《從“音樂”到“音聲”――音樂人類學學科邊界問題》等。此類論文凸顯作者群體對民族音樂學歷史維度的思考,以及鮮明的跨學科傾向。此外,還有部分文章從傳統音樂的保護與教學入手展開研究,代表文章包括王耀華《熟、背、析、研――教學體會》、張應華、謝嘉幸《我國當代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討》、沈洽《以人為本的多元―本位音樂教育――基于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視角的思考》、葉松榮《學科發展的瓶頸――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學位論文寫作中的局限性探討》等。

      2012年,西方音樂史研究論文主要集中于巴羅克時期以前的早期音樂上,代表論文包括余志剛《中世紀音樂教學漫議》、姚亞平《歐洲早期音樂傳統與20 世紀現代作曲觀念》、伍維曦《與中世紀晚期多聲部彌撒套曲的體裁特性》、周耀群《關于“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兩部斷代史的比較》等。這些論文從各位學者的獨立研究角度出發,對西方音樂早期歷史的不同細節開展研究和思考,試圖在理論闡述中深化對音樂史局部細節和音樂歷史觀念形成的認知,進一步喚起人們對古今歷史比較和創作、教育問題的重視。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誕辰200周年紀念,瓦格納研究論文亦成為2012年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的重點,代表論文包括:劉經樹《“清楚變化了的音樂創造”――瓦格納的“音樂戲劇”構想》和楊九華《“”的闡釋 ――再論瓦格納樂劇中的婚姻倫理觀》。另外,對于經典音樂的審美闡釋和音樂流派研究的代表論文可舉鄒彥《貝多芬(Op.31-2)的標題性內涵》和劉瑾《審美困境與現性重建:對新浪漫主義音樂產生及意義的美學思考》。

      在中國古代音樂史領域,學者們將目光紛紛投向中國與境外音樂交流史,代表文章包括宮宏宇《基督教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的盲人音樂教育――以安格妮絲?郭士立、穆瑞為例》、陳應時《唐傳日本調名曲名考》、鄭祖襄《談楊蔭瀏對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外來說”的批評》、葉鍵、黃敏學《18世紀西方傳教士的中國音樂研究及其學術史影響》,以及王小盾的系列論文《域外漢文音樂文獻述要》。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另一個范疇集中于音樂考古,代表論文有: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研究》、《音樂考古學的六個課題》、王子初《我們的編鐘考古》、武家璧《曾侯乙墓漆畫“雜懸”圖及其實驗心理學解釋》。在近現代音樂史領域,2012年的研究論文主要是對近現代音樂家的學術紀念,論文包括:楊和平《論李凌的音樂美學思想》、俞玉姿《略談老志誠先生的音樂思想――紀念老志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居其宏《我國新音樂發展戰略的設計師和先行者――蕭友梅音樂思想與創作教育實踐的跨世紀回望》等。中央音樂學院發起的“國家音樂史”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領域。2012年集中發表的論文包括:呂鈺秀《他者對于一個國家音樂想象的建構藍本》、李淑琴《從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學術化――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建設的回顧與思考》、蒲方《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分期的特殊性及復雜性》等。

      2012年,我國音樂美學領域的研究論文首先以評述于潤洋教授美學研究貢獻為主導,代表文章包括葉松榮《論于潤洋西方音樂史學研究中的理論建構》、何寬釗《論于潤洋學術研究中的歷史意識》、柯揚《承先賢之法,啟后生之思――論于潤洋對卓菲亞?麗薩音樂美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等。其他論文則是不同學者對音樂美學理論、趨勢與應用問題的獨立闡發,例如韓鍾恩《判斷力批判:置疑音樂美學學科語言并及音樂學寫作范式》、劉研《審美經驗的復興――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觀與通俗音樂》、張晶晶《對阿多諾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素材”的梳理與解讀》等。

      二、音樂學專業教育教學

      2012年,我國的音樂學專業教育教學向著精英化、集約化和實力化的方向努力邁進。在專業音樂院校和綜合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的主導下,音樂學專業教學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發展體系。在不同層次音樂學專業招生方面,各個院校和科研機構結合音樂理論研究的現實需求,招生數量略有緊縮,考試難度相對增加。如此舉措,不僅維護了音樂學專業精英化教育的傳統,同時也對當代大學生的理論基礎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層次的學術人才培養上,各個院校特別重視理論培養和藝術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將研究重心立足當代、返觀歷史,積極參與音樂田野調查和音樂表演活動,在親身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各個院校給予學生相對寬松的課程安排,不但要求學生學好音樂理論知識,還不斷啟發學生對其他藝術領域和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產生興趣,獲得更為廣博的文化見識,充分增強學生的學術實力。音樂院校采取各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加以限定和考核,通過論文評比、音樂論壇、大師講座、理論訪談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學習,增長自身的學術本領。學生的畢業論文答辯活動日益規范,答辯通過標準相對嚴格,有效防止學生論文品質和學術素質的整體下滑。

      除了各個音樂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日常教學工作外,音樂學界在2012年還積極開展音樂學教學研討、論文評獎和專題講座活動,有力推動音樂學專業教學工作,促進院校間交流合作,增加校園學術氛圍。2012年2月,第四屆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獎”評選征文活動正式展開。活動向海內外華人征集自2009年正式發表的音樂評論參選,并在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第五屆年會召開之際集中評審。2012年3月12日至15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中國音樂史學術交流系列專題1:國家音樂史”活動。斯洛伐克音樂學者奧斯卡?艾謝克應邀參加活動,共同探討“國家音樂史”寫作的方法手段和內容選擇。2012年10月,上海音樂學院先后組織了“第九屆(2012)錢仁康音樂學術講壇”和“音樂學學術論壇”,以此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建系3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2012年11月至12月,南京藝術學院百年校慶舉辦系列學術講座,邀請資深專家舉辦專題講座。

      三、音樂學學術會議

      2012年,我國音樂學界各類學術會議相繼舉辦,有力推動了同領域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促進專業學術會議向著常態化、正規化的方向邁進。在民族音樂學領域,2012年6月29日,由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承辦的“當代社會中的傳統音樂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與會專家以音樂同社會政治、變革的關系為主題,著重討論當代語境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視角與方法。2012年7月12至15日,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會議提交論文摘要240余篇,內容涉及黃河流域音樂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音樂生態研究、音樂與科技、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等研究領域,呈現出學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學科發展趨勢。2012年7月18日至25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在新疆師范大學召開。會議圍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國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改革研究三個方面議題展開探討,充分展示了我國近年在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成果。2012年10月30日,國際音理會亞洲大洋洲地區音樂學會首屆學術研討會暨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泰山學術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亞太地區的音樂學家圍繞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地區民族之間的音樂傳播與交流、構建適合于亞太地區各國的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等議題做主題發言。

      在西方音樂史研究領域,2012年6月21至22日,上海音樂學院舉辦“2012?上海音樂學院?瓦格納國際學術論壇”。 論壇聚合國內最優秀的瓦格納研究學者同國際瓦格納研究實現對話,提升我國的音樂學研究水平,增進與西方學術界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由中國西方音樂學會主辦,四川音樂學院承辦的“2012西方音樂學會青年學者論壇”于9月21日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行。 會議由九位西方音樂史專家對11名青年學子的課題發言進行交流點評,旨在促進青年學者的科研工作和學術交流,積極培養理論新秀。在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9月24至26日,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七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徐小平獎”頒獎大會在沈陽音樂學院舉行。會議對“契丹音樂史”、“音樂上海學研究”等新課題給予充分重視,并對中國音樂史新近研究成果加以展示。在音樂美學領域,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前沿與對話――全國中青年音樂理論家論壇”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辦。論壇邀請全國50名中青年音樂理論家參會,論題涉及多個學科,促進音樂學學科間的相互對話和啟迪。2012年12月2日,“2012年中國音樂美學學會筆會”在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行。筆會圍繞 “音樂美學學科資源考掘” 和 “身體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的作用” 兩大主題進行研討。

      四、音樂學紀念與交流活動

      2012年,中國音樂學界舉行了多項學術紀念和交流活動,對于音樂學院系建設和老一輩音樂理論家的學術貢獻加以總結,并對中國音樂學的對外推介與交流做出貢獻。2012年11月26至27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迎來了建系30周年紀念。系列紀念活動由學術研討會、紀念座談會、學術講堂系列、學術成果展、學生音樂會等活動組成。全系教師還集體出版了學術研究文集,對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科研成果加以展示。2012年5月12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 其中的學術研討會對馬思聰的學術造詣、音樂創作、教育教學和學術精神展開深入的討論和研究。2012年9月15至16日,中央音樂學院隆重舉辦“春雨潤物 學海成洋――于潤洋八十春秋學術研討會”。近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同事學生圍繞他的學術品格、理論特色和歷史貢獻進行了深入研討。2012年,恰逢中央音樂學院資深音樂學教授張洪島先生百年壽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對張洪島教授的學術成就和教學工作進行重點回顧。2012年9月27日,四川音樂學院舉行“紀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全國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學術研討會,對王光祈作為中國音樂學開拓者的歷史地位和學術成就進行回顧、梳理和闡釋。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面, 2012年12月22日至26日,陳應時、方建軍、李玫等中國學者應邀參加第七屆東亞律學大會并宣讀論文。此次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引起東亞音樂研究機構對中國律學學者研究成果的密切關注。

      五、音樂學理論出版

      音樂學系畢業論文范文第2篇

      ——關于箏定弦的調查報告

      調查主體:音教系2002級學生范真璇

      調查對象:中華古韻網、中國古箏網、《東亞樂器考》(林謙3著)、《器樂》雜志、音樂學系學生陳汝絲調查地點:圖書館、同學宿舍、網站

      調查次數:4次 器樂網上介紹了最通俗的2101弦箏的定弦:箏是以5聲音階定弦,1般把第1弦(最低音)定作D,其他各弦按5聲音階的順序依次向上排列定弦,第2101弦1般定作a"',具體說來就是:第1弦定作D,第1弦就是D調的“1”音,定弦時5聲音階的排列順序必然是“12356”,于是第2弦則為“2”。

      以下我們還是系統的來看1看管于箏的定弦的發展: 現在讓我們仔細看看處于盛唐時期的箏的定弦原則:通觀《仁志要錄》、《類箏治要》所截,箏的定弦法,除少數異例之外,第2弦以下的對應弦是:

      2與7,3與8,4與9,5與10,6與斗,7與為,8與巾,這第2弦以下,除少數異例之外,每個4弦而1致,可以認為箏定弦的1個原則。這原則保持著102弦以來的傳統,蓋當隋唐以來的曲調發達之前,只用純5聲而不雜2聲的102弦調律法,遺其很給于103弦箏。于是應當討論的是:箏弦的選聲法與箏弦增添的關系。 高 低

      7 6 5 4 3 2 1

      商 宮 羽 徵 角 商 宮 商 宮 羽 徵 角 商「商 宮

      宮 羽 徵 角 商 宮然則102弦箏之變而為103弦,這所增得以弦,由是怎樣用法?據《仁智要錄》、《類箏治要》里的曲例看來,箏第1弦的對應弦,有2456,而用第5弦獨多,其次是第6弦。第2弦僅見1例。可知箏隔4弦的定弦原則,在以第1弦為起點時,是稍稍破格的。和以獨是第1弦不合規則,是1個謎,我的解釋是這樣:起初是第1弦取宮獲取徵,舊102弦箏的第1弦取宮,則新103弦箏的第1弦取徵;舊第1弦取徵,則新第1弦取宮的。后來就任意以新2弦至于新6弦為低位對應弦而定新1弦的聲律了。這在保守唐古制的《類箏治要》里,箏102律旋宮調弦中見其痕跡。這里的102調弦,第1弦全市非宮即徵,而第2弦之聲分明對宮當徵,對徵當宮。這與《仁智要錄》的大食調(徵1宮2),水調(宮1徵2)同其型,當是103弦箏的最古式典型定弦。如此看來,可以判定有102弦箏移行為103弦箏時,新弦(第1弦)得聲律位置,再舊102弦箏第1弦的更下位。今表解上文推定的由5弦而103弦的箏定弦原則如下:

      5弦箏 Ⅰ Ⅱ Ⅲ Ⅳ Ⅴ

      宮 商 角 徵 羽

      徵 羽 宮 商 角

      102弦箏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宮 商 角 徵 羽 宮 商 角 徵 羽 宮 商

      徵 羽 宮 商 角 徵 羽 宮 商 角 徵 羽

      103弦箏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徵 宮 商 角 徵 羽 宮 商 角 徵 羽 宮 商

      宮 徵 羽 宮 商 角 徵 羽 宮 商 角 徵 羽 清代的箏有了新的發展,值得重視的是,清代104弦箏已用了7聲音階的定弦。在《律呂正義合編》中記載有:"箏似瑟而小,104弦。...;各隋宮調設柱和弦以諧律呂,通體用桐木金漆,4邊繪金夔龍,梁及尾邊用紫檀,弦孔用象牙為飾.....今箏104弦則5聲2變為7,倍之為104也"。這里說的"5聲2變為7,倍之為104也",即指7聲音階定弦。另據記載,清康熙年間,曾有人用箏等4種樂器在宮廷合奏了康熙根據琴曲改編的"平沙落雁"。當時還有人用箏獨奏了變調"月風兒"。106弦箏的出現,大概在清朝末年或民國初年前后。

      音樂學系畢業論文范文第3篇

      這方面的問題,在國內2004年有關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學術研討和所遞交的論文中,①被再次提出。其中有文章提到,在高師教育專業的課程中,音樂教育學學科沒有得到重視,教育類課程“課時比重非常微弱,僅占總課時量的5.4%―8%”,②又有文章介紹,日、德、美、英等發達國家一些學校所開設的音樂教育理論課程分別占總課程的20%、25%、33%、25%,并提出“長期以來,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比例偏低,是音樂學(師范)專業畢業生教學實踐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③

      2004年底,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簡稱《課程方案》),并在有關通知中要求“進一步深化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適應學校音樂教育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該《課程方案》不僅提出“必修課程學科化”,確定了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和類型,同時要求“各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自主開設課程”。這一《課程方案》的下發,可以說是非常及時,它將有力地推進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科和課程建設。

      在這方面,我們從加強音樂教育學學科與課程建設的角度,通過修訂《教學計劃》,在音樂教育專業課程上,增設了音樂教育學理論、音樂課程與教學論、音樂教學法這三門課程(以下簡稱“三課”),并對這三門新設課程的教學活動進行全程跟蹤和記錄,并作教育敘事研究。

      一、辦學指導思想和音樂教育專業“三課”的具體設置

      我院在辦學的指導思想上,充分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和音樂能力的全面發展,以表演和創作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這“三大音樂能力”的發展為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不同的音樂專業中,這三種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側重。與此相應,對于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是在求得三種音樂能力的共同發展中,對音樂教學以及相關的科研能力給以特別的重視。概括地講,就是培養能教、能講、能寫,具有較為全面音樂素養的音樂教師。

      但是,在以往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只有“中學音樂教學法”一門課,并且只有36課時、2學分。不僅在整個專業課程設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專業意識上普遍存在著重技能、輕教育的傾向,導致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很難適應基礎教育音樂課堂。因此,為了適應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高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就必須通過進行教學改革、加強音樂教育學科與課程建設而達到這一目標。

      在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過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改變原來只設有“中學音樂教學法”一門課(36課時、2個學分)的狀況,增設音樂教育學“三課”,并從2004年9月正式開課。

      在新修訂的音樂學(師范)專業《教學計劃》中,音樂教育學“三課”都是作為專業必修課而不是選修課來設置。由于這三門課程呈現的是音樂教育學學科三層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課程的學科性和專業性更加鮮明。

      “三課”的開課學期和學時數、學分分別為:音樂教育學理論課程為一學期、36學時、2學分;音樂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為兩學期、72學時、4學分;音樂教學法課程為兩學期、108學時、8學分。我們這樣設置,既體現了對學生音樂教育學理論修養與音樂教學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又強調了對學生音樂教學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我院的音樂教育學課程與通識性教育類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的課時總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發達國家同類課程設置的比例,明顯改變了以往這個專業中教育類課程的課時比重非常微弱的狀況。

      “三課”的設置,反映了音樂教育學學科理論和實踐基本的、互有關聯的三個不同層面。這在音樂教育學的學科與課程建設方面,呈現出一個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樂教育學理論課程屬于音樂教育學的學科基礎理論。主要包括體系的和歷史的兩個方面。

      音樂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屬于音樂教育學理論中結合對音樂教育的實踐進行研究而產生的、尤其與音樂的課程與教學實踐相關的理論。主要包括音樂的教學設計(包括教材編創)和課程理論兩個方面。這類理論的學習,不僅包括對各種音樂教學設計、編創的理念和相關課程理論的了解和研究,同時也充分關注音樂教學的實踐。

      音樂教學法課程屬于音樂教育實際教學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就音樂教學能力的培養而言,包括音樂的知識和技能僅僅是構成音樂教學能力的基礎,只有同時具備音樂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音樂教學案例的編創能力、音樂教學行為的分析和評價能力,才稱得上具有完整的音樂教學能力。

      “三課”中的每一課,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內容。特別是音樂教育學理論和音樂課程與教學論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但是,在總學時量仍然有限的情況下,針對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服務于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同時為了突出教學中的“實踐”和“訓練”,我們的課程設置是有傾向性的。這方面,不同的學校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和實際情況來安排。“三課”所呈現的,實際上是音樂教育學學科理論與學科實踐最基本的三層結構,因此,“三課”實際上具有音樂教育學核心課程的意義。

      二、音樂教育學“三課”的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實踐

      音樂教育學“三課”的教學設計與課程實施,涉及到教材與講授內容、師資培養和教學人員安排、教學組織活動與學習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師音樂教育學的學科與課程建設原有基礎的薄弱,無論是在教材建設還是師資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師資素養,都較難很快適應新形勢下音樂教育學的學科建設與課程改革。“三課”的實施,必然會面臨著一些困難。因此,如何組織教學,將“三課”實施下去,成為我院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這方面,我們一方面在教學資源方面廣泛學習和利用近些年來在音樂教育改革方面已經形成的、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學經驗,同時采取邊實踐、邊鍛煉、邊提高的方式,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教師與學生隨著課程的展開而共同成長。我們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課”的教學內容設計,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內容

      “三課”的教學內容設計,除了已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有關內容的制訂,目前并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況且,要形成“三課”的校本教材,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也并非沒有基礎。事買上,無論是在音樂教育學的學科理論研究成果,還是基礎教育音樂新課程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新教材,這方面可供借鑒、使用的學科研究成果,還是相當多的。

      例如,就音樂教育學的學科理論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學校藝術教育研究叢書》所包括的有關中外古今各類音樂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規史料匯編,就為音樂教育學理論課的講授提供了很豐富的教學內容,其中包括有中國音樂教育史、中外音樂教育比較、國際上有代表性音樂教育體系等教學內容。該社出版的《音樂教育心理學》也為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樂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教學方面,在新課程改革中研制的《音樂課程標準》和相關的課程標準解讀本以及各種相關的通識性新課程教學、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樂》新課程教材和《藝術》新課程教材中的許多教學案例設計,都可以作為音樂課程與教學論的授課學習內容來用。《音樂課程與教學論》課的講授內容與資料范圍主要包括對音樂和藝術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學習。這門課與音樂教學法課的主要區別是,它是對音樂教學課程和教學理論的研究和學習。雖然這方面的學習也要結合音樂教學的實踐,但所舉的例子僅僅是說明性的,并非如音樂教學法課程那樣主要是對具體的教學方法、過程的實際演習和訓練。

      在音樂教學法的教學中,大量《音樂》甚至《藝術》新課程教材中以音樂為主的教學案例和評析,以及在基礎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產生的多種教學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學法》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對教學案例的實際操作、演練以及觀摩,并參與其中分析、評價等,掌握多種類型的音樂、藝術課程的教學方法。結合這些具體的實踐,也會反過來對音樂課程和教學的理論有進一步的認識。

      隨著教師駕馭“三課”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識的積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們準備通過一、兩輪的教學,最后形成“三課”的校本教材。

      2.“三課”的主要教學方式與具體實施

      在“三課”的實施中,音樂教育學理論、音樂課程與教學論、音樂教學法這三門課的講授與教學方式是不同的。我們在實踐中采取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①系統知識的講授與研討。主要用于音樂教育學理論的課程學習。要求教師在備課和講授時,注意概念的解釋和對問題的思考。學生能夠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學習,對講授內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時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并展開一定的討論。

      ②某一項專題研究成果的講授與研討。主要用于音樂教育學理論、音樂課程與教學論這兩門課程的學習。通過對一個專題研究成果的了解,展開課堂討論,形成一定的認識。

      ③對教學案例的分析與評價。主要用于音樂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學習。其教學特點是,雖然不直接進行課堂教學的實際演練,但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對這類課程的設計及其優點或不足進行分析、評價,甚至對其進行改進,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設計方案。學生也可以將學習擴大到教學觀摩以及相關的教學評價活動等方面。

      ④對教學案例的實際操作和演練。主要用于音樂教學法課程的學習。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對某一教學案例進行實際的操作和演練。可以分組、分地進行(甚至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對上課的資料、材料作一定的準備)。然后讓學生在一起分析、討論、評價。也可以將學習活動擴展到中小學音樂課堂。

      我們在“三課”的教學實踐中,更為重視對學生編創與說課、做課與評課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基本掌握從某一教學案例甚至某一教學單元的設計和相應的教材編創,直到教學內容的演練和實際呈現、教學評價這一過程的各種能力。

      學生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和訓練,可以初步了解并實踐從教材的研制、編寫到編課、做課的各種工作,從而也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師、教研員、教材編寫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種工作,從而形成初步的、系統的音樂教學和教材、教學案例的編創和研制能力。

      為此,在音樂教學法課程的學習中,我們結合教學案例的學習和實施,專門分設了講解課、創編與說課、做課與評課這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來開展教學。

      在講解課中,每位任課教師可以分別選擇《音樂》新課程教材中的教學案例來講解(還可插入一些《藝術》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對各套教材的講解要求有系統性,重在分析,把握整體。講解中要結合并貫穿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路。在講解中,還可以進行課堂討論。

      編創課是以分組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案例或教學單元的創編。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教師進行指導。通過編創課,學生能夠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學案例或教學單元的編創模式和設計方法。

      在編創教學案例或教學單元的過程中,學生分組討論教學案例或單元教學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類工具書、專業書等查閱和搜集各種文字、音像資料,增長和鞏固這方面的知識。在編創的基礎上,學生分組講解自己的設計方案,以及如何上課。對這些設計,教師可以進行指導,其他組的學生可以提出建議。

      在完成編創課和說課之后,學生進行做課和評課的教學活動。各小組以班上其他同學為教學對象,以自己編創的教學案例,進行教學演練。可以自己做課件、展示圖像資料,以及準備相關材料。每個組花一至兩節課的時間進行做課以及評課。若是兩個以上的教學案例設計,可以花兩節課以上的時間來做,視需要而定。各小組在做課后,都要讓其他各組的同學對其進行評價。主要從正面給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學建議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課”的成效

      我院音樂教育學“三課”的實施,目前已初獲成效。這些成效集中體現在學生學習能力、科研成果、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時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良好教風、學風的建設等方面。

      1.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課”的實施已成為音樂專業整體教學工作中的一個亮點,并且無形中還帶動了其他專業學習的提高。老師們反映,上“三課”的師范班凝聚力增強了,其他班原來只重視音樂表演技能的同學也到院里來要求給他們開設“三課”;作曲課教師說,這個班的音樂創作能力是最強的,他們還專門開了原創作品音樂會;學院領導也說,這個學期,從學生的眼光中,從學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學風的變化,看到了自信。

      2.促進教師科研水準的提高

      圍繞“三課”的教改實踐,我院組織了由六位教師組成的音樂教育學“三課”教學小組(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教研室)組織和承擔教學工作,同時開展和加強教研活動,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師資的教學能力。最近我們又成立了藝術教育研究所,參加“三課”教學的師資不僅有音樂師資,還有美術的師資。有兩位教授不計報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對這三門新設課程的教學活動進行了全程跟蹤和記錄,并作教育敘事研究。

      這項教學改革的實踐,既促進了教學,也促進了教育科研。我們在實施“三課”后不久,便連續成功申報了以高校藝術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為研究內容的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以及其他科研課題。任課教師的科研水準及其成果也明顯增加。我們的教師還承擔了與新課程改革直接相關的部編藝術教材的撰寫。

      3.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在“三課”開始實施的時候,我們就提出“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后來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三課”的課程學習和實踐具有開拓性和創新性,對每一門任課教師都是一次新的鍛煉。在音樂教育學“三課”實施的初始階段,為了使每一位教師能對其學科體系、課程結構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在學科理論與教學實踐中都得到鍛煉,因此,在第一輪的教學中,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在“三課”中,都要在其中一門課擔任一定課時的教學任務。現在,進入第二輪教學后,任課教師已經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特長,形成個人的教學方向。

      隨著課程的發展,課程教學也越來越有序、深入。教師在教學中,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努力,“三課”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成熟起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師資培訓的效果。在“三課”中運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師轉用到其他音樂課程的教學中去。

      在實施音樂教育學“三課”的同時,學院比過去更加強調了音樂技能的學習。我院音樂技能的基礎課程,到三、四年級的限制性選修課,已做到一對一上課。樂理與視唱練耳、聲樂、鋼琴一系列教學音樂會,也隨之舉辦。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從學術規范的建立到質量的提高,在校內有目共睹。“三大音樂能力”的發展,得到了體現。因此,“三課”是在音樂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實施并顯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連舉辦的“全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學術研討會”。

      ②見會議《論文集》第16頁。

      ③見會議《論文集》第161頁。

      亚洲av乱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小说亚洲色图|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第一页日韩专区|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冫| 成人伊人亚洲人综合网站222|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亚洲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亚洲国语在线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 日韩经典 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 亚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色图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