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研讀考試說明,把握方向,正確處理好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教材之間的關系
與一輪復習以教材為主要依據的方式不同,二輪復習時要密切聯系課程標準、考試大綱,這對于新課標高考特別重要,因為新課標高考是依據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來命題的,而不同地區的同學選擇的教材則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說某版本教材中牽涉到的案例不大可能作為考試的依據。切記:二輪復習不可過分地依賴教材。
二、強調各單元知識結構,.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
二輪復習以理解重點,突破難點為主,故需要加強知識點間的縱橫聯系。復習時要打破教材的框架體系,將相互存在聯系的知識放到一起來進行專題復習。例如,復習“氣候”時,我們可以從氣候的四大因子:氣溫、降水、氣壓和風展開聯想,使高、初中地理結合起來,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盡可能拓展其外延,盡量將相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這樣,知識才能轉化成能力。
三、重視區域地理,強化地圖
人類的生產生活都是在一定區域進行的,因此以區域為基本地理單元進行研究是地理學的基本方法和特點之一。獲取地理信息能力是地理高考首先考察的內容,而地理學科最具特色的就是地圖,其幾乎涵蓋了地理絕大部分的信息,同時記憶、理解地圖比文字更形象、更容易,因此抓住地圖就抓住了核心,二輪復習中要以圖為綱。
四、進行專題訓練,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精選習題,加強模擬訓練
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專題復習,可以使同學們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也更能培養你們對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分析能力。考前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是鞏固知識,提高技能,提高實戰能力,積累考試經驗的需要。但是不能沉溺于“題海”而不能自拔。
五、注重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考是一種選拔性考試,為了讓真正高素質的人才脫穎而出,新課標高考必將加強對考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考查,改變過分拘泥于課本的傳統命題和答題方式,命題時會為考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意境,讓考生的思維不過多地受到限制,給考生留下一個相當大的答題和發揮空間。在復習時,要注意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及時總結答題方法、技巧和模式
[關鍵詞] 高考 地理術語 熱點
2010年高考閱卷后,地理科評卷組組長徐頌軍總結考生丟分的原因之一是:運用地理專業術語進行表達的能力欠缺。地理試題中,尤其是一些開放性的試題中,對地理專業術語的表達要求很高,但考生在這一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口語化比較嚴重。
2011年高考閱卷后,徐頌軍建議考生,在最后沖刺階段,要回歸課本,按照考試大綱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復習,掌握課本中的主干知識、概念、原則、規律,對自身不足的進行查漏補缺。
期末復習,主要是對知識體系結構進行整合,圍繞現實和熱點問題拓展知識。考試時,是要將平時所學的知識點和考題題干相結合,找到結合點,然后運用專業術語,準確把握答題的要求。
下面是本人在期末復習時的幾點體會和心得:
1、我在期末復習前幾周,就將全冊各單元的知識點,歸納總結成一條條知識點,然后在上課預備鐘響時,讓科代表領讀。每天讀一點,記一點。到總復習時,再在每單元的總復習卷上印上劃線的重點知識點,在復習章節前先讓學生朗讀,然后,再制作成幻燈片,將關鍵詞做成填充題,讓學生一起來回憶,回憶不到的,再回歸到課本里,在課文里找出原話。
2、針對學生基礎知識大都掌握,但是審題不嚴,歸納與綜合能力差,讀圖分析、填圖繪圖的技能不熟練,答題時不善于運用地理術語,答不到要點是目前的主要問題。這就要求,在總復習卷中,要選好復習題,有針對性地做幾道知識點和考題相鏈接的題型,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3、加強地理圖表的復習與訓練。地理圖表是地理高考命題中不變的主題,更是綜合測試的重要內容。凡有圖表的題,必須先分析圖表所給出的信息,這些信息能和自己所學的那些知識點相聯系。然后,理出一個比較清晰的知識點框架,再看題目中,問的是什么,再答題。不能盲目地就問題而論題,而是要學會舉一反三,根據圖表信息,先放射性思維,再集中性思維。近幾年的考題中,除常見圖表外,區域地圖近幾年出現的新特點是考查的“小區域”范圍進一步縮小,而且出現虛擬區域地圖,這類題目,考生不需給定或判定一個具體地區,只需根據試題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識,分析所給地區的自然、人文和經濟,完成試題的解答和判讀。
關鍵詞: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效率;方法
現在的高考試題重視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學生要提高能力就必須很好地掌握全面系統的基礎知識。如果連基礎知識都掌握不牢固,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對基礎知識能否牢固掌握,關鍵在于第一輪的復習,在第一輪復習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一、確定復習方向,不要盲目復習
1.《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重要性
在《考試大綱》中明確高考目標、高考內容、范圍、題型示例以及能力要求,這些都是高考命題的依據。《考試說明》是《考試大綱》共性要求必要的補充。在《考試大綱》的基礎上可以加入本省的個性化要求。在制訂高三地理復習計劃的時候,高三教師一定要認真地解讀《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準確把握其中的內容,為學生復習做好準備。
2.研究之前的高考試題,總結規律,猜測命題方向
地理教師要認真搜集本省或者別省的高考文綜試題,總結出題的規律,探究題型的變化。發現新的動態趨勢,為進行高效地理復習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比如,近些年江蘇高考地理試題具有以下特點:都是按照課程的標準的要求出題;試題傾向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探究學習的能力;試題類型比較貼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試題素材的來源主要有真實的文字案例、數據圖像等情景材料;注重考查學生多層次和多角度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二、立足課本,夯實基礎,建立知識樹
江蘇試卷主要注重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考查,知識點大都是江蘇地理科考試說明中的內容。在看了近幾年的江蘇地理試卷中的題型后,了解到考查的具體內容主要有:(1)氣候的變化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2)常見的天氣系統;(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4)地質構造和地貌;(5)人口數量變化以及影響因素;(6)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等。
對于以上知識,我們一定要下很大的工夫掌握,對課本上的知識一定要全面地復習,對考過的知識也要認真地鉆研和挖掘。弄清楚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分析該知識點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做題。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地記憶知識點,我們對重點知識一定要進行強化記憶,把這些知識點進行體統的整理,用知識樹的形式將知識間的橫向關系和縱向聯系完整地表現出來。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循序漸進多訓練
1.培養學生分析圖表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圖表主要有各種統計圖、表示地理事項以及特點的數據、文字、表格等,這些主要考查學生在圖表、數據或者表格如何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對其進行加工的能力。
2.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
在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復習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幅區域地圖,認真地講解閱讀步驟、閱讀的重點在哪里以及需要關注哪些重要事項,去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回答問題,使其在復習區域地理的時候既培養了區域地圖的閱讀能力,又學習了和區域地圖有關的地理知識。統計圖的閱讀能力的培養,也要通過看教材的原圖,教給學生柱狀圖、扇形圖的繪制等閱讀方法,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的統計圖學到相關的理論。另外,在課本中沒有出現但是在高考中出現的新型的統計圖,我們也要搜集起來給學生進行講解。
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輪復習的時候,我們一定全面、認真地復習知識點,復習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以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一輪復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伍真婷.淺談高三地理一輪復習的策略[J].新課程:教師,2012(6):92-93.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6―0128―01
高考臨近,很多高三學生還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習成績。下面,筆者就高考地理復習備考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把握復習方向,使教學有的放矢
學習目的明確,教學針對性強,學生復習效率才會提高。因此,教師要重視對《考試大綱》的研究,重視對歷年高考地理試題的分析和比較,從中發現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和變化趨勢,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題的有關信息,研究復習教學的對策,準確地進行復習。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把考試說明和高考試題滲透在里面,并體現在課堂上,落實到訓練中。備課時,還要考慮內容的橫向和縱向聯系。高考文綜試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科之間的聯系,這些在復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涉及,這樣學生在面對跨學科的題目時才能得心應手。每課時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和教學過程,教學深度、廣度、難度、思路與高考要求要對路。通過分析近幾年高考文綜的試題,不難發現其主要特點是:(1)突出考查支撐學科知識體系的主要內容。(2)加強對學生探索能力的考查。(3)貼近生產生活,聯系重大時事。(4)穩中求變,積極創新。(5)在各學科知識網絡的交匯點設計能力試題。認真仔細地了解考試說明和對高考試題進行研究,能對復習的策略和內容起到導向性的作用,能使教師的教學有的放矢,能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倍增。
二、緊扣教材,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
高考試題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因此打好基礎是做好高考備考的關鍵。在復習中必須要重視教材,重視基礎,但是,復習時對學生知識的復習和能力的培養絕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課時那樣。在復習階段,學生的能力要提升,但要在掌握基礎知識上提升,在應用基礎知識上提升,基礎知識的講練要緊緊圍繞能力。建立以單元或專題為主的知識體系,要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地理認知結構”,知識覆蓋面要全,在廣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問。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都是在對課本內容進行加工、組合及挖掘、引申的基礎上并吸收鮮活的實際材料而命制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復習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縱向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與提煉,沿橫向加強不同知識點的聯系和組合。
三、加強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
近幾年的高考,重視考查地理思維方法,注重方法的應用,注重考查考生應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復習中應加強對學生知識的理解掌握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在知識的理解掌握方面,重點要抓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對教材的復習過程中,要結合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深化,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動手寫出單元的知識體系,這是建立聯系的有效途徑,在練習的過程中,加強對知識的應用,練要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但要防止學生進入題海戰術。我們應當在練習后特別注意讓學生總結思考,讓學生能找到解題的“鑰匙”。通過精選題目類型進行拓展、變通,充分調動和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沿著學生的思維軌跡因勢利導,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覺性。要不斷總結經驗,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四、創新課堂復習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高考復習備考地質災害 高考導航 主干知識 高考回眸
一、高考導航
(一)考綱要求
主要地質災害及其防御,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二)高考命題趨向
地質災害是歷年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的重點內容,對地質災害及其相關知識的考查,側重結合重大災害事件,以世界和我國某一熱點地區、事件作為背景材料或者試題的切入點,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加以考查。
因此,在高三復習備考中,要注意對地質災害類型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區域地圖理清其分布,分析地質災害與其他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關注一些重大的地質災害事件。另外,在復習地質災害時一定要結合地殼運動、內外力作用等進行分析,特別是要結合并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解釋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通過整合,構建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并自覺地運用知識,分析社會生活中的相關事物和現象,不斷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高考能力要求。
二、地質災害主干知識梳理
(一)主要地質災害
1.地震。
(1)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2)地震要素:震級、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線(烈度相等點的連線)。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為震源深度。
(3)大小:用里氏震級表示。能量越大震級越高,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增加30多倍。(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有多個烈度。)
(4)分類: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稱破壞性地震。
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5級以上)一般是淺源地震。
(5)我國主要地震區有: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6)地震成因分析:位于板塊交界(明確哪些板塊的邊界)附近,地殼活躍,多地質災害。
2.火山噴發。
(1)構造:火山錐、火山通道、火山口。
(2)分類: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我國火山分布:內蒙古高原南部、東北山區(白頭山、五大連池)、臺灣、海南島等地,最近年代(1951年)噴發的火山在新疆境內的昆侖山中。
3.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定義: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危害:破壞或掩埋農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2)泥石流:定義: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飽含泥沙、石塊及巨大的礫石;危害:堵塞江河,摧毀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對人民生命財產、生產活動與環境造成很大危害。
(3)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地形因素;地質因素;巖石因素;植被因素;氣候因素。
(4)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山區)坡度大;地殼運動導致巖石破碎;氣候(降水);植被狀態;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工程建設。
(5)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異同點:相同點:①主要發生在山地地區;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③人類活動可誘發其發生;④破壞力極強。不同點:①運動物質體積大小不同;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須有水的參與。
(二)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同一地域地質災害生成的關聯性。例如,我國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
災害發生過程中的群發性――由原生災害引發次生災害。例如,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嘯、火災、瘟疫等群災伴生,以致形成惡性循環的災害鏈。
(三)地質災害的防御
1.加強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2.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3.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4.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三、高考回眸
(2008年天津卷)
36.結合甲、乙兩區域圖(圖9),回答問題。
(1)甲區域東南部易發生地震,其地質構造條件是 ;易發生滑坡的地形條件是 。(4分)
【答案】(1)多活動斷層(近板塊交界處);山高坡陡。
【解析】本題在區域定位基礎上考查板塊位置及本區的地質構造特點和滑坡成因等相關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