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國最早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詩歌除外”――從中考到高考,再到公務員考試,哪一份語文卷子不用到這詞組?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解風情、不懂詩歌的國度嗎?答案是斷然否定的。
白居易在其《新樂府序》里提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有事即可有詩。我國最早的文學樣式是詩歌,最早的詩集是《詩經》,那令我們驕傲的唐詩宋詞元曲,如日月般璀璨,如恒星般生輝,光耀千年,深深滋養著所有的中國人。我們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俗語,據此理論,可以毫不自卑地說:凡受過詩歌啟蒙的中國人,個個都是詩人。
可是,為什么在這個有著幾千年詩歌傳統的國度里,本該最受歡迎的詩歌竟如此不招人待見?
責怪歷史的傳承?責怪現實的發展?責怪人心的急功近利?分析起來,每一個小觀點都可以寫就洋洋灑灑數千字的長篇大論。然而,寫者落花,閱者流水,花大力氣做無用功并非詩歌的優良傳統。何況,古今名家早有諸多關于詩歌本質的精辟言論,挑兩位有代表性的來看看他們的說法。
宋代梅堯臣關于詩歌有名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五千年沒有間斷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漢語的成熟,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詩歌語言更是極為精妙,浸其中數十載也未必能領略其偉大之一二,乾隆皇帝,熱愛詩歌,作詩數萬首,也未能成為杰出的詩人,也未必有一首詩歌能達到有口皆碑、婦孺皆知的程度――在詩歌堆里打滾著長大的中國人實在太挑剔了。
錢鐘書先生在為外國人做演講而寫的《談中國詩》中說:“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錢老先生說“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他自己對中國詩高屋建瓴的俯瞰闡釋,將自己也歸入了“流毒無窮的中國人”之列。
1、高中文學常識:《詩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儒家經典之一,收錄從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世稱“詩三百”,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常用表現手法為賦(敷陳其事而直言)、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開創文學“現實主義”先河。著名篇目《氓》《無衣》《靜女》《伐檀》《碩鼠》《關雎》。
2、《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傳為左丘明所著。《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別是《國語》分別寫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則按年代編寫,長于記事。《勾踐滅吳》。
3、《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殽之戰》《燭之武退秦師》。
4、《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詩經 民族精神 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U Yingying
(Gu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most famous poems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st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 "The book of songs" contribution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but its heritage of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our nation, we become the cultural wealth of valuabl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national spirit; realism
《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漢語文學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詩歌總集,代表著我國先秦文明的集大成的成果。《詩經》的主要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記錄、收集的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思想全面,為我國古典文學與傳統詩歌的發展提供了源頭。此外,《詩經》集中展示了先秦時期中國人民的樸素情感與真摯精神,為我們民族特質的延續和進步提供了范例。
1 《詩經》展現了浪漫開明、大度包容的中華民族精神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堪稱是先秦民間文化的發端之作,在古代乃至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獨特而崇高的。《詩經》中的愛情詩盛行一時,對后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以愛情詩為代表的《詩經》詩歌為人民集中展現了我國先民對自然、生活與未來的熱愛,這是一種浪漫開明的精神和氣質,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此外,《詩經》的很多詩篇大氣磅礴,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先河,為構筑漢民族大度包容、氣象萬千的民族氣魄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從這點來說,《詩經》為我們民族的氣息找到了發源點,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詩經》中的名篇《國風?秦風?蒹葭》一詩,集中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對浪漫愛情、淳樸情感的向往和憧憬,也從一個側面投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2 《詩經》集中表現了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民族主義情懷
《詩經》之所以偉大絕不僅僅先于那些浪漫主義的愛情詩歌,更重要的是因為《詩經》具備一種人文主義、愛國主義的情懷,可以激勵更多的仁人志士為振興民族和國家為竭力奮斗。在《詩經》305篇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運用諷刺手法對封建主義制度、腐朽官員、不良現象的影射,也可以看到對窮苦百姓、下層民眾的同情與憐憫。所以,《詩經》中包含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夾雜其中的民族情緒和愛國主義情懷令人動容。在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進程中,《詩經》應運而生,到了春秋時期《詩經》基本成書,所以《詩經》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顯示出濃烈的時代特征,也彰顯了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質。
《詩經》中蘊含的樸素的衛國情緒與宗國情感,是那個時期的人們精神特質的依托,也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的熔爐。一方面,《詩經》中的愛國情感可以表現為對本國、本地的保護,對別國的抵御和戰爭;另一方面,《詩經》中以保家衛國、憂國憂民為題材的詩歌屢見不鮮,集中體現了我國民族發展早期民間愛國精神的變遷。所以,《詩經》的詩歌是現實主義主導下的創造,是民間文學的變化的產物,根植于那個時代、那種文化。
例如,《國風?邶風?擊鼓》就表現了那個時期的人們為了保家衛國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其中的“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等詩句,就表現了男人為了參加保衛國家的戰爭為放棄家庭、妻子的場景,場面感人至深、讓人潸然淚下。所以,《詩經》中類似的內容集中體現的愛國情懷是時至今日都值得發揚和傳頌的。
3 《詩經》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情感與精神
《詩經》是先秦時期民間文明的展示,其中著力渲染了具備神話傳說色彩的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人類的發展狀況等。《詩經》為人們的展示的則是一種自然屬性下人的主導地位,引申開來可以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主義精神。在今天,我們強調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建設的時候,《詩經》中的人性化色彩仍然放射著光芒。很明顯,《詩經》中的大部分詩篇都已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感變化、日常勞作、愛情婚姻等為主要線索,其貫穿始終的就是“人性化”要素。也就是說,將人的生命、生活與成長作為詩歌創造的主要方向,是《詩經》的集中貢獻,也折射出濃郁的現實主義氣息。對于其他對于的古代文明,比如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古羅馬的宗教文化等,我國的《詩經》始終以人的事務為創造主線,顯示出了我們民族的人本主義氣質與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核。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提倡以人為本,著重激發人民群眾的活力與精神動力,這與幾千年前的《詩經》精神似曾相識,體現了偉大的文化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延續。
比如,《國風?衛風?氓》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集中鞭撻了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毒害和侵蝕,展示了棄婦愛情婚姻的悲劇場景,至今讀來都讓人思緒波動。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其中的“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體現了女主人從早到晚、日復一日的痛苦輪回;“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則是借桑葉的隕落礙事女主人的心情低沉與情緒的失落,其中的真摯情緒讓人感動。類似的詩句比比皆是,集中體現了《詩經》始終關注人的情感與生活,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與寫真主義的詩歌作品,為中華民族人性化精神的延續提供了可參照的藍本。在今天,我們宣揚《詩經》的人文主義精神,就是要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提供依據。
4 《詩經》體現了積德行善、弘揚正義的民族精神
《詩經》具備濃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同時也充滿“正能量”,這一點恐怕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詩經》對那些帶領族人遷移定居、開發事業、抵御自然災害,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的英雄祖先、民族首領等給予了熱烈的歌頌。如《大雅》中的《生民》歌頌了后稷的誕生和發明農業、定居邵地、開創祭禮的豐功偉績,《公劉》記述了公劉帶領周人自邵遷幽、開始定居并發展農業的事跡。這些詩篇都把弘揚社會正義、展示民間勞動人民的能力作為主要對象,是民族偉大精神的發源點。
其次,《詩經》對現實生活中本領超群的能人及種種社會美德大加贊揚,如《衛風?淇奧》贊揚衛武公年過九十仍嚴于自律、善納人諫;《豳風?狼跋》贊揚公孫的寬厚與仁愛;《風?定之方中》贊美衛文公大興農業、克勤克儉的美德……
綜上所述,《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產物,也繼承和延續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這些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也應該成為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殷達蘭.《詩經》中的鄉土情韻[J].文學教育(下),2009(1).
【關鍵詞】詩歌 新課標教材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8(a)-0190-01
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我曾和幾個同事談論過這個單元的教學,大家都覺得難于下手。都認為學生的素質低、基礎差,很難按教材要求開展活動。我也深有同感。所以,我在備課時,也給自己定下了目標。這個單元只要能讓學生大致了解閱讀材料里的詩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這些詩歌就行了,反正考試也只考這些,節省下來的課時用來進行其他訓練。哪位畢業班老師愿意浪費時間去上考試不考的內容,讓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呢?
然而,更湊巧的是此次會東縣成立第二屆中心教研組,我也榮幸地成為中心教研員,還要為此次活動上一節公開課。我的課程剛好到這個單元,于是我大膽地設計了教授新詩的課。設計的初衷是:首先分享欣賞詩歌;然后教學生模仿寫詩,同時教給修改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自己寫詩,抒發心中感想,最后讓學生欣賞詩歌,學會評價。教學過程循序漸進,由易道難。遺憾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節處理不當。比如剛開始的分享欣賞詩歌,學生能夠的朗誦還不夠到位,老師還應該給以示范,在教授仿寫時,指導還應該更細致些,方法應該更靈活些,在修改詩歌時時間還應該更充足些。特別是板書違背了初衷,本來要讓孩子們把自己仿寫的詩句和老師的連成一整首詩,由于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而讓板書友欠缺。不過本課時的教學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孩子們稚嫩的筆寫出了讓人驚嘆的詩句:
我想(耿向早)
我想是一棵茂盛的樹
給無家可歸的動物 筑一個溫暖的家我想是一條清澈的溪
給口渴的人
掬一杯清涼的泉水
我想是一只犀利的筆 像魯迅那樣
用筆懲惡揚善
無論我是什么 無論什么是我 只要對世界有用 我就無比快樂
童年(劉媛媛)
童年——如舒坦的水牛背 永遠樂悠悠 給我帶來無限的歡樂
童年——如一罐甜甜的蜜糖 儲藏著我和小伙伴的歡樂 慢慢品嘗回味無窮
童年——幸福甜蜜的童年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如潮水般涌來似流水般逝去
植樹人(敖梅)
一條蜿蜒的山溝 蔓延著荒涼 茫茫的沙漠 橫亙在大西北
一位矍鑠的老人 扛著鐵鍬 帶著干糧 在沙漠中植樹
十五年啊 整整十五年 辛勤的勞動 艱苦的耕耘 細心的呵護 沙漠變綠洲
老人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自身的價值 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
愛(李楊)
在媽媽的呵護下 我慢慢長大在爸爸的關愛中 我漸漸懂事
歲月的流逝 我明白了——愛是爸爸嚴厲的批評 愛是媽媽嘮叨的叮嚀
愛是爺爺慈祥的笑臉
愛是奶奶口袋里的糖果 我是在愛的蜜罐中
長大的孩子 我也會用蜜罐般的愛
回報社會
致刺猬(劉偉)
我喜歡你們 小小的四只腳尖尖的鼻子 多刺得身軀雖然也會做壞事
不能跟人親近 可我還是喜歡你們
如果我到了你們的王國 一定要你們 洗臉、洗手自己打洞
還要教會你們 自己勞動 不要去偷瓜摘果 我要給你們
介紹個朋友 它的名字叫烏魚讓你們比賽生活 祝你們比賽快樂
小刺猬 我會同你們做朋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音樂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這應該是國學與音樂最早的融合,我們往往只重視到《詩經》的文字內容,卻很少考慮到詩經其實就是最早的國學音樂,其后的宋詞,元曲等等都是音樂繼承與發展國學的典型,到如今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等都是有國學意味的音樂繼承,甚至流行歌曲中也出現了國學發展的中國風音樂,本文對國學在音樂中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展開論述。
一、國學與音樂
國學。國學是與外學相對的,即中國固有之學,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簡單地說是指中國學術;國學就是我們沉積了大約五千年的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文化、歷史、科技、地理、倫理等各方面的民族碩果,尤其突出表現為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國學是全國各民族的傳統學術文化,還包括各個民族所特有學術文化;中國文學藝術、歷史考古、思想宗教、文字音韻、天文地理、易學術數、古藝國粹等國學文化知識等,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都定位為國學,“國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源流。
“中國文學中的詩歌,從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無一不是歌曲之詞,隨著時代推移,音樂佚亡,歌詞尚存。凡詞皆可歌可詠,應當說,中國文學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國音樂史中。”由這一方面可見,中國的國學和傳統文化與音樂的發展聯系緊密,在音樂中繼承與發展國學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音樂與國學發展的自身要求。
二、音樂中的國學繼承和發展
(一)內容上的繼承和發展。音樂繼承國學內容的表現較為普遍,除了一些原有的古曲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外,還有很多以間接方式繼承和發展的國學,比如文學中的詩詞,最早就是音樂的詞,音樂無法通過文字繼承或是在繼承的過程中失傳,蘇軾的《水調歌頭》是非常著名的宋詞,在當時的地位就相當于如今的流行音樂的歌詞,雖然無法知道當時的《水調歌頭》是怎樣的曲調,但是現代音樂對其的繼承,出現了非常流行的《但愿人長久》歌曲,婉轉的曲調中也很好地表達了古人的思想,還有很多樂器的演奏,歌曲的內容都是從國學文化內容中汲取靈感和線索,造就出了富有現代氣息的音樂。
(二)形式上的繼承和發展。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不同的音樂形式和音樂表達方式,縱觀歷史來看,國學與音樂是同源發展的,很多古代的音樂形式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被改進,有的延續至今,有的則以另外一種方式發揮著作用,例如戲曲的發展和樂器的演奏,在欣賞這些音樂時,你既能看到歷史的影子,又能感受到時代的發展給這些音樂形式所帶來的改變,對于音樂形式和音樂技巧上的發展,你能從中看到國學發展的影子。
(三)思想上的繼承和發展。國學內容的精髓在于其思想內容上的魅力,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數千人擊缶而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正是音樂對國學繼承與發展的重要體現,一些有價值的國學思想,通過現代音樂的演繹,既繼承了原有思想所要表達出的內涵,又賦予了有時代氣息,具有時代意味的新含義,可以說對國學思想上的繼承是音樂繼承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學中對于音樂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提升到修身養性,提高自身境界,抒發自身情感,凈化心靈的高度,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因此音樂是最能繼承國學思想精髓的一個載體。
(四)對音樂與國學的反思。在如今的商業社會中,無論是國學還是音樂都被冠以商業化的形式和目的,音樂與國學那種能使人凈化心靈,提升境界的作用早已變質,如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利于音樂對國學的繼承和發展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將是音樂工作者與國學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