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 金融技術分析 有效性

      Charles Dow于20世紀初提出道氏理論(Dow Theory),標志著技術分析的誕生。MURPHY(1986)對技術分析的定義是:“技術分析是以預測未來的價格趨勢為目的,主要通過使用走勢圖,對市場行為進行的研究”。(愛德華邁吉,股市趨勢技術分析,1992)。因此技術分析是一門科學,它通常以圖像的形式,記錄某一股票或者某個“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實際歷史(價格變化、交易量,等等),然后,從勾畫出的歷史里推導出可能的未來趨勢。由此可見,技術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對歷史數據進行特定的處理, 尋找股價起伏的周期,從而建立起買賣證券的規則,以優化收益、規避風險的一種投資理論(韓楊2001)。

      一、關于技術分析有效性的爭議

      金融技術分析研究對象是金融市場種金融產品價格行為的規律,決定技術分析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場價格行為的規律是否客觀存在,對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堅持“股市趨勢不可知”的理念,認為金融市場無趨勢、無規律、不可預測,因此技術分析無效。隨機漫步理論流派(Random Walk)也堅持在金融市場中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更談不上預測。這種隨機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備操作的有效性。

      二、現代經濟理論對于金融市場技術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現狀

      在現代主流經濟學中,對技術分析持否定意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場假說(EMH)(Fama,1970,《有效資本市場: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回顧》)。他們認為技術分析所謂的原理與弱式有效市場理論是沖突的。技術分析根據歷史價格走勢分析出未來價格趨勢,這一點有效市場理論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眾多投資者已經通過對歷史的價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該做的投資選擇,目前的價格實際上已經反應了過去的歷史信息,以后的價格只能隨機波動,和以前沒有任何聯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場成立的條件下技術分析無效,不能獲得額外收益。

      三、基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下的現代金融技術分析有效性的解釋

      美國技術分析師.艾略特(R.N.Elliott)根據道瓊斯工業指數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發現股價結構性形態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現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論,用來解釋市場的行為,并強調波動原理的預測價值。而對于通過觀察宇宙規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國古代亦做出過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們能否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里找到現代金融技術分析有效性的解釋,從而說明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義。

      (一)現代金融技術分析的核心概念――趨勢

      趨勢的概念是技術分析的核心。技術分析要求必須研究判斷市場趨勢,然后順應趨勢交易,決不可逆趨勢而動。而且市場的趨勢不會朝任何方向直來直去,市場運動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們從技術分析的核心概念--趨勢入手,看看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對趨勢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從而論證技術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下對于趨勢的理解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整體,并制約于一個自然法則,這個自然法則無論在自然世界還是人類世界都起作用,否則就會混沌,出現秩序上的紊亂,而就算是人類社會行為如果按照自然法則運行一定會很順暢,完美,包括有生命的東西和無生命的東西時都按法則運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則秩序規律的嚴格運行,這種秩序,按照古代傳統文化的假設就是恒定不變。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類社會的群體行為,都會重復秩序,那么人類社會曾經的群體導致的事態周期性變化,也將重復,也就是歷史會重演,而且如果我們掌握了這種秩序,甚至我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地上預測未來,以為事態會順著歷史的規律進行,趨勢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古人一直很強調對“勢”的把握,著名軍事家孫子在《孫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責人而任勢”;再有《孟子:公孫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t基,不如待時。”

      對于趨勢的力量論述,孫子兵法也上有記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激烈的流水能沖走巨石,這就是趨勢的力量,在宋代,學者陳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中提到:“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談到社會運行的趨勢不是人能改變的,也間接論述了趨勢的自主性。戰國商鞅《商君書?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關于趨勢的論述,“凡知道者,勢、數也。故先王不恃其強而恃其勢;不恃其信,而恃其數。今,夫飛蓬遇瓢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也。故托其勢者,雖遠必至;守其數者,雖深必得。”這段文字也承認了趨勢是存在的,而且應該順應趨勢,可以借助趨勢的力量發展的更好,也體現了趨勢的力量具備自我發展性。

      四、結論

      “勢”字,從“力”,與力量有關,古人解釋“勢”為“盛力”、“權”。古人從經驗直觀中很容易發現“力”是決定事物成敗、發展的關鍵,而概括出“勢”這一重要范疇。“勢”作為一種客觀力量決定著世界中事物的興衰成敗,而人作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過與世界萬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維持其存在和發展的一個物種。客觀的“勢”所造成的結果對于人而言則有利害兩種情況,人作為具有能動性的智慧存在當然不會也不應該被動地接受“勢”所造成的結果,而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勢”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對于有利之勢則積極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對于不利之勢則盡力回避,以免造成損失。同時,在有些人類活動中還可以人為造勢,以獲得盡早和更大的結果。就技術分析而言,由于市場行為的龐大性,當然很難造勢,通過對“勢”(趨勢)的研究,人們還是可以對趨勢加以把握和利用,以獲得投資利益。中國古人對“勢”的理解和運用,堅定了我們對技術分析之科學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古人是認為趨勢存在的,而且主張要順應趨勢,只有順應才能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獲得更大投資收益。這和現代金融技術分析不謀而合,哲學層面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墨菲著.期貨市場技術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論技術分析在我國證券投資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08(3).

      [3]韓楊.對技術分析在中國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經濟科學,2001,(3).

      [4]胡榮才,龍子泉.我國證券市場技術分析理論有效性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1(2).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高考 歷史常識題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0-024-01

      一、高考文綜卷中歷史文化常識題舉例

      從2007 年開始,高考文綜卷中開始出現對歷史文化常識的考查試題。

      例如(2007年全國卷12題)帝王謚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于謚號的是( ) .

      A. 秦始皇 B. 漢武帝 C. 唐太宗 D. 清康熙帝

      (2008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地名中的“陰”“陽”往往體現了該地與相鄰山、水的關系。以下都表“陰” 的方位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2009年全國卷12題)關于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事,則巫己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于( ).

      A. 旗號 B. 邑號 C. 爵號 D. 官名

      (2010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曹魏被定為“土德”,通過“禪讓”代魏的兩晉應為( ).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1年全國卷12題)唐初編定的《隋書?經籍志》,確立了中國古代史四部分類著錄圖書的原則,漢代的樂府民歌應著錄于( ).

      A. 經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2012年全國卷12題)秦漢而后,官府下層文職人員俗稱“刀筆吏”,這一稱謂起因于秦漢時期此類人員的( ) .

      A. 工作器具 B. 工作內容 C. 工作職責 D. 工作性質

      這些有關歷史文化常識的試題,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不顯眼,往往分散于某些細微的文字敘述中,有時還滲透在其它學科知識中,這樣,給學生的學習和應試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它是源于歷史教科書的,還是有據可查的。

      二、應對歷史文化常識題策略

      (一)細讀教科書,挖掘相關歷史文化常識知識

      教科書是一切教學活動最基本的“本本”,是各類試題最直接的內容依據。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就是細讀教科書,研讀史料,從中獲取信息,并論證和運用。所以,要堅持“論從史出”, 引導學生善于從“教材或課本”中學習歷史,善于閱讀和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途徑收集的材料。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而編寫的,有時注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簡化了過程,有時則是只言片語而微言大義,有時卻又寫得含而不露、似曾相識。因此,要細心研讀教材,把握其中的相關歷史文化常識知識,比如年齡稱謂(垂髫、總角、豆蔻、束發、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此外,還有十二生肖、古代紀時、天文地理、科舉職官、禮儀習俗、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傳典籍等。

      (二)廣泛涉獵,拓寬知識面

      歷史文化常識是一個浩瀚的知識體系,包羅萬象,涵蓋文學、哲學思想、歷史考古、中外節日、風俗禮儀、美術工藝、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稱謂、天文歷法、名勝古跡等各個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需要平時的不斷積累。筆者認為:首先要加強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多讀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如中國的四大名著、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世界之最大全等,注重中華文化的學習與積累。其次,利用當前發達的網絡媒體,開闊視野。當前我們比較喜歡的電視劇、百家講壇、探索發現等欄目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常識,

      尤其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電視劇精品,如對四大名著的改編,這有助于增長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此外,還可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公園、文化遺址、名勝古跡和各種教育基地等場所來拓寬吸取歷史文化素養的渠道。

      (三)結合教學實際,適當編制類似題目,加強訓練

      為了增強學生對高考歷史文化常識題的適應性,提高答題的準確性,我們應認真研究近幾年高考試題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有針對性的適當編制類似題目,并加強訓練和進行評析。

      比如:

      1.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對下面從小到大年齡稱謂順序進行排列: .

      ①束發②而立③垂髫④總角⑤期頤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2. 在中國古代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獨尊。其中屬于對皇帝尊稱的是 .

      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駕

      3. 在人與人交往中,禮貌稱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稱、謙稱、雅稱、婉稱”等書面語,下面屬于對他人母親雅稱的: .

      A. 椿萱 B. 萱堂 C. 泰山、泰水 D. 巾幗

      4. 在中國古代,名、字與號是有區別的: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號又叫別號、表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下列屬于稱“號”的是: .

      A. 李太白 B. 杜子美 C. 蘇軾 D. 青蓮居士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3篇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現狀及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作為傳統性較強的一門古老學科,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一直秉持著自己的傳統。強調學術性、傳承性和知識性。這種教學模式當然不會錯,中國漫長的歷史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學傳承,使得眾多研究者極度重視考據、義理、辭章的方法論體系,大文化背景的時代色彩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我們的時代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時代,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和過于強調理論的體系化,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即復合型人才。因而,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呼之欲出,它或許是這個學科教學改革的破冰之舉。

      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的根本特征就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變被動為主動,調動學生感性與理性的雙重視角,全方位地培養其創新性和應用性。需要注意的是,強調實踐教學的同時,我們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素養的培養。如果沒有基本的文學史常識,沒有對基本作家、作品的理解,實踐教學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模式芻議

      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構。其一,學時設置上,實踐學時和講授學時要進行有機整合,既要有一定的區分度,也要強調二者的可溶性。就前者而言,實踐教學與課堂上的講授教學有本質的區別。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學科,中國古代文學涉及到眾多的作家、作品,其沒有講授學時是不可能的。實踐學時只能是講授學時的有益而必要的補充。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實踐教學與講授教學二者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實踐的過程也需要教師必要的指導,講授的過程,也是實踐的另一種模式。二者的融合,能夠加強彼此所強化的領域,對學生的理論與實際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其二,要探索有意義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教學方法。目前,工作在第一線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師,對實踐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并有了較成熟的案例,諸如古體詩詞的寫作、古籍文獻的整理、經典敘事文學的排演、古詩文的誦讀與傳唱等。任何成熟的教學模式,都需要有相應可行的教學方法作為支撐。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方法是統攝整個教學改革的靈魂。從教學實踐中得來,應用到實踐教學終曲,是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方法得以成熟的唯一選擇。

      其三,重視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中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關系的協調。理論上的宏觀建構,或許不能保證微觀與宏觀的完全一致性。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如果微觀教學現實與建立的宏觀模塊不能完全一致的話,會導致一系列因素的隨之變化。沒有基本固化因素的存在,教學模式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協調教學過程中宏觀與微觀的諸多因素,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所要注意的問題之一。

      三、個性化考查與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實踐教學模式的建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課堂上的閉卷考試或者開卷考查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基本要求。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對課程考查的改革,理應得到一定的重視。所謂的個性化考查,指在課堂的常規教學和實踐之后,根據具體作家、作品或文學史現象,創造性地針對某一可操作性題目,進行考查問題的建構,問題要具有新鮮性和趣味性,其答案一定是開放性的,從學生的作答中,可以看出,其對專業的理解,以及對專業延伸部分的操作能力。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4篇

      反觀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帶有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它以獨具的交際功用、文化意蘊與審美情趣跨越時空,成為維系華夏各民族的重要交際工具和精神紐帶。它以古文(文言)教育為基本內容,堅持“文以載道”的指導思想,強調語文教育的社會教化功能,重視教學過程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實踐性,重視根據漢語文特點進行語文訓練。其實,我們民族精華的東西正是現代教育所缺乏的、忽視的內容。那么,語文教育應該走什么路才能在今天的教改中有新的突破呢?讓我們回歸傳統教育去看看。

      1.道德教育

      學會做人是中國古代教育的精髓。中國古代教育家看到了思想道德素質在人才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們把學會做人放在教育目標的首位,正如宋代教育家陸九淵所說:“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

      由于教育目的是做人,中國古代學校雖然沒有專門設置德育課程,可是品德教育卻無所不在,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各種教學內容和形式之中。

      首先,它貫穿于各種教學內容之中。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在識字、讀書、作文等常識教學中講授如何立身處世、待人接物方面的知識。它將識字教學、知識傳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融為一體,在識字教學中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中培養品德習慣,教學生如何做人。大學階段則專門讀儒家經典,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主要是倫理道德教育。

      其次,不僅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均貫穿著道德教育,而且課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都受到道德規范的約束。為了了解學生在校外的行為表現,學校每天都要考德,逐一檢查學生在家的情況,以督促他們切實遵守道德準則,使其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一致、學習和運用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與踐行相統一,這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一大特點。

      讀書是為了明理,而明理是為了學會做人;學只是手段,行才是目的。只要真正將課內所學的行為準則切實用于指導自己的一切言行舉止,身體力行,并且經常按道理去做,就會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習慣一旦形成,道德教育也就取得了成功。

      2.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化功能

      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以忠孝為本的“三綱五常”。學校里教忠教孝,社會和家庭則要求人們做忠臣、孝子。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要求是一致的,于是便形成一種合力,這樣,學校德育便能充分發揮其效能,人們也會真正按照教師的要求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在道德品質形成問題上,環境的影響要遠勝過學校教育的作用。古代教育家不僅抓學校教育,而且重視社會教化,他們緊緊扣住環境影響這一環,使其與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相吻合,從而產生了強化學校教育的作用。

      3.綜合性、整體性與實踐性三位一體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不是分科教學,而是綜合性、整體性與實踐性三位一體的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是融識字教育與文史哲經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教育。在我國文化思想藝術史上,幾乎沒有純粹和獨立的哲學、經學、文學與史學著作,它們是充分交融于一體的至大至精的文化綜合體,如史學巨著《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體悟和實踐的過程。語文教學盡管也要進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分析與講解,但主要是知識傳授部分。要真正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還必須靠學生自身的學習和實踐。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正是由于我國古代語文教育歷來堅持實踐性原則,才造就了大量的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思泉涌的文學神童和文章奇才。像三國時七步成詩的曹植,南朝時倚馬可待的袁虎,唐朝四杰中的駱賓王、王勃等,均是得益于這一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

      4.啟蒙教育理念的實施

      現代的語文教學是在教語文課本,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中國古代語文教育,除了首先將學生培養成“人”外,還將文明傳承、人生智慧的頓悟、生命的內在和諧與社會和諧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注重智商的培養,而且注重情商的養成,讓每一個學生帶著生生不息的精神,不斷探索人生,不斷探索人類的未知領域,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文明的精神內涵。文明借助教育給子民以終極關懷,子民又以自己的聰明智慧,以文明賦予的精神動力創造并壯大文明的生命力、能動力。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0到13歲是兒童記憶力的高速發展期,13歲以后記憶力逐漸減退。因此0到13歲是人生儲備智慧的時期,是兒童的最佳啟蒙期,這個時候最佳的啟蒙做法就是以文明經典武裝孩子的頭腦,永久性記憶文明經典,一則傳承文明,二則開發智力,三則頓悟覺解人生,從而沖破生命的極限,重塑輝煌的人生。兒童啟蒙首先是心智的啟蒙,如何做人的啟蒙,其次才是智力的開發,再次才是技能的培養,中國古代教育做到了,做得很成功。而我們今天則剛好相反,本末倒置,許多人正以自己的愛心毀滅著孩子的未來。

      古代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是讀,不管學生是否理解文章內容,常常是先讓學生把教材讀得滾瓜爛熟,直到流暢背誦。古代教育家懂得利用少年的特點,在學生機械記憶力強、理解力弱的時候,讓他們大量讀背,多記一點“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之類的精美又富含哲理的美句、美文,或者讀背一些包含自然科學常識、原理的新韻文,以備將來理解力強時享用。讀,是感悟的前提;讀,是理解的過程;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是繼承的開端。沒有大量具有豐富思想、情感和藝術的語文讀物的熏陶,沒有生活和社會經驗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只靠幾篇樣板文章的學習,培養不出語文能力。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傳承文明幾千年而不衰的國家,只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于其他民族。能夠以禮儀之邦、文明國度領先世界千年,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傳統文化的價值可見一斑。只有不帶偏見,不受觀念影響,重新認識我們古代教育的博大精深,挖掘其合理的因素,并運用到現代社會,那才是我們教育的幸事,才是我們民族的幸事。

      參考文獻:

      [1]教書育人.2007.3.

      [2]思想、理論、教育.2008.8.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5篇

      人文一詞最早見于3000多年前的典籍《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飛(《易責》)原意是指禮樂教化。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它既是古代先賢圣哲心靈歷程的形象化歷史,又是塑造炎黃子孫人生觀、價值觀的珍貴教科書,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中國古代文學體現了古人關注民生的人本思想。勤政愛民的民本意識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狐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認同,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人文精神的財富。中國古代文學還體現了古人人生不朽的價值追求。早在先秦時期,先賢就已經對人生進行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了。他們深刻地意識到肉體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暫,思考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來提高生命的價值,以達到精神的不朽。中國古代文學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古代文人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甚至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很多文學作品都體現著作家對天地自然的精微體悟以及天、地、人之間圓融統一的和諧之美。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就是人文精神的寶藏,如何將其挖掘出來,傳播給當代大學生,使他們樹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在文明社會中傳遞正能量,是古代文學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并完成的課題。

      二、互動教學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一)變教師主導為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探討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中,教師還是采用單一講解的方式,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和激情,自然無法激起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事實上,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價值并不完全局限于文學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應視之為流動的人生課堂。教師要合理地設計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主動探求文學知識之外的人文精神,如古文的美學律動、古人的心理文化等。學生甚至可以直接點評現代作家的創作和古代文學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積極互動,深入研討教學中的相關問題,還古代文學課堂以溫情脈脈和生機勃勃。

      (二)變知識灌輸為情感體悟和審美,增強學生和古人之間的精神對話與互動

      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堂普遍存在注重文學史基本知識的簡單講解,輕視甚至忽視作品的朗讀、分析和體悟。戴建業通過對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在內的全國31所高校古代文學課程內容設置情況的統計、分析,認為目前大學中文系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偏重于文學史線索的梳理和常識的灌輸,相對忽視對文學作品的講習和體悟。這個結論值得古代文學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多年來,受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古代文學教學舍本逐末,將原本富有哲理意蘊內容的理解和體悟變成了支離破碎的字詞默寫、文句簡單翻譯及層次結構分析。這種做法忽略了古代文學作品中豐富的生命精神和生活哲理,扭曲了學習文學的真正意義,導致的結果就是青年學生興趣的萎縮、心靈的枯竭和情感的荒蕪。我們認為,古代文學教學應摒棄泛泛談論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的講述模式,而應更多地關注作家的時代背景、生存狀況及其思想形成,深刻體悟作家獨特的思想意識和人生態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思想和理論的角度出發,去認識作家、感受作品,通過作品還原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再現一段段形象的歷史,接受各種富有認識價值的思想與觀念,實現從文學到思想、再到人生的飛躍。

      (三)變就事論事為緊密結合現實,古為今用,強化學生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雙向循環、互動

      當前,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就事論事、割裂歷史和現實之間的關系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誠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今天的情況已經不同于古代,但是,古代文學蘊含的很多人文精神具有普世價值,可以超越時空,照亮當代人們的心靈。這種精神是有一定高度的,不是就事論事式的,它要求通過對某事、某物的認知上升到對社會、人生乃至宇宙的關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想象,體悟這些崇高精神并能夠運用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情況各不相同,貧富也很懸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孔子與其弟子子貢的一段對話來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教化。在《論語.學而》篇里,孔子委婉地否定了子貢滿足于貧而無餡,富而無驕的態度,并提出了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人生追求。這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但是,我們能夠決定自己對待人生和貧富的態度:貧困病患,不忘安貧樂道;富貴安康,仍能溫、良、恭、儉、讓。這樣,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能不拋棄,不放棄,用平和之心堅定地走向預定的目標。

      三、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培育的內涵

      古代文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古代文學教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將它們挖掘出來并傳授給學生,以優秀的作品提升其人格,以高尚的精神凈化其靈魂。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 亚洲永久无码3D动漫一区| 亚洲裸男gv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动态图 | 亚洲黄色免费网址|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久久久亚洲裙底偷窥综合| 亚洲色图综合网站|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亚洲人成7777|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高清|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