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概念
交際(communic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eommonis一詞,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個動態(tài)多變的編譯碼過程,當交際者依附于言語或非言語符號時,就產生了交際。有效的交際只有在發(fā)出信號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統一或相近的語碼的系統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交往雙方使用同一種語言說話。但是因為交際行為是社會行為,它必然發(fā)生在社會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并受交際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只共享同一語言系統還不夠,交際雙方對其他相關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際環(huán)境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義的交際環(huán)境指交際的現場環(huán)境和國家、時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對象、內容、時間、地點等近的語外環(huán)境,狹義的交際環(huán)境指上下文。交際環(huán)境對語言運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規(guī)定了言語的含義;規(guī)定了言語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口氣、詞語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語言表達效果。說話者如果不注意交際環(huán)境,話語就不會協調,難以達到交際效果。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從心理學角度講,信息的編碼、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交際或溝通成功。但愿望和現實是有距離的。《中外文化差異與經貿合作》一書的作者唐菊裳認為:在跨文化的交際過程中,交流比語言的范圍更廣,它涉及到參與交流者的文化背景問題,而文化背景的范圍又是十分寬廣和復雜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內容,都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在這種條件下,有時即使同一種行為,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對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電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鬧肚發(fā)燒,在家的爺爺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爺爺不幸出事,而這時小丹尼的頭被嗑破,父親許大同送小丹尼斯去醫(yī)院急診。認真的美國大夫在給孩子做全面檢查的時候,發(fā)現了孩子后背刮痧時留下的紫痕,以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電話報了警。兒童福利院更是認定許大同有暴力傾向,在醫(yī)院當場禁止大同夫婦接近兒子,并試圖以法律手段剝奪其對孩子的監(jiān)護權。又比如,在電視劇《迷失洛杉磯》中,孫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孫子”,小孩玩的皮球滾到了一片草地上,孫子旺就跑過去撿球。誰知競跑到了鄰居家的草地上。鄰居卻認為他不經允許進入到自家草地,嚴重侵犯了自己隱私權,感到非常憤怒差一點起訴孫子旺,后來經過調節(jié)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孫子旺卻感到委屈不理解,認為自己就是為了撿一個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這兩次失敗的跨文化交際事件說明:交際是一個雙向過程,交際雙方必須結合交際環(huán)境,才能對對方的行為或語言作出適當的評價和反應。
二、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三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語言是社會交際的一種工具,交際環(huán)境(社會文化知識)是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際有依賴于它所處的交際環(huán)境。這里所說的交際環(huán)境包括寬泛的交際環(huán)境和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寬泛的交際環(huán)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處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指的是交際情景、角色關系、人際關系等因素。這些環(huán)境因素影響著跨文化交際雙方的交際質量,為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故障,交際雙方必須具備上述社會知識;反過來,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人們對于交際環(huán)境認識愈來愈深刻,人們對于交際環(huán)境的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也隨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表現出來的交際策略也日益靈活。外語教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文化,二是交際文化。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不僅學生是掌握知識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際文化,即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從文化的角度去教語言,并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用圖1來表示三者的關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交際環(huán)境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發(fā)現交際故障并能及時補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對交際環(huán)境的認識。交際是雙向的過程,只有具有交際對方的背景知識,才有可能達到交際的目的。所以外語教學應與交際環(huán)境(社會知識)相結合,把交際環(huán)境(社會知識)作為外語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外語教學中應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外語界的共識。現階段高職高專“夠用”原則和“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要求:外語教學要突出外語的實用性,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和涉外交際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也有人認為,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對方的語言就行。筆者以為這有失偏頗。由于交際雙方對文化環(huán)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識,或是由于雙方在這兩方面存在差異,也就是說,交際雙方缺乏有效的交際環(huán)境,因而在交際時可能出現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障礙,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跨文化交際必須依賴交際環(huán)境。 三、注重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
在外語教學中,必須注重交際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查清造成語言表面形態(tài)差異的深層原因,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一)利用課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注重英語國家文化的導入
利用課堂,創(chuàng)設交際環(huán)境。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一方面充分利用課本知識和練習,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相關英語國家文化、習俗知識的介紹。比如在講解雪萊的名詩OdetotheWestWind中,這時就要比較theWestWind(西風)和漢語中“東風”之意。這要從中國和西方國家所處地理環(huán)境說起:中國西面環(huán)山,東部臨海,從那吹來的和風叫東風,東風象征新的生機和希望,它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warm”和“hope”。而“西風(thewestwind)”往往給人以凄涼、憂傷的感覺;但英語國家(英國)西臨大西洋,東接歐洲大陸,所處地帶為海洋性氣候帶來自大西洋的“西風(thewestwind)”是溫和逸人的。所以這些國家對它的理解與中國人對“東風(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轍。這樣分析不僅使學生獲得了交際必須的語言基礎知識,并且逐步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另一方面應盡可能多地開展交際活動,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日常的英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從而增加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和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如講到大學英語精讀(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紹完中國的春節(jié)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過這種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寬閱讀面,掌握閱讀方法
學生畢業(yè)后能夠到國外并生活在當地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都要留在國內,他們了解英美社會主要靠間接地閱讀有關資料。學習者可以在平時有意拓寬閱讀面,閱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和報刊等。然而關鍵在于如何閱讀。如果讀文學作品只是為了了解故事情節(jié),閱讀報刊只是了解國外一些新聞動態(tài),那就所得甚少了。改變這種狀態(tài)需要師生兩方面的努力:從教師方面來說,要引導學生在讀文學作品、報刊時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從學生方面來說,在閱讀原版外國材料時,應從作者所在國家人們的思維模式人手,有意識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注意收集有關材料。
(三)舉辦各種英語活動,創(chuàng)設“準交際環(huán)境”
如邀請外國朋友或外教舉辦英語講座,介紹國外風俗文化,特別是其中與中國不同的文化習俗;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小品比賽、圣誕晚會等活動;舉辦國外節(jié)日(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讓親身學生感受國外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
(四)培養(yǎng)學生實際社會生活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工作也逐漸涉人與外國交往的范圍。因此,外語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書本上的語言基礎知識,也要涉及實際生活,如文秘、醫(yī)學等方面內容。教師要注重英語的實用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講解這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先通過案例講解,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寫出報告,然后根據所學內容,設置具體社會交際場景。比如講解Myifrstjob時,為學生提供英語求職信的格式,并讓學生模擬寫出英語求職信,最后模擬求職場合,告訴學生在接受外國(特別是美國)老板的面試時,要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國人推崇的拐彎抹角式的提問方式,往往會使對方覺得你不夠誠實。
首先,有一種常見的對抗形式就是曲解對方的解釋,排斥并將對方邊緣化,這是證實自身世界觀的一種手段。縱觀歷史,雖然這是西方神學家一直以來對佛教的回應,但是,筆者認為在當代的對話中這并非是一種的主旋律。
其次,另外一種常見的對抗傾向是將對方理想化。雖然,近來很多作者已經指出其中存在不合適的因素,[1]但是筆者認為,在有關西方心理治療學家對佛教理想化的問題上,還是有一些重要的依據的。抽象概念往往會阻礙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對于共同準則的研究則則會促使我們在足夠高的抽象水準上來理解彼此。例如像Clifford Geertz這樣的人類學家認為每一種文化都可以促使我們從各個不同的復雜層面來了解人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了解每種文化的獨一無二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一種稱之為“深度描述”的方法來研究各傳統之間差異性和相似性。
Richard Payne已經意識到,西方心理學傾向于透過浪漫的贖罪敘事的視角來看待佛教,而這種浪漫的贖罪敘事已經變成現代心理學的經典范例。簡言之,他認為,大多的現代心理學都是由通俗化的圣經贖罪敘事版本塑造而成,而圣經贖罪敘事是西方文化的經典范例。現代心理治療有這樣一種傾向:把這種敘事方式強加在佛教教義中,從而曲解其原本教義。筆者認為,Payne向人們提出了警告――一種文化敘事有把自身強加在另一種傳統的風險,這起到了一個很有價值的警醒作用。同時,筆者想用Payne的論點作為出發(fā)點來提出自己的質疑,不管是西方的心理治療還是佛教是否有一種占優(yōu)勢的文化敘事,并且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總是會涉及到多元文化敘事之間的對話。
Payne 與Suzanne都認為大多數的現代精神分析學派都受到贖罪敘事心理學的影響,而贖罪敘事來源于猶太-基督教。[2]根據這個觀點,原始贖罪敘事的結構由以下幾個階段組成:最初的恩典階段、下降疏遠階段、最后的救贖階段。最終,這種贖罪敘事被浪漫和新柏拉圖傳統所自然化和通俗化,而浪漫和新柏拉圖傳統則重構了與神的疏遠離間,這是一種典型的真我和本我的分離。有人指出這種自然化的贖罪敘事會影響到當代精神分析思想。因此,Payne認為,榮格學派的個體化(強調自性當中多元化相互對立的方面相互融合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概念為這種自然化的和浪漫化的贖罪敘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佛教的敘事結構有以下幾個階段組成:最初的忽視和隨之而來的遭遇階段,意識覺醒的出現以及最終對所有現存狀況的空虛感知階段,這種敘事結構在佛教的寂天現象中可以看到。Payne進一步對自然化浪漫化的贖罪敘事和佛教的敘事結構進行了對比。根據Payne的研究,認為榮格派對個體化的概念和佛教對覺醒的認識是等同的這種看法關系到一種文化敘事對另一種文化敘事的不公平待遇問題,以及由此而來的一種無意識的文化霸權。
在Payne提醒我們這種無意識的文化霸權會帶來危險的時候,筆者想說的是佛教和西方心理治療都是各自存在著的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制度,每種制度均以多元的敘事結構為特征。簡單來說,筆者的關注點集中在西方心理治療,而把佛教放在第二位,在心理治療中又以精神分析為主。
威尼科特是一位英國很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他的觀點和Payne所描述的自然化的浪漫的贖罪敘事結構是基本一致的。根據威尼科特的理論,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幫助對真我的了解,理論指出,他人需求的沖擊會阻礙真我的發(fā)展,因為這種沖擊,人們學會讓虛假的自己去和別人相處,而虛假的自己是對他人需求的過度反應,這樣的問題最終演變成對社會和他人需求的過度適應。如Franz Metcalf所指出的那樣,威尼科特的真我應該處在一種發(fā)展前進的過程――他稱之為“自我運作”個體,而不是解釋成一個純樸的、本質的、固定的實體。[3]Metcalf又指出,威尼科特對分離(即在某一狀態(tài)下沒必要對自我或自我呈現有固定的認識)的認識在有些情況下和佛教的無我概念是一致的,至少在禪宗傳統方面是一致的。
雖然威尼科特的視角是浪漫性的,但很多其它的精神分析學的視角并非如此。例如,弗洛伊德的視角就不能稱之為浪漫性。他認為,在個體和社會或說本能和文明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沖突。盡管我們會不同程度的作出一些適應性的妥協,但是這種沖突是無法解決掉的。通過未察覺到的本能意識以及后天的訓練,我們會摒棄一些沖突以達到自身可接受的程度,從而作出一些改變。弗洛伊德并沒有對這些改變滿懷希望,他認為精神分析只是把人們神經性痛苦轉換為一般的不幸福而已,因此,他的觀點可以被定義為消極的觀點,而非浪漫性的觀點。人們可以看到文化啟蒙運動對弗洛伊德心理理論的影響,他提出人類受到無意識當中的動物本能和本能驅力的影響,并且強調這種認知的重要性,但是最終他還是相信理智和智慧終究會戰(zhàn)勝本能。弗洛伊德的分析改變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人們會認識到并接受人類的很多希望和幻想是無法實現的,這就需要我們用現實原則來代替快樂原則。雖然筆者僅能捕捉到這些,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對人類接受現實原則的強調和佛教第一圣諦苦圣諦有一定的一致性。
克萊恩是拉丁美洲最具有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人們很難將其思想的敘事結構看作是本質上的浪漫或者說是通俗化的救贖敘事的適應性結構。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與生俱來的侵略性,而且嬰兒需要把這種侵略性投射到母親身上以否認侵略的存在,嬰兒會建立一種稱為分離的防御機制,所謂分離就是他或她經歷母親是兩個有區(qū)別的個體的階段:一個是好的親愛的母親,一個是侵略性、迫害性的母親。在健康發(fā)展過程中,個體會逐漸把他對母親目前的愛和恨整合在一起,進而意識到母親是一個既有愛又有侵略性的完整統一體。通過承擔個人侵略性這樣的責任,真正的關心母親并感恩她所付出的,個體才會成熟。這種成熟過程需要通過和精神分析師的共同參與才能起作用。正如前文所述,人們很難把這看作是浪漫敘事或說通俗的贖罪敘事。不存在從最初上帝的恩典狀態(tài)中脫離,也不存在與真我或本我的疏遠。如果存在,克萊恩的敘事讓人想起了基督教敘事中的原罪,我們出生時身上就帶有原罪(與生俱來的侵略性)的污點,并且只有通過認識自身的罪行,我們才能得到救贖,愛最終會戰(zhàn)勝恨的。克萊恩派強調人類要經歷對母親的真誠關心的重要性,大乘佛教強調同情心的形成,二者之間有一定的一致性,這也激起了我的興趣。對他人真誠感激的能力是克萊恩敘事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好像當代日本心理治療受到佛教法則的影響一樣。
在佛教和西方心理學理論的對話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危險:把所有佛教教義進行心理學化,最終導致了對佛教教義的歪曲理解。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批判性的學術精神以幫助我們認真反思佛教和心理治療之間的有效對話方式。同時,筆者相信這種有效的對話方式能夠對佛法本質精神的永存和復興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See Harvey Aronson,Buddhist Practice on Western Ground: Reconciling Eastern Ideals and Western Psychotherapy(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2004).
[2]Suzanne Kirschner, The Religious and Romantic Origins of Psychoanalysis :Individu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Post-Freudian Theo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Franz Metcalf, “Illusions of the Self in Buddhism and Winnicott”(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Between Culture: Buddhism and Psychotherap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Boston University ,September 10-11,2004).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北京 100081)
(上接第146頁)
[3]Jin,Li. “A Multidimensional View on Contemporary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Foreign Literature 2 (2014): 90-105
[4]金莉. 《當代美國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的多維視野》,《外國文學》2014年第2期,第90-105頁。
[5]Li, Xiaowen. “On Woolf’s Diary Literature”. 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 3 (2006): 115-117.
[6]李曉文. 《試論伍爾夫的日記文學》,《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15-117頁。
[7]Li, Yan. “On Solitary Awareness in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Female’s Narration.” Journal of
[8]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2010): 142-146.
[9]李雁. 《當代知識女性敘事中的孤獨意識》,《寧夏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 第142-146頁。
[10]Liu, Xin. Female and Nature: Study on The 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ube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4.
[11]劉鑫. 女性與自然―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 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4.
[12]Qian, Niansun. On Diary and Diary Literature. Academics in China, 3 (2002): 212-223.
[13]錢念孫. 《論日記和日記體文學》,《學術界》2002年第3期:第212-223頁。
[14]Sarton, May. Journal of a Solitude. Trans. Yang Guohua. Harbin: North Literature Press, 2001.
[15]梅?薩藤. 獨居日記,楊國華譯[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
[16]Simpson,Marita, Martha Wheelock. “World of Light: A Portrain of May Sarton.” May Sarton: A Self-Portrait. Canada: Penguin Books,1982. 19-35.
摘 要: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比較困難和關鍵的一部分,能否對學生進行高效的詞匯教學直接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完成。然而,傳統的詞匯教學更多地停留在詞語讀音、拼寫、語法以及字面意義講解等層次上。由于忽視了詞匯的文化內涵意義,導致學生對詞匯意義理解不完全以及使用上的偏差。本文包括四部分,緒論總述筆者基于文化導入的詞匯教學;第二部分論述跨文化交際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重點闡述詞語語言意義與文化含義的關系;第四部分是教學方法上的探討。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詞匯教學;文化導入
一、緒論:詞匯教學總述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語言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同時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詞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詞匯是語言這個龐大系統得以存在的支柱。從語言的社會功能出發(fā),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表現得最為突出。我們都知道詞匯不僅具有概念意義,也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筆者所提倡的文化導入法旨在重視詞語文化內涵的教學,以提高漢語最為第二語言習得者的語言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理論模式已經在英語語言教學(ELT)中確立了自己的中心地位。那么,對外漢語教學是不是也應該加速教學改革,重視跨文化交際。
二、跨文化交際與詞匯教學
在實際的教學中,大部分老師只關注詞語的概念義,忽視了詞語的文化內涵。實際上,對外漢語教師應當在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語境,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充分認識到文化背景語境、認知心理背景等都會影響到詞語的正確理解和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與詞匯教學
我國研究跨文化交際起步較晚,迄今為止僅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學界對跨文化交際的定義很多,有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將“跨文化交際”定義為:跨文化交際是指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從已發(fā)表的論文和著作來看,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語言與交際的關系;非語言交際;中西習俗對比;中西經營管理模式比較;國民性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guī)則和交際規(guī)則轉化能力以及文化適應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際有利于詞匯教學,意味著詞匯教學以語用為終極目標,注重文化和交際規(guī)則的指導作用。
(二)文化背景語境與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文化語境能全面地影響語言的表達,在詞匯教學中我們不得不重視并加以利用。文化背景是有層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其又與該民族的語言聯系在一起,隱含于民族語言中,蘊含豐富、表現復雜。想要真正了解語言,就必須重視文化背景語境和跨文化交際。例如老鼠,在漢語中是遭人唾棄的動物,在俄語中比喻聰明伶俐的人。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因居住的地區(qū)、地域而產生的不同的文化,地域文化集中體現在民風民俗方面①。比如虎,北方說“大蟲”,溫州說“大貓”,實際上很多地方是禁忌說“老虎”的。將地域文化與語言教學結合起來,具體地介紹各地區(qū)真實而多彩的文化現象,才能使外國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及其文化,才能使他們與當地人順暢地交流。
(三)認知語境與詞匯教學
詞匯認知心理背景語境可簡稱為“認知語境”或“心理語境”。它與認知的主體:人的生活經歷、知識結構、感知能力乃至心理情緒等有著密切關系②。其中負面影響最大的是文化優(yōu)越感和文化偏見。前者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思想價值和審美觀念植入目的語的學習中。后者是帶著偏離事實和社會的評價標準的態(tài)度去學習目的語,要避免這種不利的認知心理就必須做好詞匯教學的工作。
三、文化與詞匯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各民族文化的特征經過歷史的積淀總會凝聚在詞匯層面。美國語言學家恩伯說“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應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則是在詞匯內容或者詞匯上。”詞匯直接記錄事物,包含了人類歷史幾乎全部的文化現象。語言與文化就像兩個相交圓,不同的語言系統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故脫離文化的詞匯教學是不可能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語音、詞匯和語法是表層因素,文化習俗才是深層因素。
(二)詞語的語言意義與文化含義
眾所周知,兩種語言所所反映的文化差異越大,兩種語言的詞匯中其概念意義和文化內涵偏差也就越大,那么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越低。所以,這部分我們將從語義學的角度詳細地論述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以漢語與英語對比為主,也會提到其他語言)。簡單地講,兩種語言中完全等值的詞語很少,大部分是不等值或不完全等值的詞語。有些學者認為這種差異表現為五個方面,有些學者認為是十個方面,筆者綜合整理為七個方面。
1.語言意義相同,文化含義相對應。這類詞語多指稱自然現象和科技術語。例如:“太陽、月亮、星球、空氣”與“sun,moon,star,air”;“計算機、電視機、科學”與“computer,television,science”。但是,此處的“相同”主要呈現于科技論文或一般性的陳述中。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文化聯想和感彩會有復雜的差別,尤其是隱喻義不盡相同。例如“竹”在中國文化中就有清高、氣節(jié)、文雅之意。
2.概念意義相同,文化內涵只存在于一種語言中。由于中西方的歷史和審美取向不同,文化含義迥異的現象比較普遍。例如狗,在漢民族文化中多數與貶義相關:走狗、瘋狗、哈巴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但在英語中“狗”代表幸運、喜愛之意。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I am a lucky dog(我是一個幸運兒);big dog(保鏢);top dog(有權勢的人);clever dog(聰明的家伙)等。
3.語言意義與文化含義皆不對應。這類詞語又稱為“國俗詞語”或“文化詞語”,即反映某種文化獨有特點的詞語。如漢語中的“下放”“戶口”“留守兒童”“下海”“”“知青”“房改”等等。
4.語言意義對應,文化含義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沒有對等詞。許多詞語在雙語詞典中都可以找到語言意義對應的解釋,但是概念意義對應的詞語所反映出的文化形象或文化概念不一定也對應。有時甚至差異極大,甚至將一種語言的說法譯成另一種語言的對應詞時,對目的語國家的人提供不了任何信息,甚至會提供錯誤信息。例如“單位”與“unit”,大陸人常用“工作單位”或“單位”表示所在的工作機關、團體或部門。漢英詞典將“單位”譯成“unit”。在跨文化交際中,西方人卻難以理解其含義。
6.不完全等值詞指不同語言中意思、色彩、用法不完全相同的詞,這里我們列舉語言意義對應,但感彩、文化意義大小不同的詞語。例如:英語的ambition沒有褒貶之分,而漢語與之大致對應的一個是褒義詞“雄心”,另一個是貶義詞“野心”。又如個人主義”與“individualism”。中國人將“個人主義”等同于自私自利的意思,英美文化將其重視個人獨立的標志。又如親屬稱謂詞,漢語用伯母、嬸母、姑母、舅母、姨母五個詞表示五種關系,英語只用一個詞“aunt”表示,這反映了漢民族重家庭倫理關系的思想觀念。
7.語言意義貌合神離,文化含義差別懸殊。“貌合神離”的詞語,即兩種語言詞語的字面意義似乎對應而實際意義并不完全對應或完全不對應,也包括語言意義對應而文化意義不對應的詞語。在二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造成文化誤解或交際失誤。例如“汽車旅館”與“motel”,“休息室”與“restroom”,“哪里哪里”與“where,where”,“煤氣站”與“gas station”等等。
四、教學操作
1.教學方向:詞語的意義包括語言意義和文化含義。文化含義是附加在語言意義上的主觀意義,表達的是人們對詞語所指的人或物所懷有的感情或持有的態(tài)度,反映出交際者的文化心理、態(tài)度和感彩。對于詞匯教學來說,詞語的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同等重要,如果忽視了文化意義的教學,學生則無法全面徹底掌握詞義,引起交際失誤。
2教學方法:以文化導入為主,語素釋義相配合。筆者所認為的詞匯教學不僅僅是詞語教學,還包括短語、固定短語、成語和歇后語的教學。詞組作為一個組塊在認知心理學和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已取得了有力的證明,即詞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采用文化導入法(具體通過六種方法:例舉法、直接解釋法、聯想法、對比法、詞源法以及錯誤分析法),有意識地輸入詞匯的文化內涵意義。在釋義時還應當采用語素釋義法,即解釋清楚詞組中每個語素的意思,然后說明它的整體意義。在使用語素釋義法時,還可以介紹詞語的引申義和詞語的用法。語素釋義法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古漢語知識,相當熟悉漢語語素的意義,善于聯想。文化導入以實際教學目標為主,講清楚就好,不能傾盆大雨式地灌輸,一定要記住我們是通過文化導入講解詞匯,而不是進行文化講座。
適度引入表達方法的講解,讓學生了解詞語背后的文化含義之來源。象征、雙關、比喻、諧音、反語和用歧等能夠使詞語增加一定的文化色彩。筆者提倡詞組教學,而不是簡單的詞語,就是因為簡單的詞語本身并不能凸顯文化內涵,需要文化背景語境的襯托。例如描寫女性魅力的詞語顧盼流連、顧盼神飛、炯炯有神、面若桃紅、臉若銀盤、唇紅齒白、口吐蓮花、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楚腰纖細、俊眉修眼、眉清目秀、慈眉善目、濃眉大眼、巧笑倩兮等,幾乎都有隱含于字面的比喻義。對外漢語老師適度的點播和講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文化含義。
我們都知道沒有萬能的教學法,所以筆者的探索自當也有其不足。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對外漢語老師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巧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上》黃伯榮,廖序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 《現代漢語實用語境學》周明強著,浙江出版社;2005.7
[3] 《漢語語素論》楊錫彭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9
[4] 《加強對外漢語教材的“詞組層級”建設》鄧恩明著;1998.6
[5] 《普通語言學概要》伍鐵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6] 《對外漢語中的跨文化交際》周小兵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
[7] 《Effects of Cultural Instruction Method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商亮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5
注解:
論文摘要: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環(huán)境里的文化有明顯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性對廣告語境的影響非常明顯。本文通過分析與廣告有關的文化差異性,進一步闡述了跨文化傳播中廣告文化語境的互跨與融合的方式,從而使廣告真正地適應不同國度的文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全球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優(yōu)秀廣告作品。
在現今世界中,經濟全球一體化使得資本和商品得以在全球范圍頻繁流動。全球化的商業(yè)環(huán)境給國際廣告市場和廣告?zhèn)鞑シ绞健⑹侄螏砹司薮笞兓V告?zhèn)鞑プ呦虿煌貐^(qū)和國家的消費者,使得其品牌和服務能夠順利進人各國市場為各國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可,從而創(chuàng)造經濟利益。科技的發(fā)展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為廣告跨文化傳播提供了載體、工具、渠道和資金,而廣告跨文化傳播又能通過無孔不人的傳播途徑輕而易舉地將各種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連結在傳媒系統中,并通過多重傳播與接受,將不同的思想、價值、判斷重新整合為類象化的模式和價值認同,進而對經濟全球化推波助瀾。
文化是構成廣告?zhèn)鞑サ恼Z境基礎。人們對廣告含意的理解受到傳播語境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約;我們知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國際品牌在實施跨國經營管理時,所在國的國情、市場屬性,目標客戶的環(huán)境背景是不同的。如果不顧國家與地區(qū)市場的文化差異,而固執(zhí)地以本民族文化觀念為背景進行廣告宣傳,必將遭受阻礙與挫折,并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廣告所面對的消費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的,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總是能在語言、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構筑出人的文化性格,進而影響到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審美感受等。因此,廣告需要了解消費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廣告吻合消費者的內在認同感,才能被愉快地接受。
一、文化差異在廣告語境中的體現
“人類學之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早已給文化下了完美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習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體制下的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而文化的差異性對廣告的影響十分明顯。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決定了各國各地的廣告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決定了不同的消費者有著不同的喜好,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廣告文化。
廣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作為商業(yè)經濟的附屬物,廣告具有全球性的共性;另一方面,廣告又有特定的目標受眾人群,因此,廣告總是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而這正是來自于不同文化族群對于個體的影響,每個民族文化都會為其族群提供共同的語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審美以及價值觀,這就形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共性。這種共性又表現出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有時這種差異性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廣告的創(chuàng)意必須關注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從而讓廣告?zhèn)鞑ツ軌蝽樌归_。
與廣告有關的文化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不同的價值觀念
由于各民族的地域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經過長期的積淀,逐漸內化成各不相同的文化價值觀和心理結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由于觀念不同,對事物的理解和反應方式也就不一樣。
美國運動品牌耐克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詞:"just do it",這句醒目的廣告詞正符合崇尚自由與個性的美國青少年的心態(tài):想做就做。但在中國投放這個廣告時,"just do ii”被直譯成“想做就去做”。結果遭到許多消費者投訴,認為該廣告詞有誘導青少年做壞事的嫌疑,最后耐克將廣告詞改成“應做就去做”。盡管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卻相差甚遠。
可見廣告?zhèn)鞑ヒ坏┛缭搅宋幕Γ涂赡芤l(fā)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因此廣告語境必須跨文化的社會接受度。
再比如兩則旅游廣告:
一則是臺灣某度假別墅的廣告。廣告詞是:“一條清邃的小徑,垂柳依依,宋式山水地形,隨中國古典大門徐徐轉開,輕托出淡淡的山巒,江南風味撲面而來,我們仿佛回到故園的江南山水,二十四橋,西子湖……都在腦海涌現。”
另一則是美國游船公司廣告:“你總有機會跟著人群到一般的旅游地,度過一個平常的假期。然而你也可以乘坐傳奇中的‘三角女王號’再現湯姆·索亞和哈克貝里的歷險故事,或去發(fā)現百年以來一直未變的俄亥俄河岸的魅力……”
這兩則廣告的訴求點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抓住了中國人的鄉(xiāng)土觀念,另一個則抓住了西方人富于冒險、追求刺激的心理。這兩則廣告的訴求都是很準確的,因為他們抓住了處于不同地域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中的各自的訴求對象的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特征。
2、不同的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qū)文化的集中體現,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各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習慣和避諱、禁忌。廣告不僅要關注民俗中的種種禁忌,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風俗習慣,并入鄉(xiāng)隨俗,完成與當地目標消費群的深度溝通。
廣告語境如果與當地風俗習慣吻合的話,會讓當地消費者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如可口可樂自2001年起的春節(jié)營銷活動就堪稱經典。可口可樂公司從2002年至今在春節(jié)期間連續(xù)推出了包含典型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和典型元素的系列品牌廣告,傳遞了中國人春節(jié)回家的傳統習俗,在屬于中國人的特殊時刻,可口可樂感動了我們。
3、不同的審美感受
人類的審美感受也帶有跨文化、跨民族的差異。比如中國人喜歡“寫意”與情趣,而西方人則喜歡“寫實”與幽默。中國人不太接受不美的、充滿感官刺激的表現方式,而西方社會則對此寬容度比較高。國際品牌的“雀巢咖啡”在中國的廣告是“精彩每一天”、“味道好極了”,在西方的廣告卻可以拿令人恐怖的骸鏤形象來刺激消費者的感官體驗。這種荒誕的超現實主義和黑色幽默的藝術處理手法在西方廣告中經常被運用,但在中國廣告創(chuàng)意中卻需謹慎使用,以適應消費者的審美習慣。 4、不同的思維方式
東方的思維方式具有會意性,西方則是直觀的。中國人偏好綜合思維,其思維方式是整體優(yōu)先式,而西方民族偏愛分析思維,其思維方式是部分優(yōu)先式。比如我們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大一樣。
其次是西方以個體為中心,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價值和個人責任。東方人則是以群體為核心,更多地強調群體利益,主張群體團結合作和自我犧牲。
所以在中國以“家與親情”為訴求的廣告是最能影響和打動消費者的。舒膚佳的“愛心媽媽,呵護全家”、可口可樂的“春節(jié)回家”等等眾多的廣告引起中國人廣泛的共鳴與感動,都離不開中國人的群體思維方式。
二、跨文化傳播中廣告文化語境的互跨與融合
在全球化經濟席卷世界的當下,在交通與信息傳播等科技手段不斷更新的基礎上,全世界不同的國家、地區(qū)和個人之間的跨文化傳播日益頻繁和復雜。而這種跨文化傳播最多地發(fā)生在經濟領域,可以說,日益興盛的國際經濟活動已成為全球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其中廣告是國際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跨國營銷幾乎總是借助強大周密的廣告攻勢打開東道國的市場。可以說,廣告在全球跨文化傳播中扮演了先驅角色。
因此,當廣告領域的跨文化傳播以迅猛的勢頭出現在世人面前時,我們應該深人地思考和探析這種廣告文化語境中的互跨與融合的過程,以避免跨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中的失當因素,從而有效地進行廣告的跨文化傳播。
首先,作為東道國來說要具有廣闊的胸懷,發(fā)揚文化包容性的優(yōu)點。比如,我們中華文化的歷史就是一部包容與融合多種不同地域與外來文化的歷史。從諸子百家到印傳佛教文化,都充分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的包容性與融合性。
當今的跨文化傳播,更進一步地要求我們以開明和良好的政策和心態(tài)去面對外來廣告文化。通過對話與交流,吸收異質文化的營養(yǎng),學習外來文化中的那些符合人類文明前進方向的普遍價值,讓中國品牌的廣告煥發(fā)出時代的氣息與精神,以提高中國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其次是遵循“揚棄”原則。跨文化的對話與融合,是一個分辨、篩選、消化吸收的過程。對于外來的廣告文化,我們應清醒的分析和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溝通與互補;但與此同時,還應保持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精神。這樣才能既表達了現代人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又弘揚了本民族所蘊含的內在智慧和獨特理念。
第三要正確和積極地認識在跨文化傳播中形成的文化增值效應。傳播學理論認為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吸收與融合,一種文化原有的價值或意義將會增大,在這種文化增值現象中,傳體和受體的性質和發(fā)展水平與增值的大小是密切相關的。一種文化在傳播中增值大小同傳體本身的價值有關,如果傳體本身是一種落后的文化,那么想在文化圈中得到增值是不可能的;如果受體僵化保守、封閉落后,文化增值也將是困難的。
在廣告的跨文化傳播中,先進的西方廣告能夠科學地細分市場,準確地把握目標人群,廣告語境訴求準確、角度新穎,技術先進,制作精良,是價值頗高的廣告文化傳體,中國廣告從中學到了很多極有價值的東西。中國文化本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加之開放國門,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因此,近年來中國的廣告業(yè)突飛猛進,廣告的創(chuàng)意和制作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例如“李寧”運動鞋的廣告以足球比賽為切人點,無論創(chuàng)意構思、視覺語境、甚至局部特寫都和耐克公司的廣告頗為神似,唯一的區(qū)別是最后一句“把精彩留給自己”的廣告詞。這恰恰反映了中國廣告創(chuàng)意與西方文化藝術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和諧、中庸,而西方文化則強調競爭獲勝,足球運動就是競爭激烈的運動,這樣的廣告語境,已說明西方文化正影響著我們,我們已經能夠將借鑒外來文化中好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巧妙地移植到我們的廣告創(chuàng)意中。但中國廣告人要明白發(fā)展中國的廣告業(yè),決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就能夠解決問題,這需要我們把外來的文化藝術有機的融人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意之中,制作出具有獨到文化語境的創(chuàng)意作品來。唯有這樣,中國廣告才能隨著中國商品一同走向世界。
語言關聯性和顏色編碼作為一種文化傳播介質,在對外傳播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其獨特的作用和現實意義。在跨文化語境的解讀中,影響語言解讀和接受的因素是文化、思維、感知等根本性因素,以及對于人種和膚色的奇特影響。對語言的了解是衡量跨文化語境的第一要義,只有接受語言關聯性和顏色編碼的科學性,才能做到對跨文化語境的解讀。
關鍵詞:
跨文化語境;語言關聯性;顏色編碼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6007801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問題
通過對跨文化語境的解讀,對語言關聯性和顏色編碼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我們能夠體會到,思維和語言具有密切的聯系性。真是難以想象,如果沒有思維的語言,我們將如何交流和思考。當然,操作不同語言的人,思維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說,操作語言不同的人,是否也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對于語言關聯性的定義產生了影響,也就是語言特征和其文化思想之間的關系。顏色是物體的一種物理性質,也是觀察者的一種印象或感覺。每一種顏色可以根據物理性質,特別是可以根據占優(yōu)勢的波長(色調)進行明確定義。
1.2 樣本或質性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本論文通過對世界上20多種語言作為研究樣本,研究了跨文化語境的語言關聯性和顏色編碼。在研究語言關聯性中,運用標準的普通歐洲(SAE)語言跟美國本地語言為基礎進行比較,包括對歐洲語言中如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與美國本土語言中美式英語、納瓦霍語比較的研究。同時,還關注了英語與漢語之間的特別差異比較研究,可以對相類似的語言進行比較,也可以對相差較大的語言進行比較。在研究語言顏色編碼中,不僅從不同語言中研究其思維的差異,還從顏色編碼中尋找答案,其中,針對不同人種及其膚色,對顏色編碼產生的反應也不同。這些顏色往往是短波顏色(綠色、藍色、紫羅蘭色),而不是長波顏色(紅色、黃色)。
1.3 研究方法與工具
通過不同語言和膚色人種的對比,對語言語言關聯性和顏色編碼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和考量。在語言關聯性研究中,運用時間意識數據的客觀化,把語言學關聯性原則擴展到語言的語法層次,能夠以某種語言特征為出發(fā)點,研究使用某種語言的不同人種的思維,體現出不同層面的語言關聯性。對于時間數據問題,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研究過程,需要記錄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語言狀態(tài)和文化情況。在研究語言顏色編碼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非常豐富,可能與顏色編碼的多變性有關。可以采用照明條件、提倡語言對顏色命名介入、復合測量、交流準確性測量等方法,而對不同年齡和人種進行各種顏色(紅、黃、綠、藍)刺激習慣化和測試研究。
2 研究實施過程
通過對不同語言和膚色人種實施研究,對語言語言關聯性和顏色編碼進行了實踐研究。通過觀察測量顏色碎片的命名、名詞的長度以及命名的反應,要求聽者根據所提供的顏色名詞,在一系列顏色中識別一種顏色碎片。除了在所有20種語言中都有黑色和白色名詞的集群外,這一地區(qū)在這些語言種還有一個在英語中叫做紅色的詞。綠色有19個名詞,黃色有18個,藍色有16個,褐色和紫色各有15個,灰色有14個,粉紅和成色各有11個。當呈現顏色碎片時,與間隔32秒后呈現的非焦點顏色相比,他們的確能更快的識別焦點顏色。在對Dani人進行的第二項研究中,用一個單獨反應詞對8種焦點顏色和8種非焦點顏色進行配對,因變量是被試學會對每一刺激進行正確反應所需要的學習次數。
在最初階段,有兩個名詞,一個對應于白色,同時,編碼了明亮和暖色(例如黃色),另一種對應于黑色,包括暗色和冷色(例如藍色)。在第二階段,出現了一個專門對應于紅色和暖色的名詞。從第三個階段以后,順序就不嚴格固定了。綠色或綠色(合在一起叫藍綠色)接著出現,但我們會發(fā)現,在一種語言中,有一個對應于黃色的名詞,而沒有對應于藍綠色的。研究發(fā)現,粉紅、橙色、灰色和紫色在更晚的階段出現在語言中。
研究者假設,當同樣刺激重復呈現,被研究者看的時間將縮短。如果呈現不同刺激,就會出現習慣化效應,如果新刺激更加不熟悉,效應就更強。在此實驗中,所有刺激在一個方面的變化都是相等的,用波長測量的變化量總是相等。然而,盡管有一些變化,但新的刺激還是屬于原來刺激的顏色范疇之內,如兩個刺激都被一位成年觀察者指認為紅色,而另一些變化卻使刺激被歸入另一顏色范疇,如從紅色變?yōu)辄S色。
3 研究結果
在研究語言顏色編碼中,在從紫羅蘭到紅色的光譜上,提出顏色的鮮艷程度逐漸提高。對于歐洲以外的人來說,較不鮮艷的顏色不太突出,因此,不太會用一個單獨的詞來確認。在進行一項顏色視覺和命名研究中,發(fā)現綠色和藍色之間經常出現混淆,飽和的藍色和暗色、不鮮明的顏色之間也經常出現混淆。以歐洲人的閾限作為標準,他的被試更容易檢測出弱的紅色,更不容易檢測出弱的藍色。為了解釋此發(fā)現,提出色素沉淀的遺傳差異有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短波顏色被視網膜的色素吸收,而深膚色的人有更多的色素沉淀。
就特定基本顏色范疇而言,一些實驗證據依然有效,特別是已能夠感知主要的顏色范疇。即使沒有顏色詞,也可以識別人種的焦點顏色,如有一系列研究對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和英國被試進行了比較,沒有重復上述發(fā)現。巴布亞
新幾內亞人有五種單一顏色名詞,發(fā)現在顏色命名模式與記憶之間的相似大于顏色命名模式與英國記憶模式之間的相似。單詞和英國的焦點顏色碎片的配對聯想學習,并不快于單詞和非焦點顏色碎片學習。新的研究用英國人的藍綠和對應黃色、橙色和褐色區(qū)別進行相似性判斷和范疇學習,這擴展了用巴布亞新幾內亞人進行的研究。結果發(fā)現,被試用本語言所區(qū)分的范疇,進行的任務成績好于所提出的范疇區(qū)分進行的任務成績。
4 簡要說明該研究對某一類教育實踐的啟示
4.1 語言關聯性對教育影響
每種語言的背景語言學系統,并不僅僅是表達觀念的再生工具,更是塑造觀念的工具,是個體心理活動、其對印象的分析、其對心理內容進行合成的計劃和指南。語言不僅被看作交流思想和觀念的工具,而且對于這些思想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語言和文化也有形而上學,但不同于英語中的形而上學,而且只能用語言才能正確描述,用英語進行近似的描述。因此,對于跨文化語言關聯性的研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獲得一定的關聯性,以相同點為起點,研究關聯性語言的不同點。
4.2 語言顏色編碼對教育影響
更容易編碼的顏色根據預期,可以更好的回憶(記住),在再認任務中更容易確認。在美國得到了肯定的結果,但在其它地方沒有得到重復。某些顏色名詞比另一些名詞得到更精確的識別。當用于再認實驗中時,更精確交流的名詞得到更好的再認。因此,這一研究表明,語言能夠影響交流和記憶。因此,語言顏色編碼的研究,為加強語言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有效方法,使跨文化語境研究清楚了語言間的障礙。因此,對于跨文化語言顏色編碼的研究,可以讓任何人種、任何語言都能通過顏色編碼進行文化與思維的研究,以相同點為起點,研究語言顏色編碼的不同點。
4.3 跨文化語境研究對教育影響
在文化教育中,語言教育極為重要,尤其是跨文化語言環(huán)境,對每個人產生的影響非常大,由于語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較為重要的工具和途徑,只有對各種語言環(huán)境有所了解,才能進一步加強語言環(huán)境對于人類文化和文明的推動作用。通過對跨文化語境的解讀,對語言的關聯性和顏色編碼進行的深入的研究,在全球文化共享、參與多元文化交流的今天,對于跨文化語言的科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對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重任。因此,不管你是什么人種,講那種語言,在思維和文化的長河中,在漫長的人類交流中,彼此具有差異的文化會產生碰撞和交集,而不同的思維習慣也會相互交融,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前進。
參考文獻
[1]韓彩英.語境本質論[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05).
[2]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
[3]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
[4]郭秀麗.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發(fā)展和建設[J].南昌高專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