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報社實習意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造成失地農民群體陷入嚴重的生存和發展危機的原因
造成失地農民群體陷入嚴重的生存和發展危機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部分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對城市化的片面化理解城市化水平一般是由該區域的城鎮人口比重來表示,而不是簡單地將農民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數量和規模當作統計數據。如果失地農民不能享受市民所擁有同等生存基礎和生存機會的話,那對于他們來說,城市化的實質則只是由過去的農民轉變為“城市貧民”,這就徹底違背了政府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的初衷。然而,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修馬路、開發房地產、建形象工程等大量勞民傷財、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現象成了部分地區城市化進程的體現。這些主觀性的城市化不僅無法給失地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更增加了農民甚至市民的生活負擔,嚴重降低生活質量,阻礙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2、市場化的用工制度與現行行政征地制度不匹配據我國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相關數據統計,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我國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面積有近70%是通過政府行為強制實現的。實施傳統的征地制度的同時,政府也相應地采取了一套與之匹配的安置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用工方式日益市場化,之前所謂的“國營”企業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再沒有“鐵飯碗”了,那些通過政府行為而產生的失地農民不能簡單依靠之前老的就業安置辦法來妥善處理,將加入市場化競爭當中去,對于剛剛失去土地的農民來說,他們一無所有。3、現行征地過程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大多發給村民委員會,使村民委員會成為實際所有者,農民只有承包經營權。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用為該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產值的6至10倍,安置費為4至6倍。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決策者為了提升政績,在征地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違法、違規行為,如擴大征地范圍、自行制定土地政策,或者為實現招商引資,變相降低成本,“低征高賣”,牟取暴利。這些現象的產生,受損害最深的永遠都是處于社會最基層的農民。
二、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土地性質的轉變是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那么,如何保障失地農民利益不受損失,盡可能地妥善安置和解決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則成為城市化過程中政府責無旁貸的緊迫任務。在綜述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導致失地農民陷入生存危機的原因,現從社會保障體系方面考慮,提出以下幾點意見:1、樹立“以農民為本”的城市化思想無論城市化建設如何發展,農業仍將處于我國發展的基礎性地位,同時也起著關鍵性作用,農村的市場極為龐大,而農民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的決策和行為必須以滿足農民的切身利益為基本出發點,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以農民為本”的指導思想,始終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促進農民市民化,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現狀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市化過程中既要考慮經濟發展,又要著眼于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2、完善現有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初衷在于從根本上解決土地使用權的獲取方式。無論是公益性建設還是工商業經營,政府政策的制定都可以采取相對寬松的原則,并且根據不同情形區別對待。(1)補償式:針對通過政府強制性征地行為,可以通過提高補償及安置費用標準、為失地農民提供失業、養老及醫療保險等保障,降低失地后的生活風險,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公平補償”。(2)協商式:對于不屬于政府公益性或不適合采取強制性征地的情況,可適當采取談判機制和競爭機制,在土地性質轉變完成后,應由失地農民與用地方自行協商解決補償問題,也可通過失地農民集體入股或其他方式合作經營,參與到經濟實體當中去,實現由于土地流轉產生的增值利潤的分配。3、妥善解決失地農民安置問題單純提高補償標準并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民長期發展的問題,從長遠來看,鼓勵失地農民再就業才是解決他們所面臨困境的有效途徑。政府要在為失地農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要從思想上著手,消除“等靠要”的陳舊落后思想,通過提高自身素質跟能力,牢固樹立新的價值觀念,鼓勵并創造更多地就業培訓機會,提高勞動技能,逐漸適應企業的用工要求,通過他們自身努力來豐富勞動力市場,尋找好的就業機會,實現雙向選擇。4、多種方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各地需要依照各自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加商業保險或建立小城鎮社會保險等多種途徑和方式。農民是我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土地出讓還是勞動力輸出,都為城市化進程做在突出貢獻,極大地降低了城市化、現代化的成本。也正因為如此,我國各級政府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消除失地農民的生活困擾,從制度上保障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穩步前進。基金項目:本文系秦皇島市社科聯2013年社會科學重點應用性課題“秦皇島城鎮化進程中政府行為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徐琳單位:燕山大學
團隊名稱:
寺廟文化及宗教社會意義學習實踐團
負責人班級、姓名:
國貿1301B 劉玉璽
實踐的時間、地點:
實踐內容的介紹:
上午10點,我們小組成員按照計劃擬定準時在學校集合,然后自學校出發,乘車約一小時到達陶然亭地鐵站。開始尋找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法源寺。當我們辛苦找到法源寺之時,我們的心中沒有因為炎熱天氣而引起的一絲煩躁之感,而是縷縷喜悅之感涌上心頭,讓我們暫時忘卻了炎熱的天氣。
到達目的地后我們馬不停蹄的按照計劃好的展開行動。我們先是全體參觀了法源寺,“布局嚴正,寬闊龐大”是我們對法源寺的第一印象。其中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華嚴三圣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像。我們深刻的感受到整個法源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無處不蘊含著深刻的智慧。每個游客也都很虔誠,安靜并不失嚴謹的做著自己的事。
緊接著我們在寺外分發早已制作好的調查問卷,通過收集數據更好的分析宗教對普通人的影響。在分發問卷時,許多游客和我們成了好朋友,他們在了解了我們的用意后,熱情的幫助了我們,同時和我們就宗教的意義與我們展開了討論,使我們獲益匪淺。
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按行程依次去了雍和宮和白云觀,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我們不同的經歷收獲了相似的感受——宗教指導著人們向更美好的事物前進。
7月7日上午,藝術學系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一行17人抵達此次調研第一站--臨沂,與臨沂市民藝研究專家王濱老先生進行了座談與交流。
作為研究臨沂民藝的專家,王老先生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搜集、挖掘臨沂范圍的民藝資料等,并有一定研究成果。他為我們詳細介紹了臨沂民藝的種類、形成、分布、發展及其現狀,并重點介紹了“郯城三絕”(過門簽、木璇玩具、木版年畫)的詳細情況,對我們此次考察的一些具體細節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談及臨沂民藝的發展現狀,王老先生不無擔憂的提出:“由于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因素的沖擊,民間藝術已奄奄一息,正在‘打吊瓶’,即將滅絕,因此,搶救和保護民間藝術應是當務之急。”同時,他對我們此次活動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希望通過我們詳細的調研活動,能將臨沂民藝推廣出去,為更多的人所了解。
此次座談為我們即將全面開展的調研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通過王老先生的詳細講解,我們對郯城民藝有了初步了解,明確了今后幾天的調研方向。
郯城文化館采風
7月7日下午,藝術學系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由臨沂輾轉至郯城縣,參觀了郯城文化館。
作為古圣人郯子的故鄉,郯城依傍沂水,地理環境優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可謂物產豐饒,人杰地靈。文化館雖然面積不算大,但很有條理的向我們展示了郯城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特別是近年來,郯城下設各村鎮緊隨改革開放步伐,發展諸如木璇工藝、草柳編工藝等新興特色產業,取得了很大成就。
隨后,我們就“郯城民藝”這一課題與文化館張宏亮館長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張館長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木璇玩具、木版年畫、過門簽、草柳編等民間藝術在郯城各鄉鎮的分布及發展情況,并提出了與王濱老先生講過的類似的問題:“民間藝術的保護與發掘不容忽視。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革,富有傳統特色的民間藝術正在一步一步地消亡,而大多數人則缺乏去保護他們的意識。”
座談在友好熱烈的氣氛中結束。而我們,也即將再次踏上行程,奔赴我們的最終目的地——港上鎮樊埝村。
樊埝村調研全紀錄
7月8日上午,藝術學系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一行17人抵達最終目的地——郯城縣港上鎮樊埝村,調研活動全面展開。
此次調研活動較之往年最大不同之處便是目的明確,分工詳細,針對性強。根據需要,調研內容被分為五個方向:村落布局調查、農村生活方式調查、族系概況及發展狀況調查、經濟狀況調查、民間藝人錄。分組時采取自愿組合原則,每三人一組,每組負責其中一個方向,遞交一份調研報告。這樣的方式,避免了往年的無目的性,使得同學們干勁十足,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課題之中。
7月8日、9日為全面采集資料階段。這兩天之中,同學們深入到樊埝村各家各戶之中,與村民交談,并作詳細記錄。在此過程中,同學們克服了天氣炎熱、方言難懂等困難,一心一意撲在自己所選課題上,不僅收集到大量有用資料,而且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誼。
摘要:人力社保檔案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以便社會各方面的利用。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保管檔案;收集、鑒別和整理檔案材料; 辦理檔案的查閱、借用和轉遞;登記職務的變動情況;通過檔案熟悉人員,為人員工作提供情況; 調查研究檔案工作情況,逐步實現檔案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和現代化;搞好檔案的備戰工作;辦理其他有關事項。本文主要論述現代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及其信息化實現途徑。
關鍵詞: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重要意義;途徑
人力社保主要分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兩個方面,具體為就業、社會保障、人才隊伍建設、工資收入分配和勞動關系。具有數量相當的人力資源是社會生產的先決條件,足夠的人力資源推動了生產的良好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安全方面發揮著特有作用,它能彌補市場分配存在的不足,維護社會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緩解社會矛盾,協調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它能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為他們創造安心工作的心理環境。只有建立健全同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促進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以保障人力資源的合法權益為目的的。隨著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的保駕護航,因此實施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建設愈來愈重要。
1. 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1.1建立人力社保網絡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步伐較快,但所采用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以粗放型與資源消耗型為主。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的發展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注重的是創新型人才,具備全面知識與技能的人和與之相匹配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由于受到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體制改革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人力社保檔案工作未能滿足創新發展模式及增強發展質量的基本要求。人力社保檔案管理主要以信息化手段為基礎來構建適合自己的效率高的人力社保系統,實現人才培養、管理的系統化、規范化,以促進人力社保網絡的形成,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于人力社保的需求。
1.2構建快捷通道,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人力社保檔案不僅能夠提高社會就業率,而且還能有效緩解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國內嚴峻的就業形勢。人力資源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為求職者與用工者提供了良好的快捷通道。求職者與用工者可以利用檔案管理網絡,在先進的互聯網上及時有效聯通。不僅幫助求職者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崗位,而且,還使用工者找到了適合自己需求的人才,從而促進社會就業率的提升。同時社會保障和勞動關系等通過信息化建設也能夠更加快捷、透明和高效。
1.3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人力社保依據
當前,國內人力市場已基本使用了市場配置機制,人力實際中發生著不斷的變動。政府部門可結合相關的檔案信息充分掌握人力流動與變動情況,在人力市場中實施良好的宏觀管理、調節以及控制,從而確保人力得到優化配置,并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人力管理開發領域中既有各類有利因素也有諸多的負面因素,急需政府部門編制高效且匹配的政策法規加以科學管理與正確疏導。比如,怎樣減輕整體的就業壓力,怎樣科學引導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怎樣進行勞動者的培訓工作,怎樣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怎樣抓好人才隊伍建設等,上述這些都必須做全面的調研及論證。檔案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對人力資源檔案資料進行收集與管理,能夠為政府部門提供完善的涵蓋社會各類人員的人力社保信息資料,這對于政府部門編制完善高效的發展生產、促進就業、保障社會和諧等科學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2.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具體途徑
2.1構建高效的網絡檔案應用系統、檔案信息資源數據庫
在構建應用系統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檔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利用以及安全等各項工作,這是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技術保障。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建設在檔案信息化建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實際中,必須強化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建設,及時構建相關的檔案數據庫,實現相應的數據規模,提高計算機檢索系統的實用性,從而全面開發人力社保檔案信息,不斷增強人力社保檔案工作的服務能力及水平。
2.2檔案管理者的觀念轉變與思維創新
以往的人力社保檔案管理模式使得從事該項工作的管理人員一直處于封閉式、半封閉式的氛圍下負責檔案資料的收集、分類、編目、儲存等各項工作,思維方式固定不變,經常按部就班的工作,嚴重影響了檔案管理的現代化目標實現。所以,要求相關管理者必須樹立新的觀念,增強思想認識,同時,創新思維,不畏懼知識經濟帶來的嚴峻挑戰。人力社保檔案的信息化開發與利用,要求檔案管理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及技能。一直以來,負責檔案管理工作的人員都缺乏較高的素質,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滯后嚴重,重視保管忽視利用;重視工作忽視學習等現象屢見不鮮,不利于檔案資源信息化建設。所以,管理工作者必須有良好的終身教育觀念,不斷強化相關業務學習,主動參與一些進修學習,從而確保自己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及工作能力。
2.3提高人力社保檔案的網絡服務水平
人力社保檔案信息化建設在檔案系統中的“數字化建設”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主要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對人力社保資源進行收集、處理、傳輸及應用,促進人力社保檔案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做到資源共享,加快人力社保檔案數字化、規范化、網絡化以及社會化目標任務的實現在人力資源檔案信息化建設中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樹立對外開放的意識,根據人們對人力社保信息的實際需求,加強服務水平,良好的服務于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
2.4實現現代化管理手段,做到資源共享
現階段,在先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下,人力社保檔案系統應緊跟這一趨勢創建數據化檔案與網絡化管理,以做到信息的共享及共建。所以,要想進行人力社保檔案現代化管理,就必須認真細致的確立相應的檔案管理軟件,此類軟件必須是規范化、通用化以及包容性好的。
3. 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現階段,我國各行各業在檔案管理方面相繼進行了信息化建設,但在硬件與軟件方面還有很多的不完善之處,因此,進行人力社保檔案管理信息化過程中也會碰到各種問題。但人力社保檔案管理信息化是政府人力社保檔案管理活動中的必然趨勢,人力社保系統必須具備永不言敗的決心,積極制定有效的方法途徑,克服實際中存在的各類困難,從而真正做到人力社保檔案管理的信息化目標。(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人才交流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郝小紅.新時期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J].辦公室業務,2012年15期.
[2]彭芬輝.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之我見[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3]王桂瑩.知識經濟時代的人事檔案管理[N].四平日報,2009年.
[4]張志媛.小議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J].經營管理者,2010年17期.
【關鍵詞】高職 檔案 圖書 情報 一體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0【文獻標識碼】A
1檔案、圖書和情報的內在聯系和區別
1.1檔案、圖書、情報一體化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
錢學森曾經說過:“情報資料、圖書、文獻和檔案都是一種信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于1967年將原圖書館組和書目情報工作及科學名詞委員會重組為“情報工作、圖書館和檔案部門”,次年,該組織又將處理文獻和信息的有關的圖書館、文獻館和檔案館合并為綜合情報處,全面、統一負責情報系統相關的專業文獻、圖書館和檔案館方面的工作。1985年,原國家教委和國家檔案局在《關于發展和改革檔案學教育的幾點意見》中指出,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研究中面臨著檔案、圖書、情報一體化的前景。
1.2檔案、圖書、情報的共同特征和區別
檔案、圖書和情報從其工作性質和目的、工作內容和方法、載體和記錄手段、技術規范等諸多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檔案是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各種形式的歷史記錄和材料,是最原始的人類實踐活動中具有保護價值的直接記錄。當檔案記錄的這段歷史、文件和材料,通過人的綜合和不同層次的廣泛整理加工,便成為書籍和資料,出版發行成為圖書。圖書是更完整的系統知識處理的集成,起到傳遞知識,信息的作用。情報為情報需求的原型主體為核心,以及相關的信息源之間的通過信息技術在系統內化,熔鑄,并顯示出結果。
當然,圖書,檔案和情報的各系統有著自身的獨特性,每個系統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系統邊界。內部因素的辯證系統和發展跨系統的開發,并不能模糊他們之間的本質區別。
由于檔案、圖書、情報具有功能方面的同一和互補特性,檔案、圖書、情報以及其功能的一體化,將形成信息傳遞的全面整體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在人類社會發展到知識時代的今天,一體化建設將對各學科的快速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2高職院校檔案、圖書和情報一體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思想認識不到位。在高職院校中,對于檔案、圖書、情報一體化建議,不少人以“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的理論提出缺乏現實實踐的基礎,認為問題的提出者只根據他們看到的文獻,并與三者大體一致工作流程出發,沒有看到圖書館、情報和文獻檔案工作的差異。他們強調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沒有去發現在歷史進程中可能形成的一體化。其次,一些不同意一體化的人擔心,一體化過程可能會帶來不穩定和混亂,最后導致各自系統內部結構的混亂、癱瘓。再則,由于圖書的管理和檔案的管理一直隸屬不同的部門和分管領導,使圖書、情報、檔案的整合的重要性,在各自系統的工作人員中缺乏必要的共同認識,看不到一體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2.2管理體制的阻礙。目前,高職院校的圖書館、檔案室(館)和情報服務,在管理上通常隸屬不同的主管部門和領導,目前的工作是分開的。在《大學檔案管理辦法》的第五條明確規定:建立處級的檔案館,由學校(院)直接領導,科級綜合檔案室(館)從屬學校(院)辦公室的領導。這是因為檔案系統由業務和行政兩個功能所決定的,而圖書、情報機構不具備行政管理權限。這不僅導致它們之間缺乏協作聯系,而且由此派生各自的工作體系,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不能整體協調,資源分配無法統一,導致了人為的巨大浪費和重復資源建設。
2.3沒有必要的規章制度。雖然原國家教委和國家檔案局在檔案、圖書、情報一體化方面有重要的意見。然而,相應的法律法規尚未推出。檔案部門的行政職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賦予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檔案法》中明確機關,團體,企業,機構和其他組織的檔案機構有責任“對下屬單位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大學檔案管理辦法“第二章第七條”和1994年1月1日以來實施檔案規范,也有對學校檔案工作的法規,監督,指導和檢查的條款規定。不過,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的有關規定卻沒有這樣的要求。
3高職院校檔案、圖書和情報工作一體化建設的意見
3.1建立合乎信息時代檔案、圖書館、情報一體化的法規制度。要解決檔案、圖書館、情報一體化的關鍵問題是要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法規。
3.2進行相關的管理體制改革。此外,解決學院的領導體制和行政職能權力,應給出新的一體化管理機構新的功能,同時必須賦予新的機構以適當的行政職能,新機構不僅僅是管理信息資源,而且也應該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監督、指導和檢查。當然,這需要從國家層面上考慮,新的工作機構需要具有的法律地位,能夠獨立行使的職權,進行一個常設的跨系統的監管機構計劃、管理和監控的整體建設。
3.3培養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檔案、圖書、情報管理人員必須不斷地提高管理的綜合能力。不僅要了解檔案、圖書、情報的管理知識,精通檔案、圖書、情報業務,還需要掌握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分析和合成的各類情報信息,成為通用人才或一專多能人才,以促進一體化工作的發展。
3.4積極進行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和建設。為了圖書、情報、檔案的更好使用,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建立一個共同的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利用學校圖書館、檔案館(室)豐富的館藏資源整合開發,采取積極主動地為學校的教學,研究和其他工作提供情報信息服務。
檔案、圖書、情報從產生、發展已經通過合———分———合的過程。俗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世界上的許多事物的普遍發展規律,檔案、圖書、情報的發展也逃不出這個自然法則。社會的發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各個行業的自身發展,檔案、圖書、情報的一體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可以預見,檔案,圖書,情報的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檔案,圖書,情報的獨特性將有一個更具華麗魅力的文獻資源的整合。檔案、圖書、情報的集成和發展,將為客戶提供多維度、全面、綜合的信息服務,更適應現代化社會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革.圖書、檔案、情報一體化淺析田[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4):127
[2]荀昌榮.論圖書館檔案學專業人才培養整合模式[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1(6)
[3]楊亞萍.關于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之我見[J].陜西檔案,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