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與梅花有關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詩歌鑒賞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拉分點。很多學生對此類題不知該如何作答。從看題目、看作者、看注釋等方面進行方法指導,希望能對學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詩歌;鑒賞能力;任務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詩詞賞析是必考題,而且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通過平時的教學,我們發現有很多學生在做題時感到鑒賞詩歌很困難,往往是讀不懂詩,看不透題,答不對點,知識儲備不足,那么,詩歌鑒賞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個拉分點。那么,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看題目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鳖}目猶如窗戶,而且在題目中一般交作的緣起、對象、時間、地點、背景以及詩歌類別等信息,從題目入手既能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就可以看出:大庾嶺:交代地點。驛:驛站。說明詩人應該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羈旅情懷有關。
二、看作者
詩歌鑒賞講究知人論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于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盛唐時期的作品多表現盛唐建功立業的豪歌,而晚唐時期的作品多表現晚唐王朝衰敗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詩風。例如,李白:身處盛唐,豪放飄逸;杜甫:遭逢亂世,沉郁頓挫;陸游、辛棄疾:家國多難,激蕩強烈的愛國情懷。而且,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詩歌風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說以南渡為界,南渡之前,生活優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滿了上流女子的閑適,但是,南渡之后,經歷了國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擊之后,生活孤苦,孤獨無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滿了愁緒。所以,欣賞詩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論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釋
注釋一般是解釋原文中的寫作背景、典故出處等較難懂的地方,是幫助我們讀懂詩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環節,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飽含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讀懂意象,即讀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的《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詩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孤獨凄苦的主觀精神。而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并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六、品用典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七、抓修辭
在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的《詠柳》,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詩歌是文學領域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無論是我國古典詩歌,還是中外現當代詩歌,都有著誘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應該通過課堂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和鑒賞詩歌的能力。讓學生見到詩歌,不是恐懼,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賞它,那學生的水平就有了相當大的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出現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這深厚而輝煌的民族文章是炎黃子孫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我們背誦積累優秀的詩篇,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古詩文之所以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流傳下來,且經久而不衰,是因為它們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都堪稱典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熏陶,從而奠定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閱讀,是對有限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的重要補充和擴展。優秀作品的閱讀量越大,人的視野越開闊,精神境界越高。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培養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多背,實現“量”的積累呢?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古詩文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會增進理解,與古詩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如背誦《望廬山瀑布》時,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除了規范背誦語氣外,還要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得當的語氣和體態語加快了學生的記憶與理解。
據意背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如含有“美麗芬芳”意思的,學生會背起有關“花”的詩來,一時間桃花、杏花、荷花、、石榴、海棠、梅花五彩繽紛,爭芳斗艷,有《惠崇春江晚景》、《題》、《海棠》等;含有“播種理想、放飛希望”意思的,學生會背起“言志”的詩:《石灰吟》、《無題》等……引導學生據意背能促使他們分類清,背得多。
根據時令進行分類背誦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記憶深刻。如學生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從《江南春》、《春江花月夜》、《春夜喜雨》到《夏日》、《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從《秋浦歌》、《秋思》、《楓橋夜泊》到《冬景》、《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學生們背過了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絢麗的冬。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興趣,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背誦時,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為他們創設背誦的氛圍,引導他們入情入境。譬如,背誦立意歡快的詩文時,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音樂;背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以優美的大自然畫面等。創設情
轉貼于
境背誦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它能創構詩境,形成特有的心理氛圍,從而促進背誦。
一、古詩中笛音多與《折楊柳》《關山月》《梅花落》一類的樂曲有關。
《樂府詩集》之民歌“折楊柳歌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這是寫離別的詩。詩中“長笛”吹“折楊柳”曲,嘆惜別情,可謂古詩第一笛。笛與《楊柳》曲、與“折楊柳”文化掌故的結合,決定它從誕生起就具備了其他樂器所無法替代的底蘊。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等,在詩中笛與“折楊柳”合為一體作感情的呼應,是用以烘托感情的媒介,用笛聲表現故園之思、親人之念。
《樂府解題》里載“《關山月》傷離別也”。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說親人之念。陸游《關山月》“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意謂在《關山月》曲調中,寓有壯士報國無路的悲哀。這心情誰能理解!
《樂府詩集》卷二十四《橫吹曲辭》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李清照《永遇樂》詞“染柳煙濃,吹笛梅怨,春意知幾許”,其中“染柳煙濃,吹笛梅怨”是“煙染柳濃,笛吹笛梅怨”的倒文,“梅”指《梅花落》曲調。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將“梅花落”拆用,構成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寫聲成象,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不過,這種思鄉情緒并不低沉,感而不傷。
二、笛韻不斷演變,開掘創新,蔚觀。
唐陳羽“橫笛聞聲”意象除卻陳陳相因,賦予全新內容?!稄能娦小贰昂E巷L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在惡劣的自然環境的背景上,突然傳來嘹亮的笛聲。笛聲來自何人?詩人以“不見人”宕開去,卻展現一幅威武雄壯的行軍圖:一支軍隊在紅旗指引下向山頂進發。未言吹笛人,吹笛人自在。此刻“紅旗直上”是“橫笛聞聲”的壯舉,此刻的笛聲成了激勵將士沖鋒陷陣的號角?!讹L俗通》說:“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被蛟S正是“笛”中應有之義吧。
趙嘏《長安秋望》“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借深秋景色抒思鄉之情。大雁還鄉觸發詩人鄉愁,他在雖高亢卻不歡快的長笛旋律里,默然無語獨倚樓上顧影自憐?!伴L笛一聲”說景含情,笛聲高亢響遠,似要牽動倚樓人的鄉思遠去,笛聲一鳴即止,旋律不知失落何處,倚樓人悵然若失?!短圃娂o事》載杜牧讀了這首詩,對于“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吟味不已,“因目嘏為‘趙倚樓’”。
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一個秋風瑟瑟、秋雨瀟瀟的夜晚,客游湘江的詩人面對沉沉暮雨、滔滔江水……不禁浮想聯翩,報國的雄心、懷才不遇的憂悶、飄零他鄉的凄苦、知音難覓的惆悵,一時匯集心底,于是寫下這首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名篇。詩的最后兩句“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鳥門”,運用《楚辭?漁父》的典故,屈原放逐尚有漁父對話,而此時的詩人雖不及屈原境遇惡劣,但卻孤獨得連一個對話的人都沒有。伴隨詩人度過這寂寞夜晚的,唯有一腔難酬的壯志、一天秋風秋雨,一江滔滔流水。至此,我們在慷慨悲涼的笛聲中又聽到一聲悵惆的嘆息。
宋釋仲殊《潤州》“北固樓前一笛風,斷云飛出建康宮”,詩人佇立在北固樓前遠眺大江,不知哪里隨風送來陣陣笛聲,看晴空里片片白云悠悠,不禁令人懷念起已逝的南京建康宮故址來?!耙坏扬L”脫胎于杜牧“深秋簾幕千家里,落日樓臺一笛風”詩句,由笛聲斷云而想起六朝遺址,寄寓了國家興亡的感慨。
朱淑真《秋日晚望》尾聯“倚樓堪聽處,玉笛在漁舟”,訴諸聽覺,抒情主人公不忍聽秋聲,忽聞漁舟笛聲漸漸又奏,激起新的感情漣漪:如水月色灑滿西樓,孤獨少女憑欄凝眸,寥廓江天澄江橫流,波光粼粼漁火跳蕩,悠揚玉笛夜空繚繞……好一幅晚秋雨霽圖,動人遐思之境如在眼前。一笛盡顯功力才情,難怪文學史上說朱淑真與李清照齊名。
胡與可新婚三朝,有一名婢女進房侍候,自稱名喚“梅香”。那時的婢女多有取名梅香的,幾已成為婢女的代稱。胡與可想為她改個名字,又不便憑空杜撰。
一天夜晚,胡與可問起梅香的身世。梅香講她原是棄嬰,由白馬澗一家農戶收養。尚未及笄,人販子將她拐賣給昆山妓院為……講到此處突然中斷敘述,似有難言之隱。胡與可再三追問,梅香只是低頭緘默。
過了兩天,胡與可詢問她在昆山妓院以后的情形。梅香說她后來被住在蘇州婁門的國子監官成應詳買去作妾。她見成家是書香門第,成應詳在國子監任訓導之職,暗自慶幸終身可以托付給知書達禮之人了。沒想到一天中午,成家大夫人從街上喚進一個賣綾羅的商販,成應詳追到院中,拿起一捆細絹挑挑揀揀,把絹料的四邊翻來翻去,依次比較它的厚薄,又跟商販討價還價,和市儈無異。梅香在一旁見到成應詳這般嘴臉,全無書生氣質,失聲喊叫一聲,便撲倒在地,好像中風的樣子。成應詳見她有病,按付給昆山妓院為她贖身的價格,加上二成,又將她轉手賣給人販子。幾經周折,才被黃府買來作婢。
胡與可問她:“見成應詳買絹,不像文人的舉止,怎么就急出病來?”梅香說:“我聽說人的命運有亨通和蹇滯之時,人的地位有顯貴和卑賤之分,人的品格有高潔和猥鄙之別。地位顯貴者命運亨通,而品格卻不一定高潔;地位卑鄙者命運蹇滯,而品格倒不一定猥鄙。我過去見顯貴者,就以為他的品格必然高潔;正同有人見卑賤者,就以為他必然品格猥鄙一樣,受世俗眼光蒙蔽,往往要看錯人。從成應詳買絹的猥瑣舉止,才發現他原來是個小人。我雖然出身下賤,怎么甘心終身侍候這種人呢?所以我裝病,讓他打發我走,以便另謀生計?!?/p>
胡與可聽后贊嘆不已,不覺吟誦道:“不知墻外夜來梅,忍寒添得疏花否?”便對梅香說:“你窮不失志,可見你像梅花一樣,具有傲霜斗雪的品格。辛棄疾贊譽梅花的詞句‘更無花姿態,全有雪精神’,正好作你的寫照?!泵废銌枺骸澳懿荒苷埛蛉私忉屵@兩句詞的意思?”胡與可道:“它的意思是:梅花雖然沒有普通花朵的柔媚姿態,卻具有像雪一樣潔白純凈、不畏嚴寒的精神。你的名字不妨改成‘寒梅’,倒也名副其實。”“謝謝夫人賜名,今后我就是寒梅了。”
胡與可未嫁時就愛好與人對弈,她的表兄鄭日新常常同她切磋棋藝。鄭日新在胡與可婚后,仍不時來黃府談論棋道。但鄭日新已有半年不來,后花園有一間幽靜小屋,原供弈棋之用,關閉也有半年。這天胡與可領寒梅前去啟鎖打掃,見幾案和棋盤上積滿灰塵,寒梅舉起羅袖,正欲拂去灰塵,被胡與可阻止。胡與可對著棋盤凝視良久,嘆道:“這棋盤上的積塵,線型高低縱橫,竟是遠山、茅舍的天然圖畫??上ё蠼侵挥辛飨⒅窕h,缺少花卉點綴?!闭f著已伸出食指,在棋盤的灰塵上戲畫梅花一株,又以小指在幾案的積塵上,題寫《百字令》。
寒梅問道:“夫人所說的下棋人是誰?為何久不來此?”胡與可據情以告,并說鄭日新因妻子病故,有心再娶繼室,托媒說了幾家女子均不成。因他要求女方容貌、膚色,要如桃花般嬌艷,一直難以尋到意中人,聽說他常借酒澆愁。這半年在病中,故此未來下棋。寒梅又問:“夫人所說的這位鄭日新,可是杭州人,原任昆山縣尉,因與上司不和,辭職來蘇州,設塾課徒?他既能詩、又會畫、還善弈?”胡與可剛說:“正是他……”寒梅掩面痛哭,跑回下房。
胡與可莫名其妙,不知道寒梅一提起鄭日新,為什么如此悲傷?這才想起上次問她身世,她講述到被賣到昆山妓院時,突然中斷敘述,其中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原來與鄭日新有關。
寒梅終于告訴胡與可:鄭日新在昆山縣尉任內,夫妻不和,家中時生齟齬,故常去青樓尋歡作樂。他與寒梅情投意合,相見恨晚。鄭日新因發妻兇悍,畏懼河東獅吼,不敢納寒梅為偏房。一年深秋,鄭日新宿于寒梅處已有數天。某天早晨醒來,一夜西風滿地是霜。鄭日新的衣衫已不勝秋涼,寒梅出于無奈,找出一塊麻布披在他的肩上。寒梅打趣道:“曾經聽人說,古人以兄弟比喻人的手足,以妻子比喻人的衣服。我等供人逢場作戲的煙花女子,連衣服也算不上,只能是粗糙的麻布。不過有時倒還可聊以御寒?!编嵢招录硬灰?,說道:“日新與卿三生石上有前緣,他日定能共偕白首?!焙范摚骸靶椅鹜鼌s今天所說的話?!?/p>
而現在鄭日新的發妻已經亡故,托媒擇偶,卻早忘了感情深厚的梅香,為此痛哭。胡與可勸道:“寒梅不必悲傷,我自有辦法喚他醒悟?!闭f完便到書齋,取過一把折扇,題寫了一首詩,喚過婢女春光道:“速送鄭相公。”
春光按胡與可的吩咐,找到鄭日新家,將折扇遞給他。鄭日新急忙展開折扇,見扇上是胡與可用行草題寫的詩句:
一夜西風滿地霜,粗粗麻布勝衣裳。
春來若睹桃花面,莫負寒梅舊日香。
鄭日新見詩,回憶起在昆山妓院與梅香如膠似漆的舊情。此詩第一句,暗喻家中的妻子造成他的氣惱和煩悶,不亞于風霜之苦。第二句是全賴梅香的體貼溫存,像粗糙的麻布一樣能給予他溫暖,同床異夢的妻子如衣裳卻不能抵御風寒。后兩句指一旦托媒覓得理想中貌似桃花的意中人,不要忘記了昔日共過憂患的情人梅香。鄭日新問:“夫人何以知道梅香?”春光告訴他,梅香是夫人身邊的侍婢,已改名寒梅。鄭日新才領會句中也有“寒梅”之名。
讀完《紅樓夢》的讀者,沒有一個不為黛玉的氣質、才華折服。她是出水芙蓉,本真率直;她是雨后桃花,嬌艷奪目;她是秋后,迎風傲霜。她在百花生日那天于花團簇擁中降臨這個世界,她又像雨后的桃花一般在風中凄然凋零。黛玉喜歡賞花、寫花,也葬花。這與她的多愁善感的心性有關,也與她對生命的感悟有關。她知道,花雖然美麗,卻只能燦爛一季,終究逃不過凋謝的命運。她深知,自己正如開放的花朵,面對即將逝去的年華,只能眼睜睜看著,最終也如花般地飄零在浩蕩的春風里,散落在冰冷的大地上。所以黛玉的葬花既是對逝去的花的懷念與惋惜,也是對命運不能掌控的無可奈何的憂傷與反抗?!百|本潔來還潔去”她是花的精魂。
林黛玉的詩人氣質,不僅表現在她的言談舉止的一顰一蹙中,更表現在她的心性上。詩有別才,林黛玉作詩從來都是一揮而就而且藝術高超,她的“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等都是文質兼美的傳誦名句。她有著李易安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憂愁,她有著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悲傷,她有著嚴元照的“故鄉迢遞空相憶,深閨一片愁如織”的鄉思。她喜歡挺拔俊秀高風亮節的青青翠竹,她喜歡留取聽雨的秋后殘荷。她點評王維的山水詩篇切中肯綮,她評價陸游的詩歌一語中的:林黛玉是詩的化身。
林黛玉芙蓉般的高潔品行、翠竹般詩化氣質的形成以及桃花般的命運歸宿絕對不是偶然的。
她生活在書香之家,溫柔可親、知書達理的母親賈敏給了年幼的黛玉以聰明伶俐;飽讀詩書、博學多識的父親給了幼小的黛玉以知識智慧。故鄉靈動的山水的滋潤,養育了這位才思敏捷的姑娘。如果不是命運多舛,如果不是過早仙去,多才多藝的林黛玉何嘗不是李易安,何嘗不是謝道韞。她一樣會吟誦出“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子來時,月滿西樓”的千古傳誦的詩句。其實,她是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在她細長的影子里,站著太多的詩人詞家,正是她根植于華夏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才得以修煉成詩般的高雅。
當然林黛玉的的命運是必然的,一是性格的悲劇,一是社會的悲劇。還是個十歲左右的孩童時,林黛玉就用瘦弱多病的肩膀承受起失去母親的苦痛,孑然一身告別生她育她的美麗江南,帶著故土的難離,帶著父親的不舍,帶著對童年的眷戀來到像夢一樣的既陌生又令她膽怯的京華。從此寄人籬下。
她的目無下塵的性格注定不會討得大觀園中的那些人的賞識,即使有著賈寶玉的偏愛、賈母的呵護,可是在那樣一個長夜漫漫何由徹的封建時代,林黛玉也不過是雨夜里一只搖曳的蠟燭,也不過是洶涌澎湃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只沒有帆甚至連槳都沒有的孤舟。因此這位美麗聰穎的詩人如花凋零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棵絳株仙草的淚盡而枯也就自然而然了。只是我們每一位善良的讀者面對這位詩人的夭亡而心有不甘,我們在隔著現實與藝術的遙遠距離,在隔著時間與空間的生死距離而薄祭那顆瘦弱但不妥協的倔強花魂詩魂的時候,心中應該暗暗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而又自由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