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自我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明確學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和意義
自我管理,不僅僅是管理班級,還包括學生對自己日常事務的管理,學生只有擁有管好自己的能力,才能更深一層去管好他人。因此,對學生來講,首先要學會的是管理好自己。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有這樣的意識,大多數學生仍把自己定位于接受管理者。
所謂“小學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學生自己主動采取的用來控制和協調班集體、小組、個人以及各種環境、物質因素的行為。它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1.實行學生自我管理是班集體教學的基本要求。自從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教學形式以來,世界各國的各類教學活動基本上都采用了這一形式。集體教學的優點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處是難以顧及集體中每一位成員的具體情況。自我管理是小學生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集體教學模式中管理上的某些不足。
可以說,班集體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小學生的自我管理。數十名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光靠班主任、任課教師幾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的。只有正確引導全班每一位同學積極發揚主人翁精神,個個成為班集體管理工作的積極參與者,班集體方可成為健康完整的有機體。
2.引導小學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從根本上說,兒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內外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引導小學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內部因素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
3.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可以培養兒童獨立的個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著無比深廣的含義。那么,怎樣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備現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結構,還應該具備獨立完善的個性。“獨立”不僅指不完全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書本,具有開拓創新的思維能力。在班級管理中有效地實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兒童認識自我,了解他人,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為培養社會化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認真做好小學生自我管理的引導工作
學生是班級的主體,是班級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組織和管理好自己班集體的責任和義務,也有參與管理班級的權利。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點,就必須要靠班主任的正確引導。班主任除了要培養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外,還應該善于引導小學生進行自我管理。
1.強化小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大多數學生愿意參與管理,并且能做得有聲有色,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信心都很強。但學生中也有一批想參與,卻由于自身性格內向、害羞或缺乏信心而不敢表現自己的;也有一些所謂的后進生,在同學眼中是不受歡迎的,在老師眼中是落后分子,不搗亂已經不錯了,怎么能夠管理別人呢?這時候,假如教師的引導出現了偏差,忽視了這樣一批學生,就會造成少數學生的專制管理,或是老師的“一言堂”,而學生自我管理名存實亡。
自我管理的直接動力來源于小學生自我服務、行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是兒童發自內心的行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因此,引導自我管理必須強化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
2.在活動中培養小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導小學生自我管理,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不一定要定時、定事、定點,應該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進行。豐富的課外活動就是個重要渠道。班主任可以多組織一些活動,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來鍛煉。另外,課間、午間、游戲時,都可以讓自己做一個目光敏銳的指導者,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好的方面及時肯定。有時午讀課、練習課我會故意地離開,變成自習課,讓他們自己管好自己,學會控制自己。一開始,個別學生會開點小差,但是通過“小老師”的提醒,其他同學的好的影響,他們漸漸地習慣了不用旁人提醒而安靜地做事。
關鍵詞:培養;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措施
中圖分類號:G40-058
眾所周知,農村小學班主任既是校長的有利干將、得力助手;也是一個班集體的“家長”。在管理班級事務時,班主任往往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包攬、管理著班級全部事務。這種管理模式,班主任終日被班級的瑣事纏身,常常疲憊不堪。其結果是:表象上班級管理既嚴謹又統一;實際上,班級內嚴重缺乏內在的活力和個性的張揚。顯然,這樣的管理模式,是同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實現了這一目標,就能使學生實現同時代同步發展的終身發展。對此,本人在日常管理小學班級事務時,著力培養了小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探索出了三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 指導學生自我制訂班級管理“長、中、短期”奮斗目標
有了奮斗目標,學生才有奮斗的動力。一個班集體有了“理想化”的“長、中、短期”的奮斗目標,學生就能為此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地為此奮斗,逐步實現班集體的奮斗目標。由于農村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掌握知識不多、沒有社會經驗以及嚴重缺乏班級管理經驗等原因,身為班主任,如果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己制訂“長、中、短期”班級集體奮斗目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班主任務必幫助學生制訂出適合自己班集體學生思想教育、學習幫扶、團結互助、尊敬師長、愛護公物、生活自理、勞動鍛煉、遵守紀律、講究衛生等諸方面的奮斗目標來。
1、長期目標:在爭創學校優秀班級的基礎上,小學1-6年級里,要自始至終保持這一榮譽稱號。
2、中期目標:培養獨立、合作、探究學習的學風和團結、奮進、友愛、爭優、健康、活潑的班風。
3、短期目標:每學期開學時,都要制訂本學期的學期奮斗目標。內容必須從學習、紀律、衛生、團結、勞動、鍛煉諸方面細化。
當這些目標一一制訂后,要教育學生,不可操之過急,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地逐一完成目標任務。當學生們為實現這些目標努力進取時,班主任一定要引導學生發揮班集體中每個同學的潛能,使目標教育和過程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相結合,人人都為此目標而努力,團結班集體中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完成奮斗目標,共同收獲獲得集體榮譽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在班內逐步形成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二、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
班級既是每個同學的,也是班集體中所有同學的。因此,班主任在“放心”地把班級管理實務交予學生“自我管理”時,務必做好如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班級管理規章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自我管理,絕不是班主任對班級管理實務撒手不管,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學生在班級管理規章制度“條條框框”的“束縛”下,有目的、有要求地“自我管理”。當然,引導學生制訂的班級管理的規章制度,必須符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行為守則》的整體“框架”,還要適合本班的班情。因此,班主任一定要發動每個學生獻言獻策,群策群力,在充分醞釀、討論的基礎上,制訂出思想、學習、紀律、勞動、團結、友愛、鍛煉、幫扶、衛生等諸的日常行為管理規章制度。
2、實行班干部、小組長每周輪值制。在這個班級內,班干部和小組長不是“終身制”的。這個集體,大到班長、副班長、其他委員,小到各小組長,每周一輪換。這么一輪換,人人都能在“領導”崗位上過足“幾把癮”,都能經風雨、見世面,歷經磨練。每周輪值制的班干部的“核心”領導是班長。學生的個性存在著差異,我們不得不承認,有的學生天生就有領導才能,有的就次之。假如這周的輪值班長欠缺領導能力,班主任要為其搭配一名具有一定領導能力的副班長協助其開展工作。
這樣一來,班集體內的每名同學,從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踏進學校大門那天起,到六年級畢業的時候,人人都會經歷多次這樣的“自我管理”鍛煉的機會。
對每周的輪值班干部、小組長的工作狀況,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詳細的檢查和記錄,每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要伸出援助之手,給予點撥。每周五下午的班會上,要對此進行總結,肯定他們的成績,指出他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3、“自我管理”班級事務要實行責任制
有壓力,才有動力。當把小學生能輕松地承受得起的責任制壓到他們的肩頭的時候,他們一定能在這些“壓力”的驅動下,迸發出能量巨大的潛能,認認真真地“自我管理”好班級事務。這些班級事務,大到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春秋兩季體育節、植樹節、九九重陽節時的尊老活動等“重大”活動,小到澆花澆草、撿拾教室內的紙屑等“雞毛蒜皮”之事,要人人有事做,人人身上有擔子,人人身上有責任。這樣一來,就能實現“自己的事自我管理;班級的事人人管理”的目的。
三、 及時對小學生“自我管理”的表現進行評價、激勵
班主任對小學生的“自我管理”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激勵,不但能充分調動他們“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也能為他們下一步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注入強大的動力和活力,還能使班級管理更上一層樓。
評價、激勵要采取如下幾種方式。
1、樹立榜樣。每周五下午的班會上,班主任一定要把“自我管理”的優秀者進行總結表揚,評選出每周的遵守紀律進步之星、勤奮學習進步之星……讓這些“星星”各自介紹自己的進步經驗,去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帶動學生。當然,班主任在這里一定要做到兩點:一要發動同學們向“星星”看齊,迎頭趕上;二要引導“星星”們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一、學生自我管理的意義。
所謂"小學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學生自己主動采取的用來控制和協調班集體、小組、個人以及各種環境、物質因素的行為。它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1、實行小學生自我管理是班集體教學的基本要求。自從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教學形式以來,世界各國的各類教學活動基本上都采用了這一形式。集體教學的優點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處是難以顧及到集體中每一位成員的具體情況。自我管理是小學生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彌補了集體教學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說,班集體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小學生的自我管理。數十名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師幾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導全班的每一位同學,發揚主人翁精神,個個都成為班集體管理工作的積極參與者,班集體方可能成為健康完整的有機體。
2、引導小學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從根本上說,兒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內外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引導小學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內部因素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3、引導自我管理,可以培養兒童獨立的個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著無比深廣的含義。怎樣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備現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結構,還應該具備獨立完善的個性的人才。"獨立"不僅指不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書本,具有開拓創新的思維能力。在班級管理中有效地實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兒童認識自我,了解他人,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為培養"社會化"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生自我管理的引導。
班主任除了要鍛煉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外,還應該善于引導小學生進行自我管理。
1、強化小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
自我管理的直接動力來源于小學生自我服務,行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是兒童發自內心的行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因此,引導自我管理首先要強化自我管理的意識。
一方面,我們要對"小太陽"們進行生活學習的獨立性教育。我在朝會、少先隊活動中宣傳"自己的事自己做",并舉行各類小競賽激趣,強化意識。課外,我又主動與家長聯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培養獨立性的機會,保證了學校、家庭、社會影響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愛護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經常進行成就強化。一般說來,少年兒童的心靈是純潔無暇的,他們樂于遵守紀律,樂于配合教師的工作,也樂于為集體服務。只要教育得法,每個孩子都會成為班級管理的積極參與者。那么究竟該如何調動積極性呢?基本的途徑是給予正面強化。例如我實行了每周兩天的"無批評日"制度,使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鞏固了進行自我管理的意識。
2、在活動中培養小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關鍵詞 課堂管理 學生 自我教育能力
真正有效的課堂管理與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必然要求教師立足于長遠的行為目標,讓學生在不同的課堂情境中,對不同的教師,都能持續地表現出他們的適當行為,把適當行為內化為他們的一種自覺行動,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和學習動力
只有正確認識自我,才能正確評價自我。中小學生在自我認識方面,往往表現出比較大的片面性,即不能全面地以發展的觀點認識自己。他們有時夸大自己的成績,過于自信地拒絕別人善意的幫助;有時又過于自卑,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上進的信心和學習動力。中小學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法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我,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樹立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在促進學生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幫助學生總結自己的行動和體驗,客觀、全面地評價自己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從而使自我認識的水平得到提高。教師應教育學生認清缺點,努力改正。二是教育學生把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結合起來。他人的態度,他人的評價是自我評價中一項重要的參照因素,從而取長補短,互相促進。
二、創新班級管理機制,提高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班級管理機制是指班級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創新班級管理機制,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現有的班級管理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針對目前中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對學生的約束多、限制嚴,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現狀,我們應有針對性地改變班級管理模式。比如,實行班長輪任制,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激發學生愛班的熱情,增強班級凝聚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班級管理創新,為每位學生創造參與組織管理和實踐的機會。通過擔任多種班級管理角色,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承擔責任,服務于集體。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班級凝聚力,而且能使學生獲得班級管理主人的積極體驗。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得到激發的同時,從管理者的角色中也能學會管理他人,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三、營造寬松和諧的人際環境,寓教于“不教"之中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教育領域中的反映。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友好、融洽、和諧的關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少課堂問題行為,有助于學生良好品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出一代具有創造性的、人格健全的學生。有助于學生接納教師,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同時,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自我教育、相互激勵的場所。要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管理中來,就必須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比如,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制定課堂規則的內容以及違規的處理方法,讓學生自覺思考之所以需要這些規則的原因以及產生不良行為的后果并使學生自愿遵守,等等。這樣不僅可以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也可以通過這一過程增加“規則”的約束力。實踐證明,這樣的做法,可以在引導學生參與管理的過程中,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
四、教會學生自我控制的策略
自我控制是人自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使其與個人的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調節是在沒有外部指導或監控的情況下,個體維持其行為歷程以達到某一特定目的的過程。一般來說,自我控制偏向于行為的限制,而自我調節則包括行為的促進。自我管理是一個人運用有關原則,修改個人學習行為并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其內涵比自我控制更豐富。最有效的管理是學生在課堂中的自我管理。正如高爾頓所認為的,“唯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學生個人發自內心的自制。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幫助學生發展這套自制工夫,使他能夠憑靠自己去做適當的決定,去約束自己的行為”。教會學生自我控制,可以使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學而將更少的時問用于管理學生的課堂問題,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我成功體驗。學生形成自我控制能力,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教師給予具體的指導。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實現自覺、自強、自理。在認知方面,提高學生自覺性;在情感方面,引導學生自我激勵、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在意志品質方面,引導學生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在行為習慣方面,引導學生自我計劃、自我訓練、自我檢查、自我總結和自我調節,實現自律,最終達到有效管理課堂,并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邱連煌:《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文景書局,2008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 自我管理
Brief talk about the self manageme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Zhao Guoying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nation calls for develop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eatly, in recent year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as enlarged the school scope and students become more and more, which has brought the management work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new problem and illogicality, so just depending on the heteronomous managing mode can not solve these new problems and illogicality. For that, it becomes special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self management and self education 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n to advance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the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self management 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also brought forward some opinions for strengthening it aimed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elf management
學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即指學生依靠主觀能動性,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和約束,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
1.中職學校學生現狀要求加強學生自我管理。隨著我國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中職教育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以往中學中尖子生上中職學校的日子一去不返,現階段的中職生源幾乎全部是初中生,且大多數是經過高中入學考試篩選后留下的差生、問題生等下游學生,他們的文化基礎差、厭學心理嚴重、在思想上不求上進、在生活中好逸惡勞。進入新環境后,他們遠離父母,開始獨立生活,起床、吃飯、睡覺、洗衣、學習、交往等一系列活動均要自己安排和掌控,這使得長期在父母呵護下成長的他們感到很不適應和措手不及,于是校園里就出現了這樣一些現象:有的學生三五成群打架、喝酒、鬧事、講“哥們義氣”,引發校園暴力和惡性事件的發生;有的學生不愛學習,經常遲到、曠課,不遵守課堂紀律,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學風、校風;有的學生對人、對事的態度冷漠,沒有集體觀念,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和尊重他人;有的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生活懶散,無所事事,作風散漫,經常找各種借口逃避早操及勞動;有的學生精神空虛,得過且過,利用包夜上網,玩游戲消磨時間,在虛幻的世界里尋求“精神刺激”。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僅依靠學校制定的管理制度約束學生及解決以上問題是不現實的,學生自我管理的好與壞才是學校能否正常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自我管理的意義。
2.1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在傳統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中,“他律”總是處于絕對的地位,學校依賴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通過制定一系列制度約束和制約學生行為。學生總是被牽著鼻子走,其主體作用難以體現,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創造一種親切的、自由的、和諧的教育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的心境與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他們會更趨向于平和的處事態度,這對于和諧校園的構建至關重要。
2.2促進學生自身發展。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認為:自我管理是個人為取得良好的適應,積極尋求發展而能動地對自己進行管理,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個體社會適應效果和活動績效及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自我管理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可見一般!加強中職學生自我管理,通過其不斷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開發、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可以幫助中職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3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在當代,任何效益的產生都與管理密不可分。學校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效益,就需要強化管理、改善管理。中職學校的管理狀況直接作用于其教學質量及辦學效益,而正如前述,中職學校管理工作的好壞與否是離不開學生自我管理的,讓學生通過自我管理,表現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喚起他們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感,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提高自身文化知識、操作技能等綜合素質才能適應社會需求,讓他們自覺自愿的接受學校的教育管理,從而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促進我國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
3.加強中職學校學生自我管理的對策。
3.1更新觀念,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理念。中等職業學校傳統的管理體制是以學校、教師對學生的管理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管理。這種管理模式約束了學生的自我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中職學生的現狀,也阻礙了中職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需要更新觀念,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理念,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我管理的意義,激發學生自我管理動機,產生自我管理需要,變被動為主動,從僅僅是管理客體的角色轉為集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為一身的現代中職學生。學校可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如廣播、報刊、講座等宣傳自我管理理念,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幫助學生樹立自我管理的理念。
3.2教會學生自我管理的辦法。中職學校學生管理部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黨校、團校的培訓,通過讓學生寫日記、周記、設座佑銘、閱讀名著、談自我管理的感想等方式教學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同時可讓學生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設定的目標必須是要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怎樣達到,何時達到,如何達到。例如,確立中級工考試、自學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等目標。一個個目標的確立和完成,就構成了充實的中職生活,也構成了學生自我管理的實踐過程。
3.3運用必要的管理制度,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我們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但是并不等于在學生自我管理時就不聞不問、放任自流,也不等于強調他們的自我管理,就無須學校制定各項管理制度。學校必要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運用時應注意遵循平等民主、區別對待、尊重學生的原則,提倡以人為本,做到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學生自然會自愿接受約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學生歸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別的任何地方發生著長期地決定他的行為的各種影響的決戰。”中職學生自我管理是當今及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必然選擇,是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學生自我管理,讓他們在自我管理中成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