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職英語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浸入式教學法按不同的維度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按學生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早晚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早期浸入式教學,主要是從幼兒園或小學一年級開始;第二類是中期浸入式教學,是指在小學階段的四、五年級開始;第三類是晚期浸入式教學,主要是在小學階段的后期,或是推遲到中學階段開始;第四類是晚期浸入式教學,指的是大學階段開始。按浸入式的程度來分類的話,即可分為完全浸入式和部分浸入式。完全浸入式指的是在教學時間內,有80%~100%的時間都是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且第二語言的使用是優先于母語的使用;部分浸入式是指約有50%的教學時間使用第二語言教學,母語的使用和第二語言的使用是同時進行的。
(一)重要性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最近一項調查表明,全球大約有3.75億人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有大約4億人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世界上約有7.5億人將英語作為外語使用和掌握。在互聯網的用戶中,約有36%的人使用英語作為交通工具。有75個國家把英語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非常有必要學習并掌握英語,作為自己的第二語言,提升自我的競爭能力,爭取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獲得良好的機會。浸入式教學法不是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將英語的學習融入中職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讓中職學生“浸泡”在英語的學習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
(二)可行性
可行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學生而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都是在15周歲左右開始入校學習,在之前的學習階段中都有英語學習的經歷,為接下來的中職學習提供一定的基礎。其次,就浸入式教學的分類而言,中職學校的學習屬于晚期浸入式,最近,對加拿大的早期和晚期浸入式教學效果比較研究表明,雖然早期浸入式教學具有一定的優勢,相對于晚期浸入式而言有更多的時間接觸第二語言,但兩者之間的差異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大,而且就某些方面來說,晚期浸入式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晚期浸入式主要是針對年齡較大有一定的學習基礎的學生,學生所花的時間相對較少,也就是說對教材的開發、教師教學的培訓和學生的要求相對減少。因此,中職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基本條件接受浸入式教學法。最后,從各中職學校的教學要計劃來說,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在保證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同時,也更加注重英語課的教學,對英語課程的設置與安排都給予了相當的重視,這也要求在英語教學的時候能夠真正讓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熟練掌握英語的運用。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尋找突破,使用浸入式教學法,對培養熟練掌握英語的“雙語”人才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中職院校的現狀
(一)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中等職業教育中的學生在經歷前面的英語學習之后,一般都有一定的語言基礎,有的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高,語言運用能力相對較高,但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較差。與多所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師進行交流,發現大多數的中職學生在之前的英語學習中并不太認真,往往應付了事,只是在每學期的期末考試時認真準備,在日常的上課時間并沒有認真聽課,學生們更多的是把精力放于專業課程的學習,這就形成了英語課堂老師講課學生睡覺或玩手機。學生們掌握的僅僅是少數的單詞和詞匯,運用于平常語言交流的是幾個相當簡單的句型,英語交流能力不足。
(二)師資力量不足
在英語浸入式教學中,不同于母語的教學,是作為雙語教學的。因此英語浸入式教學既要求教師有良好的母語基礎,又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教學綜合能力。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僅僅需要用英語教授課,而且要運用自身的能力給予學生具體的教導與幫助。而目前在中職院校的教師群體中,大部分英語教師是畢業于英語專業的大專生或是本科生,他們接受的是傳統的英語教育,注重語法上的教育,口語水平難以達到浸入式教學的要求。中職學校的英語課又往往分為英語課和專業英語課,專業英語課中,英語教師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科知識的了解深度不夠,但專業課程的教師對于英語的運用能力又不足,就容易出現專業英語課只是泛泛而談,難以用浸入式教學法進行教學。
(三)語言環境缺乏
語言是學習的工具,語言的熟練掌握與運用少不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國是一個單語制的國家,主要是以漢語作為日常交際用語。中職院校的學生們接觸英語最多的地方就是在課堂中,下課后就很少用英語作為日常用語,生活中大家也往往是以漢語交流為主,沒有天然的英語學習環境,也沒有要用英語交流的交際生活,英語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學習一門語言之后,缺乏必定的交流鍛煉,往往很難獲得熟練掌握外語的能力。
(四)教材的取舍難定
教材的使用在教學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關系到學生要學習什么內容,也關系到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就中職學校而言,教材的選擇也是存在困難的。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都處于青春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在教材的選取時,不僅要考慮內容的合理性也要考慮到內容的新穎性。同時也要注意到英文教材是否能讓學生領略到原汁原味的東西。然而滿足以上眾多條件的教材很少,或是有的教材生動活潑但其編寫的風格和安排又難以滿足教學要求。
四、對中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提升學生英語素質
中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在之前的學習階段中對英語的掌握不夠,尤其是在聽和說兩方面。很多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在課堂中往往不注意聽講。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英語,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是每個英語教師應該著重考慮和思考的。在面對學生英語水平不高,學習積極性不夠的時候,教師要適當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心理引導,讓學生擁有積極的心態投入中職的英語學習中。
(二)增強師資力量
浸入式教學法實施的主體是教師,一支具有良好教學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必不可少的。浸入式教學法強調的是在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有效地將學科內容與語言學能力的培養融合起來。就目前而言,中職院校能達到此條件的教師還是鳳毛麟角,因此,需要一支良好教學質量的教師隊伍,如邀請國外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派遣優秀的教師出國深造、增加不同中職院校英語教師的交流與合作等等,從而增強中職院校師資力量。
(三)創設良好語言環境
浸入式教學法很大的特色就是讓學生“浸泡”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因此,創立良好的語言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當然,環境的創設不僅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學校可以設立多種英語相關的活動,如英語話劇比賽,英語演講比賽,外語歌曲比賽等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校園的公告欄、走道、馬路、圖書館等公共場所設立雙語標語,讓學生“浸泡”在英語的環境中。在教師上課的時候,可根據教材內容中的不同主題或教學時間安排,加人文學、詩歌、時事新聞、節日來歷故事等等,借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更多的時間里更全面地浸泡在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語言環境里,促使他們用眼耳手口腦同時感知目的語言。
(四)選取相適應的教材
教材是教學之源,沒有好的教材,教師難以教學,學生難以學習。在教材的選取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接收能力。好的教材應該是深入淺出,簡單易懂,清楚地表達所學內容,讓學生能聽懂,掌握所學內容,讓學生“浸泡”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從學生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選取適合中職院校的學生。
五、結論
當你自己發現的,會記得特別牢固。當你使用過的單詞,不會輕易忘記。在英語課堂上,我給學生講過兩個故事,分別是花生醬故事和廁所故事。花生醬故事是:一天在超市購物,一個外國的顧客在問中國銷售員“Whereisthepeanutsbutter?”可惜,銷售人員不懂英語,一個勁地問“:什么,什么?”外國顧客是一遍遍重復“peanutsbutter”,可憐的銷售人員還根據英語的發音,問道“:皮帶?”后來邊上的一位懂英語的大學生上前幫忙,和銷售人員講外國人是想買花生醬。廁所的故事:那位外國友人就沒有這么幸運。他沒有懂英語的人幫助他解圍,只能無奈離開。一位外國游客急著想上廁所,問一個中國大媽“Whereisthetoilet?”可是大媽聽不懂,還打了個手勢讓小伙子寫下來。大媽估計心想聽不懂,總看得懂吧。只可惜,外國小伙子寫的是英文“toilet”。最后,大媽還是無奈地搖搖頭,外國小伙子也只能另求高人了。給學生講完這兩個真實事件,我還不忘記讓學生自己思考,如果你們遇到這樣的情況了,你們能提供幫助嗎?提醒學生多多留意身邊出現的英語單詞和句子,譬如在食品包裝袋、車站、風景區、超市等等。其實目前生活中往往有好多英語提示語的存在。而恰恰這些簡單常見的英語詞匯正是學生實際有用的內容。
二、讓學生積極地掌握記憶詞匯的方法
掌握詞匯得有方法得有技巧。“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區分貴在方法與技巧。簡單介紹下經常使用且效果不錯的單詞記憶方法。我給學生簡單介紹過組塊的概念,每個人的記憶組塊一般為7±2的概念,也就是說瞬間記憶最糟糕的可以一下子記住5個組塊,而記憶力最好的也就9個組塊。每人能記住的組塊數目一般是定的,可是組塊的大小可以調節。例如,英語單詞information,如果按一個字母為組塊的話,學生得記住11個組塊,大于能力范圍;但是,倘若把單詞根據音節分成四個組塊in-for-ma-tion,學生就能夠相當輕松地記住四個組塊,拼寫單詞。除了這個組塊的記憶策略,還有一個經常在課堂使用的聯想策略。讓學生記住lute(琵琶)、flute(笛子)、pollute(被污染)、salute(致敬)、absolute(絕對的)、resolute(堅決的)六個單詞,毫無相關的單詞,想要記住絕非易事。可是,若把它們組合成一首小詩,這些單詞就有趣好記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個坐著彈lute(琵琶)一個站著吹flute(笛子)/青山綠水沒pollute(被污染)/來往行人都salute(致敬)/長久的愛是absolute(絕對的)/綿綿的情是resolute(堅決的)。當然,這些不同策略適合不同的學生,我們教師只能簡單引導學生去使用這些方法,至于學生吸收后會怎樣使用這些策略方法就因人而異。
三、讓學生盡情地做鞏固詞匯的游戲
中職英語詞匯教學是一個比較枯燥的環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中職學生的英語詞匯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巧妙地引用趣味性的詞匯教學方法,是比較切合職業高中生的實際的。就拿平時經常使用的單詞中英文大戰的游戲,其實游戲本身就是為了鞏固學生對單詞的中英文的記憶。所謂的中文戰,就是出題人讀出英語單詞,答題人必須迅速說出其中文。所謂的英文戰,就是出題人說出中文,答題人必須迅速給出英文。中英混戰,為出題人任意說出中文或英文,則答題人給出相應的英語或中文。
關鍵詞:語言本質;英語教學現狀;引導作用
一、引言
“英語課程學習是一個認識和實踐的活動統一體。”[1](p11)“語言課程學習是指言語習得的知行結合且具交際導向性的活動過程。”[2](p15)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交際能力的核心是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語言在不同的場合中對不同對象進行有效的、得體的交際。”[3](32)根據現有的中學生素質、所處的語言環境、教材和課時安排等真實情況,發現傳統的英語教學片面的注重對語法條目、詞匯講解、單詞記憶等知識的積聚而忽視了對這些所學知識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經過一番反思和比較,本文提出中學英語教學應重視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功能,在傳統的知識授受層面上結合對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語言的本質是交際,英語課堂應在提高學生英語知識水平和英語交際能力的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使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能夠真正回歸本質,學以致用。
二、英語語言本質對中學口語教學的啟示
“舒哈特:語言的本質就在于交際。”[4](p5)。可見語言最大的功能就是交際,交流思想,表達意圖。我們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并不是單單停留在對語法、語音、詞匯的認識上。“正確認識語言的本質,對中學口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因為語言觀是語言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語言觀會直接影響教師對語言教學思想、教學模式以及具體教學方法的選擇、解釋和采納。教師的語言觀制約并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活動產生重大影響[5](p11)。”“早期的結構主義語言觀把語言看作是可以分解的項目(語音、詞匯、語法、聽、說、讀、寫),因而形成一系列的成套規則,導致語言學習停留在靜態的符號性知識學習和操練的層面。這種語言觀下的語言學習被看作是一種循序漸進、化整為零、分項漸進、直至綜合的過程,所以,語言學習活動主要是對語言項的孤立、靜態的認知,而后反復操練,最后在一定的人為設置的語境中進行練習[6](p12)。”這種學習活動往往使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引導,而造成其缺乏在實際交流中使用英語的主動性。“稍后的功能主義語言觀從語言是社會人際交往行為出發強調語言的話題、意念、功能因素,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來使用,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下圍繞一定的話題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意義交流,這種交際的成敗取決于恰當、合適的語言運用能力。語言觀由結構到功能的嬗變,導致語言交際教學思想日益在語言教學領域滲透,反映出語言學習必須進入其實質性的層面:使用、行動。Hymes(1971),Canale&Swan(1980)等人提出的‘交際能力’理論將語言學習的知與行巧妙地結合起來,超越知導向行,其最終目標是指向可接受的社會交往能力,即得體,合適的語言運用層面。”[7](p12)由此可見“語言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培養學生運用外語交際能力。”[8](p12)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口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將英語語言的本質回歸中學口語教學是必要的。
三、我國中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正面臨著改革和發展兩大課題。國家頒布的“《英語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學生語言知識技能的掌握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而且強調在英語教學中尊重、理解學生和對學生進行品質的培養;強調利用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積極情感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調整學習態度,樹立自信心,鍛煉意志力,增強學生的原動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強調通過情感教育來實現教學中的師生共同參與及和諧發展。”[9](p68)并且在《2000年義務教育試用修訂版》中明確提出要“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10](p62)在《2000年高中實驗修訂版》里也明確提出“處理好語言知識和語言應用的關系,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11](p6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的版塊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中學英語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余威”仍在,言語技能的教改力度仍不夠大。現階段的中學課堂中的口語教學仍存在以下特點:
1、教師在傳統考試的“余威”下傾向對語法條目、詞匯講解、單詞記憶等知識的積聚而不夠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致很多學生學的都是“啞巴英語”。
2、現階段很多外語教師在中學課堂采用的口語教學還是很古老,如“口頭問答是外語教學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問答是使用最頻繁與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問答可以根據語言知識與結構的要求進行,如名詞單復數、動詞時態等練習可以通過一問一答進行操練,達到鞏固語言知識的教學目的。”[12](p139)這種形式多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提問,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喪失積極性與主動性。
3、至今仍被外語教師普遍采用的句型操作,其“主要做法是,將語音與語法規則列為句型的形式,通過大量、反復操練達到形成語言習慣的目的。”[13](p140)過多的“機械操練”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機械操練”的句型很多都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實際中的應用率不高。
4、報告和口頭作文也是很多口語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雖然報告和口頭作文比口頭問答和句型操作靈活,但是“在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中,口頭作文的教學常集中在語言知識的講解上,忽視了說話人必須有獨立的看法,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思想這一重要方面。作文題時常脫離實際需要,學生沒有想說的愿望與熱情,只是出于應付教師的要求而作文。”[14](p144)
四、英語語言本質回歸中學口語教學的具體建議
(一)、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
“動機可以分為內在動機(intrinsic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motivation)。內在動機是指學習者可能受內在因素的影響,比如受到某種因素的激發而產生能持續較長時間的‘好奇心’和‘興趣’。認知心理學強調,人類天生具有追求知識的愿望,并會不斷地追求其意義和去理解周圍的事物。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在于獲取外語知識,他們對外語學習感興趣,學的就投入。[15](p40)因此教師在英語課堂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內在動機,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外語是用來交際的,是學習者提高自身素質、謀求個人發展、完善自我的一個方面或一個渠道;而不僅僅是做習題,背語法,應付考試。在課堂上要為他們多提供語言交流的機會,對語言交流產生興趣,并使他們享受交流后的喜悅感。
“外在的動機指外語學習者受到外在因素的推動,比如獎勵、名譽等等,而不得不學習外語,這種外在因素是由外語學習者的父母、老師、或其他人影響而產生的。”[16](p41)那么在這個條件下,學習就成了學生為達到個人目標所采用的一種手段。學生在外部條件的刺激下努力學習,是為了獲得英語學習之外的外部獎賞和鼓勵,使他們自身獲得充分的滿足感。外在學習動機雖然不是持久的,但是和內在動機相輔相成,所以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要多鼓勵,少批評學生,在他們完成課堂活動特別是交流活動時,常以“Verygood”、“Great”、“Excellent”“Welldone”“Youdidagoodjob”等來鼓勵他們,使他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加自己的信心,從而積極參加課堂活動,特別是交流活動。
(二)、教師對中學課堂口語技能重要性的認識
“語言的產生就是有聲語言。有聲語言,即口語,是第一性的。文字,即記錄語言,盡管打破了語言交際時空的限制,使人類的經驗能得到不斷的積累和發展,在社會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文字是第二性的,是在口語基礎上產生的,是口語的記錄。但在交際活動中,文字的重要性不如口語。一個社會可以沒有文字,但不能沒有口語。”[17](p77)可見口語在語言領域中占有其獨特的位置。隨著中國加入WTO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以及即將在北京舉行的2008奧運會,皆突顯出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越來越強調其在實踐生活中的功能運用。社會發展的需要使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意識到在現行的英語教學中中學生的口語水平仍是英語教育中的薄弱環節。而當務之急就是在現行的英語教學中注重提高中學生的口語能力。口語能力是語言能力的一個層面。語言能力可分為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在中學的教學中,教師面對著很大的升學壓力,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因此有很多老師片面注重讀、寫、聽層面,而忽視了說的重要性。其實聽說讀寫雖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們實則是一個統一體。為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我們總是綜合運用聽說讀寫各種技能。我們認為,在交際活動中,聽和讀是“言語感知過程”,而說和寫是言語“生成過程”。口語對于語境的依賴性遠遠超過書面語。“聽說讀寫之間的聯系表現為內部言語轉換的過程,即人們領會和理解他人意思的過程,而說寫過程則是內部言語轉換為外部言語的過程,即人們復用和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18](p25)因此,聽說讀寫實際上是個統一體。說雖然在用詞和語篇組織上要求沒有那么嚴格,但是要求說話者能迅速組織語篇,為此學生在口語練習中要有一定量的詞匯,熟悉應用語法,句型等,由于對語速有要求,這有利于將掌握的語法知識,技巧轉化為語言交際。反之口語練習的好,有利于促進詞匯、語法、句型的掌握。“在說的訓練中學生可逐漸使自己內心說話的機制與目的語一致起來,增強對正確的語音、調群、語調的分辨力。辨音力越強,能聽明白的詞就越多。教學研究證實,能聽懂的詞,則越能抓住由詞匯按語法規則所組成的調群、以言語流形式體現的語篇的意思。因此,說與聽相輔相成,說可以促進聽力的提高。”[19](p27)而且“說的訓練可促進學生把語音和語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促使一些學生改變僅把文字符號與語義聯系在一起的舊習慣。多聽多說,語音和語義的聯系就會愈緊密,同時可促使學生逐漸形成內在化的目的語語言體系。這體系如果真能建立,當學生通過視覺閱讀文字語言時,反映在大腦中的是有聲的言語流。”[20](p26)同時,說多了,口語表達更地道,詞義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就會更準確、得體。通過口語表達,提高語用能力,英語的語感得以增強,對語言從形式到內容的理解也更容易,把握也更準確。“Hymes(1971)指出,一個人語言掌握的好壞,不僅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還包括他是否具備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在所有的能力培養中,英語學習者是為了掌握英語語言形式、學會更多的詞匯運用以及掌握領會英語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等。”[21](p69)
因此口語技能在中學英語課堂中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注重對語法條目、詞匯講解、單詞記憶等知識的積聚和重視聽讀寫的基礎上,一定要對說加強重視。說不僅可以提高聽讀寫,還可以加強對語法、詞匯、單詞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體現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的功能。
五、教師在口語教學中的引導性
“外語課程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創設出適合學生的各種各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適宜的活動對象和活動目標,把學生組織起來,開展通往交際目標的系列言語活動”。[22](13)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處于引導地位,為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是外語教學的基本點,也是有效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和交際素質的前提。學生在交際活動中的心理素質主要表現在:遇到困難時是否勇于克服困難,積極用英語與他人交流,參與交際活動是否有自信心。敢于和別人競爭,敢于爭取最優秀的表現,敢于抓住機會鍛煉和展示自己的外語交際能力。”可見,教師在外語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中國學生的英語學不好,他們共同的第一道障礙就是其害羞心理。特別是中學生,他們總是害怕自己說出來的口語是否合乎語法要求,語音語調是否標準,說出來后同學會不會笑話自己等問題。教師需面向全體學生,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為了鼓勵學生敢于開口說英語,教師可以采用李陽瘋狂英語提倡的“敢于丟臉(enjoyinglosingface)。”鼓勵學生不要害怕丟臉,敢于丟臉,減少他們的焦慮情緒,從自卑里走出來;并且要讓他們明白作為語言學習者,犯錯是難免的。嬰兒從呀呀學語開始,不知道說錯多少話,用錯多少詞,可是最終還是學會了說話。學說英語也是一樣,就連地道的美國人,在敘述的時候也免不了說錯,何況中國人說英語呢?更不用說接觸英語不久的中學生。
(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任何一個素質的形成都是以美好的情感熏陶為基礎。”[23](p48)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氣氛,教師要平易近人,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對話。教師還可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教師還應延遲判斷,讓學生有自我改正錯誤的機會,或利用引導性問題鼓勵學生回答。即使學生回答的不正確或不對,也不批評、不譏諷,而應耐心開導,盡量引導他們開口表達。
(三)發揮學生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判斷學生學習方式好壞和優劣的標準并不在于是進行接受學習還是發現學習,而是在于學生是否真正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否在積極獨立地進行思考,是否主動地參加教學。如果學生沒有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是在消極被動地進行發現和探索,這種學習方法也不會有多大的效果[24](p140)。”所以教師不再要求學生嚴格地按照題目中所給的clues去編對話、套框架,而是讓他們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topic)暢所欲言。通常的做法是教師確定話題范圍,然后學生做幾分鐘的準備,之后自愿上臺以“pairs”、“groups”、“roleplay”的方式來練習,也可以讓學生以自由討論或辯論的方式加以練習。這是一種“省時高效”的做法,遠比一個教師點名“逼”著學生“編”要有更大的實效性。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自由思維和表達空間,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一個“listener”但是要對他們的真情流露和精彩的表達給予鼓勵和評價。
(四)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布置些學生感興趣與他們個人相關的話題并且還可以采用一些時尚的事物當為補充材料,例如一些流行時尚歌曲,像“thedayyouwentaway”就是一首深受青少年學生喜歡的流行時尚歌曲,這首歌曲的一段歌詞“SeptembertwentysecondSundaytwentyfiveafternine,inthedoorwaywithyoucasenolongershoutingateachothertherewastearsonourfacesandsomewewerelettinggoandsomethingspecialweneverhaveagain”可以有效的訓練連讀,弱讀等。或者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簡單的學生感興趣的句子(關于校園生活或網絡等)讓他們練習熟悉,然后有節奏的打節拍適當的加快速度以“刻意增難”。在教學活動中刻意增難是為了使活動編排得既有難度而又頗有趣味性[26](p20)。也樣也有利于學生挑戰自我,激發興趣。
(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幻燈、錄音、錄像、投影器(儀)、廣播、電視、電影和語言實驗室等是外語教學中的主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25](p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會使教學過程變得形象、生動、活潑,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六、結束語
以上筆者從語言本質的角度去探討在中學課堂英語教學中,教師對中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英語整體水平。“我國的英語教學歷經多年,但社會對其評價大多是成效甚微,其癥結也許在于英語課程教學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活動開展或者是活動缺乏認知和交際指向性[26](p15)。”指出了英語的教學活動需要真正意義的交際活動。因此教師在注重對語法條目、詞匯講解、單詞記憶等知識的積聚和聽讀寫的基礎上,一定要加強對說的重視。中學課堂的口語教學不容忽視。合理的英語教學應重視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功能,在傳統的知識授受層面上結合對中學生應用英語知識能力的培養使英語語言的本質真正回歸中學口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劉煒.《英語教學課程的活動本質論》.(J).基礎英語教育,2005年.第七卷第4期:第11頁。
[2]同[1].第12頁。
[3]陳曉燕.《關于交際法和傳統法結合并用的幾點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4期:第32頁。
[4]戴煒棟等.《現代英語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頁。
[5]同[1]。
[6]同[1].第12頁。
[7]同[1]。
[8]同[1]。
[9]鐘啟泉等.外語課程與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8頁。
[10]同[9].第62頁。
[11]同[9]
[12]鐘啟泉等.外語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39。
[13]同[12].第140頁。
[14]同[12].第144頁。
[15]林立.英語新課程與學科素質培養.[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年.第40頁。
[16]同[15].第41頁。
[17]章兼中.外語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次印刷.第77頁。
[18]張敬源等.《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發展口語交際能力的可行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一期(總第116):第25頁。
[19]同[18].第26頁
[20]同[18],第26頁
[21]朱風云.《語境、語用、閱讀與綜合素質的培養》.[J].外語研究,2004年第5期:第69頁。
[22]同[1].第13頁
[23]黃璧君.《從外語教學透視交際素質》.[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1期:第48頁。
[24]張天寶著.《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40。
隨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英語語言教學也應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突出語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的促進與發展,文化的發展又促使語言的演變與革新,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語言學家(鄧炎昌,劉潤昌,1989)在《語言與文化》中提到,“語言與文化唇齒相依,學習第二語言就是學習第二種文化。”所以,高職英語教學要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應當教授學生了解相關的文化常識。只有把英語教學設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使英語語言產生意義。
比如中國的精神圖騰“龍”,其英文翻譯為Dragon,是多種動物融合為一的神物獸,在中國文化中是高貴、神圣、偉大生命力的化身,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的Dragon則是邪惡的化身,形象丑陋,是對鱷、蛇、鷹、蝙蝠等少數動物的集合,如theOldDragon意為魔王。這與中國的龍完全是兩回事。
二、文化教學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背景知識是語言交際的關鍵,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教學有利于高職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據統計,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報刊雜志是用英語出版的;六成以上的廣播節目是用英語播送的;七成以上的郵件是用英語書寫或用英語寫信封地址的;八成以上的科技資料是用英語發表的。隨著WTO在我國的不斷深入,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使用英語。如果不懂英語就難以和外界溝通,進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所以,學習英語對高職學生來說十分必要。
(二)文化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在國外,有很多有趣的節日。比如,圣誕節,萬圣節,愚人節,感恩節等,這些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文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溝通和交流。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是必不可缺的。
三、文化差異對高職學生產生的困擾
(一)打招呼
“你吃飯了嗎?”(Haveyouhadmeal?)“你去哪兒?”(Whereareyougoing?)這是我們日常打招呼的方式。但是和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常用的卻是“hello”,“Howareyou?”(你好)。
(二)介紹
在英語教學中,“What'syourname?”通常被用來提問別人的姓名。但是在打電話的時候我們卻應該使用“Whoisit?”。所以介紹方面的英語文化知識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需要學生多加注意。
(三)感謝
一般來說,我們在表達謝意的時候通常會說:“不用了”、“別麻煩了”等。但是,在英美國家,若是想要,就不必客氣,直接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可以了。這種感謝方式的不同直接體現了不同的文化風格。
(四)隱私
在國外,這些文化禁忌是不能逾越的。像詢問女士的年齡、婚姻狀況,男性的收入、等都是不合時宜的。他們認為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比如問一位外國人“Howoldareyou,Mrs.Brown?”她的回答一定是“Ah,it'sasecret!”這就是外國式的拒絕回答方式。
四、文化意識如何滲透高職英語教育教學
(一)根據教材,講授相關文化常識
英語課上,教師在教授教材知識的同時,應當適當的穿插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風俗習慣,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交際水平和溝通能力。
(二)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
學習氛圍的良好與否也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文化氛圍的創設也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是教學中比較關鍵的環節。這有利于增強師生間的互動,體現課堂的生動性和靈活性,能夠使學生主動學習,增強主觀能動性。
(三)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學習
在面對中西方文化的學習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兩者的沖突和關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發現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對比學習,更能夠在滲透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動力。
(四)開展二課活動,體現西方文化內涵
高職英語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適當開展與西方文化相關的二課活動,為學生創設更有趣味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寓學于樂。比如,圣誕節時,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布置教室,用英文寫圣誕賀卡,唱圣誕歌曲,做游戲等,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獲取英語知識和文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英語,使用英語的環境,使學有所用。
(五)文化知識的拓展學習
除了上課時間,課下更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時段,而且課下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知識的手段更多,方式更靈活。比如,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課外書籍,電視,電腦等多種渠道,或者通過參加英語歌曲比賽,英語演講比賽或話劇比賽等,在各種英語環境中體驗英語知識的學習和文化知識的應用,從而拓展學生知識和能力。
1.優化教學內容的設計
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對學生的要求要一致,實現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融合,并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索知識,學生學會學習轉變為善于學習。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學習,參與教學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潛力,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實現培育人才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改進教學過程,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學導式教學法。教師要積極發揮教學的作用,指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新課前,還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生帶著問題聽講,并逐漸解決學生學習中自己提出的問題,教師應該及時指導學生解決好問題,把握好關鍵性的問題,恰當地解決問題,指導學生保證思想更加集中,全神貫注地開展學習活動,提高聽講的效果。教師除了備好課以外,還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運用學習內容,做到學生自己解答和借助教師的講解學習相結合,一些學習材料做到教師講和練結合講解,考慮到講解的火候。教師應該重視講解深刻,重視講解的條理分明,深入淺出,重視啟發學生。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而應該將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學生的學上來,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獨立學習,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刻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增長學生學習的信心,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教育學生自己思考、總結,開發學生的智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2.教學方法的組合運用
教師要靈活地組合多種教學方法,教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創造靈活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學習新的語言項目,掌握詞匯、語音和語法和句型等,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聽、說、讀、寫的訓練活動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采用五步教學的方法,重視復習、介紹、操練、練習和鞏固。教師可以采用口、筆頭訓練,測試,聽寫,提問等教學形式,教師可以運用游戲或者扮演角色來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也要增強學生口頭和筆頭的語言運用的能力,幫助學生深化印象,鞏固記憶。要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轉換教師的角色,保證帶領學生一起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在五步教學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學的需要來優化教學方法的組合。教師要吃透教材,掌握好教法,靈活教學,形成好的學習環境,保證教學活動的高效實施與運作。
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優化素質教育的模式
要落實素質教育,教師只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不夠的,還要不斷提升業務素質,向教學科研要質量。當前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的發展中,教師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用好教材,實施素質教育,優化學生的全面的素質,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英語的才能。
三、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實現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教師要創造交際情境,全面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實現素質教育。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沒有一個真實的純英語的交際的環境,但是教師要創造一個接近說英語、用英語的交際環境。我們的生活千姿百態,民俗風情五彩紛呈,英語歌曲悅耳動聽,創造的人物形象鮮活鮮明,還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運用等,這些都是初中英語教師的豐富的交際素材。教師可以圍繞問候、指路、購物、看病等日常交際活動,圍繞生活和學習活動等,通過實物和教師的演示活動,看圖對話活動,投影對話活動,角色扮演活動,詩歌故事講解活動,日常生活對話活動等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放錄音,放錄像,制作簡筆畫等活動,組織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課外交流活動等,創造英語交際環境,提高學生的綜合學英語的能力。教師還要深入調查研究,科學掌握交際的動態,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改正學生的缺點,克服學生不敢說、害怕出錯等困難,克服學生害怕開口的語言心理障礙,為中等學生和后進的學生提供語言交際的環境,為學生創造情境對話表演,給中等學生和后進學生上一個臺階的機會。這樣,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動耳、動口、動手、動腦學習,組織學生參加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形成語感,組織學生累積知識,形成技能,提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