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壓力普遍概念研究取向發展趨勢
一、壓力的概念探討
當stress被引入作為心理學術語時,我國心理學詞典和教科書對其有多種解釋,如壓力、應激、緊張、挫折等,當前心理學研究并未給其一個統一的定義。從概念接受角度來說,用壓力這個概念則相對來說通俗易懂,易于被大眾接受。如果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對其進行定義,那么就可能有多種概念的內涵:如壓力反應、壓力事件、壓力感、壓力應對等。如塞里(1936)從生物醫學的研究角度出發將其定義為人或動物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一種具有非特異性的生物學反應現象。我國有心理學家則認為壓力包括壓力事件和心理壓力兩個概念,壓力事件(stress)是指一定令個體緊張,感受到威脅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心理壓力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對壓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種特別緊張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即個體心理真正意識到了壓力存在而無法擺脫時形成的帶有緊張情緒的心理狀態,而應激則是心理壓力的特殊表現形態。從上述觀點來看,不同的心理學家對壓力的定義并不盡相同,可見,壓力是個普遍概念而非單獨概念。
二、壓力研究的取向
縱觀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各種壓力研究,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種類型:
1.將壓力作為因變量進行研究,關注個體對有害刺激的反應
早期以塞里為代表的生物醫學觀認為應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機體的結果,注重研究應激狀態下的生理反應過程,而不是引起這種反應的心理社會原因,并在其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般應激綜合癥(GAS模型),其觀點和研究模式至今還在醫學的病理生理學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2.將壓力作為自變量進行研究,關注壓力來源的性質與特征
這類研究把應激作為自變量,研究各種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質和特征。歷史上,與塞里研究形成對照的是一段時期里心理學家們把應激與應激源作為同一概念來研究。而且心理學家所指的應激源的范圍相當廣泛,遠不是塞里所強調的軀體性應激源,還包括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性的應激源。
3.對壓力過程中的中介變量進行研究,關注個體在應激源與應激身心反應中,中介變量如何其作用
例如,認知因素首先被認為是應激的決定因素,Lazarus提出,應激的發生并不伴隨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應,而是發生于個體察覺或估價一種有威脅的情景之時。其它還發現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個人經歷和個性特征等許多因素對應激反應起著中介作用。
三、壓力研究的階段
依照壓力的研究取向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臨床取向(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該階段主要是從病理心理的角度出發,說明生活中的危機事件或身體疾病對個體身心的影響,對危機事件的研究是從壓力源研究角度而言的。
主要研究:綁架、家庭成員殺害人(Mayers&Pitt;1976;Morawetz;1982;Petti&Wells;1980);父母離異(Steinberg,1974;Yours,1980)以及創傷性事件(Bulman&wortman,1977)等。身體疾病又是該階段研究較多的另一個壓力源。研究者主要考慮一些傳染性小而殘廢率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臟病(Mehler,1978),激素疾病(Drotar,ousens,1980),癌癥(Earle,1979)等。該階段研究明顯不足之處在于被試年齡分布的不均衡,青少年研究只有7%,而成人研究則高達42%,另外過度重視危機和重大壓力源而忽視了日常壓力源的研究工具缺乏。
第二個發展取向研究階段。自80年代開始,對壓力的研究突破生理心理模式,轉向發展心理模式。從壓力源來說,日常壓力源的研究是第二階段的顯著性標志。日常壓力源主要來指家庭、學校、同伴等日常壓力事件,例如學校環境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者著重從發展任務的角度來研究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與應對的關系(oerter,1985)。研究考察了年齡、性別、種族和人格特征對壓力的影響,研究了社會支持對象,如壓力問題此外,研究者開始從自我概念這一新的角度來研究個體內部因素對壓力的影響。
四、壓力研究的主要理論背景
1.反應理論——生理醫學的壓力觀
該理論認為壓力是人或動物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一種生物學反應現象,可由加在有機體的許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具有非特異性。該理論提出應激的“一般適應綜合癥”模型(thegeneraladaptationsyndrone,簡稱GAS)包括警戒反應階段、抗拒階段、衰竭三個階段,提出用生理參數(肌肉緊張度,皮膚電等)作為應激反應的客觀指標,比心理變量或其他的軀體狀況在應激的評估和測量上更具有信度和效度,此外GAS理論的提出促進了從生理系統的變化來揭示應激與心理健康關系,這一新的突破口,也是闡明各種社會心理因素對人體作用機制的關鍵。
GAS模型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包含理解人類應激的重要心理因素,把人看作是對不良環境做被動反映的生命體。在強調生理指標的同時,忽視了人心理和行為的反作用。另外對于壓力的評價也有較偏向的一面。
2.壓力刺激理論——生物物理學的壓力觀
該理論模型把壓力定義為能夠引起個體產生緊張反應的外部環境刺激,如失業,失戀,天災,貧困等。其關注的核心在于何種環境能夠使人產生緊張反應。
該模型的主要貢獻在于:通過推動壓力源(生活事件)的定量化研究,促進了人們對社會心理刺激和疾病關系的認識,從而加速了身心醫學的發展。在該模型基礎上開展的一系列研究對于揭示生活事件和軀體疾病及精神病癥狀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模型的不足也顯而易見:將活生生的人物理化了,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心理行為的復雜性。
3.CPT模型——心理學的壓力觀
壓力的CPT模型,即認知—現象學-交互作用(cognitive_phenomenological_transactional,CPT)模型,該模型的典型人物代表是拉扎羅斯(lazarus)和福克曼(Folkman)等人。該模型的核心點是,應激“既不是環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個反應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應對這些需求之間的聯系”。
該理論模型包含如下三個基本要點:
(1)認知的觀點,即認為思維和認知是決定壓力反應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動用,換言之,壓力感能否產生,以什么形式出現,均取決于個體對其與環境間關系的評估。
(2)現象學的觀點,既強調與壓力有關的時間、地點、事件、環境以及人物的具體性。
(3)相互作用的觀點,包含兩大要點:其一,在壓力過程中,存在許多中介因素,壓力源與中介因素的交互作用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個體最后的反應方式和結果。其二,壓力產生與個體與環境間的特定關系,若個體認為自己無力對付環境需求則會產生壓力體驗。
該模型包含了壓力研究的基本的四個要素:壓力源、中介變量、生理或心理的反應結果。拉扎羅斯(lazarus和Launier,1978)認為:任何一個事件,只要是環境或內在要求超出了個體的適應性資源,壓力就會產生。
與刺激模型理論和GAS模型相比,CPT是有下述特點:(1)不像前兩種理論那樣,只關注壓力過程的兩端,而是更注重中間過程的研究,尤其強調了個體心理和行為的作用,對于全面理解壓力想象具有重要意義;(2)克服了前兩種理論中對人的機械生物化的看法,不再將人看作是只受壓力情景擺布的消極有機體,而是認可和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3)運用該模型可促進對壓力的干預方式的研究,如改變中介機制可有效控制壓力反應等。
五、壓力研究的主要方法
縱觀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壓力研究,可以發現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與心理測量法,采用最多的工具是量表或問卷。最主要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如下表1所示:
從以上研究工具分析看,由于依據壓力研究理論觀點各異,出現了不同壓力調查問卷和測量量表,但總體來看他們大部分是考察個體所承受的壓力源來評價壓力,而對壓力源研究主要是通過歸納個體日常事件中對個體日常事件中對個體影響較大且產生壓力的事件。事件越多,影響程度越大則表明個體的壓力越大。
六、壓力研究的發展趨勢
回顧過去的壓力研究歷史,可以發現壓力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壓力源、壓力反應、壓力中介變量三個領域,從上個世紀末80年代以來,國內外有關壓力的研究又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
1.壓力的跨方化研究
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和發展任務給不同發展階段的個體提出了不同的挑戰(Greenfield&Cocking,1994)。Markus,Kitayama(1991)和chan(1994)指出,文化的力量可能對壓力的評估產生顯著影響,壓力與心理適應的研究結果是有明顯的跨方化差異。對同樣的壓力事件,不同文化背景,包括不同國家、地區、種族和社會團體中的個體的事件的壓力感受和態度不盡相同,這無疑是取決于該文化規則、習俗和觀念等因素。
有的研究者對中美兩國大學生“學生生活應激量表”的測試結果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對量表部分因素的反應及其總分都與美國大學生有及其顯著的差異,表明我國大學生對應激狀態的認知和應對反應不同與美國學生。
Jose和Anna等人(1998)近期對俄羅斯和美國青少年的壓力進行了跨文化研究,結果發現,俄美兩國青少年在重大生活事件的壓力水平上沒有顯著差異,但俄羅斯青少年的日常壓力顯著大于美國同齡人,這與俄羅斯社會動蕩,經濟衰退直接有關。
2.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在壓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常常是關注危機性或重大性生活事件與人的心理適應之間的關系,如失業、配偶或朋友死亡等危險性壓力事件的影響(B.S,Dohrenwent,1981)。后來研究者發現,由日常生活及社會角色所帶來的持續壓力是影響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如由婚姻、育兒及家庭經濟所帶來的壓力與人的抑郁有密切相關(Schnefer&Lazarus,1981)。同時發現,時間壓力,缺乏自主決策,工作角色含糊不清,工作中的績效評價等與人的抑郁也有相關很大(Billings&Moos,1982;Kasc,1978)。40多項橫斷研究均發現了壓力與抑郁的顯著相關(Compas,Orosan&Grant,1993)。然而,這種相關不局限于抑郁。Compas和Howell(1989)等人發現,壓力與內在心理問題相關(可解釋11%的變異)要大于外在心理問題的相關(可解釋5%的變異)。這可能表明,壓力事件與抑郁等與其它癥狀的關系更為密切,但壓力與各種心理和癥狀之間均存在普遍的關系,進一步研究表明,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
七、壓力研究的評析
1.研究對象的范圍過于集中
被試的選擇“重兩端輕中間”,即重視18歲之前的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輕視18歲之后到成熟的中間階段壓力的特點考察,青年時期,尤其是青年中期和晚期日常壓力特點的研究是一個相對薄弱的領域,青年中期的壓力研究遠落后于成人方面的研究,也落后于兒童期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科雷汶(W.Kleiwer,1991)指出,有關成人的壓力與應對研究已處于“成熟期”,而對于青年的這方面研究尚處于不成熟的“嬰兒期”。這種現狀與發展心理學的生命全程觀不夠協調。
2.重靜態特點研究,輕動態發展考察。
已有研究對壓力隨個體成熟而發展變化的特點缺之考察,對18歲之后的大學生壓力和應對的發展特點尤其缺之足夠的探討。
3.理論研究較多,干預研究較少。
從研究的取向來看,壓力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壓力的來源、反應及中介變量等方面,而在壓力的應對及干預方面研究較少,即便有,也是相關研究,如壓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等,實證研究則少見。
參考文獻:
[1]PhillipL.Rice.胡佩誠譯.健康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11-43.
[2]古麗娜.大學生的壓力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師范大學,1999.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格斯特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發育和體態產生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欣賞的心理,并稱這一過程為“悅納”期。其實,就是在學習方面,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逢新學年開始,初二和高一兩個起始年級紀律好、學風好。這是因為新的目標,新的環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同學的勉勵,父母的囑咐,老師的教誨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教育心理學認為成人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體,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歡表現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甘示弱,決心通過努力趕超先進,原先基礎好的學生更加滿懷信心保持優勢。
我們把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稱為“試納”。這時期,學生的內動力特別強,積極向上的心理占上風,思想活躍,容易興奮,注意力比較集中。這種心理狀態一般可維持一學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與學生心理相應的作文教學要在大綱規定的任務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強口述作文訓練。教師臨堂命題,學生堂上即興演講,互評優劣,教師再從中選擇典型重點評述。電化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錄音,錄相,并在輔導課上播放。
由于錄音、錄相中插有教師的評述,學生既學范文,又明白優劣之理,收效自然會好。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加強口述作文,是因為處在興奮期的學生語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從而更具感染力、說服力,而這些恰恰是寫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二步是以片斷為主的小作文訓練。基本原則是多體、多點、多角度,快速寫小文章。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學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要做到一練一講,多練多講,這就是所謂“硬任務”教學。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外物刺激興奮期人的大腦時記憶效果最佳。
這一階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有些教師喜歡在接一新班課時把作文分壓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闊斧地刪削,以求按自己的風格定式。其實大可不必。這些學生從各自母校來到新班級,帶有各自的長處,應讓他們自由發展。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這樣說過:“在初春的時候,植物還很幼小嬌嫩,那時太陽并不灼烤它們,它只給它們溫暖,逐漸地使它們變茂盛,不到它們完全長大結果,不把它的全輻熱力放射出來。園丁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沒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們認為“修枝”是必要的,“愛”應是出發點,“給予溫暖”是最基本原則。
二、“高原”階段的突破及“軟任務”強化
在通常情況下,初一和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后,學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進入初二、高二后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都有一種害怕失敗的心理,兩種相反的心理構成矛盾,形成一種“趨避沖突”。學生在第一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當初那種美好的憧憬經過一段學習實踐,種種困難和挫折使他們理想的圓月出現了缺口,逐步認識到世上的事物并不都是人們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質結構不同,有的能斬關奪隘,有的則畏縮不前。在學習上的表現是,意志堅定者,短暫的停頓后便又舉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心情開始焦慮,漸漸出現停滯狀態,這種情形有時相當持久,相當頑固,這就是所謂“高原”階段。在我們所教的學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階段文章寫得還可以,寫了一段時間便出現了八股調,既很少離題,也不見有長進。還有些學生本來文學屬上乘,越學越覺平平。
這不是他們退步了,只是別人進步了,相形之下顯得“逆水行舟”罷了。
“高原”現象雖是學習過程中常有的現象,但課任教師決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確的態度是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重在個別指導,而面批是最好的辦法。它不僅有利于多方面指導,更利于抓住癥結點批。老師在與學生的問答中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結合進行心理指導。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細誘導,既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又讓學生心悅誠服。特別是對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曉以利害。
有的學生會被批得面紅耳赤,頭上冒汗,這正是收效的時侯。這一階段的作文布置,不宜全班一題,而應分類進行。如對議論文差的就多作議論文,記敘文弱的就多練記敘文,還可根據情況分得細一點。也就是說,作文的重點要放在矯正篇上。這種暫時的不統一是為了下一步的統一。作文指導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們在困難面前端正寫作態度,鼓起勇氣。要重新培養他們對作文的興趣。
有了這個前提再進行技巧指導。我們常會把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指導看成軟任務,其實,它是“硬任務”教學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特定階段就更需要強化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同一階段出現“高原”現象,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經歷“高原”階段,這里只是就常有現象和多數學生說的。有的學生即使經歷了“高原”階段,由于時間短暫而不自覺。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教師重視并及時突破僵持局面,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三、定勢的調節及作文整、散訓練
突破“高原”階段后,學生如同走過了艱難的羊腸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會更多地考慮志愿定向、職業選擇。他們的行為特點是情緒穩定、學習刻苦。對生活、人際、社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于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學習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為的定勢。
定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出現定勢后,必須及時分析和調節,以保證向著有利于教學方向發展。
定勢調節的原則是“定勢--不定勢--定勢”。在作文教學中,心理定勢往往促進學生文章和文風成形,是有益的。心理的不定勢往往促進創新,也是好的,關鍵在于把握時機加以調節。定勢調節的指導思想是“變”。從它形成起,教師就要保證它有利于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去改變它、發展它,去創造新的定勢。
【關鍵詞】古代中醫心理治療醫案評析
前言
在中國,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迅速發展,心理障礙、心身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及社會適應不良等,已成為影響現代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危害性呈迅速上升的態勢,[1]對于這類疾病,單純的藥物治療往往是不夠,甚至是無效的,而心理治療卻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2]目前國內心理治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3]但中國人的人格特點、心理狀態等與西方人差別很明顯,[4]心理治療中不能簡單、機械地套用西方理論、模式。[3]作為中國的心理治療,必須對祖國的傳統文化與醫學有著深入的理解。[5]中醫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許多獨特的心理療法,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6]中醫得心應手的治病技藝,數千年來主要在醫案中體現,本文選擇部分歷代心理治療醫案,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歸納整理,并結合現代心理學理論對所選用的每個醫案進行客觀分析。
勸說開導
勸說開導療法是針對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狀態、情感障礙等,采用語言交談方式進行疏導,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糾正其不良情緒和情感活動等的一種心理治療。勸說開導療法,應用范圍極廣,是中醫心理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運用要點:在進行勸說開導時,良好的醫患關系是治療的關鍵,因此醫生要有極大的同情心,態度要嚴肅、誠懇、熱情,語言要慎重,鼓勵、引導病人吐出真情,因為病人的傾訴不僅可以幫助判斷病情,本身也是一種宣泄,可以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
怡悅開懷主要是通過醫生對患者進行語言勸說開導,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情志障礙所在,從而積極主動地加以自我調節,控制情緒,糾正不良心理。
案一:楊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病,七日大漸。其子環而泣之,請醫。季粱謂楊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為我歌以曉之?楊朱歌曰:天其弗識,人胡能覺?匪佑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醫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曉,終謁三醫。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診其所疾。矯氏謂季梁曰:汝寒溫不節,虛實失度,病由饑飽,精慮煩散,非天非鬼。雖漸,可攻也。季梁曰:眾醫也。亟屏之。俞氏曰:汝始則胎氣不足,乳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弗可已也。季梁曰:良醫也,且食之!盧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稟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藥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醫也。重貺遣之。(《列子·力命第六》)[7]
按:如何治療季梁的疾病,因三個醫生的語言、治療水平不同,故效果、待遇迥異。矯氏按一般情況硬套,被辭退。俞氏重視先天稟賦和后天調養,得到病人好評。盧氏指出此病產生既不由天,亦不由人,更不由鬼,藥物也不能治好。人存在很大的個體心身差異,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尋求適合自己心身特點的調養方法,這病是能好的。盧氏的勸說除了暗示作用外,與病情相符,言語契合病人心理,被愉快接受,增強了其痊愈的信心。
釋疑解惑釋疑就是根據患者存在的思想疑慮,通過語言說理開導或是采用其他的方法,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懷疑或猜疑,幫助他們去掉思想包袱,恢復健康。
案二:吳橋治陳龍,年八十而病尿濁不禁,則隱幾而日夜會,不復近衾。診之六脈沉沉垂絕矣。叟乃命孫扶起,曲跽告曰:老夫春秋高,子孫僅立門戶,死其時也。吾從侄繼鸞,年四十,病瘵且危,家極貧,舉室五口,嗷嗷待哺,愿公救其死,即尤死賢于生。就而診之,臥無完席,室中僅二缶作炊。然左脈平,右脈虛大而數,曰:此憂思傷脾也,扶脾土則有生理,治宜補脾抑肝。叟聞瘵者可生,則大喜過望,其病一再劑而愈。逾月瘵者無恙,則夫婦帥諸子羅拜謝之。(《太函集》)[8]
按:陳龍,年八十,病尿濁不禁,不復近衾。古稀老人并不畏死,一番言語讓吳橋知曉了,“尿濁不禁,六脈沉沉垂絕”的根本原因是擔憂“從侄繼鸞病瘵且危,舉室五口,嗷嗷待哺”。醫家又診其侄,告知瘵者可生,解除了陳某的思想包袱,大喜過望,接受治療,二劑病除。
暗示轉移
暗示轉移法亦即意示療法,指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以誘導患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醫生的治療性意見,或產生某種信念,或改變情緒和行為;一部分醫家同時借助語言等方式,剖析本質、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治療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
其運用要點:暗示轉移法主要是使用語言或借物示意。語言暗示包括詞句語言和肢體語言。借物暗示指借助于一定的藥物或物品,暗示出某些現象或事物,以解除患者心理癥結的方法。醫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豐富的社會學和生理知識,運用時應該謹慎從事,切不可令患者看出任何破綻,否則難以取效。
案三:一人在姻家過飲,醉甚,送宿花軒。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許。天明視之,槽中俱是小紅蟲,心陡然而驚,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覺閉塞,日想月疑,漸成痿隔,遍醫不愈。吳球往視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結線紅色者,分開剪斷如蛆狀,用巴豆二粒,同飯搗爛,入紅線丸十數丸,令病人暗室內服之,置宿盆內放水,須臾欲瀉,令病人坐盆,瀉出前物,蕩漾如明,然后開窗,令親視之。其病從此解,調理半月而愈。(《名醫類案·卷七·諸蟲》)[8]
按:醉甚口渴,而飲石槽水,但天明視之,槽中俱是小紅蟲,疑心頓起,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思則氣亂”,胃脘便覺閉塞,脾失健遠,漸成痿隔。“情疑而病,向來以藥治之,皆無驗也”。吳球用藥催瀉,將紅線丸混入排泄物中,使病人產生蟲去病將安的信念,“其病從此解,調理半月而愈。”可見暗示療法確是心因性疾病的上佳治法。
順情從欲
順情從欲是順從患者的意念、情緒,滿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消除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情志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疾病。
其運用要點:人的欲念無論惡劣與否,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如果正當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滿足,不僅影響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甚至會導致精神情志的病變。此類病變,單憑勸說開導、移情易情是難以解除患者的疾苦,必須“以從其意”(《素問·移情變氣論》),只有當其基本欲望得到滿足時,神志病變才有可能痊愈。
案四:有荷擔販鹽者,家無斗粟,鹽為捕所奪,嘔血數升,匍匐求治。同文潛以白金半錠雜藥中,其人啟函得金,以為誤也。同文曰:我安得有金?即遺汝,必明告汝矣。其人得金喜,飲藥立愈。(《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第十二冊·醫術名流列傳》)[7]
按:赤貧之人,以荷擔販私鹽為生,鹽為捕所奪,“怒則氣上”,嘔血數升,匍匐求治。本案治心為上,藥治為輔。錢同文巧妙地以半錠白銀混入藥中,使貧窮者極需掙錢養家的渴求,因得到意外之財而滿足,對癥治療,飲藥立愈。
移易性情
移易性情療法就是轉移注意療法,是通過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過精神轉移,改變患者內心思戀的指向性,從而排遣情思,改變心志,以治療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種心理療法。
其運用要點:心身疾病病理過程中一些導致或影響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為影響患者心身功能穩定的刺激灶,它反復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趨紊亂,而這種紊亂又強化了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惡性循環,使病證遷延難愈。對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轉移注意療法,有意識地轉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減弱它的劣性刺激作用。如魏之所言:“投其所好而移之,則病自愈。”
凡患者過分關注自己的病痛,以致這一心理活動有礙于疾病治療和康復時都可選用。若患者過分注意軀體的某些部位,從而成為強化了的病態條件反射,亦可試用。此外,還可用于糾正某些由于注意力過分集中而出現的病態行為。
案五:按《古今醫統》,莫君錫,不知何郡人,大業中為太醫。煬帝晚年,尤迷于色,方士進大丹,帝服之而陽過盛,日飲水百杯而渴不止。君錫奏為置冰于帝前,日夕望之而渴逐止。(《古今醫統》)[7]
按:隋煬帝過服壯陽藥,“日飲水百杯而渴不止”,莫君錫讓隋煬帝把注意力轉移到冰上,面對冰形成條件反射,涼意生,煩渴止。此法與曹孟德望梅止渴異曲同功。
激情療法
有意識地誘發病人某種情緒變化,如激怒病人,或使其羞愧、驚恐等,利用隨激情而出現的某些可以預期的強烈機體或行為反應,從而改善軀體功能狀態,達到治療目的的療法,可以稱為激情療法。
其運用要點:此法難度極大,容易被病人誤解。此療法用之失當,有可能刺激傷害患者,侮辱其人格,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故非萬不得已不可行之。
案六:齊閔王疾,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診王脈,謂太子曰:非怒則王疾不可治,怒王則文摯死。太子曰:茍已王疾,臣與母以死爭之,愿先生勿患也。文摯曰:諾。與太子期而往。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問疾。王怒不與言,文摯因出陋辭以重怒王,王吐而起,遂乃疾已。王不悅,果以鼎生烹文摯,太子與母合爭之不得。夫忠于平世易,忠于濁世難也。(《呂氏春秋·至忠》)[7]
按:此為激怒療法。文摯診齊閔王臥病不起,認為怒可愈。首先與太子商定出診時間,但三次爽約令王怒;在診病時又逐漸增大刺激力度,故意“解履登床,履王衣”,加深怒意,最后以陋辭誘使王大怒,怒則氣上,郁積之物隨之一吐為快,“遂乃疾已”。
案七:邱汝誠治一女子,欠伸臂不下。邱命其母裸女上身,以單裙著之。曰:俟吾揭簾即去下裳。母如命。邱揚聲而入,女羞縮臂即復故。(《揮塵新談》)[8]
按:激起人的羞愧之情,每能誘發其做出超常的反應,特別是強有力的保護行為。合理地進行誘導,正常地利用這種自身強有力的保護反應,常可起到糾正心身病態,尤其是運動系統病態的作用。本案是婦女運動系統的病態,類似于神經性強迫狀態。男尊女卑是封建社會的價值取向,男子可樂無度,但女子卻不能失去貞節,甚至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身體意味著失去清白,邱汝誠抓住女性的這種意識,突然上前佯要脫其衣裙,女子因羞愧下意識做出超常的自我保護,心身病態得到糾正。
案八:一人無故舌出于口寸余,他醫遵古方熏以巴豆煙,飲以清心脾藥,不效。先生(陳夢琴)命取雞冠血涂之,使人持銅鉦立其后,擲于地,聲大而騰,病者愕顧,而舌收矣。或問其故,先生曰:舌為心苗,心主血。用從其類,必雞冠者,清高之分,精華所聚也。擲鉦于地者,驚氣先入心,治其原也。以按:周真治婦蓋從其法化出。(《冷廬醫話》)[9]
按:此為驚恐療法。舌出于口寸余,熏以巴豆煙,飲以清心脾藥,不效。陳夢琴用雞冠血涂舌來轉移病人的注意力,“使人持銅鉦立其后,擲于地”,巨大的響聲令“病者愕顧”,隨響聲出現了強烈的應激反應,使舌出不能收的軀體功能狀態得到改善,舌能收回口腔中。
【參考文獻】
1董湘玉.中醫心理學基礎·編寫說明[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
2王米渠.中醫心理學[M].武漢:湖北科學出版社,1986:67.
3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79,378.
4李黎,俞錦賓.試論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的本土化[J].紹興師專學報,1994.(1):55.
5閻勤民.女性潛意識——一個心理醫生的導引手記·自序[M].合肥:花城出版社,1999:5.
6徐斌.心身醫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
7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第十二冊·醫術名流列傳[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l983:152,291,129,80.
由于有很多病人對結核病的知識及病程缺乏足夠的認知,以為得了結核病就是得了一種不治之癥,特別是初次感染結核病的病人,更是求醫心切,因此產生焦慮心理。特別是當他們看到重癥結核病人時,會聯想到自己的愈后及可怕的結局,便會產生恐慌甚至絕望的心理。針對病人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我們在護理上做到主動向病人宣傳防治結核病的知識,使病人在第一時間內就能了解結核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詳細講解結核病的治療萬法及各種注意事項,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使心緒不定的情緒得到緩解及解除,并通過治愈病人的實例來教育他們,使他們了解結核病并非不治之癥,只要按醫囑規律用藥,治療、按療程服藥是完全可以康復的。通過對病人的指導,使他們消除了恐慌和焦慮的心理,對治療自己的疾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增強病人自信心的建立
他們在治療過程中一旦失去信心便會產生悲觀情緒,所以,要使病人增強自身戰勝疾病的決心,使他們的心理活動向健康積極的方面發展。他們在生病前都是樂觀的對待工作、生活,一旦轉變成為病人角色,隨著健康狀況的改變,在思想上表現為顧慮重重,精神上也受到了影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針對他們的心理活動,我們要做到尊重和體貼他們,逐步引導他們建立和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疾病,使他們積極配合的治療。
病人顧慮的表現各種各樣。有些人一向認為自己很健康,當他們聽到自己得了結核病后,首先感到不可能,懷疑醫生可能是診斷錯了,表現為不相信我們醫務人員,不在乎醫務人員對他們的囑咐。對于這樣的病人,我們要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使病人正視現實,正確認識疾病,樹立治療信心,幫助他們制定各種計劃,包括治療計劃、飲食計劃、休息計劃,早日使病人恢復健康。也有些病人病情其實并不重,但他們總是感覺身體不舒服,自己的病很嚴重,希望得到醫生的重視,希望多吃藥、多打針,這樣的病人往往表現為不敢參加各種活動,不敢大聲說話,甚至不敢深呼吸,有些病人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患了癌癥,這種病人表現為精神高度緊張。對這樣的病人在護理上要做到耐心解釋病人提出的任何問題,回答問題要求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此外病人在生病期間家庭易出現矛盾,生活上出現波折,往往會給病人造成很嚴重的精神創傷,甚至使病人絕望的心理,給治療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要細心觀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變化,做好心理護理;要積極征求病人的意見,耐心傾聽病人的心聲,在精神上給予安慰,滿足其被認識,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從而減輕病人的思想負擔和思慮過度的情緒,配合醫生做好治療。
3消除病人主觀上的感覺異常
主觀感覺異常是結核病人經常出現的反應,特別是病情反復可能成為終生帶菌者。由于病人經常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到疾病上,如咯血病人總是對喉部的痛癢十分敏感,喉部稍有不適,就以為要咯血,精神上也特別緊張;而胸膜炎或氣胸的患者對呼吸狀態十分關心,呼吸急促時就預感到有胸水生成或氣胸加重的可能。對這樣的病人,護士要主動關心他們,加強與他們的語言交流,應指導他們精神放松,轉移病人注意的焦點,逐步使病人的主觀感覺恢復正常。有些病情較重,病程較長或老年病人,由于身體不適或環境改變,使病人易產生厭倦不滿等暴躁情緒,遇事不冷靜。病人的情緒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起到重要作用,精神狀態好,治療關鍵時刻不好,情緒低落、療效就差,因為心理變化會造成生理、精神、免疫等功能紊亂,所以我們在護理工作中要做到關心、耐心、細心,使病人情緒穩定。如護士對待病人要熱情,在觀察病情及治療護理中要細心,隨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使患者對自己產生信任感,為病人創造良好的康復環境。護士的服務態度會直接影響護理質量,護士的行為、語言、儀表、態度等均可反映其道德情操,如護士有責備、厭倦等表現,會使病人感到不安,產生思想負擔,導致病情加重。恰當的語言和副語言可增強病戰勝疾病的信心,可調動病人配合治療的積極性,病人對于醫護人員最重要的是信任,這種信任感能對治療、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總之,心理護理是根據結核病人需求來開展的,他們需要護理人員幫助其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發揮機體的潛在能力,配合治療恢復健康。這要求我們不僅是醫囑的忠實執行者,而且必須要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心理和護理心理學知識,懂得疾病的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懂得各種因素對病程和可能發生的意外變化,才能使病人身心得到完全康復。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間53例急診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齡(49.5±16.3)歲;其中創傷性疾病19例,酒精中毒13例,急腹癥9例,有機磷農藥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無精神類疾病,無心理疾病,患者均同意參與研究。
1.2護理方法
1.2.1驚恐類患者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必須具備超強的應急能力和嫻熟的搶救技術,同時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在搶救的過程中要實施準確有效的搶救措施,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讓患者看到治療的希望,進而降低患者的恐懼、焦慮感。在治療過程中會使用到不同的儀器,例如檢測儀器、輸液器、引流導管等,部分患者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不良反應,且由于患者對治療流程以及治療方式相關知識缺乏,在發生不良情況時很容易加重其恐懼。護理人員要密切監測患者的情況,及時了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及時進行處理。在查體和操作的過程中也要盡量減少患者身體暴露面積,保護患者隱私。
1.2.2興奮、煩躁類患者對于過于興奮或煩躁的患者,護理人員要保持絕對的耐心和同情心,認真傾聽患者的講述,與之進行有效的溝通,主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予患者一定的疏導和安慰。在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言語的表達,不能刺激患者,同時要給予其應有的尊重,且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播放較為舒緩的音樂來緩解其興奮、煩躁情緒,若患者情緒過于煩躁甚至出現暴怒表現,則要予以適當的鎮靜處理,防止患者發生傷人毀物的情況。
1.2.3悲觀、抑郁類患者對于存在悲觀、抑郁情緒的患者要及時了解其情緒的起源,有針對性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勵。同時護理人員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幫助,增強治療的信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部分悲觀患者的情緒來源主要是對治療信心不足,因此,護理人員要為患者講解治療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改善心態。此外,也可建議患者適當進行運動,有效的運動能夠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但運動程度要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適度選擇。
1.2.4家屬護理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僅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同時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宣教,多與患者家屬溝通,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為家屬講解患者的治療方式和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屬多陪伴、鼓勵患者,同時對患者日常行為進行約束,包括飲食、起居、運動等。此外,還要叮囑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家屬的支持和鼓勵對患者來說至關重要。最后要叮囑家屬配合護理工作,家屬的配合對于醫療工作的開展也是很關鍵。
1.3效果觀察
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包括驚恐、煩躁、抑郁等情緒的存在情況,同時對患者護理前后的治療依從性進行比較。
1.4評價指標
治療依從性高:患者能夠配合所有治療,無抵抗情緒;治療依從性一般:患者能夠配合所有治療,但對治療仍存在一定疑慮;治療依從性差:患者無法配合治療。總有效率=(治療依從性高比例+治療依從性一般)/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比較
護理前存在驚恐情緒的24例,護理后有2例;護理前存在煩躁情緒的19例,護理后3例;護理前存在抑郁情緒的26例,護理后為1例,護理前后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患者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護理前治療依從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為71.7%;護理后治療依從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為96.3%,護理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