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業扶貧先進事跡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X,我的金融扶貧小額信貸辦下來了!”“X,我的低保金到賬了!”“X,我們家的分紅昨天打到卡上了!”……群眾口中的“X”,是X派駐X村的扶貧干部X,每次進村入戶走訪時都能聽到村民們親熱地喊著她的名字,急著把家里的喜事分享給她。X駐村以來,真干事、干實事,和村民心貼心,也讓村民把她當成了“家里人”。
自到X村工作以來,X就成了村里的一名“特殊村民”。在精準識別貧困戶的那些日子里,她日歷上常常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工作繁忙,生活便不規律,餓了隨便“將就點”,工作隊的同志勸她休息一會再干,她總是會說“干完了,再休息”。X與駐村工作隊員密切配合,深入農戶家中進行調研,與他們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講實話,甚至是氣話。她和工作隊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愿的基礎上,量體裁衣,揚長避短制定出了屬于X村和村民的脫貧路子。
X村村民X,有一手做碗公式的好手藝,X鼓勵她加工制作碗公式,通過政府政策的幫扶,X去年獲勞務獎補X元、自主創業獎補X元,領到補助后的X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了;貧困戶X豬喂得好,在X的幫助下,他建起了豬場,現在養豬X多頭,年收入X多萬元;X多歲的貧困戶X在X的幫扶下,“搭載”X的養豬合作社,每年分紅X元;X歲的村民X,常年患有糖尿病,又做過腫瘤切除手術,現在一家保潔公司做保潔員,X幫他爭取了勞務補助X元,并且鼓勵他樹立脫貧信心,讓X“愁容”變“笑顏”……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ylping”為你整理了這篇農場連隊“訪惠聚”工作隊先進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初春的皮山農場萬物復蘇、春意萌動,走在皮山農場九連的主干道上,文化宣傳牌整齊排列,道路干凈整潔,一股現代文明之風撲面而來。
“‘訪惠聚’工作隊亞克西!”說起“訪惠聚”工作隊,皮山農場九連職工群眾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
剛剛過去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兵團司法局駐皮山農場九連“訪惠聚”工作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多年來,該“訪惠聚”工作隊真情為民,傾情做事,短短三年時間,讓九連舊貌換新顏,職工群眾安居樂業,贏得了職工群眾的稱贊。
幫扶就業出實拳
“讓全連職工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兵團司法局駐皮山農場九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胡寶華說。
約麥爾·阿巴拜克熱以前一直待業在家,沒有致富好門路。在該工作隊的幫助下,他開了一家涼皮店,現在一年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
該工作隊在走訪中發現像約麥爾·阿巴拜克熱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賦閑在家,想致富沒門路。工作隊堅持“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2018年以來組織召開職工大會93次,參學職工群眾2300余人次;邀請專家給種養植戶授課,科學發展林果及畜牧養殖業;組織38名群眾參加電焊、縫紉、泥瓦工等培訓,提升其就業技能;籌集資金55萬元建成一座1300平方米的托幼所。
為民辦事有實招
“胡隊長,我們的紅棗連個晾曬的地方也沒有。”這是胡寶華剛到連隊時聽到的最多的話。作為一個紅棗種植連隊,紅棗收入是職工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為職工群眾建立專門的紅棗晾曬場就成了工作隊迫在眉睫解決的問題。
胡寶華帶領工作隊隊員,多次與相關部門實地協調,選擇合適地塊,投入資金12余萬元,建成110畝的紅棗曬場,解決了紅棗種植戶的晾曬、分揀定級和銷售難問題。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好曬場建設工作,全體隊員輪流駐守工地。此外,為了方便運輸車輛進出又為曬場鋪設了5條沙石路。
另外,該工作隊還組織實施84畝沙棗林下養殖項目,通過能人帶頭,合作社經營,多點養殖,形成了產業鏈條。工作隊先后投入資金12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購買家禽幼苗、飼料等。向33戶家庭困難戶分發成品雞525只、成品鵝517只、鴨子204只。同時,帶動65戶有養殖條件的職工在自家林下進行家禽養殖。將151戶691.4畝富余土地集中流轉給種植大戶,25名家庭困難戶與土地承包戶簽訂勞務合同,累計增收56萬余元。還幫助有特長的群眾開起了燒烤攤、拉面館、縫紉店,既服務了群眾生活,又增加了群眾收入。
法治連隊有實效
該工作隊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司法行政業務優勢資源,通過建立固定法治宣傳陣地、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結親幫扶、建強基層調解組織、完善法律服務網絡等多種形式,不斷夯實法治連隊創建基礎。
在九連,隨處可見法律標語。精心設計制作的標準化宣傳板面,圖文并茂地展示職工群眾耳熟能詳的法律知識、法律服務、民族團結以及團場綜合配套改革等相關內容,易記易懂、可視性強,使學法的過程從被動灌輸變成了主動學習,一舉扭轉了以往“要你學”為現在的“我要學”。
針對深化改革后,連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學習借鑒“楓橋經驗”,做優做實連隊調解工作,2019年1月,在該工作隊的協調下,九連在皮山農場率先打造并規范了以連隊人民調解委員會為基礎的調解接待室和兩個調解信息網絡、13個糾紛信息小組,5個家庭調解室,構建起完善的社情民意和糾紛信息收集網絡。特設周一為固定書記坐班時間,其余時間隨時接待,真正做到讓職工群眾有理訴求解決有門,無理訴求教育有法,讓職工群眾形成遇到問題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維護權利靠法的理念。至今已解決困難訴求240件,化解矛盾糾紛150起,幫扶安置就業86人,協調解決拖欠職工群眾工資50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