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學畢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醫學護理論文2700字(一):探析臨床醫學中醫學護理的地位與作用論文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當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發揮的作用也愈發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發展水平。本文并不僅僅是簡單地分析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當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希望通過研究讓更多的人重視醫學護理,并概括出醫學護理的可適用規律,為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提供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示范。
關鍵詞:醫學護理;臨床應用;地位;作用
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化、標準化和制度化的醫學護理,不僅關系著患者的健康,同時也能夠反映出整個醫院護理隊伍的精神面貌與職業素質。臨床護理工作者的專業素質與技能在現代醫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詳細分析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并闡述在醫學護理在臨床診斷和臨床治療中的作用,為優質臨床護理提供幫助。
1新世紀醫學護理工作所存在的問題
1.1醫學護理隊伍整體專業素質不高
隨著醫學護理聘請制度的改變,醫院普遍出現醫護人員緊張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少醫院開始聘請一些合同制護士。合同制護士大多來中專院校,文化水平不高,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薄弱,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因此缺乏一定的專業素質。合同制醫學護理人員的薪資普遍不高,但工作強度過大,不少合同制醫學護理人員的并不具備合格的敬業精神。
1.2醫學護理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有效
有些醫學護理管理人員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管理培訓,仍是采用傳統的方式管理醫學護理人員。管理觀念與方法都比較落后,無法跟上時期醫學護理工作的要求,最終造成自己與被管理者沒有足夠的工作積極性。
1.3醫學護理人員沒有理解新時期的醫學護理工作
新時期的醫學護理工作更關注病人的心理與預防護理,但有些醫學護理人員并沒有真正理解新時期醫學護理工作的內容與要點,仍是采用傳統的方式護理病人。不主動與病人進行溝通,只為病人提供基本的醫學護理服務,造成病人與醫護人員關系之間的不和諧,不信任。
2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
2.1醫學護理是醫學治療的重要環節
我國中醫在治療上強調的是“三分治,七分養”,這里的“養”指的就是護理,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護理,治療固然重要,但是沒有科學的護理,也確保不了患者的痊愈,由此可見醫學護理在醫學治療中的重要性。在“治”的過程中科學的護理也是必要的環節,它不僅可以幫助患者在實際治療過程中解除軀體的痛苦,還可以幫助患者滿足其心理需要,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合適的語言交流了解,再到安慰的話語溝通緩解患者治療過程中焦慮、緊張的情緒,最后通過簡單解釋性告知來調動患者配合的積極性,盡可能使他們處于一個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
2.2醫學護理的質量影響臨床治療的質量
醫學護理作為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護理人員需要學習掌握多方面的知識,而不僅僅是對患者進行簡單的看護照料。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要求醫學護理人員要掌握初級保健技能也就是臨床干預,護理人員要學習病理學、影響健康的社會心理因素、管理計劃,以及疾病診斷能力,護理人員具備了多方面的知識,可以在緊急或者突發狀況下采取適當的急救措施,會大大提高患者獲救率,同時也會幫助醫生減輕負擔,成為醫生的合作者,提高醫院整體治療質量,幫助更多的患者恢復健康。
3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方式
3.1環境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治療和護理環境,為此,護理人員對臨床患者需要進行環境護理。具體而言,護理人員需要確保病房的干凈和整潔,進行定時打掃和消毒,及時更換患者用過的物品并進行消毒,避免出現院內感染;控制好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為患者提供相對舒適的住院環境;在查房期間,與患者進行積極溝通,并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積極解決患者的問題;為了預防跌落和摔倒現象的出現,護理人員需要確保病房、走廊、衛生間地面的干凈和干燥,針對需要的患者,護理人員可以在患者床邊安置欄桿。
3.2心理護理
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情緒,為此,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服務,并結合患者的心理素質和基本情況,為患者提供針對性較強的心理護理。具體而言,護理人員需要就患者患病類型、治療方式、護理方式、預期效果等基本情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另患者對自身疾病能夠一個足夠充分的認知,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此外,護理人員可以組織患者參與交流活動,在活動中分享自己的疾病治療情況,在為其他患者提供參考的同時,也能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并增進護患關系。
3.3常規護理
常規護理主要包括例行進行各項身體檢查、按照醫囑為患者提供治療藥物和靜脈注射、密切關注患者身體指標變化、通知患者進行檢查、組織患者參加健康宣教活動、引導患者就診和檢查等。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向患者家屬講述護理注意事項,通過和患者家屬的共努力來幫助患者。總之,護理人員需要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并降低匯報給主治醫師,以便主治醫師能夠更好的開展對患者的治療工作,建立主治醫師和患者之間的橋梁,為治療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4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的作用
4.1醫學護理與臨床診斷
一般情況下,許多患者的病情是錯綜復雜的,這一方面需要醫生正確診斷和治療,另一方面還需要護理人員落實各項具體的治療措施?;颊呓佑|時間最長的便是護理人員,他們對于患者的病情變化也就更加關注,醫學治療效果的提升僅僅依賴于醫護人員的日常觀察記錄,便于醫務人員更好地評估患者情況,為制定接下來的治療方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4.2醫學護理與臨床治療
臨床治療的難度系數較大,僅僅依靠醫生來完成治療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護理人員的協助,在此階段護理人員的主要職責在于完成治療的整理和準備工作,保證治療場所的干凈整潔,為醫務人員傳遞醫用工具,確保整個治療過程能夠順利開展。對于優秀的護理工作而言,他們會時刻將臨床治療中涉及到的必需品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歸類放置,便于醫務人員查找,也可以大大降低藥物等拿錯的風險,促進治療水平的提高。
5結語
綜上所述,醫學護理在臨床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的護理工作,會大大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質量,而護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對治療質量有重大影響,所以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后續教育,增強其護理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加深安全教育過程控制,完善護理人員的素質和技術的應用能力。讓醫學護理在臨床診斷和臨床治療過程中發揮較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孟媛媛,本科在讀,就讀于遼東學院醫學院(羅麗芬形象健康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護理學。
醫學護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癥醫學護理中的應用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癥醫學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實踐總結經驗。方法:我院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重癥護理人員中,從中選擇了8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計算機隨機數字分組法進行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病例數均為40例,后者接受常規護理,前者在其基礎上接受人性化管理,分析比較二者護理后的總體情況。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四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明顯不同(P<0.05)。結論:人性化管理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將其應用于重癥護理人員中,提高了護理質量,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值得推廣。
【關鍵詞】人性化管理;重癥醫學;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237-02
重癥醫學護理中,護理內容和檢查項目復雜,患者為危重病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對于護理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人性化管理理念是近年來興起的護理理念,能夠根據患者情況實施個性化的護理,關注患者作為社會人的需求,為患者提供情感的服務[1]。本次研究對象為重癥護理人員,對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不同的護理方法的患者進行研究,通過分組試驗的護理結果對比來證實人性化管理的臨床價值,如下所述: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重癥護理人員,病例納入時間為2017年6月-2019年6月,從中選擇了8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病例數均為40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2和18,年齡在30~75歲之間,年齡均值為(55.02±7.54)歲;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3和17,年齡在29~75歲之間,年齡均值為(55.13±7.31)歲。兩組患者進行基本資料的比較,差異較?。≒>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人性化管理:轉變傳統的護理理念,樹立人性化護理理念,加強護患溝通,多與患者進行交談,多關心患者,傾聽患者的主訴,詢問其病史、治療史等,以獲得患者信任;加強營養供給,保證每天攝入充足的蛋白質、纖維等,盡可能不進食碳水化合物;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定時檢查患者的病情,加強病房巡視;實施舒適的護理服務,保持病房內溫度和濕度的適宜,對患者家屬開展健康知識宣教,尊重患者隱私。
1.3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的相關統計數據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計算,統計學處理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表達分析結果,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相關研究數據的對比用t檢驗。P<0.05時,表明兩組重癥護理人員的相關研究數據對比,存在明顯的不同。
2結果
2.1分析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40例,滿意24(60.00),基本滿意14(35.00),不滿意2(5.00),總滿意38(95.00);對照組40例,滿意18(45.00),基本滿意12(30.00),不滿意10(25.00),總滿意30(75.00)。對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觀察組為95.00%,對照組為75.00%相對較低,兩組數據比較明顯不同(P<0.05)。
2.2分析比較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
3討論
重癥患者的病情復雜,往往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是需要重點護理的特殊人群,對于護理工作的質量有著較高的要求。人性化護理管理理念強調對患者進行人性化心理疏導,做到細致觀察患者病情,找出潛在高危因素,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對重癥患者及其家屬實施人性化護理,注重患者的身心舒適度,改善其情緒狀態,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重癥患者的病情嚴重,心理異常,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郁的心理狀態,人性化護理中加強了心理護理,讓護理人員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配合醫護診療操作。注重患者的身心舒適度,讓患者更好適應醫院環境,對潛在的風險事件進行分析、評估、預報,總結出預防措施,最終減少其發生。
對醫學護理學專業而言,畢業論文是其實踐性教學環節的 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學本科人才培養規劃的主要組成內容之 1。設計撰寫畢業論文有助于護理專業學生應用醫學護理學及 相關學科的知識理論、思維認知方法對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高學生參與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的積極 性,增強其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畢業論文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考核依據。因而, 對畢業論文進行深入研究并實施改革實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護理專業畢業論文現狀分析 1.1畢業論文相關知識欠缺
多數本科護理專業學生是首次接觸畢業論文,在這之前他們從未受過相關的完善而系統的寫作訓練,致使不少學生一時 無所適從。而且,醫學護理學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設計通常在 進行臨床實踐實習的前期,而這_時期通常正是重要的專業課 學習階段;同時,這一時期的學生又面臨著各種考試以及就業 單位的種種考核等實際問題,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系統地 研究和準備畢業論文課題的設計。
1.2教學管理質量有待進_步提高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規模呈膨脹性發展,學生數量增加迅 猛,而相關的管理人員有限,管理水平又參差不齊,面對各種變 化的新情況,不能與時俱進地迅速做出應對。南陽理工學院作 為一所綜合性高等院校,學科門類較多,各學科對畢業論文的 要求大多不同,這給管理工作更增添了難度。而且,個別管理人 員辦事推諉、拖拉、不負責任,導致教學文件不能迅速有效地傳 達到指導教師手中,統計數據不準確、不及時,對學生完成畢業 論文影響較大。
1.3指導教師投入精力有限
由于學生數量猛增,師生比例存在著嚴重的失調現象。就 我院醫學護理專業而言,每位指導教師帶有十多個畢業學生, 而且多數教師都承擔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學任務,投入指導畢業 設計的精力明顯不足。個別教師對工作相當不負責,甚至有的 教師連學生的畢業論文都沒有仔細地審閱,致使論文中出現大 量的低級錯誤。在開題和答辯時,_些教師既不提問也不指正, 或者教師自身的知識面較窄、知識層次較低,這些問題的出現 也造成了畢業論文質量的嚴重下滑。
1.4部分學生缺乏進取精神
畢業論文設計時期也是教學管理上相對松散的時期,盡 管這段時間事情比較多,但教學內容的時間性要求不像課 堂教學那么嚴格,這使得有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對自己 放任自流;有的學生文字表達和綜合分析能力較差,卻不虛 心請教;有的學生不擬定提綱,寫論文時東一句、西一句,不 能合理、正確地描述課題內容和自己所從事的臨床實踐工 作。
2論文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2.1建立全過程動態監管體系
為確保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加強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規范 管理,筆者設想構建出一套包括4個層次(教師一專業系一學 院一專家組的動態管理模式,并從我院醫學護理本科畢業設 計開始實施,可以較好地解決學生、指導教師及院系之間的協 調與監管問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體系流程詳見圖1。從圖 中可見,監控體系主要包括論文選題與設計、設計的實施與督 查、成果評估3個核心環節,過程嚴謹,工作量飽和。各環節的 具體特征如下。
2.1.1論文選題與設計這一環節從臨床實踐前4周開始進 行,采取“題目公開、雙向選擇、院系調控”的方法,指導教師結 合臨床實踐需求、醫院實際狀況、科研項目、教學改革與管理、 學生自身素質水平等情況設計題目,題目要求本著目標明確, 難易度適中,可控性強的特點,特別要注意結合具體臨床實踐。 既可以由導師親自設題,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根據所查文獻資料等自己進行選題,選題可全方位、多角度涉及。設計完畢的課題由導師匯總至系里,由系審核評估小組對 每一個課題進行“盲審”,包括題目的方向、深度、廣度及工作 量等,對不合格的課題堅決予以退回,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直至 達到標準要求。最后,由系審核評估小組將合格的課題送交學 院教學督導小組,后者對所選課題進行總審把關后,上網公 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一環節要有一個發動宣傳時期,針 對全系護理專業將要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全體學生,邀請經 驗豐富的專家進行寫作和培訓指導,從而使護理專業學生了 解本專業的新知識、新動態,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科 研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其求知欲和科研興趣。還應組織指導 學生閱讀專業刊物,在校園內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并向學生 介紹成功者的典型事例,樹立信心,激發興趣。最后,將選題表 和任務書分發給每位學生,并要求其撰寫課題大綱并將選題 表和任務書填好,交給指導教師,指導教師修改后再將以上材 料返回給所指導的學生,使其能夠有針對性地參與到臨床實 踐之中。
2.1.2設計的實施與督查這一環節是完全的動態流程,從資 源的合理組織(包括查閱文獻資料、應用相關的實驗設備、收集 病例、論文的設計規范等)到設計任務的完成,涉及的各種相關 表格和項目的填寫,學生是主要實施者,指導教師負責指導、解 惑和把關,學院督導小組進行全過程監控。
學生根據課題設計任務書的要求仔細規范地收集病例,分 析總結,找出其中的規律。其中病例的收集是關鍵,要盡可能多 地去收集病例,對所收集到的病例要盡可能詳細地進行記錄, 做到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規范。對患者的姓名、性別、 年齡、職業、籍貫、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各種陽性和陰性體征、 診斷或印象及治療處理意見等都要做到認真、仔細地記錄。在 這一過程中,學生要隨時和導師進行交流溝通,并在導師的指 導下做好開題報告的撰寫工作。開題報告撰寫完畢,由系審核 評估小組再組織相關方面的專家對開題報告進行評審,特別是 對開題報告中相關內容的創新性進行嚴格評估。評審完畢,將 需要補充修改的意見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其根據專家指導意見 進行下一步的工作。隨后,學生根據設計任務書擬定各周計劃 進行前期具體的課題設計工作,主要涉及細節方面的完善等內 容。
學院督導小組要嚴格進行監督管理,包括嚴格執行教 師和學生的考勤和請假制度。督導小組應定期聚會,反饋意 見,提出建議,及時解決問題,特別是對學生在臨床實踐中 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和心理問題更應該特別關注,確保學 生安心順利地進行臨床實踐和畢業課題設計。為保證畢業 論文保質保量地完成,根據周進度計劃表,要在中期進行一 次全面系統的檢查工作,并將所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 和通報,多方溝通以確保問題通過最有效的途徑得以迅速 解決。
臨床實踐后期,要求學生抓緊時間完成畢業論文,并深入 總結探討,將所遇到的具體情況隨時和導師溝通交流。待論文 寫作完成之后,要求學生特別仔細地去審核其中的關鍵詞、統計 數據表、圖表、參考文獻等相關內容,注意其中的規范書寫方 式,避免學生養成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的寫作習慣。隨后,進入到畢業論文的結題審核和專家評定階段。要組織相關領域的專 家進行嚴格仔細的審核評定工作,在選擇專家時,必須邀請課 題專業相關領域的專家,專家組的成員不得少于7人,其中校 外專家不少于2人,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專家不少于5人,專家 評審小組的主席必須是取得教授或主任醫師職稱的人員。畢業 設計的實施與督查這一環節是畢業論文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環 節,整個過程大約歷時18周。
2.1.3成果評估畢業論文質量評價包括:畢業論文設計過程 中臨床案例收集、整理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方案和 結構的合理性、創新性;獨立工作能力;文字綜合表達能力的 準確性、規范性;圖表的美觀和質量;整個設計寫作過程的工 作態度。其中導師和評審小組成員的意見各占20%,答辯小 組意見占60%。答辯內容包括個人對論文的設計撰寫的全過 程、遇到的難題及解決辦法;論文形式的規范性以及內容的質 量高低;論文答辯過程中回答問題的嚴謹性和正確程度等。由 答辯評委會小組教師根據學生的答辯情況分別打分,最終得 出平均答辯成績。綜合導師和評審小組成員給出的成績以及 最終答辯成績,得出綜合成績,并經學院教學評審委員會進行 最終審核和驗收后,將成績在網上進行公示,并以此來評估導 師教學和學生培養目標相符合的程度。對于特別優秀的畢業 論文,由學校推薦并提供經費在相關專業期刊發表,為提升專 業品牌和研究成果服務于社會做貢獻。同時,對畢業論文的作 者及其指導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 在全院范圍內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畢業設計成果評估這一環 節大約歷時 2 周。
2.2建立學生論文意見反饋統計數據庫
在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答辯之后,根據我院護理專業本科生 培養計劃和相關文獻資料,設計一些調查問卷,如調查學生對 畢業論文的認知和態度,包含是否有必要寫畢業論文、寫作態 度是否認真等多個選項以及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前、中、后期 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建議的解決辦法等。前者可以采用半 開放問卷,而后者可采用開放性問卷,允許學生自由回答。通過 發放調查問卷,再次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一方面,可以真實而 充分地反映撰寫畢業論文是否在學生中起到積極的效果,另_ 方面,也可以從交流中發現存在的問題,通過積極地探索研究, 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為之后的畢業生論文設計的順利進行做 更為完善和充分的準備。同時,將這些調查資料建立數據庫, 其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既可以在整個學院內部之間進 行有效交流,也可以在兄弟院校之間進行交流,以實現成果和 經驗共享,為整個高等院校的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貢 獻。
3結語
畢業論文的教學實踐表明,通過上述改革,建立有效的動 態監管體系和積極的反饋途徑,護理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 質量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學生對答辯的問題較為重視,答 辯的準備也比較充分。同時,其論文寫作水平也有了明顯的進 步,在論文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科研設計、實驗要素、科研 資料、統計學處理、參考文獻引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 體會。通過這一創新改革,不僅較好地完成了撰寫畢業論文的任務,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創作和科研的熱情,增強 了導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團結協 作,從而較好地實現了大學本科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和任務。
論文摘要:闡述現行分級護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原因,從護理學科的課程設置、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現狀、醫院護士發展現狀、護理專業的自主性、護理倫理角度等分析由護士下達分級護理護囑的可行性。
分級護理是按照國家衛生部統一制定的分級護理標準和要求,對不同病情的病人實施相應的護理和照顧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醫生下達、護士依據醫囑實施[1],目前已成為護理工作中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級護理在規范臨床醫療護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執行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從而引發了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思考。
1 分級護理執行現狀
1.1 存在問題
1.1.1 分級護理醫囑的準確性 肖小文[2]調查發現:一級、二級護理所占比例高,達43.2%、50.4%,比相關資料[3]高;一級護理符合率僅27.8%,二級護理符合率僅36.2%,護理級別實際評定符合率低;從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級護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級護理者占40.0%,護理級別大多未能客觀反映病情變化;醫生下達的護理級別整體向一級護理偏移,而且多數護士認為醫生確定的護理級別與病情不符,畢慧敏等[4]調查結果是52.55%,具有大專學歷或中級職稱的護士持這一觀點的比例更高。畢慧敏等[5]將醫囑護理分級和標準護理分級作比較,發現兩者有統計學意義。王淑琴等[6,7]將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護理分級作比較,也得出同樣結論。
1.1.2 護士落實分級護理的隨意性較大 由于沒有明確的執行標準和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使醫囑逐漸失去嚴肅性和應有的權威性[4,8];護士淡化分級護理并形成思維定勢,對不按相應護理級別護理司空見慣,對確需按規定執行的護理也敷衍了事,結果是分級護理對部分病人只是一種形式[2,8]。
1.1.3 臨床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魏暢[9]調查發現,分級護理執行人員中有9.01%~58.57%是由分級護理服務體系規定的最低資質標準人員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規定的最低資質標準人員執行的;1.83%~41.68%是由超過最低資質標準人員執行的,這說明臨床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1.2 原因分析
1.2.1 醫學教育要求與分級護理制度不相符 醫療與護理相輔相成,但在醫學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級護理的相關內容,絕大多數醫學生不甚了解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10]。王淑琴等[6]調查發現: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僅有31.75%的人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實踐中逐漸了解;對分級護理依據即病情依據完全了解者為20.63%,部分了解者為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由于臨床醫生對分級護理的知識了解有限,醫生往往根據主觀經驗或以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造成分級護理制度執行中的不規范[6,10]。
1.2.2 醫生認識上的偏差 如有些醫生對護理級別從思想上未引起重視,下達的醫囑存在隨意性[2];有些醫生對新入院病人傾向于開出一級護理醫囑,以提醒護士注意[5];有些醫生從經濟考慮,認為把護理級別開高1個或2個等級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醫生為自我保護,在病人病情變化時不及時更改護理級別[9]。這些原因也導致分級護理制度執行的不規范。
1.2.3 護理人員嚴重短缺 國家衛生部曾調查了全國210所醫院,結果顯示,護士缺編的醫院占被調查醫院的93.3%[11]。有些護士認為人員缺編是分級護理不能落實的重要原因,而這種觀點在學歷、職稱高者比例更高[4]?,F有護士很難滿足分級護理的需要。
2 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
2.1 由護理學科的課程設置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護理學基礎》及全國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教材《護理理論》都對分級護理的標準和要求作了詳細的闡述,護士對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的適用范圍、護理內容極為熟悉,而且能熟練掌握操作規程[12],理論上說,護士是有能力下達分級護理的。
2.2 由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現狀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 我國恢復高等護理教育20余年來,已形成中專、大專、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層次護理教育體系[13,14]。高等護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經超過護理專業年招生總量的30%。據教育部統計,至2005年,我國已有4所學校開設了護理學博士教育,30余所學校開設了護理學碩士教育、133所學校開設了本科護理教育,近250所學校開設了護理高職教育,400余所學校開設了護理中職教育。除學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學考試專科和本科段均開設了護理專業,加上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護理教育體系[14]。
完善的教育體系使護士掌握了大量護理專業知識,在理論上,護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實際工作中,護士可以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做出決策,對病人進行分級護理,組織安排護理措施的有效實施[15]。
2.3 由我國醫院護士的發展現狀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 我國已經培養了大批護理人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護理隊伍不斷壯大[12]。至2004年底,全國護士數量為130.78萬名,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達25.6%[13]。根據“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護士中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不低于30%,三級醫院工作的護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應不低于50%,二級醫院工作的護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應不低于30%[13]。
高學歷護士的加入是醫院一筆寶貴的財富。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卻存在著高低學歷護士、不同等級護士同等使用的問題[16],這不僅大大挫傷高學歷護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極易造成由于不能體現自身價值而流失的現象;而由護士下達分級護理就是體現自身價值、展示護理工作獨立性的一個嘗試。
2.4 由護理專業的自主性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 專業自主性是指個人有權利自由的獨立作業且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說明,負完全責任[17]。目前,盡管護理專業在不斷發展,但護理專業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還未被社會乃至被醫院的管理者所認可,護理工作仍被看作是從屬于醫療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認為在醫院是“以醫養護”。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醫生是醫院的主體,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決策權,護士沒有權利參與真正的決策和決定[18],護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縛[19],工作滿意度也受到影響。有研究[20]認為,對工作環境缺乏支配能力、參與機構決策機會過少是影響護士工作滿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萊德森在他著名的《醫療職業:應用知識的社會學研究》(Freidson,1970)一書中認為:將職業與其他行業區分開來的唯一標準在于“自主性的事實”,即一種對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狀態,一個職業只有獲得了對于決定從事其職業工作的正確內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權力的時候,才具有穩固的地位[21]。但是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卻普遍存在著由醫生確定病人護理級別,護士被動執行的現象,如此下去護理專業自主性將如何體現?護士的專業知識將如何綜合應用?
2.5 從護理倫理角度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 護理倫理是以醫德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范為指導而形成的一種意識形態,它控制和調整著護理人員的思想感情和形態。護理倫理學的基本概念:支持維護、行動負責、互助合作、關懷照顧。 轉貼于
分級護理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常常使護理人員陷入了“倫理困境”,出現專業倫理與專業角色要求的沖突[22]:一方面在護理專業的倫理規范中,護士應該支持維護病人的利益和權利,給予其相應的護理;另一方面,在專業角色上,護士應配合醫囑的執行。護理倫理學指出,護士對自己所做的行動負有責任,即行動負責,指在護理領域內有關護理決策由護士做出,可見護理業務范圍內如分級護理的問題應由護士自己決策并采取措施[19]。
2.6 由學者觀點看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可行性 胡斌春等[8]通過了解香港地區部分醫院的分級護理情況發現:香港地區的護理級別由護士確定,這樣既有利于保證護理質量,又避免引起護患糾紛,值得借鑒。肖小文等[2,4,5,19]認為,分級護理是護士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護理服務的依據,應由護理人員在對病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做出;這樣既可避免跨專業指揮帶來的問題,又可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發揮各級護士主觀能動性,體現責權利和專業價值[23]。
在醫療護理工作中,醫療與護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兩個專業。護理當然要根據醫囑進行,但不等于說護理工作沒有相對獨立性;護士與醫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因而在如何護理病人問題上,應該由護士做出決策,進行組織安排,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護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樹立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19]。護理人員若能取得下達分級護理的權力,其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必能提高,我國護理事業必將翻開進一步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鄭雪梅,鄭水利,車文芳,等.醫院護理活動時間分配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7.
[2] 肖小文.基層醫院護理級別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6,6(4):19-20.
[3] 楊英華.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61-63.
[4] 畢慧敏,吳箭,史雅軒,等.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 畢慧敏,蔣蘭芬,來桂英.住院病人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 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臨床分級護理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5,5(7):15-17.
[7] 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病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 胡斌春,黃麗華.分級護理制度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57-58.
[9] 魏暢.軍隊三級甲等醫院分級護理服務體系研究[D].北京:中國軍區進修學院,2005:32-33.
[10] 霍麗杰.分級護理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1):77-78.
[11] 胡玲,歐陽山蓓.我國護理人員開發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4,4(5):31-33.
[12] 楊俊蘭,于洪.淺議護士處方權[J].包頭醫學,2006,30(3):38.
[13] 楊英華.護理教育現狀與反思[J].上海護理,2006,6(4):1-2.
[14] 沈寧.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護理教育健康發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6,6(2):8-9.
[15] 鄭潔,郜玉珍.淺淡現代醫護關系中的護士角色[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6,15(2):143-144.
[16] 鄭麗芬,陶慧娟,諸永蓮.不同學歷護士的組織管理及專業自主性的研究[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6,5(10):1193-1194.
[17] 蘇麗智.最新護理學導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1-49.
[18] 劉玉馥.護士壓力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1):4-5.
[19] 王芳,喬巨峰.護理專業自主性發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417-419.
[20] 張立紅,韓英軍,朱月珍,等.部隊醫院護理科研開展現狀的調查[J].南方護理雜志,1997,4(1):36-37.
[21] 劉思達.職業自主性與國家干預——西方職業社會學研究述評[J].社會學研究,2006,1:197-221.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護理專業 本科英語教學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international nurses sets an even higher demand on English teaching in nursing major.English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should not only give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 fundamental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nursing contex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nursing major; undergraduates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隨著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護理人員參加到涉外醫療活動中。護理人員面對外籍護理對象應根據當地的文化提供相應的護理照顧,從而實現良好的溝通,達到理想的護理效果。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有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者得體(符合目的文化的社會規范、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有效(實現交際目標)的實施交際行為的能力”(彭云鵬 2012:19)。如何提高護理學生的在護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在涉外護理中能得體、有效的與病人進行跨文化交流,是醫學院本科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 提高護理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1)隨著國家的發展,持續對外開放,外國留學生不斷增加,在中國定居的外籍人士也持續增長,因此在中國國內接受醫療護理的外籍人士也大幅度增加;另外國內醫科大學,醫學院和醫院每年也會派大量的護理學生和護士到國外進行交流學習和提供護理幫助;國際護理人才面臨嚴重短缺。英國、美國、新西蘭等國家都建立了引進外籍護士的計劃和項目。這為國內就業情況一般的護理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面對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護理對象,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涉外護理人員必備的條件。
(2)在涉外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但在溝通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外籍患者往往能夠理解和原諒護理人員語言和語法上的錯誤,而對于一些因為不了解他文化而造成對患者的不尊重,往往無法原諒。如果護理人員只考慮語言的形式,而不注重不同文化中語言使用習慣,就會造成醫患之間的誤解甚至是沖突。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醫療觀念,風俗禁忌。如果護理人員對護理對象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不能正確理解護理對象的需求,就會造成交際失敗,護理不當甚至會讓患者拒絕護理。因此護理專業本科英語教學不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表達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得體的交際能力。
(3)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護理理論家雷林格爾(Leininger)就提出了跨文化護理理論??缥幕o理的核心部分是“日出模式”,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世界觀和文化與社會結構層;第二層為服務對象層;第三層為健康系統層;第四層為護理照顧決策與行動層(蔣曉蓮2006:9)。該理論模式提出:“護理不應是一固定的模式,只能有一個相對的框架,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提供各異的護理”(施楚君2004:538)。因此跨文化護理理論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護理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涉外護理的過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識,注重了解護理對象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醫療觀等。
2 在本科英Z教學中提高護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可行性
(1)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包括語言, 語言是文化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類所有文化現象都可以在語言中得到反映。”(劉偉榮 2009:241)畢繼萬提出第二語言教學應該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提高護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2)近些年來ESP教學受到外語教學研究者的廣泛重視。ESP是指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也強調大學英語教學應當“滿足學生各自不同專業的發展需要”。根據護理專業學生的特定需求,將英語教學和護理專業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在護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 護理專業本科英語教學的現狀
我國大多數醫科大學和醫學院都為護理學生開設了英語課程,但是卻廣泛存在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不高的問題,英語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不當。許多學校在大一大二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更注重學生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培養,沒有和護理專業知識以及畢業后工作中與外籍患者交流的需要相結合。二是即使有的學校開設了護理英語,但基本都按照“英語+護理知識”的模式進行。這種護理英語課程一般只是讓學生閱讀一些關于護理專業方面的英語文章,掌握相關的護理詞匯和進行一些簡單的對話,但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而這種能力的缺失往往會造成在涉外護理中的交際失敗,從而導致醫患關系的緊張。三是教師在課堂中占主導地位。課堂上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缺乏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更不用說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4 護理專業本科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幾點建議
(1)優化護理專業本科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指出“各高等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該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币虼藛我坏幕\統的兩年的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在護理英語本科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需求從而對課程設置進行優化??煽紤]第一學年設置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英語課程;第二學年設置護理英語課程和與護理專業緊密結合的跨文化交際課程。
(2)根據護理專業學生的需求選擇教材和制定教學內容。護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際是發生在特定職業情境中的交際,這決定了與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際有很大的不同。Parkinson和Brooker (2004)指出護理人員學要與病患之間的交際需要了解他們的病史,提供關于他們護理過程的信息和幫助他們怎樣處理他們的疾病。這樣的交際具有特定的步驟,涉及到特定的詞匯和用語。雷林格認為“護理是一種需要解釋的跨文化現象,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專業,是充滿人道性、科學性的專業與學科”(蔣小蓮 2006:10)。護理人員與病患的交際一定是建立在相應的文化背景之上的。因此在選擇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材和制定教學內容時除了要包括在病患溝通時常用的一些詞匯和用語,還要側重于醫學機構組織,醫學設備,醫療制度,醫療觀,醫療風俗和病人的就醫心理等方面的內容。
(3)提高英語教師的護理語境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很多醫學院和醫科大學,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教師自身就非常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政府和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讓護理專業的英語教師到英語國家的醫院或醫學院進修。一方面學習一些護理的專業知識,一方面了解相關的文化,將一些在護理過程中醫患溝通的真實案例放到跨文化交際課程中進行講解和分析。
(4)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基于交際式語言教學法,把真實的語境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設計一些模擬真實護理場景的任務,讓學生與外籍患者溝通。在設計任務時要側重于跨文化的差異,讓學生通過反思溝通解決交際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中還可以引入護理語境中跨文化交際的真實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出案例中體現出的文化差異,找出如果在今后與病患實際溝通中遇到類似情況合理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 Leininger, M.Transculturual nursing:A promising subfield of study for nurse educators and practitioners[M]. St. Louis: Mosby,1996.
[2] Parkinson,J&Brooker, C. Everyday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Nurses: A guide to working in the UK[M].London: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4.
[3] 萬繼.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中國外語,2006.2(1).
[4] 蔣小蓮.跨文化護理理論及其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06.20(29).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 劉偉榮.淺談護理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12).
[7] 馬菡.ESP理論視角下護理本科英語教學改革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
【關鍵詞】 助產專業;助產教育;助產士
【中圖分類號】R7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6-126-03
【Abstract】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circumstances of midwifery specialty and midwifer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We think we should do something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just like standardizing the certification, clearing the duty, making ‘midwife first’, constructing specialty system, improving educational level, building professional confede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midwifery specialty, midwifery education, midwife
國際理念強調助產士是孕婦孕期的主要照顧者,助產士要給產婦提供連續性照顧的專業醫療服務。現實尷尬卻是我國助產服務仍以產科醫生為主導,助產學仍從屬于護理專業,既非獨立學科,也無專業體系,與國際水平相去甚遠,這一領域的專業化進程亟待加強。
一、助產的發展
近代公共衛生專家畢汝剛曾指出:“國家之強盛,基于民族之健康;民族之健康,則又基于婦嬰衛生”。楊崇瑞博士是近現代的杰出女性,是留美醫學界的精英,同時她也是近代中國婦嬰衛生實況的目擊者和見證者[1]。1929年1月,楊崇瑞主持創辦了全國第一所示范性助產學校──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學校附設一所產院,并親任校長。該校是我國助產教育最早最高的學府。1930年楊崇瑞擬訂《助產士管理法》設講習所培訓舊式接生員,呼吁新舊助產士一律需登記注冊。1947年時,我國公、私立助產學校共計86所,學生約1712人,全國持助產士證者計5268人[2]。
郭紅花[3]等分析1949-2008年中國助產政策的演變過程,顯示建國后助產政策演變過程分三個階段:(1)1949-1957:獨立的助產政策;(2)1958-1977:停滯的助產政策;(3)1978-2008:分化的助產政策。分析認為,中國沒有獨立的助產專業管理體制,助產政策制定尚落后于發達國家。
二、助產士
1919年創立的國際助產士聯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Midwives,ICM),是一個由75個國家88個助產士協會組成的組織。它在1992年宣布建立“國際助產士日”(5月5日)。國際助產士聯盟中規定助產士(midwife or nurse-midwife)的定義為:“在以‘婦女為中心’服務中與婦女結成伙伴并對其負責,提供孕期、產期、產后期護理、支持和建議,把分娩服務作為獨立職責的人”。
建國后我國采用蘇聯教育模式,國家取消了建國前的助產高等教育,只保留了中專助產教育。因此人們逐漸認為中專畢業的助產士是次于產科醫生的二等職業[4],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助產專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的助產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的特殊局面增加了助產士不穩定工作的因素,我國助產專業教育開始面臨“瓶頸”。助產士在執業注冊和職稱晉升方面完全與護士相一致,助產專業的畢業生即能夠從事助產工作又能從事普通護士工作,這對助產士流失提供了很大的空間[5]。助產士流失在崗助產士疲憊作戰,人心不穩定,成了新一輪人員流失的誘發因素,而造成惡性循環。
三、助產職責
國際助產士聯盟中規定助產護理包括:預防性評估,促進正常分娩,監測母嬰并發癥,醫療支持和開展急救的評估等;健康咨詢、教育也是重要工作,包括對婦女、家庭、社區的產前產后教育及心理支持,生育衛生教育等。
Hog berg[6]認為,瑞典助產士在降低孕產婦病死率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助產士的角色職能主要體現在保障生殖健康和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兩大方面。瑞典助產服務理念崇尚自然分娩,認為妊娠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助產士是低危孕產婦的專業護理者,為懷孕婦女提供整個孕期的產檢服務、分娩準備教育、新父母角色適應教育、母乳喂養宣教以及產后隨訪、照護等措施[7]。生產人性化過程強調助產士要給產婦提供連續性照顧的專業醫療服務。
四、助產模式
Midwife這個詞在古英語中的意思是“與婦女在一起的人”,這個人一般是女性,它暗示著助產士所起的作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預性的。
目前,隨著《中國執業醫師資格法》的公布,我國各項醫療措施規定都朝向以“醫生為主”的產科服務政策,助產士在醫院必需在醫師指導下才能擔任接生工作,助產教育面臨瓶頸,加上保健制度的實施,更多的產婦涌向醫院所生產,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共收集了9個亞洲國家的數據,對超過10萬名產婦進行了調查分析,中國的剖宮產率超過46%,明顯高于美國家衛生研究院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理想剖腹產率15%以下的標準。
助產服務在荷蘭屬于基層衛生系統,產科服務模式提倡“以助產士為主導”的社區和住院分娩,醫生和護士只在出現分娩異常時提供幫助和支持。2002年荷蘭的社區家庭分娩率達34%,嬰兒死亡率為5‰,,剖宮產率在12% -13%[8]。以助產士為主導的服務模式強調減少對正常孕產婦的不必要的醫療干預,這樣能有效控制剖宮產率。
五、助產體系
1881年,英國政府組織成立了助產士訓練班(1947年改為皇家助產學院)。1902年,英國通過英格蘭助產師法,并且成立中央助產委員會(CMB),以協助專業助產師培育、執業及考試。1949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英國的非高危險群孕產婦皆由國家認可助產師(SCM)負責[9],歐洲如荷蘭、瑞士、瑞典也是。英國助產師接生率約75%,其職責包括產前檢查、在醫院或家中自然生產方式的接生及產后的照護。
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婦幼保健體系,但助產士須經過注冊護士考試才能準入,注冊和職稱晉升也完全與護士相一致,助產士隊伍缺乏自身的專業體系,對整個助產隊伍的梯隊建設及專業特色建設都形成了一定的障礙[10]。
六、助產教育
在許多國家助產士教育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高等專門教育,助產士具有大學乃至更高的專業教育背景,發達的國家都實行助產士獨立注冊制度。但在我國高等教育專業助產士則十分緊缺,助產士專門教育僅附屬于護理專業的一般教育,醫學院校很少有獨立的助產士專業設置,在醫院很多助產士是從護士中改行的。
在歐洲如芬蘭,助產士大多具有大學或碩士學歷并有了專門的資格認證,一般助產士本科教育是在護理普通學科制3年半之上再加1年完成。1996年芬蘭即有85%的分娩為助產士接生,嬰兒死亡率約5‰[11]。
我國解放后助產專業教育一直是單一的中專層次教育,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了大專層次的高等助產專業教育, 唐玲[12]曾報道:2005年國內開設大專助產專業的僅有天津高等醫專等4-5所高校,全國尚無統一的教材和教學計劃。目前,國內尚無助產專業的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學點,現在僅有福建省的莆田學院及江蘇省的徐州醫學院兩所高校開辦獨立的助產本科教育[13]。
據教育部招生陽光工程指定平臺“陽光高考”招生計劃網絡查詢資料統計,2008年全國已共有73所院校招生大專層次的助產專業學生,各院校平均招生約50人。目前,全國大專層次的高助人才培養已初具規模,但高層次助產專業人才培養起步較晚,各省市本專業人才發展不均衡,人才培養規模總體上尚不能滿足社會要求。
七、助產前景
世界婦女發展基金與國際助產士聯盟發表的聯合聲明表示,全球范圍內需要新增70萬名助產士,才能滿足需要. 我國助產士嚴重短缺,人力資源匱乏。中國首屆“國際助產士日”慶祝活動,于2009年5月5日在深圳舉行。今年世界助產聯盟提出的主題是:“世界需要助產士,現時比以往更甚”。
WHO于2005年啟動并于2009年推出了《專業護士及助產士起點教育全球標準》,以指導193個成員國按照統一標準有計劃地規范專業護士及助產士起點教育。已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護士越能夠更好得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安全及促進護理質量提高[14]。程瑞峰等[15]指出:我國的中專助產專業教育層次必須“高移”才能跟上形勢的發展。
2006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與新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護理學院合作開發了國內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助產學中外合作項目,標志著中國高等助產教育進入一個新階段。新西蘭助產學的發展具有百年歷史,是世界上第一個頒發注冊護士資格證的國家,懷卡托理工學院則是新西蘭開展助產學教育規模最大的學院。該學院是全世界第一所授予助產士學科博士學位的學校。
曾連續三次代表我國出席國際助產士聯盟大會的王立新主任在論壇上大聲疾呼,由于專業體系缺失,中國助產學難以建立獨立的學術團體和學會,這也成為我國加入國際助產士聯盟的現實阻礙。在此次論壇上,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140多位婦產專業的醫護人員和護理院校教師還在“關于成立中華助產協會的倡議書”上集體簽名,呼吁我國成立助產協會,早日融入國際助產士的大家庭。“有了學會,助產士才有自己的家”。
參考文獻
1. 楊紅星,王華玲.留美醫學生楊崇瑞與中國婦嬰衛生事業的近代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3(2):9-13.
2. 張敏,陳建明.助產專業實習內容的思考與改革建議.全國婦產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論文會議論文匯編[C],2006.
3. 郭洪花,付偉.1949-2008年中國助產政策演變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健康研究,2009,4:298-302.
4. Cheung NF,Mander R,Cheng LN.The ‘doula midwives’in Shanghai [J].Evidence based midwifery,2005,3:75.
5. 韓清波,葉青,古海燕.綜合性醫院助產士生存質量調查分析及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0):123-125.
6. Hog berg U.The decline in maternal mortality in Sweden:the role of community midwifery[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4,94(8):1312.
7. 顧春怡.瑞典助產專業的現況及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4):379-380.
8. Cullough CM.International caesarean rates and how Australia compares[J]. CAN-did review issue,2007,2: 2-3.
9. 王斌全,趙曉云.助產士的發展[J].護理研究,2008,12(22):3383.
10. 簡雅娟,趙平,甘西西. 助產專業建設與發展的現狀與思考[J]. 中華護理雜志2008,43(9): 832-834.
11. 顧美皎.臨床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9.
12. 唐 玲.助產專業課程設置初探[J].護理學.2005,(10):62-64.
13. 楊崢,刁桂杰,唐亞琴,盤小娟.高職助產人才培養的改革與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20):3162-3164.
14. WHO.World Health Statistics,2007.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