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透明的紅蘿卜全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莫言;小說;狂歡人物;動物性訴說;《檀香刑》;《蛙》
中圖分類號:I207.425 文獻標識碼:A
莫言的文學創作不只源于生活,還源于其早年豐富的閱讀,以及閱讀感悟。他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著其他文學作家作品中的精髓,并形成獨屬于自己的寶庫,這為其之后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莫言的文學作品真實、樸實、自由、張揚、深沉,相反而不矛盾,正是這些強烈的情緒以及濃墨重彩的言語直擊人心,直擊現實。莫言小說的狂歡化是其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這些狂歡化的人物往往彰顯的是沒有任何掩飾的人性深處的動物本性,在該類小說中莫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檀香刑》以及《蛙》。本文通過對這兩本小說的詳細探究較為具體地展現出莫言小說中的狂歡人物完整的動物性訴說特征。
一、莫言簡介
管謨業是莫言的原名,他是山東高密人,是中國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的主要系列作品為鄉土作品,莫言的作品不僅僅影響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對世界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以及啟發。莫言的文學被稱為尋根文學,是民間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文學,樸實、自然、生動。莫言創作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以及影響,這與他的經歷以及其所閱覽的書籍量有很大關系。莫言小時候經歷過對他自己來說都最為困難的三年時間,真實地看過當時的社會現狀,這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言早年就極愛看書,書籍閱讀量較為豐富,包括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他的文學底蘊以及文學基礎較為扎實。莫言的成名之作是《透明的紅蘿卜》,該作品發表之后,受到各文學大家高度的評價,莫言在文學道路上也越走越遠,越走越踏實。
二、《檀香刑》與《蛙》
1.《檀香刑》概述
《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檀香刑》創作的主要背景是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定了《膠澳租借條約》。1900年德國人開始在山東地區建造膠濟鐵路,在該背景下發生了孫文抗德的事件,《檀香刑》即以此為原型創作的文學作品。《檀香刑》故事梗概是:發生在高密東北鄉中一個小人物也是女主人公孫眉娘其親爹、干爹、公爹之間的一場生死較量。其中所描繪的酷刑真實且駭人聽聞,令人毛骨悚然;所描繪的人物形象生動化,富有個性;所描繪的愛情復雜,富有感染力,成為《檀香刑》中殘酷而絢爛的一筆;所展示的人物關系大膽創新,富有懸念。整部小說對人物性格的描繪自由不受節制,對于人性中存在的黑暗面不加以遮掩,大膽凸顯,使得小說的沖擊感更為強烈,使得故事各情節的碰撞以及連貫性更為令人戰栗。
2.《蛙》簡述
《蛙》是莫言花費心血較多的一部作品,是其作品中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據相關資料顯示,莫言在該小說上花費了十多年的精力,構思醞釀了十多年,單寫作就花費了四年時間,修改定稿三次,是莫言具有代表性以及對于莫言而言意義重大的長篇小說,并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蛙》講述的背景是農村生育發展史,講述的主要內容是鄉村女醫生姑姑50多年的人生經歷,在小說中也展露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性。該書于莫言的重要意義是將接生自己的姑姑寫入小說中,完成了自己多年來未曾完成的感恩心愿。《蛙》是莫言小說中最貼近現實的代表作品,在小說中姑姑是一個繼承八路軍軍醫衣缽的醫生,成功接生了無數個孩子,在婦女心目中逐漸占有一定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而之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姑姑在此過程中也讓無數孩子永遠無法出生,其中存在的巨大矛盾以及沖突使得姑姑的內心備受折磨。莫言通過客觀理智的描寫使得這一情感更為凸顯,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無奈以及計劃生育國策進程的艱辛。
三、莫言小說狂歡人物的動物性訴說淺析
狂歡人物形象在莫言小說中占據的比例較大,是莫言小說中升華情感、突出矛盾、反映現實的存在,為莫言小說的價值提升奠定了一定基礎。莫言筆下的各種類型狂歡化人物所代表的意義也是截然不同的,會根據所處的環境以及在不同小說中而有明顯的差距。狂歡人物突破等級限制,不受環境約束,不存在敬仰,不存在尊重。動物性是動物與人所存在的共同屬性,也是人們所遺忘的,并且不斷掩飾的本性,莫言通過狂歡人物的描繪將動物性深層次地展露出來。
1.《檀香刑》狂歡人物的動物性訴說分析
動物性是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存在的相似性、通性,而社會的一個現狀是人不斷地將自我與動物區分開來,用各種說法來裝點自我,提升自我,以及將自我的存在神圣化、高貴化;將人與動物完全區分開來,不愿正視兩者之間存在的統一性,而忘卻了人來源于動物這一事實。動物與人之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存在各種各樣的關系及聯系。許多作家都在作品中展露出人的這一特征,莫言也是其中一位。在《檀香刑》中,趙小甲是一個狂歡人物形象,趙小甲是一個心智不全,集合傻子以及小丑特性的人物,正是由于這特性,使得趙小甲成為這部小說中看得最明白以及最真實的人物,他能夠直接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能夠以動物般的直覺說出殺害宋三的真兇。在趙小甲的眼中,他身邊的社會是一個動物世界,是不同動物之間的斗爭。從趙小甲的角度來看,各種人物身上的動物性暴露無遺。
2.《蛙》狂歡人物的動物訴說分析
《蛙》是用更為直接的方式以及更為沖突的方式展露出動物性,主要是通過一個神經特異者秦河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秦河是《蛙》中典型的狂歡人物,秦河直接訴說出蛙與人類之間的關系。通過秦河最為直接的行動來保護蛙的行為來引出蛙的含義,以及蛙在小說中所代表的意義:蛙是生育能力強的代表,是人們所崇拜的對象,與現今成為人們的口糧形成鮮明的對比,諷刺意味明顯。從秦河的角度進行展示,蛙與人類的相似性、蛙與人類之間存在的聯系,通過半瘋癲的說法,來展現出人類與動物之間聯系。而蛙被烤著吃則隱喻著社會對動物性的掩埋以及舍棄,社會對動物性的排斥,展現出這一現狀。而最終精神特異者秦河成為泥捏娃娃民間藝術家,則代表動物對人性的最終救贖。作者通過蛙來貫穿全文,同時也是想要表露出人類最為真實的一面,人類動物性的一面。
莫言在小說中對狂歡人物的描繪細致入微,在描寫過程中不受約束,狂歡人物的刻畫更為深刻,所寄托作者的情感更為凸顯。
參考文獻:
[1]馬知遙.《檀香刑》:狂歡化敘述中的女子[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0(6):91-93.
[2]彭正生,方維保.對話?狂歡?多元意識:莫言小說的復調敘事藝術[J].江淮論壇,2015,(2): 162-167.
[3]孫云霏.生命的狂歡――莫言《蛙》中故事層、話語層和象征層的建構與意義[J].大眾文藝,2015,(21):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