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信息化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分析;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7-6446-05
Analysis and Design of Wannan Tobacco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WANG Zhi-yong1, LAI Fu-chang2, GE Lun-yue1
(1.Anhui Wannan Tobacco Co.,Ltd. Xuancheng 242000, China; 2.Xiamen ICSS-Hais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8, China)
Abstract: Start from the new mode exploration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Wannan tobacco take analysis to present informa? tionization construction,elaborate and analyse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target,architecture,function of Wannan tobacco informa? tion system.Guide as tobacco supply chain,based on industry system,set up a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man? agement platform mo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nan tobacco.Through refining of the plant purchase contract,trac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managing the purchase procedure,realiz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whole process of tobacco produc? ing,purchase,transportation.
Key words: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design
國家煙草專賣局姜成康局長把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概括為:“打牢一個基礎、努力實現四個化”,即全面推進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煙葉生產“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近年,根據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一基四化”的總體要求,皖南煙葉公司積極探索現代煙草農業新模式,以基地單元為載體,全面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煙區生產條件;通過發展職業化煙農、現代煙農等新型種植主體,構建現代煙草農業生產組織體系,不斷提高生產規模化種植水平和組織程度;通過建立育苗、機耕等專業化服務組織,逐步健全煙葉生產專業化服務體系,促進生產技術的集成化,提高集約化經營能力。
但隨著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深入推進,業務部門對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難于滿足業務精細化、痕跡化管理的要求,無法對現代煙草農業新思路及新內涵形成有效支撐。為提高煙葉信息化管理水平,皖南煙葉公司分別于2005年、2010年推廣應用了國家局煙葉基礎軟件及煙站(單元)煙葉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單元系統”),但煙葉基礎軟件只是起到了規范收購管理、提高收購效率的作用,而在科學生產、決策支持、技術推廣等方面尚缺乏應用支撐。與此同時,單元系統的上線運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地單元的管理水平。但其畢竟是一通用版本,系統功能與實際工作流程存在一定差異,且無法滿足皖南煙葉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管理需求。
綜上所述,結合皖南煙葉公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管理需求,構建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管理平臺必然是現代煙草農業進程中需探索和解決的一個課題。
1建設思路
1.1建設思路
煙葉基礎軟件和單元系統均為國家局自上而下統一推廣的行業信息系統,是滿足行業宏觀調控,實現煙葉共性業務管理的通用版本,是行業煙葉業務管理的基礎信息平臺。皖南煙葉公司煙葉信息化建設必須與行業信息系統實現有機融合,建設思路如下:
在充分借鑒云、貴、川等煙葉產區信息化建設經驗及成熟應用基礎上,立足國家局單元系統,結合業務管理現狀,實現單元系統的應用擴展與提升,滿足差異化和個性化管理需求,構建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全面助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上水平”。
1.2建設階段
系統建設總體分為三個階段,即夯實基礎、應用擴展、決策提升。
夯實基礎:以單元系統為基礎,實現煙葉基礎軟件、物資系統與單元系統的全面融合,統一煙葉業務管理平臺,滿足“數據互通共享、業務無縫銜接”的系統建設要求,滿足國家局《數字煙草發展綱要》“四個統一”的要求。
應用拓展:結合皖南煙葉公司的差異化和個性化管理需求,做好相關模塊的應用適應性擴展和完善,確保行業信息系統更好落地,打造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煙葉業務的全過程閉環管理。
決策提升:在基礎業務數據信息健全的前提下,逐步強化決策管控的應用支撐,全面提升輔助決策及業務管控的能力。
1.3建設原則
戰略主導:緊密結合行業的改革與發展,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實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系統設計與行業煙葉發展和行業信息化發展相一致,建設規劃符合皖南煙葉業務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
注重實效:以“系統集成、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為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系統資源、開發商等資源基礎,注重系統應用實效穩步推進,使信息化建設真正能夠帶動煙葉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2建設目標
2.1技術層面
圍繞煙葉業務“一體化”閉環管理的設計思路,構建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做到“信息互通共享、資源高效整合、業務有效銜接”,滿足國家局《數字煙草發展綱要》“四個統一”的要求。
2.2業務層面
在平臺統一的前提下,以煙葉供應鏈思路為指導,結合皖南煙葉公司的業務管理現狀,對行業信息系統進行應用功能拓展,確保單元系統有效落地,全面提升基層信息化應用水平。
3系統架構設計
為實現企業信息化與行業信息化的有機融合,系統技術架構應遵循行業信息化標準與規范,故本系統與單元系統技術架構基本一致,如圖1所示。
系統構建基于J2EE、SOA等技術,采用分層提供服務支持的設計思想,將系統劃分為基礎層、數據層、平臺層、應用層、展現層。系統從最底層開始,逐層向上提供服務,整個層次保持相對的穩定。隨著業務需求的不斷變化,各個層次、各個組件進行優化和完善,在不改變系統框架的前提下即可完成系統的改進。
3.1基礎層設計
主要為系統應用提供底層的運行環境,包括PC終端、服務器、交換機等硬件設施,以及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等軟件環境,建設時將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避免重復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3.2數據層設計
數據層就是常說的數據源所在的層次,數據層設計具有如下特點:
1)可運行于DB2、ORACLE、SQLSERVER等主流數據庫之上;
2)使用聯邦數據庫技術;
3)數據業務處理(交易)、數據查詢、空間數據分離。
3.3平臺層設計
平臺層由界面集成、業務集成、服務集成、業務構件、數據集成、支撐平臺等幾部分內容組成。
3.3.1界面集成
界面集成從單點登錄、組織管理、用戶管理、權限管理、菜單管理、應用組裝、Portal展現等七個功能點來做全面的界面集成。
3.3.2業務集成
通過應用開發技術和工作流引擎等工具實現應用系統之間的業務流程集成,實現系統松耦合、組件化和標準化,支撐煙葉系統之間信息共享、流程編排、業務交互。
3.3.3服務集成
通過企業服務總線建設,實現內部服務的通信與整合,構建服務注冊及管理機制。
3.3.4數據集成
數據集成包括在各應用之間實現數據共享和數據交換,建立基礎數據信息庫。主要有:
1)數據及編碼標準體系的建立。數據及編碼標準體系是應用系統數據整合和業務整合的基礎。建立行業數據及編碼標準體系是建立基礎數據信息庫的基礎。
2)基礎數據信息庫。以基礎數據使用規范為標準建立基礎數據信息庫,用以實現信息共享,服務于應用系統的集成應用。3)數據交換平臺的建立。以數據交換管理規范為基礎,建立應用系統之間交換數據的軟件平臺。
3.4應用層設計
業務應用覆蓋煙葉生產經營的主要業務,包括客戶關系管理、生產過程管理、收購管理提升、調撥倉儲管理、煙用物資管理、電子結算、主題分析等七個模塊。
3.5展現層設計
在展現層將統一用戶權限,面向企業不同層次的業務角色,如:領導、管理人員、煙站微機操作員等用戶,通過統一的門戶,訪問不同的應用模塊,業務操作、數據查詢、數據分析。
4系統功能設計
結合業務部門的實際應用需求,現代煙草農業信息管理平臺功能模塊設計如下:
4.1客戶關系管理
4.1.1目標定位
以CRM管理理念的為指導,實現新型種植主體檔案管理及等級評定,為差異化服務及散煙收購模式的推廣奠定基礎。同時增加客戶回訪及投訴等關聯功能,提升客戶服務水平。
4.1.2功能描述
1)基礎檔案管理:實現各類種植主體基礎檔案管理,并可根據預先設定的類別歸屬條件(如種植面積),對煙農進行自動歸類。
2)客戶星級測評:建立評價方案,明確評價指標(如種植面積、合同履約率、煙葉交售等級結構、技術到位率),開展對種植主體的星級評定,實現對種植主體的分類測評,為差異化服務奠定基礎。
3)客戶投訴管理:記錄煙農對服務人員及相關人員提出的投訴,并對投訴處理過程及結果進行跟蹤。包括煙農投訴記錄、投訴處理意見、處理結果跟蹤。
4)客戶回訪管理:根據客戶回訪方案,對客戶服務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全面收集客戶反饋的問題和建議,從而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從煙農中收集有關煙葉生產相關信息,對有價值的部分信息分析處理后分送到有關部門和領導。具體功能包括:回訪方案制定、回訪結果查詢及分析。
4.2生產過程管理
4.2.1目標定位
以生產報表自定義的形式,實現生產動態信息的高效采集、快速統計和及時傳遞。健全煙葉生產環節信息,為質量追溯奠定基礎。
4.2.2功能描述
1)生產報表定義:根據生產需求,對生產報表的格式進行定義后下發至煙站進行數據填報。煙站可結合本級管理需要對報表進行細化定義。
2)生產報表填報:根據上級下發的報表格式,進行生產過程相應數據的采集與填報。采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手工錄入數據,另一種是利用手持終端設備進行采集。
3)生產報表查詢:實現煙站上報報表的多維度查詢(按時間、按組織結構等)。
4.3收購管理提升
4.3.1目標定位
在原有系統功能基礎上,增加散煙收購的信息支撐,提高收購工作效率;同時根據收購業務管控需要,對煙葉收購的時間、比例、重量、票據等關鍵要素進行密切監督和預警,實現對收購全過程的實時控制。
4.3.2功能描述
1)散煙收購應用
收購類型設置:實現煙站各條收購線收購類型的設置(散煙/把煙),以區分煙葉收購類型。
收購報表提升:結合煙葉收購的形態特征(把煙/散煙),對相關煙葉收購報表進行相應提升,實現收購報表數據的分類統計和查詢。
散煙補貼核算:包括補貼方案制定、散煙補貼核算、散煙補貼查詢等。
2)收購業務監控
單秤交售重量異常監控:對單筆煙葉交售的重量超出電子秤重量峰值或者超出合理值范圍的數據進行監控,確保收購業務規范。
交售等級結構異常監控:設置上、中、下等煙比例最大值,對超出或即將超出該值的收購等級比例數據進行監控預警。
連號票據等級、重量相同監控:對連號票據等級、重量相同的數據進行過濾展現,有效分析數據異常原因。
單據沖紅監控:設置票據沖紅的最大值,對超出該值的票據數據進行過濾展示。
收購時間段異常監控:依據煙葉收購運行要求中的收購時間段為標準區間值,對超出該合理區間內的收購票據數據進行展示。檢驗是否有超時收購。
4.4調撥倉儲管理
4.4.1目標定位
實現煙葉物流進、銷、存數據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數據采集時效性和準確性。
4.4.2功能描述
1)調運計劃管理:用于內部調運計劃及銷售調運計劃的制定和分解。內部調運是指收購站點的煙葉調往中轉倉庫,調運不受購銷合同控制,銷售調運計劃是中轉倉庫或煙站的煙葉銷售調運到煙廠,要受購銷合同控制。
2)煙葉入庫管理:實現煙站煙葉的入庫信息采集。
3)倉儲作業管理:包括移庫管理、庫存盤點、變質煙管理、煙葉出庫管理、倉儲資源管理等。
4.5煙用物資管理4.5.1目標定位
整合現有物資管理系統,增加物資需求管理、驗收管理、供應商管理等模塊,實現對煙用物資的購、銷、存精細化管理。
4.5.2功能描述
1)物資需求管理:包括物資需求目錄、物資需求摸底、物資需求制定等。
2)物資驗收管理:實現兩級物資驗收的電子化操作。
3)采購分配:根據需求及合同進行分配,同時與購肥指導單等單據進行關聯,保證分配的合理性。
4)供應商管理:建立物資供應商基礎資料檔案庫,并結合供應商的服務、產品質量情況,對供應商等級進行劃分,建立供應商首選名單及黑名單。
4.6電子結算
4.6.1目標定位
采用電子結算的方式進行煙葉交售款、物資款的結轉,提高結算效率,保障資金安全。
4.6.2功能描述
1)賬戶管理:對所有涉及資金往來的帳戶信息進行管理,包括帳戶錄入、在線開戶、帳戶銷戶等功能。
2)審核支付:接收收購系統提交的支付或扣款信息,由銀行轉賬系統完成資金的支付和扣除操作。
3)對賬查詢:包括銀行對帳、付款總帳查詢、付款明細帳查詢等功能。
4.7主題分析
4.7.1目標定位
結合不同層面的用戶需求,提供不同緯度的主題分析報表,以更好地滿足決策分析的需要。
4.7.2功能描述
主要包括生產主題分析、收購主題分析、倉儲主題分析、綜合分析等。
5結束語
以煙葉供應鏈思路為指導,結合皖南煙葉公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管理需求,對行業信息系統進行適應性應用功能拓展,搭建具有皖南煙葉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對種植收購合同的精細化,生產過程痕跡化、收購程序化的管理,實現了原煙從生產、收購、調運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并為煙葉質量追溯打下基礎。
1)實現煙葉業務閉環及標準化管理,提高煙葉業務工作效率。通過對煙葉各業務流程梳理及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搭建,形成煙葉計劃、合同、生產、收購、調運、業務的閉環管理,實現煙葉業務管理順暢,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
2)建立綜合查詢分析平臺,提升煙葉決策分析水平。使用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數出一門,并且通過數據智能分析及不同的展現方式,為各級人員分析、統計、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3)建立物流追蹤體系,為質量追溯體系建立奠定基礎。通過對煙葉生產經營各環節節點信息,特別是生產過程動態數據及倉儲調撥數據的準確、實時、全面采集,為煙葉質量追溯體系的建立夯實基礎。
4)加快現代煙草農業發展。通過對生產過程管理、煙用物資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應用的拓展和完善,為煙葉生產流程化、精細化、痕跡化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煙葉生產,加快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道支.現代煙草農業的探索與實踐[M].合肥:合肥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2]煙站:單元.煙葉管理信息系統技術資料[C].廈門中軟海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0.
[3]聶和平.我國煙葉信息化的構思和設想[J].中國煙草科學,2003 (4):9-11.
[4]趙鑫春.南陽市煙葉信息化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0:23-29.
[5]張敏.淺析安徽省現代煙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7):95-97.
[6]王曉麗,郭利,陶新國.現代煙草農業創新發展的現狀分析與探索性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9),8-11.
[7]楊祝軍,闞宏偉,韋建玉.中國煙草農業信息化發展思路[J].廣東農業科學,2009(9):228-231.
[8]趙志明,李佛琳.現代煙草農業體系內容建設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10):115-116.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農業經濟管理也逐步向科技化、高效化發展。同時人們對于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也越來越關注。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不僅可實現農業技術等資源共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促進農業技術的交流與創新,同時還可提升農產品的出產率,因此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對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構成
2.1農業市場與生產要素信息化
農業市場信息化主要包括兩方面,即農產品、生產資料。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實現信息化管理,不僅能夠及時、準確地給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農業生產信息,而且還能給人們提供物美價廉的農產品,從而提升農業市場的針對性,繼而為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2.2農業科技與農業資源信息化
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是以大量農業技術人才作為堅實的后盾。因為農業科技信息化的實現,需借助農業現代新技術的應用和傳播,只有加強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才能促進農業科技信息化的發展。農業資源信息化的主要原理就是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農業的相關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等,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與現代化的服務。
3阻礙農業信息化管理實現的問題
3.1廣大務農人員信息意識薄弱
在大多數農村地區,部分領導及相關人員對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意識比較薄弱,對于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方法與制度沒有進行充分的掌握與了解,缺乏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性,導致人們對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性不足,致使農業信息化管理得不到全面實現。
3.2信息網絡成本較高覆蓋不全面
從我國目前信息化建設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信息化建設的焦點都集中在工業信息化建設方面,對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投入資金非常有限,而農業自身資金積累不僅數量少,而且比較緩慢,繼而導致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不夠全面,信息化覆蓋率不高。
3.3信息資源匱乏難以滿足多方需求
由于我國農業資源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開發的層次比較低,加之農業經濟信息管理的相關制度在逐步完善之中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對于信息化管理技術掌握的不夠透徹,同時農業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行業間的信息資源不能得到共享,使得農民對于市場的最新情況不能進行及時的掌握,從而導致信息資源匱乏。
4提升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對策
4.1政府方面應給與扶持和幫助
我國農業生產以及經營主要依靠傳統的運輸機械和人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的機械設施已滿足不了當下的農業生產需求,給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帶來一定的制約性。由于人民群眾的資金力量比較小,因此政府方面應給與扶持和幫助,建設信息化作業區、加大信息機械的使用培訓,打破信息化建設人才匱乏的局面,繼而提升務農人員信息化建設的熱情,促進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
4.2建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服務體系
想要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服務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政府部門應在對農業劃分的基礎上之上,建立信息服務體系,并以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為主,提供農民需要的服務,其中包括信息技術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使用、栽培方面的使用以及技術、管理方面的使用、精細化測土配肥服務以及作物營養的區別診斷、定向式農技培訓服務等,以便相關管理人員查詢與參考,繼而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鋪設好道路。據了解,陜西省農業信息化建設以服務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陜西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框架》為依據,促進“三網合一”項目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建立起了機制有效、手段先進、功能完善的省、市、縣(區)以及村四級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通過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以及信息服務靈活多樣化的形式,提高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融合。
4.3強化對務農人員的培訓與教育
提升務農人員的信息化建設素養,是保證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質量的主要方法與手段。因此,相關部門應對務農人員進行定期或長期的信息化建設培訓以及專業化的信息技術指導,并且對務農人員的學習成果進行定期的考核,以便全面提升務工人員的整體信息化建設素養。此外作為務農人員自身,應親自嘗試農業信息化,熟悉利用信息化平臺獲取相關信息資源,這樣不僅可大幅度提升務農人員的經濟收益,而且還對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4建立農業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為進一步推進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建設,相關部門應建立農業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并請一些相關的專家對病蟲害技術、技術實施與田間記載、圖片資料與人員培訓、規劃與管理等進行專業化的指導。做好粗耕、機耕、移栽、免耕等試驗,實施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推廣無害化生物防治技術。然后組織農民進行現場觀摩,使農民學習先進的栽培技術,樹立輕簡節本理念,掌握農產增值點,提升其對農業種植的積極性。同時,在養殖業信息化中,計算機網絡成為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管理、市場、技術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方便快捷、開放度高等特點。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養殖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有著非常重要作用。
5結語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成果
信息化一直是推動我國各領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也是如此,由于計算機技術的推廣運用,我國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也逐年上升,比如信息化建設推動了土地流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價值;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好的平臺,更廣泛的市場;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讓農民增產增收,種植經濟作物有了把握,不再因為信息不流通導致盲目種植,農產品滯銷。這些都是我國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已經取得的成果,但還遠遠不夠,要把我國發展成農業強國,就必須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全面徹底地進行信息化創新、建設。
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無論與新農村建設標準,還是與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相比,還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存在的矛盾問題還很突出。因此,我們必須抓住農業發展的先機,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的跨越發展,使現代農業在信息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提質增效。
1.重視和加強政府的領導以及推動作用
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視農業信息化建設,采用宏觀指導、科學論證、統籌規劃等方式來制定農業信息化的合理發展路線。與此同時,各級領導也要進行任務細分,針對農業信息化建設要逐級定目標,逐層突破。職責細分的同時,還要創建專業的監督和管理機構,并配備相應的考核體制和目標。其次,政府要加大財政支持。農業信息化建設在政府進行投資的同時,還必須有效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以及相關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的力量來共同出資完成。最后是政府要進一步強化信息服務。具體來說,各級政府在公開農業信息之時,應當結合農民需求,并充分考慮農民整體素質,特別是對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向全社會具有指導性與前瞻性的信息,從而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重要參考作用。
2.創新農業信息化供給機制
在推行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必須對機制進行創新,政府必須主動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杜絕各種形式的挪用公款,亂用資金的情況,加大政府的宏觀調控。首先,政府要對農業落后地區進行適度的政策照顧。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仍然有一些偏遠地區的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比較落后,為了幫助他們盡快發展,政府必須依靠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來幫助他們盡快實現農業信息化。其次,要建設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的格局。為了給農村的融資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家以政策命令的方式減少了國家壟斷行業、企業和部門獨享信息軟硬件設施的現狀,使得農村的融資環境得到了大幅度改觀,同時準許多種所有制進入農業,尤其是通過多種培訓和網絡信息化建設來幫助農村加速了信息化建設的腳步。
3.大力培養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
為培養更多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應當做好如下幾點:首先,加強農業信息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合理調整他們的知識結構,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不斷提升農業信息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快事業單位的改革,使得信息管理更加完善,這也是農業信息化所必需的組織保證。其次,要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農業信息管理隊伍,除了依托政府力量之外,還要積極爭取學校、企業以及社會協作力量,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在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凡是與農業有關的各級部門及其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都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重視農業信息技術的學習,正確掌握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的使用方法,并充分利用農業信息資源優勢。最后,不斷強化農村信息專業人才的建設和培養。要利用我國建設農業信息化的新契機,對農村的重點企業、重要合作組織和經營大戶進行更進一步的聯合和培訓,使其在傳播消息、介紹方法和分析問題方面更加精準和快捷。
4.重視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建設
首先,要進一步強化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農村電話安裝費、通話費等要實行優惠政策,使得資費進一步降低。同時,建立農村基站,使得通信信號越來越好,覆蓋面也越來越寬,還要開展各種信息業務來幫助農民實現農村信息化建設。其次,要加快農村信息網絡的構建。我國應該大力推進光纜進入農村的工程,幫助農村用戶盡快享用和城市一樣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加高效和便捷。另外,可以搭建農村信息化平臺,擴大互聯網的使用范圍,使得網絡溝通更加便捷,信息服務更加到位,同時提供更多的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和宣傳講座,使農民能夠掌握先進的技術,進而打造更為優良的農產品品牌。
結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對于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對這項工程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合理的規劃,全面實現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青蓉.關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探究[J].山西農經,2016(12)
[2]王戰.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問題分析[J].山西農經,2016(09)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還要加快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使國家農產品種植水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依然不高,因此還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繼而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分析
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通過信息化建設能夠采用先進科技手段實現各類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為農業成果推廣提供支撐,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所以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可以更好的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就目前來看,農民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了解存在偏差,信息素養普遍不高,知識儲備量有限,以至于難以為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提供足夠發展動力。此外,政府目前也并未完成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也尚未得到全面完善,無法給農業生產經營提供優質的服務,因此給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帶來了阻礙。
3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3.1加強信息化教育宣傳
促使農民民眾形成信息化意識,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平臺的推廣運用,促使農民愿意參與到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利用信息化平臺實現農業知識信息的探索和提供,為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奠定基礎。為此,還要加強信息化教育宣傳,使農業部門從上至下改善對信息化認識的偏差,更好的面向農村民眾宣傳和普及農業信息化知識,確保農民能夠了解農業信息化的內容,主動接觸農業信息平臺,繼而推動農業的信息化生產,加快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此外,相關部門還應完成農業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的建設,聘請相關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實現農業信息化管理方法的推廣,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1]。
3.2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
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還要依賴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因此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關部門需要給予更大的支持,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投資,實現完善信息化設備的配備,從而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高效服務。除了加強硬件設施建設,還要加快軟件研發,完成統一農業信息資源庫建設,實現統一信息標準的,以便使農業經濟信息得到集成,保證涉農數據得到及時更新。利用數據庫,農業經濟部門與相關部門也能加強信息交流,實現數據信息共享,促使農業經濟信息數據得到廣泛采集和深入挖掘,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繼而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3建立信息化服務體系
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還應完成信息服務體系的建立,才能更好的為農民提供需要的信息服務。通過全面掌握市場信息,相關部門可以結合市場發展動態實現農業種植結構和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調整,保證地方農業生產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具體來講,就是要由政府部門實現農業劃分,確定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然后為農民引進生物工程技術、高效栽培技術、病蟲害技術等各種農業生產技術提供信息服務,為農民學習專業生產技術提供信息技術指導。建立服務體系,也能為農民提供精細化測土配肥服務,指導農民實現作物營養的區別診斷,通過平臺為農民農技培訓提供定向服務。在服務體系得以建立的情況下,可以完成農業生產數據信息的全面、有效收集,為相關人員查詢和參考提供支撐,促使農業信息能夠得到更好的分析和運用,因此能夠滿足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要求。
3.4提高人員信息化素養
想要采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農業經濟管理,還要求人員信息化素養達到一定高度。所以針對務農人員和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還要加強培訓,確保人員素養得到不斷提高,從而使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質量得到保證。具體來講,就是政府要加快農業人才培養機構的投資,重點培養農業領域創新創業人才,推動農業業務的發展,完成農業領域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實際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定期面向務農人員開展信息化培訓工作,要求人員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夠在農業生產和管理工作中實現信息化技術的運用[2]。為保證培訓工作能夠長效開展,還要進行定期考核,督促人員主動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成為綜合性人才,更好的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管理工作。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1基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內涵與作用認知
將現代信息技術介入到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與經濟之中,即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其核心在于農業信息的收集、挖掘與利用。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進程,需要以高質量的人才為基礎,基于此,需要關注農民信息化教育,切實提高群眾信息化認識水平。此外,還應實現農業生產要素信息化,如空氣、水與土壤等,引導農民了解生產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依托信息化管理,還可有效把握市場動態,為構建市場主導模式的農業經濟創造了條件。基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現實作用來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依托農業信息,合理優化與調配農業資源,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依托網絡平臺,可以高效率共享農業信息,加強不同區域間農業信息的交互程度;及時獲取市場動態與市場需求信息,指導與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為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農業提供信息條件;切實提高農業經濟整體質量,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2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具體路徑
2.1強化政府引導作用,為信息化實現創造有利條件
在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進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專業人才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之中,關注發展規劃與整體布局,協調各部門,合理優化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資源。增加財政支持力度,監督資金應用狀況,切實將資金投入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提高資金利用率。政府部門應結合區域實際,考量農業發展結構與水平,編制符合本地實際的信息化發展方案,如在農村開展信息化培訓工作,引導專業對口大學生返鄉,對信息化建設項目提供優化政策。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2.2推動農業信息網站建設,開展信息化培訓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農業信息網站,構建規范性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確信息規范,提高農業信息交流頻度與廣度,推動農業信息共享,以更好服務于農業生產實際。在構建農業信息網站后,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員定期進行維護更新,做好農業信息收集工作。做好農業信息挖掘,并為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導生產活動,并滿足不同種植戶信息的需求。網站信息在收集與時,需要確保信息具備有效性、及時性與完整性。此外,農業信息應表現出鮮明的針對性,綜合本區域內農業發展的實際,重點收集相關的農業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堅持信息渠道效益,切實讓農民體驗到信息化所帶來的變化與具體效益,從而讓更多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之中。此外,信息化實現與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群眾力量。而農民整體存在著信息化意識低問題,基于此,需要面向群眾開展信息化培訓工作,通過具體培訓讓農民準確把握信息化內涵,了解信息化建設的意義與價值所在,引導農民掌握信息化應用方法。可以在農民設置信息化工作小組,為農民提供信息化咨詢與技術支持,推動農業信息化進程。
2.3構建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進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設,可以為發揮示范基地引導作用,讓農民群眾更為直觀感受與了解信息化建設的現實價值,提高群眾信息化重視程度。政府應通過補助政策、發揮項目帶動作用,通過農戶自籌與企業優惠等方式,普及農戶計算機應用率。引導農民學會通過互聯網查詢與獲取相應的農業信息,加強農業信息溝通與交流,為現代化農業建設奠定基礎。
結束語
基于農業開展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發展模式轉型的必要條件。在大力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中,要求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發揮政策導向優勢,并積極做好農業信息化頂層設計,結合區域實際編制發展規劃,合理調配資源,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到農業信息化建設之中,為信息化實現創造有利條件,關注農業信息網站建設,構建信息交互平臺,強化農民培訓工作,培養與發展群眾信息化意識,發揮示范基地引導作用,讓群眾真切感受到信息化價值,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掃平障礙,并服務于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邢葉東.淺談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1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