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駐村幫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同學們!有什么需要我們幫助的嗎?”2019年9月1日上午湖北省十堰市商務局駐村“四雙幫扶”工作隊領導來到學校噓寒問暖,與孩子們親切交談。“我們想玩滑滑梯!”學生都這樣回答。看著一干二凈的操場,工作隊領導陷入了沉思......
“王老師,我們十堰商務局幼兒園老園區有一套大型玩具,你去實地看看能不能用?”9月7日,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王大壽打來電話。9月8號下午,學校老師趕往市商務局幼兒園老園區,由于對老園區準確位置不清楚,快要下班了還沒找到,只好聯系商務局幼兒園史艷紅園長,史園長正在學校有事,她放下手頭工作,在電話里告訴我們行車路線及學校門口醒目的標識牌。找到老園區后,看到一套安裝好的玩具因日久風化,已失去相應的功能。另一套已拆卸擺放在場子四周的更大的玩具雖然有些灰塵,可是部件完好。老師向王書記報告了情況后,王書記說:如果覺得拆卸的玩具能用,可向領導匯報,贈送給羅家小學。
經過王書記匯報協調,市商務局領導班子研究決定:同意將這套原價十余萬元的大型玩具贈送給羅家小學。9月12日裝著滿滿一大卡車的玩具開進了羅家小學。看到玩具運回來了,學校附近的孩子們歡呼雀躍,一路奔跑,一路高呼:玩具回來咯!玩具回來咯!
因為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專業安裝師傅請不來,沒有安裝師傅運回的玩具部件只能繼續“睡大覺”,怎么辦?工作隊王書記多次與原安裝師傅協商,請他支援一下,無果。史園長把玩具安裝的事也一直放在心上,反復與原安裝師傅溝通,請他們出工協助,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運回的玩具放置半月有余,專業安裝師傅不能到場,工作隊領導決定:自己動手,摸索安裝。沒有玩具全景效果圖,史園長及時發過來,缺什么部件,一個電話,史園長再忙也耐心解答。工作隊同志們也忙的得不亦樂乎,買螺絲,找配件,當幫工......一有空就到學校來參與安裝。在工作隊同志不間斷的支持幫助下,玩具漸漸的有模樣了!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因為膠步梯沒有固定支架,二層平臺上不去,大滑筒不能玩。這個支架不是普通的小螺絲商店買的到,必須找原裝配件。10月5號還在“十一”休假期間,學校老師再次聯系史園長,請求到老園區找找步梯支架,史園長不厭其煩,及時與老園區門衛聯系做好接洽工作。事后專門電話聯系詢問步梯支架是否找到......
一、花園村的基本情況:
1、人口及人力情況:花園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380戶,1362口人。村干部8人,其中村干部兼組長5人;黨員44人,其中女黨員7人;入黨積極分子10人;五保戶9人,社會困難戶15戶;外出打工500人,其中長年在外務工350人。
2、民營經濟情況:民營企業3個,其中小型木器廠2個,糧食加工廠1個,在外承包耕地種植大戶4戶。
3、集體經濟情況:村里無水面資源,無圩堤承包收入,屬純農業村,四周的防洪圩堤在并村聯組前已承包給農戶植樹(承包期15年),無集體耕地承包收入,無村辦集體企業,除村部外(原花園村小),無集體房產。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村欠農戶的債務占全村農戶的40%,這些農戶每年以村集體所欠債務來抵沖稅費上繳,村委會完全靠借債維持運轉,村組干部每年年終都拿不到工資。目前村總債務高達95萬元。
4、社會事業情況:全村有6000米的沙石路,但路面坑坑洼洼,急需修整,約2萬元;無水泥路。有240戶還沒有接通自來水、320戶沒有接有線電視。廣播通響率低。防洪涵閘洞5座,需2萬元資金維修加固。新建的一臺泵站因資金問題尚未架電。
二、花園村的現狀分析:
花園村是呂良鎮集體經濟特別貧困的一個村,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收入幾乎為零,是一個集體經濟空殼村,各項工作在全鎮乃至全縣相對滯后。
一是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由于交通條件、經濟發展現狀、資源基礎等因素,地處呂良鎮幸福港西邊的花園村,地勢高,村集體經濟處于“四無”狀況,即:一無資源優勢,二無低洼田開發,三無工業,四無基礎,想發展項目、想壯大無基礎。
二是發展沒有空間。花園村有1362人口,農田僅有3180畝,農民除農業生產外,無其它產業,屬純農業村。為了謀生,全村有350人常年在外勞務打工,本村中所謂的“種田大戶”的農田承包面積最多的只在30畝左右,僅有的3家私企也只是在呂良至孫集的公路邊加工生產。
三是債務負擔重。由于村里無集體收入,基礎相對薄弱,加之近年來新建設的一些基礎設施,債務年年在擴大,目前花園村還有95萬元左右的債務。村里無集體收入,更無還債能力,村組干部年年拿不到工資,所以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不高。
四是社會事業相對落后。16座涵閘均有不同程度隱患,要逐步改造、檢修。自來水入戶率只有35%、廣播通響率15%、有線電視入戶率20%,砂石路面急需修整,路況較差。
三、幫扶工作主要措施:
幫助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幫助村委會制定規劃,將目標分解到每一年,幫助村委會理清發展思路,把握工作重點,落實各項措施,振奮精神,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確保到2007年改變經濟落后村面貌,進入市中等村發展水平,順利完成預定幫扶任務。
幫助發展集體經濟。針對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特點,確定以工促農發展思路,立足招商引資,這是該村發展集體經濟唯一出路。村委會要成立招商引資領導小組,內擴外引,主動聯絡在外經營經濟實體的本村人,請他們回村興辦工業。村委會搶抓機遇招商,主動向教育局主要領導匯報有關情況,經常和有關負責招商引資領導聯系,請求教育局引進一到兩個進不了園區的工業項目給村里。
幫助發展社會事業。花園村需急辦的社會事業很多,我們必須在三年內逐步有序進行安排。2005年主要解決自來水和涵閘有關問題,2006年主要解決村部維修和有線電視問題,2007年主要解決村級道路維修和鋪設水泥道路。三年內逐步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及大病救助體系。
幫助建設文明村,構建和諧社會。密切干群關系,關心弱勢群體,及時化解社會矛盾。開展“做文明人,辦文明事,建文明花園村”主題活動,提升全村文明程度。編印“花園之窗”小報,及時宣傳本村新人新事,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介紹致富信息。
幫助加強組織建設。加強學習并貫徹黨的有關農村政策法規;協助做好黨建工作;加強制度建設,實行村級財務公開,村務決策公開;加強民主監督,實行民主管理。努力建設一支作風講民主、創業有門路、發展求實效、“雙帶”有能力的黨員干部隊伍。
“第一書記”變成了村里人,曾經貧瘠的村莊因為“第一書記”的到來變了樣,擁有了無限發展可能。
趙輝原為環保廳一個處的處長,和他相熟的人,總喜歡叫他“趙處”。他為人謙和熱情,老百姓也跟著喊“趙處”。作為省廳五名“第一書記”的領頭人,任職后他卻犯了難。
一批和二批“第一書記”幫扶的“五通十有”工程已經完成,第三批“第一書記”的任務是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可五個行政村的集體經濟是一抹空白。他帶領其他同志跑遍了所有幫扶村,深入了解村情民意。
孫寺鎮有號稱“三縱兩橫”的木材加工集群產業帶,很多村民靠木材加工走上了致富路。但仍有部分村民渴望發展而苦于資金短缺。趙輝得知這一信息后,腦海中勾畫出一幅藍圖――上馬村集體的木材加工廠,公開由村民承包,而承包金即成為村集體收入,用于集體公益事業支出,建設資金由后方單位解決。
在黨小組和村委會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決定在趙輝任職的侯樓村進行試點。經過選址、征地、搭建功能用房、購買機械、安裝線路等一系列工作,一座功能齊全的木材加工廠順利完工。村民侯照端以5.4萬元承包金,成為首個承包人。開業當天,在鞭炮齊鳴中,村民們自發扭起了秧歌。
趙輝創新形式增加村集體收入的模式,成了全縣“第一書記”學習的樣板,大家紛紛前來取經,而孔李莊村和劉莊村的一些村民干脆涌到劉仁海、牛炎兩位“第一書記”的辦公室。“劉書記,人家侯樓村都建木材加工廠了,咱也建唄!”“牛書記,咱村要建了木材加工廠,我承包,我出的承包金保證比侯樓村的多。”帶著村民的熱切希望,兩位“第一書記”向趙輝匯報了這一情況。
“既然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這么高,咱‘第一書記’當然要大力支持。你倆現在就著手辦吧!”趙輝工作上向來是雷厲風行。兩位“第一書記”不敢怠慢,建廠到承包完畢,所用時間比侯樓村縮短了好幾天。
面對侯樓、劉莊、孔李莊村集體增收項目的迅猛發展,王增國、王修保兩位“第一書記”坐不住了。但王莊村和于樓村距離木材加工產業帶較遠,而且村民并不熟悉木材加工方面的行情,盲目發展,定然適得其反。
一、村的基本情況
1、人口及耕地情況:全村共12個合作社,農戶467戶(其中:五保戶8戶、低保戶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13戶)農村人口163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4人、殘疾人63人、中職、高職在校學生9人)貧困發生率18.26%,平均每年勞務輸出勞動力人數381人、耕地面積1494.2畝,其中:田面積543畝,土面積951.2畝,2014年人均純收入2763元。
2、組織建設情況:村級活動場所現已建成,電視、書屋配置到位并正常使用,村支部成員3名,其中一名支部書記、兩名支部委員、村委會成員3名,其中村主任、會計各一名,全村黨員共有28人,在家黨員9人,黨員平均年齡為52歲,其中60歲以上3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人。
二、工作開展情況
1、2015年起,駐村工作及村黨委日常工作增加簽到制度、會前學習制度、工作制度及請銷假制度。
2、深入基層,走社入戶,摸清家底,制定計劃,我與村干部積極到村走訪,多方面了解民意,結合農戶缺技術的特點,向單位申請,將種養殖技術書籍300余冊送到農戶手中。2015年新增養殖大戶7戶,其中養豬規模70頭以上的4戶,養羊200只以上的2戶,養牛30頭以上的1戶,帶動農戶50戶,今年計劃脫貧的不低于15戶。
3、結對幫扶,精準脫貧。2015年,通過我局協調企業,為村113戶貧困戶送化肥20噸,爭取資金24000元,對部分有剩余勞動力的家庭積極聯系進行就業培訓、外出務工等,為多方面脫貧奠定基礎。
4、訪問貧困,雪中送炭,積極開展訪貧問苦活動。
1)2015年2月15日,我局對村里5戶特困戶、2名老黨員、1名離職村干部進行走訪慰問;
2)2015年7月1日,我局慰問特困戶13戶;
3)2015年9月24日,對村上具體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確立了精準扶貧方向;
5)2015年12月,我局向上爭取到20萬資金用于5、6社堰塘修建。
6)2015年12月,通過書面匯報,我局對村貧困戶、特困戶、留守兒童、空穴老人集中慰問。
5、狠抓“六聯機制”建設,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一是協助村兩委鞏固農村垃圾專項治理成果,建立長效機制;二是扎實推進“六聯機制”建設,強化村民自治,認真開展評比活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幫助解決群眾反映的其他問題,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6、改善人居環境,縣投資促進局聯合市安監局等部門積極向上爭取省級污水處理項目,投入資金28萬元,目前主體已基本完工。為營造整潔良好的村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1、全村共12個合作社,除3社道路已建修外,其余11個社道路7000米全部是土泥路。
2、全村無幼兒園及學校。
3、水渠、提灌設施年久失修,全部老化,已多年未使用,飲水困難。
4、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產業單一,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民增收困難。
5、電壓器老化,容量低,用電困難。
四、下步打算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村民自籌、在外成功人士募捐等方式,計劃新建村社道路5.6公里,解決434戶農戶交通運輸問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將1社堰塘進行擴建整治,更換變壓器兩臺,保證照明用電,解決變壓器老化容量太小等問題,改善旱片死角所涉及的8個社,計劃整治水渠1800米。
2、邀請種養殖專家勘察地形地貌,尋找適合該村的農業生產,通過集中授課培訓的方式,使村民能夠從產業上增收,達到致富目的。
一、時間安排
2020年12月1日—12月6日
二、參加人員
2015年以來,鎮域內貧困村已輪換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駐村干部(具體名單見附件1)。
三、回訪形式
鎮扶貧辦統籌組織已輪換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和駐村干部,主要采取座談交流、個別訪談等形式對原駐村群眾進行回訪,回訪時間不少于3天,回訪原駐村貧困戶不少于50%。對易地扶貧搬遷戶要上門回訪,對外出務工戶要采取電話回訪。
四、主要任務
(一)加強政策宣傳,強化感恩教育。采取述職懇談等方式,突出宣講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對扶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對廣大群眾的掛念之情;宣傳中、省、市、區關于脫貧攻堅各項方針政策,特別是“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產業扶貧、小額信貸等相關政策和幫扶措施及成效;宣講黨的五中全會精神,特別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相關政策,教育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二)注重正向引導,激發內生動力。同在崗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駐村干部和村兩委干部一道,到扶貧項目點走一走、看一看,追憶扶貧歷程,交流心得體會,鼓勵他們持續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與群眾一起算好政策賬、收入賬、實惠賬、保障賬、社會幫扶賬等,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自豪感和成就感;采取“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對脫貧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等重點人群和特殊困難群體進行思想開導和政策解讀,引導他們堅定穩定脫貧、持續奔康的信心決心。
(三)深入分析研判,總結經驗做法。與現任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以及黨員群眾代表座談交流,重點圍繞建強基層戰斗堡壘,研究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如何進一步加強班子建設、發揮黨員作用、充實后備力量等;聚焦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共同分析本村當前的幫扶工作短板弱項,特別是脫貧產業、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困難問題,幫助尋找解決辦法;全面總結脫貧攻堅以來,本村在駐村幫扶、項目推進、基層治理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挖掘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先進典型。
五、工作要求
(一)強化工作督導,提升回訪實效。由鎮紀委、鎮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組成“大回訪”工作督導組進行督查指導,確保“大回訪”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對逾期未開展“大回訪”或在開展過程中走過場、搞形式主義的,要依歸依紀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