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學習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閱讀 思考 理解 運用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很重要作用,如蒸汽機的發明,促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今天,我們發展的前沿科學,比如新材料的研發、“納米技術”的研究等,都是同物理學有著很重要的聯系。而同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很多現象,如雨是怎樣形成的、鞋底為什么會刻花紋、電燈為什么會亮、為什么我們會看到日食等,這分別可以用物理學中的熱學、力學、電學、光學的知識來加以解釋。因此,同學們應該了解物理是有趣的,物理也是有用的,應花一些功夫學好它。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下面我談談幾點學習物理的方法指導:
第一,多閱讀分析理解教材。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有助于他們理解和系統地掌握有關知識、教師應使學生充分認識教科書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引導他們學會閱讀和鉆研教材,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此外,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指導他們閱讀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參考書和課外讀物,如初中物理知識競賽輔導資料等,這樣有利于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開拓視野,更加開闊思維和眼界。
第二,學習物理要重視觀察和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新編教材中指出:“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存在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在日常課堂教學中,以做好演示實驗為前提,增強實驗的趣味性,為學生做好實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在實驗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現象、勤于思考問題的習慣。例如:學氣壓時,讓學生注意觀察并思考,為什么茶壺蓋上都有一個小眼?這個小眼起什么作用?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多細心觀察周圍實際生活、生產中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現象并與課本知識聯系。如學習壓強、摩擦后,可以有意識地觀察: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針在縫被子時,為什么手上套上頂針箍,并經常把針在頭皮上摩擦?使學生養成愛觀察、勤思考的習慣。
第三,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教材是學習物理的基本依據,是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初中物理課本文字精練,語句準確,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圖文并茂,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完全適合與中學生閱讀、理解、探索。
教師在開始上物理課時就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按照新教材編排體系,首先要閱讀課前問號和課題,了解問題的提出,明了問題解決的方向。其次是閱讀小標題、插圖和正文,讀小標題可以知曉知識框架,插圖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補足個別學生孤陋寡聞的現象。新編教材中的插圖很多,且許多插圖具有漫畫特征,形象生動,直觀性強,圖文并茂,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時,要重視對插圖的理解,指導學生結合教材上的文字敘述認真分析插圖中的每一條線段、每一部分圖示表示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問題,表示了什么物理現象和過程。學生會看插圖,對掌握物理知識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很有幫助的,能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記憶。通過對正文的閱讀,要抓住中心,認真揣摩每一個定義和規律的內容、物理意義,明確公式和定律的適用范圍及條件。如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要使學生掌握這一定律,需要學生認真做好實驗,想象推理到位,同時應從文字上進行理解,知道物體在什么時候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什么情況下又保持靜止狀態。這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一切物體,適用條件又是物體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時,從而真正理解掌握這一結論。同時要指導學生學會對比聯系。如在學習“比熱”時,讓學生回憶密度、燃燒值的概念,使學生了解它們在公式、單位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揭示它們都是“物質特征”這一本質,從而正確地形成概念。
第四,要學會應用知識,聯系實際。
物理知識運用的范圍很廣泛,包括解釋現象、討論問題、設計實驗、吸取新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等。我們一面學習物理知識,一面就應該用這些知識去解釋一些物理現象,這樣才能使所學的知識擴展和加深起來,也能使我們的物理學習變得有趣和有用,并逐步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初中物理學習方法之我見
物理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學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同時更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物理固然有復雜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們抓住物理學的特點,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門功課是完全可以學好的。在此,筆者就想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學好中學物理。
一、要善于觀察, 于觀察的過程中學習物理。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現象的科學。這些現象包括力現象,聲音現象,熱現象,電和磁現象,光現象,原子和原子核的運動變化等現象。學習物理的主要任務就要研究這些現象,找出其中的規律,了解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并使同學們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們知道,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由物質構成的,許多生產和生活現象都是物理現象,要學好物理,就要認真觀察周圍存在的各種物理現象。
觀察首先要廣泛,全面。物理學得比較好的同學,大多是勤于觀察,善于觀察的。因而,這些同學往往興趣廣泛,求知欲強,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學習物理時,往往實物感較強,思路較寬,比較容易掌握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從而進行正確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單純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斕的色彩,而應注意觀察里面有幾種顏色?為什么有這幾種顏色?這幾種顏色是如何排列的?為什么會是著這樣排列的;打開收音機,不應只是單純地聽一聽美妙的音樂,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這些元件是怎樣組和的?為什么通過這些元件可以聽到電臺廣播?電臺廣播是如何發送的。勤于觀察,善于提出問題必將使自己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動自己去看書,去研究,去探索。這樣有的放矢,必將打消畏懼物理的心理,對物理真正產生興趣。
觀察要有針對性。同學們在廣泛觀察的基礎上,應該重視觀察與已學的知識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初中學習了'壓強'這個物理概念,我們就要注意觀察物體間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壓強與作用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象載重拖拉機的履帶;載重汽車的后輪變成四個;刀磨快了才好切東西;以及釘圖釘、縫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應該注意這些日常現象,并能將這些現象與'壓強'這一概聯系起來。久而久之,腦中必然積蓄了大量的物理現象以及與之有關的物理知識。
觀察還必須目的明確。俗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于看到的現象,不應專注它的好看與新奇物理論文,而是應當找出這些現象后所隱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規律。例如:紡錘型的圓錐滾輪沿V形軌道向上滾。
我們不應被其表面現象所迷惑,滾輪放在斜軌下端是不會自動向上滾的。我們只要知道滾輪向上滾時,重心是不斷下降的,那么滾輪上坡的道理就會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幣浮在水面上,應該與液體的表面張力聯系起來;看到肥皂泡上五顏六色的花紋,應該與廣的干涉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我們觀察的目的才算達到了。
我們千萬要忌諱對周圍的一些現象漠不關心,不觀察,不思考,這對學習物理是不利的。其實,物理上許多定律的發現和重大的發明都是源于觀察的基礎上。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細觀察蘋果落地這一現象的基礎上的。瓦特在燒開水時,觀察到水蒸氣產生的力量推開了壺蓋的基礎上,發明了蒸汽機等。過去一些同學進入中學后往往覺得物理越學越難,這和他們長期困于書本之中,不注意觀察周圍的生活和現象,對一切都漠不關心恐怕不無關系。
二、要重視實驗, 勤于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物理規律。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規律都是從模擬自然現象的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多做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概念,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宋代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說,要獲得知識,僅靠書本上的知識不夠的,還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把知與行、腦與手結合起來。
中學階段,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課堂上老師將演示很多的實驗,學生也將做許多分組實驗。對這些實驗,對這些實驗,同學們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弄清每個實驗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儀器的性能與使用,明確實驗的步驟。做實驗時,要遵守操作規程,依據步驟,認真實驗,仔細紀錄,通過正確的處理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另外,同學們自己也應盡量創造條件,多做一些簡單的實驗。例如,學習了'重心'這課后,可用不規則的木板通過'懸掛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學習了'摩擦力'這課后,可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塊上,通過改變放在木塊上物體的質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與重力間的定性關系……,這些實驗對我們掌握物理規律是十分有益的cssci期刊目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發現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近十幾年,我國中學生在國際上的一些著名的競賽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發明與發現卻與我們無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實驗教學的重視力度還很不夠,還遠遠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動手操作潛能。
物理學習忌諱不重視實驗,甚至不做實驗,只憑主觀臆斷。這往往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作為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大概'、'差不多'、'估計'等等這些詞是不應出現在物理中的。自己親手所做的實驗往往印象是比較深的。通常人們往往認為觸電是與電勢有關的。如果親自做過人體帶電的實驗,發現人體帶上幾十萬伏的電勢也不會觸電,從而知道觸電是由于有電流通過人體而發生的。
不依據實驗,只憑主觀臆斷去學物理知識,這些知識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學們必然覺得這些物理概念與物理知識非常空洞與抽象,必然會覺得物理難學。
三、要勤于思考, 注意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它的規律性很強,單靠死記硬背是學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規律。愛因斯坦曾說:'學習知識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這句話正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體的
實際中加以培養和訓練。每學過一個概念,要力圖弄清:這個概念是怎么得來的?如何定義的?物理意義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間有什么關系?……每學過一個規律,要力圖搞清:這個規律是如何得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是什么?和其他規律之間有什么關系?……每做一道習題,要力圖搞清:這題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如何?該用哪個規律去解題?……只要同學們能夠改變'上課記筆記,復習背筆記,考試全忘記'的機械學習方法,擺脫'為交差而作業'的被動狀態,克服做作業'依葫蘆畫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就一定會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進',不斷提高我們分析、判斷、推理、歸納和想象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學習物理。
實際學習中,有的同學解題時從容不迫,靈活自如,單刀直入,十分簡潔;有的同學則迷茫混沌,步履艱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答案卻往往繁雜冗長。剔除學生天資的因素,主要還是'思'與'不思'、'勤思'與'惰思'的原因。俗話說'刀子越磨越鋒利,腦子越用越靈活'。偉大的電學家福蘭克林也曾經說:'用著的鑰匙永遠光亮',正是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同學們只要堅持獨立思考,認真理解,物理會越學越輕松。
物理學習切忌張冠李戴。不注意規律的應用范圍和條件,拿起題目就去'套公式、套類型'、'依葫蘆畫瓢',結果往往要出錯。做物理題目要想到它的物理過程,不能把物理題簡單當作數學題去解。
四、要善于總結, 把所學的物理知識、物理規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物理論文,模糊不清
各種物理規律總是寓于力學、運動學、電學、光學、原子物理等形形的物理現象之中,它們聯系密切又千變萬化。因此,學習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學會總結,提綱挈領,把'厚書'變'薄',又要學會能舉一反三,聯系到與之相聯系的知識,會將'薄書'變'厚'。這樣,將知識系統化,綱領化,就如同魚網一樣,收的攏,撒得開,張網撒一片,收網幾條線。物理知識必然既然有序,條理分明。
對于每一章的復習,勤于總結,首先要學會寫一個'知識結構小結',可以包括:全章幾個部分?分別講了些什么?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哪些是重點?這章學了那些物理現象、概念、規律、公式?這些規律是如何得來的?各概念的物理意義是什么?它們與規律之間有什么關系?……知識小結應當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內容準確。小結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文字型、方框圖、表格式、樹型結構等等均是可以采用的。
其實,小結的過程,也是認識再提高的過程。每次認真做完一次知識小結,就如同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立足高處,俯攬全局,奇景異觀,盡收眼底。經過總結的知識,既易融會貫通,又便于理解和記憶。
物理學習最忌諱的就是對所學的知識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識點混淆在一起,變成了一鍋粥糊。遇到題目,覺得是這個知識點的,又覺得是那個知識點的,分不清楚,左右為難。現在有些同學覺得拿起題目無從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結,各知識點模糊不清的緣故吧。
五、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在實踐的基礎上學好物理。
很多物理知識都來于生產生活,反過來又指導我們改進生產生活。因此,我們不應把物理當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可以這么說:作一門純理論來學習與研究,那樣自然就會覺得枯燥無味。如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起來,更能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需要同學們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總結。同學們經過幾年的學習也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經驗,如能再加上做到上述幾點。我想,學好物理這門學科也將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關鍵詞:物理;邏輯性;抽象
引言:與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內容更多,難度更大,能力要求更高,靈活性更強。一些初中物理學得很不錯的同學,到高中后不能很快地適應而感到困難,很多學生“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砸”,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初高中物理的差別,找到學習物理的方法,才實現初、高中物理課程學習的銜接,學好高中物理。
1.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的區別
1.1 高中物理以變化的物理過程為主。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知識結構不同,初中物理大多討論確定的狀態,變化少。而高中物理則以變化的物理過程為主。這就要求在學習高中物理時要適應這種變化,學會對變化的物理過程進行分析。
1.2 高中物理更抽象。初中物理學習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大多是“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常常與日常生活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大多屬于生動的自然現象和直觀實驗為依據的具體的形象思維,較少要求應用科學概念和原理進行邏輯思維等抽象思維方式。
1.3 高中物理內容深度與廣度增加。高中物理學習的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現象比較復雜,且與日常生活現象的聯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緊密。分析物理問題時不僅要從實驗出發,有時還要從建立物理模型出發,要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問題。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需要學生掌握歸納理,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方法,特別要具有科學想象能力。
1.4 高中物理更具有邏輯性。初中課程的問題多是單因素的歸因的邏輯關系;高中課程的問題的歸因則是多因素的復雜邏輯關系,且是以遞進式、歸納式的邏輯關系為主。分析問題時還需較多使用假設、判斷的推理邏輯手段。同時,初中物理問題的解決,對運用數學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術、代數方法;高中物理問題的解決,使用數學工具提高到了需大量使用代數、函數、三角函數、圖像、向量(即矢量)運算、極值等方法的綜合應用上。
2.高中物理學習方法
2.1關注新舊知識同化。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無論是教材理解方面、思維活動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完成作業應用的手段方面等,與初中階段相比,存在著明顯的梯度。仔細捉摸高中課程所研究的問題跟初中課程曾研究過的相關問題,在語言、研究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明確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與差別,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學習,在老師的幫助下把舊知識同化新知識,順利地達到知識的遷移,減少高中物理學習的困難。
2.2 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針對高中課程的知識呈現多以抽象思維為基礎的特點,在學習中,應注意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快速形成抽象思維習慣,形成分析、判斷、歸納、總結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夠早入高中課程學習的門道。例如:高一年級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對加速度概念的確定,要分析此運動現象的特點(軌跡是直線,速度均勻變化),尋找速度變化量,尋找速度變化有快慢的規律,歸納出a=Δv/t的物理意義。然后再總結“a”的定義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義。實現從現象特點規律“知識點”的抽象概括。
2.3 重視物理研究能力。高中物理課程的演示實驗,是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要能夠從演示實驗的觀察中,學會研究,尤其要學會對有形的物理現象進行抽象思維,并能歸納結論,形成研究習慣,培養研究能力。如“牛頓第二定律”的演示實驗,在課堂演示中,要充當研究者,從實驗讀取數據繪制圖形尋找物理量的數學關系得出公式的程序實施過程中,把研究的任務交給自己,老師只是“引路人”,讓自己來完成研究,得出結果。從研究中產生興趣,形成研究習慣,訓練研究能力。同時要認真觀察物理現象,分析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和原因。要認真做好物理學生實驗,學會使用儀器和處理數據,了解用實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要通過觀察和實驗,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4 提高分析問題能力。高中學生,尤其是剛進高一的學生,不會做題目的現象較為突出。認真做習題積極思考,上好習題課是分析問題能力提高的關鍵。在習題課中應該著重聽思路、聽方法。要懂得做題的思維過程是─―尋找問題現象、分析問題特點、歸納已知條件、確定所用知識、建立解題模型(方程或圖形等)、完成具體運算。要明白解題的根據是什么?怎樣聯想?如何推算?要知道什么是歸納和演繹?如何進行判斷等分析方法,要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以實現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在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常有的事,所以,要抓住錯誤不放。發現錯誤是我們進步、提高的起點,許多錯誤是由于沒有真正理解概念、規律造成的,找到錯誤的根源就使我們對概念、規律的理解提高一步,這是根本上的提高,極為有用。
2.5 提高自學能力。要加強閱讀訓練,學會閱讀,閱讀教材時注意去尋找每章每節的知識點,注意尋找定律的成立條件、要素、結果等內容,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對課本閱讀過程中要進行理解、有創見的,會靈活運用的現象。及時糾正死記硬背的現象,學會讀書,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2.6 正確處理好練習題。有不少同學把提物理成績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題上,搞題海戰術。這是不妥當的,“不要以做題多少論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題多,而在于做題的效益要高、目的要達到。做題的目的在于檢查學過的知識,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準,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題的結果,反而鞏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準確地把握住基本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做一定量的練習是必要的。而對于中檔題,尢其要講究做題的效益,即做題后有多大收獲,這就需要在做題后進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題所用的基礎知識,主要針對的知識點,選用哪些物理規律,是否還有別的解法,本題的分析方法與解法,在解其它問題時,要考慮把它們聯系起來,得到更多的經驗和教訓。
3.結語
總而言之,學習物理主要是要理解,不要認為聽老師講解就會懂得物理,只有反復思考、不斷探索問題的實質,才能真正懂得物理。同時要對自己自學能力進行培養,學會學習方法,提高對物理科的興趣,掌握了物理這門實驗學科與實際結合比較緊密的特點,經過自己不斷的探索,一定會把高中學物理學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興趣
很多初中生認為物理難學,加上學習方法不當,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動機諸要素中最活躍、最直接的因素。只有當學生本身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所以,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轉變他們錯誤的學習態度。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任何學科的學習,所學到的知識都是為了能在生活中應用。離開生活,一切學習都是在做無用功。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聯系生活,利用豐富的感性教材進行教學。如生活中存在著的物理現象,自然界中的風、雨、雷、電等。但是,如果讓學生對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和常識給出一個科學的解釋,他們未必都能解釋清楚。此時,教師要運用物理學中的知識適當地引導學生,一一解釋這些現象。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包含的豐富的物理知識,更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物理知識、理論去演繹這些現象。如在太陽下,我們背對太陽,口噴水霧,就會發現瞬間的像彩虹那樣美麗的色彩。這就會極大地引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去探索自然科學,去領悟生活,為學好物理打下堅實的基礎。學“電學”后,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200W的燈比50W的燈更亮?”由于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發生的物理現象,教師多整理這方面的素材,將物理中有趣的東西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就會提高學生對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細心發現生活中常見問題,提出問題。同時,教師也要善于創設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并通過實驗、觀察或是閱讀教材等途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分組討論或以實驗檢驗等形式組織教學,使學生獲得新知識的過程成為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加強實驗教學,豐富第二課堂
一些物理知識是很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做實驗能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它們了。同時,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實際操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克服實際困難,加強實驗教學,給學生提供更多動手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提高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如在“長度的測量”的教學中,筆者讓全班6個小組每組選出一位代表,讓其用同一米尺分別測量黑板擦的長度、寬度和厚度,測量結果暫不公布,當所有學生都測量完之后,讓他們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測量結果。當大家看到6名學生的結果各不相同時,都很驚奇。這樣做,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我們也要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全面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素質。
三、教學形式多樣,激發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程;學習方法;指導與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物理敏感度是學習的前提
物理課程是研究力、熱、光、電的研究性學科,生活處處都有物理,物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突破課堂瓶頸,走進現實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和發現物理,從而培養自身的物理敏感度,也是在生活中做到應用和實踐課堂所習得的知識。
在物理學習中,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縱觀物理學發展史,不難發現,很多物理成果都是由于細心觀察與思考而導致重大發現的,例如伽利略由于觀察研究吊燈擺動而發現了單擺振動的規律,奧斯特因細心觀察而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作為初中物理教師,要重視對物理學發展史上成功觀察示例的介紹,同時要經常結合教學內容,說明認真細致的觀察在知識學習及科學發明和發現中的作用,教育學生要做觀察的有心人,激勵他們觀察的主動性,有意觀察是需要培養訓練的,每次觀察實驗現象均應要求說出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逐步養成有意觀察的習慣。與此同時,要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全過程。不僅看結果還要注意觀察現象如何隨時間變化,注意現象出現的條件,邊看邊想。這樣,有助于讓學生養成綜合分析的觀察習慣。這也是學好物理課程的前提。
二、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導入課堂,讓學生勤于觀察思考身邊的事物和現象
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存在著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物理問題,如日、月的東升西落,冰、水的互相轉化,還有水電站、內燃機、輪船、人造衛星、電腦及各種家用電器等;而應用物理知識就是以生活、生產、社會中常見的現象為背景提出的問題。可見,解答應用物理知識題的基礎和關鍵在于平時生活中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如果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熟視無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脫離了“物”而學“理”,最終只能記住一些物理定律、公式。相反,如果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各種物理現象,并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并積極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分析、思考,設法得出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可以為解答應用物理知識題奠定必要的基礎,同時這些豐富的感性材料,還有利于我們透徹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這樣才能將物理學活、用活。
三、讓學生運用知識是學好物理的保障
物理基礎知識是指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規律組成的知識體系。解答應用物理知識題必須以物理基礎知識為依據,對生活技術中的實際問題做出正確的解釋、判斷或合理的解決。筆者在指導學生解題過程中,通常要求學生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準確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克服主觀猜想和亂套公式,例如足球運動員用50N的力一腳把球踢出20m遠,問運動員做了多少功?有的同學竟然得出“W=FS=50N×20m=1000J”的錯誤結果。概念沒有理解,物理過程還不清楚,就亂套公式,是出現錯誤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見,對于任何實際問題都要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以物理概念、定律為依據進行分析,不能亂套公式,更不能“想當然”地主觀猜想。
其次,靈活、熟練運用物理概念、規律,避免犯顧此失彼和片面武斷的錯誤,例如,一只白熾燈燈絲斷后,重新搭上使用,燈泡會更亮,但很容易在搭接處再燒斷。怎么解釋這個現象呢?這是我們日常熟悉的現象,要弄清其原因,就要求我們明確燈絲重新搭上使用時,哪些物理量發生了變化,這些物理量與現象之間的聯系任何等。首先,燈泡的燈絲燒斷后,重新搭在一起使用時,燈絲的長度減少,電阻減少,電流變大,在工作電壓U一定時,由公式P=UI可知這時電燈的實際電功率增大,所以燈泡會更亮;其次,這時燈泡的實際電功率比額定功率大,燈泡就容易燒斷。又由于燈絲在搭接處存在接觸電阻大,在電流I一定時,搭接處的實際電功率比燈絲的要大,所以,燈絲很容易在搭接處再次燒斷。
總而言之,物理教師要教會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把實際問題轉化物理問題,使學生能夠準確熟練運用物理基礎知識,才能不斷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才能將物理知識學活、用活,從而學到有“物”的物理,也才能解答身邊的物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力.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