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齊民要術總結的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齊民要術》自序儒家思想論從史出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10105
對試題答案的科學解析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命題意圖,幫助學生彌補知識及能力的盲點和缺陷,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然而,如果解析不到位、不清楚,反而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問題的判斷,增加題目解答的難度,甚至會使學生原本已掌握的知識點模糊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下面,筆者就以2014年高考天津文綜卷歷史第2題的部分答案解析為例與大家共同商榷。
《齊民要術》自序: “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边@段話主要強調()
A.儒家對農業的重視B.改進生產工具的意義
C.歷法與農業的關系D.農業技術的重要性
此題難度系數為0.55-0.41,屬于中等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該題以《齊民要術》自序中的一段話為切入點,旨在考查考生論從史出、正確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選擇項ABCD的分析、篩選、對比、排除等技巧,能夠得出正確答案為A。但是事實上,大部分學生卻無法從這段材料中直接概括出結論A“儒家對農業的重視”,或仍舊對A選項不理解,認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從上古以來一直都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而“儒家”對農業的重視僅僅在“《詩》《書》所述”中有所表述,只是材料表述的一個側面。也就是說學生并沒有正確獲取和解讀材料中的完整信息,沒有做到真正的“論從史出”。而對于該題的解析,筆者認為也沒有能夠很好地切中要害、解答學生的疑惑。以下是網上幾種對該題的答案解析。
解析1:從材料可以看出,上古的神農氏、堯舜禹以及后來的殷周,都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這在儒家的經書《詩》與《書》中都有體現。這說明重視農業這一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加以繼承與發展。B、C 材料并沒有體現,D 只是一個側面。故應選 A。解析2:從題干材料中的“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的信息表明了神農、堯等對農業的重視,而儒家非常尊崇神農、堯、舜之道,而《詩》《書》又是儒家的經典,從而說明儒家對農業的重視。故答案為A。材料中雖然有改進生產工具的信息,但是改進工具是為了發展農業,是對農業重視的體現,顯然B項不如A項全面,排除B。所給材料沒有涉及歷法,排除C。所給材料也沒有涉及D項內容,排除D。解析3: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意在指出農業的重要,另外還提到《詩》《書》這些儒家經典,故而選A。材料中的史實名詞往往是重點,看到史實我們不應當只想到是什么,更應想到這一史實與哪些大方向、大背景有關,例如《詩》《書》代表儒家文化。另外,答案要對材料全面總結概括,所以不僅要答出農業,還要有儒家。
以上解析能夠幫助學生總結得出材料意在表明古代對農業的重視,并能聯系儒家經典《詩》《書》進行分析,但亦沒有完整領會材料內容和命題意圖,所得結論并不能使人完全折服。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的穩定生態綜合體。它包括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物種之間的多樣性、物種內部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等3個層次①。對于農業生態系統來說,生物多樣性在這3個層次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建立在生物多樣性基礎之上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概念也十分寬泛,是指與農業生產相關所有生物的總稱。農業生物多樣性產生和存在的現實基礎是農業生物的差異性、聯系性和發展性。實現多樣農業生物之間的協調與和諧,使多樣生物與多樣環境適應乃至平衡,乃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實質和精髓。傳統農業正是巧妙利用了這些關系,合理安排種植制度,積極防蟲治病,實行多種經營,從而實現了農業系統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1種植制度中的生物多樣性運用
在西方實驗科學傳入中國之前,古人往往把“陰陽”和“五行”思想作為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其中的“五行”學說,主要是闡明萬物構成及其相互關系的。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萬物的5種最基本元素,這5種元素之間有相生相克的關系。人們很早就把“五谷”與“五行”相對應,認為麥呈木性,菽呈火性,稷呈土性,麻呈金性,黍呈水性,這“五谷”之間也存在著相生相克關系。這種認識反映在農業生產中,就是要合理安排種植制度,充分發揮作物互利功效,巧妙避免作物互相妨害。農業系統中多樣的生物、復雜的關系②,構成了古代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的基礎。農業生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條件,包括土壤和氣候條件在內,會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表現:不同生物要求不同的生態環境,即使同一生物的不同品種,所要求的環境條件也不盡相同,無疑會形成多樣生物與多樣環境的生態關系。生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結構迥異,對環境的適應方式也會千差萬別。古代的人們很早就懂得充分利用多樣環境條件,合理安排種植制度,或輪作,或復種,或間作,或套種。傳統農業時期,我國古代雖然沒有明確的多樣生物種間關系利用觀念,但古人在長期種植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還是總結出了一套技術措施,不僅把作物之間的互害作用控制到最小程度,而且能把互利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陳旉《農書》在總結桑苧間作的經驗時說:“若桑圃近家,即可作墻籬,仍更疏植桑,令畦壟差闊,其下偏栽苧。因糞苧,即桑亦獲肥益矣,是兩得之也”。
古人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單種某一作物時,特別是連作條件下,容易導致病蟲雜草猖獗;實行多種作物間作套種,有利于控制病蟲災害。如《齊民要術》認為谷子連作就會“莠多而收薄”;麻連作就會有“點、葉夭折之患”;水稻連作就會“草稗俱生,芟亦不死弦”。因此,“谷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作物種間既有互利關系,也有互抑關系。因此,古人注意到,在安排種植制度時要充分利用互利關系,盡量避免互抑關系。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強調:“慎勿于大豆地中雜種芝麻,扇地兩損,而收菲薄”;《農桑輯要》也認為,桑間不宜間作蜀黍,因為“若種蜀黍,其枝葉與桑等,如此叢雜,桑亦不茂”,這是避免作物間互害作用的極好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種類作物間、套種比較合適,相互促進;另一些作物相互抑制,不宜間、套種在一起。對于哪些作物相互促進,哪些作物相互抑制,古人雖然沒有從科學的角度做出歸納和解釋,但已經積累了不少事實,總結出了許多經驗?!洱R民要術》認為谷、黍、稷等作物的前作,都以豆類作物為最好。如“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凡黍稷田,新開荒為上,大豆底次之……種瓜,……良田小豆底佳”,均說明當時人們已對豆類作物作為谷類前作的好處有所認識,并最終將豆谷輪作確立為種植模式之一〔1〕。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古代的輪作復種、間作套種,就是要尋求多樣生物之間的最佳生態關系,實現生物互利作用的最大化、互害作用的最小化。《齊民要術•雜說》曾詳細記述了在“灼然良沃”之地中穿插種植瓜、蘿卜、茄子、蔥、葵、萵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十種作物的技術措施。中國古代栽培的作物種類多種多樣,其中,既有耗地作物,又有養地作物;既有喜陽作物,也有喜陰作物。為了實現多樣作物間的互利功效,避免多樣作物間的相互妨害,古人總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作物種植制度。
2蟲害防治中的生物多樣性運用
蟲螟之害的發生,實際上由于環境多變,人類著意利用的作物來不及調整適應,有害于其利用作物的生物潛滋暗長,甚至肆意擴張。從人類利用農作物的角度來看,這些“有害”生物無疑具有極大的危害性。除環境的影響之外,害蟲發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缺失。人類每一次有意識的“良種”選育,每一作物品種的增加,盡管能在一定程度內能夠彌補因物種減少而導致的生態位的缺失,但人類的品種選育使農業生物呈種類不斷減少的趨勢,使得生物種間關系大為簡化。種間關系的簡化,往往會導致農業微系統生物鏈松弛,一些有害生物種群迅速膨脹,對其它作物生長構成威脅甚至危害。這個時候,往往需要外界手段的介入,才能使農業生態經常保持平衡?;谝陨系恼J識,要防止病蟲危害,就是要從根本上保持農業系統生物多樣性,并使之在結構和功能上不斷更新自我。不要試圖徹底消滅某一物種(這恰恰是人類已經犯過并且現在一直在犯的毛病,功利的人類正在消滅自己認為有害的生物物種,一味地單向培育自己認為有益的生物物種,而且愈往后,這種情形愈嚴重),應該對農業系統進行合理的干預和調節,使多樣物種之間保持適當的制約和平衡關系。古人從天敵食滅害蟲的觀察中受到啟發,開始自覺地運用多樣生物之間的天敵關系,進行害蟲防治。古籍中有很多這樣的記載,如《禮記•郊特牲》的“臘”祭典中有“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深也”的說法;《爾雅•釋鳥》載:“蜘蛛吐絲網蟲,維螂張臂捕蟬,守宮食互,蠅虎捕蠅”;《南史》記載梁武帝時“范洪胄有田一頃,將秋遇蝗……忽有飛鳥千群,蔽日而至,瞬息之間,食蟲遂盡而去,莫知何鳥……”;《夢溪筆談》載:“元豐中,青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稔,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旁不肯’”。#p#分頁標題#e#
以上這些記載,還不能說是生物多樣性在農業害蟲防治中的真正利用,因為這都是自然狀態下發生的。真正有意識地進行生物防治,開展以蟲治蟲的最早記載見于晉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交趾人以席囊貯蟻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連枝葉,蟻在其中,并窠而賣,蟻赤黃色,大于常蟻。南方柑樹若無此蟻,則其實皆為群蠹所傷,無復一完者矣。”這是對古人利用螞蟻去防治柑桔的某些害蟲創舉的最早記載。對生物相食、寄生現象認識的逐漸深入,促進了人們利用天敵防治害蟲的自覺性。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記載:“南中柑子樹,無蟻者多蛀,故人競買之以養柑子。”古人在選育品種時,有意識地培育一些抗蟲品種,這些品種被蟲吃過之后,能迅速自我修復,如《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氣殺螻蛄谷,“性不畏蟲,蟲食一苗,更生二苗,蟲食二苗,更生四苗,名曰氣殺螻蛄谷。”該書還記載說:“翻眼黃谷,性不畏蟲,蟲食一苗仍生一苗,蟲食二苗仍生二苗。”此外,古人還在利用生物物質循環的原理,把從害蟲天敵生物體內提取的有效物質,用在病蟲的生物防治上。我國早在戰國時代就有用“莽草”、“以嘉草熏之”、“焚牡菊以灰灑之”殺滅害蟲的記載。當然,更多的時候,古人利用農業系統多樣生物之間互相制約和平衡的關系,進行農業害蟲的綜合防治,即通過輪作復種、間作套種,結合施肥耕作、作物澆灌,營造出適宜作物生長、不利于害蟲生存的微觀生態,以達到降低蟲害的風險或危害的目的。以桑蟲的綜合防治為例。桑蟲防治中應用最早和最廣泛的是白眼蜂,古人一度把白眼蜂的多少和蠶桑生產的豐歉聯系起來,據《豐寧傳》記載“開元中一春末,兩市多白眼蜂如山,市人以此卜絲帛之豐歉”。通過間作防治桑蟲,最早見于《氾勝之書》:“黍、桑當俱生”。選用抗蟲桑品種,在我國應用也很早,有記載的可見于《廣蠶桑說》:“富陽桑皮緊,蟲不能嚙,是為佳種”。中耕除草防治桑蟲,也頻見于宋代的《陳旉農書》:“桑,時時看蟲,恐蝕損,每歲六七月間,必鋤其下草,免其蟲緣上蝕損”。
3農業經營中的生物多樣性運用
如果說輪作復種、間作套種以及蟲害生物防治,是對微觀農業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巧妙利用,那么農業多種經營便是生物多樣性在宏觀系統層面上的有效利用。植物作為生態多樣性中的一類生物,必然要參與大農業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流,同其它種類的生物自然會存在著生克關系。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通過不斷實踐,努力嘗試,摸索出了今天看來依然有效的生物多樣性利用方式———農業多種經營。古人不僅利用著植物間的互利關系,他們還注意到植物與動物間的互利作用,并加以利用?!对浇^書》中曾提到:“播種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濱海之民,獨以鳥田。……當禹之時,舜死蒼梧,象為民田也。”古人注意到麋鹿踐踏過的沼澤地可作為原始稻田,用來播種水稻(不是插秧),因為那些麋鹿吃剩的葉子草根等物,都被麋鹿踩踏在泥里了,使得水和土呈粘糊狀,在這種熟化程度好土壤里種植水稻,產量極高。在放牧制度安排中,古人也對生物多樣性多有利用。古代草原牧民在長期的游牧實踐中,形成了這樣的游牧方式:游牧者每到一個草場,總是先牧馬,再牧牛,繼而放羊。因為從覓食習慣上講,山羊與綿羊吃草,都是把草株的底部完全切斷,而馬與牛吃草則牙齒截斷草株的位置較高一些。這樣一來,馬與牛吃過的草地,羊依然能獲得草食;但羊先吃過之后,馬與牛就無草可吃了。這種生物間多樣的覓食習性,為馬牛羊的互利共生提供了可能,也為牧民合理安排畜牧制度提供了依據。“?;~塘”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栽桑養蠶養魚的多種經營方式。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們將低洼之田再挖深成“塘”,取挖出之泥覆蓋四周成“基”,基上種桑,塘里養魚,桑葉飼蠶,蠶屎飼魚,塘泥肥桑。這樣不但能獲得“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還能收到極好的生態效益。因為在這種多樣生態中,桑、蠶、魚、泥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既可揚長避短,又能趨利避害。今天看來,“?;~塘”無疑是我國古代生態多樣性利用的典范。
1、文化創意產業
2006年的文化界有一個必不可少的詞匯,它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從電影電視到動漫出版,從基地建設到園林規劃,無不與其相關。《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強調文化屬于人民,強調文化重在建設,強調改革創新。其中,抓好文化創新能力建設,以內容創新為核心,著力培育創新主體,加速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提高我國文化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文化創新成果,成為文化建設的要求。究竟如何將文化搞出創意,使文化輸出產業?這將是今后若干年內業界需要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大事。2006年是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年。創意文化,創意城市,創意社區,諸多與創意有關的名詞撲面而來。事實上,作為一個新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正處于發展初期,如何更好地發展并無章法可循,各地對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也是各有創意,見仁見智。
2、惡搞
“惡搞”是2006年無可爭議的關鍵詞?!皭焊恪笔俏覀兌嗄陙怼皭焊恪钡慕Y果,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接受的話語方式。一位主管部門官員說:“你們覺得可笑的,我們不覺得呵笑?!钡采昝?,這只是個人意見,只是討論?;仡?006年的惡搞事件,不知是該感嘆同人想象力的豐富,還是該為我們的文化現狀擔憂?!兑粓鲳z頭引發的血案》引發了惡搞的狂潮:一會兒是“四大名著遭惡搞”,一會兒是“紅色影片遭惡搞”,會兒是“偉大詩人屈原被惡搞”,一會兒是“古代詩歌遭惡搞”,一會兒是“孔子遭惡搞”……一時間,“惡搞”幾乎充滿了人們的視聽空間。許多人在“惡搞”上表現了極為發達的創造力,他們不是渴望創造“和時代相匹配的偉大作品”,而是劍走偏鋒,把創造力、想象力用在了“惡搞”上,用在了“戲悔嚴肅”、“戲悔文化”上。2006年,在中國的這個狗年,大狗小狗們爭先恐后地叫出聲來,用“惡搞”這種另類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然而,當“惡搞”越過了人類公認的道德、倫理、精神界限和公認的文化理念,“惡搞”也就必然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
3、學術明星
很難說究竟是“百家講壇”成就了易中天,還是易中天成就了“百家講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百家講壇”著實讓幾近邊緣化的學術紅火了一把。早在年初,易中天就以《易中天品》紅遍人江南北,他還因此而被有些人稱為電視講壇的“學術超男”,他有眾多的“粉絲”,同時也有一批人想把他“打倒”。此后,“百家講壇”又陸續成就多個學術明星,其中以北師大教授于丹尤為突出。在追星文化的博弈中,終于有學術明星浮出水面。一方面它既是對國人精神追求的校正,另一方向它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給我們的社會和時代增添滋養。從這個意義上看,學術明星的出現不啻是一件好事,人們對學術明星的追逐也應獲得論的支持。
4、標準像
今年流行標準像。中國孔子基金會向全球正式了孔子標準像,山東惠民縣揭幕了孫武標準像,山兩解州宣稱他們即將制作關羽標準像,更有西施、炎黃帝等紛紛前來湊熱鬧。這些已經確立和正待確立的標準像,遭到一些專家的反對,比如北京曹雪芹紀念館就在社會一片反對聲中撒消了曹雪芹標準像。這些“圣人”究竟是不是需要標準像?對于精神匱乏的現代文化生活來說,他們的精神真的能夠通過標準像澤福人類,還是僅僅是澤福其征集者呢?允許不同的古圣先賢雕像和肖像的存在,等于允許人們保留著對先賢的想象空間。為什么非要弄一個我們誰也無法確定的兩千多年前先賢的真實與真正面目的標準像出來呢?我們對于先賢的敬重與懷念乃至對他思想的傳承,真需要這樣一個標準像,才能夠有底氣、才找得到出發地嗎?先賢只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和符號,應該允許有不同的先賢雕像和肖像乃至更多的藝術品出現,允許人們對于偉大先賢的不同想象和創作,這才是我們文化多元化、思維現代化的表現,才是我們對于偉大先賢的尊重與師從。孔子自己就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話中應該含有這樣的一層意思:允許自己的存在,也應該允許別人同樣的存在。這是孔子、也是我們的平等和諧的境界。
5、反盜版
為了嚴厲打擊侵權盜版行為,維護文化市場的經營秩序,促進音像和計算機軟件產業的繁榮發展,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安部、建設部、監察部決定,在繼續嚴厲打擊各類非法出版活動的同時,在全國開展為期100天左右的集中打擊盜版音像和計算機軟件制品行動。在“反盜版百日行動”的堅決打擊下,7月至9月全國每月平均收繳非法出版物1900多萬件,是1至6月份月平均數的兩倍。而反盜版的狂潮并沒有就此結束,緊隨其后的是十部門啟動的“反盜版滅滅行動”。反盜版不僅有效震懾了國內違法經營分子,形成比較強勢的打擊盜版的輿論氛圍、營造了良好的保護知識產權和鼓勵創新的環境,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樹立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國際形象。2006年,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中國反對盜版,保護知識產權的決心和行動。
6、博客
美女加才女的徐靜蕾,在新浪的名人博客榜上穩坐第一把交椅。她的“老徐博客”點擊量在開通的短短112天里就突破千萬。徐靜蕾以其作為明星的廠泛人氣、很強的創作能力和幾乎天天更新的奮力拼“博”紅透了半邊天,也將博客的名人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說2005年是中國博客大眾化的“元年”,那么,在2006年,博客則迅速成為網絡上躥紅的“明星”。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的調查顯示,截至2006年8月底,我國博客作者規模已達1750萬,其中活躍作者(平均每個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萬。而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報告也顯示,截至11月3日,全球范圍內,平均每個中文博客用戶擁有約2.6個博客。隨便翻翻報紙,就會發現這一年來的新聞競大量出自博客!從“韓白大戰”,到“饒穎事件”,博客已成為一個最開放的信息傳播平臺。就在“自由”之聲越炒越熱的時候,“博客實名制”則悄然撥弄著人們的心弦……
7、“梨花”教主
詩歌在公眾視野中遭遇冷落已經很久了。但隨著“國家級女詩人”趙麗華的一組廢話詩在網上遭到惡搞,詩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趙麗華的詩歌被惡搞,網友們也沒經過趙麗華同意,就把她推選為梨花教掌門人。所謂“梨花(麗華)體”,就是將一句大白話拆分,不斷使用回車鍵分行。比如趙麗華被網友們廣泛傳播的詩《傻瓜燈――我堅決不能容忍》:“我 堅決不能容忍/那些/一個人/在公共場所/的衛生間/人便后/不沖刷/便池/的人。”于是網友爭相仿寫:麗華的/華麗而滴/詩/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也可以/是詩人。接下來,詩人蘇舒菲突然衣服“裸誦”搞砸了廢話詩人楊黎苦心策劃的“挺趙詩歌朗誦會”,再接下來一個叫小輝的網友發明的寫詩軟件成了網友的新寵,敲幾個詞語進去,60秒鐘就可以生出一首詩來,短短幾天內網友們就通過它“創作”了幾十萬首詩。韓寒與詩人的罵戰讓“我們/突然明白了/多按幾下/回車鍵/或者/結結巴巴地說話/就成了詩人”。由“梨花”開始,對現代詩歌和詩人的這場嘲弄愈演愈烈,“現代詩就是垃圾”,“我只看唐詩宋詞”一類的話充斥在網友的評論當中。詩人們的辯解和反唇相譏沒有多少人在意。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詩壇如冰峰下涌動的熔巖,我們相信中國優秀的詩歌和詩人肯定不只那些時常見諸報端、見諸詩刊的名字,更浩蕩的詩群隱藏在水而之下,托浮著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在我們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各種各樣的詩人在脫掉各種各樣的職業外衣后,為心中的詩意筆耕不輟。我們尋找、呼喚這些浩蕩的詩群。
8、文化遺產
2006年,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集大成年。無論是法律法規的制度建設,還是大眾傳播的努力,還是申遺的驚人成就,還是遺產地保護的整體狀況改善。2006這一年都發生了明確可觀的變化。無論是國申遺的進程還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來看,今年都有著特別的意義。從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的正式啟動,到大熊貓棲息地、河南安陽殷墟正式被列入產事業有了新的進步。文化遺產日每年只有一天,文化遺產保護卻不能每年只有一天,加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日常,是最容易忽視也是最應該關注的問題。機遇與挑戰并存,危機和生機共在,文化遺產保護任重道遠。在看到進步的同時,值得反思的呢?古民居出國保命,長城長度銳減……文保警鐘時刻敲響。
9、你不是一個人
2006年世界杯黃健翔最激情的“黃段子”引發的爭議至今仍難以平息,他吼出了郁積已久的滿腔怨氣,吼出了一身麻煩,還吼出了網絡點擊量、報紙發行量、電信公司的短信發送量。有人認為,最強的還是,他這一吼惡狠狠地扇了電視臺某些毫無個一性的所謂的解說員、評論員一記熱辣辣的耳光。有人還認為,中國足球之所以落后,就是黃健翔這樣的人太少了,因此,有人高呼黃健翔“萬歲”!但也有人認為,黃健翔是“一個的解說員”,他不是為中國球迷吼而是為自己!黃健翔給我們留下一個疑問: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足球解說員呢?他不僅專業還要有激情,嗓門應該很大,起碼四個+號。裁判誤判時他能夠說句新華字典之外的話。射門時,應該象蝎子蟄了似的跳起來吼叫,如果球進了,吼叫應該轉化成聲嘶力竭的吼叫……直到回音從山谷那邊傳來。許多人原本以為“解說門”事件會為當事人的事業發展帶來不可估計的傷害,然而時至年末,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光景。我們不禁要問:一個主持人的作用,到底應該是什么?
【關鍵詞】司馬遷 《史記》 黃老學
黃老學是托黃帝、老子之言,以老子道家學說為主旨,同時兼采儒、法、名、墨眾家之長而形成的一套治國理論體系。它興起于戰國中期,經二百余年,至秦漢時發展到頂峰,黃老學不僅是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種重要學術思想,而且全面滲透到當時的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實踐。這樣一種重要和顯赫的學說,長期以來卻缺乏重視?!俄n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不及道家,更不言黃老。這種忽視,直到司馬遷父子著《史記》時才有改觀,可以說《史記》對黃老學的貢獻極大。
《史記》為黃老學命名
黃老學是從戰國中期以來的客觀存在。它有自己的學者,如慎到、尹文;有自己的著作,如《管子·心術》上下、《慎子》、《淮南子》;更有效績顯著的治理實踐,如曹參用蓋公之言治理齊國。但在歷史上首先對黃老學從學術的角度予以關注的是司馬遷父子,首先對黃老學予以命名的是《史記》。
在《史記》之前的文獻中沒有出現過黃、老合稱,更沒有黃老學的名稱。關于黃帝的傳說,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左傳》昭公十七年、《國語·魯語上》、《國語·晉語四》等史料,另外《逸周書·嘗麥》記載了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記載了黃帝“已勝四帝,大有天下”的傳說。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春秋戰國以來,黃帝這類傳說中的“帝王”逐漸脫離了神的身份,開始進入人間的帝王世系,黃帝還成為了姬姓氏族也就是周的始祖。在這些歷史傳說中,黃帝與老子沒有任何關聯。
黃帝在被歷史化的同時,也被學術化。在諸子著作中是否出現黃、老連用或者二人共同出現呢?首先看道家和黃老學派著作。道家《老子》不提黃帝?!肚f子》內篇中《大宗師》黃帝兩見,都是夾雜在許多傳說帝王中被提及,沒有特殊地位,沒有具備學術特征?!肚f子》的外篇和雜篇中有關黃帝的事跡較多,但老子和黃是體道者或大道的宣傳者,有老子言黃帝的例子,卻沒有黃帝和老子并列提起?!尔i冠子》提到一次黃帝,與老子無關。法家著作《管子》多次提到黃帝治理天下,但都不提老子?!渡叹龝分小懂嫴摺诽岬揭淮吸S帝?!秴问洗呵铩分小稇?、《去私》等篇中多次提到黃帝,與老子無干?!俄n非子》有《解老》、《喻老》對老子言論進行解釋和生發,與黃帝無關。其他篇章如《揚權》引黃帝的話又與老子無關。儒家著作幾乎不提老子和黃帝,《論語》、《孟子》找不到關于黃帝、老子的痕跡?!盾髯印ぬ煺摗肥侨寮液苌俚膸状翁岬嚼献拥睦C之一。另外,《易·系辭傳》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黃帝。
總之,通過考察發現,在《史記》之前的著作中,沒有黃老連用的例證。只有到了《史記》中,開始大量出現“黃老”、“黃老之言”、“黃老術”等說法。如《樂毅列傳》說:“樂臣公學黃帝、老子”;“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独献禹n非列傳》說:“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短锸辶袀鳌氛f:田叔“學黃老術于樂巨公所”。《袁盎晁錯列傳》說:鄧章“以修黃老言顯于諸公間”。《陳丞相世家》說:“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钡鹊?,在這些敘述中,司馬遷有多種不同但是類似的說法:“黃帝、老子之言”、“黃老言”、“黃老之言”、“黃帝、老子之術”等等?!把浴保哉?,學說?!靶g”,學術。在《史記》的語言系統中,“言”和“術”是同義的。例如《外戚世家》說:“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边@里的“言”和“術”同時出現,都是指黃帝、老子的學說。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司馬遷是把黃老視為一種獨立的學說而一再申說的。
對于這一學說,司馬遷有時稱作“黃老”,有時稱作“黃帝、老子”,可見黃老學說的名稱還沒有完全固定。而司馬遷稱“黃老”的時候遠遠多于稱“黃帝、老子”,則可見他更趨向于命名為簡潔的“黃老”。正是這將定未定之間,更說明這一名稱確實是司馬遷的偉大創造。此后,“黃老”一詞才盛行于漢。把“黃、老”并稱或合稱,使之成為一種學術的名稱,是司馬遷對這種客觀存在的社會學術文化現象的真實記錄與概括總結。這個命名不僅僅是賦予一個名稱,而具有辯明學術的意義。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雖然各家著述中沒有“黃老”的名稱,但是在口耳相傳中有人使用了“黃老”或者“黃帝、老子”的說法??墒菑哪壳按媸赖牟牧峡?,這種可能性不大。漢初習黃老的陳平曾自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雹俦人酝硪稽c的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把“黃老”之實冠以“道家”之名。這說明在當時以“道家”稱“黃老”是比較普遍的。大概和司馬遷同時期的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集體創作了《淮南鴻烈》,這本被現在學者普遍認為是黃老學集大成之作的集體著作中也沒有任何一處指明自己所宣揚的是黃老學說。另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道家及與道家相關的文獻,這些文獻的入土時間是漢文帝時,其中也沒有黃老一類的說法。這些都佐證,在司馬遷之前和同時代,沒有學者使用“黃老”的說法。
《史記》記述黃老學發展史
《史記》作為紀傳體通史,它通過為黃老人物立傳而記載了黃老學發展史?!妒酚洝冯m然沒有明確說明黃老學起源于何時,但司馬遷通過記錄太公、管仲、范蠡等人的事跡,表明黃老學具有雄厚的實踐基礎,其思想萌芽可能相當早。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司馬遷向人們揭示出,在戰國中期,黃老學主要通過齊國稷下學者發展起來。關于黃老思想何時形成,現代各家學者還有不同意見,但一致同意的是,稷下學宮是黃老學發展壯大的重要階段?!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彼抉R遷以非凡的學術眼光記錄了稷下學宮的繁榮和蕭條,記述了稷下學宮中眾多學者的學術活動。
稷下諸子的思想對稍后的儒家荀子、法家申不害、韓非都有深刻影響?!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揭示,黃老思想以老子道家學說為理論源頭,法家申不害、韓非都是吸收黃老思想的營養成就自己學說的。曹元忠說:“太史公之傳老子、韓非,傳其學,非傳其人也。”②確實,司馬遷作這樣的人物列傳就是為了記錄學術發展史,保存先秦學術的面貌。如今,后人也確實憑著司馬遷的記錄才能尋繹出一條黃老學發展的線索。在《史記·樂毅列傳》中,司馬遷還記載了黃老學在齊地流傳的情況:“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這條線索彌足珍貴。在當代的道家和黃老學研究中,雖然說出土文獻《黃帝四經》等材料擴展了學術研究的視野,但學者依然需要借助《史記》等傳世文獻的記載來研究《黃帝四經》等材料。
隨著漢王朝的建立,黃老學迎來應用于實踐的黃金時期。在經歷了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和楚漢戰爭的連綿戰火之后,經濟凋敝,人民貧困,國家的當務之急是發展生產,人民迫切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黃老學的基本思想是實行無為而治,提倡寬簡的統治政策,主張統治者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這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更適合漢初社會發展的需要,即“施于極亂思治之后”,因此大為興盛。漢初朝野上下彌漫著黃老學的氣氛,上至皇帝,下至普通人,都是黃老學的熱衷學習者和實踐者。也因為他們把黃老學應用于治國實踐,才取得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在《史記·曹相國世家》、《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等漢代人物傳記中,司馬遷記載了黃老思想在漢初七十年的應用情況。漢初七十年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這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為漢武帝時期的強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其后,由于漢武帝崇儒,也由于黃老學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黃老學在武帝時期逐漸衰歇,退出政治舞臺。
《史記》以史實詮釋黃老學理論
黃老學理論著作存世的并不多,如《管子·心術》上下等,又比較抽象,這給黃老學研究帶來很多困難?!妒酚洝房坍嬃嗽S多活生生的黃老人物,通過記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詮釋了許多黃老理論,使黃老學研究相對豐滿許多。
例如,無為而治是黃老學的核心學說之一,以往的黃老著作中對其論述主要在于理論構架和設想,是司馬遷第一次在《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曹相國世家》、《史記·汲鄭列傳》、《史記·田叔列傳》等篇章中通過生動的史實向人們展示了無為而治的方方面面。漢高祖劉邦時期,采取了去除秦朝苛法、開關梁馳山澤之禁、十五稅一等措施,使社會生產得以恢復,與黃老思想暗合。曹參在齊國向蓋公學習黃老之術,用以治理齊國,齊國大治。他入朝為相后,在全國推廣,成效顯著。呂后、孝惠帝時期,“復弛商賈之律,”③對于匈奴的挑釁,實行和親政策,所以能夠“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④。漢文帝時期,去除了收奴相坐律令和肉刑,史稱,“刑罰大省,至于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雹莶⑶野l展生產,“勸趣農桑,減省租賦?!雹蘧暗蹠r期,有“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⑦等惠民政策。
又如,把黃老哲學思想中有關謙退處下的內容結合現實政治形勢發展成為一種人生哲學,這是漢初對黃老學的重要發展,司馬遷通過《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等傳記展示了這種以明哲保身為目標的人生哲學的應用情況。在老子思想中,那些所謂“權謀”思想和“謙退”思想并不是直接相關的,是漢初張良、陳平、蕭何這群黃老人物的實踐把二者緊密聯系起來,發展成為人臣的保命術。這種明哲保身之術,其總體特征是識時務,知進退,守分際,臨急能變,知機善謀。其表現形式是在避禍的前提下,不居功,在功利面前謙退自下;自污,授人以柄;藏其鋒芒,遠離政治漩渦等。對于這些處世的學問,《淮南子·人間訓》說:“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边@可視為對漢初人物實踐的總結。
司馬遷創造性地發展了黃老學
司馬遷博采各家思想,加以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其中,他有選擇地接受了黃老思想的若干方面,并有所發展,成為他“一家之言”的組成部分,這里只著重強調如下幾點。
其一,在政治上,司馬遷特別贊賞“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賦予其新內涵。老子首先提出用清靜無為治國。黃老思想通過因循理論把老子消極的無為改造成積極的有為。無為理論,應用在治國上就是不妄為,不干擾百姓的生產生活。應用在君臣關系方面,就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司馬遷對于君主馭臣之術不感興趣,而對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表現出由衷的贊賞。司馬遷給清靜無為賦予了兩種內涵:一是統治階層對人民要寬簡行政,約法省禁,不干擾百姓的生產生活;二是要求統治者少欲、節儉,不為私欲擾民。黃老理論要求人主“漠然無為”⑧,主要是從養生和治國理論出發,而司馬遷以民眾的需求為依據,發展了“清靜無為”理論。
其二,在經濟上,把“因民之欲”作為制定政策的基礎,提出“善者因之”的宏觀經濟管理理論。黃老思想“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⑨,對于治國來說,最大的因循就是因民之欲。司馬遷對黃老學說最大的貢獻是根據“因民之欲”的理論,在經濟領域提出“善者因之”的宏觀經濟管理理論。司馬遷指出人求利的欲望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動力,從欲望動力的觀點出發,他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⑩,認為最好的政策就是遵循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順應和聽任各種經濟活動自由發展,最壞的政策是國家和政府與民爭利。在兩者之間,他還提出用經濟政策和教育手段來規范市場和民眾經濟行為,來補充“善者因之”的理論。在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司馬遷就提出了以遵循經濟規律和順應民眾求利欲望為基礎的一套宏觀經濟政策,這是十分寶貴的。
其三,在吏治上,把“循名責實”發展為各司其職。黃老主張在名正法備的前提下施行君無為而臣有為。要求君主運用刑名理論,循名責實,以獎懲為手段督責臣下。黃老學說以循名責實為手段達到“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這暗含著君臣分職而治的傾向。司馬遷把這種傾向更進一步發展為各司其職,要求統治階層的每一個角色都嚴守自己的職責。在《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等篇章中,司馬遷通過對曹參、陳平、張釋之言行的記錄表達了這一觀點。也就是管理系統內部的上下不同層級應該依據各自的角色分工來實施管理行為,以此為基礎,不僅實現了君無為而臣有為,更要實現“上無為而下有為”,每一層的上級都應該給下級一定自由度,讓下級更有為。君主與丞相之間是上無為而下有為的關系,丞相與執事的卿大夫之間則是又一重上無為而下有為的關系,依此類推,就可以使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各自在合理的范圍內作為。
我們以往對司馬遷和《史記》的研究較少從黃老學術角度考慮,研究黃老學也經常忽視《史記》的地位。事實上,它們是緊密結合的,司馬遷以及《史記》應該在黃老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
【注釋】
①(西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063頁。
②(晚晴)曹元忠:《箋經堂遺集》,轉引自韓兆琦《史記箋證》,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781頁。
③(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18頁。
④(西漢)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12頁。
⑤⑥(東漢)班固:《漢書·刑法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097頁。
⑦(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135頁。
⑧(西漢)劉安等:《淮南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8頁。
⑨(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90頁。
⑩(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53頁。
關鍵詞 巨大腎積水 保腎治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78
巨大腎積水是泌尿系梗阻造成的一種嚴重的繼發狀,在影像學上常提示腎無功能而行腎切除術。但馬騰驤教授指出,影像學對評價梗阻解除后腎單位的恢復能力沒有價值[1]。為此,1999年3月~2008年6月我們對16例巨大腎積水且IVP不顯影的患者在解除梗阻的情況下,行腎折疊成形固定術,并觀察術后患腎恢復情況,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10~52歲。單側病變15例,雙側1例。腎盂輸尿管連接部(UPJ)狹窄7例,均為單側;腎結石1例,輸尿管結石7例,其中雙側1例;婦科手術輸尿管被誤扎16個月1例。雙側病變者術前血Cr為386Lmol/L。術前均行IVU檢查,積水腎均120分鐘不顯影;所有病人術前行B超和CT檢查示:患腎巨大積水,實質厚度最厚處為3.0~11mm。
巨大腎積水的診斷標準:成人腎積水量超過1000ml,兒童腎積水量超過24小時尿量的總數,即被確定為巨大腎積水[2]。腎積水總量以經皮質造瘺第1個6小時引流量或術中排出量為準。
手術方法:取腰部切口,游離腎臟,于腎皮質菲薄處撐開放出積水,測量積水量,并再次測量腎皮質的厚度,顯露上段輸尿管至腎盂,先解除梗阻,取出腎及輸尿管結石,UPJ狹窄先行Anderson-Hynes成形術,切除病理性的腎盂輸尿管連接部及多余的、無張力的腎盂,重新吻合輸尿管與腎盂,恢復盂管正常的蠕動節律。輸尿管結扎者取腹部切口行膀胱瓣修復術。后患腎行腎折疊加腎下極固定術:將腎皮質薄弱區內翻,大片皮質薄弱區可反復折疊縫合,薄弱腎皮質區亦可切除。然后在腎前、后分為兩組用3-0腸線或可吸收線分別縫合,每組各縱行3~4道,兩組縫線縫好后收緊結扎,此時使腎組織薄弱區內翻縮小腎臟。然后固定腎臟于后腹壁肌肉組織上,使腎下盞與腎盂角度盡可能地接近90°,中盞與腎長軸為90°,此時上盞與輸尿管近于180°,形成一個漏斗形的、暢通無阻的通道,這樣各盞與腎盂和輸尿管引流通暢。術中留置雙J管內引流,6~8周后拔除,兒童用改良的雙J管從腎皮質引至皮下以備拔除。腎周引流。雙側腎積水者先行經皮腎造瘺,待腎功能恢復后同期手術。
術后處理: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應用肌苷針等護腎。傷口引流管在無液體引出48~72小時后拔除,尿管保留7天。成年患者雙J管于術后4~6周拔除?;純狠斈蚬芡庵Ъ苡谛g后2周拔除,拔管前先經輸尿管外支架管注入美蘭2mL后見尿液呈深藍色,2~3天后閉管48~72小時,若無腰脹、腰痛、發熱等不適,證實吻合口通暢,拔除腎造瘺管。3個月后復查B超、腎功能及IVU。
結 果
全部患者手術順利,無嚴重并發癥。證實為UPJ狹窄7例,病理報告示切除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神經肌肉發育不良。右腎多發結石1例,輸尿管結石7例,其中雙側1例;外院婦科手術輸尿管下段被誤扎致完全梗阻1例。術中測積水為1000~2200ml,術中或術前測pH為5.8~7.1,術中再次測腎實質厚度最厚處為5~16mm。尿細菌培養均為陰性。術后隨訪6個月~3年,平均18個月。術后3個月1例出現腎感染,未能充分抗感染治療而形成UPJ狹窄,于術后半年再次手術切除。余經IVU及B超檢查,腎積水均顯著減輕,積水消失3例(約占總數的18.75%),患腎均出現不同程度顯影,可見腎盂輪廓30分鐘以內者9例(約56.25%),60分鐘者6例(約37.5%),未發現并發結石、吻合口再狹窄等并發癥,輸尿管顯影良好。腎功不全者血Cr恢復正常。
討 論
腎積水非獨立疾病,而是由于尿路梗阻引起的腎臟的病理改變。從腎集合管一直到尿道外口,任何部位的梗阻都會影響尿液的排出而引起腎積水。尿路梗阻的原因很多:小兒以先天畸形為多見,最常見的是腎盂輸尿管連接部先天發育異常而致UPJ狹窄,連接處的內在病變是發生梗阻的基礎[3]。該處環肌發育不良呈中斷狀態,不能傳遞來自起搏細胞的電活動,且隨梗阻時間的延長,膠原纖維明顯增加,從而造成近梗阻部分腎盂和上段輸尿管成為一個無彈性的管道,成為無蠕動區段[4]。
大多數先天性腎積水病變呈進行性發展,最終造成腎功能的喪失。UPJ狹窄見于各年齡組,成年病人,病情較重。本組7例符合這種情況,占43.75%。術前通過IVU、RUG或MRU可了解狹窄的確切位置和狹窄段的長度。
成人常見的原因為尿路結石、炎性狹窄、腫瘤、各種損傷以及外在的壓迫等。珠三角上尿路結石多見,由結石梗阻引起的重度腎積水占50%左右。急性梗阻原因引起的梗阻一般發現較早,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的腎臟損害,本組1例輸尿管結扎為外地偏遠地區手術誤診誤治導致。慢性原因引起的梗阻癥狀多不典型,病人在不知不覺的長期過程中逐漸加重,發現較晚,往往以腹部膨隆或出現明顯的包塊就醫,此時多為腎臟的重度積水,損害很重。當成人腎積水量超過1000ml,兒童腎積水量超過24小時尿量的總數,即被確定為巨大腎積水[2]。
正確評估積水腎臟的功能,對治療巨大腎積水是很有意義的。過去認為,只要對側腎臟是好的,巨大積水的腎臟都可以被切除。而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巨大腎積水相當大一部分(大約70%)的病例經解除梗阻或腎造瘺引流,腎功能可以得到較大程度的恢復,故不能單純以腎積水量的多少來衡量腎臟是否有功能。再者我們既往判斷腎積水腎功能的可復性,多以腎皮質的厚度判斷:一般認為成人皮質7.1,腎功能一般完全不能恢復[7],可作為腎切除的重要指征。有人認為對于腎積水嚴重,排空腎盂尿后靜注速尿20mg20分鐘內無尿液產生者可考慮切腎[8]。結合我們經驗和有關文獻[7~12],我們總結出按以下指標選擇保腎手術:①B超或CT顯示成人腎實質厚度>3mm,小兒腎皮質>2mm,術中減壓后成人腎實質厚度>5mm,小兒>4 mm,腎實質殘存面積(實質厚度>3mm)至少>10%者。②梗阻腎pH1.005,③術前行腎造瘺引流者每日尿量>500ml,或造瘺后行IVU檢查造影劑在60分鐘內顯影者,④術中雖皮質較薄但靜脈用速尿20mg后,15~20分鐘見泌尿功能良好者。⑤雙腎或孤立腎積水,以及對側腎有損害者。對于嚴重腎積水、腎實質殘存面積(實質厚度>3mm)
在決定保留腎臟后,選擇何種手術治療積水腎是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傳統的保腎手術治療巨大腎積水僅強調解除梗阻,術后因腎內壓力低,排空慢,塌陷的腎盂內易造成引流不暢的死角,常導致積水不能解除或加重,并發難以控制的感染,最終患腎功能喪失,有的患者可并發難以控制的高血壓,不得不再次手術切除患腎。近幾年來,人們公認的是行腎折疊加腎下極固定術,并收到較好的效果。我們手術的體會是:充分游離腎臟,然后分組折疊腎皮質使腎組織薄弱區內翻縮小腎臟,這樣縮小了腎內腔的容積,根據流體力學的原理,容積與排空能力成反比,因此就提高了尿液的排空能力。既往文獻報道[11~12]不游離腎上極目的是使腎下極外展后改善下盞的引流。但我們發現如果腎上極積水擴張重,折疊后上極皮質易塌陷留有死角引流不通暢,術后同樣易感染,也不能很好的達到減容目的。因此折疊加固定術就解決了游離腎上極后有效的達到減容目的,同時也能很好的引流下盞。徹底解決了引流通暢與排空壓力的問題。
徹底去除病因,這是恢復腎功的前提,UPJ狹窄者按Anderson-Hynes成行術進行。結合有關文獻[13],我們的體會是:①切除有病變的腎盂輸尿管連接部;②輸尿管剪成斜形,并加縱行剪開,以加大腎盂輸尿管吻合口直徑;③腎盂輸尿管吻合口位于腎盂的最低部位,呈漏斗型,并保持位置對合正常,避免扭曲變形,保證尿液引流通暢;④切除多余無張力的腎盂壁,使腎盂腔縮小,使腎盂壁收縮有力;⑤盡量保留伴行血管,保證吻合口良好的血運;⑥吻合確實,作腎盂和輸尿管的小針距縫合,黏膜層、肌層對合整齊,預防尿漏、狹窄,有利于輸尿管的肌源性傳導,不充足的縫合會造成吻合口內肉芽形成[14],吻合口以脂肪組織覆蓋。 結石患者術中須取凈結石,結石存在時間長合并息肉或狹窄者,在切除病灶的同時充分游離做到無張力吻合,術中避免損傷腎盂、UPJ及血管,加強手術前后抗感染治療也很重要,以防術后感染出現膿腎、UPJ狹窄或再出血。本組一例UPJ處結石,術后出現腎盂感染而出現UPJ狹窄最后行腎切除,教訓深刻。醫源性輸尿管下段損傷,常用膀胱瓣修復術,充盈膀胱后,先測量所需膀胱瓣的長度,后用電刀切開成形,術中一定要避免吻合口出現張力,并且用3-0可吸收線將膀胱瓣的末端固定在腰小肌上。
術中放置合適的支架管,有助于引流尿液,防止尿外滲、吻合口狹窄及輸尿管扭曲,促進吻合口愈合,同時保持腎內低壓,利于腎形態和功能的恢復。成人放雙J管內引流,小兒一般放外引流,避免膀胱鏡下拔管的痛苦。腎周要引流充分,避免滲出液積聚引起感染,繼發尿漏及再梗阻。
綜之,對巨大腎積水患者術前須充分評估腎功能,應嚴格掌握切腎指征,避免臨床上可恢復功能的一些“無功能腎”無故切除。實踐證明:大部分巨大腎積水患者在徹底解除梗阻的前提下,行腎折疊及固定術可恢復腎功能,且可避免腎積水不能有效解除及繼發感染等并發癥。巨大腎積水患者大多是青年人,如果過早地失去一個腎臟,一旦再發泌尿系結石或感染等,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故保腎工作顯得重要而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542.
2 吳在德,吳肇漢,等.外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695.
3 Stevan B Streem,Jenny J Franke,Joseph A Smith,Jr.Manage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In:Patrick C.Walsh,eds.Campbell's urology.8th ed.Philadelphia: Saunders,2002:463-512.
4 De Siati M,Silvestre P,Scieri F,et al.Congenital 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definition and therapy.Arch Ital Urol Androl,2005,77(1):1-4.
5 姚名盛,魯功成.腎積水患者腎功能可復性預測的研究.臨床泌尿外科雜志,1991,6(3):145.
6 張杰,何上進,陳孝義,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腎積水不顯影的腎功能評估及其意義.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6,3:157.
7 范明,魯功成,張齊均,等.重復腎、重復輸尿管畸形8例診治體會.臨床泌尿外科雜志,1995,10(6):351.
8 李為兵,張照煒,吳雄飛,等.上尿路結石腎切除原因及降低切腎率的探討.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7,18(8):460.
9 Hemal AK,Aron M,Wadhwa SN.Nephroplication and nephropexy as an adjunct to primary surgery in the management of giant hydronephrosis.Br J Urol,1998,81:673-677.
10 劉少青,沈秀萍,遲玉友,等.雙垂直法腎折疊和固定術治療巨大腎積水.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06,1:16.
11 遲玉友,周榮祥,楊進益,等.腎盂輸尿管成形術及其輔助治療.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1,3:142-144.
12 黃明,鄒曉峰,肖運政,等.腎折疊和腎固定術在巨大腎積水治療中的應用.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