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煙臺的海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隨著近年來移動技術和網絡環境的不斷優化,新型的移動終端將成為未來微型學習的有效支撐。然而,如何將移動終端應用于實際的微型學習,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為了探索移動終端上的有效學習模式,本研究依托微信公眾平臺,創建了學習公眾號,面向我院汽車工程系師生微信用戶,研究結果表明,微信公眾平臺在吸引學習者、傳播微內容、推進個性化學習等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發現用戶的學習資源轉換率偏低,學習行為可控性較弱等。進而提出本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微信平臺;教學輔助;資源推送
【中圖分類號】G642.4 ;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29-01
一、研究背景
在“互聯網+”時代,為適應教育新形勢,體現教育新常態,我們應該更加關心如何教會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互聯網+”時代的學習具有移動性、高效性、廣泛性、交互性、共享性和個性化等趨勢發展。學習以從傳統的課堂逐漸轉變成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一種數字化學習、移動學習、終身化學習。
二、微信學習平臺運行情況
微信作為移動的微型媒體,可為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多方面的支持,有效實現輔助教學。為更好的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促進學習,我們建設了一個汽車專業知識推送平臺――“汽車系團總支”微信平臺,通過貼近師生需求和興趣的知識定期地推送一系列學習資源。吸引師生使用,及時調查反饋使用情況,不斷優化運行。
在近一年的運行過程中,已有1348 名微信用戶通過搜索、朋友圈分享和推薦,選擇關注本微信公眾號。微信平臺為師生提供了大量鮮活、圖文并茂的專業知識,而且能及時更新和推送資訊,如汽車時事類、營銷管理類、維修技巧類、服務意識類、案例討論類等,與課堂知識互為補充,形成一張完善的知識大網,擴展視野,豐富背景知識,并學生對推送內容進行反饋,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信息優化。為用戶提供了語音識別接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或想與教師交流,就可以通過微信語音功能與指導教師進行對話交流,這種交流可以很快地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方便學生解除疑難問題,提高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實現“學習―交流―再學習”的教學模式。
三、用戶的學習內容和行為分析
“汽車系團總支”微信公眾號在梳理前期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微型移動學習碎片化特點,進行了課程資源的篩選和延展,公眾號融合了視頻、圖表、文字和動畫等媒介形態,知識點采用圖文結合的編排樣式,每章文字篇幅不超過 1000 字,另有多條視頻用于講解。微信公眾平臺具有精準的信息推送功能,力求通過微內容的 100% 到達率為公眾平臺創造良好的用戶粘性,但實際的圖文轉化率數據卻顯示,公眾號單個知識點的平均轉化率僅為 19.97%,約 80.03% 的用戶雖然收到了內容推送的提醒,s未參與學習。
此外,從每周學習資源送達與圖文頁閱讀統計表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公眾平臺開放近 2 個月后,學習內容的閱讀率并未與用戶增長的速率保持同步,并且原文閱讀與用戶數之間的增速差距在明顯增大。然而,微信公眾平臺的開放式學習模式容易使學習者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在缺少必要的學習引導與管理的環境下,用戶自主學習的持久動力明顯不足。
除學習者自我學習管理以外,微信公眾平臺的內容推送頻率也是影響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學習資源 7 天內原文閱讀人數統計圖呈現了37 條學習資源使用率的變化,每條信息在當天都會達到閱讀人數的峰值,隨后在 1 - 2 天的時間內迅速回落。
四、反思和發展建議
我們認為微信公眾平臺能夠為移動微型學習提供有效支持,但仍需要在課程的教學設計、資源內容、學習環境、支持服務方面進一步完善,在發揮其綜合優勢的同時,使學習者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
(一)應以微信用戶為核心,將專業知識的社會化普及作為目標開展推送信息設計。實時跟蹤微信用戶的學習需求,開發建設與之適應的資源內容; 以有利于網絡傳輸為原則,設計短文本、微圖像、微音頻和微視頻等不同的資源呈現形式; 以符合微信用戶的使用習慣為導向,適當加快內容更新、助學促學信息的推送頻率; 結合微信的智能應答、分組管理和實時交流技術,創建多元化學習情境和與之配套的學習支持服務,使微信公眾平臺支撐下的課程學習能更好地實現知識信息的制作、傳輸、獲取、接納與散播,從而擴展移動微型學習的社會效益。
(二) 加強推送速率與媒介形式并重的資源建設。以往有關微課程內容的應用研究大多以微視頻作為主要媒介形式。然而,研究發現,學習內容的媒介形式(視頻、圖文)對資源轉化率與學習認知沒有產生顯著影響,微信用戶的專業背景、學習需求、學習參與度等方面是造成認知差異的主要因素。此外,資源內容的更新速度對資源轉換率的促進作用顯得尤為突出,如資源后的1- 2天往往是圖文瀏覽量最為密集的時段,在引發高頻率用戶轉發的同時帶來了新用戶的加入。微型公眾平臺的學習內容的用戶集中關注時間較短,這對微內容制作與推送的時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適當減少資源的時間間隔,并能保持相對平穩,將有助于提升用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在微信公眾平臺的資源建設方面,我們建議,資源內容的制作采用適合的信息視覺化形式,在字形、圖形、音頻、視頻和動畫媒介形式的編輯方面,盡量避免給學習者的瀏覽與認知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同時,提升學習資源的送達頻率,將資源的時間間隔縮減至 2 至 3 天,減少學習的周期,將有助于學習者在較短的學習期間內保持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柴陽麗.基于微信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聽說學習訴求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0):66-72.
[2]王萍.微信移動學習平臺建設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4(5):88-95.
[3]王海慶,徐春玲.一定學習交互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軟件導刊,2014(2):51-54.
關鍵詞:小學生 積累語言 促成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17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還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豐富學生詞匯,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如何指導學生積累語言?
1 讓學生體會積累語言的樂趣
每到開學初,筆者組織全班學生做讀書筆記,每人準備一本筆記本,美其名曰“采蜜本”,每天堅持閱讀課外書,看到好詞好句及時摘記下來,還可以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定時交流讀書的樂趣,展覽優秀的“采蜜本”,評比出“辛勤的小蜜蜂”。在活動中,同學們興趣盎然,樂此不疲,有的同學還對“采蜜本”進行了美化,翻開那一本本色彩和文字兼美的“采蜜本”,猶如看到一只只辛勤的小蜜蜂正在鮮艷的花朵上采擷著新鮮的花蜜,令人賞心悅目,喜不自禁。“學以致用”是一條很重要的教育原則,鼓勵學生恰當運用積累的語言,對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教師用紅筆標出并加以賞析,并寫上“語言運用好!”“你的詞匯真豐富!”等批語,增強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樂趣,讓他們嘗到積累語言的甜頭。
2 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告訴我們:小學生積累語言有法可尋。
2.1 誦讀中豐富積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小學生記憶力特別旺盛,正處于儲存語言的最佳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多多背誦妙詞佳句、精品文章,通過背誦的語言實踐促進語言積累,并有效地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蘇教版教材中,大都是文質兼美的韻文、古詩詞及現代詩等,是適宜學生語言積累的內容。課堂上,以讀為本,以“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對朗讀流程有明確的指向:初讀要求讀準讀通讀順;細讀要求理解內容,細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讀則要求背誦,積累語言。要給全體學生足夠的試讀、練讀和評議的時間。讀書形式多樣,如范讀、分角色讀、齊讀等等。如蘇教版教材中的《西湖》一文,以優美的筆觸細致描繪了西湖的美麗景色,同時寓情于景,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課堂上,筆者先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接著出示西湖的相關圖片,激發學生的向往之情。然后,進一步組織配樂讀、表演讀等等,在反復朗讀中誘導學生想象西湖的美景,直到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逐漸融入課文的文字里。這樣,學生就順理成章地在朗讀中積累了語言。
又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指導學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羅隱的《柳》,楊萬里的《新柳》,把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拓展了學生的誦讀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的效果。還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知識塊,拓展了學生誦讀積累的范圍。
2.2 品析中勤于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的確,在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品析中積累。教學《煙臺的海》一文時,筆者出示了三句描寫春天煙臺海的句子:①春天,海水變得綠瑩瑩的。②海水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③海水又撲了上來,像個頑皮的孩子。然后組織學生加以修改、變化和比較。對于第一句,筆者示范修改成:“春天,海水變得綠瑩瑩的,像個頑皮的孩子。”并且讓大家品讀修改前后的兩個句子,說說這兩個句子哪個好,好在哪里。接著,讓學生自己修改,并互相討論。教師則引導大家從用詞語造句等方面入手,發揮想象力,通過品詞析句體會海水的輕盈與可愛,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如“害羞似的退了回去”、“又撲了上來”,學生邊朗讀邊想象,并且逐步學習如何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通過這樣品詞、品句,學生就會把好詞佳句記憶在腦,不斷豐富“語言倉庫儲備”。
2.3 復述中沉淀積累
復述作為一種語言訓練,旨在幫助學生提高系統連貫的表達能力。我們在指導學生復述時,首先要引導學生熟悉材料中的詞語、句式和章法。當然,僅僅這一步還不夠,必須進一步通過分析、綜合、抽象等方式,學會抓住重點。應該說,復述比背誦更有利于掌握和積累語言材料,復述是一種更高形態的語言積累方法。
《鄭成功》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主要寫了他、建設臺灣這兩件事。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敘述順序,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復述。復述之前,筆者把文中的重點詞語寫在黑板上。復述時,要求學生抓住這些詞語把的原因、經過、結果說出來。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采用了合作復述、接龍復述的形式,幫助學生積累課文語言,規范口頭語言,并進一步提高理解和記憶能力。
3 指導學生在運用中深化積累
語言學習的關鍵在于運用。首先是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不但要加強練習,而且要善于指導運用遷移。如《孔子游春》一課,文中有很多四字成語,如“溫文爾雅”、“善施教化”等,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來學習運用。可先布置抄寫詞語,在抄寫的基礎上理解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由選擇,靈活運用。實踐表明,學生在此類練習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不斷吸收新鮮語匯,能夠有效促進語言的積累。所以我們在習題評析時,要對選材新穎、用詞準確的學生及時表揚,不斷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內動力。其次,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幫助學生在腦海中不斷積累生活素材。還必須要求學生把積累語言作為一項家庭作業來完成,讓每位同學準備一本專用的語言積累本子,每天根據教師布置的范圍收集優美詞句,使他們的語言積累一開始時就能在正確規范的軌道上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