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山水風光的古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山水風光的古詩詞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下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創新教學。

      一、古詩詞釋義

      古詩詞是中國文章獨有的一種文體,這種中文文體要具備特殊的格式及韻律。

      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二是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內容來分類:

      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詠物詩。詠物詩在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語言清麗洗練。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戰爭詩。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行旅詩和閨怨詩。古人外出時間較長(或久戍邊關、長期流離等),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送別詩。古時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親人(朋友)之間往往很長時間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二、小學古詩詞的創新教學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抓住詩歌的難點。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小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需要教師的點播和引導。為此筆者在教學中便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理解程度,對古詩詞的教學難點先行找出來,然后幫助學生逐字逐詞弄懂搞清楚。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詞時,一是要告訴學生題目中的“鸛”字是形聲字,讀鸛(ɡuàn),鸛雀形似鶴;二是對古詩詞中的多音字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能夠熟悉;三是告訴學生“多義詞”不能夠把他單獨拿出來進行理解,而是要結合上下的詩文來作理解;四是對詩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詞”要多學生進行重點交代,作重點解釋。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把詩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們知道古詩詞是講求凝練的,是用極為有限的詞句來盡可能的表達作者盡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說古詩詞的句法是有一定特點的。在教學《鋤禾》這首詩歌時,筆者就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時下白話文的意思給小學生進行了講解理順詩詞的句子,疏通語意,讓小學生在教師思路的引導弄懂弄透。

      教師的課堂詩歌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感染啟迪,讓學生學有所得是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在教學《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歌時,筆者顯示給學生講了作者李白當時的生活窘境,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后的作品,那么學生就容易理解詩中寫的“彩云繚繞”的白帝城、水流湍急、順水舟走得很快、沿途重疊的山巒等景致都是作者內心的喜悅和激動的感情的表露。

      山水風光的古詩詞范文第2篇

      “唐詩以韻勝,故渾雅”,教材中的詩歌大多數都是近體詩,它們形式固定,格律嚴格,節奏感強,便于誦讀和記憶。在教學時,可以通過不斷的吟讀背誦,展開自由的聯想和想象,體味古詩詞韻味的美和意境的美。如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誦讀,如個人表演讀,集體朗讀,小組對讀,男女生對讀等,就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詩人那種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孤獨寂寞之情,再加上教師精煉的提示,自然而然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了。

      好的詩歌總有其震撼人心的地方,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字,都有可能打動人們的心靈。例如讀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第3聯,即言“勝事自知”,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索性就地坐了下來。“坐看云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云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正如近人俞陛云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再從藝術上看,這2句詩真是詩中有畫,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畫。在這一讀一品之中,學生便深深感受到了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心境,也不由地心向往之。

      品詩,還要品它的藝術技巧,這樣不僅可以體味到詩歌內蘊的博大與深沉,更可以體味到一種美的享受。如讀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第2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表達了詩人對受害的戰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對歲月流逝,人遷的感慨,用典巧妙貼切,感情深沉。

      品詩,需要教師把自己對詩的品評技巧準確地告知學生,通過廣博的知識獨到的見解、激情的語言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生共同感受心靈的顫動。

      教材中的古詩詞,都是膾炙人口的精品,可以讓學生進行改寫或仿寫,例如古詩《君子于役》《石壕吏》《天凈沙•秋思》等,或故事性強,或意境優美,可要求學生將其改寫成散文或小說,在寫作的時候走進詩人的心靈,更深切地感受詩人的情感。

      積累

      詩詞作品多數是詩人有感而發,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到詩歌天地中去尋芳探幽,擷取名篇佳句,分門別類,編成專題詩集。如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學生可以為自己的專輯起一個別致新穎的名字,對詩句作簡要介紹和點評,還可以加上前言和編后記,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隨時感受心的悸動。

      運用

      古詩詞中不乏名句警句,或寫景優美,或感情真摯,或富含哲理。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它們在今天仍然鮮活,有無限的生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古為今用,用詩詞名句造句,寫小片段,這些寫作訓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積極地去讀古詩、品古詩,自覺接受心靈的洗禮。

      山水風光的古詩詞范文第3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詩詞教學;有效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1-0131-01

      現行的語文教材,古詩詞占有一定的比重,小學也不例外。這些詩詞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詞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遠,因而古詩詞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理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我覺得將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術重現古詩詞情境

      一首詩詞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散發著無窮無盡的韻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是古詩詞雖然短小精悍,但卻充滿畫意,充滿美的意境。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比較差,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詩詞中美麗的畫面"復制"出來,從而刷新美的意境。例如教學高鼎的《村居》這首詩時,我借助電教媒體出示了一幅村居圖:春光明媚,小草從睡夢中醒來,吐出被春風染綠的嫩芽;黃鶯展開柔嫩的翅膀,在高空中自由飛翔,仿佛在歌唱春天;楊柳在春風的吹拂下梳理秀發,撫摸堤岸;兒童放學后急急忙忙跑回家,在春風中奔跑著放起了風箏……放風箏的畫面一下子喚起了學生對快樂生活的回憶,激活了他們的內心體驗。我深深地知道,古詩詞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詞,學生對古詩詞畫面美的理解將會是籠統的、模糊的。為此,我抓住古詩詞“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媒體輔助手段,生動形象地再現古詩詞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內涵美,真正達到詩、畫、情為一體。

      二、信息技術突破古詩詞難點

      體會詩意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大難點,它一般是在理解詩句內容上進行的。應該根據每首詩詞的背景、內容、情境等的不同,合理選擇電教媒體,真正給學生創設一種聯想的意境,從中體會古詩詞的思想感情及詩句的美。如教學《暮江吟》一詩,可以說這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具有立體性的圖畫。教學時,在學生理解了主要內容之后,我播放了這樣一段錄像:黃昏時分,天上夕陽斜照,紅霞滿天;遠處山連山,近處江水粼粼,紅綠相間,一詩人佇立江邊,眺望江水。夜晚,江邊綠草上,滴滴清露猶如珍珠,天上一彎新月,巧如銀弓,一詩人信步江邊。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以及詩中創造出來的美的色彩,美的意境,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聲音、圖畫等優勢,創設情景,來引導學生與古詩詞情感交融,深入體會古詩詞內容,品味古詩詞所蘊含的情感,盡量使得學生能在最佳的狀態下由心地品味古詩詞。

      三、信息技術強化古詩詞誦讀

      古詩詞節奏強,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而音樂又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處。因此,我們要根據古詩詞的內容選擇相應的樂曲烘托、渲染詩詞的內容。在開始學習古詩詞時,播放配樂朗讀錄音,那抑揚頓挫的朗讀聲和著與古詩詞基調相和諧的音樂,自然而然地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學生就會從朗讀的語氣、感情上去想象古詩詞所描寫的意境,這樣就會對古詩詞的內容有一個初步感知。例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隨著清新優美的音樂和娓娓動聽的朗誦,一幅廣闊畫卷仿佛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其中有寒山“遠”、石徑“斜”、楓林“晚”、霜葉“紅”,他們遠近高低相映成趣,景物互相映襯,畫面優美,學生會隨著繪聲繪色的古詩朗讀錄音,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對古詩內容有一個初步感知。同時,標準的古詩朗讀錄音,不僅給學生以悅耳流暢的音韻美和均勻有力的節奏美的享受,還能把這種美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自己的朗讀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信息技術拓展古詩詞資料

      山水風光的古詩詞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3—0063—01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古詩文作為古代文化的瑰寶,對學生學習語言、促進身心健康和智力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曾在校本課的教學中,采用古詩和民族音樂相結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將古詩和民族音樂相結合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擴展想象的空間,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詩樂相配,自由想象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音樂的作用往往是最直接、最動人心扉的。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優美的音樂能使學生展開想象,將詩的意境和音樂融為一體,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意境的理解。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與詩文內容或情緒一致的音樂,能縮短學生與詩歌間的距離,實現學生與詩人的親密接觸。如,用《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樂配唐代詩人李白的《春日》,音樂的起伏和古詩本身的韻律、節奏交織在一起,能使學生想象到春分和煦,明日當空,山水相連的動人畫面。

      二、意境入眼,以樂傳情

      古詩詞的精髓在于其創設的意境含蓄而雋永,學習古詩最重要的是入情如境。王國維認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國詩詞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所在。” 小學生由于認知的限制,對事物的理解大都是感性的。因此,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借助音樂的可聽性、可感性,繪畫的可視性、具體性,把詩、音樂以及圖畫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耳聞目睹,直面感受古詩詞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通過音樂、圖畫的展示,可以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畫中的意境有一個具體的感知,從而引領學生走進詩人的意境。抒情的音樂、如詩的畫面,一下子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會讓學生眼睛為之一亮。筆者在教《敕勒歌》一文時,讓學生邊聽著東蒙民歌《牧歌》,邊欣賞草原風光的視頻。民歌和視頻將學生帶入了一望無垠的北國草原風光,學生被草原的景色所陶醉,邊聽、邊看、邊想象,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從而進入詩境。

      三、民樂伴唱,吟唱如心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特征表明,小學生通常是活潑好動的,也是具有創造力、想象力和模仿力的。音樂和表演往往是學生的最愛,這種形式使學生樂于接受和參與。在課堂上,教師如果一味地讓學生朗讀,不但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而且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和呆板。筆者在教學古詩時,常常將一些民樂配上古詩,讓學生有感情地演唱,這種教學形式不但能鍛煉學生的歌唱能力,使學生熟悉民樂的音調,而且能幫助學生很快地記住詞句,增添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課堂上,學生可以邊唱邊擊掌,可以踏地,可以輕叩課桌。學生邊拍邊唱,既滿足了學生好動的特點,又提高了學生的詩文修養,培養了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用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配上唐代詩人杜牧的 《江南春》; 用陜北民歌《走西口》的旋律配上唐代詩人王之煥的《涼州詞》。

      山水風光的古詩詞范文第5篇

      【關鍵詞】古詩詞;民族音樂;教學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璀璨文化,自開天辟地以來,那些動人的傳說與優美的風情,伴隨著文人高風亮節的身影,形成了千古流傳的偉大詩篇。而中國古詩詞就是這浩瀚文化海洋中的一輪巨浪。中國古詩詞以其發展歷史悠久,語言純粹精練,文化內涵豐富,意境優美,意趣深遠而堪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因此,古詩詞教學中精心挑選與所講的古詩詞相關聯的民族音樂來貫穿于教學之中,能觸發學生的感情,也能借曲融情,從而使學生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在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滲入民族音樂,將會烘托出高雅的藝術氣氛,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從而提高學生鑒賞水平,高品位理解古詩詞恣肆的韻味,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中感受“美”,起到烘托文章主題的作用,達到動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滿江紅》表達了壯懷激烈的愛國熱情,磅礴氣勢,令人感情激蕩。蘇軾的《水調歌頭》對月亮的奇思妙想,讓人盼望圓月和歡聚,讓人難以入睡。因此,在中學古詩文的教學中,根據古詩的內容,配以相適應場景的民族音樂,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達到在音樂中享受到古詩的音韻美、語言美、修辭美,進而體會到古詩有嚴謹的結構形式和完美的藝術形象。如教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師在范讀時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樂曲,悠揚的樂曲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抒發了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感情。《過故人莊》這是一首把田園美景與悠然自我的心境進行了完美統一的佳作。教師可以選用民樂《苗嶺的旱晨》開頭部分作為背景音樂,在學生齊聲朗讀時配入,并啟發學生進入朗讀中所描繪的場景中,享受到真美。教師引導學生把握音樂美的內容和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美妙的樂曲氛圍中感受“美”的情趣。

      古詩詞原本就與音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先秦到兩漢絕大多數詩歌是要和樂演唱或者舞蹈的.《毛詩序》云:“詩言志,言之不足,則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就說明古代詩歌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課堂教學在優雅的民族音樂欣賞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古典詩詞風雅的意味,能讓學生體會到古典詩詞獨特的人文情懷。

      首先,從中國古代的詩歌形式的產生來看,我國古代詩歌形式中的詩、詞、曲、賦無不與音樂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國古代,《詩經》和歷代的詞曲都曾經是配樂歌唱,隨著詩歌的發展,雖然與音樂逐漸分離,但仍保留了音樂的某些特性。《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類。這個分法也恰恰是按照音樂來分的。先說“風”,周朝的統治地區主要在北方一帶,因此它的經濟、文化等都主要集中在北方,它的詩歌采集也主要是在北方地區。所以“風”中所記述的詩詞多是北方民歌。再說“雅”,雅是相對于俗而言的。所謂俗是民俗,民間的,大眾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它是有別于士大夫的“雅”文化而言。“雅樂”也就是是儒家所說的“正音”,是帝王的,統治者的,文人的音樂。最后一個“頌”,是祭祀。這個祭祀不僅僅包括自己的列祖列宗還包括天地之神,整個宇宙。因此,我們可以說詩歌與音樂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在學習與樂曲《漁舟唱晚》審美意境相似的古詩,如教學《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知江南》:“聞聽江南是酒鄉,路上行人欲斷腸。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里香”時,播放古曲《漁舟唱晚》或《煙雨唱揚州》能使學生產生對江南美麗山水的聯想,感悟音樂與詩歌的意境,增強對民族音樂的審美感受。

      其次,詩詞本身的音樂性決定了詩與樂密不可分。古代詩詞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大批優美的詩、詞、曲、賦,這塊芬芳絢麗的園圃令人著迷,令人神醉。每每徜徉其中,都會有各種感受,而其與音樂的內涵與外延的結合,又顯得相得益彰。也正是這種詩情樂韻的結合,使學生獲得了感知音樂美和鑒賞詩詞美的能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詩詞意韻抒發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讓音樂走進古詩詞課堂,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輕松地領悟古詩詞的魅力,更能讓中國古詩詞這一非物質遺產更好的傳承。詩本是最富音樂性的語言藝術,“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奏是詩歌賦予的氣息,它所特有的音樂靈性是其它體裁文學無法比擬的。總之,詩歌與音樂在韻律、形象、節奏等方面具有共通點,詩歌具有音樂性。例如《詩經.關雎》、屈原的《九歌》等詩詞作品在當時都是要演唱并且伴舞的。《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思就是說《詩三百》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我們可以從下面一段記述中看出當時詩與歌乃至舞是不可分離的,《詩經.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虞書》上也講:“詩言志,歌永言。”也是說的如此。及至唐代、宋代的雅俗之樂都是要配以詩詞和樂而唱的。比如李白的《清平調》,這是依曲填新詞,專為楊貴妃而作的。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其二,“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空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名花傾城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意,沈香亭畔倚闌干。”后傳聞李白獲罪是因此三首詩而起。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并不是每一首詩詞都是可以和樂而歌,詩在最初階段是作為歌詞而呈現的,而后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于詩詞與音樂自身的發展需要,兩者才逐漸分離。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古詩詞浸潤著民族音樂的審美意趣,古詩詞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輔以優雅的音樂融入其中,更能培養學生跨越時空聯想、想象能力。在教學“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和馬致遠筆下的《秋思》時,如能播放《蘇武牧羊》或《昭君出塞》等簫獨奏的民樂,效果更佳,讀者會在低沉的音樂中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那曠野之中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而《秋思》中所描寫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種凄涼、幽靜而深邃的意境也將展現得淋漓盡致。

      古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寄托、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多少文人墨客傾心于它們的創作,讓多少百姓醉心于它們的品讀。它的價值趨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民間音樂似乎難與古典詩詞歌曲相媲美。與民歌、戲曲等其他中國民族音樂形式相比,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文人雅性是超越于其他形式的。在歷史的沿革中,由于古典詩詞歌曲與文學之間的親緣關系,它深受文人墨客的審美取向的影響,成為文人寄意托寓的一個載體,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傳統文人的價值觀、哲學思想,因此使得它更為陽春白雪,成為一種古有的“雅樂”。而詩歌較強的寫意、抒情性將會促進樂譜風格雅致與樂曲妙曼,更能體現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任意揮灑、自由率真、融合天籟、舒卷自如、簡淡沖遠的審美追求,

      相關期刊更多

      美術界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西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美術大觀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書畫世界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亚洲成av人影院|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亚洲无线电影官网|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亚洲一区电影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WWW|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站|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亚洲AV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 亚洲第一成年男人的天堂|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