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團結學習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區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地區。全面貫徹黨和國家語言文字政策,正確使用民漢兩種語言文字,對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地方和單位社會用語、用字不規范,如不按規定使用民漢文字,民漢文字同時使用時比例失調、翻譯不準確、排列不規范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為進一步加強我區語言文字工作,促進各民族語言文字規范準確地使用,現將有關規定重申如下:
一、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國家機關以漢語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公務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自治區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時,同時使用維吾爾、漢兩種語言文字;根據需要也可以同時使用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字;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執行職務時,在使用自治區通用的維吾爾、漢語言文字的同時,使用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也可以根據需要,同時使用當地通用的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
三、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召開的全區性和地方性會議,應根據與會人員情況,使用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特別是會議下發的文件材料必須同時使用民漢文字。重要會議的會標應當同時使用少數民族文字和漢字。
四、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在招生、招工、招干和技術考核、職稱評定、晉級時,必須同時或分別使用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漢語言文字。國家和自治區另有規定的除外。
五、社會用字應當同時、規范使用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使用時要做到比例相稱、工藝美觀、翻譯書寫準確。
社會用字主要是指:機關、團體和事業單位的公章、門牌、證件和印有單位名稱的信封、公函紙等,以及自治區境內上報下發的各種公文、函件,發行的學習材料和宣傳品(可根據需要,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文字);公共場所、公用設施以及從事公共服務的名稱標牌、公益廣告、界牌、指路標志、交通標志和車輛上印寫的單位名稱、安全標語,區內生產并在區內銷售的產品的名稱、說明書等。
公共場所是以公眾為對象進行商業性經營的或對公眾提供服務的場所,是提供公眾進行工作、學習、經濟、文化、社交、娛樂、體育、參觀、醫療、衛生、休息、旅游和滿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場所及其設施的總稱。如,公共交通工具及其候車(機、船)廳、售票廳;醫療機構的候診區、診療區、病房區;影劇院、歌舞廳、錄像放映廳、游藝廳;各類體育場館;旅游景區;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美術館、檔案館、青少年宮;廣場、公園;商場、超市、賓館、酒店、餐廳;各類營業廳;宗教活動場所等。
六、門牌、印章的用字規范標準。
(一)字體顏色和標準。按照慣例,各級黨委機關門牌文字為紅色,各級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及團體、事業單位門牌文字為黑色。民文字體為正文印刷體,漢文字體為宋體。門牌文字應與其印章文字一致,門牌材料、大小可根據建筑物的情況確定。
(二)文字排列方式。上下排列的:民文在上,漢文在下,有外文的在漢文之下;左右排列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文在右,漢文在左,有外文的在漢文之左。蒙古、錫伯文在左,漢文在右,有外文的在漢文之右;圓形印章民文在左,漢文在右。
一、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考試成績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主要指標,教學因此變成考什么就教什么,并逐步演變為純知識、純技巧的教授和模擬考題的反復演練。這極大降低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語文課成了學生最頭痛的課程,語文教學因此走入瓶頸??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的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在教學中不應只是教師講講字詞,學生背背課文,而是要引領學生走進屈原、諸子百家,走進陶淵明、李白,走進杜甫、蘇軾、陸游、辛棄疾,走進李清照、柳永,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和精神交流,理解他們的浪漫豪放,他們的愛國情懷,他們的婉約纏綿。讓學生在走進經典的過程中,充實精神世界。讓學生學在仰望蒼穹、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感受親情,純潔心靈。朗誦比賽、名句賞析、文體改寫,舊曲新彈、古為今用,凡此種種,都可以極大豐富語文課堂的內涵,調動學習的興趣。
二、傳統文化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斗爭史,無數愛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抒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詩篇。屈原的《離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夏完淳的《別云間》、譚嗣同的《獄中題壁》、的《梅嶺三章》等等,都堪稱佳作。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了解志士仁人投身國家、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和矢志不渝的報國情懷。讓學生懂得個人的命運只有和國家、民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才是最有意義的,才是對社會最有益的。
三、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精彩華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蘊藏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用心去理解、細細地品味感悟其中的豐富意境和深刻哲理。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心靈的琴弦被撥動,傳統文化的營養就會像春夜的喜雨,悄然滋潤學生的心田,文明的種子才會生根、發芽、成長。要用事實讓學生懂得,那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中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無不與他們深厚的傳統文化積累息息相關,他們用文字記載下來的研究成果,同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博大的人文情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堪稱楷模。一個具有豐厚傳統文化知識的人,往往是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他們表現出來的高雅氣質和文明言行會使人頓生敬意。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和積累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凡是那些被人稱道的錦繡文章,字里行間無不閃耀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光芒?!案褂性姇鴼庾匀A”,學生養成了學習和積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習慣,假以時日,他們必將收獲豐碩的成果。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許多修身養性、潔身自好、獨善其身、重義輕利、安貧樂道的內容,儒家思想更是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標準。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態度,今天仍被許多人作為座右銘,勉勵自己不畏艱難,敢于探索,奮力實現人生目標。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處世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錚錚氣節、王之渙《登鸛鵲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詩句,給人一種積極、樂觀、充滿信心的力量;岳飛《滿江紅》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價值觀、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和深沉的憂患意識、鄭板橋《竹石》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體現了作者不畏艱難的人生觀等等。
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在潛移默化中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語文教學中要把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我們時代的要求有機結合,激勵學生珍惜美好時光,培養良好品德,努力學習,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積極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拓展語文教學
因為語文教材的篇幅有限,所以,僅依靠課本傳承傳統文化遠遠不夠。在教學中,一是要根據情況增加一些符合學生實際的傳統文化的經典篇章。二是要把傳統文化的傳承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中。
比如,可以讓學生練習鋼筆字、毛筆字,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利用周末時間,指導學生搜集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當地歷史,辦手抄報、黑板報,寫調查報告,并要學生在家長指導下學習刺繡、剪紙、布藝等。給學生提供的這個平臺,當學生親身去了解、感知以后,當他們真正體會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后,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
以傳統節日為載體,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因此,充分利用民族傳統節日,能有效傳承民族文化。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冷淡源于他們的不了解,責任不在學生。每一個傳統節日到來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訪問長輩,查閱資料,了解這個節日的來歷、民間慶祝節日的活動方式、紀念意義等,讓學生把收集到的內容在班級中交流,用收集到的內容辦手抄報、黑板報,以記事的方式寫作文,既傳承了節日文化,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關鍵字:推進;發展;教育
的教育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和平解放前,的現代教育基本是空白,寺廟教育和針對貴族子弟的文官教育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但是與全國相比,的教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辦學條件和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師資力量較欠缺、教育質量和教育理念不高等方面。
在向藏族孩子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鼓勵他們在德、智、體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使青少年得到健康發展。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養成從小獨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的習慣。重視加強科技教育。廣泛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展覽館、科技館等豐富的資源,加強中學生科技活動場所建設,拓寬中學生的知識面,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
學校積極探索以藏族青少年為教育對象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和教學過程規律,從藏族學生心理與社會背景出發,調整教學進度。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從學生認知心理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吧提高學習能力作為重點,注重發揮主體意識,引導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有顯著的飛躍,為今后奠定了基礎。
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措施。音樂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在高雅藝術的熏陶下,藏族學生自然也就變得高雅起來。從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提高其自身修養,就可在日后步入社會時得到益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課堂上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老師講授,能否樂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識,并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自覺地用腦、用耳、動嘴、動手去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關鍵在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作為非主課的音樂課,興趣更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浩瀚無邊的音樂海洋中,只有擁有一條興趣的小舟,才能其樂無窮地暢游和探索。使其在音樂課中愉快的學習,從而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學也指出:人的情緒和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情緒高漲、精神愉快,認知效果就好,學習興趣強烈就積極主動地學,喜歡學和堅持學。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音樂修養、健全審美心理、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作用的。對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有利于興趣的培養
良好的音樂氣氛可以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美的熏陶中。這種氛圍包括課內與課外。課內,指課堂教學氛圍。課堂內應創造寬松、民主的氛圍。課外,泛指校園氛圍。如,利用課余、課間、廣播等途徑,播放優秀的中外兒童歌曲、世界名曲。在櫥窗、教室張貼音樂圖片;定期開展歌詠比賽、集體文藝比賽、學校藝術節等活動開創設學校音樂氛圍。讓學生在充滿藝術的環境中接受熏陶和潛移默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二、在實踐中啟發學生的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自主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一個人的興趣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音樂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如:演奏樂器、唱歌、欣賞、舞蹈、創作等。在各種音樂藝術實踐中也可進行競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課外,還可組織合唱隊、舞蹈隊、樂隊等興趣小組,給他們排練節目,參加校、縣演出、比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大庭廣眾中進行表演,不僅能是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而且提高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
三、不斷更新和豐富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币虼司倪x材、合理安排音樂教學內容;課堂中盡量多的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提出新問題、提供新信息……。如:可經常將學生喜愛的歌曲、音樂、知識、故事等內容等納入教學中,還可以把樂器引進課堂。如:口琴、豎笛等,這樣不僅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更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辟了廣闊天地。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重視音樂興趣的培養,才能順利的、很好的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才能真正使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在藝術的空間中盡情遨翔,馳騁,才能真正使藝術教育的教育目標得以真正的落實。
除了音樂之外,還有藏族學生最為熟悉的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融文娛與體育為一體,不僅花樣多,技巧高,而且與藏民族藝術相結合,揉體育、音樂、舞蹈為一體,表現出高超的技藝水平,既是娛樂又能強身健體。“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有著密切聯系的,是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凝成的審美標準。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藏族民間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見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區繁重的勞動生活,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及習俗有密切關系,他們跳舞時,這些動作會自然地體現在舞蹈中,使動態形象帶有明顯的宗教心理因素。然而,這些動作主要來自勞動者為減輕體力負擔的自我協調,從舞蹈角度來看,具有另外的一種勞動形成的身體各部分協調的美,帶有藝術性的創造。如中甸鍋莊舞者腰部多合著節奏,規律地起伏顫動,給人安詳和諧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動作的結合形成了特有的動律。藏族舞蹈具有廣大的群眾參與基礎,男女老少共賞,夫妻同悅、母子同樂,而且不受時間、場地、器材、人數、氣候等條件的限制,還可以因地制宜的即興發揮。因此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在上音樂課的同時,還可以把自己的藏族舞蹈引進課堂,不僅使藏族學生能夠很快的吸納上課時所學到的知識,還可以以唱歌和舞蹈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邊唱邊跳,加深印象、鞏固所學到的知識。高等教育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正在走向規范和成熟。同樣,與中學教育發展成長相伴而行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在走向成熟,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整個辦學體制中和教育教學工作中,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新時期全國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一些普遍性的困難。受特殊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區高校的一些特殊性。
一、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發展歷史回顧
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可以看作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步探索時期。
(2):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可以看作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穩步發展期。在這一時期,各中學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按標準配備專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3):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乃至以后的一段時間,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對成熟時期和難度增大的時期,這個階段,中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對發展成熟。但是,由于各高校全面擴招,學生人數快速增長,包括師資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在內的各種資源跟不上辦學規模擴大的速度,而且現在學生受到外界各種信息的影響致使思想復雜多變,這些現象全國普遍存在,但是對于高等教育起步晚、起點低的高校就表現得更加明顯。
二、新時期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及成因
(1)漢語言基礎參差不齊,既是學生本身學習上的困難,也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其原因主要是基礎教育薄弱。
(2)部分學生受濃厚宗教氛圍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對宗教的本質認識不清,這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難點。
(3)學生學習壓力不大、動力不足也是中學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