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應用化工技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從國外引進的先進的自動化系統和設備后,我們將其進行消化和創新,改造出了與我國實際冶金生產相適應的設備,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水平。不過從國際角度出發,我國自動化技術產品的生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國自動化技術不具備自主的知識產權,主要還是以進口為主,而這些系統來自于不同的國家,甚至有一部分是國外已經淘汰的系統,阻礙了平臺集合。此外,自然環境的污染和能源結構的破壞,要求生產必須要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一些老舊的設備應該淘汰。
2自動化技術在有色冶金工業中的應用
2.1現場總線技術
現場總線控制技術簡稱FCS,至今已經發展了30多年,在其發展過程中,已經在國際上擁有60多個不同生產廠家生產的總線產品。現場總線控制技術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擁有多種不同系統的無縫集成、控制設備和企業高層聯系等,能夠使系統開發和不同系統之間可以功能自治,也可以相互操作,并且能夠進行系統結構分數,因此,其在有色冶金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2管理信息系統在工業中的應用
企業的管理是企業的整體發展的重要部分,企業如果配備了一個良好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推動企業的快速發展。企業信息化系統的自動控制是在冶金工業中,將冶金一系列程序的所有信息進行集成,從而通過實施管理、技術、生產的控制的信息集成,進行及時采集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對有色冶金質量管理、實時監測和故障診斷進行智能管理,能夠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夠達到能源管理和動態管理智能管理的目的,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創新的基礎。
3以太網在有色冶金自動化技術中的應用
3.1以太網的特點
隨著有色冶金企業的持續擴大和發展,加大了有色冶金領域的競爭力。企業要想提升競爭力,就必須要改造落后的設備,引進新設備。不斷更新的新技術,造成新技術與舊技術不能實現在控制系統上的高度集成。以太網是自動化的控制網絡,其能夠有效的解決此問題。以太網具有較高的數據傳輸速度,并且可以提供足夠的帶寬需求,存在時間相對較長,在設置、診斷等方面的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以太網有相同的通信協議,其能夠允許不同的通信協議在同一個總線上運行,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公共網絡平臺基礎。
3.2以太網在有色冶金自動化技術中的應用
在有色冶金工業生產過程中,通過以太網能夠將不同類型的網絡化的儀器儀表與工業計算機相連,并且在相同的總線上運行,從而對所有的系統進行控制。以太網在有色冶金自動化技術中的應用,減少了對原材料的銅礦石進行成分分析的步驟,這些分析大部分都能夠利用網絡化實現,檢測結果直接傳達到相關部門,同時還可以將這些數據結果進行共享,企業的成員及客戶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查找所需數據。如圖1,在現場利用以太網網絡進行通訊,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作為主站,其余設備為副站,對所有獨立系統的穩定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4結語
關鍵詞:應用化工技術 特色專業
一、應用化工技術
應用化工技術以培養具備化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具有實踐技能的人才為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在化學化工及相關專業領域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及相關管理工作的實用型高等專門人才。本專業以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和創造性為出發點,培養具有堅實的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掌握精細化工、日用化工等基本原理和專業技能。具有從事化工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化工裝置的設計與放大,化工生產過程的控制與管理能力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二、特色專業的定義與特征
特色專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風格的專業。它具有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穩定的、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并具有較高聲譽的為社會所承認的專業風格。特色專業在專業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師資隊伍、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顯著特色,所培養的學生具有比一般專業人才更為突出的專業能力和人文素質。。
特色專業的特征。一區域性,特色專業要有突出的地域性。二是實踐性,要強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必須要用于實踐,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要以崗位實踐為主,重點培養學生掌握從事本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三是獨特性,即專業要有特質性和差異性。
三、應用化工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原則
1.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原則。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的整合必須要深入了解市場,準確把握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在知識、素質、能力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后,從傳統的學科式課程模式的框架中走出來,從而真正做到從化工行業實際需要為出發點,達到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
2.課程知識和技術多元整合的原則。高技能化工技術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職業技能。要運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打破原課程、學科間的壁壘和界限,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目標培養的實際需要為內容取舍和結構組合的標準,分析相關的知識要素和技能要素,對課程內容做縱向和橫向的整合,不求科學體系的完整,情調的是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必須的基礎性和課程內容的綜合性。
3.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原則。實現整體優化首先要明確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比例關系。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間最佳的結構平衡點,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協調發展。協調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不同的課程對培養目標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確核心課程、支持課程,基礎課程、特色課程之間的關系,并體現課程體系
4.理論教學“必須、夠用“的原則。化工技術人才的而理論教學特別強調理論要為實踐服務,以指導實踐,提高技術應用能力為目的,堅持以“必須、夠用“為原則。[1]有利于學生用科學的技術理論指導實踐和實踐操作,因此,課程體系應對理論教學進行大膽改革和重組,取消與專業實際技能培養關系不大,理論性過強的課程。對一些與專業相關的課程進行內容的調整與合并,增設反映新技術的技能課程和過程性課程。
5.適應職業結構與崗位變化的原則。根據結構和崗位的變化原則,要培養能對整個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和市場需要做出快速反映的化工技術人才,就必須及時在內容上吐故納新,在結構上調整組合、在評價上動態反應,知識經濟促進了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造成了職業結構和勞動崗位內容的不斷變化,所以應用化工技術特色專業的設置要及時反映出這種變化,要具有自我調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四、特色專業建設的著力點
1.與時俱進,更新辦學理念和專業建設觀念。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創新性和變革性極強的教學改革活動,沒有先進的辦學理念作為指導,就不可能建設出具有特色 的專業。要進行應用化工技術特色專業的建設,就要確立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兩條主線、實施三大工程、突出四項創新,實現五個明顯提升的特色專業建設思路。
2.深化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證明,校企合作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很快適應職業崗位的技能和提升職業素質這一根本問題,同時也能解決學校辦學設施條件,以及學生就業、師資培養等問題。據有關分析認為,創建特色專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建立和強化校企合作機制,創新以工學結合為重要切入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互惠雙贏的原則,與企業建立校企長期合作的有效機制。創新以工學結合為重要切入點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機制,以職業核心為主線,由校企合作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設計專業課程體系。
3.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結構職業能力結構和市場應用化工技術人才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與人才
需求,畢業生的需求及相關化工生產崗位的要求參照相關的跟蹤調查的基礎上,基于校企合作的“訂單式”、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選聘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兼課。同時選聘一些經驗豐富的企業行家和技術能手專題介紹主要崗位的技術操作和工藝流程,以及一些特殊業務難題的處理方法和經驗。
5.突出“生產性”實訓,建設綜合性實訓基地。實踐教學是學生獲得實踐能力及職業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在培養應用化工技術人才特色專業建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學生畢業后從事生產、建設、管理一線工作能夠很快上手,并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6.以職業素質養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用化工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成果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職業化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有能夠勝任化工企業工作崗位的就業能力。而且是包括應具備普通公民的人文素養,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公民。
注釋:
①賈劍方.論職教模塊化課程研發模式的選擇[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參考文獻:
英文名稱: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China)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化工學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438-1157
國內刊號:11-1946/TQ
郵發代號:2-37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2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一、課程現狀
目前多數高職化工工藝類課程的授課方式以教師的理論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不足;教材內容組織結構固定,不能體現地方化工企業工藝崗位群的知識需求,無法與地方化工企業主打產品的工藝形成良好對接:課程評價方法多以終結性的理論考試為主,考完就忘,談不上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對此,為更好地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之路”的高職辦學指導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化工工藝類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二、課程改革的思路
l.精選內容,整合課程,自編教材
本著高職教學“以應用為目的,必需夠用為度,加強針對性實用性”的方針,建議將三門課程的傳統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門新的綜合性化工工藝類課程,自編授課教材,
課程內容的選取以適應行業企業的需求為原則,.注重與學生職業能力的良好對接。具體實施上:①對院校周邊各化工企業進行調研,廣泛聽取企業或行業專家的意見。②大量收集畢業生的就業反饋信息,明確化工工藝崗位群的知識需求。③最終以區域經濟發展和學生就業為導向,確定有機、無機、精細三種工藝內容的比例。教材中可適當加入企業文化、企業工藝技術發展過程等內容的介紹,為學生提供就業面試信息的同時,兼顧學生職業道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
2.完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增大實踐教學比例
應用化工技術是典型的工科專業,就業崗位對實踐技能的要求遠遠超過理論知識,化工工藝作為專業核心課程,是培養和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必須有完善配套的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教學,盡可能地實現工藝生產過程的再現,讓學生接觸實際的生產工藝流程。基于化工行業的特殊性,在校內建設真實的工藝生產流程是不實際的,所以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單元操作模擬、仿真實驗室為主,最重要地還是要多發展校企合作企業,與企業密切接觸,大力發展“廠中校”,加大現場教學的力度。
3.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實現“項目引導,教、學、做一體化”
教學方法上,課程整合后應由理論向實踐逐步傾斜,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使教學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可綜合采用動畫演示、視頻播放、仿真教學、現場教學等多種方式。如一些危險性較大的生產工藝,可采用視頻播放和仿真教學的方式;其它工藝過程,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采用現場教學模式,以增強授課內容的直觀性。具體教學實施過程,可將同一產品的生產工藝作為一個項目,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資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或在完成理論教學之后,立即進行相關的實驗或實訓,理論與實踐穿行。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傾向,可重點選修某些工藝項目,提高學習和就業針對性。
4.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提高授課效率
在教學團隊的組成上,做到專兼職教師合理搭配。一方面充分發揮專職教師課堂理論教學的優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業兼職教師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配合課程的現場教學。
5.建立合理有效的學生考核體系
新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施手段必須有新的考核方式與之匹配。應改革傳統的期中、期末考試制度,建立理論考試和實踐動手相結合的學生評價體系。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在保留一定比例理論考試的基礎上,引入實地流程講解、流程設計分析、小論文、仿真操作等考核方式,將實踐技能的學習與考核和諧統一。
三、課程改革的意義
通過對三門工藝課程的整合,削枝強干,提高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學生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自編的綜合性工藝教材,便于體現工藝類知識的整體性和聯系性,啟發學生對比認識不同工藝的特點,形成合理、互通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 “知識+技能”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可彌補部分學生理論基礎較差的現狀,增加其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將理論教學、仿真訓練、現場參觀、實際操作融為一體,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機結合,增強了學生對生產工藝流程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大大提高。教師在組織和實施現場教學的過程中,有機會參與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一方面提高實踐能力,重構教學能力,提高雙師素質: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現代企業需要怎樣的技術人才,使教學更加具有目的性、實用性。
論文摘要:就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與特色,如培養目標定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計劃修訂、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改革、專業教材建設、實踐性教學環節安排等問題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必要的措施。
1.引言
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對化機專業人才的要求發生了改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過程裝備越來越趨向大型化、精細化和自動化,流程參數(如壓力、溫度、流量等)與過程進行要求必須實施精確的自動控制,這是過程裝備高效、安全、可靠運行的根本保證。將“過程”、“裝備”與“控制”三個相關學科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過-裝-控一體化”,已是化機專業改革的必然。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化工設備與機械”本科專業正式更名為“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新專業是“以過程裝備設計為主體,以過程原理與裝備控制技術應用為其兩翼(簡稱‘一體兩翼’)”的大類學科交叉型專業。這并不是專業名稱的簡單改變,而是要求賦予專業以新的內涵,因此應結合內蒙古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建設和特色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慎重確定專業的培養方案,做出合理的專業發展規劃,以適應培養21世紀人才之需要,并充分體現我們自己的專業特色。
2.專業建設思路
內蒙古科技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本科專業于2004年獲得批準,于當年招收第一屆學生,現已累計招生四屆八個班共計300余人。依據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訂的專業總體框架,結合內蒙古科技大學的實際情況,建立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充分體現“過裝控一體兩翼”的總體架構,把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成為涵蓋學科領域寬、柔性大、適應性強的專業,能夠培養21世紀內蒙古及全國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專業建設規劃
校院領導非常重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建設工作,動員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給予大力支持,學校已安排購置了75萬多元專業必需的實驗設備,學院已購買數量可觀的教學科研圖書資料。過控系全體教師均參與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探究,集體討論專業結構調整、課程體系優化、培養方案及教學大綱修訂、教學方法改進等方面的問題,形成共識并付諸實施。
3.1.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規劃
建立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關鍵。原專業師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知識結構不合理。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均畢業于原化機專業或機械專業,過程控制或過程工程等方面的理論基礎比較欠缺;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所占的比例較大(約占總數90%以上),部分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而且缺乏工程實踐知識。因此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當務之急。學院采用的辦法是:
(1)引進碩士以上專業對口的高學歷人才。
(2)提高青年教師的水平。積極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修或攻讀高一級學位。定期進行教學質量檢查、評比和研討,對教學質量差的青年教師,安排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給他們幫助和指導。支持專業課教師參加全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學術交流活動,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其教學和科研能力。由此逐步形成一支學歷層次高(研究生以上占100%)、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比較合理(45歲以下占80%,高級職稱占50%)、專業素質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
3.2.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教學計劃的修訂
參照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訂的總體框架,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紀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領域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通過本專業的學習力求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較寬的知識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較強的工程實施能力和良好的業務素質。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化工、石油、能源、輕工、環保、制藥、食品、生化、煤化工、機電及勞動安全部門等領域中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的設計、制造、運行、管理、研究及開發等工作。
按此培養目標,結合內蒙古和我校的實際情況,確定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知識結構框架,如表1所示,其由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方向知識兩大部分組成。基礎理論知識包含人文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和實踐基礎三方面,以科學技術理論為重點,人文基礎和實踐基礎輔之。科學技術理論包括公共理論基礎、專業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術基礎。這些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專業知識的獲得打下堅實的基礎。專業方向知識以壓力容器及過程設備設計和過程流體機械為主體,過程工程原理與過程裝備控制技術為其兩翼,并增設煤化工技術及裝備等專業課程,以突出我們自己的專業特色。
3.3.課程體系改革及優化
根據“一體兩翼”的專業定位,優化課程設置,建立新的教學課程體系,以適應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彈性大、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具體做法如下:(1)增設控制類有關課程,滿足專業拓寬的需要。如開出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液壓與氣壓傳動、PLC技術及應用課程,使學生掌握過程裝備控制學科的有關知識,以適應過程裝備大型化、自動化的需求。(2)加強理論基礎、淡化專業。將專業課學時數控制在總學時的20%左右。如對過程流體機械以解決選型和應用為主,將課時由72減少至48左右;增加流體力學及粉體力學、工程熱力學理論基礎課程;同時開出適當的專業選修課,如有限元原理及應用、過程裝備CAD、藥物制劑工程與設備、壓力容器安全技術、過程裝備密封技術,以增加專業的柔性。(3)加強外語、計算機基礎教學。壓力容器及過程設備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增開過程裝備高級程序設計課程,使得外語和計算機教學四年不斷線,讓學生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和較深的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需要。(4)加強實踐性環節,積極創造條件。如增設工程教育實踐,以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4.專業教材使用與更新情況
為了規范專業的知識結構和保證教學質量,專業核心課程按新專業的要求全部采用全國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組織編寫的面向21世紀的新教材。煤化工技術及裝備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必須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編寫。同時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和整合,使之更適應我校的實際情況。
3.5.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采用比較式、啟發式教學,講課中要求突出重點、詳略得當,以提綱式教學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學與教師課堂講授、指導、答疑相結合。
在教學手段上,也積極進行探索。壓力容器及過程設備與過程流體機械等課程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圖片資料講解,加深學生對過程設備結構的認識,節省在黑板上畫圖及板書的時間,以提高授課速度并充實授課內容;過程裝備與機械制造基礎課程需要增加典型容器的制造工藝,可用觀看錄像來代替課堂的抽象講解;壓力容器及過程設備被作為學院重點課程予以建設,通過進一步完善CAI課件和研制典型過程設備的設計計算軟件以提高專業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3.6.實踐性教學環節規劃情況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工科學生動手能力、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規劃與安排。
專業實驗室建設規劃如表2所示,鑒于實驗經費投入數量有限,大規模地進行實驗設備的購置不切合實際,在利用相關院系實驗資源的基礎上,我們主要計劃先期建設能夠滿足學生基本專業實驗要求的壓力容器綜合實驗、空壓機性能測試及超聲探傷實驗、過程裝備結構拆裝實驗和過程裝備控制技術實驗四個實驗室。第一期專業實驗室建設中用于購買實驗設備的經費約為75萬元,其中壓力容器綜合實驗裝置我們使用南京化工學院李健教授研制的專利產品——壓力容器三合一驗證性實驗裝置,其特點是結構設計巧妙,試件易得,實驗效果良好,實驗數據誤差較小,價格僅為通用壓力容器實驗裝置的二十分之一,許多高校如東南大學在使用該實驗裝置。通過第一期的建設,實驗室的教學環境將得到較大的改善。實驗室第二期建設正在擬申報之中(含過程裝備與控制仿真實驗、過程裝備密封實驗裝置、煤化工技術及裝備實驗裝置等),相信經過兩期建設,實驗教學條件將得到很大的改觀,能夠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學校教育與社會相結合的重要教學環節。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我們選擇了區內外一些優秀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如南京紫光精細化工廠實訓基地、南化集團、天津堿廠、神華集團煤化工基地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得到了廠里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
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在校期間的最后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技術問題、完成工程師素質基本訓練的一個關鍵性教學實踐活動。我們一方面制訂畢業設計(論文)大綱和畢業設計指導書,另一方面注重指導教師自身工程實際知識的加強,再者依據培養目標選好畢業設計(論文)題目,并安排一定比例的學生參與教師縱向科研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從中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提高處理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束語
相信經過幾年的專業建設和實踐探索,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辦學條件與教學水平將會獲得較大改善與提高,社會影響力逐年遞增,師資隊伍建設漸趨合理優化,為積極準備化工過程機械碩士點的申報創造條件。知識結構充分體現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培養特點,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開發創新能力均有望得到較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程樹珍.關于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材體系的構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陶秀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喻九陽.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的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04,3(81):17~19.
[4]周勇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12:165~169.
[5]張鎖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4,3:59~61.
[6]余歷軍.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功能與基地建設[J].高等理科教育,2004,6(58):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