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論文

      跨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跨文化論文

      跨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傳播;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

      “魚是否知道自己是濕的?”這是文化、媒介評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魚的生存是由水決定的,只有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魚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處境。這個例子對于人和大眾媒介來說是同一個道理。媒介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至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覺不到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媒介向我們傳遞信息,給我們提供娛樂,使我們興高采烈,讓我們煩惱困惑。媒介改變我們的情緒,挑戰我們的文化意識,侮辱我們的理智。

      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變為“地球村”的今天,大眾媒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改變傳統文化邊界,拓展文化空間的過程中,推進著跨文化傳播,進行著文化的整合,同時也攜帶著政治與資本的力量,推行著文化霸權主義。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現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種文化正是由于不斷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更新、豐富和發展。

      現在越來越活躍和頻繁的跨文化傳播使我們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充滿了新鮮內容,校園媒介也開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學生們穿的是“韓國風”和“歐美風”帶來的、款式多樣的、休閑時尚的衣服;戴的是“韓國風”吹來韻有著光亮色彩的、能展現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細幽雅的飾品;我們的手機彩鈴是現在最流行的韓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墻上貼的是安在旭、Rain、張東健、金喜善等韓國影星的巨幅海報;手機、鑰匙或書包上掛的是“冬日戀歌”的插圖或Rain、輩勇俊等英俊韓星的小型照片;課余休閑時,我們在網上看韓國最新的浪漫愛情劇或美國現在最受歡迎的連續劇;我們模仿韓劇男女主角的流行發型和發色,現在我們最想去的城市是漢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時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鮮內容,喜歡模仿別人的東西、適應性強、價值觀和審美觀靈活的、代表一個時代的現代大學生正在成為吸收跨文化傳播養分的主力軍。我們的各類文化意識也隨著跨文化傳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體說來,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服飾文化意識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國在秦漢時期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織品通過貿易進入歐洲,促使西歐人廣泛地了解東方的古老文明。從此東方文化開始影響歐洲中世紀人們的服飾。中國織物光澤華麗的外觀、豪華的金銀線刺繡與歐洲人對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紀,隨著西方和東方貿易的不斷加強,形成了歐洲人熱烈追求東方服飾的熱潮,女裝衣服的領、袖、衣邊均出現模仿繡花的形式。因此,中國袍裝和裝飾對后來的西歐服裝的演變和更新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可見,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的跨文化傳播對各民族的服飾文化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的。而現在,“歐美流”和“韓流”在中國迅速蔓延,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充滿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現代大學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傳統衣服疊放在箱子里,成為追逐“歐美版”“韓版”潮流的主力軍。

      幾年前,在年輕人中間興起美國黑人的“街舞熱”,在我們校園則引起穿HIP—HOP服飾的浪潮。在校園里,無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寬大的休閑T恤、肥大的褲子和滑板鞋。幾年來,隨著韓劇越來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園里,身旁飄過的、一身精致時尚韓版服裝打扮的個性男女越來越多。韓劇給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劇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淚下的煽情劇情外,還有男女主角青春亮麗的各色服飾。現在“韓國風”征服了無數年輕人,讓歐美時尚成功的亞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個性,即不像西方服飾那么開放、又沒有東方服飾那么的過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細節處理,簡約而含蓄、大方,經典又不失時尚、樸實,閑適中透露出高雅,適合各種場合穿著的休閑、舒適的韓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輕松、無拘束的浪漫休閑心態的,還在校園學習生活又渴望時尚個性的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因此,風靡流行的韓服成為了現代大學生的首選。

      大學生們也喜歡佩戴韓劇里出現過的各種各樣的首飾,喜歡金黃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韓版發型,還喜歡像韓劇中的女主角一樣著鮮艷的眼影,抹光澤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見,跨文化傳播使大學生的服飾文化意識更多樣化、個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對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

      飲食文化,從本質上說,不是指這個人和那個人在餐飲上應該做出哪種選擇,它指的是隱藏在人們心里的東西;如共同的歷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礎;指的是人們在這個方面連續重復的群體實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為了生存,曾發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種烹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種符號傳播給別人。也正是因為這些飲食文化的傳播,人類積累了豐富的飲食習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很大,特別是跨文化交流對各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更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及飲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長盛不衰,是因為,不僅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傳播交流,同時又積極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文化。

      從秦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大眾傳播媒,跨文化傳播和交流不斷地影響我們的飲食文化,斷地更新我們的飲食文化意識。在古代漫長的歲月中,商業貿易傳播和宗教傳播是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而現在各大眾傳播媒介也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2002年筆者剛進大學的時候,同學們中間去肯德雞、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廳就餐的情況不是很普遍。但隨著烏魯木齊西式餐廳的增多,西式食品價格也隨之下降,在校園里,學生去裝修豪華、優雅的肯德雞、德克士、西餅屋等西式餐廳消費成了一種時尚。在各種節日里,同學們很喜歡去環境舒適、給我們新鮮感的西式餐廳,享受給我們帶來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隨著“韓流”熱在中國的出現,各式各樣韓國料理的美味也飄到了我們的身邊。像西餐很快成為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樣,不久,韓餐也將成為我們飲食文化意識的另一個新內容。

      三、對節日文化意識的影響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種節日。如圣誕節是西方人的最大節El,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最主要節日。隨著各民族和各國之間跨文化交流和大眾媒介的跨文化傳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節日不同程度地融進了我們的節日文化。特別是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等典型的西方國家的節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輕大學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誕節,不論是外國語學院的學生,還是其他學院的學生,都會用圣誕樹和圣誕禮物把教室和宿舍裝飾得非常漂亮,門和玻璃上貼著“MerryChrist.mas”的貼紙,并相互發短信來慶祝。情人節是追求和向往浪漫愛情的現代大學生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則是我們向父母表達孝心的重妻節日。總之,這些典型的西方節日已成為大學生節日文化意識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對休閑娛樂文化意識的影響

      年輕人都特別重視娛樂活動。尤其是在校園重重的學習壓力下,在做不完的作業之中忙來忙去的大學生,特別渴望參與輕松愉快的娛樂活動。幾年前,校園里主要盛行的娛樂活動是去操場打球,在安靜的樹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說,晚上則去操場沿著跑道跑兩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學校搞的各類晚會。

      跨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外語教學;跨文化知識;導入途徑

      一、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系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外語教學不僅應向學習者傳授目的語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語言、風俗、社會、宗教、禮儀、價值觀、生產方式等方面知識,同時也把本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不同的交際形式輸送出去,這樣外語教學就自然涉及到跨文化知識,而且受到跨文化知識的制約。成功的外語教學是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保障,跨文化交際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我們在跨文化交往中常常發現,成功的交際不僅要靠較高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還要有較強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是由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針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提出的。他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僅包括喬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的語言能力,而且還包括他能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說,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就學會了這門外語并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因此,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知識的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知識的導入呢?

      二、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知識導入的途徑

      我們知道,一種文化是一個民族通過個人和集體世代的努力和奮斗所擁有和積淀下來的知識、經驗、信仰、價值、態度、社會遺產、宗教、時間觀念、角色、空間關系、宇宙概念和物質觀念的總合。因此,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后天習得性,它不是天生就有的。我們對文化的掌握和適應大部分是通過相互作用和影響來完成的,也就是通過跨文化交際中的互動而完成的。人在早期是接受父母和朋友對文化的“傳遞”,而后接受老師及更多“文化傳授者”諸如新聞媒體等的文化“傳播”。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可從文化的這一特性入手,除了傳統的文化導入途徑之外,還可從下列途徑中汲取和了解跨文化知識。

      1.從諺語、格言中獲取

      諺語和格言是文化的一種積淀和反射。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諺語和格言,這些語言都生動地刻畫了某種人物和性格,使得文化的攝取變得簡單而又難忘。我們可以從不同文化背景的諺語和格言中感受語言是如何與文化價值和影響相聯系的。例如:Orderishalflife(秩序或規則如同半個生命),從這條德國諺語中我們得知,德國人非常重視條理,以及事物的順序和結構,是一個認真而嚴謹的民族。Themouthmaintainssilenceinordertohearthehearttalk(閉上嘴巴方能聽到心聲),這條比利時諺語滲透了比利時人在交往時非常注重直覺和感受。又如,Asinglearrowiseasilybroken,butnotinabunch(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這是在亞洲國家廣為使用的一則諺語,它顯示了亞洲人普遍注重整體和集體的思維定式。

      2.從價值觀對語言的影響中獲得

      價值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們很難得把握住它,但是通過語言的或非語言的行為模式,往往可以窺視出某種文化的價值觀。在政治領域和文化價值觀念里,英美人與我們的認識差異很多。我們重集體主義,強調合作,故有“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等之說。我們重大家,輕小家,所以我們在寫信封時,地點是由國家到自家的(由大到小)。我們的姓名也是先寫姓,再寫名。而西方國家正好相反,他們崇尚個人主義,講究個人奮斗,注重競爭,故個人的東西一律在前。如個人的名字在先,家庭的姓氏在后;信封的地址也是先寫門牌號,再寫所在街道,地區,最后輪到國家(由小到大)等。

      3.從思維方式對語言的影響中獲得

      思維決定語言。漢、英民族分屬東西兩大不同的文化體系,各自所處的地域環境、歷史條件、社會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各自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徑庭。從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來看,漢民族發祥于土地肥沃、氣候適中的黃河中下游流域,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密而融洽,故有“山川毓秀”、“人杰地靈”之說。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便形成了中國古達的農業經濟,使中華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種穩定安閑、風調雨順的農耕生活之中。此特征又影響習慣及思想,故“同在一國,同在一時而文化之度相去懸絕,或其度不甚相遠,而其質及其類不相蒙,則環境之分限使然也”(梁啟超語)。所以,這種有別于西方民族的適宜的自然條件便萌生了中國古代哲學特有的“天人合一”觀和重整合的系統思維方式以及求和諧、求同一的審美習性,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漢文化根基。而英語民族大多生活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海洋環境和草原地帶,生活動蕩不定;加上古代落后的經濟模式,使他們更多地領略了大自然暴戾無常的一面。這樣在與自然抗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冷靜地看待大自然,并由此產生了“天人各異”的元初心態,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自然界,重視自然課題的研究,形成了以自然空間為焦點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語言和言語交際中,中國人歷來重寫輕說,主張寡言、慎言和戒言,而西方人歷來重說,自柏拉圖以來,雄辯術一直廣受重視;中國人重中庸,不喜歡與人爭論,而西方人卻喜歡把問題爭個水落石出,善于發表個人看法;中國人對某個問題總喜歡找到一個統一的答案,容易認可權威人士的看法和意見,而西方人則主張個性和不同,注重個人體驗和探索;中國人說話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卻直截了當;中國人思維成螺旋形,重形象思維,而西方人思維呈直線性,重抽象思維;中國人喜歡歸納法,而西方人重演繹法。如西方人對下面的對話會感到不知所措:“你能來參加周末的晚會嗎?”“不一定,看情況再說吧。”這里充分表現了中國人中庸、含蓄、螺旋形的既是又不是的價值觀,傾向否定,但又留有余地的特有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對此問題的回答卻只有“是”或者“不是”。

      4.從本土文化知識中獲取

      提起跨文化知識,人們較少會想到本土文化知識,可見在外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知識的導入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外語教學內容應豐富、多彩、多元和深厚,它不僅要完成外語自身知識的傳授,還應托起文化傳授之責任,從而賦予外語教學新的時代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跨文化交際中,影響成功交際的因素有時不是因為缺少外語或目標語的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識而產生的障礙。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著一個誤區,即在中小學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學生接觸的大多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文本。我們很容易看到大量而豐富的中文版外國名著和文學作品,較少看到外文版的本土作品以及以本族文化為背景的英語文本。學生們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到大學,雖然無時無刻不在感受本土文化,接受著本族文化的熏陶,但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識及語言的系統性灌輸和傳授,國文和本土文化沒有被提升到同外語或西方文化知識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所以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本族語水平和文化知識都十分有限。他們往往只接觸西方意識,只學會了如何表達西方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往中只有輸入和吸收,沒有輸出和傳遞,忽略了“雙語雙文化”能力的培養。這嚴重地影響了他們跨文化交往中的雙向交流,大大削減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價值,也使學生喪失了立足本土文化的不斷自我發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這樣說:沒有自身的人文內涵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緊急起飛就是畸形而不健康的,它必然導致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傳統的喪失。因此,中國要走向世界,不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讓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國;外語教學要變得有效且符合實際,要避免成為某種優勢文化統治的工具,就應當遵從“雙向文化知識”導入的原則,使外語學習者在自由運用目標語的同時獲得一種升華,即同時超越本土和目標語文化的狹隘界限,既了解和尊重學習新語言時形成的多文化現象,又對外來的思想準則和價值觀念做必要的審視,使自己成為思想開放的雙語文化的新時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陷入被淹沒的境地。

      三、結束語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如果在外語教學中能注重跨文化知識的導入,進一步提高外語教師和語言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那么定會有助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外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2003.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2004.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MichaelByram,1997,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MultilingualMattersLtd.

      跨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在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文化差異沖突是多方面的,筆者簡述比較常見的幾個方面。

      (一)價值觀方面。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表現的是比較明顯的。西方人比較理性,更強調邏輯思維能力,他們把理性分析作為認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注重邏輯性。而東方人往往更加感性,東方人的思維模式體現為直覺性,認知事物往往依據事實感受。西方人尊崇的是個性發展,這從西方學校的教學方式中就可發現,他們提倡的是人生價值與自我個性成正比。而東方人更強調群體性,從我們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就可看出,對人的培養是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尤其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和道德中的奉獻品德。

      (二)對隱私的態度。想必在外語學習中我們都學習過西方詢問女士年齡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事情,而在東方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這就體現出東西方文化中對隱私態度的差異。東方人隱私觀念不強,極其愿意和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幸福與苦悶。而西方人則極其重視個人隱私,注重營造個人空間,不愿意和別人提及,更不希望有人干預。

      (三)待客文化。東方人總是大擺筵席,有時甚至會以喝酒的多少來衡量關系的親密程度,在飯桌上,東方人往往相互敬酒,互相夾菜。而西方人強調個人權益,他們絕不會勸友人做其為難的事,更不會相互夾菜或勸酒,而是隨客人意愿而為。

      二、面對中西文化差異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通過上文中所提出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幾方面的表現,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宗教禮儀、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現出的沖突成為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那么如何能有效順利的開展跨文化交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入手。

      (一)提高非語言交際能力。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上,我們必須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西方人的交流善于使用眼神傳遞感情,因此他們往往用目光交流的時間較長,而東方人卻由于羞澀和禮儀問題不會長時間的直視交際對象,正是因為一些中西方非語言方面的信息存在差異,所以可以在了解西方文化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際成功率。

      (二)提升語言綜合能力。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光有扎實的外語理論基礎或流利的口語能力都是片面的,要將這兩者相結合。既要了解某門語言的語法知識、語言發展歷史、語序習慣等加強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又要提升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作為口語交際的主要方式。

      跨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學習英語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歷程,當然也是一個可以不斷開闊視野充實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僅要打好語言基礎,而且應該培養優良的文化素質,做到學以致用,用得恰當。因此,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學習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與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側重點。

      一、確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辭海》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具有地區差異,因此具有傳播文化和道德觀念,傳承文化與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社會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不同語言從表面看是形式的不同,即語言規律性、穩定性和脫離語境而單獨進行分析和解釋的不同;就其本質來說,還是語言功能的不同,即其表現的交際意義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這種差異。因而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掌握這種語言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單純學習語言,是不能保證有效、無誤的溝通和理解的。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融語言與文化及人文精神為一體,應該對英語語言所代表和負載的文化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引導學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引導學生形成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這種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就是跨文化意識(Cross—CulturalAwarenessorInterculturalAwareness),也稱文化敏感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際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1.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導入

      眾所周知,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語學習理應強調英美文化的導入。在大學里,不少學校已經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有《英美國家概況》、《美國社會與文化》和《英美文學選讀》等課程,對學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使用語言。而學習者在自學過程中,也應主動發現,逐步積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種不同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教師在英語課教學中積極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weather''''’這個詞時,英語論文可有意識的舉這樣的例子:“weatherthestorm”(戰勝暴風雨),“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修帆趁天晴),這些都是英語中的習語,學生會覺得比較有興趣去學習和記憶,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些習語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關的,而且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海洋及航海有關的習語,這樣就會啟發學生聯想已有的地理知識,頓悟原來英國是個島國,所以英語才有這個特點。如此一來,學生無論對英國、英語還是“weather”這個詞,都會留下深刻印象,既學到了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英國國家概況的了解,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講解翻譯時,遇到“像頭蠢豬”這樣的話語,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做,相信很多同學會翻譯成“asstupidasadonkey”,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從字面看,并沒有什么不對,因為pig在中國人心中是好吃懶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笨的跟豬一樣”、“豬腦子”等等說法表示對豬的蔑視,然而,事實上很多美國人對pig偏愛有加,甚至以pig做寵物,認為它們聰明、溫順、通人性,所以英語中往往用“asstupidasadonkey”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學生經歷了把donkey和pig搞混的笑話,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實踐中可能出現的這類尷尬。還有“Heworkslikeadog"這樣的英語句子,如果學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對狗鐘愛有加,就會把這句話譯成“他像狗一樣工作”,在我們中國人聽起來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義還是貶義,其實這句話是對一個人工作的極大肯定。由此可見,正確的運用一門語言必須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在平時上課時,教師可逐步向學生介紹一些日常交際中的習慣,比如在英美國家,每日與熟人見面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點頭打招呼,做告別等,這被認為是最簡便、禮貌的致意動作。在聽報告時,中國人喜歡低頭傾聽,而英美人士會注視對方鼻子以上的部分,這是在表示禮貌和傾聽。人們常說“出國問禁,入鄉隨俗”,這都是跨文化意識的體現,了解了這些有助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輕松應對,做到禮貌得體。2.重視英語變體

      雖然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但隨著英語全球化發展,它都帶有了本土文化特點,出現眾多英語變體,發展成_門體現多民族文化的語言。例如黑人英語(BlackEnglish)墨西哥英語(ChicagoEnglish)和亞洲美國英語(Asian-Americandialects)。還有社會結構引起的語言的層次變體,不同社會階層和集團在語言使用上是有差異的,比如ain’t是居住在美國南部的黑人的方言,如果在紐約等大都市里聽到這種語言,我們就會知道說這種語言的人大都處于社會底層,遭受歧視。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向學生灌輸這樣一種觀念,留學生論文英語學習是國際通用語的學習,學習者應該具備在漢語文化和漢文化之外的文化現象間進行交際的能力。大學英語教材中所選文章和題材涉獵廣泛,其中不乏有英語變體的出現,尤其是黑人英語(BlackEnglish),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遇到這些變體時要特別提及指出,并向學生簡單介紹英語中存在的各種變體,鼓勵學生去接觸不同變體的英語,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比如推薦給學生難度適宜的不同民族的英語原著,建議學生去聽不同英語國家的音樂,看他們的影視作品等等,這樣在以英語為媒介的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才能使學生從容面對文化差異,順利進行交際。

      3.合理處理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關系

      語言學家弗里斯提出,交際化外語教學的各門課程都應該建立在本族語和外族語比較的基礎上,只有強調異域文化才能對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異域文化,也只有將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深入的對比和探討,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認知的能力。

      所以我們在被滲透異域文化的同時,不能忘了對漢語文化的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工作總結不僅要結合自己所用教材內容及學生興趣特點進行適時適量的異域文化知識擴充,還應進行文化間對比與分析,與漢語文化知識及表述方式進行比較,留給學生辨證思考的空間,不至于盲目全盤接受或否定。通過比較,讓學生意識到“跨文化交際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習俗,相反,不管是在群體間還是個體間,跨文化交際總是兩種文化接觸,沖突,協調的動態過程”。我們沒有必要放棄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習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協調的情況下,達成諒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有效吸收外來文明,并努力把中國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跨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移情”本是美學術語,指審美主體把情感滲透到審美對象中。后來該概念被應用到修辭學和跨文化交際領域。美國學者B.DRuben提出跨文化交際中進行有效交際的七個要素,這其實就是移情下的交際過程。在國內外語界,何自然于1991年在《外語教學與研究》發表了“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提出了跨文化交際中“移情”的概念,即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主體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有意識地超越本民族文化的框架模式,擺脫自身原有文化的傳統積淀和約束,將自己置身于對方的文化模式中,在主動對話和平等欣賞中達到如實地感受、領悟和理解其文化的目的。人們在一定的文化環境成長,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受自身文化固有的思維定勢影響,往往不自覺地以自己的文化價值標準判斷別的文化中的事物,有時難免懷有民族文化優越性的傾向,將本民族文化凌駕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而且希望得到來自客體文化的人們的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常有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誤解或沖突的事例。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效果的因素有多種:交際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合作態度,良好的語言習慣,移情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移情能力,通過移情可以克服面對陌生人和環境的焦慮、恐懼與偏見等心理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效果,因此移情能力是成功地進行交際的重要條件。文化移情可以克服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文化移情的前提是熟悉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而且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并愿意進行換位思考。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既要表現自己的文化,也要適度地順應對方的文化,為文化移情創造條件,以達到,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一個跨文化交流成功的事例中都含有文化移情的成分。隨著交通通訊科技的發展,全球一體化發展形勢不斷加快,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作為文化組成部分的影視劇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機會也日益增多,而影視劇跨文化傳播同樣需要跨越交際障礙,因此研究影視劇的跨文化傳播很有必要。

      二、影視劇跨文化傳播與文化移情

      影視劇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展現特定民族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和價值觀念,使觀眾感觸到直觀的文化;作為文化傳媒形式,它集藝術性、文化性、娛樂性和商業性于一身,可以雅俗共賞,影響廣泛。影視產品跨文化傳播時,由于受不同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審美認知等方面差異因素的影響,異域受眾會對作品中的人物言行、思想主題或藝術表達形式產生理解上的障礙,影響傳播效果。在2013年11月北京第十七屆“中國電影如何與海外市場對接”論壇上,專家學者指出中國電影在對外傳播中遭遇文化壁壘,有些在本土大獲全勝的電影,在海外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由于自娛自樂、晦澀難懂、價值觀模糊以及不善講故事等原因導致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屢屢受挫。因此需要研究國產影視如何穿越文化障礙,達到東西方文化與審美認知的融合,實現與海外市場的對接。從接受心理上看,人們往往傾向于接受與自己情感相通、觀念相似和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信息,因此,要讓中國影視具有吸引力,我們需要了解目標觀眾的審美認知心理和藝術欣賞習慣,創造文化認同,以全球化視野觀照中西文化差異,用國際視角闡釋中華文化精神,拍攝融合目標市場文化需求的影視劇,克服跨文化傳播的屏障,也就是適當進行文化移情,探索與國際接軌的路子,尋找與世界電影的文化共性,減少文化折扣,有利于影視作品被海外觀眾認同接受。在影視藝術的文化移情方面,好萊塢電影的思路和做法或許值得我們借鑒。好萊塢電影經常借用外國文化題材,在國外取景拍攝,表現美國文化價值觀。電影既滿足了自己國內觀眾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心,又讓場景拍攝地的觀眾倍感親切,從而消除了異域傳播的文化障礙,為電影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礎。好萊塢這種文化移情策略提高了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擴大了銷售市場。華語電影成功使用文化移情策略的當屬李安導演,他執導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智與情感》、《冰風暴》、《臥虎藏龍》、《斷背山》等影片在國際市場大獲成功。他熟悉西方文化與觀眾的欣賞習慣,能以國際視角詮釋中華文化精神,他在處理東方題材影片時考慮到西方觀眾的欣賞眼光,他在處理西方題材時,又以東方的視角加以適度的改造,使之既為東方人所接受,又讓西方觀眾覺得新鮮,李安運用文化移情策略把東西方文化融合一起的電影文化,可以說是其電影在國際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三、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文化移情策略

      就像陌生人進入到一個他者群體需要收斂他固有的個性一樣,中國影視走進異域文化,也要適當采用文化移情策略,順應當地的文化環境,選取能夠激發國外觀眾對我國文化產生共鳴的視角,消除跨文化傳播障礙,才能得到理解和認同,達到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正如在論壇上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所說:“中國電影要講全世界都聽得懂的中國故事,傳播正確的中國文化價值觀,尋找人類精神價值的中國表達。”那么,中國影視劇跨文化傳播如何進行文化移情呢?筆者認為文化移情應從影視劇的文化題材選取,思想主題表達和藝術審美三方面進行,精心選擇體現中華文化精髓的影視題材,在主題表達和審美認知方面適應目標觀眾的欣賞習慣,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共鳴,從而突破跨文化傳播的屏障。

      (一)題材的文化移情

      題材的文化移情指選擇能夠吸引海外觀眾的獨特的中國文化題材,用中華文化符號詮釋人類共同關心的思想主題。西方人偏愛觀看反映動物、自然和生命題材的藝術作品。在制作影視作品時,為了保證跨文化傳播的成功,重點選擇能夠體現自然美、人性美的題材,反映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人口問題、戰爭問題、種族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社會治安問題、老人問題、青年問題、婦女兒童問題、人際道德關系、婚姻家庭倫理等等。目前我國影視作品亟須進行題材創新,擺脫拘泥于歷史題材,或者因跟風拍攝導致題材相似的現象。中國擁有豐富的自然、歷史和民俗文化,有許多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無數的民族英雄、科技文化精英,也有眾多普通百姓的題材可以表現,甚至可以借鑒好萊塢電影做法,融合中外文化題材,詮釋中華文化內涵。與我國相對集中的拍攝題材相比,好萊塢電影較少表現雷同題材,因為跟風模仿不符合美國文化所推崇的創新精神。

      (二)思想主題的文化移情

      中外藝術精品無一不是成功歌頌真善美、表現懲惡揚善這一思想主題的作品。雖然中外文化存在很大差異,由于人類喜怒哀樂的情感相近,具有追求幸福的相似愿望,中外文化可以找到共通元素,能夠共享公平、正義、誠信、善良的思想價值觀。在對外文化傳播中,影視作品的藝術風格百花齊放,思想主題可以,易于引起觀眾共鳴。中西文化具有思想上的交集,如西方文化信奉勤奮盡職、遵守契約、個性解放以及開拓創新等價值觀,認同公平、正義、勇敢、智慧的美德,這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仁、禮、智、信、勇等價值觀具有共核部分。縱觀好萊塢的電影,不論何種題材,它們折射出愛、正義和人性的思想光芒,往往集觀賞性、娛樂性和思想性于一體。目前我國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沒能反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是過多地表現勾心斗角的權謀和陰暗殘酷的斗爭,導致跨文化傳播難以被海外觀眾接受的現象,《甄嬛傳》在美國播放時刪去大量的此類內容,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國影視劇在思想主題的表達上不妨學安的成功經驗,適當進行文化移情,融合中西文化精髓,表現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與價值觀,如兼容并包、親和力強的和合思想和中庸之道,反映中華民族的悲憫情懷和憂患意識,表現中國人民追求公平、正義、勇敢、智慧的美德。以優秀文化為依托的影視作品,能夠反映人的精神風貌與生存狀態,進入海外市場后才能贏得文化認同,得到海外觀眾喜愛。

      (三)審美的文化移情

      按照德國學者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爾(WolfgangIser)的接受美學理論,受眾的接受能力取決于受眾所處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個人性格等因素,它們會對受眾的接受過程產生作用,也可以說,影視作品的題材與主題表現以及拍攝策略要由話語環境、觀眾等因素決定,因而影視作品制作時需要考慮受眾的欣賞水平和他們的期待視野。一般來說,西方觀眾“傾向于喜歡與自身審美期待一致、自然人性單純直觀、沉淀了自身情感體驗、易于誘發和滿足自然人性和欲望”的藝術。鑒于東西方審美認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我國影視劇在藝術風格上應進行文化移情,選擇受眾容易接受的審美心理模式,減少中西文化差異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不利影響,比如中國電影善于創造意境,有如中國的詩歌和水墨畫,含義豐富,節奏舒緩,而好萊塢電影擅長敘述故事,節奏較快,風格明晰。我國影視作品可以融合二者風格,故事情節的設計不必太過復雜,但故事要建立在現實生活事實的基礎上。在拍攝歷史故事片時,應尊重史實,不戲說,不穿越,否則影響海外觀眾的理解,甚至可能誤導他們,對我國文化產生質疑,影響中國影視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效果。

      四、結語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网站| 亚洲无吗在线视频|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乱码 在线| wwwxxx亚洲|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器|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www亚洲一级视频com|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久久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